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行业)纳雍县鬃岭镇富民煤矿生产地质报告XXXX
- 格式:doc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35
贵州省纳雍县鬃岭镇外协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二○○六年六月贵州省纳雍县外协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制单位: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项目主编:明方平参加人员:郭斌杨淑萍陈荣华审核:赵福平陈小青总工程师:舒万柏主任:杨通保提交单位: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与地质环境监测中心编写时间:二OO六年六月目录第一章概况 (1)第一节煤矿交通位臵、矿界范围 (1)第二节勘查地质工作及煤矿开采情况 (3)第三节煤矿生产建设情况 (4)第四节储量核实工作概况及其它 (4)第二章矿山地质 (6)第一节矿山地质特征 (6)第二节煤层特征及类型 (7)第三节开采技术条件 (9)第三章矿山地质测量及精度评述 (12)第一节工程布臵原则 (12)第二节“三量”的管理 (12)第三节井上、下测量精度评述 (13)第四章资源储量估算 (15)第一节煤矿累计探明储量的计算 (15)第二节历年煤矿开采量及变化情况 (15)第三节保有资源储量的估算 (15)第四节共(伴)生有用组分利用情况 (18)附图目录图号顺序号名称比例尺1 1 地形地质及32号煤层井上、下对照图1∶20003 3 A--- A′线地质剖面图1∶20004 4 31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量估算图1∶20004 5 32号煤层底板等高线及资源量估算图1∶20005 6 32号煤层开拓工程平面图1∶2000附表目录附表1 外协煤矿矿山历年储量变动情况表附表2 截止2006年5月底外协煤矿矿山矿产资源量核实结果表附表3 检测报告附表4 煤质化验报告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煤矿交通位臵、矿界范围纳雍县外协煤矿位于纳雍县鬃岭镇,属鬃岭镇管辖。
地理坐标:东经105°15′58″-105°16′19″,北纬26°42′00″-26°42′34″。
其采矿许可证确定的开采范围由4个拐点圈定,其拐点坐标如下:1:X=2955500,Y=355265002:X=2954495 Y=355265003:X=2954490 Y=355266554:X=2955545 Y=35527075北界为拐点1、4的连线;南界为拐点2、3的连线;西界为拐点1、2的连线,东界为拐点2、4的连线,形状为一不规则的四边形,南北长约 1.055km,东西宽约0.575km,矿区面积0.373km2,开采标高由+1935m至+1765m 。
(冶金行业)纳雍县珠玑镇煤矿储量核实报告终稿贵州省纳雍县珠玑镇xxx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纳雍县珠玑镇xxx煤矿二OO七年七月报告名称:贵州省纳雍县珠玑镇xxx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制单位: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和地质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杨通保总工程师:杨通保编写:刘峰制图:杨学静审核:郑建军报告提交单位:纳雍县珠玑镇xxx煤矿报告编制时间:二OO七年七月目录第壹章前言1第壹节概况1第二节以往地质工作概况6第三节煤矿开采和资源利用概况7第四节本次工作情况8第二章矿区地质10第壹节地层10第二节构造12第三节煤层12第四节煤质16第五节煤的工业用途17第三章矿床开采技术条件18第壹节水文地质条件18第二节工程地质条件24第三节环境地质条件25第四节其它开采技术条件26第五节小结27第四章核实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29第壹节核实方法、工程布置原则29第二节生产探矿工程及测量质量评述29第三节采样及质量评述30第五章资源储量估算32第壹节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32第二节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对象32第三节资源储量估算方法选择依据32第四节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确定33第五节采空区边界圈定34第六节块段划分34第七节资源储量类型确定条件35第八节资源储量估算结果36第九节资源储量变动情况及对比39第六章矿床开发经济意义研究43第壹节煤炭市场需求预测43第二节资源条件综合评价44第三节外部开发条件45第四节地质灾害和环境影响的分析46第五节矿井生产能力和服务年限47第六节矿井开拓方式及采煤方法47第七节煤矿建设效益概述47第八节煤矿建设综合评价48第七章结语51第壹节工作成果51第二节存在问题52第三节建议52附图目录附件1.