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降低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245.63 KB
- 文档页数:2
整体护理干预在降低手术室患者手术应激反应中的应用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在降低手术室患者手术应激反应中的作用,为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疗效等方面作出指导。
方法:回顾性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1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7例,对照组采用手术室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整体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在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情况及满意度。
结果:两组术前1 d 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手术开始前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术后疼痛程度及术后1 d的焦虑、抑郁评分、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整体护理干预能降低手术室患者的手术应激反应,改善患者的焦虑情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相关护理人员应当予以重视。
标签:整体护理;手术室患者;手术应激反应手术在国民的心目中一直是个严肃的话题,这主要是由于手术的好坏往往能直接决定患者的存亡,因此多数患者在手术前会出现焦虑不安、暴躁失落等一系列生理或心理的应激反应,而这些应激反应对患者手术的成功百害而无一利,通常会影响到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情况,从而发生各类不良反应等[1]。
随着各类护理干预模式的推广和发展,临床护理工作人员应以患者为中心来实施相关护理干预,并将护理干预的模式从单纯地减轻病痛理念上升到提高身体和精神的治疗效果。
按照目前的护理干预模式,整体护理的方法被部分医院用于手术室患者的治疗中,希望能够降低患者在手术中出现的手术应激反应[2]。
但至今尚无研究证实整体护理干预模式在手术室患者中的护理作用,本文就此问题着手,对比分析整体护理干预在降低手术室患者手术应激反应中的作用,现将具体的研究过程和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21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7例。
手术室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根本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手术室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根本原因及护理对策。
方法:整理自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我院治疗过程中发生压疮的32例患者的资料,回顾分析这些患者的手术名称、时间,压疮部位、分期等并分析风险发生因素。
结果:压疮发生是由于患者和护士及医生等多方因素引起的。
结论:相关护理人员要做好原发疾病干预工作,术前进行访视及全面评估、术中采取相关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术后及时有效对患者进行观察,医院要注重加强对相关护理人员的培训及教育工作。
关键词:根本原因分析;压力性损伤;护理对策;手术室引言:压力性损伤又称压疮,多出现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身上,这种并发症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自身局部组织处于一种长期受压的状态或手术前后操作不当等,长此以往容易造成患者肢体局部溃烂,严重危害患者身体健康。
压疮并发症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极快的发展速度,在治愈难度上表现为高难度的特点。
压疮这一并发症在老年人患者群体中常常出现,在某种情况下对患者生命产生威胁,及时有效地采取预防措施进行干预治疗工作极大程度上能降低感染率。
1临床资料1.1资料与方法此次调查整理了自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在我院治疗过程中发生压疮的32例患者的资料,回顾分析这些患者的手术名称、时间,压疮部位、分期等。
1.2结果被调查患者平均年龄(68.1±8.9)岁,这些患者存在的共同点为都需要在我院经历长期的过程进行卧床治疗且这些患者自身存在不同的原发疾病,此次调查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且同意。
在被调查的32例压疮患者中,27例(84.38%)患者压疮部位为骨隆突处,如:膝部、骶尾部、肘部和足跟部等,4例(15.62%)患者压疮部位为面颈部、下颌部;7例患者(21.88%)为Ⅰ期压疮,23例患者(71.88%)为Ⅱ期压疮,2例患者(6.24%)为深部组织损伤。
2根本原因分析2.1患者因素相关研究表明,高龄患者压疮发生率远远低于低龄患者,这是因为高龄患者皮肤屏障功能较差且皮肤弹性较小,血管趋于硬化进而使静脉血液回流慢,种种因素都加大了老年患者的压疮发生率[1]。
手术室患者术中发生压力性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手术室患者术中出血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对压力损伤性患者应用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采用回顾分析的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期间在我院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搜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包含患者的年龄、手术时的体位、接受手术的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最低血氧饱和度(Sp O2)、体质量指数(BMI),以发生压力损伤的患者为一组,为发生压力损伤的为一组,对患者手术中出现的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给以护理措施干预。
结果:90例患者中出现了15例压力性损伤,其发生率为12.13%,针对发生压力性损伤的患者进行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手术时间也较长在3小时以上,术中出血量大于80m/h、气管内全麻、BMI≥25 kg/m2占比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因素是压伤性损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手术室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因素与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气管内全麻的等因素有关,根据这些独立影响因素制定护理干预措施,可以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关键词】手术室患者;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护理措施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具体指的是局部遭受到长时间的的巨大压力,导致出现皮肤、软骨等组织出现损伤,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局部皮肤出现开放性溃疡,且伴有疼痛感。
压力性损伤是手术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影响着患者的术后康复,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治疗,严重的会危及患者的生命。
