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 型糖尿病合并肥胖血糖和体重管理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2.10 MB
- 文档页数:44
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第三版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一、服务对象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2型糖尿病患者。
二、服务内容(一)筛查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二)随访评估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4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4次面对面随访。
(1)测量空腹血糖和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出现血糖≥L或血糖≤L;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或行为改变、呼气有烂苹果样丙酮味、心悸、出汗、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饮、多尿、腹痛、有深大呼吸、皮肤潮红;持续性心动过速(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体温超过39摄氏度或有其他的突发异常情况,如视力突然骤降、妊娠期及哺乳期血糖高于正常值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
对于紧急转诊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
(3)测量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检查足背动脉搏动。
(4)询问患者疾病情况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吸烟、饮酒、运动、主食摄入情况等。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三)分类干预(1)对血糖控制满意(空腹血糖值<L),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下一次随访。
(2)对第一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空腹血糖值≥L)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情况进行指导,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糖药物,2周时随访。
(3)对连续两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4)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
2022最新2型糖尿病患者体"理专家共识(全文)摘要2型糖尿病(T2DM)的体重管理重要且复杂。
临床实践中,T2DM合并超重或肥胖者常见,应予以充分重视。
另一方面,在控制超重或肥胖的基础上,还应注重体重管理的质量。
单纯以体重指数作为肥胖的评价指标不够全面和客观,因此,减重治疗还应评估患者身体成分(尤其是内脏脂肪)的改变,以〃减脂增肌〃为目的;同时,尽量减少或避免减重过程中的体重波动,使体重长期维持在目标水平。
体重管理是2型糖尿病(T2DM)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肥胖悖论〃揭示了体重管理的复杂性。
临床实践中,T2DM合并超重或肥胖患者进行减重治疗固然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减重同时还应注重对身体成分的改变、体重波动等情况进行评估;对于T2DM体重过低的患者,也应予以充分重视和考量。
因此,专家组依据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历经多次讨论后制订了该共识,以期帮助广大医务工作者对T2DM的体重管理策略提供更为全面的认识和参考。
一、本共识中体重管理相关的重点名词释义1身体成分:人的身体是由水(占55%)、蛋白质(占20%)、脂肪(占20%)、无机质(占5%)4种成分构成。
身体成分可分为去脂体质量(瘦体重,间接反映肌肉的重量)和身体脂肪两种。
2.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BMI=体重(kg)/ [身高(m)]2 ,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估肥胖程度的测量指标,但其无法反映人体脂肪的分布情况。
3.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即中心性肥胖)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
中心型肥胖可能是低BMI人群存在较高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原因[1 1腰围被推荐作为评估内脏脂肪和心血管代谢风险有价值的替代预测指标[2 ]o腰围测量方法是被测者站立,双脚分开25〜30 cm,取被测者髂前上嵴和第12肋下缘连线中点,水平位绕腹1周围长,皮尺应紧贴软组织,但不压迫,测量值精确到0.1 cm。
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9版)以及空腹血糖≥5.6mmol/L)。
2)MDT包括内分泌科、心血管科、营养科、外科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1.2手术禁忌证1)绝对禁忌证:严重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或其他需要先行治疗的疾病;严重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等。
2)相对禁忌证:BMI<27.5;手术前未经内科治疗或生活方式改变治疗;手术前未经心理评估或存在无法配合手术后管理的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青少年、老年人或极度肥胖患者;存在活动性消化性溃疡、严重胃食管反流等胃肠道疾病;存在严重的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异常;存在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等。
2手术方式的选择2.1手术方式的选择原则1)根据患者BMI、年龄、性别、合并症、代谢综合征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选择最适合的手术方式。
2)手术方式应尽可能减少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同时确保手术效果。
2.2手术方式的具体选择1)胃镜下胃部减容术(GES):适用于BMI<35,无代谢综合征和严重合并症的轻至中度肥胖患者。
2)胃旁路手术(RYGB):适用于BMI≥35,或BMI≥32.5且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
3)胃套管切除术(SG):适用于BMI≥35,或BMI≥32.5且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的患者。
4)一期吸脂减重术:适用于BMI<35,脂肪分布较为集中的患者。
5)二期手术:适用于BMI≥50,或BMI≥45且存在严重合并症的极重度肥胖患者。
3术前评估与准备3.1术前评估1)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包括肥胖病史、合并症、手术史、过敏史、药物过敏史、家族史等。
