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思想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6
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一、本文概述《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研究》是一篇深入探讨中华民族在清末至民国时期自我意识觉醒和发展过程的学术论文。
本文旨在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这一时期中华民族自觉意识形成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文章将重点关注民族危机、社会变革、文化冲突以及民族精英的觉醒等方面,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共同促进了中华民族自觉的进程。
本文首先将对清末民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进行概述,分析当时中国面临的国内外挑战和困境,以及这些挑战如何促使中华民族开始反思自身的身份和命运。
接着,文章将深入探讨民族自觉意识的内涵及其在这一时期的具体表现,包括民族意识的觉醒、民族认同的增强以及民族自救运动的兴起等。
本文还将对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对民族自觉进程的推动作用,以及孙中山、梁启超等民族精英在推动民族自觉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的具体过程和内在逻辑。
本文将对清末民国时期中华民族自觉进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总结和评价,探讨这一进程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对当代中国社会和民族发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为当今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二、清末时期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萌芽清末时期是中华民族自觉意识萌芽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开始逐渐觉醒。
政治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民族危机的加深,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国家的落后和民族的危机。
在这一背景下,维新变法运动兴起,旨在通过改革政治体制来振兴国家。
尽管维新变法最终失败,但它唤醒了部分中国人的民族自觉意识,为后来的革命运动奠定了基础。
更深刻地理解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严庆
【期刊名称】《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1
【摘要】文化意涵集“文”(文明程度)与“化”(文明传承)于一体,是国家建设的魂脉。
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创新从未间断,中华文化也不断影响、形塑着中华民族,深刻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国家建设。
文化认同深刻影响到对文化主体的认同,对先进文化代表的认同。
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键所在。
【总页数】4页(P1-4)
【作者】严庆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论文化认同是文化统战工作的基础
2.文化认同是大学文化构建的根基和灵魂——以西南联大精神的形成为例
3.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是促进国家认同最本源的共鸣
4.文化认同是坚持文化自信的基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渊源和理解研究作者:沈佳来源:《记者观察·下旬刊》2019年第11期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关民族关系的要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中华民族认同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笔者梳理了中华民族的渊源,阐述了中华民族认同的涵义,进而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路径。
关键词:民族;中华民族;中华民族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民族干部群众都要明白,没有民族团结,整天乱哄哄的,哪一个民族也过不上好日子。
”民族关系于国家、于人民事关重大。
中华民族必须团结一心、互融互通才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一、中华民族的渊源何在1874年,王韬在《洋务在用其所长》中提出“民族”。
1901年,梁启超在《十种德行相反相成义》中使用“民族”。
1919年,孙中山先生提出“夫以世界最古、最大、最富于同化力之民族,加以世界之新主义,而为积极之行动,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吾决不久必能驾美欧而为世界之冠。
”1922年,党的二大通过《关于国际帝国主义与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决议案》,提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
1939年,硕颉刚先生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
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论新民主主义》文中也谈及中华民族。
194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部民族方面著作——《回回民族问题》出版。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我党在民族工作方面的阶段性实践成果。
