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中护理干预对手术患者的影响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17l中国医药指南2008年7月第6卷第13期G ui de ofC hi na M edi ci ne,J ul y2008,V b6,N o.13的治疗。
1.3治疗组均使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0一研究所研制的透明婴儿氧舱。
操作者为经卫生部医政司高压氧培训中心培训合格的护士操作。
1.4高压氧所用压力为0.03m Pa一0.05m P a,平均0.04m Pa,总时间为60~80r ni n,平均70叫n。
每日治疗一次,10d为一疗程,一般治疗2疗程。
28例患儿共治疗268次,5~20次不等。
2护理2.1入舱前护理2.1.1每天操作前先认真检查氧舱的各项设备,以保证婴儿的安全。
2.1.2开门洗舱5m i n,以缺保舱内氧浓度提高40~50%。
2.1.3嘱家属在治疗半小时前喂好奶并使其打嗝,入舱前对患儿进行体检,如生命体征是否平稳,然后换上医院特制的全棉包被,尿布后方可入舱,并取半卧位,面向操作人员,以便观察及呕吐物而引起呛咳或窒息。
2.1.4保持氧舱室内温度在20~26度。
2.2入舱后护理2.2.1加压关紧舱门打开氧气阀和供氧阀,调好氧流量(4~5L/m i n),升压速度要缓慢在10~15m i n左右达所需压力后,关闭排氧阀,并将氧流量调为2~3L/r nj n。
新生儿压力一般为O.03~0.04m InP a 为宜,升压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的反应,直至症状缓解。
2.2.2稳压当舱内压力达到所需压力时,打开排气阀,使供氧和吸氧的流量相符,以保持舱内压力稳定。
同时密切观察患儿对高压氧治疗的反应,如果出现面色苍白,恶心、呕吐、青紫,口角及面部抽动等症状时应紧急减压,做好出舱准备。
稳压时间为2~30m i n。
2.2.3减压当稳压完毕同时关闭氧流量和供氧阀。
调节排氧流一量计,进行缓慢排气,使舱内压力在10~15m i n左右降至零。
当2只压力表显示的舱压都为零时即可出舱,抱出患儿,并观察患儿的反应。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手术后患者疼痛和心理情绪的影响分析目的评价個性化护理干预对手术后患者疼痛和心理情绪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科收治的手术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个性化护理干预,每日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心理状态。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疼痛缓解速度、焦虑均好于常规护理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个性化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术后患者的疼痛和解除患者的负面情绪。
标签:个性化护理干预;术后疼痛;心理情绪疼痛是多种手术后患者必经的生理和心理过程,由于外科手术具有较大的创伤,会对多器官涉及,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提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
通常情况下,剧烈疼痛会损害神经系统功能,与此同时,多数患者会对疼痛产生恐惧,这样会引发肌力减退,心律失常,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康复造成影响。
有学者研究后指出,手术后实施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使患者的疼痛感得以缓解,并对患者的康复起到促进作用。
本文对比分析了常规护理模式和个性化护理干预对手术患者疼痛和心理情绪的影响,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科收治的手术患者200例,以便为临床护理模式的选择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科收治的手术患者200例,所有患者均已除外骨科外其他合并症,并于我科手术,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
对照组中,男67例,女33例,年龄18~63岁,平均年龄(43.1±3.9)岁;四肢骨折5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43例,股骨头坏死6例。
实验组中,男62例,女38例,年龄17~61岁,平均年龄(41.7±3.9)岁;四肢骨折5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9例,股骨头坏死5例。
两组患者上述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1.2.1对照组按照骨科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主要包括饮食指导、伤口护理、体位护理、病房环境管理等。
护理干预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使用不同护理方式对甲状腺手术病患术前和术后的影响。
主要包括术前的心理疏导及术后的疼痛感知。
方法:将我院2010年至2013年的50例行甲状腺手术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以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
观察记录并综合评定患者术前焦虑水平及术后疼痛感知情况。
观察两组病患术后心理应激反应、呕吐和头痛及术后疼痛的情况。
观察结果表明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8周岁)病患50例。
病患被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观察组(25例)。
其中观察组男9例,女16例,年龄19~59岁,平均年龄(37.5±4.8)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病程(1.75±0.59)年,其中甲状腺炎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0例,甲状腺腺瘤5例,甲状腺癌5例。
对照组男10例,女l5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36.8±5.8)岁,病程4个月~5年,平均病程(1.86±0.84)年,其中甲状腺炎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8例,甲状腺腺瘤6例,甲状腺癌7例。
两组患者间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术前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手术前一天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详细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及病情,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对话进行心理疏通,同时通过对话告知患者其所患疾病的相关医学知识、治疗方案、术前术后注意事项等,尤其是手术治疗方案、主刀医生专业水平等。
