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576.50 KB
- 文档页数:35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三民主义而领导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法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史实。
了解新三民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1905—1925年20年间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理论,为实现三民主义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历史轮廓;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研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并实地考察了西方社会后,提出了“振兴中华”的蓝图,它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理论作用。
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高举“三民主义”旗帜,组织、发动和领导了一系列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斗争。
实现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重点难点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辛亥革命时期三民主义的实践。
难点:如何理解与旧三民主义相比较,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进步?教学过程导言分析江泽民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结合引言,回答下列问题。
1、江泽民指出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分别是什么?它们对中国人民各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创建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2、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分别创立了什么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分别创立了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导入新课面对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残酷现实,先进的中国人通过中外比照,思考着怎样才能救中国。
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三民主义:1、背景:(1)政治: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
(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思想:革命知识分之队伍迅速壮大并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
(4)组织:革命团体的建立。
(5)个人努力:孙中山早期活动。
2、提出: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不久又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三民主义。
3、内容: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如何理解民族、民权和民生三大主义之间的关系?①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政治前提。
②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③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是三民主义中最具思想特色的部分。
④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4、评价:①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②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比较完整但不够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民族主义不但没有明确反帝且具有狭隘性,民生主义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是由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的,这就决定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5、实践和结果:①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促进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要不要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②指导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必修III 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班级:组别:姓名:等级:单元线索:三民主义→旧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邓小平理论→改革开放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2013年江苏高考考点要求】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考点梳理】一、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1.背景:(1)社会状况:民族危机严重,各种救国方案均失败。
(2)阶级状况:以_______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3)个人因素:孙中山的不懈探索。
2.提出:1905 年,孙中山在东京组建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恢复中华,_________,平均地权”,不久,他又在《》上将其发展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内容:(1)民族主义:用____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即民族革命)。
它是三民主义的。
(2)民权主义: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___________(即政治革命)。
它是三民主义的。
(3)民生主义: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所涨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即社会革命)。
它是三民主义的。
4.评价:(1)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_________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_____、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_________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5.三民主义的实践:(1)指导革命:1911 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这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制定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1.背景:(1)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孙中山陷入苦闷与彷徨中。
(2)十月革命的胜利让孙中山看到了希望。
(3)共产国际和___________对孙中山的影响和帮助。
2.提出:1924 年,国民党一大确立了“____、____、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