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课文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5.09 MB
- 文档页数:15
1 .课文解读⑴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史铁生,1951 年生于北京市,1967 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 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 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1981 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
1979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3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
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
有的作品反映了他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某些带有哲理性的思考,语言优美,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我与地坛》写于1989 年 5 月,改定于1990 年 1 月,全文 1 万 3 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
整个建筑群呈方形,象征大地。
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
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修葺开放,称“地坛公园”,并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
现在皇祗室、拜台、斋宫等主要建筑保存尚好。
⑵基本解读本篇课文的内容涉及对生死和亲情的感悟,深邃而透辟,在感情处理上沉郁而厚重,文笔优美而坦诚,提供了品读分析的多种资源。
课文分析可以考虑以作者感情为中心。
全文的总体情感发展是:追寻,解答。
课文节选的是第一第六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追寻的开始,后半部分是答案的初现。
提醒学生注意第一部分中这样几句话,“我一连几小时……我为什么要出生。
”“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去窥看自己的心魂。
”这实际是史铁生在园中15 年,全部所思所想的总体线索。
我与地坛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我与地坛》的段落划分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主要描述了作者与地坛的缘分,以及地坛给作者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与地坛的相遇和相识,表达了对地坛的深厚感情,同时也暗示了地坛对于作者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部分(第5-7段):主要讲述了作者在地坛中观察到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的活动。
作者通过描绘地坛中的草木、昆虫、鸟类等自然元素,以及在地坛中散步、晨练、游玩的人们,展现了地坛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第三部分(第8-10段):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作者通过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思考了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测,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珍惜和对于未来的希望。
这一部分的内容相对较为沉重和深刻,反映了作者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第四部分(第11-14段):主要讲述了作者与地坛的离别和怀念。
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离开地坛时的情景和感受,表达了对地坛的深深眷恋和不舍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未来的期许和对于生命的热爱。
《我与地坛》的段落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着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构成了一篇完整而深刻的散文作品。
二、文章赏析《我与地坛》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由史铁生所写,通过他与地坛的十五年相伴,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命运、亲情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地坛的描绘,更是对生命的颂歌,对母亲的怀念,对人生的反思。
史铁生以地坛为载体,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独特见解。
地坛不仅是一个具体的空间,更是作者思考和反省的地方。
作者通过描绘自己在地坛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自己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于命运的无奈。
他观察到地坛中的草木、昆虫、鸟类等自然元素,以及在地坛中散步、晨练、游玩的人们,从而引发了自己对于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这种思考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反思,更是对整个人类生命的思考。
史铁生在文章中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和感激之情。
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及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及赏析--> 史铁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是本店铺为同学们整理了《史铁生《我与地坛》原文及赏析》,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我与地坛》文本多元解读目录一、《我与地坛》背景介绍 (2)1. 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3)2. 《我与地坛》创作历程 (4)二、文本多元解读角度 (5)1. 历史文化角度 (7)1.1 地坛历史文化背景 (8)1.2 文本中的历史元素分析 (9)2. 文学手法角度 (10)2.1 叙事手法分析 (12)2.2 象征与隐喻的运用 (13)3. 人生哲学角度 (14)3.1 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15)3.2 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16)三、文本主要内容和解读 (18)1. 作者与地坛的关系 (20)1.1 地坛对作者的影响 (21)1.2 作者对地坛的感悟与寄托 (23)2. 文本中的自然景观描写 (24)2.1 景物描绘的技巧 (25)2.2 景物与情感的融合 (26)3. 文本中的历史遗迹与文化内涵 (26)3.1 历史遗迹的叙述 (28)3.2 文化内涵的挖掘 (29)四、多元解读的价值与意义 (30)五、《我与地坛》在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31)一、《我与地坛》背景介绍《我与地坛》是一部具有深刻内涵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其背景涵盖了作者史铁生的个人经历、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地坛公园的文化象征意义。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史铁生独特的人生视角,也反映了社会变迁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同时地坛公园作为历史与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情感与记忆。
史铁生的个人经历是作品的重要背景,史铁生在面对生活困境时,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使得地坛成为他思考人生、审视命运的重要场所。
