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纵卷叶螟发生与监测
- 格式:ppt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15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摘要】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发生规律和繁殖特点对稻田产量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通过对稻纵卷叶螟的生物特性进行研究,提出了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这些绿色防控技术包括生物防治、植物抗性和生态调控等方法,具有环保、无毒性、高效性的优势。
结合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些技术的具体操作方法和应用效果。
通过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和管理提出的建议,可以有效降低害虫对稻田的危害,保障稻米产量和质量。
展望未来的防控方向,可以进一步深化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实现稻田害虫的可持续管理和生产。
【关键词】稻纵卷叶螟、发生规律、繁殖特点、绿色防控技术、优势、应用、控制、管理、建议、展望、防控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稻纵卷叶螟(Scirpophaga incertulas Walker)是水稻上的一种严重危害性害虫,主要以危害水稻为害。
稻纵卷叶螟幼虫在水稻叶片上卷曲并啃食叶片,严重时可导致叶片枯黄、凋萎,甚至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稻纵卷叶螟以一年多代为害,且发生速度快,繁殖能力强,易发生抗药性等特点,给水稻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和繁殖特点,从而为制定采取有效的绿色防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这一害虫的生态习性和传播规律,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对稻田的危害程度,为农民提供有效防治措施。
通过介绍和分析绿色防控技术,可以为农作物的生产提供更加环保健康的解决方案,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研究目的还在于探讨如何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农业相结合,为稻田害虫的防治带来创新思路和方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可以提高人们对稻纵卷叶螟的认识,推动相关领域的科研与技术发展,为农田环境保护和作物产量提高做出积极贡献。
2. 正文2.1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常见的一种害虫,其发生规律受多种因素影响。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是稻谷的一种常见害虫,它以稻叶为食,会严重危害稻田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我们需要了解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并在日常管理中加以注意和应对。
一、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气候、植物品种、害虫种群调节、农业管理措施和人工干预等因素密切相关。
1.气候影响气温是稻纵卷叶螟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它主要在气温25~30℃、相对湿度70%~80%时繁殖最为旺盛。
夏季气温偏高、雨量充足的时候,稻纵卷叶螟很容易大量繁殖,对稻田造成危害。
2.害虫种群调节天敌是稻纵卷叶螟的天敌,会对稻纵卷叶螟种群产生较大的压力,使得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得到控制。
3.农业管理措施土壤松化、增施有机肥料、间种套作以及覆盖地膜等,都可以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方法1. 合理施肥及时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可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繁殖和土壤肥力的提高,提高水稻抗病虫害的能力。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能够减少病虫害的危害。
3. 种植套作采用套作的种植方式,能有效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避免病虫害种群的迅速扩张。
4. 使用生物防治剂使用生物防治剂对稻田进行治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5. 择机喷药在稻田中及时喷洒农药,可以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减少对水稻的危害。
6. 加强管理加强水稻田的日常管理工作,保持水稻田内清洁卫生,减少害虫滋生的环境。