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写入“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1984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关于民族关系的基本法——《民族区域自治法》。
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二、中华民族认同如何理解中华民族是个56个民族的集合,石榴籽一样凝聚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三层涵义:对自身所属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之中非属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集合的认同。
堆沟港中学“阶梯式快乐导学”课堂导学案八 _年级历史科目总_10 _课时时间:2013年_ 月_ 日第10课清末民初的文化与教育学习目标1.了解京师大学堂的创办、科举制度的废除,知道中国近代教育发端基本情况。
2.知道《申报》和商务印书馆,了解它们的特色和意义。
3.学习对清末民初教育与文化事业情况,认识到教育改革的必然性,感受创办者的开拓敬业和献身精神。
学习重点知道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端和早期的大众传播媒体产生的基本史实,了解它们对于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学习难点学习认同先驱者们的开拓创业精神。
学法提示对比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一、导入示标:中国传统的教育与文化事业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位于世界领先地位,到了近代却渐渐落后了。
旧式学堂与科举制度不利于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没有现代的传媒手段,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成熟,因此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二、自学知疑:(一)预习检测:(每格1分,共7分)1.1898年戊戌维新期间,设立(今北京大学)。
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
2. 1904年,清政府颁布,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教育法令公布并实行的学制。
3. 年,★清政府宣布,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这些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4.《申报》:19世纪70年代,《申报》在创刊。
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中国。
5.商务印书馆: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创办,以编印新式教科书、工具......书.和翻译介绍西方的学术著作为主,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之一。
(二)质疑问难:三、探究交流:步骤一:看科举渐落伍材料一: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的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评价八股取士时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中国近代史纲要清末民初时期的变革与社会动荡清朝晚期至民国初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和社会动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清末民初时期的政治变革、经济变革以及社会动荡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政治变革清末民初时期,中国政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近两千年封建帝制的统治。
新的政权不仅改变了国号,还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变革。
民主共和制度逐渐取代了封建君主制,成为中国政治的核心。
此外,新政权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民法通则》的制定、全面废除科举制度等,这些措施对于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经济变革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的经济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列强侵占,并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这使得中国的经济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与此同时,中国内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如自强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的推行等。
这些改革措施对于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各种问题的存在,中国的经济变革依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三、社会动荡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规模的动荡和不安定。
清朝统治的腐败和无能使得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各种民主主义和革命思潮迅速兴起。
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孙中山的领导,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此外,外国列强的入侵和侵略也使得中国社会陷入到了危机之中。
各种社会运动和冲突此起彼伏,如义和团运动、庚子拳乱等。
