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之一。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
- 格式:doc
- 大小:159.00 KB
- 文档页数:10
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柳宗元(唐代)临蒸且莫叹炎方,为报秋来雁几行。
林邑东回山似戟,牂牁南下水如汤。
蒹葭淅沥含秋雾,橘柚玲珑透夕阳。
非是白蘋洲畔客,还将远意问潇湘。
译文你处在临蒸,也用不着叹息身处在炎热的南方,秋天到来时还有几行大雁到你那里栖息。
真正的南方,像林邑,曲折的山势像剑戟般高耸;像牂牁,南流的水像开水一样滚烫。
正是淅沥的芦苇含着秋雾的时候,也正是玲珑的橘柚透着夕阳的色泽之际。
我虽然不是江南白苹洲般的游客,仍然寄上这首诗,来表达对潇湘水边的你的遥远祝福。
注释卢衡州:名字不详,当为出守衡州刺史的卢姓友人。
衡州,今湖南衡阳市。
临蒸:衡阳旧名,县城东傍湘江,北背蒸水。
炎方:南方炎热之地。
雁几行:衡阳有回雁峰,相传每年秋天大雁南飞至此不再南去,到第二年春天再往北飞。
这里一则劝慰卢衡州莫叹南方之炎热,一则询问秋来大雁来衡的景况。
林邑:古地名,治所北临骥州,在今越南境内。
戟(jǐ):古兵嚣的一种,长杆顶端装有月牙形的利刃。
牂牁(zāng kē):古郡名,辖境约当今贵州大部、云南东部,广西西北部。
又,水名,即牂牁江,流经广西,至广州入海。
汤:热水。
蒹葭(jiān jiā):一名荻,即芦苇。
淅沥(xī lì),风吹芦苇的声响。
柚,橘类果木,即柚子。
白蘋洲畔客:指南朝诗人柳恽,柳恽字文畅,河东人,工诗善琴,后贬吴兴太守,作《江南曲》云:”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潇湘:湖南境内的两条水名,这里代指在湖南为官的卢衡州。
创作背景据宋人韩醇《诂训柳集》卷四十二考证,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秋。
当过衡州刺史的卢姓友人写信给柳宗元,抱怨所在的衡阳气候炎热难耐,诗人在答诗中以柳州之恶劣劝慰身在潇湘的友人知足常乐。
鉴赏首联点出友人在之前的来信中讲了很多有关衡阳这个地方不好的牢骚话,表示难以忍受衡阳这个地方。
诗人回信后告诉他不要这样悲观地想。
秋来雁至,正好可借雁寄语。
颔联写出柳州地形复杂,气候炎热,若拿柳州与衡阳相比,环境更难以忍受,然而诗人自己都已经适应了,那么友人就不应该再有不满的情绪了。
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及翻译《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散文作品,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
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石潭记课文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石潭记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
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
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小石潭记课文翻译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
(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
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
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柳宗元《旦携谢山人至愚池》译文及赏析导读:柳宗元《旦携谢山人至愚池》译文及赏析《旦携谢山人至愚池》唐代:柳宗元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译文洗过头换上轻薄的头巾,早晨的愚池露白风清。
这景致最合我脱俗心意,何况与隐士携手同行?朝霞散去众山显得更远,高阔的天空大雁长鸣。
把机变诡诈交给当权者,我暂且去体验伏羲时的民情。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注释谢山人:一位姓谢的隐士,名字生平均不详。
愚池:“八愚”胜景之一,始见柳宗元《愚溪诗序》。
愚溪之上有丘,丘东北有愚泉,泉屈曲而南为愚沟,“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可见愚池是一个堵塞愚沟而成的人工池。
新沐:刚洗过头发。
帻(zé):古代的一种头巾。
轻帻:一作“巾帻"。
风露:一作”风雾“。
谐:和谐。
尘外:超出尘俗、尘世之外。
幽人:隐士,指谢山人。
迥:远。
机心:机变诡诈之心。
付:付予,交付。
当路:担任重要官职,掌握政权。
此处指当权的人。
聊:姑且。
适:往、去、到。
羲皇情:伏羲时代的民情。
羲皇即为传说中的古帝伏羲氏。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赏析此诗写诗人与谢山人早晨同到愚池游览时情景,虽飘然有出尘之思,然毕竟身处逆境,聊作羲皇上人,也只是暂时的自我安慰。
诗的首联写道:“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在一个露白风清的早晨,诗人与谢山人来到愚池边,用清澈的池水洗过头,换上轻薄的'头巾,沐浴着习习凉风,惬意极了。
这真是一幅无比清静幽雅的图画。
天地间一切都已不复存在,只有愚池边的诗人和相携而至的谢山人。
诗句中一个“清”字,既是写眼前景物,同时又点出了诗人心境,情与景交融成一种境界,渲染出诗人的恬淡情趣。
初看,上句是叙事,下句是写景。
其实,诗人是把自己也当作一景来写了,由于有了人的活动,景物才会如此生动而富于情趣。
愚池早晨这种清静幽雅的景致,使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的感叹。
