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86.43 KB
- 文档页数:2
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2年12月收治于我科手术治疗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且随机分成2组,其中对照组40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0.11岁,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4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39.02岁。
并且分别采用护理干预、规护理策略。
对比观察两组伤口感染率、愈合情况及对服务满意度的评定,评价两组护理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在护理前,常规组和对照组在平均得分上以及病人的满意度上无明显差异;在进行不同的护理治理措施后,观察组的效果明显要高于常规组,从实际得效果看,常规组和观察组在护理前效果大致一致,在进行治疗联合护理干预策略之后,观察组的效果明显要好,差距明显拉大。
结论: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使用护理干预策略能够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患者的伤口愈合、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伤口感染;手术室外科;护理干预;临床研究护理干预在预防手术室外科伤口感染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外科手术是临床治疗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术室的安全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
因此,在手术室外科护理工作中,要做好外科伤口感染的预防工作,保证手术室的安全。
近年来,随着实行手术治疗患者的增多,医院的手术室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在手术室内做好外科伤口感染的预防工作,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2]。
为了提高医院手术室的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需要加强对手术室的管理,从而降低医院手术室的感染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本研究选取我院肾病综合征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40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40.11岁,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39.02岁,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进行护理干预,收集两组患者相关遵医嘱行为信息,建立数据库,比较两组之间的疗效。
手术室护理干预方式手术室安全问题是关乎到病人生命最后一刻的底线,手术室安全如果出现问题,例如有出现感染,器械准备不足,医护人员素质不高,不仅仅影响到手术是否成功,同时也影响到手术后病人的整个康复过程,所以手术室的安全问题不尽牵扯到病人的生命而且关乎到医患关系紧张问题。
在现如今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情况下,防范手术室发生感染,保护患者生命,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在临床上具有重大意义。
在临床上可通过手术室的护理,提高医护人员的医学水平,以及引进先进设备对于防范手术室的感染起了重大作用。
对于手术室的护理,应该如何护理干预,干预方式到底是什么呢?接下来给大家分享。
1、提高手术环境安全在进入手术前,手术室的护理人员应该严格按照相关医学规定进行严格的操作,对相关器械以及物品进行及时的消毒和杀菌,例如对手术中使用的敷料,手术器械以及医疗器械等物品,必须检查相关日期以及是否有漏气现象,严格保证手术用品是无菌物品,对于即将要手术中的物品,应该保持干燥及干净,确保在手术之中能够抑制住细菌的繁殖。
而对于术中的环境安全,对患者的静脉输液通道进行严格消毒,防止静脉发生感染,而对于手术中的使用的器械,也应该再进行消毒一遍以保证无菌操作,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对于首次开启的无菌容器进行标记使用的时间以及有效日期,有利于下次手术时检查相关器械的有效日期,同时在使用过程中,相关的无菌物品不能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而对于有溶液发生碰倒等意外事件,相关的医护人员应该按照严格相关操作进行处理,保证手术室的无菌环境,而对于术后的手术室环境安全,主要是包括对术后有污染的物品严格按照相关医疗废物的处置规定,准确地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包装以及输送,此时应该再对手术室环境进行无菌处理,确保手术室属于相对无菌的环境状态,总之,手术室环境的是否安全对于手术室是否发生感染,具有重大的影响,相关护理人员应该实时监测手术室空气质量,把握手术室有菌区域和无菌区域的整体布局,同时对相关器械的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以确保手术室的环境安全。
护理干预在降低手术室患者手术应激中的应用摘要:目的护理干预在降低手术室患者手术应激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于2017年2月—2018年9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130例,观察组130例。
对照组行术后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行手术室关爱护理方式,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耐受性、机体应激反应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手术耐受性的优良率(97.69%)比对照组高(8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17,P<0.001);观察组麻醉前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2.31%)低于对照组(1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91,P<0.001)。
结论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降低机体应激反应,平稳患者心率和血压,从而提高手术效果。
关键词:护理干预;手术室患者;手术应激;应用引言由于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的不同,患者对自己的疾病了解也不一样,再加上自己的焦虑、恐惧心理,使患者在面对陌生的手术室环境时心理、生理等方面,易发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
同时,手术过程中由于大量输液、身体暴露较广、麻醉药物抑制神经中枢等原因,患者易出现低体温、寒战等并发症,且发生率较高。
患者在手术时出现低体温易引发应激反应,使内分泌紊乱,延长苏醒时间。
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十分必要。
本次研究护理干预在降低手术室患者手术应激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于2017年2月—2018年9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6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各130例。
观察组男72例,女58例;年龄38~62岁,平均年龄(49.63±7.98)岁;病程6~12d,平均(8.96±0.84)d;手术具体类型:下腹部手术56例,心脏手术41例,颅脑手术33例。
152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3年6月上第21卷第16期·健康管理·作者简介:胡安红(1981.08—),女,苗族,贵州凯里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研究方向:手术室护理。
