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PPT
- 格式:ppt
- 大小:1.20 MB
- 文档页数:24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匆匆》课文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那里呢?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天;但是我的手越来越空了。
默默数着,八千多天从我身边悄悄溜走;就像大海中针尖上的一滴水,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溪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我不禁泪流满面。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我掩面叹息。
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我飞走的日子里,在千家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什么?只有流浪,只有奔波;八千多天的匆匆里,除了流浪,还剩下什么?过去的日子,如烟,被微风吹散,如雾,被楚阳蒸发;我留下什么痕迹?我有没有留下像游丝一样的痕迹?我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一眨眼就要赤裸裸的回去?但不可能是平的。
为什么你这次要白跑一趟?你很聪明,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课文赏析一、写作背景: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是一篇短小优美的散文,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散文诗,但是从将此文收录于1924年12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其诗歌与散文集《踪迹》看,是将此文作为散文作品的。
因为其《踪迹》之第一辑是新诗。
第二辑是散文。
而此文恰被收录在其第二辑散文部分的。
该文凡五百四十一字,是朱自清先生的第一篇散文。
文章写于1922年3月28日,原载1922年4月11日《时事新报·文学旬刊》第34期。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8课《匆匆》图文讲解+知识要点课文知识点1.《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他的作品还有《绿》、《背影》。
2.文章紧扣“匆匆”,写了时光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3.课文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
开头、结尾都用了设问句,首尾呼应,突出时间来去匆匆的惋惜和无奈的强烈情感。
4.写出珍惜时间的语句。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2)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5.句子理解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用排比的句式,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
“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运用设问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深深留念。
②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作者运用比喻,把自己过去的八千多日子比喻成针尖上的水滴,把时间的流比喻成大海。
表现出作者十分无奈的愁绪。
③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展示了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
④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作者把自己八千多日子的流逝作了高度的概括,使时间匆匆而去的形象化为“如轻烟”“如薄雾”,比喻独特,联想新奇。
轻烟、薄雾瞬息被“吹散了”,被“蒸融了”,日子就是如此稍纵即逝。
作者用全身心去感受时光的流逝。
同步练习第一课时一、给加点字注音。
涔涔潸潸赤裸徘徊遮挽蒸融伶俐二、结合语言环境,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确乎:涔涔:潸潸:徘徊:三、读句子,看看下面各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答案写在括号中。
1.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
()2.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
()3.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4.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