所以,在针对手术室患者的手术治疗中,医生及护理人员都要重视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分析发生的因素制定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机率,降低对患者的造成的身体健康影响。
本文分析了手术室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提出的了几点护理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此次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68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2.97±2.68)岁;患者采用的手术类型有20例胸外科手术患者,4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18例骨科手术患者和12例妇科手术患者。
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护理干预是保障手术安全和患者健康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护理干预的定义和作用、护士应具备的技能以及护理干预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护理干预的定义和作用护理干预是指护士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要,在严格遵守医疗规范和操作规程的基础上,采用影响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方法,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提高治疗效果。
在手术室中,护理干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手术安全:手术室作为一个高风险的医疗区域,需要护士对手术器材、洁净程度、患者安全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把控和管理,确保手术全程的安全顺利进行。
2. 减少手术并发症:手术过程中,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及时调整患者的体位和病情处理,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3. 提高治疗效果:手术后的治疗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护士要根据医嘱和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护理计划和干预措施,提高治疗的效果和临床疗效。
二、护士应具备的技能手术室护士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以下是一些基本技能和素养:1. 技能方面:包括良好的手术操作技巧、对常见病症的诊断和处理能力、医疗器械应用和维护等。
2. 沟通能力:要与患者、医生、家属等各个方面进行良好的沟通,使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3. 人际关系能力:在医疗过程中,护士需要处理好与患者、家属、医生等人际关系,保证医患关系的良好。
4. 协作能力:手术室护士需要与其他同事协作配合,共同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护理干预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效果护理干预在手术室中的应用效果是显著的,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效果:1. 有效预防感染:护士对术前消毒、手术间洁净度等方面进行严格把控,有效降低手术感染率;同时患者术后的换药、伤口护理等护理措施,也有助于避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2. 改善患者情绪:手术室环境比较封闭,患者容易感到紧张和恐惧。
手术室患者术中发生压力性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护理措施摘要:本文旨在分析手术室患者术中发生压力性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手术室中特殊的环境和手术操作过程使患者容易受到压力性损伤的影响。
本研究以关键词为切入点,探讨了手术室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操作时间和体位改变、患者个体特点与基础健康状况、麻醉药物的使用与影响。
针对性的应对相关危险因素,做好预防以及护理措施,包括患者风险评估与分类、定期体位转换与皮肤护理、使用合适的支撑装置与床垫以及麻醉药物的合理应用与监测。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际案例分析,本文旨在为手术室中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手术室、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预防护理措施、风险评估1. 手术室中特殊的压力性损伤情况在手术室中,患者处于术中的特殊环境下,容易遭受压力性损伤的影响。
手术室内的操作需要患者长时间保持特定的体位,以确保医师的操作准确性和手术区域的暴露程度。
然而,这些长时间的体位维持可能会导致患者体表局部受压,血液循环受限,从而引发压力性损伤的出现。
手术台面和支撑装置的硬度也会对患者体表产生持续的压力,尤其在手术过程中无法进行频繁的体位调整的情况下,增加了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风险。
麻醉药物的应用可能使患者的知觉减退,难以察觉体表的不适,从而延迟寻求体位调整或皮肤护理。
此外,手术室内的湿度、温度等因素也可能影响患者的皮肤完整性,导致压力性损伤出现的发生率[1]。
2. 手术室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2.1 长时间手术操作与体位改变在手术室中,许多手术需要较长的操作时间,导致患者需要在相对固定的体位下保持数小时。
因长时间的体位维持会导致患者体表特定区域承受持续的压力,使血液循环受限,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减少,最终导致皮肤组织缺血和坏死。
此外,手术过程中由于医师的操作需要,患者的体位可能会频繁改变,加剧了体表压力的不均衡分布,从而增加了压力性损伤的风险。
预防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颅脑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摘要】预防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颅脑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概念和方法的介绍,可以更好地了解预防性护理的实施方式。
颅脑损伤患者常见的压力性损伤是值得关注的问题,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这种损伤的发生率。
并且结合具体应用情况,评价其效果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预防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颅脑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关键词】预防性护理干预、颅脑损伤、压力性损伤、预防、评价、临床应用、治疗方案、效果、重要性、研究方向、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临床实践中,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其并发症包括压力性损伤,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和不良影响。
压力性损伤是指由于长期压迫或摩擦而引起的皮肤和组织坏死的病变,常见于长期卧床或行动不便的患者。
颅脑损伤患者往往处于危重状态,需要长期卧床休息,容易发生压力性损伤,增加了治疗难度和患者的痛苦。