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降低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中的应用胡安红(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贵州 黔东南 556000)【摘要】目的:研究应用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降低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效果。
方法:随机于我院2021年3月至2022年9月选取68例手术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实验组34例(实行手术室护理干预)和传统组34例(实行传统护理模式)。
对比两组的应用效果。
结果:实验组术中1 h体温(36.28±0.11)℃、术后即刻体温(36.31±0.13)℃,明显高于传统组(35.84±0.17)℃、(35.90±0.16)℃(P <0.05)。
实验组护理后的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率2.94%(1/34),明显低于传统组8.82%(3/34)(P <0.05)。
传统组护理后的情绪功能(73.19±2.40)分、躯体功能(73.82±2.61)分、总体症状(72.26±2.46)分、社会功能(72.51±2.39)分,明显小于实验组(85.67±2.58)分、(86.19±2.77)分、(85.51±2.93)分、(83.04±2.70)分(P <0.05)。
结论:手术室护理干预中,为手术病人做好肢体保暖,加强各环节护理配合,合理使用防护工具,均利于降低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维持术中适宜体温,提高病人术后生存质量,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干预;手术压力性损伤;护理效果【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3)16-0152-03压力性损伤是对压疮的一种新型定义,指骨隆突处或医疗器械下的皮肤或软组织发生的一种局部损伤,多伴有疼痛[1]。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护理干预是保障手术安全和患者健康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护理干预的定义和作用、护士应具备的技能以及护理干预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护理干预的定义和作用护理干预是指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要,在严格遵守医疗规范和操作规程的基础上,采用影响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方法,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提高治疗效果。
在手术室中,护理干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手术安全:手术室作为一个高风险的医疗区域,需要护士对手术器材、洁净程度、患者安全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把控和管理,确保手术全程的安全顺利进行。
2. 减少手术并发症:手术过程中,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及时调整患者的体位和病情处理,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 提高治疗效果:手术后的治疗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护士要根据医嘱和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护理计划和干预措施,提高治疗的效果和临床疗效。
二、护士应具备的技能手术室护士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以下是一些基本技能和素养:1. 技能方面:包括良好的手术操作技巧、对常见病症的诊断和处理能力、医疗器械应用和维护等。
2. 沟通能力:要与患者、医生、家属等各个方面进行良好的沟通,使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3. 人际关系能力:在医疗过程中,护士需要处理好与患者、家属、医生等人际关系,保证医患关系的良好。
4. 协作能力:手术室护士需要与其他同事协作配合,共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护理干预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效果护理干预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效果是显著的,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效果:1. 有效预防感染:护士对术前消毒、手术间洁净度等方面进行严格把控,有效降低手术感染率;同时患者术后的换药、伤口护理等护理措施,也有助于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2. 改善患者情绪:手术室环境比较封闭,患者容易感到紧张和恐惧。
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干预【摘要】重度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临床情况,对于这类患者在手术室中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手术室中护理干预的重要性及相关内容,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通过分析患者的特点,了解手术室护理干预的重要性,并介绍了相关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文章还对手术室护理干预的效果进行评价,以验证其在患者治疗中的作用。
结论部分强调了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治疗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提高医护人员对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手术室护理干预的认识,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
【关键词】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手术室护理干预、特点、注意事项、效果评价、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重要性、展望未来、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重度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危急情况,由于大量失血导致组织灌注不足而引起的严重临床症状。
在手术室护理中,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处理尤为重要。
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往往需要紧急的抢救和护理措施,以维持患者的生命功能和稳定患者的病情。
在临床实践中,对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手术室护理干预的研究并不充分,相关的指导和规范也比较缺乏。
开展对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手术室护理干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系统地总结手术室护理干预的经验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干预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在手术室中的护理干预,旨在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减少手术并发症和死亡风险。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特点,了解其病情严重程度和护理需求;2. 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重要性,揭示其对患者病情缓解和恢复的影响;3. 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的内容和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具体指导和参考;4. 总结手术室护理干预的有效性,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为提高重度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护理水平和治疗效果提供依据和建议。