这些社会动荡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四、思想启蒙近代中国的变革和社会动荡,不仅带来了各种政治和经济上的变化,也催生了许多新的思想启蒙。
自强运动和洋务运动的推行,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带来了契机。
许多新的思想流派兴起,如维新派、康有为的“西学东渐”等。
这些思想的产生和传播,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清末民初的新文化运动及其意义分析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新旧文化相互交融,社会变革浪潮汹涌而来。
在这个时期,产生了一股强烈的思想文化运动,人们希望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摆脱旧有观念的限制,呼唤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生活,这就是新文化运动。
一、清末民初的新文化运动形成及原因1、文化的滞后状态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封建文化制度长期占据着中国的文化领域,故此,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的思想和文化受到很大的限制,故而需要一股强大的新思潮来推动中国的文化进步。
2、教育改革的需求清朝末期,科举制度故步自封,教育思想停滞不前。
中国想要赶上现代文明的发展,必须改革教育,倡导新思想,才能获取新的知识。
3、外国文化的影响自1840年以来,中国先后经受了鸦片战争,天津条约,辛丑条约等多次战争,外国列强经济、文化等形式向中国进行侵略,这样的精神打击,也为中国知识分子打开了文化视野,使他们知道了外来文化的新内容和新思想。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课题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其中包括:1、鼓吹“民主思想”、“科学精神”、“实用主义”等的文化观念新文化运动中强调“民主思想”,“科学精神”和“实用主义”,要求人们应该拥有自由的思想,并摆脱封建传统的束缚,尊重科学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之中,为建设新中国作出贡献。
2、强调女权、宣传平等新文化运动中,女权观念逐渐被提出,呼吁女性同样应该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不再局限于封建枷锁中。
3、探讨文学、艺术新文化运动时,大量传统文学艺术被重新评价,强调文艺创作应反映现实生活,并提倡文学艺术多样化,反抗旧有的文化观念。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及影响新文化运动通过一系列的思想倡导和实践活动,推动了现代文化在中国的进程,减缓了社会的封闭以及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时期,许多知名思想家、学者和作家纷纷涌现出来。
这些人推动了思想和文化的革命,呼吁更大程度的自由和平等,这种精神也被不断传承下来,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清末民初的新文化运动与现代化进程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这段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不仅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新文化运动起初是由一群思想家和学者发起的,他们反对封建主义的观念,提倡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传播。
在这群人中,最著名的当属陈寅恪、胡适、鲁迅等人。
他们通过发表文章、举办讲座等方式,向广大人民传递新的思想观念,并提倡科学、民主和自由的精神。
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儒家思想的束缚。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受到的道德、价值观念的束缚较多,而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是个人的自由、平等和人权。
他们呼吁废除婚姻的包办制度,主张男女平等;他们主张废除旧的教育制度,开展现代教育;他们反对封建家族制度,倡导个人的尊严和自主权。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知识分子的圈子,也渗透到了广大人民之中。
这段时期的报纸和杂志的发行量大幅增加,新的思想观念通过文字的传播迅速传递给大众。
这促使了人们对社会的反思和呼声,也加速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
在经济层面,新文化运动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贡献。
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技术和实用主义的思想,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们开始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注重实践和创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耕经济,而是开始建立工业和商业体系。
同时,新文化运动也给予了女性更多的权益和机会。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受到重重束缚,缺乏平等的地位和机会。
而新文化运动提倡男女平等,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
女性开始参与到各个领域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中,逐渐实现了自己的人权和尊严。
然而,新文化运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限制。
尽管它的思想和理念在知识分子和一部分人中得到了传播和接受,但在社会的整体层面上,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实施。
传统的观念和制度仍然存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对新文化运动形成了阻碍。
