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统计年鉴数据:3-1社会就业情况主要指标
- 格式:xls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1
2012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2013年3月18日)201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和“率先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州”的核心任务,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合经济经济总量2012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3551.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0.5 %。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0.72亿元,增长3.3 %;第二产业增加值4713.16亿元,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8617.33亿元,增长11.1%。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63∶34.78∶63.59。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5%、35.2%和64.3%。
财政收支全年来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300亿元,增长8.1 %。
其中,国税部门组织收入2533亿元,增长6.7%;地税部门组织收入1219亿元,增长6.2 %。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102.25亿元,增长12.5 %。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支出1343.76亿元,增长13.3%。
价格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3.0%,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4.3%,服务项目价格上升0.2%。
表1:2012年广州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2-22164-1-26-134678910气和天然气,其中液化气、人工煤气按天然气热值折算),增长1.8%。
全市污水处理厂31座,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413.7万吨,与上年持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1.04%,下降0.76个百分点。
社会治安全年全市刑事立案数11.51万宗;刑事案件当年破案数2.96万宗。
全年发生交通事故2455起,交通事故死亡人数889人,损失折款1081.12万元,分别下降7.9%、4.4%和上升18.7%。
年鉴是一种汇总了各种统计数据的出版物,用于记录和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间段内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年鉴的主要统计指标包括经济指标、社会指标、人口指标、环境指标等,下面我将对这些指标进行详细解释。
1.经济指标:经济指标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工业产值、农业产值、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外贸进出口额等。
这些指标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经济的总体水平、产业结构、财政状况、对外经济合作等情况。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劳动力就业率、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等。
这些指标可以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社会保障政策等情况。
3.人口指标:人口指标是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总人口数、人口密度、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人口分布、人口结构等情况,对人口政策、社会发展规划等具有重要意义。
4.环境指标:环境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环境状况的统计指标,包括能源消耗、资源利用、空气质量、水质状况、森林覆盖率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保护状况、资源利用情况、生态环境质量等,对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年鉴主要统计指标的解释,它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数据基础,用于揭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时间段内的发展状况、问题和趋势,为政府决策、学术研究和公众了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年鉴还通过对比历史数据和跨国比较,帮助我们认识到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因此,年鉴的编制和应用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广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作者:来源:发表日期:2000-04-28浏览次数:保护视力色:字体大小:大中小2000年,全市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中心城市的总要求,坚持“开拓进取、稳中求快、加强管理、有效增长”的经济发展思路,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有效需求扩大,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目标提前实现,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预期目标,“九五”计划目标圆满完成,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为广州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据初步统计,2000年广州市国内生产总值238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42亿元,增长1.7%;第二产业增加值1041.11亿元,增长12.4%;第三产业增加值1247.54亿元,增长16.0%;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51: 45.67: 49.82调整为3.96:43.69:52.3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3.45万元,增长12%,按当年国家平均汇率计算,达到4175美元,在全国十大城市中居于前列。
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取得新进展,提前实现了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
市属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中,列入国家考核的122户重点脱困企业脱困率为93.4%,高于考核目标27.4个百分点;市考核的275户大中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制率为80.7%,高于考核目标10.7个百分点;757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面为11.1%,低于考核目标8.9个百分点;648户中小型企业转制率为87.5%,高于考核目标2.5个百分点。
成功实施了一批大型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组建了广州机电工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广州轻工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广州钢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四个资产授权经营机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断完善。
(2000-2016.从2017年3月起.电信业务总量不变价由2010年不变价调整为2015年不变价.而邮政业务总量仍使用2010年不变价计算.增长速度按注:1.常住人口及人均指标已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衔接.2.公安局在2015年的户籍人口统计中.由原来的"农业"."非农业"人口统计口径更改为"城镇"."乡村"统计口径.与历史数据不可比.3.*农业总产值从2003年开始采用新口径.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其增长速度按相同口径计算.4.地区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的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相对数按可比价计算.5.粮食产量自2014年报开始改变统计口径.与历史数据不可比.注:带*指标口径有所调整.增长率按可比口径计算.2.2013年起国家统计局推行城乡住户调查-体化改革.改革后.新口径指标名称为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997年及以前统计范围为乡及乡以上工业;1998-2006年为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上的工业企业;2011年起为年产品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其增速按照可比口径计算.注:1.2011年起邮电业务总量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2.带*指标增长率按可比口径计算.3.交通部规定从2014年起使用《2014年公路水路运输量统计试行方案》推算公路水路运输量统计数据.与以前年份历史数据不可比.4.从2014年1月起.工信部对数据通信不变价作出调整.邮电业务总量按调整后的2010年不变价计算.5.2016年起公路和水路客货运输量使用2015年专项调查结果推算.造成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与往年数据不可比.摘编自《中山统计年鉴2019》仍使用2010年不变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2016年数据已作可比调整. "统计口径.与历史数据不可比.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口径数据与旧口径数据不可比.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2007年起为年产品主营业务收入为500万元以计算.计数据.与以前年份历史数据不可比.算.运量和货物周转量与往年数据不可比.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2015年数据已作可比调整.2019》。
2013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公布日期】•【字号】•【施行日期】•【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2013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州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州调查队)201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新型城市化发展、加快发展促转型”的工作主题,真抓实干,力促经济发展既快又好,努力打造广州经济升级版。
全年经济总体平稳增长,结构调整呈现积极变化,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一、综合2013年,广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420.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1.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87亿元,增长2.7 %;第二产业增加值5227.38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9963.89亿元,增长13.3%。
第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48∶33.90∶64.62。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4%、29.0%和70.6%。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2.6%,其中,消费品价格上升2.1%,服务项目价格上升3.7%。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0 %,其中,能源类持平,高技术类下降2.2%;轻工业下降1.3 %,重工业下降2.4%;生产资料下降1.8%,生活资料下降2.2%。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8%,其中,燃料、动力类下降3.3%,黑色金属材料类下降3.7%,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下降4.1%,化工原料类下降1.3%。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6%。
表1: 2013年广州市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7.7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1.82万人。
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0.50万人,比上年增加2.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5%,同比下降0.26个百分点。
广州市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广州市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更新成为广州市发展的重要一环。
城市更新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形象,更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
而评价城市更新的效益则显得至关重要。
为了科学准确地评价广州市城市更新的综合效益,建立一个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尤为必要。
广州市城市更新的综合效益包括了多方面的内容,如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等。
建立一个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科学地、全面地评价城市更新的效益,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透明信息,为企业提供发展方向。
1.社会效益(1)居住环境改善:包括居住环境的安全、舒适度等指标;(2)社会融合效益:包括社会服务设施、教育资源、医疗卫生等指标;(3)社区文化建设:包括文化设施、文化活动等指标。
2.经济效益(1)资本回报率:城市更新项目的资本回报率是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2)就业创造:城市更新项目对于就业的促进是一个重要经济效益指标;(3)产业带动:城市更新项目对于周边产业的带动效益。
1. 政府决策:政府可以根据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科学制定城市更新规划,优化城市更新投资结构,提升城市更新效益。
2. 社会公众:社会公众可以通过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了解城市更新项目的效益情况,参与城市更新过程,推动城市更新的合理发展。
3. 企业发展:企业可以通过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了解城市更新项目的市场前景,科学选择投资方向,提高投资效益。
四、总结广州市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广州市城市更新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应用,不断完善指标体系,促进广州市城市更新事业的蓬勃发展。
【编者按:以上为文章为机器生成,仅供参考】。
第二篇示例:广州市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更新成为推动城市发展和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