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32.86 KB
- 文档页数:19
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和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王权;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1)背景:A.历史传统:13世纪<<大宪章》的签署给王权设定了界限,并形成了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B.政治前提:1688年的光荣革命解决了王权与议会的权力之争。
(2)制定: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1)内容: 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影响: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是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到法治,英国社会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 时间: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2)“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首相承担了实际行政职责。
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3)运行机制: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4)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和两党制的形成,议会选举由个人竞争扩大为两党间的角逐,大选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3.1832年议会改革(1)改革原因:““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议会基本掌握在资产阶级化得贵族手中,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日渐高涨(2)改革结果和作用: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发展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虽然保留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①国王是世袭产生,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②议会具有立法权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内阁的领袖就是首相。
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二三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两个趋势:国王权利逐渐削弱,议会权利不断增强三个转移:A.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B.行政权力有国王转移到内阁;C.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二.北美大陆的新体制1.联邦宪法的制定..(1)背景:.A.1776年,英属北美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B.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①邦联政府无权制定统一关税,无力保护本国经济的利益②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①二次内战,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过程②新贵族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1)前提:资产阶级革命③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④“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影响: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①颁布的条件:
限制王权法案②《权利法案》等法案:内容、实质
一、英国君主立(2)确立过程③结果: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近宪制的确立①形成过程:
代责任内阁制的形成②特点(内阁与议会的关系):
西③影响:
方(3)特点:虚君、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民①结束专制制度,走上民主化的道路,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保障主(4)作用②权力互相制约和平衡,有利于调节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稳定政③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新的统治模式产生巨大影响。
治
的(1)背景:独立战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邦联”制使美国陷入窘境。
确①主要内容:联邦制、三权分立的原则
立二、美国总统制制约权力: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与共和制确立②特点中央与地方
发联邦宪法的制定平衡利益大州与小州
展南方与北方
(2)确立③评价:
①1788年6月,联邦宪法正式生效
联邦政府的成立②1789年1月,华盛顿当选总统
③意义:
★比较美国共和和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三、民主政治的扩展(法国共和制和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此内容略。
一、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英国英国::前提——“光荣革命”;奠定基础——前提——“光荣革命”;奠定基础——《权利法案》《权利法案》;确立——确立——1818世纪中期世纪中期;;发展——发展——18321832年议会改革。
改革。
1. 了解英国“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满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和荷兰执政威廉继承英国王位女儿和荷兰执政威廉继承英国王位,,这次不流血的政变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光荣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级革命的结束))。
2. 理解《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 《权利法案》《权利法案》:1689: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颁布。
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颁布。
①内容①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财政权等权力。
君主权力受到法律制约。
约。
②意义②意义::从此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权力从此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确立。
(2) 责任内阁制责任内阁制:18:18世纪前期形成世纪前期形成,,开创者——沃尔波尔开创者——沃尔波尔,,是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
是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
内阁产生过程内阁产生过程::普选产生下院议员→下院大选→(国王形式上任命)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首相提名(内阁和政府成员内阁和政府成员))→(国王批准→(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制。
内阁成员集体负责组成责任内阁制。
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与首相共进退;;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且控制立法程序。
作为政府和内阁首脑的首相掌握行政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因此掌握国家大权。
掌握国家大权。
3. 了解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 原因原因::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兴起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代议制)一、概述1、含义: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其特点:选举、议会立法、政党政治2、时间:19世纪70年代3、方式: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的确立,定宪法,设立议会,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4、形式:君主立宪制---英国、德国、日本;民主共和---美国、法国5、影响:①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践否定君主专制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历史的重大进步。
