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断思维方法与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20
临床诊断常用的思维方法临床诊断是医生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通过思考、分析和推理,确定病人的疾病或病因的过程。
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医生需要运用一些常用的思维方法。
下面将介绍几种临床诊断常用的思维方法。
一、模式识别法模式识别法是指医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将其与已知的疾病模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可能的诊断。
医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疾病模式,能够快速地将病人的表现与某种疾病相对应。
例如,当病人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时,医生会立即想到可能是肺炎,然后通过进一步的检查和评估来确认诊断。
二、排除法排除法是指医生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逐步排除一些不可能的疾病,从而缩小诊断范围。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史、年龄、性别等因素,结合临床经验,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检查和评估。
例如,当病人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医生会首先排除一些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等,然后再考虑其他可能的疾病。
三、假设检验法假设检验法是指医生根据已有的病人信息,提出一个初步的诊断假设,然后通过检查和评估来验证或修正这个假设。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一个最有可能的诊断假设。
然后,医生会根据这个假设,制定相应的检查和评估方案,并根据检查结果来验证或修正诊断。
例如,当病人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医生可能首先考虑到颅内压增高,并通过脑部CT或MRI等检查来验证诊断。
四、问题导向法问题导向法是指医生根据病人的病史、症状和体征,提出一系列问题,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并帮助确定诊断。
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病人详细地描述病情,从而获取更多的线索。
例如,当病人出现腹痛时,医生可能会问病人腹痛的性质、部位、时间、诱因等,以帮助确定诊断。
五、直觉判断法直觉判断法是指医生根据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凭借自己的直觉来确定诊断。
定,一般方法是找到疾病的过程和致病的原因。
人们对诊断所持的态度及其看法,我们称之为诊断观。
诊断疾病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的过程,正确的认识疾病是有效地治疗疾病的前提。
一、医生必须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工作责任心。
二、医生必须具有同情心。
三、医生应具有主动积极、灵活敏锐的思考能力;锲而不舍地探索新的知识,以协助或指导疾病诊断。
四、充分考虑病人的经济负担,尽量使病人支付得起检查费用。
五、以平等的心态对待病人。
⒈临床资料的收集过程;⒉分析资料并做出初步诊断;⒊观察病情的发展及治疗对诊断的验证或修正。
这三个过程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循环往复,贯穿于整个临床工作之中。
1.现象与本质病人的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结果都是疾病的临床表现,一定的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这就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2.主要表现与次要表现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过程往往比较复杂,常常包括许多症状、体征、实验室和其他检查结果的异常。
3.局部与整体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统一整体,各系统、器官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密切相关。
局部病变可以影响整体,整体的疾变又可突出地表现在某一局部。
4.共性与个性不同疾病可出现相同的表现(共性);而同一征象在不同的疾病中又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个性)5.典型与不典型临床上典型病例只占少数,大多数病人的临床表现可以因为预防接种或早期使用抗生素而不典型。
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为人们熟知,不典型病例给人以许多假象。
一采集病史:询问疾病的症状、诱因和起病方式。
二提出假设:头脑中概括总结出整个病理生理过程和可能产生该症状的疾病。
三体格检查:寻找此病可能出现的体征和病史中可能提示的疾病以及发现新的证据。
四鉴别诊断:依据可能性大小列出可能的诊断。
