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3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卖木雕的少年》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摘抄、积累好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人物感情;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3.感情态度价值观:体会卖木雕的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重难点,关键1.了解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2.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3.积累并学会正确使用四字词语。
课时划分:两课时课前准备:课件、大瀑布的挂图、有关木雕的图片。
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投影大瀑布图片生观看,师简介,引出文中所指的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师简介这儿游人、景色。
重点词:非洲南部、名不虚传、游人如织、壮观。
2.在这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3.板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提示:(1)自由读文。
(2)画出生字,拼读。
(3)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
(4)标出不理解的地方准备提出来讨论。
2.生根据提示自学。
3.汇报、交流。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可自己汇报)字旁:琳琅(láng)满目沉甸(diān)甸诚恳(kěn)宾(bīn)馆字形:“释”左边是米加“/”,不是“采”。
“豫”左边不要写成“矛”。
字词意名不虚传:形容名气与听说的相符,一点儿也不假。
琳琅满目:形容物品多,使人看的眼花缭亮。
栩栩如生:形容物品很逼真,就像活了一样。
爱不释手:很喜欢,舍不得放开手。
犹豫:指很难下决心。
遗憾:感到可惜。
(2)指出逐节读文,正音。
(3)汇报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我”到非洲南部旅游时,本想买件木雕木工艺品,但由于担心行李超重而未买。
后来,卖木雕的少年特意为我送来一个体积小、便于携带的木雕,但坚决不收我的钱。
因为他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思考: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来学习。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精选4篇)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1前几天,舟山市语文优质课在我校举行,听了沈家门小学贝老师的《卖木雕的少年》一课,让我眼前一亮,顿时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尤其是在教学课文字词这一环节更让我受益非浅。
贝老师抓住了课文第二自然段听四字词语,从课文句子中引出词语,抓住“名不虚传”这个词语,带领学生理解“虚”,老师提供了“虚”的四种解释,让学生选择,并让学生找了“名不虚传”的近义词,通过步步深入让学生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之后,老师小结学习词语的方法:抓住重点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和找近义词理解词语的方法。
在理解“游人如织”时抓住了“织”,理解“如”时提供给学生同类的词语,如“骨瘦如柴、冷若冰霜”等词,在理解的同时教会学生理角同类词的方法,还积累了学生的词汇,一举两得。
之后,老师出示了文中所有的四字词语,提供重点词的意思,并提供给学生回答的例子后,放手让不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独自去理解词语。
老师从扶到半扶最后到放手,这样的教学环节巧妙地设计,不仅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了词语,而且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妙哉!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2在《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中,我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解读两人的“遗憾”去品味少年的友谊之举,感受中非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里,有几个地方我的处理欠妥:第一、要求学生把“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改为陈述句的时候,其实只需要学生进行口头表述,不需要给予他们进行书面写的时间,应该把教学控制在有效的时间内。
第二、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没有及时纠正。
有一名学生把“遗憾”解释成“惊讶”,我只注意到他给予我的解释并不是我心中满意的答案,就粗略对待。
第三、因为后面的时间把握得不够全面,以至于在板书的时候,体现全文中心的字眼“我们是朋友”没有出现在板书上。
第四、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明显彰显,教学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篇一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在《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中,我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解读两人的遗 憾去品味少年的友谊之举,感受中非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里,有几个地方我的处理欠妥 第一,要求学生把我即将回国,要带的行李已经超重了,怎么能再带 上这沉甸甸的象墩子?改为陈述句的时候,其实只需要学生进行口头表述, 不需要给予他们进行书面写的时间,应该把教学控制在有效的时间内。
第二,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没有及时纠正。
有一名学生把遗憾解释成惊讶,我只注意到他给予我的解释并不是我 心中满意的答案,就粗略对待。
