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伺服系统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2
液压伺服系统液压伺服系统是以高压液体作为驱动源的伺服系统,是使系统的输出量,如位移、速度或力等,能自动地、快速而准确地跟随输入量的变化而变化,与此同时,输出功率被大幅度地放大。
液压伺服系统以其响应速度快、负载刚度大、控制功率大等独特的优点在工业控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液压伺服系统的基本组成液压伺服系统无论多么复杂,都是由一些基本元件组成的。
如图就是一个典型的伺服系统,该图表示了各元件在系统中的位置和相互间的关系。
(1)外界能源—为了能用作用力很小的输入信号获得作用力很大的输出信号,就需要外加能源,这样就可以得到力或功率的放大作用。
外界能源可以是机械的、电气的、液压的或它们的组合形式。
(2)液压伺服阀—用以接收输入信号,并控制执行元件的动作。
它具有放大、比较等几种功能,如滑阀等。
(3)执行元件—接收伺服阀传来的信号,产生与输入信号相适应的输出信号,并作用于控制对象上,如液压缸等。
(4)反馈装置—将执行元件的输出信号反过来输入给伺服阀,以便消除原来的误差信号,它构成闭环控制系统。
(5)控制对象—伺服系统所要操纵的对象,它的输出量即为系统的被调量(或被控制量),如机床的工作台、刀架等。
二、液压伺服系统的分类液压伺服系统是由液压动力机构和反馈机构组成的闭环控制系统,分为机械液压伺服系统和电气液压伺服系统(简称电液伺服系统)两类。
电液伺服系统电液伺服系统是一种由电信号处理装置和液压动力机构组成的反馈控制系统。
最常见的有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电液速度控制系统和电液力(或力矩)控制系统。
如图是一个典型的电液位置伺服控制系统。
图中反馈电位器与指令电位器接成桥式电路。
反馈电位器滑臂与控制对象相连,其作用是把控制对象位置的变化转换成电压的变化。
反馈电位器与指令电位器滑臂间的电位差(反映控制对象位置与指令位置的偏差)经放大器放大后,加于电液伺服阀转换为液压信号,以推动液压缸活塞,驱动控制对象向消除偏差方向运动。
当偏差为零时,停止驱动,因而使控制对象的位置总是按指令电位器给定的规律变化。
第11章液压伺服系统概述液压伺服控制技术是液压技术中的一个分支,又是控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液压伺服系统的发展历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液压伺服系统作为海军舰船的操舵装置已开始应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以后,由于军事需要,特别是武器和飞行器控制系统的需要,以及液压伺服系统本身具有响应快、精度高、功率一重量比大等优点,液压伺服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40年代开始了滑阀特性和液压伺服理论的研究,1940年底,首先在飞机上出现了电液伺服系统。
但该系统中的滑阀由伺服电机驱动,只作为电液转换器。
由于伺服电机惯量大,使电液转换器成为系统中耗时最大的环节,限制了电液伺服系统的响应速度。
到50年代初,出现了快速响应的永磁力矩马达,形成了电液伺服阀的雏形。
到50年代末,又出现了以喷嘴挡板阀作为第一级的电液伺服阀,进一步提高了伺服阀的快速性。
60年代,各种结构的电液伺服阀相继出现,特别是干式力矩马达的出现,使得电液伺服阀的性能日趋完善。
由于电液伺服阀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使电液伺服系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随着加工能力的提高和液压伺服阀工艺性的改善,使液压伺服阀性能提高、价格降低。
使液压伺服系统由军事向一般工业领域推广。
目前,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特别是电液伺服系统已成了武器自动化和工业自动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液压伺服系统的工作原理液压伺服控制系统是以液压伺服阀和液压执行元件为主要元件组成的控制系统,是一种高精度的自动控制系统。
如图所示,系统由滑阀1和液压缸2组成,阀体与缸体固定,液压泵以恒定的压力P向系统供油。
当阀心处于中间时,阀口关闭,缸不动,系统静止。
当阀心右移x,则a、b处有开口x v=x,压力油进入缸右腔,左腔回油,缸体右移。
由于缸体与阀体刚性固连,阀体也随缸体一起右移,结果使阀的开口x v减小。
当缸体位移y等于阀心位移x时,缸不动。
如果阀心不断右移,缸拖动负载不停右移。
如果阀心反向运动,液压缸也反向运动。
液压伺服工作原理
液压伺服系统是通过液压原理实现精确控制的一种机电装置。
其工作原理如下:
1. 液压伺服系统由液压泵、液压缸、控制阀和传感器等组成。
液压泵通过机械能输入,将机械能转化为流体能。
2. 液压泵将流体送入控制阀,控制阀通过调节液压流量和压力来控制流体的输出。
控制阀是系统的核心部件,它根据传感器信号和预设的控制要求,将流量和压力分配到液压缸上。
3. 传感器用于感知被控对象的实际状态,并将状态信息反馈给控制阀。
控制阀根据传感器的反馈信号,调整液压流量和压力,使得被控对象达到期望的位置、速度或力。
4. 液压流体进入液压缸,通过液压缸的活塞运动,产生线性位移或输出力。
液压缸的活塞由流体推动,通过活塞杆连接到被控对象,将控制信号转化为机械运动。
5. 当被控对象达到期望状态时,传感器感知到的状态信息与控制阀预设的控制要求相符,控制阀停止调节。
通过以上原理,液压伺服系统实现了对机械运动的精确控制。
