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与同化学习理论——学习材料
- 格式:docx
- 大小:1.30 MB
- 文档页数:6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奥苏伯尔与布鲁纳一样,同属认知结构论者,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重组",他着重研究了课堂教学的规律.奥苏伯尔既重视原有认知结构(知识经验系统)的作用,又强调关心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逻辑关系.认为学习变化的实质在于新旧知识在学习者头脑中的相互作用,那些新的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关系,进行同化和改组,在学习者头脑中产生新的意义。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论的主要观点是:1.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新的意义被同化的过程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将认知方面的学习分为机械的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两大类。
机械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学生不理解文字符号的实质,其心理过程是联想。
这种学习在两种条件下产生.一种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无内在逻辑意义。
另一种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知识基础可以用来同化它们.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个体获得有逻辑意义的文字符号的意义,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而非人为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过程就是个体从无意义到获得意义的过程。
这种个体获得的意义又叫心理意义,以区别于材料的逻辑意义.所以有意义学习过程也就是个体获得对有意义的材料的心理意义的过程。
有意义的学习是以同化方式实现的.所谓同化是指学习者头脑中某种认知结构,吸收新的信息;而新的观念被吸收后,使原有的观念发生变化。
概念被同化的特征是学习者将概念的定义直接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的适当部位,通过辨别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异同而掌握概念,同时将概念组成按层次排列的网络系统。
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具有下列条件:①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
教材一般符合此要求.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固定点),便于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点。
③学习者还必须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地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的倾向。
④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4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U6)几个重要概念⏹认知⏹表象⏹表征⏹结构⏹图式(Schema 格式)⏹同化和顺应⏹发展认知派学习理论⏹完形学习理论⏹符号学习理论⏹认知发现学习理论⏹接受同化学习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的完形学习理论一、人物与实验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1.维特海默⏹格式塔心理学的奠基人⏹从“似动”、“错觉”研究入手⏹研究局限于知觉领域⏹提出知觉的自上而下加工2.苛勒⏹Köhler苛勒(1887—1967),美籍德国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要研究了知觉规律,提出知觉的格式塔原则;还进行了猿猴行为的研究,提出动物学习的顿悟理论。
1947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59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3.卡夫卡⏹考夫卡·库尔特(1886-1941)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提出了行为环境的理论,认为行为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要研究行为与物理场的因果关系。
⏹心理物理场具有自我和环境的两极性,这两极的每一部分都有它自己的结构。
黑猩猩学习实验问题⏹为什么桑戴克的实验中,猫表现出试误规律;而苛勒的实验中,黑猩猩却表现出顿悟?⏹顿悟是一中什么样的体验?二、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学习并非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通过主动积极的组织作用形成与情境一致的新的完形。
学习的结果⏹并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新的完形。
学习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神经路的联系,而是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不是盲目地尝试错误,而是由于对情境顿悟而获得成功。
三、主要评价贡献⏹对桑代克的理论进行了批判,使认知派与联结派的区别明确化,并促进了学习理论的发展⏹强调整体观和知觉经验的组织作用,关切知觉和认知的过程。
局限⏹把学习完全归于有机体自身的组织活动,否认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
⏹把试误学习与顿悟学习完全对立起来,不符合人类学习的特点。
第二节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一、人物与实验托尔曼简介⏹托尔曼(1836—1959),美国心理学家,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认知学习论把学习视为个体对事物经过认识、辨别、理解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由既知而获得新知)。
在此历程中,个体学到的是思维方式,也即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的认知结构。
个体运用其已经有的认知结认识、辨别以及理解各个刺激之间的关系,增加自己的经验,从而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
2.学习是内发的、主动的和整体性的;是演绎的过程,由普遍到特殊的过程。
3.认知学习理论有两个分支:认知结构学习论,信息加工学习论。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探讨学习过程中内在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及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例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进而把学习看做是发现的过程(布鲁纳)和有意义的过程(奥苏贝尔);信息加工学习论借鉴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方式,探讨学习的内部加工过程,把学习看作是个体经由感觉察觉、注意、辨识、转换、记忆等内在的心理过程。
一、格式塔学习理论:(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1.学习即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一个人学习的方式,通常是从一种混沌的模糊状态,转变成一种有意义的、有结构的状态,这就是知觉重组的过程。
2.顿悟学习可以避免多余的试误,同时又有助于迁移顿悟学习的核心是要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无关的细节3. 真正的学习是不会遗忘的4. 顿悟学习本身就具有奖励的性质真正的学习常常会伴随着一种兴奋感。
学习者了解到有意义的关系、理解了一个完形的内在结构、弄清了事物的真相,会伴有一种令人愉快的体验。
二、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1. 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学习是有目的,是趋向于目标,受目标指导的,学习产生于有目的的活动中。
2. 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有机体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情境和条件,它必须对这些情境和条件因素进行认知,才能学会达到目的的手段,并利用掌握的手段去达到学习的目的。