第三,因为后面的时间把握得不够全面,以至于在板书的时候,体现 全文中心的字眼我们是朋友没有出现在板书上。
第四,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明显彰显,教学的有效性有待提高。
严谨的环节一环扣一环,学生亦步亦趋,整节课都在老师的意料之中 度过,这是好事吗?我应该如何更放开一点去迎接更多的原生态课堂状况 呢?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教学环节的严谨会造成整节课的僵硬,欠缺了 课堂的激情与活力,因为我们只考虑到预设没有关注生成。
一个有效的课堂,它应该是面向学生,让学生多向学力发展,追求全 面自育。
在这节课中,尽管我实现了文本的深读,可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却不够 多元化。
要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种形 式的学习,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并获得知识迁移的能力的话,我想, 学生在课堂上的获益会更大。
篇二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我到非洲旅行时,想卖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 沉重,不便携带,只好放弃。
非洲少年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他等在宾馆门前,送给我一 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
教学后,我反思如下。
一、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积累性学习策略,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1、《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卖木雕的少年》一课的教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
授课教师在深入备课的基础上,针对教材实际,抓住卖木雕的少年与的两次见面,紧扣两个“遗憾”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会卖木雕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整个教学设计条理比较清晰。
从课堂教学实施的情况来看,也存在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首先,教学环节之间衔接不够紧密。
例如,在学习“第一次见面”的内容时,安排了三次读的训练,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没有实现设计者的意图。
我想:这与教学设计的'目的性不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够准确有一定的关系。
类似这样的情况,如果能够将教学环节整和一下,使之效率更高的话,整个课堂一定会更加紧凑和高效。
第二,一节课的教学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平均用力。
因为,这样一来,重点难点就显得不是那么突出了。
的确,一堂课需要关注的东西太多。
但是,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
第三,教师在课堂上的评价语言应该是丰富而生动的,同时也必须具有引导作用。
本身语文课的教学就是在教学生学习语言,作为教师,课堂上的语言应成为一种典范,学生学习的榜样。
在评价中,教师的思路跟不上时,切忌泛泛而谈,表达意思不准确。
这时,可以请其他的学生谈一谈,教师迅速组织语言。
第四,教师备课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生成的问题,进而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老师能够蹲下来,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为人师者的角度去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话,我们的课堂就会呈现一种完全不同的面貌。
第五,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的设计要有精心的安排,时间观念必须要强。
一来不影响其他教师工作的开展,二来可以给学生起表率作用。
听了这节课,我想,不仅是学无止境。
作为老师,在教学生涯中,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和探讨,也可以说是教无止境吧。
2、《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卖木雕的少年》是一篇典型的写人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到了卖木雕少年的品质,这样,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获取了写作的知识与技能。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篇一: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在《卖木雕的少年》第二课时中,我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解读两人的“遗憾”去品味少年的友谊之举,感受中非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应该把教可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却不够多元化。
要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过程并获得知识迁移的能力的话,我想,学生在课堂上的获益会更大。
篇二: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我”到非洲旅行时,想卖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不便携带,只好放弃。
非洲少年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他等在宾馆门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
教学后,我反思如下。
一、注意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积累性学习策略,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
词句的积累是最常见的。