密切关注与患者情绪变化,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发现患者可能存在的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积极疏导患者,使之配合医生及护理人员的工作;术前应对患者进行有效地安慰,避免孤独绝望情绪的产生,并指导其放松,轻松心态面对手术。
1.3 术后护理术后体位:麻醉清醒前因去枕平卧位,头偏转向一侧以防误吸;清醒和血压平稳后取半卧位,便于痰液咳出,防止肺炎和肺不张,有利于引流和保持呼吸通畅。
舒适护理干预对手术室护理患者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影响分析作者:张妮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舒适护理干预对手术室护理病患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影响。
方法将2012年10月到2013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216例手术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108例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接受舒适护理)108例。
比较手术前后两组病患生理指标、心理状况的变化和护理结果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病患在手术后与手术前以及对照组手术后在生理指标和心理状况等各项指标方面相比均有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舒适护理;生理状况;心理指标;手术室;效果评价舒适护理通常是指以一定护理措施使病患在心理、精神以及生理和社会上均达到愉悦的状态,同时减少病患不愉快程度[1]。
目的是使病患身心均处于最佳状态,以便配合治疗,减少并发症,促进病患早日康复,因此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怎样恰当和正确地进行舒适护理还需医护人员不断探索[2]。
本文通过对2012年10月到2013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108例手术病患进行舒适护理,探讨研究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2年10月到2013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216例手术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病患121例,女性病患95例,年龄23-73岁,平均年龄57.5±3.7岁。
将病患随机分为观察组108例和对照组108例,其中观察组的手术类型为普外科者31例;妇产科者15例;骨科者18例;胸外科者17例;其他科室者27例。
对照组为普外科者29例;妇产科者15例;骨科者19例;胸外科者18例;其他科室者27例。
两组间病例数、年龄、性别和手术类型等方面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护理方法两组病患按照护理要求均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给予舒适护理措施,主要操作包括:1.2.1术前护理手术前医护人员对手术室进行合理布置,让病患在一个轻松干净的环境中进行手术。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护理干预是保障手术安全和患者健康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护理干预的定义和作用、护士应具备的技能以及护理干预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护理干预的定义和作用护理干预是指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要,在严格遵守医疗规范和操作规程的基础上,采用影响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方法,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提高治疗效果。
在手术室中,护理干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手术安全:手术室作为一个高风险的医疗区域,需要护士对手术器材、洁净程度、患者安全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把控和管理,确保手术全程的安全顺利进行。
2. 减少手术并发症:手术过程中,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及时调整患者的体位和病情处理,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 提高治疗效果:手术后的治疗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护士要根据医嘱和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护理计划和干预措施,提高治疗的效果和临床疗效。
二、护士应具备的技能手术室护士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以下是一些基本技能和素养:1. 技能方面:包括良好的手术操作技巧、对常见病症的诊断和处理能力、医疗器械应用和维护等。
2. 沟通能力:要与患者、医生、家属等各个方面进行良好的沟通,使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3. 人际关系能力:在医疗过程中,护士需要处理好与患者、家属、医生等人际关系,保证医患关系的良好。
4. 协作能力:手术室护士需要与其他同事协作配合,共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护理干预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效果护理干预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效果是显著的,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效果:1. 有效预防感染:护士对术前消毒、手术间洁净度等方面进行严格把控,有效降低手术感染率;同时患者术后的换药、伤口护理等护理措施,也有助于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2. 改善患者情绪:手术室环境比较封闭,患者容易感到紧张和恐惧。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妇科围手术期的临床影响分析摘要】目的:评价手术室护理干预对妇科围术期患者的影响。
方法:在2016年妇科手术患者中选择106例,分为采取综合护理的观察组以及采取基础护理对照组,各53例。
对比两组妇科手术患者护理后满意度、负性情绪评分以及术前1d、入室后血压、心率情况。
结果:观察组妇科手术患者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入室后血压以及心率水平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计算,对应指标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术前1d血压、心率对比,P>0.05。
结论:手术室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改善妇科手术患者负性情绪、稳定血压以及心率,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拉近护患关系。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围术期妇科手术负性情绪血压、心率水平引言:当前,生活、饮食、运动习惯的改变以及工作压力的加大,导致妇科疾病有明显递增表现,且开始呈现年轻化趋势[1]。