但存在一定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②调节、缓和矛盾,稳定统治秩序保证,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③扩展到亚洲及世界其他地区6、民主政治的启示:①民主政治是历史的潮流。
民主需要法治来保障。
②民主政治不是一触而就的,需要不断发展完善。
③国情不同,民主政治方式不同。
我们应该允许差异的存在,承认民主的多样性。
二、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1640—1688年)①主要领导人:克伦威尔②革命反复,不是一帆风顺③1688光荣革命是革命结束的标志(国家权力由国王转移到议会)2、确立和完善历程(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三位一体要素:君主、议会、内阁(2)确立:①限制国王权力立法权、司法权、军事权等1689年《权利法案》 1701年《王位②扩大议会权力:1689年《权利法案》继承法》③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721年,沃波尔开创多数党领袖组阁的先例。
18世纪中期正式形成。
取得对行政权的监督和控制。
(3)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根本原因: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内容:选举权的相关规定(取消高额财产资格限制)代表名额的调整影响:民主进一步扩大,完善。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①君主“统而不治”②议会居权力中心③内阁与议会相互制衡4、议会、内阁关系:①内阁由议会选举产生,对议会负责;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
②议会可以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内阁集体辞职或内阁提请国家元首解散下院,提前议会大选,由新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1、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但受到议会制约,责任内阁制确立后英王才开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美国实行的既是联邦制,又是共和制。
从国家结构形式上说,美国是联邦制;从政体上说,美国是共和制。
3、注意古希腊实行的是直接民主制,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实行的是间接民主制。
4、注意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与保皇派相妥协的结果,总统和参议院
5、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式的统一性表现:一个核心:代议制民主;
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制;三项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一.《权利法案》1689年背景:光荣革命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利内容: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等特点:政治权力由国王转向议会,人治转向法治。
意义:(1)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主权在民取代主权在君,由人治走向法治,是历史的进步。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与发展(1)光荣革命前,枢密院是国王的最高咨询(2)光荣革命后,内阁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3)汉诺威王朝时,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惯例,逐渐形成责任内阁制(4)1721年,沃波尔(英国第一位首相)开创组建内阁的先例(5)18世纪中叶,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6)19世纪70年代以后,权利不断膨胀,成为英国议会中的“第三院”,凌驾于议会之上责任内阁产生的程序1.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选直接选举产生2、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3、首相提名,由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制内阁三.英国政体的几个要素:君主:1、地位:“统而不治”是国家象征2、权利:1)形式上任命首相和内阁2)任命上院议员议会:1、地位:是国家权力中心,拥有立法权2、组成:由上院和下院组成。
首相:产生: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地位:组织责任制内阁内阁:对议会负责,行使行政权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君主制、民主制、贵族制三者融为一体;2、保留君主,但议会掌权;3、以议会和内阁制为核心;(议会——立法权,内阁——行政权)4、国王“统而不治”,代表国家,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
四.1787年宪法的内容1、确立美国的联邦体制三权分立:2、规定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3.规定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4、规定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1787年宪法的基本原则1、中央集权原则(联邦制原则):最高行政长官-总统:军事、行政最高立法机关-国会:财政、立法最高司法机关-联邦司法2、分权制衡原则: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制衡3、民主原则:总统、议员由民选产生1787年宪法的认识进步性:1)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2)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3)巩固美国的独立和统一,具有反封建进步意义局限性:1)保留南方奴隶制度,打下种族歧视的烙印2)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确立政治体制——共和制、总统制、联邦制联邦制的特点:1、中央政府(即联邦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在全国范围内行使国家权利,集中了财政、外交和制定经济政策的权利。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前提:光荣革命的胜利A.经过: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社会的进步,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发动政变,推翻詹姆士二世,并邀请威廉三世入主英国。
历史上把这场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称为光荣革命。
B.影响:结束了专制王权,以不流血的方式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形成过程:(1)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专制王权,以不流血的方式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确立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3)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确立,国王统而不治,英国成为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责任内阁制▲形成过程:光荣革命后威廉三世期间,内阁形成→乔治一世期间,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成为惯例→1721年,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任财政大臣并主持内阁会议,成为事实上的首相,开创了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并组阁的先例→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确立。
▲特点:●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的多数党领袖担任●议会有权倒阁●内阁须定期向议会报告工作●一旦内阁得不到议会信任,内阁成员必须全部辞职,或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大选,由新选出的议会决定内阁的去留。
(理解内阁与议会间的制衡关系)(4)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选举权,选举权扩大(5)19世纪70年代以后,内阁权力开始凌驾议会之上3、特点:虚君、内阁对议会负责、选举权扩大、内阁权力膨胀:二、美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背景:邦联体制使新生的美国陷入困境2、内容:(1)实行共和制度(美国属于总统制共和制)A.含义:国家元首和权力机关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B.表现:▲总统:选民间接选举产生,四年一任,连任不得超过两届(选举人团制度)▲议员:参议员每州2名,任期6年,每2年改选其中的1/3,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2年。
