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导管植入术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5
手术记录
姓名xx 性别男年龄39岁科室普外科
住院号168895 病房号:床位号:7
手术日期:2019年09月11日
术前诊断:1、肠梗阻。
术中诊断:1、肠梗阻。
手术名称:消化道造影+肠梗阻导管置入术。
手术人员:主刀xx 助手xx 洗手护士xx
麻醉方式:局麻+心电监护,麻醉师:xx
手术过程:患者平卧于床,利多卡因充分局麻鼻腔、口咽,泥鳅加硬导丝配合将8F导引导管、125cm单弯导管、Y阀同轴导管系统,经鼻腔、食管、到达胃内,造影证实,导管、导丝配合越过幽门、到达十二指肠水平部,交换斑马导丝,沿斑马导丝置入肠梗阻导管,充盈后球囊造影显示对比剂通过顺畅,排空后球囊,充盈前球囊,外固定肠梗阻导管,接负压鼓。
术毕,患者安返病房.
医师签名:。
内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在难治性肠梗阻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洪钟1,沈林艳2,何庆时1,李俊生1,刘云宾1,王晓斌2,唐婷2,滕正发11 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普通外科,广西桂林541004;2 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摘要:目的 观察内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在难治性肠梗阻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术后胃肠道激素变化。
方法 难治性肠梗阻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
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鼻胃管置入序贯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术前给予内镜下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序贯外科手术治疗。
观察两组置管情况,记录腹痛缓解时间、腹胀缓解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及术后24、72 h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活性肽(VIP)和胃动素(MTL)。
结果 两组均一次性置管成功,置管过程中患者耐受性较好,无消化道出血及穿孔发生。
观察组术后腹痛缓解时间、腹胀缓解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P均<0.05)。
两组术后24 h血清VIP水平高于术前,血清MTL水平低于术前(P均<0.05)。
两组术后72 h血清VIP水平低于术后24 h,对照组术后72 h血清VIP水平仍高于术前(P均<0.05);两组术后72 h血清MTL水平高于术后24 h,观察组术后72 h血清MTL水平高于术前(P均<0.05)。
观察组术后24、72 h血清VIP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MTL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55%、18.18%,P<0.05)。
结论 与鼻胃管相比,内镜下鼻肠梗阻导管置入用于难治性肠梗阻手术治疗可更好地促进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调节胃肠激素分泌。
关键词: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胃肠减压;序贯外科手术;血管活性肽;胃动素;难治性肠梗阻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20.015中图分类号:R65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20-0062-04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
经肛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恶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和护理王静;袁艺【摘要】[目的]探讨经肛型肠梗阻导管治疗结直肠癌相关性肠梗阻的护理方法和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1年—2013年我科收治的18例结直肠癌性梗阻病人,接受经肛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以同期10例未接受置管治疗的病例进行比对。
[结果]18例肠梗阻病人在接受经肛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后临床症状、腹部体征和 X 线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提高,且较未接受置管治疗的病例改善明显。
18例经置管治疗的病人有11例完成Ⅰ期手术切除,其中仅2例同时行预防性造瘘手术;10例未经置管治疗的病人4例行急诊手术治疗,6例行预防性或永久性造瘘手术。
[结论]经肛型肠梗阻导管能有效改善恶性肠梗阻症状,有助后续手术切除或辅助化疗。
%Objective:To probe into the nursing method and clinical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rcinoma associated intestinal obstruction undergoing transanal ileus tube therapy.Methods:A total of 18 cases of color-ectal cancer obstruction patients who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from 201 1 to 2013 were selected and they re-ceived the transanal ileus tube therapy,10 cases who did not receive catheter treatment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taken as control group.Results:After 18 intestinal obstruction patients received the treatment of anal intestinal obstruction catheter placement,their clinical symptoms,abdominal signs and X ray manifestations have been eased in different degree,and the quality of life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it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an that of patients who did not receive catheter therapy.In 18 cases patients who received the catheter treatment,there were 1 1 casescompleted stage I surgical resection,which only two cases had prevention of fis-tula surgery;in 10 cases of patients who did not received the catheter treatment,there were four cases under-went emergency surgery,six cases underwent the preventive or permanent colostomysurgery.Conclusion:Anal type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catheter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intestinal obstruction and facilitate subsequent surgery or chemotherapy.