2007-12-20 15:31:50 来自: 阿古(大花狗-小黄狗-大黄猫-小黄猫)标题:晚清民初现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历史实践zt晚清民初现代“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及其历史实践作者:黄兴涛晚清民初现代意义的“文明”和“文化”概念的形成与社会化运行,无疑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学术界对此问题已有关注,但研究仍未能充分展开。
①本文拟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考察“文明”、“文化”两个新兴的核心概念词的出现、内涵的演变,并连带着揭示它与清末民初一些重大的思想运动之间的历史关联,也就是力图将词汇史、概念史和观念史的视野结合起来,去凸显这两个现代概念内涵及其在社会化实践中所直接附丽的某些现代性价值观念在晚清民初这一特定变革时期的认同关系与历程。
在西方,表示现代“文化”和“文明”概念的词汇,英文和法文字母组合基本相同,为culture和civiliz(s)ation。
德文衍出稍晚,为kultur和zivilisation。
据雷蒙·威廉斯研究,civilization(文明)一词早先出现在17世纪初期的英文中,最迟至1772年,它所包涵的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社会进化、发展成就等现代含义已逐渐趋于稳定。
到18世纪末和19世纪,它最终流行开来。
法语中的情形与此相近。
②culture(文化)一词源自拉丁语中的cultura,最初的含义主要是耕种和栽培,同时附带一点尊敬和崇拜的辅助义。
在英语中,culture作为表示抽象过程或这一过程成果意义的独立名词,到19世纪中叶以前还谈不上流行。
在法国,culture一词出现于18世纪中期,与civilization几乎同时,且一开始两者间的关系就相互缠绕。
这一法语词18世纪末传入德国后,先是被改造成cultur,进入19世纪又变成kultur,其含义与civilization相同:首先表示变成“开化的”(civilized)或有教养的(cultivated)之一般过程的抽象意义;其次表示由启蒙历史学家建立起来的那种“文明”含义,即18世纪流行的那些普遍历史文本中用以描述“人类发展的世俗过程”之概念含义。
2019年第4期(总第285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4ꎬ2019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285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清末民初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思想研究刘㊀丹㊀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ꎬ北京100053)摘㊀要: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存在虽然是在近代才出现ꎬ但作为一个自在的存在却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ꎮ 华夷之辨 天下一家 思想在中华民族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ꎬ对于以文化㊁道德为判断尺度的 华夷之辨 ꎬ中华民族认同思想是其在理论上的转型与升华ꎮ在近代民族危机的刺激下ꎬ 中华民族 概念从提出到中华民族认同思想的确立ꎬ经过了梁启超㊁孙中山等人的不懈努力与实践ꎬ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ꎬ是中国建构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必然要求ꎬ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与保障ꎮ关键词:清末民初ꎻ中华民族ꎻ历史文化认同ꎻ华夷之辨中图分类号:K256.7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19)04-0159-06基金项目: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课题 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文化认同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ZK20170411)作者简介:刘丹忱ꎬ1969年生ꎬ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ꎬ历史学博士ꎮ㊀㊀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前提与保障ꎮ当代学者关于近代中华民族认同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ꎬ但切入的视角多集中于民族学和近代史研究领域ꎬ很少有学者是从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视角研究这一问题的ꎮ中华民族不是一个民族ꎬ但从历史上看ꎬ它能够不断地以民族内聚的形式扩大ꎬ并基本保持其多元而一体特征ꎬ这与古代中国的 华夷之辨 思想是密不可分的ꎮ面对近代以来西方 民族 民族国家 等新观念的输入ꎬ特别是可能出现的民族分离㊁国家分裂的时代危机ꎬ近代的先贤们以历史文化为价值资源ꎬ较好地解决了民族思想的古今㊁中西问题ꎬ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借鉴ꎮ作为民族意识觉醒的称谓 中华民族 出现在近代ꎬ而中华民族的渊源却是长久的ꎮ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ꎬ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ꎬ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ꎮ [1]在距今三千年前ꎬ在黄河流域就出现了华夏族ꎬ经过不断的融合和发展后ꎬ又形成了汉族ꎬ汉族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壮大起来ꎬ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ꎬ经过民族自觉而形成中华民族ꎮ 华夷之辨 天下一家 的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ꎬ近代中华多元一体民族认同思想的形成是对 华夷之辨 