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17世纪中后期,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大约一个世纪以后,美国独立并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政体。
18世纪末期,在封建势力比较强大的欧洲大陆,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共和政体。
19世纪中后期,德国完成了统一,并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这样,近代西方主要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得以最终确立,并逐步发展和完善。
一、美国1787年宪法(一)历史背景1775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与英国之间爆发独立战争。
1776年宣布独立,建立美国。
1781年,英国战败,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美国独立后,建立了各州之间松散的联盟,实行邦联制,没有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这使得年轻的美国陷入了困境,具体表现在:①政治:地方骚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②经济:各州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方面各行其是,互设关卡,导致商品流通不畅,阻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③对外贸易:各州没有统一的对外关税,使得外国商品大量涌入美国,对美国市场和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不利于美国经济利益的保护。
④军事:各州有征兵权,但美国国家不掌握军队。
美国面临着英国和西班牙的威胁。
因此,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制定一部完备的宪法,成为美国脱离困境,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美国国家权力结构(三)原则(1)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中央与地方分权。
(2)联邦制原则:最高行政权归总统。
联邦财政、立法权归议会。
司法权归联邦法院。
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3)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都由民选产生。
(四)评价1、意义:(1)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基础,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
(2)与当时欧亚大陆封建君主制度相比,资本主义共和制是优越的,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确立了联邦制,既避免了邦联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权力过于集中,防止独裁统治出现;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国家,又保留了地方一定程度的自治,有利于州域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知识点总结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和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限制王权;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内阁制,“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
(1)背景:A.历史传统:13世纪<<大宪章》的签署给王权设定了界限,并形成了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B.政治前提:1688年的光荣革命解决了王权与议会的权力之争。
(2)制定: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的制定(1)内容: 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2)影响: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是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到法治,英国社会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 时间: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2)“光荣革命”后,国王逐渐退出内阁,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首相承担了实际行政职责。
1721年,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3)运行机制: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内阁成员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4)19世纪中期随着选举权的扩大和两党制的形成,议会选举由个人竞争扩大为两党间的角逐,大选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3.1832年议会改革(1)改革原因:““光荣革命”后,英国的议会基本掌握在资产阶级化得贵族手中,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和经济发展,工商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改革议会的呼声日渐高涨(2)改革结果和作用:工业资产阶级获更多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发展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虽然保留君主.,但由议会掌权。
①国王是世袭产生,是国家的象征,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②议会具有立法权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内阁的领袖就是首相。
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一二三一条主线:议会的发展演变两个趋势:国王权利逐渐削弱,议会权利不断增强三个转移:A.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B.行政权力有国王转移到内阁;C.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下移到公民民主二.北美大陆的新体制1.联邦宪法的制定..(1)背景:.A.1776年,英属北美殖民地宣布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B.邦联的松散状态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主权①邦联政府无权制定统一关税,无力保护本国经济的利益②各地经常发生骚乱,社会动荡加剧。
(2)制定: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①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地中央政府,同时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3)内容(或者原则): ②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③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4)评价:①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②这部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原则,三权分立原则,民主原则,从而避免绝对权力的出现,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③这部宪法也使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州与小州之间,南方和北方之间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和,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局限性:存在种族歧视,忽视下层人民的民主2.宪法的完善(1)完善原因:美国人民的斗争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A.1789年制定除了宪法的前10条修正案,规定了公民的若干自由权(2)完善:B.内战结束后通过的宪法第13条和第14条的修正案,进一步规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注:1.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项目美国共和制英国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产生方式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世袭国家元首的任期任期制终身制国家元首的权力掌握国家实权统而不治的虚君政府首脑总统首相政府产生方式总统任命议会产生国家权力中心总统议会议会与政府的关系分权制衡政府对议会负责明清时期的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明清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而是皇帝的内侍机构,阁臣职权大小以皇帝旨意而定,一般无实权。