【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15(000)017【总页数】4页(P1585-1588)【关键词】结直肠癌;肠梗阻;经肛型肠梗阻导管;护理【作者】王静;袁艺【作者单位】510095,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510095,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73结直肠癌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三,其中广东省的发病率位居全国首位[1]。
观察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作者:刘建军来源:《中外医疗》2013年第05期[摘要] 目的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及其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9月—2011年10月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老年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31例,观察组在综合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无中转开腹手术治疗,总有效率为93.6%;对照组中转开腹手术3例,总有效率为77.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 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开腹手术[中图分类号] R6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2(b)-0060-02粘连性肠梗阻属于常见的一种外科急腹症,其治疗难度较大,且病死率较高,但临床一般认为在肠梗阻的状态下行外科开腹手术治疗的难度较高,且效果不理想,术后复发率较高。
该研究通过观察该院2009年9月—2011年10月术后发生黏连肠梗组患者62例,探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总结其临床治疗经验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该院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老年患者62例,年龄在35~89岁,中位年龄为(66.5±2.5)岁,男34例,女28例,其疾病病种为结肠癌术后7例,胃切除术后15例,胆囊切除术后4例,阑尾炎术后3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31例,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
1.2 方法两组皆采取纠正酸碱电解质紊乱、静脉营养、抑酸、抗感染、禁饮水禁食等综合对症治疗。
1.2.1 观察组在综合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C臂机透视下,把肠梗阻的导管送至梗阻部位或者小肠上段的近端,往导管前的气囊内将10~15 mL的生理盐水注入,然后将导丝拔除,继续向胃内把肠梗阻的导管适度地送入,保持其在胃内呈现出松弛的状态,并保持外端不固定,有利于肠梗阻的导管可以随肠蠕动进行向前移动,外接负压吸引器进行操作[3]。
肠梗阻导管置入技术诊疗规范概念:肠梗阻是常见急腹症之一。
基本治疗方法主要是禁饮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等。
其中胃肠减压常通过鼻胃管来施行。
传统的鼻胃管长度较短,只能减少胃内压和抽吸胃液,而对肠腔内的液体无法做到充分引流,致使大量气液积聚在肠道,造成肠壁扩张水肿,继而血流受阻,影响肠道功能恢复,可能导致治疗时间延长或失败。
肠梗阻导管长度大,通过前导子的重力作用和近端肠蠕动对前囊的推动作用,将导管向小肠远端推进,可以到达梗阻部位的近端,直接进行吸引减压,大大增加了肠内容物引流效率。
在减压充分的情况下缓解肠道水肿和恢复血运,为恢复肠功能奠定了良好基础。
后囊主要应用于肠腔造影,确定导管前端位置及判断梗阻部位。
目的:临时缓解梗阻症状,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条件,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性治疗,不属于病因治疗。
对于无法完全缓解的肠梗阻在通过植入肠梗阻导管后可进行肠道准备,远端(经肛)的患者还可以经口给予适当的营养以改善体质,争取一次性病变根治治疗的机会。
适应症:第一诊断为肠梗阻患者:1 不愿和不宜外科手术(无外科手术机会、外科手术条件欠佳和预计外科手术预后不佳)的小肠及结直肠梗阻。
2 外科术后肿瘤复发引起浸润、压迫或粘连导致肠道吻合口或造瘘再次狭窄梗阻。
3 外科手术肿瘤无法切除或剥离且肠道旁路造瘘条件欠佳的肠道恶性梗阻。
4 作为外科择期手术前过渡期缓解肠道梗阻,改善手术条件的应急治疗。
5 作为其他原因导致肠道梗阻无积极治疗方法时的临时姑息治疗手段。
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应视操作器械及技术熟练程度而别。
但对下述情况应谨慎对待:1 有严重的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2 严重的心、肺功能衰竭预计无法耐受操作过程刺激。
3 广泛肠粘连并发多处狭窄或有无法疏通之肠道阻塞。
4 濒危病人无后续治疗措施。
5 肠梗阻伴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期。
6 结肠梗阻伴重度内痔或肛周静脉曲张出血期。
7 伴有急性炎症、急、慢性胃溃疡或溃疡性结肠炎。
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价值【摘要】目的: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价值。
方法:收集近几年我院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分为研究组(行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和对照组(行传统肠梗阻松解术)。
对比(1)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
(2)两组术后12月肠梗阻复发率。
结果:(1)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12月肠梗阻复发率分别为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行小肠内排列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术后复发率低,手术创伤小。
【关键词】广泛粘连性肠梗阻;小肠内排列术;肠梗阻松解术粘连性肠梗阻大部分由手术引起,传统手术松解术术后复发率高,术后6月发生再次肠梗阻的几率达到15%~22%。
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复发率低的优点[1]。