珠玑镇xxx煤矿采矿许可证(副本)2.地质勘查资质证书(复印件)3.委托书4.承诺书5.其它第壹章前言第壹节概况壹、目的及任务受纳雍县珠玑镇xxx煤矿委托,贵州煤矿地质工程咨询和地质环境监测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该矿编制《贵州省纳雍县珠玑镇xxx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
XX煤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修编地质报告的依据、目的和任务XX煤矿隶属于XX煤矿集团XX煤电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58年7月,1966年10月投产,其前身为XX矿务局XX煤矿。
依据晋煤规发[2005]256号文件“关于2005年省属煤炭集团及地方国有煤炭企业部分生产矿井生产能力核定的批复”,XX煤矿核定生产能力为150万t/a。
自建矿以来,XX煤矿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能源,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矿井地质工作者在以往煤田地质勘探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井下地质情况,为开拓、掘进、回采等各个环节提供了准确可靠的地质资料,这些资料是今后矿井生产的重要依据。
由于地质资料具有分散性,地质认识具有阶段性,所以,全面收集、适时整理和分析地质资料,对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矿井地质报告是生产矿井地质工作的全面总结,是保证煤矿正常生产,制订矿井发展规划,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的地质依据。
按照《矿井地质规程》和《生产矿井质量标准化标准》的要求,矿井地质报告一般每8~10年修改一次,并报省煤炭厅(局、公司)批准。
XX煤矿原矿井地质报告编制于1992年,经过十几年矿井生产又积累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在地质构造和矿井储量等方面,与原地质报告均有相当大的变化。
随着煤矿深部开采地质环境的变化,对矿井地质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原矿井地质报告已不能满足当前生产的需要。
所以,必须修改原有的各种基本图件和文字结论,进行井田地质的重新评价。
2006年9月,XX煤矿委托XX理工大学修编矿井地质报告,双方签订了修编合同并明确了技术要求。
本次报告修编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综合分析矿井地质特征,包括井田内煤系地层的发育特点、地质构造特征、煤层厚度及变化、矿井水文地质特征等;二是估算和核实矿井储量,掌握储量动态,为煤炭资源合理开采和利用提供依据。
贵州鬃岭镇崩塌形成机理研究贵州省纳雍镇这几年频繁有崩塌发生,存在大量危岩体,成因机理类似。
文章就小垛口崩塌,以點带面对该区域危岩体形成机理进行研究。
通过岩性组合、结构面交切关系的分析,确定小垛口崩塌为拉裂-倾倒型。
标签:崩塌;岩性组合;结构面引言纳雍县鬃岭镇位于贵州西北部,区域海拔一般在1500米到2100米之间。
地貌多为溶蚀中低山、侵蚀等地貌。
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拉动力,煤炭开采大规模兴起,大小规模的煤窑遍地都是,随之而来的地质灾害问题也越来越多。
区内出露面积最大的地层是二叠系和三叠系的地层,主要包括各种石灰岩和灰质泥岩、砂岩等,属于坚硬和半坚硬岩组,常有滑坡和崩塌等发生。
区域坡体较陡,整体呈现出上硬下软的特征,良好的临空面,较大的落差,在该种地质条件下极易孕育地质灾害。
而煤层开挖就在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地层中,人工开挖扰动更是加剧了地质灾害的活动。
