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细胞培养和杂交瘤技术医学
- 格式:ppt
- 大小:800.00 KB
- 文档页数:122
杂交瘤技术流程引言:杂交瘤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可以用于合成抗体、研究蛋白质功能以及筛选抗肿瘤药物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杂交瘤技术的流程,包括细胞融合、筛选和鉴定杂交瘤等环节。
一、细胞融合细胞融合是杂交瘤技术的第一步,旨在将抗体产生细胞与肿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
具体步骤如下:1.1 收集抗体产生细胞和肿瘤细胞:抗体产生细胞可以来自小鼠或人类免疫系统,而肿瘤细胞则常使用骨髓瘤细胞等。
1.2 调整细胞浓度:将抗体产生细胞和肿瘤细胞分别离心,去除培养基,然后重新悬浮在含有多种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使其浓度适宜。
1.3 细胞融合:将抗体产生细胞和肿瘤细胞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加入聚乙二醇等融合剂,使细胞融合。
1.4 培养杂交细胞:将融合后的细胞放入含有适宜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利用恒温培养箱进行培养,以促使杂交细胞的生长和繁殖。
二、筛选杂交瘤细胞筛选杂交瘤细胞是为了从大量的融合细胞中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具体步骤如下:2.1 选择培养基:准备含有适宜培养条件的培养基,其中可能包含抗生素等物质以抑制非杂交细胞的生长。
2.2 稀释细胞:将培养皿中的杂交细胞适当稀释,使其分散在培养基中。
2.3 培养杂交细胞:将稀释后的杂交细胞转移到含有适宜培养基的培养皿中,继续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2.4 筛选条件:根据所需抗体的特性,设置相应的筛选条件,如添加特定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等。
2.5 筛选结果:通过观察培养皿中细胞的形态、颜色等特征,确定是否产生了目标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三、鉴定杂交瘤细胞鉴定杂交瘤细胞是为了确认所筛选出的细胞确实具有产生特定抗体的能力,并且可以稳定地传代。
具体步骤如下:3.1 克隆化:将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即分离成单个细胞,并分别培养在不同培养皿中。
3.2 培养单克隆细胞:将克隆化后的单克隆细胞继续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观察细胞生长情况,筛选出生长良好的细胞。
杂交瘤技术(hybridoma technique)基本程序与方法 6(2)杂交瘤细胞的复苏杂交瘤细胞、骨髓瘤细胞或其他细胞在液氮中保存,若无意外情况时,可保存数年至数十年。
复苏时融解细胞速度要快,使之迅速通过最易受损的 -5℃?0℃,以防细胞内形成冰晶引起细胞死亡。
通常情况下,冻存时细胞数量多,生长状态好的杂交瘤细胞系以及其他细胞的复苏可采用以下方法,这也是各个实验室普遍采用的程序。
即复苏时,从液氮中取出安瓶,立即在37℃水浴融化,待最后一点冰块快要融化时,从水浴中取出,置冰浴上。
用5-10ml HT培养基稀释,1000r/min 10分钟,弃上清,再悬浮于适量HT培养基中,转入培养瓶或24孔板,置37℃,7.5% CO2培养。
如果细胞存活力不高,死细胞太多,可加104-105/ml小鼠腹腔细胞进行培养。
不过,冻存的细胞并不都能100%复苏成功,其原因较多,如冻存时细胞数量少或生长状态不良,或复苏时培养条件改变或方法不当,也可能细胞受细菌或支原体污染,以及液氮罐保管不善等。
在出现上述情况时,可采用一些补救方法复苏这些细胞,如小鼠皮下形成实体瘤法,脾内接种法,小鼠腹腔诱生腹水和实体瘤法,以及96孔板培养法等。
6、单抗特性的鉴定(1)单克隆性的确定包括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分析、单抗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类型的鉴定和单抗纯度鉴定等。
①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分析对杂交瘤细胞进行染色体分析可获得其是否是真正的杂交瘤细胞的客观指标之一,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应接近两种亲本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总和,正常小鼠脾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40,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为62-68,NS-1为54-64;同时骨髓瘤细胞的染色体结构上反映两种亲本细胞的特点,除多数为端着丝点染色体外,还出现少数标志染色体。