因此本文拟收集2011年4月~2015年3月我院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探讨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手术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收集近几年我院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分为研究组(行经鼻置入肠梗阻导管小肠内排列术)和对照组(行传统肠梗阻松解术)。
研究组平均年龄(47.8±12.8)岁,男性23人,女性17人;对照组平均年龄(49.8±11.7)岁,男性24人,女性16人;2组人员性别,年龄无统计学意义。
1.2 手术方法1.2.1 对照组从原手术切口入路,根据术前X线提示选择梗阻严重部位作为手术切口,逐层切口腹部皮下组织,找到梗阻部位,无血运障碍者,将引起梗阻的粘连带进行松解;血运障碍者,行肠切除肠吻合;肠粘连成团状时,行局部切除;不易切除的部分,可用梗阻的上下肠襻间做侧侧吻合捷径手术。
术后胃肠减压、抑酸、补液等治疗,逐步开始进流质饮食、半流质及普食。
1.2.2 研究组麻醉方法及手术入路同对照组,行全小肠游离,血运障碍或粘连成团的肠段处理同对照组,切除阑尾后于残端开口处插入M-A管,逆行插入空肠,并将肠袢作盘状排列。
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发布时间:2021-09-01T13:58:00.707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3期作者:护理[导读] 目的:探讨研究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
纪艳艳 ,陆敏(通讯作者),樊金霞,何亮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上海 200135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应用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
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2月为研究时间范围,抽选样本为40例术后炎性肠梗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方案划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样本各20例。
对照组患者为基础护理模式,研究组患者为优质护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相关指标。
结果:对比两组肛门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采用经鼻插入行肠梗阻导管治疗期间应用优质护理干预可缩短肛门排气排便恢复时间,提高治愈率及护理满意度,值得全面推广。
关键词: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炎性肠梗阻;护理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可对肠内容物进行减压吸引,继而有效缓解肠梗阻。
为提高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效果,需加强护理干预,本研究择取本院患者为基础评价样本,探究并分析优质护理干预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9年1月-2020年12月为研究时间范围,抽选样本为40例术后炎性肠梗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方案划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样本各20例。
全部患者均确诊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符合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指征,且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总结并分析两组相关资料,研究组男12例,女8例,年龄统计区间范围34-68岁,平均(51.68±2.74)岁,手术类型包括结肠癌手术10例、胃癌根治术6例、肠粘连松解术4例。
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统计区间范围36-67岁,平均(51.59±2.63)岁,手术类型包括结肠癌手术11例、胃癌根治术6例、肠粘连松解术3例,基线资料对照分析无统计学层面差异(P>0.05)。
肠梗阻导管原理
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会导致肠道完全或部分阻塞,影响食物和消化物质通过肠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医生们开发了肠梗阻导管,它是一种用于治疗肠梗阻的医疗设备。
肠梗阻导管的原理是通过引导管将液体或气体引入肠道,以恢复正常的肠道功能。
这个过程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士来进行操作,以确保导管正确插入,并避免进一步的损伤。
医生会选择合适的导管尺寸和材料。
导管通常由柔软的塑料制成,以便能够顺利通过肠道。
然后,医生会使用适当的导管插入技术将导管插入患者的肠道中。
一旦导管插入,医生会通过导管引入液体或气体。
液体可以是盐水、消化液或药物,用于清洁肠道、缓解肠道炎症或消除细菌感染。
气体则可以用于扩张狭窄的肠道,帮助恢复正常的肠道通畅。
在导管插入和液体或气体引入过程中,医生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反应。
他们会注意患者是否有不适或疼痛感,以及导管是否插入正确位置。
如果发现任何问题,医生会及时调整导管或停止治疗。
肠梗阻导管的原理是通过恢复肠道的通畅性,帮助患者摆脱肠梗阻的困扰。
然而,导管治疗并不能完全治愈肠梗阻,它只是暂时缓解症状,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在使用肠梗阻导管的过程中,医生和护士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确保治疗成功的关键。
肠梗阻导管是一种治疗肠梗阻的重要工具,它通过引导管引入液体或气体,恢复肠道通畅。
然而,使用导管治疗仍然需要谨慎和专业的操作,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通过肠梗阻导管的使用,患者可以得到及时的缓解,并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康复。
观察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中图分类号】r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068-01【摘要】目的:对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对56例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病例进行分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病例数28例。
治疗组在x线监视下,对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进行运用;对照组对常规鼻胃管行胃肠减压进行运用,治疗病症。
结果:通过一周时间的治疗。