2)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糖、血脂、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等。
3)影像学检查:包括胸部X线片、心电图、腹部B超、胃镜检查等。
4)心理评估: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和对手术的认知程度。
3.2术前准备1)生活方式改变:包括饮食调整、运动锻炼等。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2型糖尿病(T2DM)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肥胖作为T2DM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两者常常并发存在,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医学宝库,其在治疗T2DM合并肥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中医药在T2DM合并肥胖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方剂、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非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及作用机制探讨,以期为临床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治疗策略。
通过系统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本文发现中医药在治疗T2DM合并肥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药物治疗方面,多种中药方剂通过调节机体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脂肪堆积等途径发挥治疗作用。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则在改善患者体质、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
然而,当前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临床试验设计不够规范、样本量偏小、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等,这些问题限制了中医药在该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推广。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对中医药治疗T2DM合并肥胖的机理研究,探索更加有效的药物和非药物组合方案,同时加强临床试验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实践的积累,中医药将在T2DM合并肥胖的治疗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中医病因病机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在中医理论中,其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多涉及先天禀赋、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多方面因素。
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虚弱,尤其是脾胃运化功能低下,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化为膏脂痰浊,留滞体内,形成肥胖。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痰湿膏脂内蕴,发为肥胖。
情志失调,忧思恼怒,损伤肝脾,气机郁滞,津液输布失常,聚而成痰,痰浊内生,阻滞气机,发为肥胖。
劳逸失度,久坐少动,气机不畅,脾运失健,水湿痰浊内生,亦可形成肥胖。
中国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和肥胖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并且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2010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以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6.5%作为诊断标准之一]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6%,糖尿病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1]。
肥胖和T2DM关系密切,中国超重与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12.8%和18.5%[2];而在糖尿病患者中超重比例为41%、肥胖比例为24.3%、腹型肥胖[腰围≥90 cm(男)或≥85 cm(女)]患者高达45.4%[3]。
与白种人相比,中国人肥胖程度较轻,而体脂分布趋向于腹腔内积聚,更易形成腹型肥胖[4]。
虽然既往流行病学调查中使用的超重、肥胖的诊断标准略有不同,但仍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高患病率,T2DM合并肥胖的管理形势非常严峻。
因此,我国临床内分泌学专家根据当前中国T2DM和肥胖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现有的临床证据,制订出本部中国T2DM合并肥胖综合管理专家共识。
一、T2DM合并肥胖管理的意义体重增加是T2DM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5]。
体重或腰围增加均可加重胰岛素抵抗,增加T2DM的发生风险,以及血糖控制的难度[6,7,8]。
与单纯肥胖的患者相比,T2DM合并肥胖患者减重并维持体重更加困难。
首先,肥胖患者的胰岛素水平显著增高,而胰岛素具有抑制脂肪分解、促进脂肪合成的作用[8]。
其次,肥胖本身与糖尿病患者存在的其他代谢异常协同作用可加重T2DM的胰岛素抵抗,而内脏脂肪增加可能是肥胖患者发生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9]。
减轻体重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和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T2DM患者减重3%~5%,即能产生血糖、HbA1C、血压、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均显著降低等具有临床意义的健康获益,并且提高生活质量。
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第三版)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一、服务对象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2型糖尿病患者。
二、服务内容(一)筛查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二)随访评估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4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4次面对面随访。
