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理论(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3.20 MB
- 文档页数:12
教资知识-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奥苏贝(伯)尔;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1)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①接受学习是指教师传授,学生接受。
②发现学习是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
2) 根据加工信息的方式: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①机械学习是指死记硬背,对新知识并未理解消化。
②有意义学习是指新旧知识之间有意义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脑海中的认知结构之间要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①非人为联系:符合事实规律,而非记忆法;②实质性联系:本质不变的因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客观):客观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2)学习者自身(主观);①学习者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②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意愿);有意义学习的教育启示;①有意义学习必然以有意义的知识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加上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此三者构成了有意义学习的充分必要条件,缺少其中任意一个条件都不行。
②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强调的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认知同化过程;皮亚杰的同化vs 奥苏贝尔的同化;同化(与皮亚杰的同化不一样,奥苏贝尔提出的同化包括皮亚杰所说的同化和顺应);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①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如先学习了香蕉的概念,再学习水果这一概念,香蕉属于水果。
先学例子,再学一定的规则。
②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如再学苹果、香蕉等的概念。
③并列结合学习:如苹果与香蕉;学电子琴和学钢琴是并列结合学习。
先行组织者;1 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2 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3 先行组织者(桥梁或过渡作用)相当于新知识讲授前的导入;4 目标是将学生脑海中的旧知识与新要学习的新知识关联起来。
(一)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布鲁纳十分重视生长的问题,他常常把智慧生长与认知生长作为同义语,把他们看作是形成表征系统的过程。
表征或表征系统,是人们知觉和认识世界的一套规则。
布鲁纳认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间,经历了三种表征系统的阶段。
1、动作性表征(又称表演式再现表象),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皮亚杰的感觉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作用于事物而学习表征它们。
2、映象性表征(又称肖像式再现表象)。
这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早期,儿童开始形成图象或表象,去表现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物,在这点上,他们能记住过去发生了的事件并能根据可能再发生的事的想象力(远见)去想象。
3、符号性表征(又称象征性再现表象)。
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后期以及一直到以后的年代。
(二)类别及其编码系统布鲁纳认为,人类世界是由大量的可辨别的不同的物体、事件和人物组成的。
编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相关的类别作出有层次结构的安排,较高级的类别比较一般些,较低级的类别比较具体些。
(三)关于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1、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从人类的记忆看,他说“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否则很快就会忘记。
领会基本原理和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
对教材结构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
2、学习的准备性,这里他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3、在教育过程中直觉思维的价值,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受忽视而又重要的特征。
4、学习动机,他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的最初刺激乃是对于所学材料的兴趣。
即主要是内在动机,而不是诸如等级、奖赏、竞争之类的外来目标。
(四)提倡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学习、了解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作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以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意义学习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是他对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的描述。
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习,如果要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
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有两个先决条件:⑴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⑵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联系不能是一种牵强附会的或逐字逐句的,而应是实质性的联系。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主要应采用意义接受学习,尤其是意义言语接受学习。
认知结构在意义学习和讲授教学中的作用奥苏贝尔认为,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
所以,影响课堂教学中意义接受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的。
因此,要促进新知识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观念。
从安排学习内容这个角度来讲,要注意两个方面:⑴要尽可能先传授学科中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最有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以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和综合。
⑵要注意渐进性,也就是说,要使用安排学习内容顺序最有效的方法;构成学习内容的内在逻辑;组织和安排练习活动。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研究认知结构,目的在于识别和控制影响意义接受学习的变量。
奥苏贝尔认为,下列三种变量是须关注的:⑴学生认知结构中能与新教材建立联系的有关概念是否可利用。
如果可以利用这些概念,就为学习和记忆新教材提供必要的固定点。
⑵这些概念与要学习的新概念之间区别的程度如何,即:要防止新旧概念的混淆,使新概念能够作为独立的实体保持下来。
⑶认知结构中起固定点的强度,也影响学生能否对新旧概念作出区别。
2.上位关系(superordinate relationships)当学生学习一种包摄性较广,可以把一系列原有概念从属于其下的新命题时,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
6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与同化学习理论——学习材料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同化学习理论是两种关于学习的理论。
本文将介
绍这两种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的学习材料。
首先,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在20世
纪60年代提出的。
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知
识结构和思维模式。
根据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是通过主体积极
参与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来实现的。
个体通过主动参与、发现和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改和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
同化学习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
同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将新的知识和经验同自己已有的认
知结构相结合的一个过程。
通过同化,个体可以将新的信息加入到已有的
认知结构中,从而形成一种更为复杂和丰富的认知结构。
同化学习理论强
调学习的主动性和个体的积极参与。
阐述奥苏贝尔认知同化理论中有意义学习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认知同化理论奥苏贝尔认为,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意义学习就发生了。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要促进新教材的学习,首先要增强学生认知结构中与新教材有关的观念。
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
由于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有意义同化。
同化方式主要有3种:1、下位学习(subordinate learning)又称类属学习。
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2、上位学习(super-ordinate learning)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新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上位关系;3、组合学习(coordinate learning)指学生新命题或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存在组合关系。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如果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的有意义,他仔细区分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关系。
1、有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性和实质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标准根据有意义学习的定义,符号代表的新观念能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是区分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两条标准。
第一条标准,也就是“建立实质性联系”,其涵义为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观念完全等值,用等值的语言不同的话表达,其关系不变。
如学生掌握7×8=56,能确知8个7之和是56,这就是表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原观念(7个8之和是56)与7×8=56的新观念建立了实质性的联系。
行为主义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定义: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
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五条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二)华生的行为主义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几种反射和情绪反应以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S-R 联结)而形成。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它与反射学习过程S-R过程不同,操作学习是(S)-R-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塑造: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消退维持分化泛化正强化惩罚:呈现厌恶刺激降低反应率和消除愉快刺激降低反应率负强化: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率三、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1.注意过程影响注意的因素有:(1)榜样行为的特性(2)榜样的特征(3)观察者的特点2.保持过程保持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