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节选)
- 格式:ppt
- 大小:9.25 MB
- 文档页数:20
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诗海拾贝岩居僧赵师秀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赏析】赵师秀作诗,常追求“清”的美学趣味,故多写荒寒之景,凄清之情,冷寂之境。
首联交代诗题,“开扉在石层”,所谓僻之又僻,本意在避世,所以自然“尽日少人登”。
颔联描写鸟过藤动、藤动花落的情景,非常细腻。
在那样一个清寂的环境中,“过”字显然更能显出僧人的悠然自得,与世无争。
一个“寒”字,既是写实——树已枯而复绕之以藤,当然清寒;又是写意——以此烘托僧人的心迹之寂。
颈联承上更具体地来写僧人的生活。
煎茶而取冰下水,意在寄托情怀的高洁和心性的淡泊。
“香炷佛前灯”一句,呼应题目中“僧”字,这也是说其生活之清。
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故尾联结以向往之情。
这是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进一步突出主题,使全诗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语林撷英史铁生名言1.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2.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
3.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
4.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
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
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
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5.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6.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7.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8.真实并不在我的心灵之外,在我的心灵之外并没有一种叫作真实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待在那儿。
9.时间的伟大在于它永远能自圆其说。
10.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11.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
◎作者卡片姓名史铁生生卒年1951~2010籍贯北京相关资料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背景呈现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多个方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7 我与地坛(节选)从容说课《我与地坛》(节选)是史铁生用十五年的时间参悟生命的结晶。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抒写人生感受,表现了作者残疾后由自伤轻生到寻找新的生活道路的勇气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痛苦、复杂、深沉的感情。
全文共两部分。
前部分写地坛荒芜中的生机。
作者以地坛的荒废来自比和衬托,写出了截瘫后难言的苦衷和悲伤;以地坛荒芜中的生机烘托自己求生的希望和决心。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生命的思考、解读贯穿始终。
后部分以饱含激情的笔触,写出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正是这伟大的母爱给了儿子生存的勇气和力量。
与疾病抗争,追求新生,开拓人生新疆域是本文鲜明的主题。
教读本文。
首先应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概括前后两部分的要点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解读“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其次,应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深刻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增强应对苦难、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激发学生理解母亲、感受母爱,把发自内心的最真最美的赞语献给母亲。
既重情感教育,又促使学生激情表达,张扬个性。
教材只是个例,即注重文学鉴赏,又不失生活教育,以一代十,文学欣赏课的教学理当如此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能力目标1.学习、借鉴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德育目标1.体悟珍爱生命、珍爱健康、感悟亲情、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
2.体悟残疾人的艰难,培养关爱残疾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寻找线索,把握文意,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由此去解读文章的内含。
教学难点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教学方法通过对全篇的感悟,引导学生分析、诵读和讨论相结合,在对全文的具体认识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