的转型与超越ꎬ它也成为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思想基础ꎮ㊀㊀一㊁中华历史文化认同思想由来已久历史上的华夷之辨ꎬ指的是华夏与夷狄的区别ꎮ 华 ꎬ与古字 花 相通ꎬ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为 荣 ꎬ清段玉裁则注: 木谓之华ꎬ草谓之荣ꎮ 夏 的本义有二:一是地名ꎬ二是华美之义ꎮ大禹受封为夏伯ꎬ大禹之子启建夏朝时便以此为国号ꎮ«说文解字»考 夏 的造字结构ꎬ认为是用繁笔大写的 人 字ꎮ段玉裁注: 以别于北方狄ꎬ东方貉ꎬ南方蛮ꎬ西方羌ꎬ西南焦侥ꎬ东方夷也ꎮ夏引申之意为大也ꎮ 可见ꎬ 夏 是 大 的意思ꎮ«左传正义 定公十年»中孔颖达疏曰: 中国有礼仪之大ꎬ故称夏ꎻ有服章之美ꎬ谓之华ꎮ华㊁夏一951也ꎮ 有人认为 夷 字是对少数民族的污蔑之词ꎬ其本意并非如此ꎮ«说文解字»曰: 夷ꎬ平也ꎬ从大从弓ꎬ东夷人也ꎮ 说明东方民族是以善于使用弓箭为标志的部族ꎬ夷字本无贬义ꎮ华夷观念出现得很早ꎬ林惠祥先生把古代中国众多的民族概括为华夏㊁东夷㊁荆吴㊁百越㊁东胡㊁肃慎㊁匈奴㊁突厥㊁蒙古㊁氐羌㊁藏㊁苗㊁瑶㊁罗缅㊁白种㊁黑种等16系[2]ꎮ早在上古时代ꎬ中华大地上就大致出现了四大部族集群:姜姓炎帝族㊁姬姓黄帝族㊁史前东夷族和苗蛮族ꎮ经过多次血与火的洗礼ꎬ黄帝与炎帝两大部落结为联盟ꎬ遂逐渐产生了古华夏族ꎮ而古华夏族一经产生ꎬ其由多源走向一体的过程就从未停止过ꎮ经过春秋三百多年的变迁ꎬ北狄㊁西戎㊁东夷㊁南蛮等部族逐步实现了华夏化ꎬ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华夏族ꎮ在«春秋»«左传»«国语»等书中ꎬ春秋时的齐㊁鲁㊁晋㊁郑㊁陈㊁蔡等中原诸侯国被称为 中国 诸夏 或 华夏 ꎬ而秦㊁楚㊁吴越等则仍是 夷狄 ꎮ但到了战国时代ꎬ七雄都被并称为 诸夏 ꎬ同列 中国 ꎮ这便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民族大融合ꎮ华夏民族凭借其稳定的农耕文明的优越性ꎬ以华夏礼乐文化为纽带ꎬ逐步建立起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ꎮ其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ꎬ以及宋辽金元时代的第三次民族大融合ꎬ虽然中原华夏政权的宗主地位时常受到挑战甚至被异族所取代ꎬ但华夏中心意识和大一统观念却根深蒂固ꎮ入主的异族政权往往以华夏正统自居ꎬ这也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进程的一部分ꎮ中华民族何以 多元 而能 一体 ?这与古代中国有关世界秩序的观念思想不无关系ꎮ中国历史上有天下观ꎬ中国的最高理想是天下大同ꎬ当然要向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过渡ꎮ这使得中国文化具有了包容非华夏民族的文化基因ꎬ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3]ꎮ而天下观中处理我族与他族关系的华夷之辨ꎬ在春秋战国时代得到了儒家思想家的改造与升华ꎮ这成为促使 多元 能够化为 一体 的重要因素之一ꎮ孔子最早也是最系统地提出了以 夷夏之辨 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思想ꎮ在孔子看来ꎬ诸夏代表着文明和先进ꎬ夷狄代表着野蛮与落后ꎬ历史的进程应当以诸夏的文明改造夷狄的野蛮ꎬ使原本落后的夷狄向先进过渡ꎬ最终达到诸夏的文明水平ꎬ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ꎮ孔子甚至没有歧视夷ꎬ«论语 子罕»中说: 子欲居九夷ꎬ或曰陋ꎬ如之何?子曰: 君子居之ꎬ何陋之有ꎮ 这话的一个重要含义就是:孔子认为有教无类ꎬ君子居于夷狄之地肩负着文化传播与改造的责任ꎬ因此夷狄可以教化ꎬ故不以为陋ꎮ孟子曰: 舜生于诸冯ꎬ迁于负夏ꎬ卒于鸣条ꎬ东夷之人也ꎮ文王生于岐周ꎬ卒于毕郢ꎬ西夷之人也ꎮ («孟子 离娄»)具有夷狄血统的大舜和周文王能被奉为华夏族的著名先王ꎬ可见歧视夷狄的说法真是无从谈起了ꎮ华夷可以互变的思想促使后来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都希望通过接受礼乐文化而成为中华的主人而非征服者ꎮ作为一种数千年延续不断的独具特色的传统王朝国家认同ꎬ 中国 或 中华 认同在世界史上都是相当少见的现象[4]ꎮ中国人自己很早就把中国看成是一个文化共同体ꎬ而不是一个政治疆域ꎬ更非一个种族疆域ꎮ中国所涵盖的民族和疆域不断以内聚的形式扩大的历史进程ꎬ印证了中华天下观中的华夷之辨所独具的包容性和向心力ꎮ这也是古代中华民族能够多元一体的内在奥秘所在ꎮ㊀㊀二㊁近代民族危机冲击下 中华民族 概念的产生㊀㊀近代以来ꎬ在西方势力的不断入侵下ꎬ中国的 天下观 受到了严重的挑战ꎬ 外夷 的出现让传统意义上的夷夏互变思想又有了新的指向:夏逐渐演变为中国境内的所有民族ꎬ夷则主要是指西方列强ꎮ在此背景下ꎬ中华民族认同意识逐渐萌生ꎬ并得到不断发展ꎮ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出现和形成正是对中国古代 华夷之辨 的继承和超越ꎮ民族 概念的形成与流行应该是清末的事情ꎮ虽然近些年民族学者举出一些古代汉语中使061用 民族 一词的例子ꎬ①但总的说来ꎬ 民族 一词在古代中国使用不多ꎬ多为不确指的分类泛称ꎮ应该说现代汉语意义上 民族 一词的使用ꎬ主要还是借鉴了日本汉字新词对译西文的用法ꎮ此一词汇从日本正式传入中国ꎬ初见于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ꎮ1896年11月15日ꎬ«时务报»刊登日本汉学家古城贞吉所撰«土耳其论»一文ꎬ文章中写道: 彼(指当时的土耳其人)独知战斗ꎬ而不解政治ꎬ长于武断ꎬ而疏于文事ꎮ故能征服各国ꎬ同兹宗教ꎮ然古国民族ꎬ不知统御之道ꎬ只赖同种族同宗教为倚信ꎬ且所奉教旨ꎬ峻猛严厉ꎬ绝少变通ꎬ不留余地ꎬ故西欧文物之进ꎬ不能容焉ꎮ然其所治诸民族ꎬ已为西欧文物感化ꎬ而不受羁縻ꎮ 土耳其帝国所治民族ꎬ一曰土耳其人ꎬ二曰阿拉比亚人ꎬ三曰希腊人ꎬ四曰亚儿米尼亚人ꎬ五曰是拉母人ꎬ六曰亚儿把尼亚人ꎮ此六民族ꎬ其最要者也 [5]这里的 民族 既是 历史文化共同体 ꎬ又是具有独立建国的自主权利的政治共同体ꎮ梁启超为近代民族思想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ꎮ1899年ꎬ梁启超在«东籍月旦»的第二章 历史 中ꎬ讲到西洋上古史时ꎬ使用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 一词: 盖于民族之变迁ꎬ社会之情状ꎬ政治之异同得失ꎬ必如是乃能言之详尽焉ꎮ [6]376在介绍近时外交史时ꎬ又提到 惟著最近世史者ꎬ往往专叙其民族争竞变迁ꎬ政策之烦扰错杂 [6]378ꎮ1901年ꎬ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ꎬ讲到 时代之区分 时ꎬ首次提出了 中国民族 