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临床管理规范
- 格式:docx
- 大小:12.9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9版)以及空腹血糖≥5.6mmol/L)。
2)MDT包括内分泌科、心血管科、营养科、外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1.2手术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严重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或其他需要先行治疗的疾病;严重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等。
2)相对禁忌证:BMI<27.5;手术前未经内科治疗或生活方式改变治疗;手术前未经心理评估或存在无法配合手术后管理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青少年、老年人或极度肥胖患者;存在活动性消化性溃疡、严重胃食管反流等胃肠道疾病;存在严重的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异常;存在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等。
2手术方式的选择2.1手术方式的选择原则1)根据患者BMI、年龄、性别、合并症、代谢综合征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
2)手术方式应尽可能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同时确保手术效果。
2.2手术方式的具体选择1)胃镜下胃部减容术(GES):适用于BMI<35,无代谢综合征和严重合并症的轻至中度肥胖患者。
2)胃旁路手术(RYGB):适用于BMI≥35,或BMI≥32.5且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
3)胃套管切除术(SG):适用于BMI≥35,或BMI≥32.5且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
4)一期吸脂减重术:适用于BMI<35,脂肪分布较为集中的患者。
5)二期手术:适用于BMI≥50,或BMI≥45且存在严重合并症的极重度肥胖患者。
3术前评估与准备3.1术前评估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包括肥胖病史、合并症、手术史、过敏史、药物过敏史、家族史等。
2)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等。
3)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X线片、心电图、腹部B超、胃镜检查等。
4)心理评估: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对手术的认知程度。
3.2术前准备1)生活方式改变:包括饮食调整、运动锻炼等。
2型糖尿病规范管理制度引言概述: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制定并执行规范的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2型糖尿病规范管理制度的内容。
一、早期筛查与诊断1.1 定期体检:建立定期体检机制,包括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的检测,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评估。
1.2 早期筛查:针对高风险人群,如肥胖者、家族糖尿病史者等,进行糖耐量试验或者空腹血糖检测,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病情。
1.3 确诊标准:根据国际和国内的诊断标准,明确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二、个体化治疗方案2.1 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和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治疗方案,并进行药物管理和调整。
2.2 饮食控制:制定个体化的饮食计划,包括合理的能量摄入、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控制,以及饮食纤维的摄入。
2.3 运动指导: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制定适当的运动方案,包括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等,以促进血糖的控制和体重的管理。
三、并发症的预防与治疗3.1 心血管疾病:加强对患者心血管风险的评估,并进行相关干预措施,如控制血压、血脂、抗血小板治疗等。
3.2 肾脏疾病:定期监测肾功能,包括尿常规、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并进行肾保护治疗,如控制血压、血糖等。
3.3 视网膜病变:开展定期眼科检查,包括眼底检查、视力测试等,及时发现和治疗视网膜病变,以减少失明的风险。
四、教育与管理4.1 患者教育:开展糖尿病知识的普及教育,包括疾病的认识、饮食控制、药物使用等,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4.2 定期随访:建立规范的随访机制,定期对患者进行复诊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病情的管理水平。
4.3 多学科协作:建立糖尿病管理团队,包括内分泌科医生、营养师、心脑血管专科医生等,共同制定和执行管理方案。
总结:2型糖尿病规范管理制度的实施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9完整版)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Chinese Society for Metabolic & Bariatric Surgery,CSMBS)于2014年组织国内减重代谢外科及内分泌科专家共同制定了我国首个减重代谢外科指南——《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1]。
在该指南的指导和规范下,尤其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成立后,我国的减重代谢外科取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全国各地区相继建立了临床研究中心,并开展了多中心合作,不断积累详实的多中心临床数据。
我国减重代谢手术已经由2014年的4000例增长到1万例以上,术式方面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没有明显差异[2-3]。
