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20.06 KB
- 文档页数:8
南京南京观后感心得5篇《南京!南京!》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由陆川执导,刘烨、高圆圆、范伟、秦岚、中泉英雄等主演。
影片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国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南京南京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南京南京的相关内容推荐↓↓↓南京南京观后感高中生范文南京南京观后感高中生作文南京南京观后感初一作文《南京南京》观后感范文分享南京南京观后感精选-5篇★南京南京观后感1已经看过电影《南京!南京!》,是在酝酿了很久之后才终于走进电影院的,因为预先就知道这一次的观影经历不会是轻松的,可能是压抑的甚至是令人窒息的。
其实我不是太赞成文以载道那一套,觉得文学文艺的东西不必承载太多政治说教之类,甚至什么道德教化的作用也是它所不能承受之重,我们大体上总是犯了小瞧人的毛病,你以为别人是那么好被教化被引导的吗?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道德观人生观,可能会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表达出来,只有在外界与自己契合的时候才会表现出来。
所谓沉默的大多数其实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看过《南京!南京!》后还是被很深的影响到,感观和心理都受到比较强烈的刺激,感想是一定有的,但需要回回神再说。
经过几天的深沉后好一些了,首先觉得这是一部不错的片子,有诚意,有责任,有思考,这些都是当下比较稀缺的东西,陆川凭这些就很值得尊重,也为我们70后赢得了尊重。
现在舆论炒作最多的是80后如何如何,其实真正开始占据舞台中心并掌握话语权的应该是70后,80后也顶多是小荷才露尖尖角而已。
看《南京》之前有两点担心:一是陆川对如此沉重历史题材的掌控能力。
毕竟三十刚出头仅拍过两部小成本电影,光凭一腔热情做事往往用力过猛,适得其反。
现在看起来,陆川还算比较好的完成了这个任务,大体平稳,没出什么大的方向问题,用力过猛的情况确是有一些。
二是对南京大屠杀史实的.态度问题。
之前已经有人评论陆川的《南京》是“一流的人文观,三流的历史观”,这也是我所担心的。
《南京南京》观后感800字六篇看完电影《南京》,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那段血型而残酷的历史。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爱国影片《南京南京》观后感8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南京南京》观后感800字:《南京!南京!》,读这个片名,像是读一份加急电报:捧着电报的双手在不住颤抖,心跳激烈加速,浓浓的不详兆预感在撞击心鼓。
当然,史实要这个譬喻残忍无数倍、紧急无数倍、恐怖无数倍,绝望无数倍,伤心无数倍。
那种兵临城下的岌岌可危,那种家破人亡的深悲剧痛,那种辱妻杀子的莫大污耻,那种朝不保夕的极度忧惴,那种茫无涯际的杳渺切盼……是今人尽最大所能仍无法完全感受的。
今人能做的是,静静坐在影院里重温记忆,劳劳记住曾经的腥风血雨,时时鞭策己身以国难家仇……果真,这是一部叫人倍感沉重的影片。
黑白的胶片、剧烈抖动的镜头,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
你安静地坐在放映室的角落里,阴郁的氛围立刻席卷全身,将你拉回七十二年前那惨绝人寰的争战里头,然后你开始了观影之旅,因为身临其境的错觉,你随着片中的人物(中国百姓们)一起紧促呼吸、心惊胆战、悲痛哀凄。
日军面对古城墙惊呼时,尚有一丝民族自豪感,但是眨眼间,随着震天动地的炮响,美好的感觉飞灰湮灭,转而为死亡逼近的惊恐不安占据。
这是影片带给观众的,其实更是惨痛的历史留下的不灭印记。
所以,真正为《南京!南京》赢得惊人票房的,不是导演陆川,不是宏大的演员阵容,不是独特的视角,也不是高水准的制作,而是南京大屠杀题材本身。
架设在如此严肃、如此沉痛、如此宏大、如此刻骨铭心史的基础上,影片想不成功都难,想不叫座都不可能。
《南京南京》观后感800字:一口气看完了这部电影,我心潮澎湃。
刺耳的防空警报,铺天盖地的枪声,日军官兵的狞笑声,南京人民的口号声,甚至从废墟中传出的无望的呼声似乎犹在耳边。
灰色的空中掠过的飞机,一队队绿衣的日兵,难民身上的血迹,夺目的太阳军旗似乎也历历在目。
历史的画卷向我铺开,1937年12月13日,这是一个令中华民族难忘的日子。
电影南京南京的观后感作文推荐文章《南京南京》观后感2000字优秀作文热度:《南京!南京!》观后感1500字热度:南京南京的观后感作文5篇最新热度:有关高中生南京南京观后感热度: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大全热度:《南京,南京》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故事。