的概念ꎬ并将中国民族的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ꎬ上世史ꎬ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ꎬ是为中国之中国ꎬ即中国民族自发达㊁自竞争㊁自团结之时代也ꎻ第二ꎬ中世史ꎬ自秦一统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ꎬ是为亚洲之中国ꎬ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繁赜㊁竞争最烈之时代也ꎻ第三ꎬ近世史ꎬ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ꎬ是为世界之中国ꎬ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ꎮ [7]471-4721902年4月ꎬ梁启超在«新民丛报»连载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正式提出了 中华民族 ꎬ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ꎬ正式使用了 中华民族 一词: 齐ꎬ海国也ꎮ上古时代ꎬ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思想者ꎬ厥惟齐ꎮ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ꎬ一曰国家观ꎬ二曰世界观ꎮ [7]597从 中国民族 到 中华民族 ꎬ梁启超完成了 中华民族 概念的创造ꎮ1903年ꎬ在«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一文中ꎬ他提出 合汉㊁合满㊁合回㊁合苗㊁合藏ꎬ组成一大民族 之主张ꎬ清晰地赋予了中华民族较为科学的内涵: 吾中国言民族者ꎬ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ꎬ更提倡大民族主义ꎮ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ꎮ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族是也ꎮ 合汉合满合蒙合回合苗合藏ꎬ组成一大民族ꎮ 梁启超的思想突破了单一民族建国的理论ꎬ呼吁抛弃单民族思维的小民族主义而采纳大民族主义ꎮ这是梁启超基于对中国多民族相融为一体的历史与现实的认识而提出的ꎮ1905年ꎬ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中多次使用 中华民族 ꎬ通过对民族单一和多元的讨论ꎬ得出结论: 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ꎬ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ꎮ [8]7300 先秦以前ꎬ分宅中国本部诸族ꎬ除炎黄一派之华族以外ꎬ凡得八族ꎬ今分论之:苗蛮族㊁蜀族㊁巴氐族㊁徐淮族㊁吴越族㊁闽族㊁百粤族㊁百濮族ꎮ 而其中除苗㊁濮二族外ꎬ率皆已同化于中华民族ꎬ无复有异点痕迹之可寻ꎬ谓舍诸族外更无复华族可也ꎮ [8]7301-7309通过对先秦时期华夏族的形成过程进行追溯ꎬ提出中华民族从最初的华夏族开始就不是纯一而是混合而成的ꎮ1922年ꎬ他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中提出: 民族成立之唯一要素ꎬ在 民族意识 之发现与确立ꎮ何谓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ꎬ 彼日本人我中国人 ꎮ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 我中国人 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ꎬ此人即中华民族之一员也ꎮ [8]7331-7332此时又进一步提出民族成立的要素为民族意识的觉醒ꎬ而非种族㊁语言㊁风俗等的差异ꎮ梁启超还在文中对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历史格局的形成过程进行了161①参见邸永君:« 民族 一词非舶来品»ꎬ«中国民族报»2004年2月20日ꎻ茹莹:«汉语 民族 一词在我国的最早出现»ꎬ«世界民族»2001年第6期ꎻ郝时运:«中文 民族 一词源流考辨»ꎬ«民族研究»2004年第6期等ꎮ系统的梳理ꎬ从而拓展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历史纵深ꎬ揭示出中华民族 自始即为多元的结合 之事实ꎮ 吾族自名曰 诸夏 以示别于夷狄ꎬ诸夏之名立ꎬ即民族意识自觉之象征ꎮ 夏 而冠以诸 ꎬ抑亦多元结合之一种暗示也ꎮ此民族意识何时始确立耶?以其标用 夏 名ꎬ可推定为起于大禹时代ꎮ 自兹以往ꎬ 诸夏一体 的观念ꎬ渐深入于人人意识之中(三代同祖ꎬ黄帝等神话皆从此观念演出)ꎬ遂成为数千年来不可分裂不可磨灭之一大民族ꎮ [9]㊀㊀三㊁ 中华民族 概念的进一步发展继梁启超之后ꎬ杨度和章太炎是较早使用 中华民族 一词的代表人物ꎮ1907年1至5月ꎬ杨度在«中国新报»上连载«金铁主义说»一文ꎬ提出 文化边界 说:㊀㊀中国向来虽无民族二字之名词ꎬ实有何等民族之称号ꎮ今人必曰中国最旧之民族曰汉民族ꎬ其实汉为刘家天子时代之朝号ꎬ而非其民族固有之名也ꎮ中国自古有一文化较高㊁人数较多之民族在其国中ꎬ自命其国曰中国ꎬ自命其民族曰中华ꎮ即此义以求之ꎬ则一国家与一国家之别ꎬ别于地域ꎬ中国云者ꎬ以中外别地域远近也ꎮ一民族与一民族之别ꎬ别于文化ꎬ中华云者ꎬ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ꎮ即此以言ꎬ则中华之名词ꎬ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ꎬ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ꎬ乃为一文化之族名ꎮ故«春秋»之义ꎬ无论同姓之鲁㊁卫ꎬ异姓之齐㊁宋ꎬ非种之楚㊁越ꎬ中国可以退为夷狄ꎬ夷狄可以进为中国ꎬ专以礼教为标准ꎬ而无亲疏之别ꎮ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ꎬ而其称中华如故ꎮ以此推之ꎬ华之所以为华ꎬ以文化言ꎬ不以血统言ꎬ可决知也ꎮ故欲知中华民族为何等民族ꎬ则于其民族命名之顷ꎬ而已含定义于其中ꎮ与西人学说拟之ꎬ实采合于文化说ꎬ而背于血统说ꎮ华为花之原字ꎬ以花为名ꎬ其以之形容文化之美ꎬ而非以之状态血统之奇ꎬ此可于假借令意而得之者也ꎮ若以此而论ꎬ今日之中华民族ꎬ则全国之中除蒙㊁回㊁藏文化不同ꎬ语言各异而外ꎬ其余满㊁汉人等ꎬ殆皆同一民族[10]372ꎮ杨度提出了以文化作为民族区分的边界ꎬ因此华夷以文明程度来判断ꎬ以礼乐文化作为标准ꎬ符合礼乐文化的即可以进而为华ꎬ所以满㊁汉等都可以称为华ꎬ也是同一个民族ꎬ即中华民族ꎬ这是对中国古代华夷可以相互转化的 华夷之辨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ꎮ同时ꎬ杨度意识到了民族分离㊁国家分裂的时代危机ꎬ他进一步强调: 