《卖木雕的少年》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词语,像“名不虚传、游人如织、构12给非洲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学生并不知道这一历史背景,我能在课前请同学们搜集有关中国和非洲密切交往的资料,并告诉他们搜集和文章相关的资料能帮助更好地理解课文,强调这一方法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性。
3、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情感。
例如,在体会“我”的遗憾时,能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能体现“我”遗憾的句子。
在品读句子的同时,抓住“构思新奇”、“爱不释手”、“语无伦次”等词语,体会木雕的精美,“我”很喜欢却不能带走时的遗憾心情,为少年真诚的赠送木雕埋下伏笔,作好铺垫。
4、读写结合。
“阅读是为了更好的写作。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体会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少年言行的句子,通过补白想象,揣摩少年的内心,体会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更好地刻画少年的品质。
在感情朗读对话的基础上,学生的内心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再让他们写几句话夸夸这个黑人少年,让读写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2022《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篇1理解文中部分四字词语的意思,并学会简洁的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少年对中国人民的美妙情感。
教学打算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喜爱旅游吗?你都去过哪些地方?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去遥远的非洲看一看,一起来结识一位卖木雕的少年。
2.看老师写课题。
27卖木雕的少年,“卖”是我们今日要求书写的一个生字,这个字和哪个字相近?怎样区分?所以有十字头的就是“卖”,没有的就是“买”。
书空,读课题。
二、检查词语,学习词语1.课文已经预习了,你是怎样预习的?2.学习词语。
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1)课文中有个词挺难读的,谁能读好它?出示: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指名读。
听说过这个瀑布吗?(知道的介绍)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在世界十大奇迹中排名第七。
我们来观赏一下。
(2)(课件出示图片)老师解说:莫西奥图尼亚瀑布绵延90多公里。
其中的主瀑布高达122米,宽达1800米。
瀑布倾泻而下,发出雷鸣般的巨响,激起阵阵水雾。
每当日落或日出时,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一条绚丽多彩、经久不散的彩虹飞架在大瀑布和对面的悬崖之间。
景色非常壮丽。
(3)听了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介绍,并从图片中见到了它的壮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名副其实出示一组词:名副其实游人如织景色壮丽指名读(4)细心的同学肯定发觉了,这三个词课文中都是用来形容瀑布的,谁能选个词来介绍一下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
我们再来看一组词语出示词语:琳琅满目各种各样构思新颖活灵活现(1)谁来读?留意读四字词语两两相连。
(2)这几个词有什么共同点呢?(这些词都是用来形容木雕的。
)(3)木雕是非洲古老的民间艺术,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个摊点去观赏一下。
看到图片,看看你能说出词语吗?(依次出示图片,学生感受词语的意思)(4)我们开动脑筋,把词语送到句子里。
摊点里陈设的木雕( ),( )。
其中象墩( ),大象雕刻得( )。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
在本课设计中,我课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如中非友好往来、中国援助非洲等相关历史资料,在上课时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援助非洲修建坦赞铁路的资料:___世纪___年代,中国无利息贷款___亿元人民币给非洲国家。
中国帮助非洲的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两个国家建造长达___公里的铁路。
其施工间,中国派遣了___万人左右的工程技术人员去。
其中有___人为之献出宝贵生命这是中国帮助非洲国家的一件真实且重大的事。
这项工程在非洲深得人心。
这样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2)800字作者: 小明在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学习木雕技艺。
那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木雕是一门需要耐心和技巧的手艺。
但是,我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定以这个为业,开始卖木雕。
当我开始卖木雕时,我还是个少年,缺乏经验和管理能力。
我卖的雕刻品很简单,主要是小动物和植物的形象。
虽然这些作品是我自己亲手雕刻的,但由于技术不够成熟,质量和精细度并不高。
尽管如此,我还是决定去面对这个挑战,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我的技艺和销售能力。
起初,在卖木雕的过程中,我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我发现,雕刻技巧是一个需要不断磨练和改进的过程。
我不断尝试各种不同的刻刀和刻画技术,以寻找适合我风格的方法。
同时,我也不断向其他有经验的雕刻师傅请教和学习,从他们身上获取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然而,仅仅提高我的技术并不足以取得成功。
我需要培养自己的销售能力,扩大我的客源。
我开始通过朋友和亲人的介绍来推广我的木雕作品,同时在网络上开设了一个小小的网店。