“千古文章四大家”之一——河东先生柳宗元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下面是人物生平早年生活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河东柳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
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
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
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属范阳卢氏,祖上世代为官。
柳宗元只有两个妹妹。
柳宗元773年,柳宗元生出生于京城长安。
四岁时,母亲卢氏和他住在京西庄园里,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因此对朝廷的腐败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
九岁时遭遇建中之乱,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
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公元785年贞元元年,柳镇到江西做官。
柳宗元随父亲宦游,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
他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受到人们的重视。
不久,他回到了长安。
父亲柳镇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
能诗善文的父亲和信佛的母亲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少年成才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
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
不久,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去世,柳宗元在家守丧。
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书省任校书郎。
798年,26岁的柳宗元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官阶从九品上。
柳宗元简介朝代柳宗元简介朝代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去当刺史,他倒是很平静的。
和小编一起来看看下文关于柳宗元简介朝代的内容,欢迎借鉴!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唐代河东郡(今山西运城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
著名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二。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柳宗元集》传世,代表作《溪居》、《江雪》、《渔翁》。
柳宗元是一个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运动。
柳宗元的哲学论著中,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
他反对天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
柳宗元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
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
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
柳宗元所写的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体反映。
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他的言论从折衷调和的立场,来对儒、法、释、道等各家学说作调和的解说。
中国古代有续家谱的传统,这不但是借此光宗耀祖的事,其实是一种家庭、家族文化的传承。
古代社会是以血缘关系维系的,家庭、家族传承,对人的思想、行为、品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至自觉不自觉影响后人的生活。
家庭、家族的传承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一种DNA。
柳宗元一生受此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河东柳氏的来源我们先来说一下柳氏的祖籍。
柳宗元的小故事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柳宗元的小故事,希望能帮到你!一、《江雪》柳宗元被贬柳州后,整天郁郁寡欢,终日闭门谢客,以饮酒吟诗打发时光。
闲时,就教小书童柳植写字作诗。
这孩子聪明伶俐,一学就会,经柳宗元悉心教导,不但能吟诗作对,而且写得一手好字,特别是能把主人的笔迹模仿的惟妙惟肖,因此深得柳宗元的喜爱。
那年冬天,柳州居然下了一场大雪,整个柳州成了一个银妆玉砌的世界。
知府邀请柳州的文人墨客在鱼峰山上的“望江亭”喝酒赏雪。
席间,知府大人要来客每人做一首赏雪诗助兴,并规定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个“雪”字。
那帮文人写的尽是些俗不可耐的吹捧之诗。
柳宗元内心感到非常腻烦。
他独自不动声色地大喝,轮到他写时,已酩酊大醉,内心极其厌烦,告诫自己绝不能随波逐流,他迷迷糊糊地走到桌前,信手写了“千山孤独”四个大字。
写完后,就摇摇晃晃爬在桌上。