另一方面,杂交瘤细胞的染色体分析对了解杂交瘤分泌单抗的能力有一定的意义,一般来说,杂交瘤细胞染色体数目较多且较集中,其分泌能力则高,反之,其分泌单抗能力则低。
杂交瘤细胞培养方法
杂交瘤细胞培养方法:
1. 杂交瘤的制备:
将骨髓瘤细胞与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
2. 细胞培养:
将杂交瘤细胞接种于含有高浓度鸟嘌呤或潘孔霉素的无血清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3. 无血清培养基的制备:
取无血清培养基中所需的基础培养液(例如:DMEM、RPMI 1640等),添加必要的生长因子、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等,经过过滤和灭菌处理即可。
4. 细胞培养条件:
培养杂交瘤细胞时,需保持其在适宜的温度、CO2浓度和湿度下生长,通常在37℃、5% CO2气氛下进行培养。
5. 细胞检测:
在培养过程中,需定期检测细胞形态、增殖情况、表达抗原的能力等,以确保细胞的纯度和功能性。
注意事项:
为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需采取有效的无菌技术和严格的操作规范;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应注意细胞的生长情况和营养状况,及时调整培养条件以保证细胞的最佳生长状态。
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
杂交瘤技术是一种常用的遗传学实验方法,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和调控。
其基本原理是将两个不同品系或物种的细胞或组织相互融合,生成杂交细胞或杂交瘤。
这些杂交细胞或瘤细胞会融合两个品系或物种的基因信息,同时保留着两个母细胞的细胞器和细胞质基因。
杂交瘤技术的基本步骤如下:
1.选择母细胞:选择具有所需特性的两个不同来源的细胞或组织作为杂交的母细胞。
一般选择一个无能力生长但含有所需基因的细胞(称为donor细胞)和一个能够快速增殖但缺乏所需基因的细胞(称为host细胞)。
2.处理细胞:将两个细胞进行特定处理,使其融合在一起。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使用化学物质(如聚乙二醇)或电脉冲来增加细胞融合的效率。
3.筛选和培养:将融合后的细胞进行筛选,通常是通过添加相应抗生素或培养基来筛选并培养合适的杂交细胞或杂交瘤。
4.分离纯化:通过稀释法或细胞克隆等方法,将杂交瘤细胞分离并纯化,以获得纯的杂交细胞系或杂交瘤。
杂交瘤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1.产生单克隆抗体:通过杂交瘤技术,可以融合具有所需抗体的B细胞与快速增殖的癌细胞,得到能够大规模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
2.研究基因功能:将疾病相关的基因或调控元件与高增殖性的癌细胞融合,可以研究相关基因的功能及其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3.生产重组蛋白:将所需基因与杂交瘤细胞融合,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特定蛋白质,并用于医药和生物工程领域。
总之,杂交瘤技术是一种有效的遗传学实验方法,通过细胞融合的方式结合两种细胞的特性,用于研究基因功能、产生单克隆抗体和生产重组蛋白等多个领域。
医学检验技术: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
杂交瘤技术是事业单位考试免疫学检验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大家对于杂交瘤技术比较熟悉可能还是因为在高中的生物大家就有接触过这一部分,学起来也不那么吃力了。
杂交瘤技术的原理是使免疫的小鼠脾细胞与具有体外长期繁殖能力的小鼠骨髓瘤细胞融为一体,成为杂交瘤细胞,最终获得既能产生所需单克隆抗体,又能长期繁殖的杂交瘤细胞系。
将这种杂交瘤细胞扩大培养,接种于小鼠腹腔,在小鼠腹腔积液中即可得到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
技术本身包括两种亲本细胞的选择与制备,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的筛选与克隆化。
(一)小鼠骨髓瘤细胞
细胞株稳定,易于传代培养
细胞株自身不会产生免疫球蛋白或细胞因子
该细胞是次黄嘌呤磷酸核酸核糖转化酶(HGPRT)的缺陷株
(二)免疫脾细胞
免疫用抗原尽量提高其纯度和活性,免疫途径多用腹腔内或皮内多点注射法
如为珍贵微量抗原,可用脾脏内直接注射法进行免疫
(三)细胞融合
PEG(聚乙二醇)可能导致细胞膜上脂类物质的物理结构重排,使细胞膜容易打开而有助于细胞融合。
(四)杂交瘤细胞的选择性培养
HAT培养液,是在基础细胞培养液内添加次黄嘌呤、甲氨蝶呤和胸腺嘧啶核苷
1.脾细胞(指B细胞)在一般培养基中不能生长繁殖
2.骨髓瘤细胞
因缺乏HGPRT而合成DNA,骨髓瘤细胞在HAT培养基中不能增殖而死亡
3.杂交瘤细胞
由骨髓瘤细胞和脾细胞融合形成的杂交瘤细胞
由于与脾细胞融合,可获得其HGPRT,可以合成DNA。
因此,杂交瘤细胞在选择性培养得以生存而被筛选出来。
杂交瘤细胞筛选原理
1.融合:将癌细胞和免疫细胞以一定的比例混合,并经过刺激,使其融合成杂交瘤细胞。
刺激方法可以采用化学物质(如聚乙二醇)或电脉冲等。