妇科疾病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生活,降低生活质量,很多疾病都需要采取手术治疗。
但是出于妇女对疾病认知的缺乏、对手术的担忧,治疗期间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所以必须做好围术期护理干预工作[2]。
因此,本文就我院106例妇科手术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取综合护理以及基础护理,选择妇科最佳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案。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此次实验选择的对象均为妇科择期手术患者,病例选择时间为2016年3-10月期间,总计106例。
实验排除合并严重内科重症患者、精神障碍患者,原发疾病包括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子宫腺肌症,麻醉方式包括局麻以及全麻,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53例,患者年龄最小为20岁,年龄最大为60岁,年龄均值(42.60±5.60)岁。
对照组:53例,患者年龄最小为21岁,年龄最大为61岁,年龄均值(42.30±5.20)岁。
两组妇科手术患者原发疾病类型、麻醉方式、年龄等资料对比,P>0.05差异不明显。
1.2护理方法对照组:基础护理干预。
现代实用医学 2017年10月第29卷第10期• 1385 •细节护理的重视程度[4]。
研究指出B ],细 节护理作为一种高质量的护理方法应用 于急诊内科中能促使患者配合工作,减 少输液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及家属对 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本文将细节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胃 出血患者,结果显示对照组再次出血率 18.84%,观察组为5.80%,两组再次出血 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提示 细节护理服务可减少急性胃出血在出血 率,减轻患者的疼痛。
顾玉霞等[a 指出对 急诊胃出血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细节护理可有效提高止血效果和护理满意 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满意 度明显高于对照组05 < 0.05)。
其原因 为通过细节护理,患者与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出院前对患者细 节的交代也使患者倍感亲切,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进一步的研究 结果显示,给予细节护理患者不良反应 发生率低于仅给予常规护理的患者,本 研究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49% (10/69),观察组为2.90%(2/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具体原因可能 是细节护理根据急性胃出血患者的实际 情况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并完善急救细节,有助于护理人员及时发现 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帮助患者调整好心 理状态,有助于患者配合治疗和康复。
综上所述,细节护理能有效降低急诊胃出血患者再出血率和不良反应发生 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1]张海燕,黄绍刚,王静,等.急性上消化道出 血患者胃镜检查436例[J].中国老年学, 2013, 33(24):6322-6323,[2]吴月萍,张敬.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体会[J].健康研究,2014,34(1):109-110.[3] Qiao W, Ren Y, Bai Y, et al. Cyanoacrylate injection versus band ligation in the endoscopic management o f acute gastric variceal bleeding: meta-analysis o f ran domized, controlled studies based on the PRISMA statement [J]. Medicine, 2015, 94(41):1725.[4]马翠兰.论细节护理在预防血液透析置 管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急救医学,2015, 26 ⑴:94.[5] 赵华,徐留庄.细节护理在提高急诊内科患者护理满意度中的应用[JL 中国医药 导报,2016, 13(35):151-153.[6] 顾玉霞.对急诊胃出血患者行细节护理的应用价值[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6,21(6):863-865.收稿日期:2017-03-07 (本文编辑:钟美春)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手术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影响蔡方琼,崔萍儿1671-0800(2017)10-1385-02【关键词】肺部感染;手术室;护理 doi : 10.3969/j .issn .1671-0800.2017.10.068 【中图分类号】R 473.6【文献标志码】B肺部感染为手术患者术后常见并发 症,以儿童及老年人居多。
综合护理干预改善耳鼻喉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分析【摘要】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改善耳鼻喉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分析。
在综合护理干预的内容中,有针对性地制定干预计划,包括术后疼痛的评估、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等。
耳鼻喉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常见问题主要包括术后出血、感染和神经损伤等。
干预措施的实施过程中,护士扮演着关键角色,需配合医护团队共同努力。
在效果分析和结果讨论部分,研究显示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减轻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
影响因素的分析需要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和术后并发症等因素。
综合护理干预在改善耳鼻喉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为临床提供了重要实践指导,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耳鼻喉手术、术后疼痛、效果分析、影响因素、研究结论、临床意义、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为2000字的内容。