通过这些努力,我的作品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逐渐有了一定的客户群体。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犯了一些错误,从而带来了一些教训。
《卖木雕的少年》教案(优秀6篇)卖木雕的少年教案篇一新课改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思维活跃了,口语交际能力、综合性学习能力都比过去增强了。
语文教学重视朗读,重视理解、感悟。
语文课堂出现了一派可喜的现象,但可喜的背后似乎又缺失了点什么。
有人说小学语文课是感性的,强调书声琅琅,情意浓浓。
这不错,但不能以此忽视甚至排斥理性,排斥冷静思考。
教学如歌,教学过程有时高亢激越有时低吟慢咏,是有节奏有起伏的。
这次有幸聆听了十三节优质课,感受颇深。
十三节优质课似乎让我找到了那点缺失的东西,让我感受到课堂上老师不仅仅只停留在朗读、理解和感悟上,不仅仅只沉浸于情感的激动之中,还让学生“跳出”课文来看课文,推敲词语,学习语言,积累语言,领悟句式,理作者的思路等等,求得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
如王和丹老师上的《卖木雕的少年》一课,王老师寻找思维情感的三个语言附着点“遗憾、沉甸甸、隆起”,始终抓住语言训练点,深入推敲,理解词语背后的深刻意思。
如在教学“沉甸甸”时,老师问:沉甸甸就是──学生回答就是很沉,老师接着说,那该怎么读呢?请学生读词,并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在朗读的基础上老师追问:拳头那么大的东西怎么就沉甸甸呢?学生一时不明白,老师不急,留有足够时间让学生思考,并鼓励:不要紧,这个问题有点难,我们再去读读课文……然后引导孩子从木雕小象墩的来之不易体会“沉甸甸”;从“暮色中专门等候”体会“沉甸甸”;从“不用钱”体会“沉甸甸”,在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点拨下,学生明白这沉甸甸的是中非两国人民的友谊。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设计篇二一、教材简介: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
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等待在宾馆前,送给我一个方便携带的木雕小象墩,从中可以看到少年的美好心灵。
景色壮观的瀑布,栩栩如生的木雕,晚风吹拂的夜晚,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也衬托了卖木雕的少年美丽的心灵。
《卖木雕的少年》课后反思《卖木雕的少年》是鲁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第三单元的课文充满爱,充满真情,充满温馨,一篇篇课文学习下来,总能让人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情感得到升华。
课文大概内容是:“我”到非洲旅行时,想买一个非洲木雕做纪念,又担心路途遥远,木雕沉重,只好放弃了这个打算。
为了不让“我”带着遗憾离开非洲,卖木雕的少年送给我一个木雕小象墩的事。
体现了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体会非洲少年的善良淳朴。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尊重学生的读书体验,注重情感的生成。
力求把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读书与形象的图片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去想象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和木雕,并在感受美的过程中积累词语,运用词语。
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在交流中体现学习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重视朗读,读中培养学生语感。
本文的人物语言描写很多,这些语言不仅丰富,更重要是在这些语言描写中蕴含了少年的美好品质。
因此在教学中,我不仅充分让学生朗读,还让学生分角色去读,切身体会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
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读出语感,也是我在这节课上所要追求的。
在学习送木雕部分,以读代讲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非洲少年的情感,同时创造性地进行朗读,如:少年连连摆手,说: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
在一次次的导读中,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少年的那份友爱。
二、补充资料,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讲的是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旨在让学生感受非洲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但由于文中内容距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为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
在本课设计中,我课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求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如中非友好往来、中国援助非洲等相关历史资料,在上课时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援助非洲修建坦赞铁路的资料,这样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三、注重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Judging a person is of course not by his statements, but by his actions, not by what he claims to be, but by what he does and what he actually is.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1这次中心校和市教研室举行的这一次活动,真的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感受到了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尤其是教研室王老师的讲评,让我明白了自身的不足,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我觉得以后多举行这样的活动,对教师的成长有促进作用。