片中有两条线索,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国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在1937年南京疯狂杀戮掠夺的背后,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电影南京南京的观后感作文,供大家参考。
电影南京南京的观后感作文1翻开历史的篇章,回忆那段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日本军队闯进南京时,城内的军人们用身躯铸成了一道道人墙。
可这些都无济于事,日本军队以强大的冲击力冲垮了人墙,把军人们踏在脚底。
大肆的闯进南京。
南京城内所有的战俘都被抓起来了。
有的人,葬身在机关枪接二连三的扫射中;有的人被带到海边,又是一阵疯狂的扫射,人们倒在海边,海水冲刷着他们的身体,将他们轻轻拖入海中,顿时鲜血染红了整个海面……我怎样能不痛恨日本人,我何尝不想让他们付出血的代价。
想一想,当他们的孩子在摇篮中甜甜的入睡时,我们的婴儿却被残忍的摔在地上;想一想,当他们的儿童享受完美的童年时,我们儿童却要应对死亡;想一想,当他们的老人在家安享晚年时,我们的老爷爷、老奶奶却流浪在街头无家可归;正如电影里所说“中国不会亡!”是的,中国没有灭亡,但祖国此刻的兴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多少英雄冲锋陷阵,用鲜血和平,他们何尝不想在家和一家老小过平安、幸福的日子但是日本的侵略打破了这样的生活。
为了祖国他们务必要上阵杀敌。
是啊!“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为国家做出贡献,使中国更加强大这样才不愧对那些抗日英雄,中国才不会重蹈覆辙。
电影南京南京的观后感作文2刚看完《南京大屠杀》纪录片,突然悲伤起来,所有词语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成百上千的尸体,一张张绝望的脸,一张张血腥的照片……我一次又一次的闭上眼睛。
《南京南京》观后感(锦集3篇)《南京南京》1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略者攻占南京,由于中国国民党军队抵抗,大批的国民党士兵溃逃出城,南京沦陷,30多万军民被惨遭屠杀,大量的女同胞被奸淫。
影片以一张张南京老城的照片拉开序幕,在炮火轰鸣中城墙在扬起的尘土中坍塌,画面转接进城门内,守城的国民党三十六师的将士们用血肉之躯去阻止准备溃逃出城的国民党官兵展开一场肉搏,那悲壮的场面,震撼着观者的内心。
影片中太多的镜头让我印象深刻,同时也感觉到了那种沉痛的心情压抑,从开始日军进入教堂,那些神清麻木、内心绝望国人纷纷举手投降,人人如同待杀的羔羊,没有反抗的意识,没有求活的举动,此时让人深刻感觉到失去国家保护的人民是最悲惨的人民。
日军肆意屠杀中国人民的张狂残忍的画面让我有着义愤填膺的感觉,但是看着影片中那些麻木的看客,我无法描述此时此刻的情感和情绪,当影片中出现大量的中国人被强奸、活埋、烧死,我脑袋一片空白。
生命在战争中是如此的弱小和不堪一击。
生命在残酷的战争中没有了活力和,我无法想象那些屠杀者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扭曲,面对着满城的废墟,面对着被蹂躏的成千上万的妇女,面对着遍地的死尸却仍然继续着兽性的发泄,继续着暴行的肆虐。
我想也许有些日军士兵也是出于无奈,因为身为军人的他们是在执行着日本帝国主义头子的野蛮政策,同样的他们也有爹娘和兄弟姐妹,所以当我看到角川的眼神和歇斯底里的呐喊,我猛然间明白了,明白了他也在痛恨这种惨无人道的杀戮,可迫于军命的强制,他又不得不继续着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最终成为历史唾骂的对象。
那种无畏的挣扎、的彷徨、无奈的服从,从他卷入这场战争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他。
影片从开始的镜头对准了这个主角开始,就打下了一个伏笔,被压抑的情感最终要有一个爆发的点,让人物的鲜明的刻画达到一种转折,在影片的结尾,主角角川在放走了即将被执行枪决的两个中国人后,内心底层那种被压抑与反抗压抑的情绪达到了顶点,手中那把沾满累累血迹的枪口对准了自己,以一种解脱了的轻松来结束了罪恶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内心那种煎熬。
南京南京读后感600字《南京南京》读后感篇一看了《南京南京》这部电影后,我的心情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沉重得很。
电影里那一幕幕场景,就像一把把锋利的刀,直直地刺进我的心里。
那满街的尸体,就像被随意丢弃的破布娃娃,横七竖八地躺着。