作品中的情感深度与哲学思考,与史铁生的个人经历紧密相连,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人生图景。
社会历史背景对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史铁生所处的时代,社会变革剧烈,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也随之产生巨大波动。
这种时代背景为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主题,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
地坛公园在作品中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作为北京的一座古老公园,地坛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了丰富的文化记忆。
《我与地坛》文章解读本文将对《我与地坛》进行解读,以展示作者对地坛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全文逐步揭示作者通过与地坛的交流与思考,从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首先,作者通过回忆自己与地坛的相识之路。
地坛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古迹,它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处处洋溢着一种与尘世相隔的宁静气息。
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地坛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每一次来到地坛,作者都能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仿佛世俗的喧嚣都被抛在了身后。
其次,作者将地坛与大自然相联系,强调了地坛所代表的宇宙之美。
在地坛的庄严而庄重的建筑中,作者感受到了宇宙的无限广阔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微不足道。
在这里,作者仿佛与天地相连,与大自然相融,拥有了一种超越尘俗的感受。
作者通过对地坛的描绘,告诉我们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却也在这种渺小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宽容。
然后,作者借助地坛的意象,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考。
地坛是一个有限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无争的仙境。
但是,当我们走出这个活动的场所,踏入现实的世界,才发现原来这一切都只是暂时的逃避。
作者通过对地坛的描述,告诉我们人生同样如此,我们可以暂时逃避尘世的喧嚣,但终究要回归现实,要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和挑战。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地坛的深深依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地坛是作者寻求心灵慰藉的重要场所,它是作者与世界连接的纽带,同时也是作者精神家园的一部分。
地坛在作者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景点,更是一片精神的田园。
作者的这种深深的依恋和热爱是对地坛独特魅力的真实反映。
通过对地坛的解读,我们不仅了解了作者与地坛的情感,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心灵的追求。
通过对《我与地坛》的解读,我们深入了解了作者对地坛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思考。
地坛不仅仅是一个文化景点,更是一个触动内心的场所。
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思考人生的意义。
我与地坛课文赏析《我与地坛》是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之作,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我与地坛课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史铁生是一位作家,正当生命最灿烂的季节,命运却给了他最沉重的打击──双腿残废。
他一时“被命运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
于是,家附近的地坛,这个荒芜冷落的古园,便成了“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史铁生在这个古园里泡了15年,没有人比他更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没有人比他对园子的感受更丰富,《我与地坛》就是他在这里浸泡、在这里思考后的结晶。
节选的课文一共包括两部分,写自己,写母亲,写自己又为写母亲作了铺垫,表达了作者痛苦、复杂、深沉的感情。
一、深爱地坛,感悟生命第一部分写地坛,从自己与古园的缘分写到古园本身,写到自己在这里的思考以及从思考中得到的对生命的感悟。
作者讲述在残废之初,自己悲痛欲绝的心情,渺茫暗淡的前途,以至于一次又一次在死亡的边缘徘徊,然后偶然走进了那个与自己同样荒芜冷落的园子。
这座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能够感受作者内心的苦痛,理解作者迷茫的心情,也使作者从中受到生命的启示。
石门中的落日,寂静却安详;高歌的雨燕,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多姿多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似乎讲述着青春的童话。
还有那些小昆虫,那满园子的草木,虽然生长在这落寞的园子中,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所以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正是这不衰败的园子,成了作者生命的一部分,引发他对生命的长久的思考。
他思考了什么?第一,我的身体残疾了,我的生命是不是就此结束了?是不是就此一死了之?第二,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我应该怎样生活?对前两个问题,在这静静的古园中,作者“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想”,“想了好几年”,最后终于想明白了,于是对生与死的问题也就释然了。
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怎样活下去,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
在这个问题上,园子里的生命给了他启示,他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促使他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坚定地迈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统编版必修上册《我与地坛》优秀课件
统编版必修上册《我与地坛》优秀课件
文章类型:记叙文
一、引入部分
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篇非常重要的课文,名为《我与地坛》。
这是一篇记叙文,描述了作者在地坛公园的经历和感悟。
那么,什么是地坛?地坛公园位于中国北京市东城区,是古代帝王祭祀土地和谷物的场所。
如今,它已成为一个融合了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公园。
二、地坛的介绍
地坛公园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
它是一个长方形的皇家祭祀场所,占地面积约为37.5万平方米。
公园内有众多的建筑和景观,如祭坛、宫殿、坛庙、松柏等,这些都体现了古代文化的特色。
三、我的感受
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他在地坛公园的不同经历和感受。
从早晨的宁静到傍晚的热闹,从春天的生机到冬天的沉静,地坛公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作者通过他的感官和内心体验,描绘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和人文气息的地坛公园。
四、结尾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用一段感人至深的话,表达了他对地坛公园的深深眷恋。