关于纳雍县鬃岭镇的地质灾害研究很多,其中刘传正[1]、吴彩燕等[2]、陈泽富等[3]对2004年鬃岭镇“12·3”大型崩塌灾害的成因机理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牟勇忠[4]对纳雍县良子田煤矿地质灾害现状特征及其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龚兴祥等对纳雍县地质灾害隐患的类型和成因进行了讨论。
众多的研究成果说明了纳雍崩塌地质灾害的多发性和独特性,所以文章针对纳雍县鬃岭镇小垛口崩塌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
1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小垛口崩塌位于纳雍县鬃岭镇东北侧,中岭崩塌和左家营崩塌之间,其西侧为左家营崩塌,距离约1000m,东侧为中岭崩塌,距离约700m(图1)。
小垛口崩塌顶部高程为2207m,陡崖相对高差为157米。
1.1 地形地貌小垛口崩塌所在坡体为方山的陡崖段,呈折线线性分布,顶部平缓,中部高陡,底部又趋于平缓,中部高陡部分自然坡度在80°左右。
坡向为南北走向,东西两侧临空,如图2所示。
1.2 地层岩性边坡岩性具有多样性,地形受地层岩性的影响较大,按照坡度及岩体强度的不同划分为两段,第一段为边坡的顶部,岩性为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的第二段(T1f2)灰岩,中风化-强风化,厚度约10米左右,岩层产状为320°-335°∠10°-19°,发育两组节理,第一组产状为N80°E/SE∠85°-90°,横切坡面;第二组产状为N40°E/SE∠75°,与坡面小角度斜交。
纳雍县鸿腾煤业投资责任有限公司纳雍县鬃岭镇富民煤矿二○一九年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单位:地测科编制人:丁辉编制日期:2019.04.1纳雍县鸿腾煤业投资责任有限公司纳雍县鬃岭镇富民煤矿二○一九年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为了保障我矿对矿区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应急工作高效、科学有序地进行,最大限度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高救灾工作应急反应能力,维护矿区社会稳定,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结合矿区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和适用范围(一)工作原则:矿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科学决策、科学施救,局部服从整体,一般工作服从应急抢险救灾工作。
(二)适用范围:本应急预案适用于富民煤矿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后或险情出现时的应急反应。
二、应急机构及职责分工(一)为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应急指挥工作,成立富民煤矿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指挥长:矿长副指挥长:总工程师、安全矿长、生产矿长、机电矿长。
成员:总工办全体成员、安检科、各区全体职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公司调度室,由调度室主任任主任。
成员由三班调度员组成。
1、抢险救灾技术组组长:总工程师成员:总工办全体成员、安检科2、抢险救助组:组长:工厂厂长成员:工厂有关人员。
3、医疗救护组:组长:新立医院院长成员:新立医院有关人员。
4、物资筹备组:组长:厂库负责人成员:厂库有关人员。
5、维稳组:组长:总经理成员:后勤有关人员。
6、通信保障组:组长:生产副总经理成员:调度室通信班有关人员。
7、资金筹备组:组长:财务科长成员:财务科有关人员。
8、电力保障组:组长:机电矿长成员:机电工区有关人员。
9、救灾情况信息收集整理和事故分析组组长:安检科科长成员:相关科室有关人员。
10、后勤保障组长:总经理成员:矿办公室。
11、重建组组长:生产矿长成员:各采掘、机运等区队。
(二)职责分工预案启动后,各工作组在突发性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应急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坚持以人为本,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努力降低损失。