手术室过程中护理的重要性手术室是医院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地方,是进行各种手术操作的场所。
手术室中的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手术安全和术后康复非常重要。
本文将探讨手术室护理的重要性,希望能让大家更加了解手术室护理的作用和意义。
一、手术室护理的价值在哪里1.提高手术安全性: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降低手术的风险。
他们通过严格的环境控制和无菌操作,减少了术后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2.保障患者的手术体验: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关怀和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度过手术过程中的紧张和恐惧。
他们提供的心理支持和安慰,让患者感到被关注和照顾,从而减轻他们的焦虑情绪,提高手术的顺利进行。
3.促进术后康复: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不仅仅在手术过程中,还包括术后的护理和指导。
他们会密切观察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及时处理并发症,提供相应的护理建议和指导,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他们的存在和关心,可以让患者感到安心和信任,更好地配合康复计划。
4.保障手术质量和效率: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手术过程中与医生紧密合作,协助完成手术操作。
他们熟悉各类手术的要求和流程,能够提供准确的帮助和支持。
他们的存在可以提高手术的效率,保障手术的质量和安全。
二、手术室护理为何那么重要1.提供安全的手术环境:手术室护理人员负责确保手术室的环境安全,包括清洁卫生、无菌操作和预防交叉感染等。
他们会定期对手术室进行消毒和清洁,保证手术器械和设备的无菌状态,避免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提供安全的手术环境是保障手术成功的首要条件。
2.协助医生完成手术操作:手术室护士是医生的得力助手,他们熟悉各类手术操作的流程和要求。
在手术过程中,他们协助医生准备手术器械、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予必要的药物等。
他们的存在可以提高手术效率,降低手术风险。
3.管理和监测患者病情:手术室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程监测和记录。
他们会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如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中医情志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运用手术作为外科临床中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患者因为手术治疗心理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定压力。
基于此手术室护理人员责任重大,在配合手术医生安全顺利完成手术的同时,还要缓解患者紧张不安的心理情绪,使患者能够较好的配合手术的顺利进行。
手术室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开展适宜的中医情志护理,将患者不良心理状态进行改善,来实习疾病预防与治疗的最终目的。
我院在对手术室患者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中医情志护理干预,效果理想,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XX年5月-20XX年5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06例,随机分为两组,纳入标准:年龄18岁以上,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知情同意本次研究的患者,无血液及神经系统疾病,排除标准: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无听觉或视觉等正常沟通能力,治疗及护理过程中退出本次研究患者。
对照组患者53例,其中男30例,女23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36.5±2.5)岁,研究组患者53例,其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37.5±3.5)岁,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
1.2方法1.2.1对照组护理方法。
使用常规护理。
术前对患者进行相关宣教及手术注意事项说明,在手术中对患者进行相关护理,术后依照患者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及时解答或解决患者提出或遇到的问题。
1.2.2研究组护理方法。
上述护理基础上联合情志护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术前情志护理。
当前数量较多的患者对于自身所患疾病和所需的手术治疗方式缺乏基本认识,多数患者会因为过度担心手术中的疼痛感觉、手术后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工作,麻醉药物有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等因素在心理上都会或多或少的产生一定压力及紧张不安情绪。
第二,术中情志护理。
手术室对于患者来说完全是一各比较陌生的环境,部分患者进入到手术室后心里上会产生陌生孤独的感觉,情绪甚至会极度紧张不安。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手术室延伸优质护理中应用发表时间:2016-08-04T15:21:45.823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6年第2卷第4期作者:廖桂凤[导读] 例数明显下降,患者满意度提高。
现将应用方法介绍如下。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室云南昆明 650032【摘要】手术室是医院外科系统业务的核心部门,是外科领域反映医学治疗水平的特殊工作环境,手术是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围手术患者往往会在确定要采取手术治疗方法至手术完毕这一时段有较为强烈的应激反应,包括情绪波动的心理反应和生理指标变化在内的应激反应,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对治疗配合的依从性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造成一定影响,甚至造成手术无法按照预期进行,手术当日临时停手术情况的发生。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是近年来被广泛接受的一种护理方案,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以我院2015 年1 月至2015年6月间全院申请(术前一天)择期预排手术的10422例择期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了术前认真到位的 “术前访视”和术中开展综合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与2014年1月至6月预排手术的9978例择期手术患者进行进行对比,分析由于心理情况(极度焦虑、抑郁)、生理指标(心理超过120次/分、血压高于160/100mmhg)严重异常临时停手术患者例数并进行比较,例数明显下降,患者满意度提高。