他写道:“地坛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也将一直守护它,让它继续见证更多生命的奇迹。
”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祭祀场所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更可以深入理解作者对地坛的情感和对生命的感悟。
希望大家能够从这个课件中获得启发,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谢谢大家!。
《我与地坛》课文解读《我与地坛》是我在初中时期所学的一篇课文,它描绘了我与地坛的真实故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详细解读地坛的历史、文化和我的个人体验,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让读者更加了解这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
一、地坛的历史与文化地坛作为中国古代的祭天场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被誉为中国最大的祭天坛。
地坛建于明代,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福的地方,而今天它已成为一个融合了古代文化和现代休闲的公园,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朝圣者。
二、地坛的建筑与布局地坛的建筑风格独特,主要包括祈年殿、皇穹宇、断桥、门楼等。
祈年殿是地坛最重要的建筑,它的屋顶形状如同一个圆形的盖子,寓意着岁岁平安、丰收吉祥。
而皇穹宇则是祈年殿的顶部,它高高耸立,给人一种肃穆而庄严的感觉。
整个地坛的建筑布局非常精致,每一个建筑都与其他建筑相互呼应,形成了一幅和谐而和平的画面。
三、我与地坛的缘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我与地坛有着特殊的缘分。
自从我小时候第一次参观地坛,我就深深地被它所吸引。
地坛不仅给我带来了美丽的景色,更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当我漫步在地坛的石板路上,我都可以感受到古代先贤们虔诚祈福的氛围,仿佛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融。
四、地坛的游览体验每次我来到地坛,我都会按照特定的顺序游览。
首先,我会来到祈年殿,向这座古老的建筑致以崇敬之情。
接着,我会登上断桥,眺望远处的风景,让思绪在这宁静的环境中飘荡。
最后,我会绕着地坛的中心纵横交错的小路漫步,欣赏四周的奇花异草,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五、地坛的文化活动地坛不仅是一个游览胜地,还是各种文化活动的举办地。
每年的农历春节期间,地坛都会举办盛大的文化庙会,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市民前来观赏。
在这里,我可以品尝到各种传统的美食,观看非常精彩的表演,体验着浓厚的节日氛围。
六、地坛给我带来的启示在我长期的与地坛的接触中,我深深体会到地坛所蕴含的东方智慧。
地坛以其独特的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
《我与地坛》课文解析地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代建筑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美丽的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与研究。
本文将对《我与地坛》这篇课文进行解析,带你了解地坛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以及其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地坛的历史背景地坛,又称地天坛,最早建于明代,主要为封禅祈谷的场所。
地坛建筑群由祭天坛、祭地坛和环境附属建筑组成,是祭祀和仪式活动的中心。
它不仅是一座庄严肃穆的祭祀建筑,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第二部分:地坛的文化内涵地坛建筑采用了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祭天坛为圆形,象征圆满和无穷无尽的祝福;祭地坛为方形,代表四季和中土万物的丰收。
地坛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地人和谐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地坛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历史上,每年农历春分,皇帝会亲自来到地坛,举行隆重的祭天仪式。
这不仅是一种对天地神灵的崇拜,更是一种承载着人民期望和希望的仪式。
地坛成为了表达人们情感和期盼的象征。
第三部分:作者与地坛的联系作者在课文中描述了自己与地坛的深厚情感。
他讲述了小时候和父亲一起到地坛游玩的回忆,以及自己在地坛中悟到的哲理。
地坛对作者来说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启发。
作者通过描述地坛的雄伟壮丽和历史文化价值,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他认为地坛不仅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也是一本活字典,记录着历史和文化的沉淀。
作者通过与地坛的亲密接触,深入体验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四部分:地坛的现状与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坛虽然历经沧桑,但仍保留着其特有的魅力。
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地坛也面临着一些困境。
它面临着环境破坏、游客过多等问题,急需加强保护与修缮。
为了保护地坛的独特文化价值和历史遗产,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包括限制游客数量、修缮古建筑,加强文物保护等。
同时,也制定了相关法规和政策,以确保地坛得到合理的利用和保护。
12.我与地坛(节选)·课文精讲[自主研学平台]一、作家作品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
18岁去延安插队,因腿疾住进了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
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
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地活了下来。
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多篇小说。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一举成名,从残疾临时工成为一名专业作家。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
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景点作品”。
1998年初史铁生因为尿毒症不得不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
他是一位对生命特别有感悟的作家,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
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译本在国外出版。
二、写作背景地坛的正式名称叫做“方泽坛”,坐落在北京老城的东北角安定门外路东,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地神的地方。
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清朝乾隆时又加以扩建,是一组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
每年夏至,皇帝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祭祀典礼。
辛亥革命后祭祀活动废止。
1925年辟为“京兆公园”,1928年改称“平民公园”,“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遭毁弃及疏于管理等原因,园址荒芜。
作者在那金子般的21岁时突然失去了他的双腿,我们能充分理解他的极端痛苦的内心:“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地坛的树阴和夕阳笼罩着史铁生绝望的身影,他在这里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静想苦思,想关于死的事,想了好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