贵州省纳雍县危岩崩塌灾害调查1 基本情况2004年12月3日,贵州省纳雍县鬃岭镇左家营村岩脚组后山发生危岩体崩塌,崩塌体冲击了山下土坡和岩脚寨(组)部分住户,形成特大型地质灾害,共有19户村民受灾,12栋房屋被毁,7栋房屋受损。
死亡39人,5人失踪,另有13人受伤。
2 危岩崩塌地质特征发生崩塌的危岩体后缘高约2200米,前缘高约2160米,相对高差约40米。
危岩体东西长约35米,南北宽约3米,垂直厚度约40米,体积约4000立方米。
造成危害的西支最大水平冲击距离约500米。
通过观察危岩崩塌灾害现场,此次山崩灾害的地质环境具有以下特征:(1)崩塌发生的部位是整个山体陡崖带的组成部分,其东西两侧还存在危险岩体;(2)崩塌部位后山在地形上是一“圈椅状”汇水区,该区域中间冲沟正对崩塌部位;(3)两侧危岩,特别是东侧危岩顶部已开裂达20厘米,裂缝中树木较为茂盛,根部生长在裂缝中;(4)组成危岩体的地层为三叠纪灰岩、泥灰岩和粉质砂岩,彼此软硬相间;(5)岩层产状为向山内缓倾,沿陡崖面发育一组结构面切割岩层,形成易于崩塌的地质结构。
此次崩塌断面下部两侧为新鲜岩面,中、上部均为旧裂缝,并被泥土充填,两壁存在溶蚀现象。
(6)崩塌堆积体冲击过程中遇到高程1913.4米的小山丘阻挡,迫使其分为东西两支,并缓解了其冲击力,否则造成的灾难更大。
3 危岩崩塌成因及发展趋势地形上高陡悬空(陡崖高约40米)、岩体结构开裂破碎、地表水流冲刷及暴雨期间水压力作用、树木根劈作用和长期的物理化学风化作用是本次崩塌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地下深部开采煤炭及周围施工放炮振动等人为活动可能对本次崩塌灾害存在一定的影响。
图1 岩脚寨危岩崩塌灾害分布范围图2 岩脚寨危岩崩塌灾害实景图3 岩脚寨崩塌堆积体分布实景(崩塌堆积体遇到高程1913.4米的小山丘阻挡,迫使其分为东西两支,并缓解了其冲击力,否则造成的灾难更大)图4 崩塌东侧危岩顶部已开裂达20厘米,树木生长在旧裂缝中图5 受陡倾坡外结构面控制的危岩体图6 似层状结构岩体(受切层结构面控制)。
纳雍县富民煤矿10801采煤工作面损失率分析报告和总结编制人:王东2013-5-30富民煤矿10801采煤工作面损失率分析报告和总结一、工作面概况10801采煤工作面布置在东部区8#煤层中,标高为+1923—+1935m(煤层底板标高),地面对应为山体,无建筑物、公路、供电线路,本工作面走向长约240米,倾斜长平均85米;煤体平均厚度为1.8m,10801采煤工作面北部为防水保护煤柱线,南部为10803工作面,西面为井筒保护煤柱线,东部为矿界保护煤柱线。
10801采煤工作面采用炮采落煤,顶板支护为单体液压支柱配合∏型钢梁进行支护,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该工作面于2012年11月进行回采,2013年5月回采工作面结束。
二、巷道布置及支护1、10801采煤工作面回风巷均断面为6.0㎡,采用工字钢棚支护,运输巷采用锚杆、锚索、联合支护,巷道布置经济合理,采用一进一回U型通风。
2、10801采煤工作面煤层平均厚度为1.8米,煤层较薄,进行一次性采全高。
三、工作面开采及资源储量动用情况10801采煤工作面于2012年11月5日开始回采,至2013年5月18日结束。
工作面实际倾角11°~13°,平均12o,实际平均采高1.8m,工作面走向长度为240m,工作面倾向长度为240m,容重为1.46m3/t,实际动用储量53611t,实际采出煤量为50930吨,损失量为2680t,工作面回采率为95%。
四、回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10801采煤工作面在回采期间顶底板较为稳定,出现空顶距过大的情况,为此留设专人对该处进行强制放顶,加强超前支护的管理。
同时对初撑力进行检测,确保支柱正规安全。
回采期间,加强拉线作业,支柱工对支柱和梁子成一条线,确保采面的精准性。
五、矿压显现及顶板管理经验10801采煤工作面整体地质条件较好,顶板为泥岩,破碎易冒落,直接顶为中粗砂岩,硬度较大,顶板完整性较好,工作面初次来压之前,梁子和支柱压力变化不很明显,顶板呈弯曲下沉趋势。
纳雍县鬃岭镇煤矿开采诱发地质灾害特征分析
谭宁
【期刊名称】《内蒙古煤炭经济》
【年(卷),期】2013(000)003
【摘要】纳雍县鬃岭镇是贵州省重要煤矿输出地,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煤矿的开挖而诱发出的各类地质灾害威胁当地居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通过走访调查了纳雍镇煤矿开采引起的地质灾害,分析该区域煤矿开挖诱发地质灾害的特点及环境效应,为这类地质灾害的研究和治理提供支持.
