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2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皮肤坏死的预防与对策张庆;张广程;狄东华;赵建忠;王波【摘要】Objective:To investigate effective methods to prevent postoperative skin necrosis after internal ifxation for calcaneal fracture. Methods:24 calcaneal fracture patients (28 feet) were treated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ifxation:The surgical procedure was performed by lateral approach and L type incision. Among them, 19 patients were implanted autogeneic iliac bone or artiifcial bone. After operation, all the incisions placed drainage tube and ice compress;the ankle joint were ifxed by plaster support or elastic bandage. Results:According to Maryland foot function score after operation,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82.14%(23/28). 6 feet (21.42%) suffered skin necrosis after operation and were cured in 6 weeks after negative pressure dressing change. Conclusions:Cold compress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ifxation, proper surgical time, standard operation,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good reduction of lateral calcaneal wall, auto-grafting and adequate drainageare effective methods that preventing skin necrosis after calcaneal fracture operation.%目的::探讨如何有效预防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皮肤坏死的方法。
骨科手术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盐城新东仁医院骨科手术常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当今社会患者对医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医患纠纷时常发生。
骨科是医患纠纷发生最多的科室之一〜主要是因为骨科治疗的过程中容易岀现并发症。
除个别属治疗失误外〜大多数并发症是山于骨科治疗的特殊性引起的。
比如对骨折的患者进行固定之后〜很容易造成临近关节的僵硬〜但患者有时却难以接受。
熟悉骨科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术前很好的与患者进行沟通〜术后对患者密切的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学习和掌握骨科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观察与护理〜对积极预防和提高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量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的病理过程〜它是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起综合征。
预防措施:1、维持生命体征平稳:病人采取休克体位,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增加回心血量及早建立静脉通路〜维持血压保持气道通畅〜早期给予吸氧注意保暖〜但不能体表加热2、密切监测病情: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等的变化〜病情危重时每15分钟记录一次〜及时了解呼吸功能及血气分析结果。
监测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观察出血现象〜一旦皮肤黏膜有出血点或凝血异常,抽血过程中血液迅速凝集〜要考虑DIC发生的可能,。
快速补液时注意有无肺水肿及心力衰竭,咳嗽〜粉红色泡沫痰,3、进行扩容治疗:休克时至少要建立两条静脉通路〜应选择较粗的静脉〜可以快速补充血量。
可首选用生理盐水或者平衡盐液,平衡盐溶液的电解质含量和血浆内含量相仿〜用来治疗等渗性缺水比较理想〜它的作用是维持细胞渗透压平衡〜保持pH稳定及提供简单的营养,进行扩容。
根据血压与中心静脉压值〜合理补液〜及时调整量和速度〜并记录出液量。
4、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从小剂量开始〜随时注意血压的改变。
根据血压调节滴速。
,西地兰使用后段时间内不可使用钙剂〜洋地黃类药物中毒,防止药液外渗〜以免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注意保护血管〜每24小时更换输液管。
跟骨骨折并发症的预防探讨摘要】目的探讨跟骨骨折并发症发生原因及其预防。
方法回顾研究我科于2006年8月至2009年收治的跟骨骨折病例27例,其中2O例26足采用手治疗,并随访8~24个月,观察其有无并发症发生,分析治疗过程各因素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结果骨折7-14周愈合,平均11.4周。
表浅感染1足,皮瓣坏死2足,距下关节间隙欠清2足。
术后并发症主要为局部皮瓣坏死、伤口延迟愈合、疼痛、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为19.2%(5/26)。
