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人民版)通史第二单元第1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233.00 KB
- 文档页数:9
最新教育教学资料精选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课时限时训练人民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
”由此可见,“殷周间之大变革”( )A.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B.与后世王朝的更替本质相同C.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A[根据材料“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可知周人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变革,如分封制、宗法制、周礼等,其中分封制和宗法制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故A项正确;根据“……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可知B项错误;商周时期都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这一时期仍是贵族政治,故D项错误。
] 2.(2017·黄山质检)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盘庚迁都时对众人说:“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
”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
”下列与材料主旨最相符的是( )A.统治者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B.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C.统治者借神权抬高自己的权威D.统治者借武力强化统治C[题干中材料没有体现出以占卜方式决定国家大事,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神权长期被政权所控制,故B项错误;从题干给材料看,只是体现了所涉及的人物都强调自己是天命的执行者,从本质上看,也就是借神权抬高自己的权威,故C项正确;题干中材料没有涉及强化统治的信息,故D项错误。
] 3.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芈月的儿子嬴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6 000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日子,韩、赵、魏自顾不暇,齐国不予理睬,最终勤王不成。
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C.分封制受到冲击C[“勤王不成”一事,不能说明周天子权力削弱的开始,故A项错误;贵族政治以血缘为纽带,材料未涉及血缘问题,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对天子有随从作战的义务,而材料中说“勤王不成”,故C项正确;宗法制也以血缘为纽带,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测试卷及答案解析(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秦始皇横扫六合,开创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格局,这使得关于“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
这说明()A.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B.秦朝的朝议制度徒有虚名C.秦始皇早已决定要实行郡县制D.贵族政治已取代官僚政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分封’与‘郡县’的这场争论无非只是走了一个与其说是‘讨论’,还不如说其具有宣传‘作秀’意义的过场”可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讨论’仅仅是个过场,即使没有这场讨论,郡县制也必然会取代分封制,即郡县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故A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秦朝的朝议制度,故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推行郡县制是秦李斯提出的,故排除;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标志,故排除D项。
2.(2019·长沙模拟)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管皇帝的生活供应,宗正管皇帝家族和亲戚等。
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B.化国为家,君权至上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答案】B【解析】材料中出现的“九卿”的原先职能是皇家的内侍机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这种机构转为行政机构,显然是化国为家的体现,目的是突出皇权至上,故答案为B项。
3.(2018·黑龙江牡丹江期末)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
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
此材料反映了()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可以看出,材料主要反映了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决定性作用”表述不准确;D项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表述不正确。
课题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拓]秦汉以来大一统秦始皇在版图上一统中国,并通过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以及建设道路、驿站等强化统一;汉武帝在思想上一统华夏,秦汉时期大一统格局正式形成。
历代通过怀柔、同化、吸纳异族的政策强化大一统,增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国家认同。
[注]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皇位世袭:权力不可转移;皇权至上:地位不可僭越;皇帝独尊:权威不可世俗。
[辩]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早在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上已不再进行分封,而是改为设置郡、县;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广泛实行郡县制;秦统一全国后将郡县制推广到各地。
因此,郡县制最早出现不是在秦朝。
[拓]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1.诸侯争霸(1)背景:西周末年,王室衰微,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
(2)表现:各诸侯国为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
2.秦朝统一(1)条件: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人民渴望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大。
(2)经过: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3)巩固:北击匈奴,修“直道”、长城;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开辟“五尺道”,征服“西南夷”。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嬴政自称“始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
2.中央官制3.郡县制(1)确立: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2)内容: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
二者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3)作用: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分裂和维护统一,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的制度基础,政令能顺利贯彻到基层。
其废除了旧贵族的世袭特权,既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影响1.军政大事先朝议再由皇帝最后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8·河北石家庄一中期中)有学者指出:“秦始皇称皇帝,同时又称‘天子’。
‘皇帝’观中有神性,但突出的是理性、创造性和社会的至上性;‘天子’称号无疑更多的是神性。
”对秦朝皇帝制度理解正确的是()A.突出了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B.是对西周政治观念的彻底舍弃C.皇帝家族垄断国家政治权力D.强调了“君权神授”的合理性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皇帝’观……突出的是……社会的至上性”等信息可知,皇帝制度体现君主专制的政治追求,故A项正确。
B项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2019·广西南宁三中月考)秦始皇规定:文字中不准提及皇帝的名字,要避讳。
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这从本质上体现了()A.皇帝独尊B.皇权至上C.皇位世袭D.避讳制度答案 B解析材料“文件上逢‘皇帝’‘始皇帝’等字句时,都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的规定,是为了表明皇帝地位特殊,不可僭越,从本质上体现了皇权至上,B项正确。
皇帝独尊、避讳制度都不是材料本质,排除A、D两项;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3.(2018·甘肃庆阳期末)秦朝时期,御史大夫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代表朝廷起草诏命文书,不仅可以弹劾百官,而且如果丞相位置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补其位。
这表明秦朝设立御史大夫是为了()A.监督各级官员B.维系内外政治C.加强专制皇权D.提高工作效率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代表朝廷起草诏命文书”可知,御史大夫分担了丞相的职责,还“可补其位”,说明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制约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对政务的处理,故排除A 项;B、D两项材料没有涉及,故排除。