如下:随着医疗技术和护理水平的不断提高,综合护理干预在耳鼻喉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重视。
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的术后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加速患者康复的速度,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综合护理干预在耳鼻喉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管理中的效果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对于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具有积极的意义。
结束。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耳鼻喉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效果,评估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综合护理干预对耳鼻喉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镇痛效果,了解其对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的影响;2. 探究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包括恢复期间的心理状态、功能活动能力和社会参与水平;3. 比较综合护理干预与传统护理措施在疼痛管理上的差异,分析两者之间的优劣势,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4. 探讨干预措施在实际操作中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为护理工作提供具体指导和经验总结。
护理干预对小手术患者焦虑和疼痛的影响陈国秀,张娟,黄欢(武汉市东西湖人民医院外科,湖北武汉430040)[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外科小手术患者焦虑和疼痛的影响。
方法:200例外科小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干预组实施护理干预。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 MA)评定患者焦虑状况,并记录其血压(BP)和心率(HR);对术后疼痛进行分级。
结果:HA MA、BP和HR组内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干预组手术前HA MA、BP和HR各指标变化较对照组均显著减少(P<0.05),术后疼痛较对照组显著减轻(P<0.01)。
结论:全程护理干预可以减轻小手术患者的焦虑、紧张、恐惧和术后疼痛。
[关键词]护理干预;焦虑;疼痛;外科小手术[中图法分类号]R6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74(2010)06-0573-02研究发现,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情绪导致的心理应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影响其生理功能和心理健康[1]。
外科小手术患者术前焦虑、术中恐惧和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很高,成为重要的应激源。
通过护理干预即行为矫正学习,可调整或改变患者异常心理病态和躯体症状,减少应激对躯体的伤害,促进早日康复[2]。
本文对200例外科小手术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探讨其对外科小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1月-2010年10月行局部麻醉小手术患者200例,男91例,女109例,年龄15~76岁。
病种:乳腺纤维瘤69例,背部脂肪瘤58例,四肢腱鞘囊肿39例,皮质腺囊肿34例,按手术先后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种、病情及文化程度差异无显著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均自愿接受临床护理干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测量血压(BP)和心率(HR),听音乐30m i n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 MA)评定患者焦虑状况,术毕再测量上述指标。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手术室中患者经常遇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对患者的抑郁、焦虑等症状进行医疗护理干预。
方法:随机把244例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120例和实验组124例,对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常规的护理,对实验组患者给予全面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干预后的焦虑状态与手术室配合治疗的程度。
结果:对照组的患者没有明显变化,而实验组的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焦虑程度显著降低。
对照组在手术室期间的配合程度明显不及实验组。
结论:对即将手术的患者进行较全面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或解除患者焦虑、畏惧手术的情绪,能够帮助患者尽早康复。
关键词:护理干预手术室护理。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肿瘤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效果分析发表时间:2017-06-09T17:13:37.550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4月上第7期作者:徐静李清蓉[导读] 对肿瘤手术患者实行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有效的改善患者血压以及心率状况,减少应激反应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人民医院手术室四川广元 628012【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肿瘤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肿瘤手术的患者80例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予以手术室护理干预,实验结束之后,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心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肿瘤手术患者实行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有效的改善患者血压以及心率状况,减少应激反应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干预;肿瘤手术;应激反应;影响效果肿瘤患者由于受手术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主要包括生理和心理方面应激反应,强烈的应激反应会对手术麻醉效果造成影响,所以需要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来降低应激反应[1]。