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高达92.9%。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患者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治疗,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可得到有效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肠梗阻;肠梗阻导管;引流技术肠梗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急腹症,老年患者病情更为严重。
由于年龄较大,其心肺功能差,出现的合并症较多,进行手术存在着较高的风险。
本文对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进行了分析,治疗安全有效。
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对我院2007年8月至2009年月收治的56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进行分析,其中包括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69.7岁。
56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运用结肠癌根治术的患者有18例,阑尾炎术的患者有4例,直肠癌术的患者有6例,胃癌根治术的患者有8例、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有11例。
另外包括5例剖腹产术和4例子宫肌瘤术。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排气停止、腹胀、腹痛等,借助ct提示肠壁水肿粘连、增厚。
患者的生命体征较为平稳,肝肾功能没有出现任何状况。
将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的病例数为26例。
1.2方法两组患者在手术之前,给予抗感染、静脉营养、抑酸等措施,对酸碱平衡紊乱、电解质、水等进行纠正。
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鼻胃管行胃肠减压进行治疗,并外接负压吸引器。
治疗组运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在x线监视下进行治疗。
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老年术后粘连性肠梗阻36例发表时间:2015-10-20T17:00:30.643Z 来源:《河南中医》2015年7月供稿作者:蒲晏均1 青廉(通讯作者)徐成飞叶华平邓杰[导读]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临床消化系统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是肠梗阻,而粘连性的肠梗阻是最为多见的一种类型。
蒲晏均1 青廉(通讯作者)徐成飞叶华平邓杰文(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四川成都 610513)【摘要】目的:研究采用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对36例老年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病人进行治疗想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36例粘连性肠梗阻病人,给予其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进行治疗,并对其临床资料及治疗疗效进行分析。
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经治疗后,总有效率是91.67%,无效率8.33%。
结论:临床上给予老年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病人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实施治疗后,可以使病人的各种临床症状得到缓解,提升病人的临床治愈率,且还可以使治疗有效性得到不断提升,改善病人生活的质量,可以在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大量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090-02临床消化系统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是肠梗阻,而粘连性的肠梗阻是最为多见的一种类型,该疾病的发病率在持续上升,对病人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粘连性的肠梗阻在腹部、盆腔手术后比较常见,手术过程中病人的肠管会受到机械损伤、血运破坏而致使术后发生肠管粘连现象[1]。
尤其是在老年病人中,因为病人的机体功能明显降低,所以老年病人中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几率较高,且因其年龄较大会导致并发症增多,使手术治疗的风险加大,因此临床治疗中应给予老年病人足够的重视,选择比较适合老年病人的治疗方法。
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能够使胃肠减压的深度增加,使肠梗阻的情况迅速减轻,解除病人的痛苦。
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梗阻性左半结直肠癌的护理陆妍楠;黎瑞仪;蒋邦好;苏涣新【摘要】目的:探讨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梗阻性左半结直肠癌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2007年8月-2010年6月,对我科收治的梗阻性左结直肠癌患者22例经肛门置入肠梗阻导管减压,置入导管后每天用温盐水冲洗及负压吸引,观察肠梗阻缓解率、腹围和引流量.结果:本组患者17例成功放置肠梗阻导管,置管后第3天肠梗阻缓解率为68.2%,平均腹围降至(85±4)cm,平均引流量为(2.4±1)L.结论:经肛门置入肠梗阻导管治疗梗阻性左半结直肠癌效果显著,能有效解除急性梗阻,使大部分患者能实施一期手术,为急性结肠癌性梗阻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1(024)020【总页数】2页(P2428-2429)【关键词】肠梗阻导管;梗阻性左半结直肠癌;护理【作者】陆妍楠;黎瑞仪;蒋邦好;苏涣新【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普通外科,511400;广东省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普通外科,511400;广东省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普通外科,511400;广东省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普通外科,51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结直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世界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相当一部分患者首发症状为急性肠梗阻,常规的手术方法是分期手术。
经内镜下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梗阻性左结直肠癌是国内近几年开展的新技术,能有效地缓解患者的梗阻症状,进而达到实施一次根治性手术的目的[1]。
2007年8月-2010年6月,我院共收治梗阻性左半结直肠癌患者45例,对其中22例实施经肛门置入肠梗阻导管减压,行肠道准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2007年8月-2010年6月,我院共收治梗阻性左半结直肠癌患者45例,放置导管的患者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39~82岁,中位年龄62岁,1例为降结肠癌,11例为乙状结肠癌,9例为直肠癌,1例为直乙交界处癌,见表1。