结论术前确定骨折类型,确定具体治疗方法,选择恰当手术时机,精细化手术技巧和内固定技术,可有效预防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跟骨骨折并发症预防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约占跗骨骨折的60%~65%,占全身骨折的2%[1-3],骨折大部分涉及距下关节,其致残率较高,并发症较多。
如何有效避免并发症一直争论很大,若处置不当易造成跟骨疼痛、创伤性关节炎、扁平足、行走困难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治疗远期效果。
近年来,跟骨骨折治疗进展较大,预防并发症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
本科于2006年8月至2009年收治的涉及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病例27例,本科对其中20例26足跟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经3~24个月随访,并发症预防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0例(26足)跟骨骨折,男13例(18足),女7例(8足);年龄18~62岁,平均33岁。
损伤原因为高处坠落伤、车祸伤等。
6例开放性骨折,急诊行清创缝合,其余均为闭合性骨折。
合并胸腰椎骨折2例,胫腓骨骨折1例。
本组术前均行跟骨正、侧位及轴位X线摄片;9例行跟骨CT扫描。
本文Sanders分型:Ⅱ型7足,Ⅲ型14足,Ⅳ型5足。
1.2手术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作传统经典外侧L形切口。
锐刀切开直至骨膜,注意保护腓肠皮神经及腓肠肌腱,以3枚克氏针“不接触”牵开技术[4]牵开皮瓣,显露距跟、跟骰关节、跟骨外侧壁及后关节面,骨膜剥离器撬起塌陷的关节面骨折块,恢复跟骨前中后关节面,同时恢复Bobhler角、Gissane角及跟骨高度。
骨折内固定术的健康教育
《骨折内固定术:术后护理与康复指南》
骨折内固定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它通过内部固定装置将骨折部位稳定起来,促进骨折愈合。
这种手术通常需要术后一段时间的康复和护理。
以下是一些关于骨折内固定术术后护理与康复的指南:
1. 术后护理
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护理。
这包括密切观察伤口情况,避免感染的发生;保持伤口清洁,定期更换敷料;遵循医生的用药指导,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2. 康复锻炼
术后的康复锻炼对于骨折部位的愈合非常重要。
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包括关节的活动性训练、肌肉的力量训练等。
这有助于避免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促进骨折部位的功能恢复。
3. 饮食调理
饮食对骨折愈合也有一定的影响。
患者术后需要注意摄入富含钙、蛋白质、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食物,以帮助骨折部位的
愈合。
同时,应避免过多摄入含糖、盐等不利于愈合的食物。
4. 心理护理
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可能会面临疼痛、失能、社交障碍等问题,需要得到家人和医生的支持和鼓励。
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
的心态,这有助于促进康复。
总之,骨折内固定术后的护理与康复需要患者和家人的共同努力,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护理和康复锻炼,从而尽快恢复健康。
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并发症与对策张俊峰学号:1204018摘要:目的:总结预防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切口并发症的方法。
方法:查阅文献,对影响并发症的手术入路,手术时机,及软组织血运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论: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通过术前饮食指导,术中钢板固定复位技巧,术后康复等方式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并发症跟骨是足部最大的一块跗骨,由跟骨关节面与距骨关节面构成的跟距关节,在人体负重与行走方面起着重大作用,承担着人体约45%左右的体重[1]。
跟骨骨折( fracture of calcaneus) 是跗骨骨折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占跗骨骨折的60% ~65%,约占全身骨折的2% 左右[2]。
跟骨骨折的发生多是因高处跌下,足部着地,足跟遭受垂直撞击所致。
由于跟骨血运丰富,骨折愈合较好,但若骨折线进入关节面或复位不良,后遗创伤性关节炎及跟骨负重时临床患者疼痛很常见,若处理不当常引起严重的患肢功能障碍[3],常遗留后遗症,致残率高达30% 左右[4]。
跟骨骨折是临床较难处理的一种骨折,其损伤机制和分型复杂,为恢复跟距关节面的平整,恢复跟骨的宽度与高度,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笔者就跟骨骨折内固定术所致的并发症相关因素综述如下,旨在提高跟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1并发症的表现1.1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外侧切口浅表感染2%一14%,深部感染1.3%一7%[5]。
邹剑等[6]报道,坠落高度<3.4m、受伤至手术时间<7天、手术时间>2小时及止血带使用时间>1.5小时是引起切口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Maskill等[5]总结认为,开放性骨折、吸烟、超过14天后手术和肥胖是导致切口深部感染的危险因数。
1.2刀口皮缘坏死及不愈合[7]黄俊伍等认为,高能量损伤可能导致足后跟及周围皮瓣的血供部分或完全中断。
由于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手术时间过长均会加重组织水肿及微血管损伤,从而进一步损伤周围组织的血供,最终导致切口愈合不良、裂开。