知府大人见只写了这么四个字,心里十分不满,卷起宣纸,便打道回府。
小书童柳植见状,知道不妙,主人得罪了知府大人了,这四个字也许会成为整治主人的罪证。
他急忙追去,在半山腰拦住轿子道:“启禀老爷,我家主人酒醒了,深怀歉意,命小的来取那没写完的诗稿,让他继续写完。
”知府没好气地说:“叫他快点,我在这儿等他。
”柳植拿了只有“千万孤独”四个字的诗稿,回到望江亭,但主人还躺在石凳上,任凭柳植千呼万唤,又拖又拽,都没法把柳宗元弄醒。
柳植见知府还在半山腰等着,急得他望着茫茫白雪大哭起来。
这时,在柳江江边,恰有一叶小鱼船,停泊在浩渺的江天之中,一位老渔翁,披着蓑衣独自一人在那里垂钓。
柳植触景生情,诗兴勃发,忘我的拿起笔,勇敢地在“千万孤独”四个字下面,挥毫添上诗句,就成了一首咏雪诗,最后一个字正是个“雪”字,符合知府大人的要求。
历史上有哪些姓柳的名人1、柳宗元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2、柳敬亭柳敬亭(1587一1670),原名曹永昌,后易名敬亭,号逢春,因“面多麻”,外号“柳麻子”,南通州余西场人,扬州评话的开山鼻祖。
祖、父皆在余西镇上经商。
其叔父在泰州-余西间往来经商。
永昌之父奉永昌之祖命,或之泰州,助永昌之叔一臂。
永昌少年好动,或随父至泰州叔父歇脚处一游。
因十五岁时在泰州“犯事”当刑,遂隐姓埋名,浪迹苏北市井之间,说书度日。
万历三十七年(1609),他渡江南下,在一棵大柳树下歇息时,想到自己尚在捕中,“攀条泫然,已,抚其树,顾同行数十人曰:‘嘻,吾今氏柳矣。
’”从此,便有了大名鼎鼎的说书艺人柳敬亭。
3、柳亚子柳亚子(1887年5月28日—1958年6月21日),原名慰高,号安如,改字人权,号亚庐,再改名弃疾,字稼轩,号亚子,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镇人,出生于大胜村的港上港南中段。
创办并主持南社。
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中国*** 中央监察委员、上海通志馆馆长。
“四一二”政变后,被通缉,逃往日本。
1928年回国,进行反蒋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从事抗日民主活动,曾任中国*** 革命委员会中央常务委员兼监察委员会主席、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常务理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
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建国后,柳亚子曾历任中央人民*** 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4、柳奭柳奭(shì)(?-659年),字子邵,一字子燕,蒲州解县(今山西运城)人,唐朝宰相、外戚,北周尚书左仆射柳庆曾孙,高宗首任妻子王皇后的舅父。
梓人传唐代:柳宗元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
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
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
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
”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
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
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
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
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
则其姓字也。
凡执用之工不在列。
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
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
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
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
离而为六职,判而为百役。
外薄四海,有方伯、连率。
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版尹以就役焉,犹众工之各有执伎以食力也。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
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
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
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
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士或谈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
柳宗元永州八记解析柳宗元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赏析柳宗元青年时代就立下雄心壮志,仰慕“古之夫大有为者”,向往于“励材能,兴功力,致大康于民,垂不灭之声”。
他25岁时已是“文章称首”的长安才子,刚考中了博学弘辞科,又与礼部郎中杨凭之女新婚,逐步成为文坛领袖,政坛新锐。
在其后的几年里,柳宗元又成为了当时皇帝的老师王叔文革新派的中坚分子,以热情昂扬、凌励风发的气概,准备施展自己“辅时及物”、“利安开元”的抱负。