现将应用方法介绍如下。
【关键词】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手术室;优质护理[中图分类号] R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4-107-011资料本文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1月至2015 年6 月申请(术前一天)择期预排手术的10422例患者,所有均为择期手术患者。
2 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5 年6 月申请手术的10422例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在术前、术中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干预措施主要有三个步骤。
医护合作式术前访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摘要】目的:研究手术室护理中应用医护合作式术前访视干预的效果。
方法:研究开始的时间为2021.12月,结束时间为2022.12月,选取的研究对象为上述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抽签分组的办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组有35例患者,研究组接受医护合作式术前访视干预,对照组接受常规访视护理,对护理效果进行比较。
结果:研究组的术前准备质量、手术配合度以及访视内容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医护合作式术前访视干预用于手术室护理当中,能够让患者增强手术过程中的配合程度,降低患者术中出现不良事件的概率,值得运用。
【关键词】医护合作式;术前访视干预;手术室护理;应用效果在患者接受手术之前,术前访视为其中的关键内容,由于手术操作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患者容易生成焦虑、抑郁等情绪,这也十分排斥手术,影响手术的顺利实施[1]。
对此,要对手术患者展开围术期间的有效护理,通过医护合作式术前访视干预,使患者对手术的注意事项予以了解,更加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使手术安全性得以保障[2]。
故本次研究分析医护合作式术前访视干预使用于手术室护理中的效果,现将所得数据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基线资料此次研究在2021.12月开始,并在2022.12月结束,选取对象为上述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抽签分组的办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护理干预,每组有35例患者。
研究组由20例男性患者以及15例女性患者构成,年龄范围在25-75岁之间,均值为(43.25±4.69)岁,对照组由21例男性患者以及14例女性患者构成,年龄范围在26-76岁之间,均值为(43.42±4.70)岁,经比较一般资料知晓,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较。
纳入标准:患者均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可具备正常的语言沟通能力。
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降低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效果分析张 玮(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上海 200060)摘 要:目的:探讨采用手术室护理干预以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临床效果。
方法: 2017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1500例手术患者为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模式。
2017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505例手术患者为观察组患者行优质手术室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发生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对比护理满意率。
结果:压力性损伤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率对照组低于观察组(P<0.05)。
结论: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应用于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提高患者预后质量及患者满意率,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降低;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效果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A压力性损伤是经手术治疗后的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
由于患者术中以及术后由于手术原因无法更换体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导致部分组织长时间遭受压迫,血液循环不畅,出现缺血、血氧的情况发生以至于部分组织溃烂以至于坏死。
压力性损伤的产生,在加重患者质量难度的基础上易引发并发症的产生,严重制约了患者预后效果。
本文针对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并探讨如何有效的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7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1500例手术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7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505例手术患者为观察组。
两组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均知晓并同意配合我院治疗研究。
对照组,男759例,女741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51.12±0.24)岁;观察组,男803例,女702例,年龄19-66岁,平均年龄(51.13±0.52)岁。
两组患者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
针对进行手术的患者给予常规的指导,如术前清洁饮食指导、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情况等。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6-01-20T11:50:44.537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6月第6期供稿作者:王娟
[导读] 四川省渠县中医院提示我们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好,能够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改善护患关系,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王娟
四川省渠县中医院 6352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工作应用成效。
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之间来我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中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比组各44例。
参比组44例患者应用常规干预;实验组患者则将护理干预应用在手术室护理中。
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成效进行分析对比。