本次研究主要对手术室护理干预对肿瘤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效果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肿瘤手术的患者80例进行研究,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其中实验组男女比例为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区间39~68岁,中位年龄(53.5±14.5)岁。
对照组男女比例为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区间40~69岁,中位年龄(54.5±14.5)岁。
对比两组患者的上述研究资料发现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研究资料一致性较好。
1.2方法1.2.1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具体方法如下:热情接待患者并询问其睡眠情况,评估其心理状态,保持适宜的病房温度以及湿度,做好手术之前的备皮以及备血等准备,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积极主动的配合医生进行手术,手术完成之后做好与病房护士的交接工作。
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降低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效果分析张 玮(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上海 200060)摘 要:目的:探讨采用手术室护理干预以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7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1500例手术患者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
2017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505例手术患者为观察组患者行优质手术室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发生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对比护理满意率。
结果:压力性损伤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率对照组低于观察组(P<0.05)。
结论: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质量及患者满意率,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效果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A压力性损伤是经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
由于患者术中以及术后由于手术原因无法更换体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导致部分组织长时间遭受压迫,血液循环不畅,出现缺血、血氧的情况发生以至于部分组织溃烂以至于坏死。
压力性损伤的产生,在加重患者质量难度的基础上易引发并发症的产生,严重制约了患者预后效果。
本文针对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并探讨如何有效的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7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1500例手术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505例手术患者为观察组。
两组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均知晓并同意配合我院治疗研究。
对照组,男759例,女741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51.12±0.24)岁;观察组,男803例,女702例,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51.13±0.52)岁。
两组患者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
针对进行手术的患者给予常规的指导,如术前清洁饮食指导、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情况等。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通过对围手术期护理干预的定义及内容进行分析,结合乳腺癌手术患者常见的应激反应和负性情绪,探讨干预对患者的影响。
生活质量的评估指标将作为衡量干预效果的关键指标,同时具体的干预措施将被提出并讨论其实施方式。
研究结果表明,围手术期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负性情绪,提升生活质量。
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提高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乳腺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负性情绪、生活质量、干预措施、评估指标、影响、改善、减轻、提升1. 引言1.1 背景介绍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乳腺癌手术是目前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方式之一,然而手术本身可能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和负面影响。
围手术期是指患者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一段时间的整个过程,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在乳腺癌手术患者中,手术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常常导致应激反应和负性情绪的产生,如焦虑、恐惧、抑郁等。
这些负面情绪不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影响手术效果和康复进程。
在围手术期对乳腺癌手术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帮助患者缓解应激反应、减轻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并为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1.2 研究目的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治疗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