7. 利用天敌合理引入天敌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使天敌和害虫之间的生态平衡得到恢复。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地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保障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三、结语稻纵卷叶螟是水稻栽培中的一大害虫,它会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农户们在日常管理中需要特别关注稻田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障稻田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在未来的水稻种植中,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防治方法,提高防治的效果,减少对水稻的危害。
如何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水稻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是水稻上常见的重要害虫之一,它以水稻叶片为食,危害发病严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介绍如何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
1. 病虫害特征水稻稻纵卷叶螟幼虫在水稻叶表面上结网卷成“V”字型,一般在水稻生长期的6月份到10月份发生比较多。
幼虫主要以水稻叶片捕食为生,损害叶片导致水稻叶片卷曲。
成虫体色棕灰色,复眼大,触角呈线形,翅膀呈三角形。
2. 防治措施2.1 防治方法•基本农田防治法:做好水稻生育期间基本农田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度适中。
•人工防治法:进行人工捕杀,定期喷洒农药。
在测得虫情指数较高时要及时对水稻进行防治。
•植物防治法:引入有影响的天敌,如天蚕蛾等捕食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卵、幼虫或成虫。
2.2 农药防治农药防治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但也存在弊端,如使用不当或滥用会对环境与人体造成威胁。
建议在选用以及使用农药防治本害虫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选择安全、效果明显、具有可控性的农药。
注意不可使用动物用药、人体用药以及无标注农药。
•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说明,使用农药前必须查看药品标签,了解药品的使用方法、剂量和使用频率。
•防止溅药或误吞,使用中要穿好防护服,做好防护措施。
使用后及时清脱农药残留物。
2.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较为安全的防治方法,其主要优点是不污染环境,对农作物生长没有不良影响。
•大肚蜚大肚蜚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明显。
在粳稻品种中,一般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峰值为6-7月份。
而大肚蜚也是在这两个月份达到数量的顶峰。
因此,在6-7月份可以采取加强大肚蜚的管理,减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危害。
•科布蛾科布蛾幅布广泛,慢性天敌制,威胁水稻产业。
科布蛾含蛋期为15-29 d,在农田浩渺的稻区内显然不能采取传统的害虫调控方法,因此适当加强科布蛾天敌的配合利用则成为一种有效的综合防治的措施。
•蜻蛉大蜻蜓亦可以成为水稻稻纵卷叶螟的天敌之一。
水稻稻纵卷叶螟预警标准一、虫情监测1.1 监测时间:每年5月至9月,每周监测2-3次。
1.2 监测地点:选择有代表性的水稻田,包括不同品种、不同生育期、不同长势的稻田。
1.3 监测方法: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取样100株,调查每株水稻上的虫口数。
二、虫害识别2.1 症状识别:稻纵卷叶螟是一种以幼虫吐丝纵卷单叶叶鞘和叶片,形成虫苞,取食叶肉的害虫。
受害叶片出现白色条斑,严重时全田白叶,甚至颗粒无收。
2.2 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每年发生代数因地域而异,一般以7-8月为害最重。
幼虫有迁移习性,可从虫苞中爬出转移为害。
三、病情分析3.1 病情调查:定期对监测点进行病情调查,记录各监测点稻纵卷叶螟的虫口密度和病情指数。
3.2 数据分析: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稻纵卷叶螟的繁殖速度、迁移规律和为害程度,为预警发布提供依据。
四、预警发布4.1 预警级别:根据稻纵卷叶螟的虫口密度和为害程度,将预警级别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分别代表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
4.2 预警发布渠道:通过政府官方网站、农业部门通知、广播、电视等多种渠道发布预警信息。
4.3 预警内容:包括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地点、为害程度、防治建议等信息。