如何有效预防颅脑损伤患者的压力性损伤,成为临床工作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颅脑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明确其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与意义。
通过对预防性护理干预的概念和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颅脑损伤患者常见的压力性损伤情况,旨在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更有效的护理方法,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通过对预防性护理干预在实际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评估其在实践中的效果与局限性,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促进预防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颅脑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推广与提升。
1.3 研究意义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外科急性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期卧床休息。
长期卧床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压力性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预防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颅脑损伤患者的压力性损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预防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颅脑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并且具有严重后果的疾病,其发生率在不断上升。
颅脑损伤患者常常由于长期卧床静躺,体位改变受限,感知能力下降等原因导致易发生压力性损伤。
压力性损伤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康复进程。
如何有效预防颅脑损伤患者的压力性损伤成为临床护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本文中,将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颅脑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中的作用和意义,分析影响其效果的因素,总结常见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进一步阐述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的步骤,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颅脑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分析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预防颅脑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的效果,并探讨影响预防性护理干预效果的因素,以及常见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和实施步骤。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预防性护理干预方案,减少颅脑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同时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对预防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颅脑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科学指导,实现更加精准、有效的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和健康管理。
2. 正文2.1 预防性护理干预的定义和意义预防性护理干预是指通过预防措施和维持患者健康状态的方法,提前预防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和不良后果。
在预防颅脑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中,预防性护理干预的意义尤为重要。
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定期翻身和换位、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使用合适的支具和垫子等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患者身体受压力和摩擦的机会,避免出现压力性损伤。
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舒适度和健康状况,避免因压力性损伤导致的长期住院和治疗,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预防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颅脑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引言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急性颅内外损伤,多数是由于意外伤害引起的,它常常会造成头颅内外部组织的损伤。
在颅脑损伤的治疗过程中,患者较长时间处于卧床或半卧位,易发生压力性损伤,给治疗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预防颅脑损伤患者的压力性损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在预防颅脑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中的应用。
一、预防性护理干预在压力性损伤中的意义1.1 压力性损伤的危害压力性损伤是指长时间处于同一位置或摩擦、挤压、剪切力作用下,皮肤和组织发生破损、溃疡和坏死等。
对于颅脑损伤患者来说,由于病情较重,机能受损,对疼痛感知和体位调整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压力性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过程。
1.2 预防性护理干预的重要性预防性护理干预是指在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之前,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尽可能地减轻或避免患者发生压力性损伤。
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减少患者因长期卧床或缺氧、缺水等原因引起的皮肤损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
二、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预防颅脑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应用2.1 皮肤护理对于颅脑损伤患者来说,皮肤护理是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基本措施之一。
在患者长期卧床或半卧位的情况下,要定期给患者翻身,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清洁,避免出现摩擦和压迫,可以有效减少皮肤损伤的发生。
2.2 体位保护在预防颅脑损伤患者压力性损伤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体位调整,可以减少皮肤和组织的受压面积,保证患者的体液循环,减少组织缺血缺氧,降低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位特点,及时进行体位调整,并采取适当的支撑垫,减少压力。