3. 在外部刺激(S)和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间变量(O),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4. 预期的证实是一种强化(内在强化),有学习活动本身所带来的强化5. 潜伏学习三、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一)认知表征理论1.动作表征:通过作用于事物来学习和再现表象;2.映像表征:通过形成图像或肖像来表现世界中发生的事件;3.符号表征:通过符号再现世界,借助语言抽象的、间接的、任意的表征世界。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邹龙思政0903班 0120919630307✧主要观点1、有意义的学习,即学生的学习如果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
其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这是奥苏贝尔理论体系的核心。
而无论是接受学习还是发现学习,都有可能是机械的,也都有可能是有意义的。
他指出了划分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即: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学习者的学习心向、已有有知识结构以及学习的积极主动作用。
2、接受学习,即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是经过仔细考虑的、有组织的、有序列的完整的形式,因此学生接受的是最有用的材料。
他把这种强调接受学习的方法叫做“讲解教学”,这种学习主要是适合于有意义的言语学习。
其认为学校主要应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尤其是意义言语接受学习。
3、认知结构同化论,这是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
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4、教学原则。
强调先行组织者的教学模式,即在教新的学习材料之前,先给学生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新知识更抽象、概括和综合,并且能清楚地反映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与新学习任务的联系。
✧存在的局限1、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偏重知识掌握,忽视能力培养。
即适合于解释学生的知识学习,而且是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不全适用于解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如言语技能、操作技能、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学习过程。
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适用于课堂知识教学,而在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等方面的教学上却显不足;2、教学思想不符合程序性知识的掌握;3、没有给发现学习应有的重视。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两种便捷之法,其一是上课听教师讲授,其二是自己阅读教材。
6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与同化学习理论——学习材料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和同化学习理论是两种关于学习的理论。
本文将介
绍这两种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的学习材料。
首先,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在20世
纪60年代提出的。
认知结构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知
识结构和思维模式。
根据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是通过主体积极
参与和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来实现的。
个体通过主动参与、发现和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不断地修改和重组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
同化学习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
同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个体将新的知识和经验同自己已有的认
知结构相结合的一个过程。
通过同化,个体可以将新的信息加入到已有的
认知结构中,从而形成一种更为复杂和丰富的认知结构。
同化学习理论强
调学习的主动性和个体的积极参与。
国外十大著名教育理论国外十大著名教育教学理论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响。
理论要点: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学科更容易理解。
“基本”指获得广泛新知的基础;“结构”指基本概念、原理及相互联系。
学习有两种迁移:特殊迁移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
用简化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可使记忆具有“再生性”特征。
2.提倡早期学习。
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某种理智的方法,有效的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学生。
以困难为理由,把重要的教学往后推迟,往往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
3.教学原理方面的四个原则:A.动机原则——满足社会需求愿望的外来动机作用短暂,而内在动机能起长效作用。
学习的好奇心、胜任感、互助欲是学习的三种基本内在动机。
在实施方面要做好三点:激活工作:设计“具有最适合的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模棱两可的情况最可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维持工作:探索活动被激发出来,就要维持,这取决于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要使学生相信,成功的可能要超过失败,要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和独立做出决定与行动的能力。
方向性工作:把注意力引向完成学习项目的主要方面。
B.结构原则——将知识组织起来的最理想方式是建立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再现形式有三种:表演式:一组动作;肖像式:简化的图解、知识树、系统图;象征性:符号。
以上分别体现出结构的再现性、经济性与有效性。
C.程序原则——学生学习知识所遇到的材料的序列,就是教学的序列。
处理好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智慧发展二者关系,以确定最有效的序列。
决定学习序列的因素:学习速度(要考虑认知的紧张度)、抵制遗忘的作用、旧知识迁移到新情况的可能性、知识再现的形式、有利于积极和有效地掌握知识。
D.反馈强化原则——没有反馈就没有教学。
基本要求为:(1)时间及时:过早则增加记忆负担,过晚则无指导作用;(2)具有不在思维定势和焦虑状态的条件:先退出状态,方可进行矫正,否则矫正性信息无效;(3)处理方式:矫正不超出学习者的能力范围。
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学习理论(一)认识奥苏贝尔1939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学士学位,194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心理学硕士学位。
1943年获布兰迪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5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1、有意义学习的含义: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2、影响有意义学习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新材料的内容与学习者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中有可以建立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者主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知识建立联系的倾向性。
(3)认知结构中应当有可以用于联系的知识内容。
心理机制:同化(发展了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获得知识取决于头脑中的旧知识,机械学习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没有基础的来同化新知识。
3、有意义学习的类型(1)表征学习(representation learning)。
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学习它们代表什么。
表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的学习,其心理机制是符号和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了相应的等值关系。