【总页数】2页(P41,43)
【作者】谭宁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07.1;P642.2
【相关文献】
1.贵州鬃岭镇崩塌形成机理研究 [J], 申太奇;李嘉雨
2.简析煤矿开采诱发的地质灾害及成因 [J], 张赟兰
3.纳雍县沙包镇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孕灾因素分析 [J], 林德洪;杨钊;赵先伦
4.煤矿开采诱发的地质灾害特征分析——以太原西山矿区为例 [J], 吕义清
5.贵州省纳雍县鬃岭镇“12·3”大型崩塌灾害分析 [J], 吴彩燕;乔建平;王成华;孔纪名;陈泽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纳雍县富民煤矿通风能力核定报告编制人:王东2014-2-10纳雍县富民煤矿矿井通风能力核定报告一、矿井瓦斯、煤尘、自燃性、煤与瓦斯突出情况纳雍县富民煤矿瓦斯等级鉴定结果,2011年瓦斯相对涌出量为30.89m3/t,绝对瓦斯涌出量4.29m3/min。
为高瓦斯矿井。
2007年8月7日经六枝工矿(集团)恒达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实验室鉴定,富民煤矿6#、8#、10#号煤层自燃等级为Ⅲ级,属不易自燃煤层,煤尘无爆炸危险性。
2011年7月30日经北京矿业大学鉴定,8#煤层在+1890.6米标高以上,埋深小于150.4米为无突出危险性煤层。
二、通风方式和通风系统1、煤层开采技术条件及矿井开拓方式煤层开采技术条件区内含煤地层龙潭组含煤10~13层,设计开采煤层3层,为6、8、10煤层。
6号煤层:位于煤系地层上部,距P3d底部约71.75m,煤层厚1.89~2.15 m,一般厚约2.00m,顶板为粉砂岩,底板为泥岩。
属较稳定煤层,全区可采,夹石一层,厚度变化不大,结构简单。
8号煤层:位于煤系地层的上部,距6号煤层底部约23.50m,厚度1.15~1.50m一般厚1.30m左右。
顶板为深灰色、棕灰色粉砂岩或细砂岩,其上为泥质灰岩。
底板为泥岩。
属较稳定煤层,全区可采,夹石三层,厚度变化不大,结构复杂。
,10号煤层:位于煤系地层的上部,距8号煤层底部约13.01m,厚度0.90~1.20 m,一般厚0.99m左右。
顶板为粉砂岩。
底板为泥岩,其下为细砂岩。
属较稳定煤层,全区可采,无夹石,厚度变化不大,结构简单。
2、通风方式和通风系统矿井采取抽出式通风方式,中央并列式通风系统,即以主、副平硐进风,回风斜井回风。
主、备通风机型号:FBCDZ.54№16轴流通风机,风量为1690—3760m3∕min,风压:1020—2650Pa,电机型号:YBFe315-6,额定功率:2×75KW,转速:980rpm,电流:141.7/81.8A,电压:380/660V,摩擦火花安全证号:20115093,防爆合格证号:32007646,煤安标志编号:070167,出场编号:20130505:生产日期:2013.5,生产厂家:山西安昇风机有限公司。
纳雍县富民煤矿10601工作面石门揭煤安全技术措施一、概况我矿现开采8#号煤层,10803采面在进行生产作业,同时在西部区6煤层布置接替采面(10601运输巷、10601回风巷、石门上山、联络巷、切眼),矿井可开采煤层为6号、8号和10号。
我矿于请中国矿业大学矿山开采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做了8号煤层的突出鉴定,鉴定结果为:富民煤矿8号煤层1890m标高以上无突出危险性,2010年瓦斯等级鉴定为高瓦斯矿井。
新区10601工作面按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矿井进行设计和管理,必须做好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措施,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的有关规定。
为此特编制石门揭煤层安全技术措施。
二、突出危险预测根据《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第四十三条第(三)项规定,无突出危险区和突出危险区以外的区域,应当根据煤层瓦斯压力P进行预测。
如果没有或者缺少煤层瓦斯压力资料,也可根据煤层瓦斯含量W进行预测。
预测所依据的临界值应根据试验考察确定,在确定前可暂按下表预测。