2.3 营养支持营养不良是导致压力性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颅脑损伤患者来说,营养支持非常关键。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和诊断结果,制定适宜的饮食方案,保证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提高皮肤的抵抗力,减少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几率。
如何预防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发生手术中发生压力性损伤是一种常见但可预防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如何通过科学评估、个体化护理计划和有效干预措施来预防和护理术中发生压力性损伤。
我们希望通过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保护患者皮肤健康,为患者提供健康。
一、手术中压力性损伤的风险因素手术过程中,患者长时间处于固定体位,局部组织受力过大,容易导致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了解手术中的风险因素对预防和护理压力性损伤至关重要。
首先,长时间固定体位是手术中常见的风险因素之一。
在手术期间,患者需要保持特定体位以便医生进行操作。
然而,长时间处于同一姿势会导致局部皮肤血液循环不畅、缺氧和营养供应不足,增加了皮肤受损和压力性损伤形成的风险。
其次,在手术过程中局部组织受力过大也是引发压力性损伤的重要原因。
当患者身体与床面或其他硬物接触时,身体重量会使得这些区域承受较高压力。
如果没有及时减轻这种压力或改变身体位置,则可能导致皮肤组织损伤,并最终形成压力性损伤。
此外,患者个人特殊情况也会增加手术中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风险。
例如,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皮肤弹性减退和血液循环不佳,更容易受到压力损伤。
营养状态不良、体重过轻或肌肉萎缩等情况也会增加皮肤脆弱度和抵抗力下降的风险。
另外,糖尿病也是导致术中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重要因素。
二、术前评估与干预措施在手术之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是预防和护理术中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术前评估和干预措施,以帮助减少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压力性损伤的风险。
首先,使用患者风险评估工具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医务人员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较高的压力性损伤风险,并提供指导性建议用于制定个体化的护理计划。
其次,根据患者特点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
考虑到每位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的风险因素,需要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例如,在计划期间要注意患者年龄、营养状态、基础病情等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皮肤保护装置或辅助设备。
护理干预对压力性损伤预防的效果评估第一章前言压力性损伤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的健康问题,其发病率愈趋增长,成为医护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
而护理干预则是预防压力性损伤发生和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旨在系统地评估护理干预对预防压力性损伤的效果,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一些科学合理的指导。
第二章压力性损伤的特点和原因压力性损伤指由于长时间处于压迫状态下,局部组织缺血和缺氧引起软组织坏死和溃疡等一系列病变。
其主要特点是发生在局部,多数发生在足底、脊髓凸起、臀部等地方。
而其发病原因则包括压迫、摩擦、剪切力、湿度等外在因素,以及血液循环障碍、体位变化等内部因素。
第三章护理干预的意义护理干预是预防压力性损伤的首要手段。
护理干预具体包括压力分散和压力减轻、摩擦减少、局部皮肤护理和环境的优化等方面。
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护士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尽可能减少其发生和发展的风险。
第四章护理干预的措施护理干预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压力分散和压力减轻。
通过选用合适的床垫、坐垫等器材,尽可能减少组织的压迫力,避免组织缺血和缺氧。
2.摩擦减少。
控制患者的体位和移位方式,减少体位改变和切面接触带来的摩擦和损伤。
3.局部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干燥、清洁、整洁,避免损伤和炎症等并发症。
4.环境的优化。
保持室内温度舒适、湿度适宜,为患者提供尽可能舒适的环境,有利于其恢复和治疗。
第五章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估护理干预对预防压力性损伤的效果需要进行评估。
一般评估指标包括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病情进展情况、康复状况等。
同时,应考虑患者的病情特点、治疗措施、护理标准等因素,尽可能准确且全面地评估护理干预的效果。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护理干预是预防和治疗压力性损伤的有效手段之一,其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本文对护理干预对预防压力性损伤的效果进行了评估和讨论,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指导。
在今后的实践中,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该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提高护理干预的水平和质量,为患者的康复和治疗做出更大的贡献。
手术室患者术中发生压力性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陈文宇(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广东深圳518103)【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患者术中发生压力性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9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50例,将其中发生压力性损伤的48例列为观察组;未发生压力性损伤的102例列为对照组。
分析术中发生压力性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策略。
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体重指数>25kg/m2、特殊手术体位、术中体位变动、手术时间>2.5h、术中出血量>80mL/h、应用变温毯等是手术室患者术中发生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
结论患者年龄、体重指数、体位、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应用变温毯是手术室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需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预防其发生。