平时,没有外出学习的机会,整天闭门造车,这样的机会很难得。
现将这节课做如下反思:《卖木雕的少年》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体会中非人民深厚的情谊。
学生不好领悟。
在设计时我从“遗憾”切入,领悟研读。
从木雕的精美来理解我的遗憾,把整节课的重点放在少年的遗憾上,主要是通过少年的言行来了解少年的内心世界,从中理解中非人民深厚的情谊。
但这节课上得不太成功:一、导入没有紧扣文本在导入时,我放了三张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的图片,和这节课的主题没有什么关系。
这节课的重点是“中国人的我们的朋友!”如果从朋友、或者是非洲的木雕切入,这样的导入紧扣课题,还活跃了气氛。
二、注重对朗读的训练,但不深入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以朗读为重点,从读中悟,读中感。
在教学时,充分让学生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让学生读出“诚恳、语无伦次、猜测、感动极了”的语气。
但是在学生读的时候,如果教师在深入点拨、指导,效果可能就更好了。
教师的范读其实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点上我自身的能力也有所欠缺。
三、对文本挖掘不到位“你是中国人吧?”“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两点是文本的重中之重。
在教学时,在讲“你是中国人吧?”时,出示中国援建铁路的资料,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对非洲人民的无私帮助,从中体会到非洲人民对中国人的感激、尊敬。
《卖木雕的少年》教学反思
淄川区昆山学校赵清
《卖木雕的少年》一课的教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
课文讲的是一位非洲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篇课文是学生进行朗读、积累、发展语言的很好教材。
我在深入备课的基础上,针对教材实际,抓住卖木雕的少年与作者的两次见面,紧扣两个“遗憾”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会卖木雕少年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我认为这节课较成功之处一是积累语言,反馈应用。
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是学习语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层次,在教学过程中一些语言和知识不能总停留在教师讲过,学生领会这一水平上,而是要抓住重点拓宽说和写的机会,尽可能使学生通过练习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中,步骤如下:
(1)找词语。
首先让学生找出四字词语,并抄写下来,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2)理解词语。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比较难的词语。
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记词语注释,而是让学生能在本课的语境中,大致理解词语的意思就可以了。
(3)运用词语。
在学生对这些词语有了基本的了解基础之上,我出示课件,让学生学会运用词语。
用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词语:大瀑布真是()。
这里(),景色十分()。
摊点里陈列的木雕(),()。
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
利用本课的语境,让学生想一想,这些地方是否可以用其他词语来替
换,调动学生运用平时的积累。
让我惊喜的是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说“名不虚传”可换成“名副其实”,“游人如织”可换成“人山人海”,“琳琅满目”可换成“应有尽有”,“栩栩如生”可换成“活灵活现”等等,他们积累的这些词语,出乎我的意料,这与平时的好词好句积累分不开。
成功之二是抓扩展促说话。
说话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而语文教学中说话训练尤为重要,对于学生来说,说和写并不是同步的,为了缩短说和写之间的差距,我创设了让学生说和写的活动,如让学生评价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你想和他做朋友吗,对他写几句话。
让学生的思维潜能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释放和发挥。
从课堂教学实施的情况来看,让我感受颇深,思考很多。
有收获也有遗憾之处。
首先,在课堂中放的不够开,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过于拘谨。
在某些环节过渡衔接的不够紧凑自然。
有些问题设置了但没有落实好。
这也说明自己教学不娴熟,课堂把握不够。
其次,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
在课堂上,我有很多细节需要指正。
对学生评价语言和课堂语言也不够准确到位。
这些都是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
第三,在处理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揣摩人物内心活动时,把握的不够好。
在讲解“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时,想想他当时在想什么?这一环节耽误的时间较长,引导的不够恰当。
我忽略了第一课时的铺垫作用,学生第一课时学习任务松了,只要求读通全文,
掌握生字就行了,没有给学生进行初步复述或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思考、阅读的过程。
假设学生在多次的阅读思考中能初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少年,我想第二课时呈现出来的效果将会更好一些。
作为老师,在教学生涯中,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和探讨,也可以说是教无止境吧。
课堂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
在遗憾和反思中,带着新的收获,让我们再次走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