然而,由于顺宗皇帝李诵即位时就已经中风,说话也不清楚,虽然有心改革朝政,但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加上宦官与藩镇势力强大,所以革新只实行了几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元和四年八月,反对革新的太子李纯即位,九月,柳宗元立刻被贬邵州刺吏,行未半路,朝议认为处之太轻,又改贬永州司马。
当时同时被贬的包括刘禹锡等人共有八位,史称“八司马事件”。
“永贞革新”的失败对政治上踌躇满志的柳宗元是沉重的打击,但对于他的文学创作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当时的永州“草中狸鼠足为患,一夕十顿惊且伤”,相当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所谓的“永州司马外置同正员”,其实是个编制外的闲职,没有官舍也没有具体的职务。
柳宗元一家人寄居在冷清的小寺庙,未及半载,母亲也逝世了。
除了精神上抑郁悲愤,正当壮年的柳宗元身体也越来越差,诸病缠身,虚弱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但永州清新的山水给了柳宗元很大的慰藉和寄托,他很快从悲观与失意中振作起来,踏遍了永州的山山水水并和田翁农夫相交,远离了政坛上的明争暗斗,回归到田园诗意般的生活,他认为永州的山水和自己一样的为世人所遗弃和漠视,写出了许多千古传诵推崇永州山水的散文。
家”之一。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永州八记》(其中以《小石潭记》最为著名)已成为中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
还写了不少寓言故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
“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
传记有《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
⑤温庭筠:词风秾丽,词藻华丽,为花间词人之鼻祖,对晚唐五代词和宋词影响很大。
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⑥睢景臣:元代著名散曲、杂剧作家,一生著述甚多,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哨遍·高祖还乡》。
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1、字音突兀.()窦穴..()潦.缩()巉.岩( ) 营葺.( ) 上干.云霄( ) 溯.流( ) 肯綮.()发硎.()怵.然()垓.下()嗔.目叱之()麾.下()刈.旗()辟.易()水涡.( ) 剽.掠( ) 妃嫔媵嫱...( )逦迤..( ) 呕.哑( ) 椽.子( ) 闾.里()鼎铛.玉石()..()锱铢遁.世()健啖.()觱篥..()屏.息()①()(老年男子义)田父、渔父父②()(其它)老父2、字形①溶溶(水宽广的样子)溶溶的江水、月色溶溶融融(①形容和睦快乐的样子;②形容暖和)其乐融融、春光融融②城郭( )、寥廓()③饥肠辘辘、湿漉漉、山麓()④冥(原始义是“昏暗”,引申义为“深沉,糊涂”)冥暗(昏暗义)、冥思苦想(深沉义)、冥顽不灵(糊涂义)暝(原始义是“日落,天黑义”)风雨晦暝⑤矍铄(然)、头、攫取()3、词义①游刃有余:现在使用它来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褒义)②目无全牛:现在一般用来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褒义) 【判断正误】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美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
()③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贬义)④切中肯綮: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方向准,一下子击中了问题的要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褒义)⑤批郤导窾:比喻善于从关键处入手,顺利解决问题。
(褒义)⑥新硎初试: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
亦作“发硎新试”。
(褒义)⑦官止神行: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⑧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了解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判断正误】自从我参加了作文培训班后,现在写作文对我来说是庖丁解牛....,得心应手。
()⑨善刀而藏: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⑩四面楚歌: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贬义)【判断正误】山东《齐鲁晚报》认为,“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周挺以及北京国安,做事霸道、树敌无数,落到眼下四面楚歌....的地步,应该说绝非偶然。
”()⑾无面目见江东父老:指自愧无脸见乡亲。
(贬义0⑿钩心斗角:本文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今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贬义)。
4、文常①杜牧: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杜甫与李白区别开来,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著名的有《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