【关键词】手术室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护理对策DOI:10.19435/j.1672-1721.2020.21.044压力性损伤是指局部遭受长时间或巨大压力(或联合剪切力),引起局部灌注、营养及微环境变化,导致皮肤、软骨等组织损伤,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发红或开放性溃疡,并伴有疼痛[1,2]。
术中压力性损伤是外科手术患者常见并发症,不仅影响术后恢复,还会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资源的消耗,部分患者甚至死于压力性损伤相关并发症[3]。
因此,临床需重视对手术室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相关因素分析,并加强预防措施,以减少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减轻其对手术患者的影响。
本研究深入分析了手术室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旨在为其护理对策的制定、实施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9月收治的手术患者150例,将其中发生压力性损伤的48例列为观察组,未发生压力性损伤的102例列为对照组。
均为初次手术;年龄不低于18岁;无压力性损伤史;未合并其他皮肤病、肌肉萎缩及血液系统疾病;排除存在智力、精神、语言等障碍,无法配合研究者。
科学护理手术室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张虹 (河北华奥医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摘要:目的:研究手术室术中压力性损伤的危险因素以及预见性护理的应用效果。
方法:于我院实施预见性护理前后各随机抽取42例,作为对照组(42例,常规啊护理)和观察组(42例,预见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影响手术患者出现压疮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出血量、术中低体温、局部潮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
对照组Braden评分(11.94±0.21)分;观察组Braden评分(15.25±0.29)分。
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对照组压疮发生率8例(18.18%);观察组压疮发生率0例(0%)。
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导致手术患者术中发生压疮的因素包括年龄≥60岁、手术时间≥3h、全麻、出血量≥80ml/h、术中低体温、局部潮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
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压疮形成风险,有效降低发生率,更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减轻患者承受痛苦。
关键词:手术室;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预见性护理前言:术中压力性损伤(压疮)是由于患者手术期间长时间不动;造成局部血液循环异常,局部皮肤无法保证血液供应造成的,而受压位置破损,导致患者皮肤出现破损,增加术后康复时间,严重时可能造成患者皮肤坏死、感染[1]。
一般情况下皮肤受到压迫过2h,可能承受>69.75mmHg压力,导致不可逆损伤[2]。
如今手术已经成为常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耗时长,增加了压疮的风险,增加手术护理的难度。
预见性护理是以预防压疮为目的,提前采取预防护理手段干预,严格控制形成风险,最大程度上降低压疮发生率,对于提高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为研究预见性护理的实施效果,本文于本院患者中,随机选取84例分析: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本院84例患者为样本,对照组42例,性别:男/女=23/19,年龄(62.54±5.16)岁。
骨折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的护理干预应用进展摘要:本文通过参阅相关文献报道,对骨折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的预防与护理进行了归纳综述,以期为相关护理人员提供参考,降低骨折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骨折;压力性损伤;预防;护理压力性损伤是指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刺激而造成的皮肤或深层组织受损,这种情况在骨隆突处比较常见,表现为病变部位的严重开放性溃疡,同时还会感觉到剧烈的疼痛【1】。
由于应激损伤的发生,会对病人的恢复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给病人带来更多的痛苦,在临床上将主要工作放在预防和护理上,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1骨折卧床患者防止压力损伤的相关措施1.1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护士可在患者入院8小时内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注意结合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多次评估,鉴别出风险较高的患者。
其中评估最重要的是对患者皮肤进行科学合理检查,注意做好评估内容的合理准确记录。
1.2健康教育预防应激伤害的主要方法是进行健康教育。
护士要主动告知骨折病人及其家人注意预防应激损伤的重要性,以图文结合、宣传手册、录像、案例等形式,让病人和家属了解和掌握压力性损伤的发病部位、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
1.3翻身护理对于压力性损伤来说,最简便且高效的措施是及时对患者进行翻身。
通常情况下,一般每2小时为患者翻身一次,常规使用枕头作为支撑垫。
但当患者因为骨折等因素导致无法自主或者协助翻身时,对患者进行翻身操作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难以被患者接受,也增加了护理人员操作的难度。
对于颈椎损伤的患者,我们通常采用轴线翻身法,在交接班时采用轴线翻身的方法进行干预,余外时间每2-3小时采用侧臂法进行干预:一护士固定患者双肩,另一护士将患者适当翻侧,同时于下方垫一个枕头,效果更佳,可以减少工作量,增加患者的舒适度【2】。
据此,按患者疾病的实际病情,合理选择翻身方式以及合理工具,将翻身的间隔时间适当延长,能够降低对患者的刺激,使患者易于接受,增加患者舒适度,减少其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降低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
2019-09-04T15:53:23.320Z 来源:《医师在线(学术版)》2019年第13期 作者: 许周晶
[导读] 通过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
314100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降低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
2018年4月-2019年4月到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
患者中选取
58例,随机分成2组:一组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为观察组(29例);一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为对照组(29例);观察比较两
组的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手术压力性损伤首发时间及护理满意率。结果:两组的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更低(