DSA引导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樊庆勇ꎬ季㊀芳ꎬ郑㊀旭ꎬ葛莉萍ꎬ郝俊山ꎬ牛德方ꎬ尚建南ꎬ田文倩山东省菏泽市立医院介入科㊀山东㊀菏泽㊀274000㊀㊀ʌ摘㊀要ɔ㊀目的㊀探讨DSA引导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小肠粘连性梗阻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ꎮ方法㊀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75例患者ꎬ观察患者梗阻症状及体征变化㊁自主排气㊁排便时间㊁24h引流量以及影像学检查评价等指标ꎬ并与传统的鼻胃管减压方法相比较ꎬ并分析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ꎮ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评价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ꎮ结果㊀所有患者均成功置管ꎬ技术成功率100%ꎮ与传统鼻胃管比较ꎬ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能够快速改善梗阻症状ꎬ缩短病程ꎬ明显提高患者的治愈率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结论㊀DSA引导下置入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安全快捷ꎬ较传统鼻胃管减压梗阻症状改善更加快速高效ꎬ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ꎮʌ关键词ɔ㊀粘连性肠梗阻ꎻ肠梗阻导管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ꎻ介入性ꎬ放射学中图分类号:R574.2ꎻR815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 ̄9011(2020)10 ̄1860 ̄04ApplicationvalueandfeasibilityofDSA ̄guildedtransnasalileustubeplacementinthetreatmentofadhesivesmallintes ̄tinalobstructionFANQingyongꎬJIFangꎬZHENGXuꎬGELipingꎬHAOJunshanꎬNIUDefangꎬSHANGJiannanꎬTIANWenqianDepartmentofInterventionalꎬHezeMunicipalHospitalꎬHeze274031ꎬP.R.ChinaʌAbstractɔ㊀Objective㊀TheclinicalapplicationvalueandfeasibilityofDSA ̄guildedtransnasalileustubeplacementinthetreatmentofadhesivesmallintestinalobstruction.Methods㊀FromJune2016toOctober2019ꎬ75patientswithsimpleadhesivesmallintestinalobstructionwerediscussedintheDSA ̄guildedtransnasalileustubeandcomparedwiththetraditionalmethodsofdecompressionofnasogastrictube.Symptomsandsignsofobstructionꎬselfexhaustanddefecationtimeꎬdrainageflowwithin24hꎬcomplicationwerecomparedbetweengroups.Thetreatmenteffectinthetwogroupswascomparedtoevaluateclinicalapplica ̄tionvalueofileustube.Results㊀Allpatientswereinsertedsuccessfullythatimprovingthesymptomsofobstructionꎬshortenedthecourseofdiseaseꎬandsignificantlyimprovedthecurerateofpatientscomparedtogastrictube.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㊀DSA ̄guildedtransnasalileustubeplacementinthetreatmentofadhesivesmallintestinalobstructionissafeandefficientꎬwhichisfasterandmoreefficientthantraditionalnasogastrictubedecompressionobstructionsymptomsꎬandimprovesthesuccessrateofconservativetreatment.ʌKeywordsɔ㊀AdhesiveileusꎻIleustubeꎻ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ꎻInterventionalradiology㊀㊀小肠梗阻是临床常见急腹症ꎬ其中粘连性肠梗阻约占40%~60%ꎬ常见原因是腹盆部术后肠粘连或粘连带所致[1 ̄3]ꎬ传统基本治疗方法是置入鼻胃减压管并禁食ꎬ但对于低位小肠梗阻疗效欠佳ꎮ近年来ꎬ随着肠梗阻导管的不断改进和介入放射学的进步ꎬ肠梗阻导管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ꎬ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ꎮ本文回顾性分析在DSA引导下置入经鼻型肠梗阻导管75例患者的病例资料ꎬ探讨肠梗阻导管DSA引导下插管技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ꎮ作者简介:樊庆勇(1970 ̄)ꎬ男ꎬ山东菏泽人ꎬ毕业于泰山医学院医学影像专业ꎬ副主任医师ꎬ主要从事介入诊疗工作1㊀资料与方法1.1㊀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6月~2019年10月在我院行DSA引导下置入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的75例患者ꎬ男性47例ꎬ女性28例ꎬ男女比例1.7:1ꎬ年龄18~89岁ꎬ平均年龄62.9岁ꎮ入选病例均经病史㊁梗阻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粘连性肠梗阻ꎬ所有患者均有一次以上腹盆部手术史ꎬ手术时间2天~4年不等ꎬ临床表现为急性或反复出现的梗阻症状:恶心或伴呕吐㊁腹胀㊁腹痛及肛门排气排便停止ꎻ影像学检查诊断为急性机械性肠梗阻ꎬ排除急性绞窄性肠梗阻㊁肠扭转㊁肠道新发肿瘤或肿瘤复发以及急性肠系膜动0681脉栓塞等ꎻ其中胃大部切除术16例ꎬ胃肠穿孔修补术9例ꎬ结直肠癌根治术14例ꎬ肝胆手术3例ꎬ腹盆部外伤急症手术7例ꎬ阑尾切除术6例ꎬ妇科手术12例ꎬ泌尿科手术5例ꎬ其他包括肠扭转术后2例ꎬ脾切除术1例ꎮ75例患者中既往已出现一次以上肠梗阻者9例ꎬ占12.0%(9/75)ꎬ均经鼻胃管减压后缓解ꎮ同时选择临床资料较为完整ꎬ同期在胃肠外科住院进行传统鼻胃管保守治疗的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75例作为对照组ꎬ其临床资料与导管治疗组具可比性ꎮ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立项审核ꎮ1.2㊀治疗方法1.2.1㊀器械准备㊀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套装ꎬ肠梗阻导管(大连库利艾特医疗制品有限公司)为医用硅橡胶导管ꎬ配有3.5m亲水性支撑导丝1根ꎮ自备泰