(2)概念学习(concept learning)。
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
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可以由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的例证中独立发现,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概念形成(concept formation) ”;同时可以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概念同化(concept assimilation)”。
(3)命题学习(proposition learning)。
非概括性命题,只表示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概括性陈述,指学习若干个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
(三)有意义学习的方法1、下位学习(subordinate relationships,类属学习):学习的内容类属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包摄性较广的观念。
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doc一、理论背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David Ausubel)提出了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认知重组和概念形成的过程,将新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该理论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选择、同化、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二、理论要点1.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它由学生所掌握的概念、命题、表象等组成。
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其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2.同化同化是指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并使其成为已有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奥苏贝尔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同化的过程。
当新知识被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时,学生就能理解新知识并产生新的意义。
3.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当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不符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
奥苏贝尔认为,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促使学生调整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
4.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先呈现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奥苏贝尔认为,使用先行组织者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策略根据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提出了一系列教学策略:1.激活学生的前知:教师在教授新知识之前,应先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并激活与新知识相关的前知。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2.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应创设与新知识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将新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同化。
3.组织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等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在认知冲突中调整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
4.提供先行组织者:在教授新知识之前,教师应提供一种先行组织者,将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知识联系起来,促进同化。
5.促进自我反思: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三大学习理论总结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规律,学习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收集了三大学习理论总结,欢迎阅读。
三大学习理论总结现在的学习交流讨论中经常提到的教育技术学界的三个学习理论,我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总结,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三个学习理论,对学习理论有一个感性的理解。
教育技术学作为理论指导的三个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三、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它在60年代以前一直是作为占统治和主导地位的心理学派而存在。
其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等。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为:学习是一个刺激和反应(S-R)的联结过程,主张将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反对内省,认为行为的多次的愉快的或痛苦的后果改变了学习者个体的行为,或使学习者模仿他人的行为,因此他们重视环境在个体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对刺激和反应的联结。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斯金纳认为心理学所关心的是可以观察到的外表的行为,而不是行为的内部机制。
他认为科学必须在自然科学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其任务就是要确定实验者控制的刺激继之而来有机体反应之间的函数关系。
当然他不仅考虑到一个刺激与一个反应之间的关系,也考虑到那些改变刺激与反应的关系的条件,他的公式为:R=f(SoA)。
主题讨论:在教育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童话:在一个小池塘里住着鱼和青蛙,他们是一对好朋友。
他们听说外面的世界好精彩,都想出去看看。
鱼由于自己不能离开水而生活,只好让青蛙一个人走了。
这天,青蛙回来了,鱼迫不急待地向他询问外面的情况。
青蛙告诉鱼,外面有很多新奇有趣的东西。
“比如说牛吧,”青蛙说:“这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它的身体很大,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吃青草为生,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斑点,长着四只粗壮的腿,还有大大的乳房”。
鱼惊叫道:“哇,好怪哟!”,同时脑海里即刻勾画出她心目中的“牛”的形象:一个大大的鱼身子,头上长着两个犄角,嘴里吃着青草,……。
知识是来源于个人经验,还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我们将在本学习单元采取主题讨论的模式进行内容方面的讲解,同学们可以自由分组,最好是3-5人一组进行相关讨论,当然在进行本课程的主题活动之前,先让我们来仔细了解本单元的理论知识。
用乔纳生(Jonassen,1992)的话,即向与客观主义(objectivism)更为对立的另一方向发展。
认知主义者中有一部分人诸如信息加工的理论家,基本上还是采取客观主义的传统。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在皮亚杰和早期布鲁纳的思想中虽然已经有了建构思想,但相对而言,他们的认知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为认知结构。
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二)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
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新信息而建构成的;(2)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不单是提取(Spiro et al,1991)。
(三)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标准的理解。