五选择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有助于疾病诊断的其他检查。
六修正诊断:根据所有检查的结果来评价你的假设,这些假设中一些可能要被删除,也可能增加新的诊断。
七重复1-6的步骤:重复以上过程直到你得出诊断。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有:
1.及时性原则:要求医生对疾病要能够及时诊断和早期诊断,早期诊断是早期治疗、及时治疗的基础。
2.准确性原则: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是临床治疗有效性的可靠保证。
3.层次性原则:在鉴别不同的疾病时,必须抓住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关键层次。
4.整体性原则:把人体的生命活动看成为一个各器官、系统有机联系的整体。
5.具体性原则:医生在诊断疾病时,在一般医学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发病的时间、地点、条件,对发病情况、病症的个体差异,作疾病特点与整体状况的具体分析。
6.动态性原则:医生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疾病,在疾病的动态变化中把握内在联系,随着病情的演变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临床诊断是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信息,来确定
患者的疾病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的过程。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
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以确保准确性和有效性。
1.有效沟通:医生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家族史等信息。
这有助于医生建立初步诊断的框架,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
行后续的检查和诊断。
2.全面分析: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信息,不仅要注重局部病变,还要注意患者全身的病情变化。
通过全面的分析,
有助于找到病因、确定诊断。
3.刻板印象的避免:医生应避免过度依赖个人经验或既有的印象来诊断,而应根据患者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客观信息来进行分析。
避免刻
板印象能够提高准确性和避免误诊。
4.增量法诊断:医生应通过逐步追加或逐步排除来诊断,而不是一次
性给出最终结论。
这个过程中要根据不断积累的信息来修改和调整初步诊断,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5.尊重患者权益:医生应尊重患者的隐私和知情权,不泄露患者的个
人信息。
同时,医生还应主动向患者解释诊断过程和诊断结果,并听取患
者对治疗方案的意见。
6.团队合作:临床诊断是一个团队工作,医生应与其他医疗人员(如
实验室技术人员、影像学专家等)紧密合作。
通过有效的团队合作,可以
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有助于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确诊疾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通过有效沟通,全面分析,避免刻板印象,增量法诊断,尊重患者权益以及团队合作,医生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临床诊断思维的四大原则首先,全面性是临床诊断思维的核心原则。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全面收集和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病史、症状和体征等信息,并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
只有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医生需要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观察和检查患者,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以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细微之处,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诊断的因素,以达到全面性。
其次,独立性是临床诊断思维的重要原则。
医生需要独立思考和判断,不受外界干扰。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以客观、中立的态度来分析和判断患者的情况,以避免个人观点和偏见对诊断结果的影响。
医生不应受任何外界因素干扰,包括医疗保险、患者的社会背景、家属的压力等,以保持独立性。
第三,实证性是临床诊断思维的基础原则。
医生需要根据临床实验室检查和实证医学的证据来进行疾病的诊断。
临床实证医学是指医生通过对大量疾病患者的研究,得出治疗方法和临床决策的科学方法。
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和治疗指南,以便做出最准确的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
最后,个体化是临床诊断思维的重要原则。