(1)测量空腹血糖和血压,并评估是否存在危急情况,如出现血糖≥16.7mmol/L或血糖≤3.9mmol/L;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意识或行为改变、呼气有烂苹果样丙酮味、心悸、出汗、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饮、多尿、腹痛、有深大呼吸、皮肤潮红;持续性心动过速(心率超过100次/分钟);体温超过39摄氏度或有其他的突发异常情况,如视力突然骤降、妊娠期及哺乳期血糖高于正常值等危险情况之一,或存在不能处理的其他疾病时,须在处理后紧急转诊。
对于紧急转诊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在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2)若不需紧急转诊,询问上次随访到此次随访期间的症状。
(3)测量体重,计算体质指数(BMI),检查足背动脉搏动。
(4)询问患者疾病情况和生活方式,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吸烟、饮酒、运动、主食摄入情况等。
(5)了解患者服药情况。
(三)分类干预(1)对血糖控制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无药物不良反应、无新发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无加重的患者,预约下一次随访。
(2)对第一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空腹血糖值≥7.0mmol/L)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结合其服药依从情况进行指导,必要时增加现有药物剂量、更换或增加不同类的降糖药物,2周时随访。
(3)对连续两次出现空腹血糖控制不满意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控制以及出现新的并发症或原有并发症加重的患者,建议其转诊到上级医院,2周内主动随访转诊情况。
(4)对所有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与患者一起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
高血糖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2024年版)高血糖症(包括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状态,可导致人各种脏器,尤其是眼、肾、神经及心血管的长期损害、功能不全和衰竭。
目前,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1.9%,糖尿病前期检出率为35.2%,50岁及以上成人糖尿病患病率更高。
控制血糖是预防和延缓慢性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有效手段。
不健康饮食、身体活动不足、超重和肥胖等是高血糖症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营养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对高血糖症,特别是糖尿病前期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高血糖症的发生发展,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2023-2030年)》相关要求,针对成人高血糖症制定本指导原则。
一、营养指导原则(一)健康膳食。
坚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适量的膳食模式。
做到食物多样、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适当。
可参考“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帮助搭配不同种类食物。
图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二)控制能量摄入。
通过吃动平衡,维持健康体重。
每日膳食总能量以达到或保持健康体重为宜,注意肌肉量的维持,超重和肥胖人群应控制能量摄入,可根据减重目标,在现有能量摄入基础上每天减少 500kcal 左右的能量摄入。
(三)主食粗细搭配,限制高血糖生成指数(GI)食物。
膳食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占总能量45%~60%,同时注意主食粗细搭配。
多选择较低GI的食物,提高主食全谷物和杂豆的摄入量以占主食的一半为好;限制高 GI食物摄入,并注意控制膳食升糖负荷(GL)。
(四)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每日25g~30g为宜,多吃粗杂粮和豆类。
(五)保证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量。
每日新鲜蔬菜摄入量不少于500g;两餐之间的加餐可选择吃水果,以低含糖量及低GI的水果为宜,并注意计入总能量。
(六)限制精制糖摄入。
不喝含糖饮料(包括果汁饮料),少喝代糖饮料,尽量选择白水和淡茶等饮品。
最新: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的研究进展要点2024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2022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5.37亿,其中90%为2型糖尿病,且患病率仍在增加。
超重/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
有国外研究显示,在糖尿病患者中,合并超重/肥胖者比例高达65.3%。
在中国,糖尿病人群中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患者比例分别为41%、24.3%和45.4%。
超重/肥胖是2型糖尿病致病的高危因素之一,超重/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
2型糖尿病和超重/肥胖症患者均易罹患心血管疾病,而当两种疾病共患时,可能进一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而近年来的meta分析显示,1987年至2022年间,全球2型糖尿病患者的HbA1C 控制水平虽有所改善,但体重指数却逐年上升。
这意味着目前2型糖尿病的整体疾病控制情况并不理想。
临床研究显示,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适当减重能带来多方面的获益。
近年来,在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糖尿病诊疗指南(后文简称ADA指南)等指南/共识的修订更新中,体重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渐上升,糖尿病疾病管理的目标已从既往的控制血糖转变为"控糖、减重"双重管理。
基于此,未来如何实现对2型糖尿病合并超重/肥胖患者的长期、有效体重管理,值得深入探讨。
一、体重管理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首先,肥胖可能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其重要机制之一是胰岛素抵抗。
一方面,肥胖患者常出现脂肪细胞肥大、内脏肥胖面积增加和异位脂肪沉积等,并伴随着脂肪因子分泌特征的改变-促炎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和瘦素]分泌增加而抗炎因子(如IL-10和脂联素)分泌减少,最终导致胰岛素抵抗;另一方面,肥胖可诱导胰岛β细胞增殖,促进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多,引发胰岛素抵抗,最终导致β细胞功能衰竭,使患者从糖尿病前期进展为2型糖尿病。