妇女们被日军肆意凌辱,那绝望的哭喊声仿佛还在我耳边回荡,“呜呜,这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啊!”我忍不住在心里骂道。
也许有人会说,这都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何必老是揪着不放呢?可是我觉得,这怎么能放得下呢?这是我们民族的一段巨大伤痛啊。
就好比你自己身上被人划了一道深深的口子,虽然伤口可能会愈合,但是那个疤痕永远都在,每次看到都会让你想起当时的痛。
我想起我爷爷曾经给我讲过的一个故事,虽然没有电影里那么惨烈,但也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爷爷说,在他小时候,他们村子附近也打过仗,炮弹落下来的时候,地都在颤抖,房子就像纸糊的一样,一下子就倒了。
人们都惊慌失措地到处跑,那种恐惧,就像黑暗中突然出现了无数只张牙舞爪的怪物。
电影里那些勇敢的中国人,像陆剑雄他们,在敌人的枪口下还那么顽强地抵抗,真的让我很敬佩。
他们就像黑暗中的一束束光,虽然很微弱,但是给人希望。
可是,他们的力量毕竟有限,在强大的日军面前,很多人还是倒下了。
我就在想,如果我当时在那里,我会怎么做呢?我可能会害怕得发抖吧,我这样想的时候,又觉得自己很没出息。
《南京南京》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战争的恐怖,也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
我们现在的生活就像在蜜罐里一样,每天不愁吃不愁穿,但是这和平是多么来之不易啊。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在南京大屠杀中死去的同胞们。
这就好比是一棵大树,它的根就是历史,如果我们忘记了根,那这棵树迟早会枯萎的。
现在,我有时候看到一些人在浪费粮食或者不珍惜和平的时光,我就想冲上去跟他们说:“你们知道南京大屠杀吗?你们知道那时候的人连活下去都是一种奢望吗?”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了。
《南京南京》读后感篇二《南京南京》,看完这部电影,我整个人都不好了,感觉心里堵得慌,就像吃了一大碗苦药,吐也吐不出来。
南京南京观后感范文5篇650字南京南京是一部深刻展现了历史的纪录片,让人们回顾了发生在南京的不幸历史事件,也让我们认识到和平的珍贵。
观看了南京南京这部电影后,我深受触动,产生了很多感慨和思考。
在电影中,南京的景象历历在目,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
我看到了白纸白墙的城市,整齐划一的街道,以及繁华的商业区。
而随着日军入侵,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战争给南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伤痕。
我深感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和平的向往。
南京南京让我更加懂得了和平的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倍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电影中展示的历史事件震撼人心,让人痛心疾首。
我看到了日军的暴行和虐杀,无辜的生命在战火中丧生,无助的人们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这些历史事件充分说明了战争对人类的摧残和伤害,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和平的可贵和珍惜。
南京南京这部电影通过真实的故事还原了历史的残酷,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反思。
我想到了我们所处的现实环境,这样的悲剧是否会再次上演呢?我想到了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传递和平的力量,传承和平的精神。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为和平而努力,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电影中展现的人物形象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无论是那些在战场上坚定抗争的战士,还是那些忍受痛苦却依然坚守善良的人们,他们都让人感到敬佩和钦佩。
这些人物形象让我明白了正义和勇气的重要性,也让我坚信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只要心中有一份信念和勇气,我们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南京南京这部电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作品,让我深受触动。