明清的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它加强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而英国内阁是依法建立的中央机构,是国家立法机构----议会组织的行政机构(即政府),它只是听命于议会,而不听命于君主,君主只是国家元首的形式代表,而行政权力在政府首脑---首相或总理的手上。
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A.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军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
随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宣告成立1.背景:B.新政权选举出新的国民议会,共和派与保皇派在国民议会中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①行政权归于总统。
A.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B.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
2.内容: C.总统与参议院共有创议法律之权。
D.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可解散众议院。
②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
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方式选举产生。
(1)1875年宪法是一部保护有产阶级利益的宪法,体现了总统议会内阁之间的权力平衡3影响:(2)1875年宪法打击了复辟君主制保皇派的势力,最终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制的基础。
标志着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在法国的确立。
(3)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德意志帝国宪法1.背景:1871年德意志帝国宣告成立,德国的统一最后完成。
(1).统一的根源:德意志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2).统一的方式:普鲁士领导,通过三次王朝战争。
(3).统一的时间:1871年(4).意义:实现了德意志民族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封建分裂状态,使德意志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但是保留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
2.颁布:1871年4月3.内容:①宪法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
中央帝国政府控制各邦的军事等大权,各邦只保留教育、卫生、地方行政权力,也保留了邦的君主政府和议会。
②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a皇帝是国家元首,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帅军队等权力b宰相是内阁首脑,他主持政府工作,内阁大臣只是宰相的助手,宰相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有绝对权力c 议会为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
4.意义:①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建立,推动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②统一后的德国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简表项目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时间1640—16881775---17831789--17941864--1871宪1681787年宪法1785年宪1871年《德法名称9年《权利法案》法意志帝国宪法》国家元首国王总统总统皇帝国家政体君主立宪制总统共和制议会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政府首脑首相总统总统首相权力中心议会总统议会皇帝国家无有有有首脑有无实权政府如何产生首相与内阁从议会中产生民选产生总统与内阁议会中产生皇帝任命首相与官员政府对谁负责议会选民议会皇帝3.资产阶级代议制(1)确立条件:A.经济基础: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或者工业革命的进行,为代议制政体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B.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不断壮大,他们强烈要求推翻封建统治,建立新的政治体制。
C.思想基础:思想解放运动,特别是启蒙思想家构建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代议制政体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D.政治基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者改革,夺取政权。
制定宪法。
(2)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的统一性A.一个核心---代议制民主B.两种政体----立宪君主制,共和制C.三项原则----民主化、制度化、法律化(3)历史作用:A.代议制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从法律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或者改革的成果,代议制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具有先进的民主精神,对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B.代议制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有利于调解或和社会矛盾,稳定统治秩序,在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进步作用和历史意义。
C.在资产阶级民主制下,无产阶级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合法斗争,有利于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
练习题1. 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2.“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
”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 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 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3.)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
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
”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 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 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4. 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
它赞美的是A.联邦体制 B.分权制衡原则C.共和制度 D.主权在民原则5.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
“当前政体”是A.君主专制 B.君主立宪制 C.共和制 D.无产阶级专政6. 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内各邦实力的差距。
但在这个帝国中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B.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C.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D.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7. 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 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 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8.(28分)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
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