故中国之在今日世界ꎬ汉㊁满㊁蒙㊁回㊁藏之土地ꎬ不可失其一部ꎬ汉㊁满㊁蒙㊁回㊁藏之人民不可失其一种ꎬ必使土地如故ꎬ人民如故ꎬ统治如故ꎮ 人民既不可变ꎬ则国民之汉㊁满㊁蒙㊁回㊁藏五族ꎬ但可合五为一ꎬ不可分一为五ꎮ分一为五之不可ꎬ既详论之矣ꎮ至于合五为一ꎬ则此后中国ꎬ亦为至要之政ꎮ [10]302-303显然杨度所认同的是大中华民族与统一多民族国家ꎮ针对杨度的«金铁主义说»ꎬ革命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章太炎发表了«中华民国解»一文ꎬ从三个方面对杨度的 文化边界 说提出质疑: 一曰未明于托名标识之事ꎬ而强以字义皮传为言ꎮ二曰援引«春秋»以诬史义ꎬ是说所因ꎬ起于刘逢禄辈ꎬ世仕满洲ꎬ有拥戴虏酋之志ꎬ而张大公羊以陈符命ꎬ尚非公羊之旧说也ꎮ三曰弃表谱实录之书ꎬ而已意为衡量ꎮ [11]259-260章太炎认为杨度的 文化边界 说是假借字义的强词夺理之说ꎬ并且有认贼作父的嫌疑ꎬ从根本上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ꎮ他进一步指出: 中国魏晋以来异族和会者数矣ꎮ稽之谱牒ꎬ则代北金元之姓ꎬ视汉姓不及百一ꎬ今试于通都广市之间四方所走集者ꎬ一一询其氏族ꎬ旧姓多耶?抑吊诡书恒之姓多耶?其间固有私自改变与朝廷赐姓者ꎬ征之唐宋人姓氏书中其数犹最微末ꎮ夫岂徒中华民族之空模ꎬ而以他人子弟充其阙者ꎮ [11]261认为中华民族是纯正的汉族ꎬ被其他人混杂了ꎬ从反满的角度最终提出 内部既瓜分ꎬ使中国以外若无各列强之环饲ꎬ则汉人以一民族组织一国家ꎬ平等自由ꎬ相与为乐ꎬ虽曰主义狭隘ꎬ然以自私为乐ꎬ亦未尝非一义也 [11]267的理想目标ꎬ这便是章太炎的 汉族中心 说ꎮ章太炎与梁启超㊁杨度虽然都使用了 中华民族 这个名称ꎬ但在具体内容上却有所差别ꎮ261章太炎提出以汉人特指 中华民族 ꎬ认为必须首先恢复汉族政权来作为建立 中华民国 的基础ꎬ由此可见ꎬ他的 中华民族 只是汉族的一个别称而已ꎮ㊀㊀四㊁孙中山从接受 五族共和 到认同 中华民族㊀㊀孙中山在革命实践过程中ꎬ也为中国的民族主义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ꎮ早年的孙中山曾宣称: 我们一定要在非满族的中国人中发扬民族主义精神ꎬ这是我毕生的职责ꎮ [12]2271905年7月30日ꎬ在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的演说中ꎬ孙中山提议本会宗旨ꎬ拟规定 驱除鞑虏ꎬ恢复中华ꎬ创立民国ꎬ平均地权 [12]276-277四事为纲领ꎬ此纲领带有明显的 排满 性质ꎮ当然ꎬ孙中山的 排满 绝不是狭隘的种族复仇主义ꎮ他曾反复说: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ꎬ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ꎬ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ꎬ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ꎬ决无寻仇之理ꎮ 民国的建立为国内各民族的平等融合提供了可能性ꎮ1912年1月1日ꎬ中华民国建立ꎬ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提出: 国家之本ꎬ在于人民ꎮ合汉㊁满㊁蒙㊁回㊁藏诸地为一国ꎬ即合汉㊁满㊁蒙㊁回㊁藏诸族为一人ꎬ是曰民族之统一ꎮ [13]2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对外宣言书»中第一次使用了 中华民族 的名称: 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ꎬ根于天性ꎬ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ꎬ决不肯轻启战争ꎮ [13]2-3此后不久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将 五族共和 五族平等 的建国方针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ꎮ辛亥革命的爆发及其胜利ꎬ使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迅速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ꎬ从而很快抛弃了 排满 的革命方略ꎬ而转向接受 五族共和 ꎬ全力专注于实现民族平等与融合的事业ꎮ1919年孙中山重新讲述«三民主义»的时候提出新的建议ꎬ即 汉族当牺牲其血统㊁历史与自尊自大之名称ꎬ而与满㊁蒙㊁回㊁藏之人民相见于诚ꎬ合为一炉而冶之ꎬ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 [14]187ꎮ戴季陶认为ꎬ 三民主义之原始的目的ꎬ在于恢复民族的自信力 ꎬ 一个民族的生命ꎬ最要紧的是他的统一性和独立性ꎮ而这统一性和独立性的完成ꎬ最要紧的是在于他的自信力总理此四十年的努力ꎬ要点在何处?就是要唤起中华民族的自信心ꎬ造成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独立性 [15]ꎮ三民主义中的 民族主义 之 民族 ꎬ此时已明确地指向了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的 中华民族 ꎮ1920年11月4日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ꎬ孙中山从另一种意义上否定了五族共和的说法: 现在说五族共和ꎬ实在这五族的名词很不切当ꎮ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ꎬ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如美国ꎬ本是欧洲许多民族合起来的ꎬ现在却只成了美国一个民族ꎬ为世界上最有光荣的民族)ꎬ并且要把中华民族造成很文明的民族ꎬ然后民族主义乃为完了ꎮ [14]394此后两年ꎬ孙中山多次倡导 中华民族 观念ꎬ曾说: 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ꎻ然曰五族ꎬ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ꎮ欲泯此界限ꎬ以发扬光大之ꎬ使成为世界上有能力㊁有声誉之民族ꎬ则莫如举汉㊁满等名称尽废之ꎬ努力于文化及精神之调洽ꎬ建设一大中华民族ꎮ [16]28-29所以他说: 更进一步言ꎬ吾人既抱此建设中华民族之志愿矣ꎬ尤当以正义公道之精神ꎬ为弱小者援助ꎬ或竟联络引进之ꎬ使彼脱离强权ꎬ加入自由民族ꎬ同受人类之公平待遇ꎬ如威尔逊 民族自决 ꎬ与新俄宪法之所谓 民族解决 然ꎮ能如此ꎬ方得谓达民族主义之极境矣ꎮ [16]28-29在接受西方以及苏联民族思想观念的同时ꎬ孙中山的民族思想显然融入了中国传统的天下主义情怀ꎮ1921年3月6日ꎬ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中ꎬ孙中山又一次提出了 