它让我回顾了历史,思考了和平,也让我明白了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倍加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传递和平的力量,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南京南京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黑暗的一页,南京南京这部电影通过真实的设定,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演员完美的再现了这段历史。
无论是剧情的紧凑感,角色的饱满感还是每一帧画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剧情的紧凑感南京南京的剧情非常紧凑,每一幕都给人一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
南京电影观后感内容5篇《南京!南京!》影片通过一名普通日本士兵和一名普通中国士兵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经历,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南京电影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南京电影观后感1《南京!南京!》,读这个片名,像是读一份加急电报:捧着电报的双手在不住颤抖,心跳激烈加速,浓浓的不详兆预感在撞击心鼓。
当然,史实要这个譬喻残忍无数倍、紧急无数倍、恐怖无数倍,绝望无数倍,伤心无数倍。
那种兵临城下的岌岌可危,那种家破人亡的深悲剧痛,那种辱妻杀子的莫大污耻,那种朝不保夕的极度忧惴,那种茫无涯际的杳渺切盼……是今人尽最大所能仍无法完全感受的。
今人能做的是,静静坐在影院里重温记忆,劳劳记住曾经的腥风血雨,时时鞭策己身以国难家仇……果真,这是一部叫人倍感沉重的影片。
黑白的胶片、剧烈抖动的镜头,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
你安静地坐在放映室的角落里,阴郁的氛围立刻席卷全身,将你拉回七十二年前那惨绝人寰的争战里头,然后你开始了观影之旅,因为身临其境的错觉,你随着片中的人物(中国百姓们)一起紧促呼吸、心惊胆战、悲痛哀凄。
日军面对古城墙惊呼时,尚有一丝民族自豪感,但是眨眼间,随着震天动地的炮响,美好的感觉飞灰湮灭,转而为死亡逼近的惊恐不安占据。
这是影片带给观众的,其实更是惨痛的历史留下的不灭印记。
所以,真正为《南京!南京》赢得惊人票房的,不是导演陆川,不是宏大的演员阵容,不是独特的视角,也不是高水准的制作,而是南京大屠杀题材本身。
架设在如此严肃、如此沉痛、如此宏大、如此刻骨铭心史的基础上,影片想不成功都难,想不叫座都不可能。
南京电影观后感2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后又以20万兵力分南北两路会攻南京,中国军队以10多万之众浴血苦战,英勇地反击侵略者。
然而终因实力悬殊,13日南京城沦陷。
1937年9月19日,日军开始对南京等实行'无差别级'轰炸。
南京大屠杀发生的历史原因又哪些?首先,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该民族崇尚武力,具有忠君忠国的武士道精神。
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精选19篇)电影《南京南京》观后感篇1不知道南京南京在这边是什么时候上映的,但是我昨天去看了,电影《南京南京》。
作为年轻人,我也觉得成天在网上发泄反日情绪并没有什么用。
毕竟国际上永远只相信实力而不是弱者的血泪控诉,国际政治永远不会温情脉脉,只有赤裸裸的利益关系。
为我们的后代不再遭受外敌入侵的折磨,只有拼命壮大我们的实力。
只有祖国的强大才是我们幸福生活的保障!历史就是历史,真实地还原是对历史的尊重,我们厌恶战争,不代表我们就能遗忘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对于七十二年前南京的那场浩劫,更是每个中国人民心底永久的伤痛!黑白的影像、地道的方言一下子拉进了我们与那段历史的距离,残垣断壁、灰尘夹杂着炮火带来的硝烟让这座六朝古都成了现实版的“人间地狱”,而安全区真的能成为一把能为难民遮风挡雨的保护伞吗?不是!什么人道主义、国际舆论丝毫没能阻挡日军侵略的铁蹄。
角色需要塑造,而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我相信这些深入人心的角色是被还原出来的,从日本兵角川到誓死保卫南京的陆剑雄,从唐先生到姜老师,甚至是当时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舞女小江,无一不在彰显着人性的光辉。