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特点。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症状等因素,来进行综合评估和判断。
个体化的诊断思维有助于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总之,临床诊断思维的四大原则包括全面性、独立性、实证性和个体化。
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当遵循这四个原则,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效果。
临床思维的特征和基本原则(一)临床思维的特征思维作为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除具有逻辑性、概括性、间接性、深刻性等共同特征外,还具有针对不同个体和不同领域的独特特征。
临床思维与其它学科的思维方法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特征。
主要包括:1.对象的复杂性临床思维服务的对象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每个人的经历和认知不同,期望得到的服务不同,认识中的重点和躯体精神感受不同,对思维的基础数据的获得必然产生不同的影响。
2.时间的紧迫性临床医生在接诊患者后,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快速做出判断,因此,临床思维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具有紧迫性。
3.资料的不完备性患者就诊时提供的病史资料是阶段回顾性的,可能不全面,医生的体格检查局限于专科和场地,也可能是不完全的,患者的辅助检查更不可能囊括所有方面,因此,患者的疾病资料是不完备的。
临床思维就是要在不完备的资料中寻找诊断线索和治疗的依据。
4.病程的动态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动态的过程,不同阶段的患者表现是不同的,在不断的变化中确定共同的机制也是临床思维的特征。
(二)临床思维的基本原则1.整体性原则临床思维要求不孤立地看待每一项异常的表现,要在全局和整体中衡量异常表现的临床意义。
2.一元论原则临床思维要求尽量用一元论来解释复杂的临床表现,不放过任何细微的异常,特别是未得到合理解释的现象。
但当一元论无法解释的时候,也要想到二元甚至多元论。
3.辩证性原则临床思维中要不断明确原发继发、功能器质、良性恶性、常见少见、阴性阳性等辩证关系。
诊断原发病以前必定须先排除继发的可能,如诊断原发性高血压时,应排除继发性的高血压的原因,须考虑患者的发病年龄、家族高血压病史,检查甲状腺功能、肾上腺或肾血管的可能病变等。
与此类似,诊断功能性疾病以前必定须先排除器质性疾病,诊断良性病必定须先排除恶性可能,重视阳性检查所见但不能忽视阴性结果的意义,探究病原体对机体影响的同时要关注医疗措施的副作用。
4.动态化原则在临床思维训练时需根据不同的地区、人群、年龄段和时间等多种因素增加和改变临床思维的内容。
临床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在鉴别诊断过程中,经过筛选剩下几个可能性较大的疾病,一时得不到支持某一诊断的直接证据,当确定某一个为可能性最大者时,必须考虑其他因素,如发病频率、预后的危险性等,在这种情况下,前辈医生曾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思维模式,专家们把这许多重要经验总结为临床诊断思维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机率原则1.一元化疾病论:尽量用一个疾病去解释多种临床表现,这样做犯错误的机会就比较少,因为临床实际中,同时存在多种关联性不大的疾病的机率是很小的;又称单一的病理学原则;如,一例病员有高血压、糖尿病、向心性肥胖、皮肤皱折处有色素沉着;胸水病理检查结果是肺小细胞癌燕麦细胞癌;个别肺癌异位促肾上腺皮质分泌,从血浆皮质醇和尿17-羟类固醇增高促进糖元异生出现糖尿病看,这样把肺癌,糖尿病和异位促肾上腺皮质增生综合症三者联系到一起了,这样,考虑病人的诊断是比较合乎逻辑的;再如,一位有经验的内科医不会将头痛、关节炎和咀嚼痛只视为年老和假牙不合适造成的后果而不予关注,而会考虑到会不会是某些严重的可治性疾病,如颅动脉炎,一种在老年人群中经常被忽视的疾病;先用一个疾病解释,后用并发症解释,第三再考虑一个以上的疾病;在诊断思维中,要坚持且不能使自己的判断小于临床资料,用一个病不能合理解释各种临床表现时,必须采取客观现实的态度,否则就会忽视继发的并发症其所具有的典型临床表现;当前老年人多种慢性病并存是常见的;对于病程长,演变复杂的病,常需用多元病论解释;应将所患疾病分清主次、按先后顺序排列;如:患者男性,67岁,因中上腹部不适、头晕3天就诊;3年前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合并出血史;查Hb64g/L,大便隐血试验+,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前壁2×3mm浅溃疡,表覆薄苔周围粘膜充血、糜烂轻;予奥美拉唑与琥珀酸亚铁口服,腹部症状消失,头晕无减轻;4周后复查胃镜见十二指肠溃疡已愈合,Hb69g/L网织%;继用上药4个月治疗,再行胃镜检查未发现出血性病变,大便隐血仍阳性,遂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回盲瓣附近有20×30mm菜花样肿物,活检病理证实为结肠癌;分析延误诊断的原因,老年人“无痛性溃疡多、合并出血多,以出血为主表现者多”等特点,第一次胃镜检出,并继发性贫血的诊断是合理的;但应注意到该病人溃疡面小,且为非活动性,溃疡面也未见隆起的小血管,这样的溃疡在近期短时间内不会引起中度贫血;积极抗溃疡而愈合,但补铁后Hb无明显上升,提示为非溃疡性出血所致;在临床上常能遇到一些呕血和或便血病人,因胃镜检查不及时或胃镜检查时不清楚病人是否仍存在胃肠道出血,胃镜检查发现了一些可以引起出血,但又无活动性出血病变,这种模棱两可的检查结果,容易误导病人的诊断和进一步检查;2.