五、防治建议5.1 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合理施肥,增强水稻的抗性。
同时,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减少越冬虫源。
5.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如纵卷叶螟绒茧蜂等控制虫害。
同时,使用生物农药如苏云杆菌等替代化学农药。
5.3 化学防治:在必要情况下,使用低毒高效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氯虫苯甲酰胺、氟虫双酰胺等。
注意轮换使用农药品种,减少抗药性的产生。
同时,要严格按照农药使用规定进行操作,确保人畜安全。
稻纵卷叶螟防治指标
稻纵卷叶螟防治指标是指在稻田中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和危害程度的目标和指标。
以下是常见的稻纵卷叶螟防治指标:
1. 螟虫密度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密度是评估防治效果的重要指标。
一般认为,每平方米田面上苗期阶段的稻纵卷叶螟数量应控制在1-3只,成熟期阶段的数量应控制在2-6只以下。
2. 危害程度评估:根据田间实际情况,对稻纵卷叶螟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如叶面损伤程度、叶片被卷程度等,从而判断防治效果。
3. 药效持久性评估:使用农药进行化学防治时,要评估药剂的持效性和残留期,以确保防治效果能够持续一段时间。
4. 生态环境评估:对防治措施对稻田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如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地下水和土壤环境的污染等。
5. 经济效益评估:评估防治措施的经济效益,包括减损效益、增产效益、成本效益等,从而判断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的防治措施。
综合以上指标,可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和监测,并及时调整实施的防治措施。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稻纵卷叶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主要以稻叶为食,造成叶片卷曲、黄化,严重影响稻穗的光合作用和营养生长,导致产量减少。
为了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需要深入了解其发生规律,并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
一、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1. 孳生环境:稻纵卷叶螟主要孳生在稻田中,特别是在温暖潮湿、阳光充足、气候条件适宜的生长季节,其孳生环境对它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2. 生命周期:稻纵卷叶螟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它们在幼虫期主要以稻叶和嫩茎为食,对稻株造成危害。
3. 发生规律:稻纵卷叶螟幼虫主要发生在稻田中,其由卵孵化为幼虫,经过数天至数周的生长发育,然后结蛹羽化成成虫,成虫主要以田间小昆虫、植物汁液等为食。
在发生规律上,稻纵卷叶螟一般在稻田中夏季发生较多,秋季和春季发生较少。
二、绿色防控技术针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可以采用以下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或捕食性昆虫进行生物防治,例如可以引入蚜茧蜂、蚜虫天敌等昆虫,利用它们的捕食和寄生作用控制稻纵卷叶螟的数量。
2. 植物防治:种植一些对稻纵卷叶螟有较强拒绝性或排斥性的植物,如大蒜、草木樨等,来减少该害虫的发生。
3. 生物农药:利用一些对人畜无害的生物农药,如芹菜碱、珊瑚此碱等,进行喷洒防治。
4. 化学防治:采用对环境友好、对非目标生物无害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苏力微、氟氯氰菊酯等。
5. 生态防治: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环境,增加有益微生物、控制害虫天敌、减少农药使用等手段进行综合防治。
通过上述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减少农药残留,减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和农民身体健康。
三、加强科学管理除了采用绿色防控技术进行防治外,还需要加强稻田的科学管理,以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具体措施包括:1. 灌溉管理:合理安排稻田的灌溉,保证稻田中的水分充足,避免积水滞留,减少稻纵卷叶螟的孳生。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害虫,它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卷叶、影响灌浆、采收量和品质等方面,给稻作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和影响。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一、发生原因稻纵卷叶螟的滞育和过冬的成虫,在来年春季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就会成群出现到稻田中寻找营养和繁殖。