4.(2019·安徽合肥月考)高焕祥在《秦汉廷议制度试析》中说:秦汉廷议内容之广、规模之大,气氛之激烈都是空前绝后的;据不完全统计,其间四百年里有文可证的廷议就达百余次,而明文记载被皇帝采纳的就有80多次。
这说明廷议()A.实现了官僚制对皇权的制约B.是国家的决策中枢机构C.有利于弥补封建体制的弊端D.类似于西方代议民主制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被皇帝采纳的就有80多次”可知,廷议有利于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封建体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
“皇帝采纳”说明秦汉的最终决策权仍由皇帝掌握,故A、B、D三项错误。
5.(2019·福建泉州月考)下图是秦青铜半两钱母范。
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
此事例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A.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B.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C.有利于巩固封建国家统一D.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铸币通过“母范”等统一标准,中央通过掌握其“母范”统一铸币,利于稳定国家金融秩序,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故C项正确。
A、B、D三项说法正确,但并不是统一铸币的重大意义,故排除。
6.(2019·河北辛集市育才中学周考)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
此材料表明() A.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很明确C.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D.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答案 D解析根据题目中“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体现了权力分工结构的家国同治,是“家天下”的表现,体现了原始色彩,故D项正确。
材料未体现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题目中并未出现三公九卿之间的牵制,故C项错误。
7.(2018·张家口一中期中)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
这表明()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设置B.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C.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答案 C解析根据材料“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可知,C项正确。
材料不能说明各郡县机构是否仿中央设置,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权力之间的运行情况,故B项错误;D 项说法太过绝对,排除。
8.(2019·广东佛山月考)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责。
这反映出秦代()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B.乡里兼有行政和宗法等职能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皇帝直接掌握乡官的任命权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乡里组织拥有“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宣布教化”“婚丧祭祀”等职权可知,乡里组织具有行政职能和宗法职能,故答案为B项。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自治”,排除A项;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组织,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乡里组织由民间德高望重的人负责,排除D项。
9.(2019·河北黄骅中学月考)下表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期的诸侯王。
表中呈现的变化反映了汉高祖时期()A.有效防止割据分裂因素B.扩大了朝廷直接控制的区域C.以同姓王代替了异姓王D.形成对抗皇权的新潜在力量答案 D解析表格显示西汉初年刘邦分封大批功臣,晚年大肆分封同姓王,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势力大增,形成对抗中央的力量,故D项正确。
分封诸侯容易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增长,故A项错误;分封制度下诸侯权力较大,中央难以实现直接控制地方,故B项错误;C项是变化,不是“反映”,故排除。
10.(2019·广东六校联考)在西汉,刺史每年8月“巡行所部郡国”,“秋冬遣无害使”审察案情,至于突发的案情或农民起义,派临时突击督察,如武帝时派绣衣御史去镇压农民起义。
这说明西汉时期()A.基本继承了秦朝的监察制度B.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C.刺史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D.监察制度混乱导致社会的动荡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监察制度既有定期监察又有突击督察,既有刺史监察又有“无害使”“绣衣御史”等,这说明当时监察方式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故B项正确。
A项材料并不能体现,故排除;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材料虽有农民起义,但与监察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11.(2019·广东惠州一调)东汉实行“郡察孝廉,州举茂才”的制度,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人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一制度()A.导致儒学独尊局面B.说明察举制名存实亡C.利于世家大族掌权D.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答案 C解析西汉时期,已出现儒学独尊局面,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通过材料可知在东汉时期,通过察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势必会导致垄断学术和权力的世家大族更易掌握权力,故C项正确;察举制并未削弱中央集权,D项排除。
12.(2019·安徽六校教研)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
这表明()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丞相的传统权势呈弱化趋势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的根源答案 B解析根据“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可知,中朝的设立使丞相的权势下降,故B项正确。
汉朝中外朝制度是西汉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宦官、外戚把持国政,无法体现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排除C项;封建专制制度是封建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
……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
……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
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
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三公元前六世纪,大流士首创行省制度,将全国分为20多个行省,其总督由皇帝任命。
各省有固定的税收额度,并统一了全国的币制,金币的铸造权归中央。
为解决国内民族众多、语言互异的问题,将阿拉米亚语确定为全国通用语言。
大流士强化“国王的意志和命令就是法律”的君主制传统,并使各行省驻军归中央政府节制。
秦帝国在地方上废除了分封制,全盘实行自战国以来各国陆续采取的郡县制,由皇帝任免地方行政首长。
实行土地私有制,社会成员以统一的田租、口赋、兵役、力役等形式向国家尽义务。
为使帝国境内的经济发展,秦始皇在统一当年就采取了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以及车轨的措施,并以秦国成文法为基础,制定和颁行全国统一的法律。
在军事上,秦帝国的三大兵种分属地方和中央两大系统,军权集中于皇帝本人。
——摘自段清波《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影响,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开创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波斯帝国和秦始皇在国家治理方面的相同点。
答案(1)影响:导致同姓子弟关系疏远,相互攻击,国家战乱以至分裂。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制度:郡县制、官僚制、三公九卿制、官员考核制等。
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历史的进步,为后代所效法;三公九卿制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对官员的考核,有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
(3)相同:都构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体系;都实现了税制、货币和文字的统一;都实施统一的法律制度;确立皇帝是最高军事统帅。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影响,据材料一“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
第二小问破解,据材料一“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得出统一国家,据材料一“皆为郡县”得出推行郡县制。
第(2)问,第一小问制度创新,据材料二“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郡守”“郡尉”“御史”“每年正月‘大课’”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