糖尿病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行为,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及其管理者,包括医生、护士、营养师等相关工作人员。
第三条糖尿病管理工作应当遵循“科学、规范、全面、人性”的原则,综合运用医疗、营养、运动等多种手段,全面管理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状况。
第四条管理工作应当依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管理措施。
第五条管理工作应当建立完善的档案记录系统,及时更新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等信息。
第六条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泄露糖尿病患者的隐私信息,违者将承担法律责任。
第七条管理工作应当充分尊重糖尿病患者的意愿和需求,重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第二章糖尿病的防控第八条管理工作应当加强对糖尿病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第九条管理工作应当鼓励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中进行适当的运动,改善血糖控制。
第十条管理工作应当引导糖尿病患者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肪食品。
第十一条管理工作应当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第十二条管理工作应当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药物管理,避免用药不规范或滥用药物。
第十三条对于有高度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当积极进行糖尿病的筛查和早期干预工作。
第三章糖尿病的治疗第十四条管理工作应当根据病情轻重和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药物、胰岛素注射等。
第十五条管理工作应当指导糖尿病患者正确使用药物,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第十六条管理工作应当加强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工作,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
第十七条对于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治疗方案。
第十八条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应当遵守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诊。
第四章糖尿病管理团队的建设第十九条管理团队应当由医生、护士、营养师等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各司其职,共同协作。
2022最新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全文)2022年最新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旨在提供全面的体重管理策略,尤其是对于T2DM合并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应给予充分重视。
除了控制超重或肥胖外,还应注重体重管理的质量。
因此,评估患者身体成分的改变,尤其是内脏脂肪的变化,以“减脂增肌”为目的,是减重治疗的重要部分。
同时,减少或避免减重过程中的体重波动,使体重长期维持在目标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
体重管理是2型糖尿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肥胖悖论”揭示了其复杂性。
该共识的制订是依据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并经过多次讨论。
因此,该共识旨在帮助医务工作者更全面地了解T2DM的体重管理策略。
在本共识中,重要的体重管理相关名词有身体成分、体重指数(BMI)、腰围和腰臀比(WHR)。
身体成分可分为去脂体质量和身体脂肪两种。
BMI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评估肥胖程度的测量指标,但无法反映人体脂肪的分布情况。
腰围是衡量脂肪在腹部蓄积程度的最简单、实用的指标,被推荐作为评估内脏脂肪和心血管代谢风险有价值的替代预测指标。
腰围测量方法是被测者站立,双脚分开25~30 cm,取被测者髂前上嵴和第12肋下缘连线中点,水平位绕腹1周围长,皮尺应紧贴软组织,但不压迫,测量值精确到0.1 cm。
腰臀比是腰部围度与臀部围度的比值,是评价中心性肥胖的重要指标。
体脂率是指身体脂肪占体重的百分比,可以反映身体脂肪含量及瘦体重和肌肉含量。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男性体脂率≥25%,女性体脂率≥35%可评价为肥胖。
同时,WHO、亚洲和中国推荐的诊断标准如下表所示。
肌少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全身肌量减少、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肉功能减退。
诊断标准包括骨骼肌质量指数、日常步行速度和握力等指标。
肥胖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但是肥胖与预后的关系存在争议。
一些研究发现,在糖尿病患者中,超重或肥胖人群可能具有更好的预后,这被称为“肥胖悖论”。
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专家共识及团体标准(完整版)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规范流程及相关支持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医院相关科室或其他体重管理机构开展体重管理服务工作。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WS/T 428-2013 成人体重判定WS/T 424-2013 人群健康监测人体测量方法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一种计算身高别体重的指数,计算方法是体重(kg)与身高(m)平方的比值。
2.超重(overweight):BMI≥24.0 kg/m2,且<28.0 kg/m2,判定为超重。
3.肥胖(obesity):BMI≥28.0 kg/m2,判定为肥胖。
4.体重管理(weight management):医师、营养师或其他相关专业人士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给出综合饮食、运动、行为等要素的个性化方案,并对其进行实时监控和调整,最终达到并保持理想体重。
5.心肺适能(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指个人的肺脏与心脏从空气中摄取氧气,并将氧气输送到组织细胞加以使用的能力。
最常用的衡量指标为最大摄氧量。
6.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VO2 max):指在人体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摄取的氧气量。
