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我与地坛(节选)
- 格式:ppt
- 大小:9.25 MB
- 文档页数:20
第12课我与地坛(节选)◎诗海拾贝岩居僧赵师秀开扉在石层,尽日少人登。
一鸟过寒木,数花摇翠藤。
茗煎冰下水,香炷佛前灯。
吾亦逃名者,何因似此僧?【赏析】赵师秀作诗,常追求“清”的美学趣味,故多写荒寒之景,凄清之情,冷寂之境。
首联交代诗题,“开扉在石层”,所谓僻之又僻,本意在避世,所以自然“尽日少人登”。
颔联描写鸟过藤动、藤动花落的情景,非常细腻。
在那样一个清寂的环境中,“过”字显然更能显出僧人的悠然自得,与世无争。
一个“寒”字,既是写实——树已枯而复绕之以藤,当然清寒;又是写意——以此烘托僧人的心迹之寂。
颈联承上更具体地来写僧人的生活。
煎茶而取冰下水,意在寄托情怀的高洁和心性的淡泊。
“香炷佛前灯”一句,呼应题目中“僧”字,这也是说其生活之清。
居处、环境、生活都写到了,故尾联结以向往之情。
这是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进一步突出主题,使全诗在结构上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语林撷英史铁生名言1.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2.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
3.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
4.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
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
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
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5.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
6.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7.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8.真实并不在我的心灵之外,在我的心灵之外并没有一种叫作真实的东西原原本本地待在那儿。
9.时间的伟大在于它永远能自圆其说。
10.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11.丑弱的人和圆满的神之间,是信者永远的路。
◎作者卡片姓名史铁生生卒年1951~2010籍贯北京相关资料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其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了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背景呈现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多个方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7 我与地坛(节选)从容说课《我与地坛》(节选)是史铁生用十五年的时间参悟生命的结晶。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抒写人生感受,表现了作者残疾后由自伤轻生到寻找新的生活道路的勇气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痛苦、复杂、深沉的感情。
全文共两部分。
前部分写地坛荒芜中的生机。
作者以地坛的荒废来自比和衬托,写出了截瘫后难言的苦衷和悲伤;以地坛荒芜中的生机烘托自己求生的希望和决心。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生命的思考、解读贯穿始终。
后部分以饱含激情的笔触,写出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正是这伟大的母爱给了儿子生存的勇气和力量。
与疾病抗争,追求新生,开拓人生新疆域是本文鲜明的主题。
教读本文。
首先应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概括前后两部分的要点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解读“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其次,应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深刻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增强应对苦难、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激发学生理解母亲、感受母爱,把发自内心的最真最美的赞语献给母亲。
既重情感教育,又促使学生激情表达,张扬个性。
教材只是个例,即注重文学鉴赏,又不失生活教育,以一代十,文学欣赏课的教学理当如此吧。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
能力目标1.学习、借鉴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截瘫后十五年来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真切感受,从而进一步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德育目标1.体悟珍爱生命、珍爱健康、感悟亲情、顽强求索的精神内涵。
2.体悟残疾人的艰难,培养关爱残疾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寻找线索,把握文意,感悟由“死”到“生”的复杂情感,由此去解读文章的内含。
教学难点地坛和母亲在作者顽强求索中的作用,解开“我”、地坛、母亲三者的关系。
教学方法通过对全篇的感悟,引导学生分析、诵读和讨论相结合,在对全文的具体认识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
课文原文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上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
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
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
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
”“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
”“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我与地坛高中课文节选示例文章篇一:《我与地坛》这篇课文,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的一扇门。
我记得第一次读到它的时候,就好像走进了一个陌生又熟悉的世界。
作者史铁生,他在遭遇了命运的重击后,与地坛有了那么深那么深的羁绊,这多像我在迷茫时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啊!文中的地坛,不再只是一个普通的园子。
它仿佛是一个充满故事的老人,静静地看着作者,倾听着他的痛苦和挣扎。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 这话说得多让人心疼啊!难道命运就这么喜欢捉弄人吗?我仿佛看到作者摇着轮椅,在地坛的每一个角落留下车辙。
他在想什么呢?是在感叹命运的不公,还是在努力寻找活下去的勇气?就像我在考试没考好的时候,也会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心里不停地问自己:“我怎么就这么差劲呢?”还有那些描写四季的段落,简直太美啦!“春天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冬天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
” 这哪里是在写四季,这分明是在画一幅五彩斑斓的人生画卷嘛!我不禁想到了我家附近的小公园,春天花开得热闹,夏天蝉鸣得欢畅,秋天落叶飘得诗意,冬天雪花舞得浪漫。
这不也是我的四季吗?作者在地坛里遇到的那些人,也让我感触颇深。
那个爱唱歌的小伙子,那个饮酒的老头,还有那个捕鸟的汉子。
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喜怒哀乐。
这不就跟我们班上的同学一样吗?有的活泼,有的安静,有的调皮,但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
”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的心好像被揪了一下。
我们不也都有这样的秘密和回忆吗?有些事情,只能放在心底,慢慢回味。
我觉得《我与地坛》不仅仅是一篇课文,它更像是一位智者的教诲,让我明白了人生的起起落落都是常态,重要的是要有勇气面对,要有一颗坚强的心。
就像作者一样,即使身处困境,也能在地坛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希望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