根据煤层瓦斯压力或瓦斯含量进行区域预测的临界值矿井石门揭煤工作面突出危险性预测,主要结合《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和《煤矿瓦斯抽采基本指标》(AQ1026-2006)的要求,采用钻屑瓦斯解吸指标法进行预测,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为:在石门工作面距煤层最小垂距为10m时,向所揭煤层施工垂直2个穿透煤层全厚且进入顶(底)板不小于0.5m的测压(预测)钻孔;石门工作面距煤层最小垂距为7m时,向所揭煤层施工垂直3个穿透煤层全厚且进入顶(底)板不小于0.5m的测压(预测)钻孔;石门工作面距煤层最小垂距为5m时,向所揭煤层施工十字交叉5个穿透煤层全厚且进入顶(底)板不小于0.5m的测压(预测)钻孔,并详细记录岩芯资料。
测定煤层瓦斯压力、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标或钻屑瓦斯解吸指标等。
为准确得到煤层原始瓦斯压力值,测压孔应布置在岩层比较完整的地方,测压孔与前探孔不能共用时,两者见煤点之间的距离不得小于5m。
(冶金行业)纳雍县鬃岭镇富民煤矿生产地质报告XXXX贵州省纳雍县鬃岭镇富民煤矿生产地质报告纳雍县鬃岭镇富民煤矿二〇壹〇年壹月报告名称:贵州省纳雍县鬃岭镇富民煤矿生产地质报告编制单位: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壹地质大队编写:郑能项目负责:肖亮审核:李书春队长:陆益成编制时间:二〇壹〇年壹月目录第壹章绪论1第壹节依据、目的和任务1第二节位置和交通1第三节自然地理、经济2第四节矿井生产建设情况3第五节周边矿井及小窑3第二章矿井地质工作5第壹节以往勘探工作5第二节矿井地质工作5第三节以往地质工作及矿井地质工作评价5 第四节本次地质工作及其评价5第三章矿井地质6第壹节区域地质6第二节矿井地层7第三节煤系地层8第四节矿井构造8第四章煤层、煤质及其他有益矿产9第壹节煤层9第二节煤质10第三节有益矿产12第五章矿井水文地质13第壹节区域地质概况13第二节矿井充水条件14第三节矿井涌水算预算16第四节矿井主要水害17第五节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分类18 第六节供水18第六章矿井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19第壹节矿井工程地质条件19第二节环境地质条件21第七章其它开采技术条件23第壹节瓦斯23第二节煤尘爆炸性23第三节自燃发火倾向性23第四节其他23第五节矿井地质条件分类23第八章资源/储量25第壹节矿井构造复杂程度、煤层稳定程度和工程基本线距25 第二节资源/储量估算范围及工业指标25第三节资源/储量估算方法25第四节资源/储量估算参数的确定26第五节资源/储量块段和级别的划分原则26第六节资源/储量的分类26第七节资源/储量估算结果27第八节可靠性评价27第九章探采对比28第壹节矿井地质对比28第二节矿井水文地质28第三节资源储量对比和利用分析28第十章结论30第壹节总述30第二节探采对比32第三节对本生产地质报告的评价32第四节存在的问题和建议33第壹章绪论第壹节依据、目的和任务壹、目的和任务贵州省纳雍县鬃岭镇富民煤矿(简称富民煤矿)拟技改扩能为生产能力15万吨/年煤矿矿山,此次工作的目的是提高矿区内可采煤层的储量级别,为15万吨/年煤矿技改设计方案提供地质依据,同时也为矿山生产管理提供必要的资料和依据。
二、主要地质依据1、富民煤矿采掘工程平面图(1:2000);2、富民煤矿井上、下对照图(1:2000);3、2006年9月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壹总队提交的《贵州省纳雍县鬃岭镇富民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4、2002年3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在此进行地质精查工作,提交了《坪山井田勘探地质报告》,对煤层特征、煤质等作了较系统的研究,为该区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
第二节位置和交通纳雍县鬃岭镇富民煤矿位于贵州省纳雍县城西南,距纳雍县城14km,距矿山2km有纳雍到水城213省道通过,交通较为方便。
见图1-1。
纳雍县鬃岭镇富民煤矿属纳雍县煤炭工业局管辖。
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5º16′08.518″~105º16′38.383″,北纬26º41′18.523″~26º41′58.664″。