程的整体设计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认知灵活性理论及其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1、结构不良领域(ill-structured dommains)与学习2、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二)自上而下(top-down)的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
教资知识-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代表人物:奥苏贝(伯)尔;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1)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①接受学习是指教师传授,学生接受。
②发现学习是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
2) 根据加工信息的方式: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①机械学习是指死记硬背,对新知识并未理解消化。
②有意义学习是指新旧知识之间有意义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符号代表的新知识与脑海中的认知结构之间要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①非人为联系:符合事实规律,而非记忆法;②实质性联系:本质不变的因素;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客观):客观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2)学习者自身(主观);①学习者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②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意愿);有意义学习的教育启示;①有意义学习必然以有意义的知识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加上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此三者构成了有意义学习的充分必要条件,缺少其中任意一个条件都不行。
②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强调的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认知同化过程;皮亚杰的同化vs 奥苏贝尔的同化;同化(与皮亚杰的同化不一样,奥苏贝尔提出的同化包括皮亚杰所说的同化和顺应);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①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如先学习了香蕉的概念,再学习水果这一概念,香蕉属于水果。
先学例子,再学一定的规则。
②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如再学苹果、香蕉等的概念。
③并列结合学习:如苹果与香蕉;学电子琴和学钢琴是并列结合学习。
先行组织者;1 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2 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3 先行组织者(桥梁或过渡作用)相当于新知识讲授前的导入;4 目标是将学生脑海中的旧知识与新要学习的新知识关联起来。
(一)认知生长和表征理论
布鲁纳十分重视生长的问题,他常常把智慧生长与认知生长作为同义语,把他们看作是形成表征系统的过程。
表征或表征系统,是人们知觉和认识世界的一套规则。
布鲁纳认为,在人类智慧生长期间,经历了三种表征系统的阶段。
1、动作性表征(又称表演式再现表象),这一阶段大致相当于皮亚杰的感觉运动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作用于事物而学习表征它们。
2、映象性表征(又称肖像式再现表象)。
这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早期,儿童开始形成图象或表象,去表现他们的世界中所发生的事物,在这点上,他们能记住过去发生了的事件并能根据可能再发生的事的想象力(远见)去想象。
3、符号性表征(又称象征性再现表象)。
这个阶段大体相当于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的后期以及一直到以后的年代。
(二)类别及其编码系统
布鲁纳认为,人类世界是由大量的可辨别的不同的物体、事件和人物组成的。
编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相关的类别作出有层次结构的安排,较高级的类别比较一般些,较低级的类别比较具体些。
(三)关于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1、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从人类的记忆看,他说“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否则很快就会忘记。
领会基本原理和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
对教材结构和基本原理的理解,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
2、学习的准备性,这里他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任何学科的基础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
3、在教育过程中直觉思维的价值,布鲁纳认为直觉思维、预感的训练,是正式的学术学科和日常生活中创造性思维的很受忽视而又重要的特征。
4、学习动机,他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的最初刺激乃是对于所学材料的兴趣。
即主要是内在动机,而不是诸如等级、奖赏、竞争之类的外来目标。
(四)提倡发现学习
布鲁纳认为学习、了解一般的原理原则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发展一种态度,即探索新情境的态度,作出假设,推测关系,应用自己的能力,以解决新问题或发现新事物的态度。
(五)对布鲁纳理论的评价
1、布鲁纳在推动美国的认知运动,特别是以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为指导改革教学的运动中是极重要的人物,在心理学为教育教学服务方面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2、他的认知结构思想的来源中有不符合客观的东西,值得我们注意,要对之取分析批判的态度。
3、发现学习作为一种方法是有其优点的,让学生主动,强调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学习,是必要的。
他强调儿童自己动手做等,在一定限度下可行,但是不能因此而
(一)有意义的学习
1、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第一条标准是: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
第二条标准是:新旧知识的非人为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外部条件,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有意义学习的内部条件。
首先,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其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结果,旧知识得到改造,新知识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3、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有意义学习可分为三种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此外还有发现学习。
(二)接受学习
1、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关系。
奥苏贝尔关于学习的观点恰好与布鲁纳的发现法相反,认为学习应该是通过接受而发生,而不是通过发现;他像布鲁纳一样主张人们通过把新的信息组织进行编码系统进行学习;但他同布鲁纳不同的是他主张学习应该通过演绎的过程,即从对一般的理解到特殊,布鲁纳则主张由特殊发现一般。
奥苏贝尔认为,学校主要应采用有意义接受学习,尤其是意义言语接受学习。
2、讲解式教学的特点。
奥苏贝尔的讲解式教学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要求师生之间有大量的相互作用。
二是大量利用
例证,虽然强调有意义言语学习,但
例证包括图解或图画。
三是它是演绎
的、最一般的蕴含的概念最初呈现,
然后从中引出特殊的概念。
四是它是
有序列的,材料的呈现有一定步子,
这些步子中首先是先行组织者。
3、对接受学习(讲解学习)的
看法。
有人评论,发现法适于年轻学生从具体经验中进行学习,也能促进学生能力的迁移,而讲解教学在教抽象关系时可能更有效,同时它也给学生提供好的方法帮助他们保持重要的信息。
(三)认知结构同化论
奥苏贝尔认为,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
发生了。
奥苏贝尔认为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
(四)教学原则
1、逐渐分化原则
2、整合协调原则
3、现行组织者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