跟骨骨折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对策作者:马超申良来源:《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年第09期【中图分类号】R683. 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062-02【摘要】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跟骨骨折手术并发症的形成和预防。
方法:2010.5-2011.7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注重操作技巧等,治疗SandersⅡ、Ⅲ、IV型跟骨骨折例,总结其预防方法及对策。
结果:70足均获随访,出现皮肤坏死2例,浅表感染2例,腓骨肌腱炎1例,距下关节炎疼痛2例。
结论:正确把握手术时机、规范操作、引流及术后处理等是减少跟骨骨折手术并发症的可靠方法。
【关键词】跟骨骨折手术并发症预防跟骨为不规则骨,骨折占所有跗骨骨折的60%[1],近年来,关节内骨折现已基本趋向于切开复位异性钢板固定,部分病例手术伤口皮缘坏死、不愈合、继发感染等,一直困扰医生。
2010.5-2011.7自行68例70足的跟骨骨折手术病例,共发生术口感染术、皮肤坏死、距下关节炎疼痛等不同并发症7例,现回顾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共68例(70足),男48例(50足),女20例(20足);年龄16—55岁;本组70足术前均经CT扫描并按Sanders分型:Ⅱ型26足,Ⅲ型30足,Ⅳ型14足。
1.2 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均摄跟骨侧位、轴位:并行水平面及额状面CT扫描给予分型。
手术时机开放骨折6 h内清创、骨折复位异性钢板固定。
闭合骨折一般7~14d给予20%甘露醇脱水消肿后手术。
1.3 手术方法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跟骨外侧L型切口,切口上端起自外踝尖端上4cm腓骨后缘,外踝与跟腱外侧缘之间垂直向下,至足底皮肤与足背皮肤交界处弧向前,沿皮肤交界面至第五跖骨基部,远段切口略向上[2],直切到骨面,不分层剥离。
骨膜下作锐性剥离,紧贴骨面向上至距下关节面,向前至跟骰关节。
腓骨长短肌腱和腓肠神经连同皮瓣一起翻起,显露跟骨外侧壁。
中药预防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预防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9例32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术后29例32侧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
术后1w5足发生局部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15.6%,其中伤口乙级愈合4侧,丙级愈合1例。
结论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可最大限度降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
标签:跟骨骨折;手术治疗;并发症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29例32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9例32足跟骨闭合性骨折,男:23例,3例双侧跟骨骨折;女:6例,。
年龄21~65岁,平均38岁;均为高处坠落伤。
Sanders分型:Ⅱ型9足,Ⅲ型16足,Ⅳ型7足。
骨折部位皮肤皱褶征阳性时行手术治疗。
1.2方法1.2.1术前入院后抬高患肢,跟骨冰敷,中药汤剂口服治疗(组成:刘寄奴、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当归、丹参、大黄、川芎、山芋肉、甘草等)。
禁止吸烟,积极治疗合并症,忌辛辣食物。
待水肿明显后再行手术治疗,判断时以局部皮肤皱褶试验阳性为标准。
1.2.2术中患者取健侧卧位,止血带下手术。
外侧扩大L形切口,显露原始骨折线及距下关节。
骨折复位,使后跟距关节面恢复平整,恢复跟骨的高度、长度、宽度,如骨质缺损严重,可植入自体髂骨或异体骨。
钢板塑形后置于跟骨外侧壁,螺钉固定。
术中C型臂透视见:关节面平整,内固定稳定。
全层缝合皮下,缝合皮肤。
伤口内放置负压引流管。
用厚层敷料覆盖绷带加压包扎。
1.2.3术后抬高患肢。
以桃红四物汤为主方,肿胀明显加泽兰、茯苓皮;局部皮温高、发红者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术后24~48h拔除引流管。
1.3评价指标术后切口并发症评定:甲级愈合指无不良反应愈合时间为14d 左右的切口;乙级愈合指切口处有炎性反应,但未化脓,通过换药等可好转愈合,愈合时间大于14 d的切口;丙级愈合指切口化脓、需拆开缝线引流。
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预防摘要】目的探索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
方法 37例(43侧)跟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治疗方法。
结果随访37例(43侧),切口愈合情况,甲级愈合36侧,切口愈合不良6侧(13.9%)。
其中1侧为皮肤裂开;4侧为浅表皮肤感染;1侧深部感染,术中均植入了人工骨,考虑为异物反应所致。
术后功能按Maryland足部评分方法评价术后功能,本组优16侧,良19侧,可6侧,差2侧,优良率为81.4%。
结论跟骨骨折手术时机的选择、术中操作、术后处理对预防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跟骨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切口愈合不良跟骨骨折是一种高能量性损伤,多为严重复杂类型的骨折,加上其周围血供的不充分,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较高。
浅表感染在10~27%,深部感染在1.3~2.5%[1] [2]。
笔者在防治皮肤并发症方面做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现就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手术复位内固定的37例(43侧)跟骨骨折病例予以总结分析。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7例(43侧),男33例,女4例;年龄21~66岁,平均40岁。
6例双侧跟骨骨折,均为男性,且双侧手术。