2017年,美国和欧洲肥胖代谢外科指南进行了相应更新,包括胃束带手术(AGB)等治疗方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4-5]。
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联合CSMBS组织专家对2014年版指南进行修订和更新,参考西方国家指南及立场声明更新,并采纳我国近5年的临床数据及相关文献,在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术前评估与准备、术后并发症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说明,以更好地适应减重代谢外科的发展,规范疾病的治疗,共同推进学科健康快速发展。
1 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1.1 手术适应证单纯肥胖病人手术适应证:(1)BMI≥37.5,建议积极手术;32.5≤BMI<37.5,推荐手术;27.5≤BMI<32.5,经改变生活方式和内科治疗难以控制,且至少符合2项代谢综合征组分,或存在合并症,综合评估后可考虑手术[6-7]。
(2)男性腰围≥90 cm、女性腰围≥85 cm,参考影像学检查提示中心型肥胖,经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广泛征询意见后可酌情提高手术推荐等级[8]。
(3)建议手术年龄为16~65岁。
注:(1)代谢综合征组分(国际糖尿病联盟定义)包括:高三酰甘油(TG,空腹≥1.70 mmol/L)、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男性空腹<1.03 mmol/L,女性空腹<1.29 mmol/L)、高血压(动脉收缩压≥130 mmHg或动脉舒张压≥85 mmHg,1 mmHg=0.133 kPa)。
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和肥胖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并且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2010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以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6.5%作为诊断标准之一]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糖尿病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1]。
肥胖和T2DM关系密切,中国超重与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2.8%和18.5%[2];而在糖尿病患者中超重比例为41%、肥胖比例为24.3%、腹型肥胖[腰围≥90 cm(男)或≥85 cm(女)]患者高达45.4%[3]。
与白种人相比,中国人肥胖程度较轻,而体脂分布趋向于腹腔内积聚,更易形成腹型肥胖[4]。
虽然既往流行病学调查中使用的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略有不同,但仍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高患病率,T2DM合并肥胖的管理形势非常严峻。
因此,我国临床内分泌学专家根据当前中国T2DM和肥胖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现有的临床证据,制订出本部中国T2DM合并肥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
一、T2DM合并肥胖管理的意义体重增加是T2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5]。
体重或腰围增加均可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T2DM的发生风险,以及血糖控制的难度[6,7,8]。
与单纯肥胖的患者相比,T2DM合并肥胖患者减重并维持体重更加困难。
首先,肥胖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显著增高,而胰岛素具有抑制脂肪分解、促进脂肪合成的作用[8]。
其次,肥胖本身与糖尿病患者存在的其他代谢异常协同作用可加重T2DM的胰岛素抵抗,而内脏脂肪增加可能是肥胖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9]。
减轻体重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和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T2DM患者减重3%~5%,即能产生血糖、HbA1C、血压、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均显著降低等具有临床意义的健康获益,并且提高生活质量。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临床管理规范目前,肥胖已成为新的流行病,并且存在严重的危害。
而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
临床上,肥胖合并糖尿病的病症非常常见,因此规范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
从机理来讲,胰岛素抵抗是T2DM与肥胖的共同发病因素。
在中国,约2/3的T2DM患者合并超重或肥胖,其中超重占20%以上,肥胖占40%以上。
约1/2的T2DM患者合并腹型肥胖。
T2DM与肥胖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那么肥胖就无法正常管理,反之,若无法控制体重,血糖也得不到良好的控制。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兼顾肥胖与糖尿病这两个方面的因素。
2017 AACE/ACE发布的共识声明,更新了糖尿病的治疗原则、ASCVD危险因素的改善方案以及降糖药物的特性。
共识在2016年基础上更新了T2DM的治疗原则,即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前期和T2DM患者应将减重作为一个终身目标,通过行为干预和减重药物(需要时)而达到治疗目标。
在治疗过程中,应制定个性化的糖尿病血红蛋白目标,并以空腹血糖参数作为血糖控制目标。
另外,还应优先考虑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的风险,以及药物的成本问题。
患者应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以确保方案是否合适。
共识对T2DM的生活方式也进行了更新,在运动方面增加了可穿戴技术,通过设备来督促患者运动。
