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长方体
- 格式:pptx
- 大小:6.67 MB
- 文档页数:37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一、仔细审题,填一填。
(每小题3分,共12分)1.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84 cm,它的长是8 cm,宽是7 cm,高是( )cm,它的表面积是( ) cm2。
2.一个长方体长8 cm,宽 6 cm,高 5 cm,将它放在地上,占地面积最小是( )cm2。
3.正方体一个面的周长是32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 ) 平方厘米。
4.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96 m2,一个面的面积是( ) dm2。
二、火眼金睛,判对错。
(对的在括号里画“√”,错的画“×”)(每小题3分,共9分)1.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体拼成一个新的长方体后,表面积不变。
( )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表面积也扩大到原来的2倍。
( )3.将一个长方体切成两个同样大小的小长方体,每个小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原长方体表面积的一半。
( )三、仔细推敲,选一选。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3分,共15分)1.把一个棱长为4 dm的正方体切成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
A.48 dm2 B.64 dm2 C.40 dm2 D.72 dm22. 将左边的展开图折成一个正方体后,下面相对的面正确的是( )。
A.1和2 B.3和5 C.1和4 D.5和63.用7个小正方体拼成下面的图形,现在把画“×”的小正方体拿走后,它的表面积和原来相比,( )。
A.不变 B.增加了C.减小了 D.无法判断4.挖一个长15 m、宽10 m,深4 m的水池,这个水池的占地面积是( ) m2。
A.150 B.40 C.60 D.805.右图中,甲的表面积( )乙的表面积。
A.大于 B.小于C.等于 D.无法比较四、求下面各物体的表面积。
(每小题8分,共16分)五、聪明的你,答一答。
(共48分)1.妈妈的生日快到了,悦悦给妈妈买了一份生日礼物,礼盒长30 cm,宽20 cm,高10 cm。
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表面积的意义,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教学过程板块一趣味成语,引入新课e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则有趣的成语故事画面,你能找到这则成语,并解释吗?预设生1: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生2:外表像金、像玉,里面却是破棉絮。
比喻外表很华丽,而里面一团糟。
师:我们要做一个有内涵、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要外表看着一表人才,实则不学无术。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外表,像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或正方体也有外表,就是表面,长方体或正方体外表的面积的大小,我们就叫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拿出自己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触摸外表,体会表面积。
师:看一看,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是由几个面组成的?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都是由6个面组成的。
师:什么叫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生: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
操作指导先通过猜成语,在游戏中让学生初步体会什么是外表,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触摸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建立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引起学生研究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想法,同时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主动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板块二演示操作,形成表象活动1小组合作,引发思考手工操作,尝试总结求表面积的方法。
出示合作提纲:(1)在长方体纸盒棱的边缘标上长、宽、高。
(2)把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沿一些棱剪开并展开,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长方体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3)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怎么求?小组合作标长、宽、高,剪开长方体纸盒并展开,找到每个面的长和宽。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教学目标:自主探究找出长方体的棱长总和计算公式,并能用公式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看图回答问题
和a 相等的棱有几条?和b 相等的棱有几条?
和c 相等的棱有几条?长方体的棱可怎样分组?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概念
长方体各条棱的长度之和叫做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2、学生尝试计算下图的棱长总和。
(1)能计算吗?必须知道什么?
(2)学生尝试计算。
3、全班交流汇报。
4、比较方法优劣,优化。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
三、应用新知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5分米,宽是8分米,高是6分米,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
2、商场要做一个长2.4米,宽45厘米,高80厘米的玻璃柜台,现在要在柜台的各边都镶上铝合金边子,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铝合金? a b
c
3、一根长110厘米的铁丝,做一个长9厘米,宽8厘米,高7厘米的长方体框架后,还剩多少厘米?
四、智力拓展
1、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96分米,它的长、宽、高的和是多少分米?
2、用24厘米的铁丝扎成一个长方体框架,长4厘米,宽1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60厘米。
其中长、宽、高是三个连续的自然数,请问: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 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及它们的展开图。
1.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
2.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和叫做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长方体的棱长总和........=.4.条长..+.4.条宽..+.4.条高..=.(.长.+.宽.+.高.).×.4.。
用字母表示:C=..(.a+b+h .....).×.4.。
4.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5.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6.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棱长×12。
用字母表示:C=..12..a .。
7.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特别注意:当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时,其他四个面是大小和形状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温馨提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长方体的摆法不同,长、宽、高也就不同。
温馨提示: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分别是相对的面。
温馨提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并不是唯一的,左图只是其中的一种。
无底(或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S=2(ab+ah+bh)-abS=2(ah+bh)+ab无底又无盖长方体表面积=(长×高+宽×高)×2S=2(ah+bh)贴墙纸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S=a×a×6用字母表示:S= 6a2生活实际:油箱、罐头盒等都是6个面游泳池、鱼缸等都只有5个面水管、烟囱等都只有4个面。
第3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是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的一次重要转化,系统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正方体,可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
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教科书非常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概念理解,注重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分三小节编排: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主要教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及体积单位、容积单位间的进率、名数的换算,并探索了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建立体积、容积单位表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能够直观地认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能从生活中找到大量的立体图形素材,并能通过这些素材发现一些基本特征。
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其中,表面积是学生对面积概念的拓展,体积对学生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且学生对“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这句话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故事、实验、比较等方法,让学生切实感悟到物体占有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理解体积的含义,为后面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作铺垫。
1.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学生熟悉的教学资源,通过指、摸、比、剪、倒、估等操作实验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建立体积、容积单位表象,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材分析1.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学生能够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并能够使用常用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表象,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3.学生能够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学生能够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本小节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形状,学生需要理解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面、棱、顶点,并能够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
长方体一般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而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所有的棱长度相等。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计算本小节介绍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需要掌握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及名数的换算。
同时,学生需要理解表面积的含义,并能够计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容积和容积单位本小节介绍了容积和容积单位的概念,学生需要理解容积的含义,并能够使用常用的容积单位(升、毫升)进行换算。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本小节介绍了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学生需要探索并掌握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
总体来说,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同时,学生需要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同。
第二个价值是通过操作让学生深入理解长、宽、高的概念。
建议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12条棱分成三组?为什么这三组棱分别叫长、宽、高?通过思考和操作,学生会逐渐理解长、宽、高的概念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练五是应用题,要求学生根据长方体的特征计算面积、体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