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知觉学习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521.00 KB
- 文档页数:26
知觉学习理论吉布森一、理论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联想主义对知觉的解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知觉学习的中介说(强化说)。
通过学习把刺激与其它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办法,如对刺激赋予一个名称或给予奖励,我们就能学会辨别环境中的各种引激。
将这种联系加在刺激上,就能用来与起初似乎非常相似的另一个刺激物加以区别。
知觉学习的差异说:知觉学习不是由于中介或联系的结果,而是由于观察者对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刺激特征的敏感性逐渐增加的缘故。
其结果是导致观察者对感觉世界中的刺激有了越来越多的经验,学会了辨别刺激的各个方面。
刺激的各个方面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观察者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把握刺激的所有信息,只有通过不断的辨别,才能实现知觉学习。
因此,差异说把知觉学习看作是辨别的过程,而不是联系的过程。
代表人物,美国吉布森夫妇。
二、基本观点(一)知觉是人类主动的活动。
吉布森认为,知觉是一个激活了的有机体为了认识世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一种主动的过程。
儿童和成人都能在环境中主动地发现、探亲、参与和抽取信息。
三个实验:第一,视觉悬崖。
实验台以中间为分界,一边表面画有棋盘格。
另一边空白。
把婴儿放在中间,婴儿的母亲站在空白的一边喊他过来。
婴儿是否能用视觉发现棋盘格的表面是坚硬的、足以支持她的身体呢?这要看婴儿是否能认识到所提供的信息。
实验表明,婴儿不往空白的一边爬。
通过婴儿对视崖的反应可测量出婴儿对物体特性的认识。
小动物也都不往空白处走。
第二,抓握反应。
在三个月左右的婴儿面前放一个大球和一个小球。
在婴儿还不会用手拿东西的时候,能根据球的大小及距离用不同的姿势去抓。
对小球用手掌抓,对大球用两只手抱。
这表明婴儿具有预测的能力。
婴儿把手伸到物体前进将到的地方,而不是伸向看到物体的地方,表明婴儿知觉到了物体运动的轨迹。
也就是,婴儿认识到物体运动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第三,回避反应。
婴儿对物体轮廓迅速放大的信息能作出回避的反应。
婴儿会用伸出手阻挡物体或将头后仰。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景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学习者凭借经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能力和心理上的变化的过程。
)加涅的学习分类(看)(一):按学习结果划分,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根据人类学习的结果,人的学习结果可分为五种: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的学习5,动作技能(二)奥苏贝尔则根据学习的实现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同时考虑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将其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他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学习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桑代克、华生、巴甫洛夫、斯金纳、班杜拉等。
主要观点:强调刺激(S)——反应(R)的联结。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接,即形成S-R之间的联结。
桑代克的试误——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认为: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1)准备律。
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同他是否已做好准备有关。
(2)练习律。
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随练习次数的增多而加强。
(3)效果律。
只有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发生。
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令人愉快的,那么学习就会发生;如果反应的结果是令人烦恼的,那么这种行为反应就会削弱而不是加强。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应答性行为)(看看即可)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奠基者和捍卫者。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作用的过程。
消退现象:经典性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的强度逐步减弱,条件反应甚至消失。
自然恢复:经一段时间后,再次呈现条件刺激,条件反应又重新出现。
条件的泛化:将所习得的行为,技能或概念从一个情境移到另一个情境中。
条件的分化:知觉到先前刺激的差异并对这种差异作出不同的反应。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斯金纳是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知觉学习理论吉布森一、理论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联想主义对知觉的解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知觉学习的中介说(强化说)。
通过学习把刺激与其它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办法,如对刺激赋予一个名称或给予奖励,我们就能学会辨别环境中的各种引激。
将这种联系加在刺激上,就能用来与起初似乎非常相似的另一个刺激物加以区别。
知觉学习的差异说:知觉学习不是由于中介或联系的结果,而是由于观察者对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刺激特征的敏感性逐渐增加的缘故。
其结果是导致观察者对感觉世界中的刺激有了越来越多的经验,学会了辨别刺激的各个方面。
刺激的各个方面是一种客观存在,但观察者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把握刺激的所有信息,只有通过不断的辨别,才能实现知觉学习。
因此,差异说把知觉学习看作是辨别的过程,而不是联系的过程。
代表人物,美国吉布森夫妇。
二、基本观点(一)知觉是人类主动的活动。
吉布森认为,知觉是一个激活了的有机体为了认识世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一种主动的过程。
儿童和成人都能在环境中主动地发现、探亲、参与和抽取信息。
三个实验:第一,视觉悬崖。
实验台以中间为分界,一边表面画有棋盘格。
另一边空白。
把婴儿放在中间,婴儿的母亲站在空白的一边喊他过来。
婴儿是否能用视觉发现棋盘格的表面是坚硬的、足以支持她的身体呢?这要看婴儿是否能认识到所提供的信息。
实验表明,婴儿不往空白的一边爬。
通过婴儿对视崖的反应可测量出婴儿对物体特性的认识。
小动物也都不往空白处走。
第二,抓握反应。
在三个月左右的婴儿面前放一个大球和一个小球。
在婴儿还不会用手拿东西的时候,能根据球的大小及距离用不同的姿势去抓。
对小球用手掌抓,对大球用两只手抱。
这表明婴儿具有预测的能力。
婴儿把手伸到物体前进将到的地方,而不是伸向看到物体的地方,表明婴儿知觉到了物体运动的轨迹。
也就是,婴儿认识到物体运动所包含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第三,回避反应。
婴儿对物体轮廓迅速放大的信息能作出回避的反应。
婴儿会用伸出手阻挡物体或将头后仰。
《发展心理学理论》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说明一、教学目的、任务发展心理学理论是研究现代心理学中七种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以及主要代表人物的心理发展观,是心理学院本科的专业必修课。
发展心理学理论的教学目的,是要使学生掌握现代心理学的七种发展心理学理论及主要的发展观,对心理发展各阶段的年龄特征、影响因素有所了解,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发展观,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发展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纲指定教材:王振宇编著:《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二、教学的具体要求(一)本课程属于基础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心理学本科专业的特点,注意发展心理学原理与实际的儿童教育相结合。
(二)本课程主要阐述现代心理学中七种重要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及主要代表人物的心理发展观,重点章节为成熟势力的发展理论、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精神分析发展理论、日内瓦学派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历史的心理发展理论等。
教学内容分为掌握和了解两类,在每章的“目的要求”中分别加以了注明,供教学时参考。
(三)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力图通过发展心理学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由于我国的心理学水平较之国外先进水平尚有差距,而教材许多内容都引自国外的研究成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洋为中用,力求本土化”的思想。
(二)教学中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课堂讨论。
(三)结合心理学专业的实际,为学生留一些课后思考题,以供学生思考。
四、教学效果检查本课程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共计80学时,以讲授为主。
考试分平时阶段测验、半期考试、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方式用口试和笔试。
比例为10%、20%、70%。
评定学期成绩结合平时得出综合成绩为该门课成绩。
五、教学时数分配章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时 6 8 6 12 12 16 12 8 第二部分讲授大纲第一章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与发展理论一、目的要求:(一)掌握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