用发病率和疾病谱观点优选诊断的原则:在从多种可能诊断中,判定那一种是正确诊断时,还必须考虑概率这一因素,概率总是倾向于那些最常见的疾病,当病员的临床表现符合一种常见病时,切勿诊断为一种罕见病,概率论有一条小概率事件实际不可能性原理,即所谓“蹄声不是斑马”这一古老的诊断原则常见的是马;一棵树枝上站着三只小鸟,极可能是麻雀而不是金丝鸟;常见病的不典型表现要比罕见病的常见表现更常见;一位有上腔静脉阻塞表现的56岁的男子,更倾向于肺癌,而非原发性静脉栓塞;对一位不明原因胸疼的56岁的男子,胸痛作为冠状动脉硬化的一种非典型表现,要比作为心包间皮瘤的典型表现常见得多;对待一个伴有低血钾的高血压病人,考虑罕见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就可能错过的只是一种常见病——利尿剂治疗高血压导致的疾病;还有一种“多发的少见病”,指肺栓塞发病率高,而认识他、及时诊断却很少;再如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近20年认识到和类风湿关节炎一样多,主诉眼干、口干只占1%,常漏诊;树立肿瘤观念,目前我国恶性肿瘤的总体误诊率在%只有%的误诊给病人造成死亡或不可逆的损害,肿瘤也成为多发病,要求医生树立肿瘤观念;故用发病率观点诊断疾病时,要优先考虑恶性肿瘤;还应优先考虑当地流行或发生的传染病、地方病;发病率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既往常见病可以逐渐减少而成现在的少见病;既往的少见病可以变成现在的常见病如艾滋病;已经消失的病种可以再度局部流行;由于人类疾病在一万种以上,其中少见病占多数,一种少见病出现的概率虽小,而多种少见病出现的概率并非很小,所以临床医生必须养成既以常见病,又以少见病进行全面分析思考的习惯,克服概率的缺陷,有助于提高临床诊断的能力;概率论中还有一条“小概率事件,大数量必然原理”;对于高等级大医院来说,常见的简单病已经去除,较多的是不典型疾病及少见病;在学术交流会上以及医学杂志中只提出不常见的病例;医生不可能诊断出他一无所知的疾病,缺少少见病知识与经验,往往单纯考虑常见病而忽视了少见病,造成误诊;罕见病,近年国外定量界定:在一定群体内,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小于%~1%的疾病;尚克中认为按发病率界定罕见病、少见病不易理解,而提出一般大学教材、诊疗常规书籍中作为条目列出的疾病一般为常见病,未列出的为罕见、少见病;已知常见病数目在1100~1700种之间;罕少见病如,胰升血糖素瘤、类癌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增生、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多发性肠息肉等;吴阶平院士说,罕见、少见病是动态的,在当前医学学科分类越来越细的情况下,提出罕见病的观点是一种认识疾病的新方法;二安全性原则有时在必须尽早诊断或治疗时,有几个可能的诊断,既不能肯定,也不能排除,这种情况下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只有依据预后的危险性,选取一种与可能的诊断概率无关,而对病人最有利的可能诊断,争取治疗机会;1.良性病与恶性病,优先考虑恶性病;如原因不明的便血是痢疾还是直肠癌,肺部阴影是结核还是肺癌,为了病人的利益,我们宁可考虑周密些或严重些,积极排除恶性疾病;2.器质病与神经官能症,首先考虑器质疾病;不宜轻易作出神经官能症的诊断,根本的原因是延误了功能性疾病的诊断不致造成重大危害,而延误了器质性疾病的结果,往往是很严重的;动脉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胃溃疡、肝脏病、慢性工业中毒以及其他多种严重器质疾病,常合并神经衰弱症状群,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心理障碍;一位主诉胸闷、乏力的患者,在心脏肺部作了大量检查未发现异常,疑功能性疾病;很难想到这其实是一位肌无力患者;功能性症状表现常突出,从而成为误诊的高发区;但是诊断器质疾病的也要有充份依据;3.相对于病情进展缓慢的疾病,优先考虑病情变化快,以致骤然死亡的疾病;足趾部的过敏性肿疼,要警提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喉头水肿;食欲旺盛的糖尿病人出现食欲差、呕吐,警提酮症酸中毒出现的可能;一般的肺炎是治疗效果最好的,而老年人肺炎,则应按重病对待;4.相对于难以治愈的疾病,优先考虑可治愈的疾病;如在考虑是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还是败血症时,应该先按败血症治疗,即使败血症的可能性较小也是如此;可以治疗的疾病如恶性贫血、结核病和感染性心内膜炎,除非已排除,否则应放在可能诊断为某些疾病名单中的最前列,若将可治愈的疾病漏诊,那是极不幸的;5.既要考虑本专科的疾病,又要考虑其它专科的疾病;三正确理解诊断思维原则的辩证关系不要忘记这条准则:“对于患这种病的患者来说,没有哪种是罕见病”;可能是这种病,也可能是那种病,这都没有什么意义,问题在于是否患有这种病,只要是有某种病存在的可能,医生就应该采取适当的检查方法,进行明确诊断;理解诊断思维原则的辩证关系,合理应用这些诊断思维原则是正确诊断的关键所在;以常见病为首先考虑的假说方法,以疾病流行为前提,以概率为先导,这些也极易导致临床上的误诊,因此很少单独使用;传统的诊断方法遵循着概率大小,虽然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是正确的,有作者分析了临床诊断与尸检资料不符合的病例,大量临床漏诊与一元论诊断观的偏向应用有关;不能在诊断时对诊断思维原则的选择带有主观的随意性,错误地片面强调应用某种思维原则,会导致形成一种从“原则”出发的主观性思维方式;一个医生只有正确掌握了普遍原则,才能有的放矢,尽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