手术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反应,甚至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乳腺癌手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有助于减轻其应激反应、改善负性情绪,提升生活质量。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手术患者的影响,具体包括干预对患者应激反应和负性情绪的影响,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效果。
手术室护理中护理干预对手术患者的影响分析目的:分析在手术室护理中护理干预对临床患者的影响。
方法:随机将笔
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0例手术患者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50例,并观察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通过比较发现,与常规组相比,干预组手术患者的焦虑情况均有明显改善,并且手术配合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也由很大的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手术室护理中实施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焦虑情绪,而且还能够提高患者手术中配合度,护理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
标签:手术室;护理干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目前人们对医院服务水平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由于手术室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医疗场所,并且手术对患者的创伤性和刺激性比较大,所以造成患者对医院手术室产生应激性反应,造成患者手术配合不积极、心情焦虑等,影响手术室治疗的效果。
为了为更好的改善以上情况的发生,笔者所在医院近几年来对手术患者,采用全面护理干预的方法,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7月-2012年7月收治的100例手术患者,其中男47例,女53例,年龄19~83岁,平均(44.23±16.85)岁。
手术类型:泌尿外科33例,妇产科24例,骨科20例,普外科11例,胸外科10例,神经外科2例。
麻醉类型:行气管插管静脉复合全麻55例,椎管麻醉35例,局部麻醉10例。
随机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两组,每组50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手术类型、麻醉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组对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手术之前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指导,并常规备皮,耐心将手术前应该注意的问题讲解给患者。
1.2.2 干预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来说,由于是首次手术,因此对手术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造成在手术之前具有较大的情绪起伏,多数患者会对手术产生焦虑和恐惧感,这时作为医院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就应该耐心地将手术室的相关信息详细地讲解给患者,比如,手术台的位置、医疗器械的摆放位置及其作用等,让患者充分熟悉手术室的环境,将心中对手术未知的恐惧消除掉。
同时,禁止只称呼患者的床号,应该依据患者的年龄恰当运用亲切的称呼。
积极主动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对患者心中所需和所担忧的事情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有
效的心理指导[1]。
此外,向患者讲解手术的重要性和安全性,在消除患者缺乏安全感的情绪的同时,帮助患者树立顺利完成手术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加强与患者家属的交流与沟通,督促患者家属多多关心患者,让患者体会到切实的关心和体贴,感受到来自亲人的温暖。
最后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情绪改善及在手术室的配合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和比较。
1.3 疗效评定标准
在术前3天和术前1天运用汉密尔顿焦虑评分系统(HAMA)对患者的焦虑情进行评价,分数越高,焦虑程度越重。
如果总分在14分以上,则评定为肯定的焦虑;如果总分为7~14分,则评定为可能有焦虑;如果分数在6分以下,则评定为无焦虑;同时在手术室认真评定患者的配合度。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后,两组比较,干预组患者的焦虑情绪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更加配合手术,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和表2。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医院护理工作的内涵被扩大,护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手术室护理干预改变了传统的护理模式,使之从生物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转变,在以往单纯的手术室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增添了更多的内容,通过对患者全方位的接触,对其生理和心理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从而为帮助患者顺利通过手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手术室是医生抢救和手术治疗患者的重要场所,护理管理方案的合理与否深刻影响对医院对患者的手术治疗,护理水平的高低也会对患者手术治疗的成功与否、病情的恢复快慢等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3]。
本研究中,和常规组相比,干预组患者的焦虑情绪得到了较为明显的改善,更加配合手术,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了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使患者手术前的心理状态得到明显的改善,并促进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负面情绪产生率的极大程度降低,有利于患者顺利完成手术。
参考文献
[1]罗霞,王娟,董俊.护理干预预防手术室消化道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4(30):12-13.
[2]乔翠芬,李兰芝,谢露霖.健康教育在手术室的应用[J].家庭护士,2008,
6(2):89.
[3]李英,雷琳,陈焕.手术室专科护理小组的设置与应用[J].广西医学,2011,33(8):1057-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