2.杂交瘤细胞培养:将融合后的细胞在含有足够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由于杂交瘤细胞一般具有对培养条件要求较高且很容易生长,所以培养基的选择和培养方式等需要进行优化。
3.筛选:为了筛选出能够分泌目标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常会进行抗体的检测。
最常用的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将培养液中的抗体与特异抗原结合,然后用酶标记的二抗结合,通过酶作用的颜色反应来检测抗体的存在。
4.单克隆化:通常通过稀释法将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单克隆化。
即将细胞进行限稀化,使得每个培养皿上只有一个细胞。
然后扩大单个细胞的培养,并进行抗体检测和细胞鉴定,最终得到稳定的分泌目标抗体的单克隆细胞株。
杂交瘤细胞筛选的原理基于杂交瘤细胞的特性,由于是细胞的融合,杂交瘤细胞可以同时继承两种源细胞的特性。
癌细胞提供了高增殖能力,可以快速扩大细胞数目,从而提高抗体的生产能力;而免疫细胞提供了抗体的生产能力。
通过对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可以选择出分泌高水平目标抗体的细胞株,从而用于大规模生产特定抗体。
总之,杂交瘤细胞筛选是一种利用细胞融合技术筛选特定细胞株的方法。
通过融合癌细胞和免疫细胞形成杂交瘤细胞,再通过抗体检测的方式筛选出特定抗体分泌细胞,最终可以得到稳定的杂交瘤细胞株。
这种技术
在生物医学和制药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用于生产高效、稳定的蛋白质和抗体等重组产物。
什么是杂交瘤技术?杂交瘤技术的原理及步骤杂交瘤技术(hybridoma technique)即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又称单克隆抗体技术。
它是在体细胞融合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克勒(Kohler)和米尔斯坦(Milstein)(1975)证明,骨髓瘤细胞与免疫的动物脾细胞融合,形成能分泌针对该抗原的均质的高特异性的抗体——单克隆抗体,这种技术通称为杂交瘤技术。
这一技术的基础是细胞融合技术。
骨髓瘤细胞在体外可以连续传代,而脾细胞是终末细胞,不能在体外繁殖。
如将小鼠的骨髓瘤细胞与分泌某种抗体或因子的淋巴细胞融合,则融合细胞既具有肿瘤细胞无限繁殖的特性,又具有淋巴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或因子的能力,同时也克服了免疫淋巴细胞不能在体外繁殖的缺点,融合的细胞称为淋巴细胞杂交瘤。
杂交瘤技术原理及步骤: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融合两种细胞而同时保持两者的主要特征。
这两种细胞分别是经抗原免疫的小鼠脾细胞和小鼠骨髓瘤细胞。
被特异性抗原免疫的小鼠脾细胞(B淋巴细胞)的主要特征是它的抗体分泌功能,但不能在体外连续培养,小鼠骨髓瘤细胞则可在培养条件下无限分裂、增殖,即具有所谓永生性。
在选择培养基的作用下,只有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杂交细胞才能具有持续培养的能力,形成同时具备抗体分泌功能和保持细胞永生性两种特征的细胞克隆。
其原理从下列3个主要步骤阐明。
(一)细胞的选择与融合建立杂交瘤技术的目的是制备对抗原特异的单克隆抗体,所以融合细胞一方必须选择经过抗原免疫的B细胞,通常来源于免疫动物的脾细胞。
脾是B细胞聚集的重要场所,无论以何种免疫方式刺激,脾内皆会出现明显的抗体应答反应。
融合细胞的另一方则是为了保持细胞融合后细胞的不断增殖,只有肿瘤细胞才具备这种特性。
·选择同一体系的细胞可增加融合的成功率。
多发性骨髓瘤是B细胞系恶性肿瘤,所以是理想的脾细胞融合伴侣。
使用细胞融合剂造成细胞膜一定程度的损伤,使细胞易于相互粘连而融合在一起。
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单克隆抗体的主要
制备步骤
一、杂交瘤技术的基本原理
杂交瘤技术也称免疫杂交或抗体杂交,是用生物学和化学原理创造出人造抗体,也可以称之为“免疫抗体杂交”。
它通过将特定基因段无细胞化学合成抗体与正常正常抗体不同种型的B细胞经免疫球蛋白结合物外溶胶连接起来,从而锁定它们在杂交抗体分子内部而形成杂交细胞,它们同时具有正常抗体结构的灵活性,并将合成的抗体的特异性的目的物结合到杂交抗体分子上,诱导杂交细胞生长,从而获得特异性的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的主要制备步骤
(1)筛选实验:将目标蛋白质与抗原结合,合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获得具有抗原识别能力的抗体解析表型细胞。
(2)定向克隆:在筛选步骤的B细胞中采用定向克隆技术,将抗原识别能力特异的B细胞从其他不特异的B细胞中挑选出来,使它们成为抗体库中的杂交瘤。
(3)表达克隆抗体:将各自的表达株根据特定蛋白质的表达量分类,并从抗体库中培养出单克隆表达株。
(4)纯化抗体:从单个杂交瘤表达抗体株中分离,纯化抗体,获得纯净的单克隆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