另外,专家还建议应保证每日7小时的睡眠时间。
对于超重或肥胖患者的管理,共识完善了肥胖的分级(0级、1级、2级),并明确了减重药物使用时间不超过3个月,减肥药物的使用人群应为BMI≥27kg/m2且伴有并发症的患者,以及BMI≥30 kg/m2伴或不伴并发症的患者。
肥胖相关合并症包括了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骨关节炎、胃食管反流、残疾或不能运动。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目前的治疗现状要点包括糖尿病健康教育、医学营养治疗、体育锻炼、药物治疗和代谢手术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一、服务对象辖区内35岁及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
二、服务内容(一)筛查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二)随访评估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4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4次面对面随访。
(1)测量空腹血糖和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出现血糖≥16.7mmol/L或血糖≤3.9mmol/L;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有意识或行为改变、呼气有烂苹果样丙酮味、心悸、出汗、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饮、多尿、腹痛、有深大呼吸、皮肤潮红;持续性心动过速(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体温超过39摄氏度或有其他的突发异常情况,如视力突然骤降、妊娠期及哺乳期血糖高于正常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
对于紧急转诊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
(3)测量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检查足背动脉搏动。
(4)询问患者疾病情况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吸烟、饮酒、运动、主食摄入情况等。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三)分类干预(1)对血糖控制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进行下一次随访。
(2)对第一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情况进行指导,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糖药物,2周内随访。
(3)对连续两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4)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
肥胖患者2型糖尿病的营养管理:国际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王思乂;石明鹏;潘婷;李雪峰;陈新华
【期刊名称】《国际老年医学杂志》
【年(卷),期】2022(43)2
【摘要】2型糖尿病(T2DM)和肥胖症是一个全球的公共卫生问题,当前营养建议侧重于减肥和整体饮食质量,但对肥胖伴T2DM患者的最佳营养管理还没有达成共识。
最近一个国际专家小组批判性地评估了有关该主题的最新文献,总结了证据和缺陷,
于2021年发表《肥胖伴2型糖尿病的营养管理:国际临床实践指南》,该指南主要
考察了有关患者营养治疗共识和不确定性领域的证据。
本文概括和解读该指南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相关帮助。
【总页数】3页(P129-131)
【作者】王思乂;石明鹏;潘婷;李雪峰;陈新华
【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
【相关文献】
1.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治疗——欧洲肥胖-2型糖尿病-消化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2.2015年肥胖药物管理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3.韩国糖尿病协会《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抗高血糖药物治疗临床实践指南》解读
4.超重和肥胖合并2型糖尿病微量白
蛋白尿患者维生素D营养状况临床分析5.《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2020年临
床实践指南: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糖尿病管理》推荐的降血糖治疗方案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型糖尿病规范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为了提高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制定一套规范的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的本规范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全面、规范的治疗和管理,以达到以下目标:1. 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 促进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4. 加强医患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三、管理流程1. 患者登记和初步评估1.1. 患者在就诊时,由医务人员进行登记,包括基本信息、病史等;1.2. 进行初步评估,包括症状、体征、血糖水平等的检查。
2. 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2.1.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2.2. 方案应包括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3. 定期随访和评估3.1. 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随访,随访周期根据患者的病情而定;3.2. 随访内容包括症状、体征、血糖水平的检查,以及对治疗方案的评估和调整。