其优点包括高承载能力、动态响应快、可靠性高、结构简单等。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广泛应用,例如数控机床、起重设备、注塑机等。
液压伺服系统工作原理液压伺服系统是一种将液压动力与伺服控制技术结合的控制系统。
它利用液压的优势来实现高速、高精度的运动控制。
液压伺服系统主要由液压源、执行元件、控制元件和传感器组成,通过控制元件对液压信号进行调节,驱动执行元件实现系统的动作。
液压伺服系统的工作原理基于液压传动的基本原理——泵的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的过程。
液压伺服系统通过泵将液体压力能转化为动能,然后通过执行元件将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从而实现工作目标。
液压伺服系统使用液体作为工作介质,通过控制元件对液压信号进行调节,控制执行元件的动作。
在液压伺服系统中,常用的液体是油。
油的粘度和压力是影响液压系统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
粘度越大,液压系统的动能传递效率越高。
而压力的大小则取决于工作要求,压力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系统的工作效果。
液压伺服系统中的泵是其核心部件,它负责将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
在液压伺服系统中,常用的泵有齿轮泵、液压柱塞泵和叶片泵等。
泵通过提供压力将液体推送到执行元件中,从而实现系统的工作。
执行元件是液压伺服系统的执行部件,它将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实现系统的运动。
常见的执行元件有液压缸和液压马达。
液压缸通过液体的力学效应来实现工作,而液压马达则通过液体的动力效应来实现工作。
执行元件的选择取决于具体的工作要求和系统性能。
控制元件是液压伺服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部件,它根据输入信号来控制和调节液压信号的大小和方向,从而实现对执行元件的控制。
常见的控制元件有阀门和流量分配器。
阀门负责控制和调节液体的流量和压力,而流量分配器则负责实现对液体流向的控制。
传感器是液压伺服系统中起反馈作用的部件,它通过感知系统的工作状态来提供反馈信号,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控制。
常见的传感器有位置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
位置传感器用于测量执行元件的位置,而压力传感器则用于测量液压系统的压力。
综上所述,液压伺服系统是一种将液压动力与伺服控制技术结合的控制系统。
它通过泵将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然后通过控制元件对液压信号进行调节,驱动执行元件实现系统的动作。
第十章液压伺服系统
一、名词解释
1、伺服控制
2、液压伺服控制系统
3、滑阀的压力-流量特性
4、滑阀的流量放大系数
5、滑阀的压力放大系数
二、问答题
1、液压伺服系统有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2、伺服系统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3、为什么说伺服阀是液压伺服系统的最关键元件?
4、液压伺服阀有哪几种?滑阀式液压伺服阀与换向滑阀有什么本质区别?
5、滑阀式液压伺服阀的阀口与换向阀的阀口有什么不同?
6、电液伺服阀由哪几部分组成(以二级放大式为例)?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7、液压仿形刀架的液压伺服系统为何将伺服滑阀的阀体和液压缸的缸体固连成一体?若将它们分成
两部分,仿形刀架能否工作?为什么?
8、何为伺服阀的零位特性?为什么零位阀系数对液压伺服系统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
9、在力反馈电液伺服阀中,什么叫力反馈?力反馈是通过什么元件实现的?
三、计算题
1、已知一电液伺服阀在线性区内工作,当输入电流为20mA、伺服阀的压降为5Mpa时,输出的负载流量为60L/min,则当输入电流为100mA、伺服阀的压降为10Mpa时,其输出流量为多少?
2、如图所示的电液位置控制系统为轧机辊缝调节控制系统,它由辊缝调节螺钉1、支撑辊2、轧辊
3、板材
4、电液伺服阀
5、调整油缸
6、伺服放大器
7、同位素测厚仪8等组成。
板材经轧机连轧后由厚板变为薄板,轧后板材的厚度由测厚仪检测出来,若加工后板材的厚度与要求不符,则由电液伺服阀控制调整油缸驱动支撑辊和轧辊,调节轧辊间的距离。
写出其控制原理方块图,标明控制信号的传递过程,并说明系统工作原理。
如图所示的电液位置控制系统为轧机辊缝调节控制系统,它由辊缝调节螺钉1、支撑辊2、轧辊3、板材4、电液伺服阀5、调整油缸6、伺服放大器7、同位素测厚仪8等组成。
板材经轧机连轧后由厚板变为薄板,轧后板材厚度由测厚仪检测出来,若加工后板材的厚度与要求不符,则由电液伺服阀控制调整油缸驱动支撑辊和轧辊,调节轧辊间的距离。
写出
其控制原理方块图,标明控制信号的传递过程,并说明系统工作原理。
速度均为0.075m/s,工作进
- 1 -
给速度为0.0013m/s,启动和制动时间均为0.2s,工作台采用平导轨,静、动摩擦因数分别为fs = 0.2,fd = 0.1;工作台快进行程为0.3m,工作进给行程为0.1m。
试设计该铣床工作台给进液压系统。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