尔茂260cm超滑超硬导丝及导引导管ꎮ1.2.2㊀一般治疗㊀患者按非手术常规治疗方法准备ꎬ包括1)禁食水ꎬ术前3天留置胃肠减压管ꎬ充分吸引出胃内容物ꎬ减少胃容积ꎻ2)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㊁全胃肠外营养及控制肠道感染ꎻ3)积极治疗原发病ꎮ1.2.3㊀DSA引导置管技术㊀患者鼻咽部充分麻醉ꎬ口咽及食道口服利多卡因凝胶麻醉ꎮ插管前用生理盐水充满肠梗阻导管和支撑导丝护套ꎬ将支撑导丝插入肠梗阻导管ꎬ远端至侧孔处ꎬ并用螺旋封头牢固固定ꎬ肠梗阻导管外用液体石蜡油润滑ꎮ患者取仰卧位ꎬ头偏向右侧ꎬX线监视下导丝㊁导管配合ꎬ经鼻将泰尔茂260超滑超硬导丝进入胃腔ꎬ越过幽门ꎬ如反复递送导丝仍不能通过幽门口ꎬ可经导管注入少量对比剂ꎬ变换体位(多选择右侧卧位)多角度观察幽门位置及对比剂流向ꎬ在合适角度监视下ꎬ将导丝送过幽门口ꎮ进一步递送导丝进入十二指肠㊁空肠ꎮ将导丝尾端从准备好的肠梗阻导管的前端孔插入第5~7侧孔穿出ꎬ固定超硬超滑导丝ꎬ沿导丝将肠梗阻导管送至屈氏韧带远端空肠内ꎮ到达预定留置位置后ꎬ撤除导丝ꎬ造影确认ꎬ向前球囊内注入灭菌蒸馏水10~15mlꎬ外接负压吸引器ꎬ固定肠梗阻导管于鼻孔同侧耳垂处ꎬ完成置管ꎮ置管2~3天后ꎬ每天X线透视或X线摄影观察导管位置ꎬ如果两次检查在同一位置或梗阻症状未见好转甚至有加重趋势ꎬ行造影检查ꎬ及时改变治疗方案ꎮ1.3㊀疗效评价临床疗效评价:1)治愈ꎬ指腹痛㊁腹胀㊁恶心㊁呕吐等小肠梗阻完全消失ꎬ恢复自主排气㊁排便ꎬ影像学检查导管前球囊到达结肠ꎬ肠管无扩张ꎬ积气㊁积液征象消失ꎬ随访期间饮食及二便正常ꎻ2)好转ꎬ指置管后ꎬ临床症状㊁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肠道梗阻征象明显缓解或消失ꎬ造影见肠管狭窄或成角ꎬ导管前球囊通过或未通过梗阻段ꎬ随访期间偶发腹痛㊁腹胀ꎬ消化道造影常提示小肠仍存在局限性狭窄ꎬ常需临床密切观察或再次治疗ꎻ3)无效ꎬ指梗阻症状及体征未缓解或加重ꎬ或出现高热㊁腹痛加剧ꎬ影像学检查提示肠道梗阻征象无改善ꎬ造影显示导管持续位于梗阻段肠管的近端ꎬ需急转手术治疗ꎮ治愈率=治愈例数/总例数ˑ100%ꎬ好转率=好转例数/总例数ˑ100%ꎬ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ˑ100%ꎬ无效率=无效例数/总例数ˑ100%ꎮ1.4㊀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ꎬ所得数据用均数ʃ标准差( xʃs)表示ꎬ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ꎬ计数资料进行 2检验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ꎮ2㊀结果2.1㊀插管技术成功率及并发症情况把肠梗阻导管头端置位于十二指肠屈氏韧带以远的空肠内定义为技术成功ꎮ75例中73例一次性插管成功ꎬ其中6例因置管前胃肠减压不充分ꎬ胃内容物较多ꎬ术中充分吸出胃内容物后ꎬ继续插管成功ꎻ2例两次插管成功ꎬ幽门狭窄或不开放ꎬ经胃镜下辅助导丝送过幽门ꎬ保留导丝ꎬ转至DSA下二次插管成功ꎮ总体一次性插管成功率为97.3%(73/75)ꎬ总技术成功率100%ꎮ主要并发症为插管后的咽部不适或疼痛(17例)ꎬ多为自限性或对症处理后缓解ꎬ未出现导管断裂㊁拔管困难以及肠道出血㊁穿孔等严重并发症ꎮ2.2㊀临床治疗结果75例患者经肠梗阻导管保守治疗成功治愈61例ꎬ好转9例ꎬ总有效例数70例ꎬ有效率93.3%ꎮ70例治疗有效的病例中ꎬ置管后5h~4天腹痛㊁腹胀症状均能明显缓解或消失ꎻ1~6天可恢复有效自主排气㊁排便ꎬ梗阻症状完全解除ꎻ影像学评价ꎬ置管2~8天后与置管前相比ꎬ气液平面减少ꎬ肠管扩张程度减轻ꎻ2~6天可见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的前端到达回肠远端(图1)ꎮ5例保守治疗无效ꎬ急行剖腹探查手术ꎬ加上好转患者中择期手术3例ꎬ8例转手术治疗ꎬ中转手术率10.7%ꎮ拔管时间3~38天ꎬ平均7.35天ꎮ2.3㊀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㊀㊀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腹痛腹胀缓解时间㊁恢复排1681表1㊀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xʃs)分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天)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天)X线气液平消失时间(天)24h引流量(ml)肠梗阻导管组3.0ʃ1.03.2ʃ3.09.2ʃ4.21020.0ʃ210.0传统鼻胃管组6.1ʃ2.48.2ʃ3.515.0ʃ10.1520.0ʃ200t值 ̄9.67 ̄9.43 ̄4.6014.97P值0.000.000.000.00表2㊀临床疗效比较分组总例数治愈 例(%) 好转 例(%) 无效 例(%) 有效 例(%) 肠梗阻导管组7561(81.3)9(12.0)5(6.7)70(93.3)传统鼻胃管组7530(40.0)20(26.7)25(33.3)50(66.7)2值16.67P值<0.01图1㊀男ꎬ14岁ꎮ小肠Mecke憩室切除术后10天ꎮ图1ACT显示肠管扩张ꎬ大量潴留液ꎬ并见多发气液平ꎬ符合肠梗阻影像表现ꎮ图1Bꎬ1CDSA监视下ꎬ经鼻插入260cm超滑超硬导丝经上消化道进入空肠ꎬ沿导丝将肠梗阻导管送至屈氏韧带远端空肠内ꎮ图1D3天后腹部X线摄影显示肠梗阻导管顺利通过梗阻段ꎬ远端前导子进入直肠ꎬ梗阻解除气排便时间㊁X线摄影显示气液平消失时间(3.0ʃ1.0)天㊁(3.2ʃ3.0)天㊁(9.2ʃ4.2)天明显短于传统鼻胃管组(6.1ʃ2.4)天㊁(8.2ʃ3.5)天㊁(15 0ʃ10.1)天ꎬ24h引流量经鼻型肠梗阻导管(1020.0ʃ210.0)ml明显高于传统鼻胃管组(520 0ʃ200)mlꎬ见表1ꎻ临床有效率方面ꎬ肠梗阻导管(93.3%)较传统鼻胃管组(66.7%)亦大大改善ꎬ见表2ꎮ以上数据资料分析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3㊀讨论㊀㊀小肠粘连性梗阻是腹盆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ꎬ据统计约70.0%~90.0%有腹盆部手术史ꎬ粘连部位几乎均在小肠ꎮ再次手术治疗可能会因新的创伤导致更为广泛的粘连ꎬ故目前对于该类患者首选非手术治疗[4]ꎮ研究表明肠粘连的病理改变在术后已经存在ꎬ肠粘连并不等于肠梗阻ꎬ仅是在胃肠动力紊乱等因素诱发下ꎬ造成肠内容物通过受阻ꎬ随着肠内容物的潴留积聚ꎬ导致肠壁扩张㊁水肿ꎬ梗阻加剧ꎮ如能尽快将梗阻近端肠腔有效地减压ꎬ往往可使梗阻缓解ꎬ关键问题是如何才能快速地减压到梗阻部位ꎮ因此在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中ꎬ有效的胃肠减压就成为保守治疗成功的关键ꎮ以往ꎬ鼻胃减压管置入并禁食是小肠梗阻的基本治疗方法ꎬ传统的鼻胃减压管ꎬ由于插管深度有限ꎬ只能引流出部分胃内潴留液ꎬ对于低位梗阻ꎬ无法有效引流出小肠深部的潴留物ꎬ达不到完全胃肠减压的效果ꎮ因此传统的鼻胃减压管对小肠梗阻治疗效果有限ꎬ有效率不足50.0%ꎮ与传统的胃肠减压相比ꎬ肠梗阻导管具有明显的优势ꎬ长度更长达300cmꎬ内径粗达18Fꎬ在前方水囊的牵引下ꎬ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充分利用肠道自身的蠕动在肠道中缓慢前进ꎬ尽快到达梗阻部位ꎮ通过多个吸引侧孔对梗阻近端肠管进行快速有效引2681流ꎬ减少肠道内细菌毒素吸收ꎬ本组24h内引流量明显增多ꎬ大大减轻了肠管压力ꎬ缓解腹胀及肠管水肿ꎬ从而使梗阻段肠管的血运得以明显改善ꎮ肠梗阻导管的前导子设计成内含不锈钢球的念珠状ꎬ不透X线且具有垂重作用ꎬ柔软而富有弹性ꎬ更容易通过肠道弯曲和狭窄处ꎮ肠梗阻导管的动力来源于肠蠕动裹挟前球囊向前滑行ꎬ也正是充分的引流使扩张的肠管回缩㊁蠕动恢复成为导管前进并顺利通过梗阻段的关键ꎮ同时导管对梗阻部位起到支撑㊁扩张作用ꎬ有效对小肠整复㊁重排ꎬ达到解除肠梗阻的作用ꎮ本组结果显示ꎬ肠梗阻导管对术后粘连性小肠梗阻具有独特疗效ꎬ较传统鼻胃管减压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梗阻症状ꎬ缩短腹痛㊁腹胀缓解时间和自主排气排便时间ꎬ提高治愈率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ꎮDSA引导的优势:1)整个插管操作规程ꎬ在X线透视监视下进行ꎬ减少了 