影片以一个日本兵的视角拉开了序幕,角川的眼神和歇斯底里的呐喊告诉了我们,他痛恨这种惨无人道的杀戮,可又不得不成为历史唾骂的对象,挣扎、彷徨、无奈从他卷入这场战争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他,人生中的第一次与最后一次都被这场劫难放大了,当他无意中射杀了躲藏在门中的妇女时,一句“我不是故意的”饱含忏悔,足具震撼力,而影片结尾角川在放走了即将被执行枪决的两个中国人后,内心的压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再以难以承受,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结束了......那么快就结束了,也许在他死的那一刻,他希望这一枪是罪恶的终止符。
唐先生?我该怎么去说这样一个人呢?虽说范伟以前所扮演的大都是一些喜剧角色,而这一次你很难把他跟喜剧一词联系起来,作为拉贝的秘书,身份是一般百姓所不能及的,也许正是这一点他过分地相信了自己对家人的保护能力,当他亲眼所见日军的暴行后,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作为一个父亲,面对女儿被活生生地扔下楼去,绝望的眼神与呐喊怎能让我们不为之动容呢?出卖了安全区里的伤员换来的是什么?舍大家保小家换来的又是什么?只是一张废纸!而面对跟随拉贝离开地狱的机会,却又义无反顾地放弃机会,走上刑场,留给日军一句“我的太太又怀孕了!”发人深省......生命还在接力!小江和姜老师可以说是片中的女性代表,小江不愿剪发让人联想到《泊秦淮》中的那句商女不知亡国恨,当日军索要慰安妇,为了保证安全区的片刻安宁,她举起手,踏上那段耻辱的不归路......那时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光辉的顶峰。
南京南京观后感(通用10篇)看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
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南京南京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南京南京观后感篇1今天看了南京南京这部电影,刹那间非常恨日本人,甚至对今年发生的日本地震不太感到伤感,我也许是一时心血来潮,毕竟上次如此的满腔愤怒还是好久的事情了,感到国内对国耻的宣传并不是很多,因为毕竟抗日战争结束已经很久了,很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已经不在人世了,作为80后的我也只是在以往娱乐节目不多的情况下,看了一些抗日题材的电影,但是这些不够,不能真正反映出日本人在那个年代所犯下的滔天罪恶。
现在电视娱乐节目和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根本很少涉及到这些题材,即使涉及也感到拍出的有些搞笑,只有南京南京这部片子才能稍微把那段历史呈现给大家看,我们的民族拥有那么长的历史,创造出那么灿烂的文明,为什么那么容易遗忘呢,虽说团结是主体,但是国耻不能忘呀,也许90后们还能略懂那段历史,但是00后们,以后的人们难道就永远的对那段历史陌生了么?他们仅仅感兴趣的就是现在的娱乐节目吗?民族性何在?这是历史的教训,希望所有人勿忘国耻,即使千百年后也应记得日本人对我们的民族国家所犯下的罪恶。
我是在南京读的书,只知道每年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那个时候无非是拉响警笛,在南京的那几年我并没发现当地政府有什么纪念活动,反正作为学生的我并没有机会参加,但是仅仅是那几声警笛声,似乎也能勾起人们无尽的回忆,回忆那段历史,如果有其他活动是否会让我们更加难忘那段历史呢?毕业后回到生活的城市合肥,在这里那么多年了,每年的12月13日并不能听见警笛声,别说什么纪念活动了。
我想很多城市也是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是否就会开始忘记历史呢?现在的中日团结并不能让我们有理由忘记惨痛的教训。
顺便百度了一下,现在这段历史似乎快被遗忘了,我不是剧作家,也不是名人,更不是电视电影导演,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80后,我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不忘掉那段历史,更希望有能力的国人拍出一些回忆那段历史的经典电影或电视剧,而不是把那段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拍成了搞笑题材的,我觉得我们有理由提醒我们的后代和我们的同胞,友谊归友谊,但是历史已经发生,不能忘掉。
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
本文为南京南京电影观后感范文,让我们通过以下的文章来了解。