矿区范围拐点坐标如下(北京坐标系):1X=2954200.00,Y=35527600.00;2X=2953200.00,Y=35527600.00;3X=2953195.00,Y=35527160.00;4X=2953820.00,Y=35527105.00;5X=2953910.00,Y=35526775.00;6X=2954162.00,Y=35526780.00;7X=2954430.00,Y=35526940.00;图1-1交通位置图北界(浅部)为拐点1、7连线,东界为拐点1、2连线,南界(深部)为拐点2、3连线,西界为拐点3、4、5、6、7连线,井田形状呈不规则七边形,南北长约1.0km,东西长约0.80~0.5km,面积约为0.6802km2。
3.井口坐标原主井坐标:X=2954210,Y=35527270,H=1935;原风井坐标:X=2954180,Y=35527250,H=1940;新主井坐标:X=2954279.075,Y=35527306.893,H=1927.343;新风井坐标:X=2954284.296,Y=35527338.600,H=1928.993。
第三节自然地理、经济矿区位于贵州高原古黔中隆起西端,属中低山丘陵山地浅切割地貌,矿区内地势总体为南部高,北部低,最高点位于矿区中部环岭岗大山,海拔标高+2176.5m,最低点位于矿区北部壹冲沟沟底,海拔标高1925m,相对高差251.5m。
矿区内无河流等地表水体,仅发育冲沟,沟水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地形控制。
季节性变化十分显著,雨季暴涨,枯水季节流量较小。
本地区属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区。
据纳雍县气象局资料:年平均降水量1267mm,集中于下半年,月平均气温13.6℃,日极端最高气温33℃,日极端最低气温-9.6℃,年平均相对湿度81%。
矿区至今未做过地震基本烈度鉴定,亦没有地震资料记载。
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1∶400万)》,本矿区地震烈度为Ⅵ度,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矿区内及其邻近区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油菜、大豆、马铃薯等,经济作物为烟叶。
区内居民的经济来源仍以传统的家畜、家禽饲养为主,近年来,劳务输出已成了其主要经济来源。
第四节矿井生产建设情况富民煤矿建于1996年3月,属个体企业,煤矿采用平硐开拓,采煤方式炮采,矿车运输,机械通风和排水。
2001年12月取得现采矿许可证,有效期至2006年12月,其证号为5200000520193,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矿区面积0.6802km2,范围由7个拐点圈定,采矿标高为+1940~+1720m。
初期生产能力3万吨/年。
由于煤矿生产系统不完善,根据贵州省和纳雍县煤管部门要求,需对矿井进行技术改造。
2003年煤矿进行技改,总投资约80万元,技改后生产规模为年产原煤3-6万吨。
2004年现矿主接手该矿后,又投入约800万元对矿井进行技术改造,技改后实际生产规模达年产原煤9万吨,主采6号煤层,矿井新建壹对主井及风井,目的为开采8号煤层及10号煤层,现已全面完成。
第五节周边矿井及小窑壹、老窑矿区及周边老窑开采历史悠久,以斜井为主,老窑井口多沿6、8、10号煤层地表出露地带或煤层埋藏较浅部地带分布,为季节性土法开采,见煤后沿煤层掘进,开采斜长壹般50~150m,垂深30~60m左右。
大部分老窑有积水。
井口垮塌、排水困难、瓦斯含量高、通风困难。
近年来政府、国土部门加大了管理力度,滥采乱挖的小煤矿均被禁止开采。
老窑对矿山煤炭资源开采有壹定的影响。
二、相邻矿井矿区北临坪山煤矿,开采6、8、10号煤层,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采煤工艺为放炮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无越层越界行为,属高瓦斯矿井,煤尘无煤炸性,煤层无自燃发火倾向,矿井最大涌水量约19.18l/s,正常涌水量约9.71l/s。