稻纵卷叶螟的卵粘附在谷壳上或叶背上,孵化后幼虫在水稻植株上细菌感染和寄生虫侵染等因素的影响下,就会开始进行筑管行为,躲避天敌和保持体液水平稳定,并从植株中摄取营养。
二、防治措施1.物理防治:采取深甄、中耕等措施改良田土,增强植株光合作用和自身抗病虫能力,同时除草、杂草清理,减小虫源。
同时,采用特殊杆子和倒掉草丛等方法,将卷叶螟的虫管摇掉或捏碎,削弱虫体抵抗能力,减少损失。
2.生物防治:增加天敌与天敌的种类,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强生态平衡,加强昆虫学、植物学等方面研究,掌握虫口监测技术和防治措施,减轻生物与生态环境双重压力。
3.化学防治:使用有毒或特效药剂对虫口进行灭活,减少损失,但要注意药剂的使用量和频率,及时清洗、保养披药器材料,注意药剂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同时,可采用类似“四达洛克”的化学制剂,可对野生动物及水生生物进行保护。
4.种子处理:在雨后晒干的稻子上喷涂100%的洗涤液,然后根据药剂指示将稻种浸泡2小时,晾干后播种,可有效杀灭虫卵,防止虫害生殖底数增加,从而起到防治的作用。
总之,要想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需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充分调动各种资源,全方位、全过程地对稻田中的害虫进行防治,避免对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带来负面影响,实现科学防治和可持续发展。
2023-11-08•稻纵卷叶螟概述•稻纵卷叶螟的为害分析•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措施目录•防治效果评估与展望01稻纵卷叶螟概述分布稻纵卷叶螟是一种常见的水稻害虫,广泛分布于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等地区。
寄主稻纵卷叶螟主要为害水稻,寄主植物还包括大麦、小麦、玉米等谷类作物。
分布与寄主稻纵卷叶螟幼虫将水稻叶片卷成筒状,并在其中取食叶肉,留下白色条斑。
严重时,全田一片枯白,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
为害特点叶片受害受害后的水稻植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最终导致减产。
生长发育受阻稻纵卷叶螟为害还会导致稻米品质下降,影响口感和营养价值。
品质下降稻纵卷叶螟具有迁飞习性,成虫会从外地迁飞到水稻产区。
生活习性稻纵卷叶螟在水稻生长前期发生较多,随着植株生长,中后期也有为害。
发生时期高温、高湿条件有利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湿度较低的地区发生较少。
发生条件稻纵卷叶螟的天敌包括寄生蜂、寄生蝇等,对控制其数量有一定的作用。
天敌发生规律02稻纵卷叶螟的为害分析直接减少产量稻纵卷叶螟为害造成的水稻叶片卷曲、残破,直接影响光合作用和养分传输,导致产量直接减少。
间接影响产量稻纵卷叶螟为害造成的水稻生长发育受阻,影响分蘖、抽穗和结实,进而影响产量。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稻纵卷叶螟为害造成的水稻叶片残破、光合作用受阻,导致稻米蛋白质含量增加,降低稻米的营养品质。
降低稻米品质稻纵卷叶螟为害导致的水稻叶片残破,还会影响稻米的外观品质,降低市场价值。
影响口感对水稻品质的影响稻纵卷叶螟为害严重时,水稻生长发育进程受阻,抽穗期延迟,导致成熟期推迟。
增加种植成本为了防治稻纵卷叶螟为害,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增加水稻种植成本。
生育期延迟对水稻生长的影响VS03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措施03定期翻耕通过定期翻耕田地,减少稻纵卷叶螟的越冬场所,降低虫源基数。
农业防治01种植抗虫品种选择种植对稻纵卷叶螟抗性强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的抗虫能力。
02科学施肥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以降低水稻对稻纵卷叶螟的敏感性。
一、稻纵卷叶螟稻纵卷叶螟(以下简称卷叶虫),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
每年发生面积早晚稻和中稻55-65万次,占种植面积的65-80%。
每年属中等偏重至大发生程度。
此虫属迁飞性害虫,春季由我国南方或南方以远迁往北方,冬季由北方迁往南方。
成虫依靠气流抬到空中,随着气流远距离迁移。
在南北气流交锋处,形成一个风面,带着下雨迫降下来的成虫就产卵繁殖。
通过放虫试验已证实。
1、卷叶虫的发生规律。
在广西桂北资源,一年可以发生七代,基本上每月可以完成一个世代。
随着气温升高,在26-28天可以完成一代。
F1代成虫在3月底至4月10日,虫量很少。
F2代成虫4月底至5月10日。
F3代成虫在5月底至6月10日,主害代,是早稻重点防治代,虫量最多的一代。
F4代在6月底至7月10日,主要发生在中稻和晚稻秧苗上。
F5代在7月底至8月10日,如果,第五代的虫量比第六代多,是晚稻的主害代,反之第六代为主害代。