今天看了南京南京这部电影,刹那间非常恨日本人,甚至对今年发生的日本地震不太感到伤感,我也许是一时心血来潮,毕竟上次如此的满腔愤怒还是好久的事情了,感到国内对国耻的宣传并不是很多,因为毕竟抗日战争结束已经很久了,很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已经不在人世了,作为80后的我也只是在以往娱乐节目不多的情况下,看了一些抗日题材的电影,但是这些不够,不能真正反映出日本人在那个年代所犯下的滔天罪恶。
现在电视娱乐节目和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根本很少涉及到这些题材,即使涉及也感到拍出的有些搞笑,只有南京南京这部片子才能稍微把那段历史呈现给大家看,我们的民族拥有那么长的历史,创造出那么灿烂的文明,为什么那么容易遗忘呢,虽说团结是主体,但是国耻不能忘呀,也许90后们还能略懂那段历史,但是00后们,以后的人们难道就永远的对那段历史陌生了么?他们仅仅感兴趣的就是现在的娱乐节目吗?民族性何在?这是历史的教训,希望所有人勿忘国耻,即使千百年后也应记得日本人对我们的民族国家所犯下的罪恶。
我是在南京读的书,只知道每年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那个时候无非是拉响警笛,在南京的那几年我
并没发现当地政府有什么纪念活动,反正作为学生的我并没有机会参加,但是仅仅是那几声警笛声,似乎也能勾起人们无尽的回忆,回忆那段历史,如果有其他活动是否会让我们更加难忘那段历史呢?毕业后回到生活的城市合肥,在这里那么多年了,每年的12月13日并不能听见警笛声,别说什么纪念活动了。
我想很多城市也是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是否就会开始忘记历史呢?现在的中日团结并不能让我们有理由忘记惨痛的教训。
顺便百度了一下,现在这段历史似乎快被遗忘了,我不是剧作家,也不是名人,更不是电视电影导演,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的80后,我希望我们所有人都能不忘掉那段历史,更希望有能力的国人拍出一些回忆那段历史的经典电影或电视剧,而不是把那段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拍成了搞笑题材的,我觉得我们有理由提醒我们的后代和我们的同胞,友谊归友谊,但是历史已经发生,不能忘掉。
回到1937年的12月,南京城破,侵华日军进入南京城,对无辜百姓和战俘长达六周的血腥屠戮。
电影《南京!南京!》分别从中国军官陆剑雄、归国女教师姜淑云和日本军官角川三个人的视角,再现了那场惨绝人寰的人间灾难,展现了人类对生命尊严的捍卫与信仰的救赎。
尽管有大批的国民革命军士兵溃逃出城,但与此同时,也仍然有大量不愿意投降的士兵留了下来,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展开了无望而惨烈的
抵抗。
其中就有国军精锐部队一员的陆剑雄。
在抵抗最终失败之后,在数十万中国人的鲜血终于染红长江之后,南京全城沦为一片死地。
唯一尚有生机存留的,就是位于金陵女子学院的“安全区”。
在这里,大量的难民因为拉贝的“纳粹”身份而暂时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而实际主持安全区难民工作的,则是拉贝的秘书唐先生和归国女教师姜淑云。
但是,在日军的眼中,所谓“安全区”,只不过是一个囤积了大量女性资源的“仓库”。
而拉贝的德国人身份,在强势的日本军队面前,也只不过是一块随时可以扯去的遮羞布。
而中国的女人们,则用她们的身躯不断拯救着隐藏在难民营的男人。
角川是日本十六师团的一名普通士兵。
被队友称为“读过书的人”的他,敏感、涉世未深。
而他的同乡队长伊田,则已经是一名老兵。
在南京城作为占领者的“生活”中,体验了种种为维持这种“生活”而付出的人性的代价。
最后,角川终于做出了他的选择:他把两名中国幸存者送出了南京城,然后举枪自杀。
当时,中国的军事很不发达,当敌人已经在使用大炮的时候,我们还在使用手榴弹。
可想而知,在战争中作为日本土匪的“牺牲品”的无辜的中国老百姓数不胜数。
更可恨的是,他们竟把孙中山先生的铜像用麻绳牵着,并且拖走,真是惨无人道!活着的不放过,连“死”的也难逃一劫。
当然,更残忍的还在下面。
许许多多的无辜的平民百姓
被俘辱了,并被关在一个大圈子里,日本法西斯总是把我们当玩具似的,还展开了杀人比赛,唉!日本鬼子真不是人!更让人惨不忍睹的是,他们采用活埋、现场击毙、焚烧等极其残忍卑鄙的手段,使不计其数的、无辜的性命丧失在了这群法西斯的手中。
他们甚至把一些老百姓的头给砍了下来,用一根绳子吊在半空中,让人看了就触目惊心的。
而且,他们连翻译官的妻子和儿子也不放过。
最后,连翻译官本人也性命难保,被这群强盗给杀死了。
如果当时我生活在这个世上,有能力的话,我一定得把这些破坏我们家园安宁、和谐的鬼子通通消灭干净让我们的祖国恢复平静,再也没有战争的硝烟笼罩着。
这使我不由得燃起了爱国之心。
中国虽然在当时不是很强大,但是,日本鬼子也不能用这种残忍的手段来侵略我们,这种行为真如我们不做作业一样,是可耻的。
中国人民,站起来!我们的祖国不会灭亡,是永远不会!从现在起我们就应该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为建设祖国的美好未来而不懈努力、不懈奋斗吧!