盲插 带来肠壁出血㊁穿孔的风险ꎻ2)采用导丝导管交换技术ꎬ使导管通过率更高㊁用时更短ꎬ置管更深ꎬ增加了患者的耐受性ꎬ减少了肠道逆蠕动引起的脱管(退至胃腔内)风险ꎻ3)术中㊁术后遇到导管前进受阻时ꎬ可随时推注对比剂行小肠造影ꎬ既可为插管指引方向ꎬ也可明确梗阻的部位和程度ꎬ为鉴别诊断和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帮助ꎮ而对于部分肠梗阻导管治疗症状部分缓解或疗效欠佳患者ꎬ可经导管行小肠造影ꎬ以明确梗阻的部位和原因ꎬ为准确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和把握手术时机提供依据ꎮ造影的情况可分为3型:Ⅰ型ꎬ闭塞型ꎬ对比剂完全不能通过ꎻⅡ型ꎬ狭窄型ꎬ对比剂尚可通过ꎬ肠管明显狭窄ꎻⅢ型ꎬ折曲型ꎬ肠管成角明显ꎬ折曲处肠管局限性狭窄ꎬ对比剂少量通过ꎮ这种影像学分型对指导临床治疗意义不大ꎬ并不存在何种类型对应相应的治疗措施ꎮ笔者认为梗阻症状腹痛腹胀缓解时应该是最佳造影时机ꎬ结合本组数据(3 0ʃ1.0)天ꎬ我们选择在置管后2~3天进行造影ꎮ因为此时梗阻近端小肠内的潴留液已充分引流ꎬ肠蠕动恢复ꎬ小肠造影可更好的显示梗阻情况ꎮ董江楠等[5]与张津瑜等[6]腹胀㊁腹痛等腹部症状缓解时间分别为(2.9ʃ1.0)天和(3.4ʃ1.4)天ꎬ与本组结果相似ꎬ也同样支持这一观点ꎮ以后动态观察肠梗阻导管的进度ꎬ每天进行一次X线摄影检查ꎬ比较肠梗阻导管的位置ꎬ直至导管前端进入结肠ꎮ如果前后两次导管位置未见明显改变ꎬ则应及时行造影检查ꎬ分析原因ꎬ调整治疗方案ꎮ对于难治性粘连性梗阻ꎬ有学者[7]利用球囊 接力法 通过调整前后两个球囊的大小通过梗阻段ꎬ取得了较好的疗效ꎬ本组中利用该方法成功通过5例较为顽固的阻塞病变ꎮ为保证梗阻段肠道的有效重排和长期通畅ꎬ肠梗阻导管前端到达结肠后ꎬ可再次撤回空肠近端ꎬ使导管在小肠内多次反复往返运动以保证疗效ꎬ尤其是造影表现为Ⅱ型和Ⅲ型的梗阻患者ꎮ对于拔管时机ꎬ目前尚无确切的共识ꎬ笔者认为患者恢复自主排气ꎬ梗阻症状㊁体征缓解ꎬ影像学检查梗阻征象消失ꎻ封止塞封闭肠梗阻导管ꎬ留置24~48hꎬ进流质饮食无不适症状ꎻ经导管造影检查无明显狭窄梗阻后ꎬ可予以拔除导管ꎮ一般拔管时间在5~15天ꎮ对于中转手术的患者ꎬ不要急于拔管ꎬ我们选择术中将肠梗阻导管留置在小肠内ꎬ使整个小肠随肠梗阻导管形成稳定自然的排列ꎬ可有效地预防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ꎮ对于胃肠功能较差的老年患者ꎬ可选择长期带管ꎬ辅以肠内营养ꎮ综上所述ꎬ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ꎬDSA引导下置入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安全快捷ꎬ较传统鼻胃管减压梗阻症状改善更加快速高效ꎬ可大大提高保守治疗的成功率ꎬ并且可不失时机地转入手术治疗ꎮ目前已成为非手术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法之一ꎮ参考文献:[1]MazzettiCHꎬSerinaldiFꎬLebrunEꎬetal.Earlylaparoscopicadhesiolysisforsmallbowelobstruction:retrospectivestudyofmainadvantages[J].SurgicalEndoscopyꎬ2017ꎬ32(4):1 ̄12. [2]卢新泉ꎬ刁德昌ꎬ熊文俊ꎬ等.腹腔镜技术在顽固性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ꎬ2017ꎬ33(2):253 ̄256. [3]AttardJAPꎬMacleanAR.Adhesivesmallbowelobstruction:epi ̄demiologyꎬbiologyandprevention[J].CanadianJournalofSur ̄geryꎬ2007ꎬ50(4):291 ̄300.[4]LiDCꎬLiRHꎬTianQ.EmcacyofintestinaldecompressionwithlongnasointestinaltubeandselectivecontrastmdiographyinchetreatmentofsmallboweIobstnJctionineJderJypatients[J].Mi ̄nervaChirꎬ2016ꎬ71(2):85 ̄90.[5]董江楠ꎬ蔡晓燕ꎬ乔德林ꎬ等.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ꎬ2015ꎬ24(5):430 ̄433.[6]张津瑜ꎬ魏云海ꎬ沈华ꎬ等.X线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ꎬ2018ꎬ34(7):1128 ̄1131.[7]李二生ꎬ穆吉兴ꎬ孟庆聚ꎬ等.反复回拉肠梗阻导管治疗重度及多发良性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J]ꎮ中华放射学杂志ꎬ2018ꎬ52(3):228 ̄230.(收稿日期:2020 ̄01 ̄12)3681。
肠梗阻导管内排列术急性小肠梗阻是外科最常见急腹症之一。
尽管早期行经鼻肠梗阻导管小肠内减压术,可使>90%的病例仅经过非手术治疗即可得到治愈[1],但手术仍是解除病因的主要方法[2]。
非手术治疗无好转或考虑绞窄可能者,应在24 h内手术治疗[3-4]。
手术指征(1)绞窄性肠梗阻为绝对的急诊手术指征;(2)经肠梗阻导管小肠内减压治疗3d病情无好转的肠梗阻[4];(3)反复发作,无有效治疗手段的肠梗阻[5];(4)先天肠道畸形引起的肠梗阻,如肠旋转不良、腹茧症等。
1.2.2 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方法术前经消化内镜或X线引导下置入或术中由术者推送置入。
术前置入者,导管(图1)前端到达Treitz韧带附近即可(置入约90 cm),向前球囊内注入10~15mL蒸馏水。
导管即可在前球囊的带动下,随肠蠕动逐渐前行至梗阻段近端。
通过肠内减压,降低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血液循环,降低肠壁坏死、穿孔及肠瘘的可能性。
但考虑为绞窄性或血运性肠梗阻时,由于肠壁缺血,在此情况下置入肠梗阻导管,极易造成穿孔。
所以,伴有血运障碍的肠梗阻为术前置入肠梗阻导管的绝对禁忌证。
以下情况提示肠壁存在血运障碍:(1)起病急骤,持续性剧痛;(2)病情发展迅速,早期即出现休克;(3)发热,脉搏细速,明显的腹膜刺激症状;(4)呕吐物为血性胃肠减压液、肛门排出血性物,腹穿液为血性;(5)CT扫描见肠壁增厚,CT值增高,肠壁或肠系膜静脉内积气,增强扫描肠壁无强化或强化延迟[6];(6)肌酸磷酸激酶(CPK)和乳酸脱氢酶(LDH)升高。
术中置入需在导丝的引导和支撑作用下经鼻推送导管至胃部,术者可于术野经胃壁触及导管,与台下助手相互配合,调整导管,防止折回弯曲,使导管全部进入或超过梗阻段(吻合口)15 cm以上,拔出导丝,向前球囊内注入10~15 mL蒸馏水,防止导管回撤。
于鼻部固定导管,防止脱出。
术者“蛇行状”有序排列肠管。
1.2.3 术后处理两组均常规留置鼻肠管或鼻胃管减压、禁食水、补液,全肠外营养支持、预防和控制感染、经鼻肠管或鼻胃管注入液体石蜡每次30 mL,3次/d,通便治疗。
肠梗阻导管置入技术诊疗规范
概念:肠梗阻是常见急腹症之一。
基本治疗方法主要是禁饮食、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支持等。
其中胃肠减压常通过鼻胃管来施行。
传统的鼻胃管长度较短,只能减少胃内压和抽吸胃液,而对肠腔内的液体无法做到充分引流,致使大量气液积聚在肠道,造成肠壁扩张水肿,继而血流受阻,影响肠道功能恢复,可能导致治疗时间延长或失败。
肠梗阻导管长度大,通过前导子的重力作用和近端肠蠕动对前囊的推动作用,将导管向小肠远端推进,可以到达梗阻部位的近端,直接进行吸引减压,大大增加了肠内容物引流效率。
在减压充分的情况下缓解肠道水肿和恢复血运,为恢复肠功能奠定了良好基础。
后囊主要应用于肠腔造影,确定导管前端位置及判断梗阻部位。
目的:临时缓解梗阻症状,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条件,是一种暂时的过渡性治疗,不属于病因治疗。