本组均为闭合性骨折,且累及关节面,骨折均明显移位。
按Sanders骨折分型:Ⅱ型9侧,Ⅲ型27侧,Ⅳ型7侧。
11例伴有其他部位骨折。
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0例,共36侧,车祸伤5例,共5侧,扭伤2例,共2侧。
术前均作跟骨侧位和轴位摄X线片及CT片检查。
1.2 手术方法入院后予抬高患肢,当天受伤者行冰袋外敷。
创伤至手术时间2~17d,平均8d。
均在局部皮肤出现皮纹皱褶后手术。
采用跟骨外侧解剖钢板内固定。
在驱血后止血带下手术,取跟骨外侧“L”形延长切口,切口水平段应低于外踝下2cm,避免损伤跟骨外侧血管及皮神经[3],保护腓肠神经和腓骨长、短肌腱,紧贴跟骨外侧壁和腓骨长、短肌腱鞘深层,作骨膜下锐性分离,暴露跟骨外侧壁,切断跟腓韧带。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和并发症防治张卫兵;刘忠;孙建平;刘伟【摘要】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及术后并发症防治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28例30足.术前均行X线摄片及CT检查按Sanders分型:Ⅱ型6足、Ⅲ型17足、Ⅳ型7足.闭合性骨折28足,开放性骨折2足.均采用跟骨外侧“L”型切口跟骨钢板内固定,必要时植骨.术后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功能评定.结果本组28例患者均获随访.所有患者无深部感染、骨髓炎、骨不连.Maryland足部评分优良率93.3%.结论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是值得肯定的治疗方法.只要我们能准确把握手术时机,充分术前准备,术中有良好的复位和可靠的固定,并进行必要的植骨.对术后并发症有正确的认识,尽早干预就可以获得理想的疗效.【期刊名称】《淮海医药》【年(卷),期】2012(030)002【总页数】3页(P105-107)【关键词】跟骨骨折;跟骨钢板;内固定;手术后并发症【作者】张卫兵;刘忠;孙建平;刘伟【作者单位】安徽省涡阳县人民医院骨科,233600;安徽省涡阳县人民医院骨科,233600;安徽省涡阳县人民医院骨科,233600;安徽省涡阳县人民医院骨科,2336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4跟骨是足部最大的跗骨,跟骨骨折占全身骨折的2%,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大多数累及距下关节,85% ~90%属关节内骨折,约有75%为高处坠落伤足跟着地后遭受重直撞击所致[1]。
常伴有脊柱、骨盆骨折、头胸腹伤。
其治疗原则和下肢负重关节的关节内骨折一样,应解剖复位,稳定的内固定和早期功能锻炼。
即使治疗方案正确,但这种高能量损伤的疗效因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常常不能令人满意,随着研究的深入,认识的提高、手术技术改进与内固定材料的发展,目前,基本肯定了切开复位内固定在移位型关节内跟骨骨折治疗中的价值。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治疗效果也得到改善。
我院2008年6月~2010年10月采用跟骨钢板治疗跟骨骨折28例30足,并注意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跟骨骨折术后切口并发症的临床分析与防治万建杉;孙嵘;刘涛;刘克廷;陈国平;武绍刚;张平荣【摘要】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40例46足跟骨骨折,随访8~26个月,根据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优良率为84.7%。
发生切口并发症5足,发生率为10.8%。
合适的手术时机、细致的切口处理及必要时植骨,可减少手术并发症。
【期刊名称】《创伤外科杂志》【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1页(P273-273)【关键词】跟骨骨折;内固定;并发症【作者】万建杉;孙嵘;刘涛;刘克廷;陈国平;武绍刚;张平荣【作者单位】655000 云南,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一科;655000 云南,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一科;655000 云南,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一科;655000 云南,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一科;655000 云南,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一科;655000 云南,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一科;655000 云南,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一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42笔者自2008年7月~2012年10月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40例46足,对其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男性35例(41足),女性5例(5足);年龄20~52岁,平均34.3岁。
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5例,道路交通伤5例。
单侧跟骨骨折34例,双侧骨折6例。
根据Sanders分型标准:Ⅱ型12足,Ⅲ型19足,Ⅳ型15足。
2 方法术前常规摄跟骨侧位、轴位X线片、CT三维扫描。
石膏托固定,局部冰敷。
闭合性骨折一般在伤后7~10d手术,如跟骨周围存在较严重的水肿或出现张力性水疱,延迟至伤后2周左右出现皮纹征后手术,最好不要超过2周,超过此期限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和感染率较高[1]。
手术方法:仰卧或侧卧位,跟骨外侧L形切口,全层切至骨膜,紧贴跟骨表面在腓骨长、短肌腱鞘深面全层掀起皮瓣,用克氏针阻挡牵开皮瓣,撬开外侧壁骨折块,显露骨折及距下关节,以距骨下关节面为模板,直视下复位塌陷、旋转的关节骨折块,纠正内翻畸形和恢复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