7.生活方式风险评估(lifestyle risk assessment):对腰围、膳食营养、体力活动和心肺适能4个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相关的因素进行的评估。
规范流程(一)基本信息与病史1.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种族、联系方式、省份、城市、联系地址。
糖尿病管理基本规范
糖尿病已成为大众不容忽视的健康问题。
在糖尿病自我管理过程中,患者需要遵循以下基本规范,以减少并发症的风险,确保良好的生活质量:
1.保持适当的体重
体重的控制是糖尿病管理的首要问题。
厘定适当的体重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身高、性别以及肌肉和骨骼的重量等多种因素。
减轻体重可以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2.合理饮食
患者应遵循膳食营养平衡的原则,以保持适当的血糖水平。
建议少食多餐,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并适量增加纤维素的摄入量。
此外,应忌食高油脂、高糖和高热量的食物。
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
选用口服药物、胰岛素注射或二者结合的治疗方案。
在药物使用时,应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并定期进行血糖监测。
4.适当的体育锻炼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患者降低血糖水平、增加体能和免疫力,减轻体重,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
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
5.定期体检
患者应定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一些潜
在的健康问题。
同时,还需要定期检测血糖、血压、肾功能、视网膜、足部等方面的指标,并定期进行心电图、X线等检查。
总之,糖尿病管理需要患者遵循一系列基本规范,并与医护人
员密切配合,共同制定科学全面的治疗方案,以控制血糖水平,减
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体重管理是2型糖尿病(T2DM)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肥胖悖论”揭示了体重管理的复杂性。
临床实践中,T2DM合并超重或肥胖患者进行减重治疗非常重要,此外,减重同时还应注重对身体成分的改变、体重波动等情况进行评估;对于T2DM体重过低的患者,也应予以充分重视和考量。
因此,母义明教授、赵家军教授、姬秋和教授、陈莉明教授等14位知名内分泌专家(文末附共识专家组成员名单),在2022年已有共识的基础上,依据近两年来全球T2DM患者体重管理的最新进展,发表了《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管理专家共识(2024年版)》(以下简称《共识》)。
《共识》不仅对肥胖T2DM患者的减重治疗提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同时将体重波动的管理及T2DM患者体重过低的问题也进行了阐述;本次更新也将临床容易忽视的肌少性肥胖的危害及其管理进行了探讨,为广大医生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和参考。
姬秋和教授及专家组在《共识》中指出,超重/肥胖T2DM患者进行减重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综合代谢指标及远期获益;同时,在T2DM体重管理临床实践中,还应该注意对体重波动、体重过轻及肌少性肥胖等患者进行合理干预,以综合管理T2DM患者的体重。
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共识的核心要点!《共识》对身体成分、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体脂率、肌少症这些体重管理相关的重点名词进行了释义。
其中,肌少症定义为“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全身肌量减少和/或肌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
亚洲地区主要采用2014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推荐的诊断标准:(1)双能X线吸收法所测得骨骼肌质量指数(SMI)男性≤7.0kg/m2,女性≤5.4kg/m2,SMI=四肢骨骼肌肌量(kg)/身高(m)2。
(2)日常步行速度≤0.8m/s;(3)握力男性<26kg,女性<18kg;满足(1)+(2)或(1)+(3)者即诊断为肌少症。
《共识》指出:适当的减轻体重(如5%~15%)不仅可以有效降低T2DM 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种类或剂量,改善血压、血脂甚至心血管结局,部分患者还可以实现糖尿病缓解。
糖尿病管理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服务,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规章制度订立。
第二条本规章适用于本医院全部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服务。
第二章糖尿病管理团队第三条本医院设立糖尿病管理团队,由内分泌科、营养科、心理科、护理科、药学科等专业部门构成。
第四条糖尿病管理团队负责协调糖尿病患者的诊疗方案,供应个性化的管理建议。
第五条糖尿病管理团队应定期召开例会,共享研讨最新的糖尿病管理技术和经验。
第三章糖尿病患者的准入和评估第六条糖尿病患者准入要求如下:1. 已确诊为糖尿病患者;2. 年龄在18至65周岁之间;3. 身体健康,无严重并发症;4. 乐意接受本医院的糖尿病管理服务。
第七条糖尿病患者评估要求如下:1. 进行全面身体检查,包含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肾功能等相关指标;2. 进行必需的医学史和生活史的评估;3. 进行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形;4. 评估患者对糖尿病自我管理本领的掌握程度。
第四章糖尿病管理服务第八条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服务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供应定期的糖尿病患者教育,包含饮食、运动、药物使用等方面;2. 订立个性化的糖尿病治疗方案,包含饮食掌控、运动磨练、药物治疗等;3. 供应糖尿病相关的心理咨询和支持;4. 依据患者的需要,开展糖尿病病愈训练;5. 定期复诊,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和身体情形;6. 供应糖尿病并发症的防备和治疗服务;7. 建立糖尿病患者档案,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8. 组织糖尿病患者参加相关的健康促进活动。
第五章糖尿病健康管理计划第九条糖尿病患者入院后,医院将为其订立个性化的糖尿病健康管理计划。
第十条糖尿病健康管理计划要求如下:1. 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订立糖尿病治疗目标;2. 订立饮食掌控方案,包含合理布置饮食结构、限制糖分摄入等;3. 订立运动磨练方案,包含合理布置运动强度、频次等;4. 订立药物治疗方案,包含药物的种类、用量等;5. 订立定期复诊计划,监测血糖水平和身体情形;6. 供应糖尿病并发症的防备和治疗措施;7. 供应糖尿病相关的心理咨询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