P<
0.05
)。两组的手术压力性损伤首发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更晚(P<0.05)。两组的护理满意率比较观察组明显更高(P<0.05)。结论:通
过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干预;手术压力性损伤;临床
骨科伤病多需行手术治疗,而手术压力性损伤是在手术过程中的常见不良事件,其既影响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又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健
康,所以临床必须要对此引起重视
[1]。本文为研究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降低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现在2018年4月-2019年4月
到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
58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报道见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8年4月-2019年4月到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取58例,纳入标准为:①符合骨科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②具备外科手术适应
证;③知情、同意且能够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标准为:①患有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②存在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③合并心脑血管疾病
或恶性肿瘤;④具有凝血功能障碍。随机分成
2组:观察组(29例)中男性有18例(62.07%)、女性有11例(37.93%);年龄40-75岁,平
均年龄(
60.52±4.81)岁;疾病类型包括创伤性骨折13例(44.83%)、脊柱损伤16例(55.17%)。对照组(29例)中男性有16例
(
55.17%)、女性有13例(44.83%);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60.16±4.67)岁;疾病类型包括创伤性骨折11例(37.93%)、脊柱损伤18
例(
62.07%)。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①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分别从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手术体位、受压皮肤、预计手术时间及预计术中
施加外力等因素入手来科学评估其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的风险,并据此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方案;②组织全科人员培训:通过组织
全科人员进行培训,来提高全科人员的手术压力性损伤相关知识水平,使其充分了解预防手术压力性损伤的护理干预要点,并具备精准评
估、规范操作、完整交接的意识和能力;③合理应用防护用具:通过合理应用防护用具,可以有效预防手术压力性损伤的发生,一般最佳
的选择是透气功能好、软硬度合适的啫喱垫,同时还要配合使用赛肤润、拜尔坦泡沫敷料等药物;④加强术中保温:在手术过程中,应将
手术室温度控制在
22-25℃范围内,并适当包裹非手术部位,输液时先利用加温输液仪对输液药物加温至41℃,再进行输液,以免患者因受
凉而引起局部血液循环不良
[2];⑤加强术中观察:在手术过程中,加强对患者各项体征的观察,特别是要重点观察皮肤受压情况,发现问
题及时上报医生并协助处理;⑥定时皮肤按摩:在不影响手术正常进程的前提下,每
2h对患者的皮肤受压部位进行一次按摩,以改善起局
部血液循环,预防手术压力性损伤
[3]。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即病情观察、术中配合及对症施护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手术压力性损伤首发时间及护理满意率。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别用率、x±s表示计数、计量资料,采取X2、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观察组中共发生手术压力性损伤1例,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3.45%;对照组中共发生手术压力性损伤5例,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为
17.24%
;两组的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更低(P<0.05)。
2.2
手术压力性损伤首发时间
观察组的手术压力性损伤首发时间为术后(26.61±1.72)h,对照组的手术压力性损伤首发时间为术后(8.82±1.51)h,两组的手术压力
性损伤首发时间比较观察组明显更晚(
P<0.05)。
2.3
护理满意率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为96.55%,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为75.86%,两组的护理满意率比较观察组明显更高(P<0.05)。详见表1。
3
讨论
骨科伤病多由外伤、交通事故等所致,而骨科手术则是一类以急性和创伤性为特点的手术。由于骨科手术的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其
围术期护理工作量和难度也较大。手术压力性损伤是骨科手术的常见不良事件,也是骨科手术并发症的一种。皮肤压力性损伤多因长期卧
床所致,据相关数据显示,长期卧床者的皮肤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可达
16%-43%[4]。而骨科手术操作时间往往较长,所以很容易引起手术压
力性损伤。
为了有效预防手术压力性损伤,应在术中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但常规护理干预不够细致和全面,只有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手
术室护理干预,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手术压力性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都排除在外,以从根本上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本文通过对58例手术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根据临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通过实施手术室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手术压力性损
伤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淑荣.手术室护理工作中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22):81-82.
[2]
唐雅君,胡颖洁,刘艳红,陈珊珊.加强围术期护理干预对降低骨科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
(
02):68-69.
[3]
姚丽娟,李红梅,钱卫琴,达玉娟.手术室护理干预在降低手术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9,17(15):1870-1872.
[4]
侯丹丹.护士在手术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知情告知中体验的质性研究[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9,26(0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