务使满㊁蒙㊁回㊁藏同化于我汉族ꎬ成一大民族主义的国家 ꎬ 将汉族改为中华民族ꎬ组成一个完全底民族国家 [14]473-474的主张ꎮ孙中山在革命实践的过程中ꎬ面对时局的变化ꎬ又摒弃了 五族共和 说ꎬ而转向了对 中华民族 的认同ꎮ从提出 驱除鞑虏㊁恢复中华 到开始接受 五族共和 再到认同 中华民族 ꎬ反映了孙中山民族思想的发展轨迹ꎬ同时也在理论和实践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认同思想的发展ꎬ是近代民族聚合361意识初步确立㊁新的民族认同观念逐渐确立的重要标志ꎮ㊀㊀五㊁结语近代中华民族认同思想的演进ꎬ是与近代社会的剧烈变化密不可分的ꎬ同时也是对古代 华夷之辨 天下一家 思想的转型与超越ꎮ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民族主义理论的传入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 夷夏之辨 的内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ꎮ在主权被侵㊁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过程中ꎬ反对外来侵略ꎬ推翻清王朝的统治ꎬ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ꎮ清末民初的思想家们对传统华夷思想进行了现代性的阐释ꎬ使其成为维系中华民族认同㊁助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思想资源ꎮ 中华民族 概念由梁启超提出ꎬ经过杨度㊁章太炎等人的辩论而不断传播为更多的人所接受ꎬ再到孙中山的理论和实践ꎬ从 驱除鞑虏㊁恢复中华 到 五族共和 再到认同 中华民族 的发展ꎬ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在近代社会实现了质的飞跃和升华ꎮ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ꎬ是中国建构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必然要求ꎬ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与保障ꎮ近代以来西方民族国家意识的引入ꎬ强化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独立性ꎬ而弱化了各民族之间的共存共荣ꎬ西方殖民者分而治之的政策助推着东方民族分裂主义ꎮ面对当前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ꎬ促进民族团结㊁反对国家分裂的任务格外复杂而艰巨ꎮ从中国的历史看ꎬ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ꎬ而此过程保持着一定凝聚㊁向心㊁尚和的历史传统ꎮ如何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获得智慧和启迪ꎬ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ꎮ同时深入研究将中国传统价值资源做现代性转化尝试的近代相关思想ꎬ显得更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ꎮ在汲取古先贤的东方智慧力求建构当代中国民族理论的同时ꎬ学界也应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与建议ꎮ如宣传与教育口径上ꎬ我们需要尊重五十六个民族的特性ꎬ但更要强调中华民族的共性ꎬ强化中华民族整体的民族意识等等ꎮ这些对于防止民族分裂㊁巩固现代统一多民族国家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ꎮ参考文献:[1]㊀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ꎬ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ꎬ第1页ꎮ[2]㊀林惠祥:«中国民族史»(上册)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ꎬ第9页ꎮ[3]㊀刘丹忱:«中国的 天下观 与西方的世界秩序观»ꎬ«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年第5期ꎮ[4]㊀黄兴涛:«重塑中华 近代中国 中华民族 观念研究»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ꎬ第12页ꎮ[5]㊀古城贞吉:«土耳其论»ꎬ«时务报»光绪二十二年十月十一日ꎮ[6]㊀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2册)ꎬ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ꎬ第376页ꎮ[7]㊀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3册)ꎬ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版ꎮ[8]㊀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专辑第11册)ꎬ中华书局2015年版ꎮ[9]㊀«梁启超全集»(第6册)ꎬ张品兴编ꎬ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ꎬ第3436-3437页ꎮ[10]㊀«杨度集»(第1卷)ꎬ刘睛波编ꎬ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ꎮ[11]㊀章太炎:«章太炎全集 太炎文录初编»(别录卷一)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ꎮ[12]㊀«孙中山全集»(第1卷)ꎬ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ꎮ[13]㊀«孙中山全集»(第2卷)ꎬ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ꎮ[14]㊀«孙中山全集»(第5卷)ꎬ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ꎮ[15]㊀钱穆:«国学概论»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ꎬ第358-359页ꎮ[16]㊀«孙中山集外集»ꎬ陈旭麓㊁郝盛潮编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版ꎮ[责任编辑:修㊀磊]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