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2.74 KB
- 文档页数:6
《的常春藤叶》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1.2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感受生命的价值。
1.3学习并运用描写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
2.1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深入解读小说。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1感受生命的宝贵,珍惜当下。
3.2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1理解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形象。
1.2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2.教学难点
1.1掌握描写手法,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简要介绍欧·亨利及其作品《的常春藤叶》的背景。 2.学生分享对欧·亨利及其作品的了解。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感知故事情节。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三、课堂讲解
1.教师讲解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四、合作交流
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课堂小结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小说情节与人物形象的理解。
二、课堂讲解
1.教师讲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三、写作训练
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生命的作文。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
二、合作交流
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描写手法。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三、写作训练
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作文。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
四、课后作业
1.学生完成一篇关于《的常春藤叶》的读后感。
2.学生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教学反思
2.学生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提出建议。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深入理解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提高写作水平。同时,学生能感受生命的宝贵,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重难点补充:
第二课时
二、课堂讲解
1.教师讲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师对话:“同学们,你们觉得《的常春藤叶》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地方?”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对,贝琳达的生命力,贝尔曼老先生的牺牲,这些都是小说想要传达的主题。那么,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来体现这些主题呢?”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学生甲:“我觉得贝尔曼老先生画的那片叶子非常有力量,它不仅仅是生命的象征,也是人与人之间温情的体现。”
教师回应:“很好,你注意到了这一点。那么,你能举个例子,说明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来体现这种力量的吗?”
三、写作训练
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生命的作文。
教师指导:“在写作时,注意通过细节来展现生命的坚韧和美好。比如,你可以描写一个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或者是一朵花在恶劣环境中绽放的情景。”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对话:“你的描写很生动,但是否可以再加入一些情感因素,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呢?”
第三课时
二、合作交流
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描写手法。
学生乙:“我发现作者在描写贝尔曼老先生的时候,用了许多关于他外表的描写,比如他的‘破旧的雨衣’,‘满是皱褶的脸’,这些描写让人感觉他很落魄,但在却展现了伟大的一面。”
教师引导:“很好,这就是通过对比来增强描写效果。你们还能找到其他类似的描写吗?”
3.写作训练
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描写手法,写一篇关于关爱他人的作文。
教师提示:“在写作时,试着描写一个场景,比如一个孩子在帮助一个跌倒的老人,注意细节,让读者能感受到那种温馨的氛围。”
2.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对话:“你的作文开头很有吸引力,但是中间部分似乎有些平淡,我们可以加入更多具体的描写来增强感染力,比如描述孩子的表情、动作,老人的感受等。”
通过这些对话和指导,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并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同时,这样的教学过程也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注意事项:
1.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异,教师应提供不同层次的阅读材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
2.在分析小说人物和主题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个体差异,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3.对于写作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耐心指导,多给予正面反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注意控制时间,避免过度依赖,确保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在教学内容上。
5.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6.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和互动,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