第二章矿井地质工作第壹节以往勘探工作1970年贵州省六盘水地区煤田地质勘探X公司173队在此进行精查,2002年3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在此进行地质精查工作,提交了《坪山井田勘探地质报告》。
2006年9月,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壹总队提交的《贵州省纳雍县鬃岭镇富民煤矿储量核实报告》。
第二节矿井地质工作富民煤矿开采多年,井下多条探煤巷已探至+1828水平,6、8、10号煤层厚度均较稳定,走向上仅6号煤层局部见落差<1.5m的断层,从井巷工程揭露的情况见,地质构造应属简单类型,见采掘工程平面图。
富民煤矿正常涌水量10m3/d,矿井最大涌水量30m3/d。
第三节以往地质工作及矿井地质工作评价2002年3月贵州省煤田地质局在此进行地质精查工作,提交了《坪山井田勘探地质报告》,对煤层特征、煤质等作了较系统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
2006年9月,贵州省有色地质勘查局壹总队提交的《贵州省纳雍县鬃岭镇富民煤矿储量核实报告》均进行了相应的井巷调查,老窑调查及资料收集整理工作,该报告通过了专家评审且备案。
第四节本次地质工作及其评价本次我队接受富民煤矿委托后,于2009年10月,在充分收集该区以往地质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1:2000地质填图,且结合井巷调查,利用《坪山井田勘探地质报告》的相关资料,根据贵州省煤炭管理局黔煤生产字[2008]394号关于下发《煤矿生产地质报告编制提纲》的通知和《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估算矿区煤矿资源/储量,且编制生产地质报告。
第三章矿井地质第壹节区域地质壹、区域地层区域内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有: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及第四系。
缺失志留系、泥盆系、白垩系、第三系,其中,以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分布较广。
见表3-1。
表3-1区域地层系统简表系统组(群) 地层代号及接触关系备注第四系Q侏罗系上统遂宁组J3sn中统上沙溪庙组J2s 铜下沙溪庙组J2x 油页岩、铁下-中统自流井群J1-2z l三叠系上统二桥组T3e中统法郎组狮子山组T2fT2sh 关岭组T2g松子坎组T2s 下统永宁镇组茅草铺组T1yn T1m飞仙关组夜郎组T1f T1y二叠系上统长兴组P2c龙潭组P2l煤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下统茅口组P1m栖霞组P1q梁山组P1l煤石炭系下统大圹组C1奥陶系中统宝塔组O2b十字铺组O2sh 下统湄潭组O1m红花园组O1h桐梓组O1t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群∈2-3ls 中统高台组∈2g下统清虚洞组∈1q金顶山组∈1j明心寺组∈1m二、区域地质构造本区位于杨子板块川滇黔盆地,黔北断拱内,属黔中隆起之西端壹部分。
从中奥陶世至中晚石炭世隆起为陆,缺失沉积,仅早石炭世在东部山王庙至卸煤台壹带有沉积。
晚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早期接受沉积后,中生代晚期的白垩纪、第三纪又壹次上升为陆,缺失沉积。
区内现今构造形迹主要定形于燕山运动。
区内褶皱都以北北东向为主,极少部分近南北向,其断层近东西向。
第二节矿井地层矿区及其邻近出露的地层从老到新有:二叠系上统峨嵋山玄武岩组(P3β),龙潭组(P3l),大隆组(P3d),三叠系下统飞仙关组壹段(T1f1),第四系(Q),现分述如下:壹、二叠系上统(P3)1.峨眉山玄武岩组(P3β)主要出露于矿区北部外围,岩性以暗绿色和黑色,块状致密玄武岩,拉斑玄武岩、玄武质火山玻屑凝灰岩为主,厚约115米。
2.龙潭组(P3l)主要为壹套以碎屑岩(粉砂岩和细砂岩)为主夹较多的泥岩、灰岩、硅质岩、含菱铁质粉砂岩的含煤沉积。
含煤50层左右,含煤平均总厚38.76m,含煤系数11.6%,可采煤层共10层,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海相动物化石及植物化石都十分丰富。
平均厚度约33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