结果:相对于参比组,实验组患者的满意度更高、术后焦虑程度更低,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中能够产生较好的临床效果,对于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具有很高的应用
价值。
【关键词】护理干预;手术室护理;护理满意度;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xxxx【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06-002-01
手术是临床中治疗疾病的重要方式,但是对于患者来说,手术造成的创伤会让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导致患者出现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可能到时内分泌紊乱,进而影响到手术的实施与效果[1]。
本文通过分组研究探讨一般护理和手术室护理干预对于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差异,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2013年12月之间来我院进行外科手术治疗的88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参比组各44例。
实验组中有女性患者21例、男性患者23例;年龄最大的为78岁、最小的为19岁,平均年龄(36.76±12.28)岁。
参比组中有女性患者20例、男性患者24例;年龄最大的为79岁、最小的为19岁,平均年龄(37.12±12.46)岁。
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实施分析,发现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参比组患者应用常规的基础护理、饮食护理等干预;
实验组患者将护理干预应用于手术室护理中,具体方法为:①术前访视。
在手术前一天有巡回护士对患者进行访视,全面地掌握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史、手术方式、手术禁忌症等[2],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手术相关知识,如实施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必要性、手术环境、手术中使用的仪器设备、手术麻醉方式和护理,以及患者在手术过程中需要配合的事项。
耐心地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打消疑虑[3]。
讲解以往类似的手术成功病例,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增强手术配合度和依从性;②术中护理。
患者进入到手术室之后简单对环境布局进行介绍,引导患者熟悉手术室环境。
通过微笑和鼓励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加强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及时发现异常,并积极进行解释和诱导,通过谈话转移、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手术中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避免隐私的暴露,以免患者产生尴尬和难过的情绪。
手术过程中如果出现由于牵拉和切割造成的不适,护理人员要及时解释,以免患者朝不好的方向联想。
照顾患者家属的情绪,及时向家属告知患者当前的状态,让患者和家属都感受到医院的人性化关怀[4]。
患者麻醉清醒期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做好安全护理,预防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患者清醒之后要及时告知手术结果,让其感到安心,在包扎、引流袋、胃管等辅助器具无异常之后将患者送回病房。
③术后干预,在手术结束后3天之内对患者进行回访,了解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做好术后指导工作,认真地回答患者的疑问。
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如果出现躁动不安、剧烈疼痛等现象要及时告知主治医生,采取必要的手段对情绪进行干预。
对于躯体上出现不适的患者要做好解释和安慰工作,保证患者处于良好的身心状态,促进病情的恢复。
根据具体的病症和手术方式做好康复指导,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
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以锻炼身体功能,促进恢复。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患者术后的血压波动在正常范围内、心率正常,情绪稳定;有效:术后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出现小范围的异常波动,有轻微的不安、躁动等情绪;无效:患者生命体征的波动大,情绪低落。
1.3统计分析
应用SPSS18.0的统计学软件对文中得到的资料实施处理,患者的护理效果使用率(%)的形式表现,比较采用卡方值检验;心理测量结果使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现,比较采用t值检验。
以P<0.05代表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和参比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心理测量结果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参比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通过手术治疗之后的心理状态优于参比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及心理测量结果对比[n,%]
注:与对照组比较,*代表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让人们对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手术室护理,不但要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更应该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5],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手术对于患者而言是一种强烈的刺激,不同的患者会出现不一样的应激反应,只有做好患者的手术室护理,兼顾身心健康才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将护理干预应用在手术室护理中,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满意度以及心理测量结果均优于参比组,差异显著。
提示我们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应用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好,能够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改善护患关系,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郑容斌,邓瑞文,周艳红等.手术室护理安全干预机制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河北医药,2013,35(15):2378-2379.
[2] 范宁,李爱珠.适应手术室环境对患者术前焦虑和疼痛感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62-64.
[3] 徐继洲.无缝隙服务在手术室全程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齐鲁护理杂志,2014,(14):94-95,96.
[4] 张建英.手术室护理安全干预方案对医疗差错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6):166-167.
[5] 凌希莲,王红霞,刘云等.普通外科手术患者医院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9):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