4. 教育和培训4.1. 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包括疾病知识、饮食控制、运动等方面;4.2. 患者应定期参加相关的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5. 并发症预防和治疗5.1. 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包括心血管疾病、肾病、眼病等;5.2.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定期进行相关的检查。
6. 数据管理和统计6.1. 医院应建立2型糖尿病患者的数据管理系统,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随访记录等;6.2. 定期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评估管理效果,为改进管理提供依据。
四、管理要求1. 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提供规范的治疗和管理;2. 患者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和管理,遵守规定的饮食控制、运动等方面的要求;3. 医院应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资源,保障管理的顺利进行;4. 医院应定期对管理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体重管理是2型糖尿病(T2DM)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肥胖悖论”揭示了体重管理的复杂性。
临床实践中,T2DM合并超重或肥胖患者进行减重治疗非常重要,此外,减重同时还应注重对身体成分的改变、体重波动等情况进行评估;对于T2DM体重过低的患者,也应予以充分重视和考量。
因此,母义明教授、赵家军教授、姬秋和教授、陈莉明教授等14位知名内分泌专家(文末附共识专家组成员名单),在2022年已有共识的基础上,依据近两年来全球T2DM患者体重管理的最新进展,发表了《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版)》(以下简称《共识》)。
《共识》不仅对肥胖T2DM患者的减重治疗提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同时将体重波动的管理及T2DM患者体重过低的问题也进行了阐述;本次更新也将临床容易忽视的肌少性肥胖的危害及其管理进行了探讨,为广大医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参考。
姬秋和教授及专家组在《共识》中指出,超重/肥胖T2DM患者进行减重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综合代谢指标及远期获益;同时,在T2DM体重管理临床实践中,还应该注意对体重波动、体重过轻及肌少性肥胖等患者进行合理干预,以综合管理T2DM患者的体重。
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共识的核心要点!《共识》对身体成分、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体脂率、肌少症这些体重管理相关的重点名词进行了释义。
其中,肌少症定义为“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全身肌量减少和/或肌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
亚洲地区主要采用2014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推荐的诊断标准:(1)双能X线吸收法所测得骨骼肌质量指数(SMI)男性≤7.0kg/m2,女性≤5.4kg/m2,SMI=四肢骨骼肌肌量(kg)/身高(m)2。
(2)日常步行速度≤0.8m/s;(3)握力男性<26kg,女性<18kg;满足(1)+(2)或(1)+(3)者即诊断为肌少症。
《共识》指出:适当的减轻体重(如5%~15%)不仅可以有效降低T2DM 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种类或剂量,改善血压、血脂甚至心血管结局,部分患者还可以实现糖尿病缓解。
从最新专家共识看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综合管理心洁;耀申【期刊名称】《中老年保健》【年(卷),期】2017(000)007【总页数】4页(P22-25)【作者】心洁;耀申【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2型糖尿病(T2DM)和肥胖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并且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2010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 [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作为诊断标准之一]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糖尿病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
肥胖和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
有研究显示,中国超重与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 12.8%和 18.5%;在糖尿病患者中超重比例为41.0%、肥胖比例为 24.3%;而腹型肥胖 [腰围≥90 厘米(男性)或≥85厘米(女性)]患者占肥胖人群的比例高达 45.4%。
与白种人相比,中国人肥胖程度较轻,而体脂分布趋向于腹腔内积聚,更易形成腹型肥胖(即中心性肥胖或内脏型肥胖)。
研究发现,与全身性肥胖(即皮下脂肪型肥胖或周围性肥胖)相比,腹型肥胖更具发生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虽然既往流行病学调查中使用的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略有不同,但仍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高患病率。
所以,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综合管理显得非常重要。