F6代在8月底至9月10日。
F7代成虫在9月底至10月10日,产卵孵化出来幼虫,由于晚稻齐穗后叶片老化,不利幼虫卷苞取食。
同时北方气候转冷,迫使成虫往南方迁移。
2、防治对策与方法。
(1)要避免在水稻幼穗分化后偏施、重施氮肥,使叶色浓绿贪青,招致卷叶虫成虫产卵为害。
(2)在防治策略上,早稻主攻第三代。
掌握成虫高峰期,出现后7-10天,使用农药防治。
也就是1-3龄幼虫高峰期,效果最佳。
(3)中稻地区(主要高寒山区),种植中稻面积多。
及晚稻秧苗,主要防治第四代卷叶虫。
秧田面积少,又是过渡到晚稻上的桥梁田。
所以,防治秧苗上的卷叶虫很重要。
(4)防治晚稻上第五代和第六代。
是夺取晚稻丰收的最后一仗。
要看哪一代虫量多,达到防治指标的,就防治那一代卷叶虫。
(5)选择农药:A、每亩用甲胺磷三两。
B、每亩用氧化乐果二两。
C、每亩用杀虫双四两。
D、每亩用喹硫磷二两。
E、每亩用氯氰菊酯1-1.5两。
F、以上几种农药,可以选择一种,均要兑水60公斤喷雾。
二、稻飞虱稻飞虱是资源县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早晚稻发生面积达50-60万亩(次),占种植面积的60-75%,每年属中等偏重至大发生程度。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稻纵卷叶螟是稻田中的一种主要害虫,它会在稻田中产卵并吃掉稻苗、卷叶和穗。
其发生规律与防控行为对于稻田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以及一些绿色防控技术,旨在帮助农民和相关研究人员更好地控制此类害虫。
1.危害时期稻纵卷叶螟在春、夏两季比较活跃,主要危害期为3-4月和6-8月。
夏季的害虫数量一般较多,在梅雨季节时更容易大量繁殖并对稻田造成较大的危害。
2.寄主选择稻纵卷叶螟的寄主以水稻为主,同时也可危害其他植物,例如玉米、高粱等。
害虫多半选择新近移栽的嫩苗和还未成熟的稻穗进行危害。
3.生命周期稻纵卷叶螟在成虫状态下是黑色的细长蛾类昆虫,繁殖能力较强,一般会在晚上活动。
雌蛾在寄主上产卵,虫卵呈白色或淡黄色,孵化后的幼虫则为白色体形较小、头部宽大、足部器官发达。
幼虫发育期一般要经历5-6龄,全寿命约40-60天。
绿色防控技术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自然优势生物抑制或控制害虫的技术,能够有效提高稻田的生态环境,并且对土壤和水体不会造成负面影响。
可以利用一些有效鸟类、昆虫和寄生性真菌等生物防治稻田中的稻纵卷叶螟。
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对害虫进行驱逐、控制或杀灭的技术。
在稻田中可采用捕获器、草屑罩和跑光带等物理防控手段。
例如悬挂在稻田中的稻草可以吸引稻纵卷叶螟,同时防止它们飞行,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3.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合适的农药对稻田中的稻纵卷叶螟进行控制的技术。
但应注意选择绿色环保型化学农药,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的危害。
同时按照药物的适用规范和用量,正确使用农药,并在使用过程中加强对水源等周边环境的保护和监测。
总结稻纵卷叶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控措施都是较为复杂的,需要科学家和农民共同努力,学习并使用各种防控技术。
在实际生产中应该从生态角度出发,既要注意防治稻田害虫又要保护环境,从而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
稻纵卷叶螟是稻作重要的害虫之一,其幼虫在稻叶内卷成筒状,能够严重影响稻作的
优质产出。
下面将对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原因以及防治方法进行介绍。
1. 气候因素:稻纵卷叶螟是喜好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的害虫。
因此,过
多的降雨或气温过高会增加其繁殖的可能性。
2. 稻田管理不当:长期不轮作、不施肥或者种植品种单一的稻田易使土壤质量降低,降低了稻粒产量,同时也降低了稻田的抗旱、抗病虫害能力。
这样就为稻纵卷叶螟的繁殖
提供了条件。
3. 稻农的防治意识不强:在稻田管理过程中,从选田到种植过程中,如果没有注重
防治天敌,无法及时发现并采取控制措施,这将增加稻纵卷叶螟的危害。
1. 土壤管理:选择良好的土壤种类,加强施肥、轮作以及清理杂草等土壤管理工作,以增强稻园的养分平衡,降低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可能性。
2. 区域防治:开展区域防治,设置灯光陷阱捕获成虫,进行外力控制,从源头上防
止稻纵卷叶螟的繁殖。
3.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与同肩翅目昆虫开展生物防治。
这些天敌可以通过捕食稻纵
卷叶螟的方式进行防治,避免为期太近和部分同龄的虫卵孵化而形成卵壳之内的蛹。
4. 农药防治:农药防治作为主要的防治方法,需要在防治前适当施放蚜油,气味菜
油等多种化学杀虫剂以进行稻纵卷叶螟防治。
总之,稻纵卷叶螟能够给农民的稻作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必须在其生长过程中进行
有效地防治。
在实际防治中,应采用多种综合措施,注重全方位的防治,并加强病虫害调
查与监测工作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稻纵卷叶螟的影
响。