对于无法完全缓解的肠梗阻在通过植入肠梗阻导管后可进行肠道准备,远端(经肛)的患者还可以经口给予适当的营养以改善体质,争取一次性病变根治治疗的机会。
适应症:第一诊断为肠梗阻患者:
1 不愿和不宜外科手术(无外科手术机会、外科手术条件欠佳和预计外科手术预后不佳)的小肠及结直肠梗阻。
2 外科术后肿瘤复发引起浸润、压迫或粘连导致肠道吻合口或造瘘再次狭窄梗阻。
3 外科手术肿瘤无法切除或剥离且肠道旁路造瘘条件欠佳的肠道恶性梗阻。
4 作为外科择期手术前过渡期缓解肠道梗阻,改善手术条件的应急治疗。
5 作为其他原因导致肠道梗阻无积极治疗方法时的临时姑息治疗手段。
禁忌证: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应视操作器械及技术熟练程度而别。
但对下述情况应谨慎对待:
1 有严重的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2 严重的心、肺功能衰竭预计无法耐受操作过程刺激。
3 广泛肠粘连并发多处狭窄或有无法疏通之肠道阻塞。
4 濒危病人无后续治疗措施。
5 肠梗阻伴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期。
6 结肠梗阻伴重度内痔或肛周静脉曲张出血期。
7 伴有急性炎症、急、慢性胃溃疡或溃疡性结肠炎。
8 有明显小肠高位憩室病变的。
9一般而言肠梗阻导管需要病人自身肠道续动带动导管下行,因此肠蠕动减慢或消失的病人为相对禁忌(经鼻型)。
10 有血管栓塞等血行性障碍的病人是肠梗阻导管的绝对禁忌。
绞窄性肠梗阻也不推荐适用肠梗阻导管而应进行早期手术
治疗可能存在的风险
1 消化道出血,穿孔;需外科治疗;
2 呼吸心跳骤停,脑血管及心脏大血管意外;
3 感染、腹膜炎;
4 不可预知原因中断治疗;
5周围脏器受压,导管取出困难;
6 溃疡形成、瘢痕、再狭窄;
7 肛肠损伤,麻醉意外;
8 术中术后疼痛;腹腔或盆腔内出血;
9 导管脱落;导管置入后仍有梗阻表现(可能存在多部位狭窄);
10不可预知并发症。
术前检查:首先确定患者所患疾病性质,是否适合做此项治疗。
收住院进行术前常规检查并对患者的耐受情况进行评估。
1三大常规;
2生化常规,免疫常规
3 CEA,CA199;
4 血凝分析,输血前三项;
5 心电图(必要时心脏彩超+心功能);
6 腹部立位平片
7 消化道泛影葡胺造影(以明确狭窄程度,长度,有无瘘管)
8 全腹部CT(观察肠腔充胀部位和程度及周围脏器,以了解梗阻情况及有无其他部位梗阻。
)
9 若有并发消化系以外的疾病及时会诊以完善评估。
术前准备
1 向患者或代理人说明施行肠梗阻导管的目的,必要性和风险,消除不必要的顾虑,签署胃镜检查知情同意书及肠梗阻导管植入知情同意书。
2患者入院后给予补液、抗感染、胃肠减压、清洁灌肠(对不全梗阻者,可由少及多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给予聚乙二醇电解质肠道准备)。
对于梗阻时间长,梗阻及中毒症状重者,尽快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待呼吸循环基本稳定后,行肠梗阻导管置入。
4 术前保证通畅的留置针输液通道。
5术前无禁忌的情况下给予丁溴东莨菪碱20mg(或654-2 10mg im, )地西泮5~10mg im,必要时给予度冷丁100mg im.备强痛定。
但要注意相关药物的禁忌证,如青光眼,前列腺肥大及心律过速或心律失常等。
6术前准备去甲肾上腺素8mg, 生理盐水1000ml;术前将去甲肾上腺素8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中备用。
7 术前进行身份确认和生命体征确认。
8 说明术中配合的注意事项,如疼痛的表示方法:无疼痛时用手指表示“0”;轻度疼痛时用手指表示“1”(1个手指);中度疼痛时用手指表示“2”;重度疼痛(不能耐受)时用手指表示“3”;亦可直接说明。
治疗所用器械及药品
1 常规急救药品必须备齐;
2导丝准备由护套摘下前端插管,确认导丝头部是否有弯曲;由护套的后部用注射器向护套内腔注满灭菌蒸馏水。
3肠梗阻导管套件(含导管及导丝)、异物钳(或活检钳)、消毒手套、达克罗宁胶浆2支、治疗盘(碘伏、酒精、棉签、)、注射器、灭菌蒸馏水、丝线。
备用泛影葡胺或碘氟醇200ml。
4扩张球囊压力泵。
5常规内镜(一般要求在病房内镜室或有抢救条件的内镜中心进行治疗);
6一次性隔离衣和防护镜。
常规操作流程
一经口置入流程
(一)经口置入流程(口鼻交换型)
(1)插入导管前,充分吸出胃内容物;
(2)将胃镜经口插入到十二指肠降部;
(3)由钳道插入导丝,在直视下确认到达十二指肠降部;
(4)确认在不拔出导丝的情况下拔出胃镜,由鼻腔插入内拉通道,由口腔引出;
(5)将导丝的后端部插入内拉通道,由鼻腔引出,拔出内拉通道;
(6)将导管内腔加满灭菌蒸馏水,将带内塞的接头接到导管吸收口上;
(7)将达克罗宁凝胶涂抹于导管前端,沿导丝经鼻插入亲水性肠梗阻导管至十二指肠降部;
(8)拔出导丝,继续将亲水性导管向胃内送入,使其在胃内呈松弛状态,再次经胃镜确认导管侧孔部确实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降部以远肠管内,向前气囊内注入灭菌蒸馏水10~15 ml,退镜。
鼻腔外肠梗阻导管固定于耳后。
(二)经口置入流程
(1)肠梗阻导管头端系丝线,达克罗宁凝胶涂抹于导管前端,沿鼻腔置入肠梗阻导管至胃腔。
(2)进镜,内镜直视下活检钳(或异物钳)夹持肠梗阻导管(头端丝线)通过幽门,送至十二指肠水平段。
(3)前气囊内注入灭菌注射用水15ml,退镜。
(4)退出导丝,边退导丝边进导管,使其在胃内呈松弛状态,鼻腔外肠梗阻导管固定于耳后。
二经肛置入流程
(1)插入导管前,先行灌肠治疗以清洁梗阻部位远侧肠腔;
(2)将结肠镜插入至结肠狭窄部(即癌灶的肛侧),先行造影明确狭窄的情况,如造影剂无法通过则放弃置管;
(3)由钳道插入导丝,确认置入梗阻近端扩张的结肠内,循导丝插入钳道扩张器;
(4)确认在不拔出导丝及钳道扩张器的情况下拔出肠镜,再循钳道扩张器插入狭窄部扩张管,通过狭窄部位;
(5)导丝及钳道扩张器留在肠管内,拔出狭窄部扩张管;
(6)沿钳道扩张器插入肠梗阻导管,直至气囊部分越过狭窄部位;
(7)向气囊内注入灭菌蒸馏水30ml,气囊扩张后,要确认气囊确实挂在狭窄部、导管无法拔出后再拔出导丝及钳道扩张器。
术后处理
1 维持患者水电解质及酸解平衡,抗感染,营养等治疗;
2 每天用温生理盐水冲洗导管,确认导管处于通畅状态,每天冲洗量不超过2000ml;
3 依情况交替注入肠道抗生素(甲硝唑0.
4 g溶解于100 ml生理盐水中,2次/d)、蓖麻油(30ml,1或2次/d);
4 立卧位腹部X线平片或X线透视适时确认导管位置。
5 完善各项检查如腹部CT等,以明确肿瘤分期,指导进一步治疗。
如患者体质改善到可以择期手术治疗,可进行常规肠道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一期根治性切除吻合。
6 观察腹痛、腹胀等症状缓解情况;
7 腹围缩小程度:测量脐水平的腹部周径,以置管减压前腹围为100%计算,置管后腹围与之对比;
8 立卧位腹部X线平片:观察导管位置、气液平面数、肠管的扩张程度等变化情况,每1~2天复查1次,至梗阻完全解除或手术前1 d。
9一般术后住院不短于两周,病情稳定(无明显腹痛腹胀,体温正常;大便无带血或黑便;可进半流质饮食)可准予出院。
并发穿孔的主要原因:
1 偏心性狭窄;
2 较为复杂的狭窄,如狭窄部位较多,不规则或伴有憩室;
3 操作时无内镜或X线监视,不能正确体会接触狭窄处的阻力感,操作粗暴;
4 选用的扩张器急于求成,型号较大;
5导丝引导下做扩张时,导丝插入过深,容易打结,形成襻,退导丝时导丝刺破肠管。
注意事项
1 术中导丝不能通过狭窄部位时需放弃治疗,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也可以禁饮食抗炎治疗后再尝试治疗;如还不能通过可考虑外科结肠造瘘术。
2 术中如是球囊扩张不完全,可适当调整球囊的位置重新充水。
3 术后如出现导管脱出,需放出球囊的水将导管拔除,必要时重新插管。
4 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者,请相关科室协助治疗或转重症监护病房。
肠梗阻导管置入技术流程
参考文献
上泉洋.肠梗阻导管基本操作.日本:医学书院株式会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