我国临床内分泌学专家根据当前中国 2型糖尿病和肥胖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现有的临床证据,制订出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管理的意义体重增加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体重或腰围增加均可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以及血糖控制的难度。
与单纯肥胖患者相比,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减重并维持体重更加困难。
首先,肥胖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显著增高,而胰岛素具有抑制脂肪分解、促进脂肪合成的作用。
其次 ,肥胖本身与糖尿病患者存在的其他代谢异常协同作用可加重 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而内脏脂肪增加可能是肥胖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
2022最新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全文)摘要2型糖尿病(T2DM)的体重管理重要且复杂。
临床实践中,T2DM合并超重或肥胖者常见,应予以充分重视。
另一方面,在控制超重或肥胖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体重管理的质量。
单纯以体重指数作为肥胖的评价指标不够全面和客观,因此,减重治疗还应评估患者身体成分(尤其是内脏脂肪)的改变,以“减脂增肌”为目的;同时,尽量减少或避免减重过程中的体重波动,使体重长期维持在目标水平。
体重管理是2型糖尿病(T2DM)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肥胖悖论”揭示了体重管理的复杂性。
临床实践中,T2DM合并超重或肥胖患者进行减重治疗固然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减重同时还应注重对身体成分的改变、体重波动等情况进行评估;对于T2DM体重过低的患者,也应予以充分重视和考量。
因此,专家组依据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历经多次讨论后制订了该共识,以期帮助广大医务工作者对T2DM的体重管理策略提供更为全面的认识和参考。
一、本共识中体重管理相关的重点名词释义1.身体成分:人的身体是由水(占55%)、蛋白质(占20%)、脂肪(占20%)、无机质(占5%)4种成分构成。
身体成分可分为去脂体质量(瘦体重,间接反映肌肉的重量)和身体脂肪两种。
2.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BMI=体重(kg)/[身高(m)]2,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估肥胖程度的测量指标,但其无法反映人体脂肪的分布情况。
3.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
中心型肥胖可能是低BMI人群存在较高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原因[1]。
腰围被推荐作为评估内脏脂肪和心血管代谢风险有价值的替代预测指标[2]。
腰围测量方法是被测者站立,双脚分开25~30 cm,取被测者髂前上嵴和第12肋下缘连线中点,水平位绕腹1周围长,皮尺应紧贴软组织,但不压迫,测量值精确到0.1 cm。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临床管理规
范
目前,肥胖已成为新的流行病,并且存在严重的危害。
而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在快速增长。
临床上,肥胖合并糖尿病的病症非常常见,因此规范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的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
从机理来讲,胰岛素抵抗是T2DM与肥胖的共同发病因素。
在中国,约2/3的T2DM患者合并超重或肥胖,其中超重占20%以上,肥胖占40%以上。
约1/2的T2DM患者合并腹型肥胖。
T2DM与肥胖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那么肥胖就无法正常管理,反之,若无法控制体重,血糖也得不到良好的控制。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兼顾肥胖与糖尿病这两个方面的因素。
2017 AACE/ACE发布的共识声明,更新了糖尿病的治疗原则、ASCVD危险因素的改善方案以及降糖药物的特性。
共识在2016年基础上更新了T2DM的治疗原则,即超
重或肥胖的糖尿病前期和T2DM患者应将减重作为一个终身目标,通过行为干预和减重药物(需要时)而达到治疗目标。
在治疗过程中,应制定个性化的糖尿病血红蛋白目标,并以空腹血糖参数作为血糖控制目标。
另外,还应优先考虑低血糖和体重增加的风险,以及药物的成本问题。
患者应每3个月进行一次随访,以确保方案是否合适。
共识对T2DM的生活方式也进行了更新,在运动方面增加了可穿戴技术,通过设备来督促患者运动。
另外,专家还建议应保证每日7小时的睡眠时间。
对于超重或肥胖患者的管理,共识完善了肥胖的分级(0级、1级、2级),并明确了减重药物使用时间不超过3个月,减肥药物的使用人群应为BMI≥27kg/m2且伴有并发症的患者,以及BMI≥30 kg/m2伴或不伴并发症的患者。
肥胖相关合并症包括了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前期、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骨关节炎、胃食管反流、残疾或不能运动。
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目前的治疗现状要点包括糖尿病健康教育、医学营养治疗、体育锻炼、药物治疗和代谢手术治疗。
2型糖尿病除了传统的治疗之外,可考虑代谢手手术,制定包括生活方式、营养、药物和手术相结合的慢性病管理模式。
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在降糖的同时,还应考虑体重的情况,如果能将体重下降30%作用,会有更好的效益。
在降糖药物中,对体重具有正面影响的药物应包括二甲双胍、DPP-4、GLP-1和SGLT-2。
对于血脂控制目标,共识更新ASCVD风险分层,首次引入CKD 3-4作为一个危险因素,并建议低密度脂蛋白颗粒数也可作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目标之一。
综上,在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临床管理中,将减重纳入2型糖尿病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除了降糖、减重、控血脂外,还应关注血压、尿酸等。
在生活方式的关注方面,应注意基本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