《南京!南京!》是一部因纪实而震撼人心的作品。
看过之后,我表示不再看第二遍,不是不想,而是不忍。
看完影片,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压抑,过去看过许多的老照片,可是从未想过这一幕幕在今天会重现的眼前,就像终于在熟睡醒来后看清了自己的梦魇一样。
影片全程以灰色为背景,让人觉得很压抑,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从开始一直持续到最后。
黑白电影的效果有种复古的真实,配上现代化科技的手段加于处理,影片的场景确实很逼真,基本上还原了历吏的一幕!
没有《集结号》里那种振奋人心的战斗场面,也没有《投名状》里那种浩大的进攻场景,影片《南京,南京》是在一阵炮轰乱炸后的投降中拉开序幕的,看到那些不顾同胞们的生命,而踏在他们身体上逃跑的国民党士兵,心中不免有几分悲愤,也再一次认识到了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差距。
到处都是硝烟弥漫,整个南京城一片废墟,除了尸体还是只有尸体,到处都是惊恐的惨叫声以及祈祷的眼神,生命在这里如同草介一样微不足道。
活活烧死、推入长江、生生掩埋、被当作标靶一样的射杀、刺杀、肢解,所有能想到的杀人方式,均在这里得到了全面的演练!
尽管场面十分残忍,但由于是一部黑白电影,所以感觉不到任何的血腥,“陆川”导演以一种若隐若现的拍摄手法,演绎了历吏的一幕,既还原了历吏的真实,又不至于让观众出现视觉疲劳,相比之下二十年前的那部《南京大屠杀》显得特别血腥,该片也精致不少!
虽然在画面上没能给我们带来太大的视觉冲击,但其声响效果却是值得一赞,也许是因为在五星级影院里观看的缘故,6。
1声道的杜比环绕声响效果,有种如临现场的感觉,
一声声枪响,一阵阵子弹穿梭的声音,感觉就像颗颗子弹都打在自己的身上一样,是如此的真实。
影片最初的震撼是在于那些逃亡的士兵,一个个惊惶失措的往城门口爬去时所发出的那一阵阵急促的呼吸声,第一次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的真实!
最让人感动的是德国牧师“贝拉”临行前的那一跪,其深深的为不能保护那些难民而感到无奈,其善良的一面让我们很难跟其它德国纳粹分子联想在一起。
最让人揪心的是范伟所饰演的唐先生跟其妻子离别的那一刻,那是一种生死之间的离别,那是一种英雄就义的场景,那是一种肝肠寸断的画面,那是一种淡薄生命的描绘。
比较庆幸的是,“陆川”并没有把该片拍成是一部三级片,影片里并没有出现任何禁忌的镜头,也许出现在面前的是一部经过删减过的删减片也说不一定,但不管如何,“陆川”并没有太刻意的去描绘太多中国妇女被凌辱的场面,不过还是充分的反应出了当时日本的种种兽行。
尽管有“刘烨”、“高园园”及“范伟”等大牌明星的加盟助阵,但这并非是影片的看点,其看点在于影片本身的历史题材。
由“刘烨”饰演的中国士兵,其扞卫家园的一幕令人敬佩。
而“范伟”所饰演的汉奸其明哲保身的做法固然不该,但其成为汉奸的原因倒也让人同情,所幸最后还算是死得有点尊严。
“江一燕”所扮演的慰安妇却告诉我们,妓女
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也懂得什么叫作挺身而出。
其实影片的真正主角是一名由日本演员“中泉英雄”所扮演的名叫“角川”的角色,一位尚有良知的日本士兵,据说这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该人物刻画出了战争残酷的一面,以及其无奈的一面,一个厌倦了战争的日本士兵最后还是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人生也是一种无奈,有时候我们需要被迫去杀人,有时候活着比死还痛苦……
对于那些比较苛刻且喜欢对影片品头论足的人来说,或许该片的确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整个故事太过零乱,故事内容衔接不够连贯等等,但总而言之,个人认为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片,毕竟二个小时的片长难以全面的反应出整个历吏的真相,毕竟这是一部商业电影而不是一部乏味的记录片,所以我们不能要求“陆川”太多!
最后!我想说的是对于日本,我们是应该记住这场仇恨,但我们更应该以德报怨,战争向来都是残酷的,战争是少数决策者的错误,而并非是整个发动国所有人们的错误,所以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怨恨发泄在所有的日本人身上,请想想日本是否也有好人?比如影片中的“角川”。
其实如果要追溯仇恨,也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开始追溯起,唐朝?宋朝?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更远?我想几百年后我们的子孙也会像我们现在这样,忘了几百年前,几千年前那
一场场血腥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