水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防治摘要介绍了水稻纵卷叶螟的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发生条件,防治技术包括狠抓防治适期、选择高效安全的药剂、适当提高剂量。
关键词纵卷叶螟;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发生条件;防治技术水稻纵卷叶螟俗称卷叶虫,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镇水稻生产常见的一种迁飞性害虫,每年都有发生,一般隔3~5年就有1次大发生。
1形态特征成虫:体色为黄褐色,翅外缘为黑褐色,前翅中间有3条黑褐色横线,中间一条极短,呈波浪形。
体长7~9mm,翅展12~18mm,雄蛾体形小于雌蛾,停息时雄蛾尾巴翘起,雌蛾平直。
卵:椭圆形,扁平,长约1mm,宽约0.5mm。
初产时灰白色,渐转淡黄而至黄褐色,烈日曝晒下常变成赭红色。
孵化前,前端可见一黑点,即幼虫头部。
幼虫:一般分为5龄,少数6龄,初孵为蚁螟,1~2龄体色为黄绿色,头为黑褐色,4龄转为绿色,5龄为黄绿色,老熟后为桔红色。
对龄期最重要的区分办法是看体长,1龄2mm以下,2龄3mm左右,3龄为6mm左右,4龄接近1cm,5龄就超过15mm,老熟后体形缩小。
幼虫历期14~23d,温度高时历期短,一般每个龄期3~5d。
蛹:体长7~10mm,长圆筒型,末端尖细,有明显臀棘。
蛹分5级,1级全身红棕色,复眼红棕色,2级复眼为淡褐色,3级复眼棕褐色至黑色,体色出现光泽,4级复眼出现银灰色薄膜,全身呈现金黄色,5级复眼灰褐色,翅纹明显。
蛹历期高温时7d左右,低温10d左右。
2发生规律2.1发生世代水稻纵卷叶螟在江苏危害4~5代,我镇危害一般3代,分别为6月下旬至7月中旬的四(2)代,7月中旬至8月中旬的五(3)代,8月下旬至9月下旬的六(4)代,以五(3)代危害较重,蜂次较多,六(4)代最近危害越来越重。
2.2生活习性成虫羽化盛期在晚上8时左右,午夜进入高峰,羽化后1~2d交配,产卵前期3~6d,4代较长,达11d以上,迁飞虫源基本无产卵前期,迁入即产卵,产卵时间一般为上半夜居多。
成虫趋光性相对较差,在闷热天气时易扑灯。
DOI:10.3969/j.issn.1003-1650.2024.15.016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作为优质水稻高产区,当地稻纵卷叶螟问题较为严峻。
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提高当地水稻总产值,推动当地农业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应基于稻纵卷叶螟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从而降低虫害带来的影响。
本文将阐述南丹县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提出有效的稻纵卷叶螟防控技术,以期为相关学者提供参考。
南丹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凤凰山脉的余脉,是中低山向广西丘陵过渡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全县年平均降雨量为1472mm,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冬季无雨,春、秋季干旱频繁。
年平均气温17.2℃,最低气温-2℃。
≥10℃的年活动积温为5233℃左右,年平均日照时数1257h,由于气候特点所致作物病虫发生比较严重。
水稻作为南丹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因此培育优质水稻,并在栽培中运用绿色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是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切实要求。
基于优质水稻高产栽培种植技术不断深入,各生产区水稻产量与品质直线上升,但部分水稻种植地区病虫害问题较为突出。
南丹县水稻种植经验丰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优质水稻主要培育地区,但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病虫害问题越发严重,给当地农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南丹县示范稻区作为广西河池市南丹县“中央农业生产救灾资金项目”试验地,针对当地常发的稻纵卷叶螟虫害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旨在降低虫害对水稻种植的影响,切实实现水稻优质高产栽培目标,进而有效提升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带动当地其他产业共同发展。
一、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南丹县属广西壮族自治区高寒山区中稻区,4月上旬播种,9月下旬收获,水稻和育期在150d以上,水稻生长期受到2代以上稻纵卷叶螟为害。
境内稻纵卷叶螟是稻田常见害虫,具有严重的破坏性,会直接影响水稻栽培种植产量与质量。
近年来,稻纵卷叶螟呈爆发性发生,年发生面积在8万亩次以上。
主要表现为:来势猛、发生量大、为害严重、主迁峰提前、田间世代重叠严重、为害虫时间拉长、常规杀虫剂防治达不到应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