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1、字音贿赂.()草芥.()殆.尽()仇雠.()珍馐.( ) 失怙.( )妻孥.()薨逝.()匆遽.( ) 斗斛.( ) 辍.耕( ) 子嗣.( )万乘.()尚飨.()轮扁.()斫.轮()缣.素()畴.昔()窗牖.()俾.众周知()罹.难()告罄.( ) 痼.疾( )日晷.()口呿.舌挢.()定谳.()鬻.画()梦呓.()①()(名词义)咽喉咽)(动词义)狼吞虎咽、吞咽、细嚼慢咽、咽气③()(仅用于“哽咽、呜咽、幽咽”三词,表因声音受阻而低沉)①()(其它)赠与、与人为善、与其、与日俱增与②()(仅作“参加”解)与会、与闻(其事)①()(作“捆住,拴,绑”解)系缚、系狱系(作动词义时)②()(作“打结”解)系鞋带①()(其它)遗恨、遗患无穷、遗愿、路不拾遗遗②()(送给,赠与义)遗之千金①()(作形容词和量词)只身独往、只言片语、片纸只字、形单影只、独具只眼、两只手只②()(作副词)只得、只顾、只管、只要2、字形①撅嘴()/ 大放厥词、蕨类植物、猖獗、橛子、一蹶不振()②曝露(露在外头)()、暴露(隐蔽的事物、缺陷、矛盾、问题等显露出来)()③自古洎今()/ 圭臬()④收敛()/ 入殓、水光潋滟()/ 眼睑()⑦针砭(砭骨)()贬斥、窆葬()/ 空泛()⑧篝火()/ 遘难、媾和()⑨俟机进攻、涯涘()/ 尘埃、唉声叹气、挨近()/ 挨打()/ 欸乃()3、词义①抱薪救火: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贬义)②如弃草芥:比喻不珍惜。
(贬义)③日削月割:每日每月割让土地。
形容一味割地求和。
④形单影只:只有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影子。
形容孤独,没有同伴。
(贬义)⑤白发苍苍:头发灰白。
形容人的苍老。
⑥天涯地角:形容极偏远的地方或彼此相隔极远。
⑦兔起鹘落:兔子刚跑动,鹘就飞扑下去。
比喻动作敏捷。
也比喻作画、写字、写文章等下笔迅速,没有停顿。
(褒义)⑧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
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⑨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也说“成竹在胸”。
(褒义)4、文常①方苞: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当时颇有影响。
主张写文章应讲究“义法”,要求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提倡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并重。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
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三祖”。
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1、字音伛偻..( ) 孳.乳( ) 勖.勉()缫.丝()饔.飧()饥馑.()哂.笑( ) 喟.然( )渗漉.()修葺.( ) 偃.仰( ) 万籁.( )异爨.( ) 庖.厨( ) 老妪.( ) 先妣.( ) 阖.门()扃牖..()汩.汩()菽.粟()清泠.()疏粝.( ) 榛.莽( )①()(仅用于表草本植物的“莳萝”)莳②()(移植,栽种义)莳田、莳花①()(形容鸭子、青蛙等的响亮叫声等)呱呱叫、顶呱呱、呱唧呱②()(表小儿哭声)呱呱而泣、呱呱坠地2、字形①珊珊可爱、姗姗来迟、删繁就简、蹒跚()/栅栏()②栏楯( )/ 遁世( )3、文常①归有光:明代散文“唐宋派”的代表作家。
主张继承唐宋古文传统。
他善于借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琐事,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自己的真实感受,富有感情色彩,读来真切生动,回味无穷。
《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等,都极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
语文选修(2)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1、字音蹒跚..()脚踝.()踯.躅.()瞅.见()一哄.而上()簇.拥()赝.品()别墅.()铁箍.()芜菁..()骤.雨()箭镞.()怂恿..()..()呆滞.()从.容()噩.梦()凛冽①()(看护;守护义,是特殊的“看”)看管、看护、看守、看押、看门、看家狗、看家戏看②()(一般的“看”)看望、看风使舵、看中、照看(行李、孩子)①()(仅用于姓氏)肖②()(相似,像义)肖像(画)、惟妙惟肖、酷肖、逼肖2、词义①爆发(侧重强调剧烈性)火山爆发、爆发革命、爆发战争、爆发力暴发(侧重强调突然性)山洪暴发、暴发疫情、暴发户3、文常①《桥边的老人》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
《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
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
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②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
《墙上的斑点》是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描写主人公从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
后来发现,那个斑点不过是爬在墙上的一只蜗牛。
作家认为人的思想意识是变幻无端、纷繁复杂的流动体,他们摒弃情节。
让笔触始终追随着人物的意识流动,通过象征暗示、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来表现人的“内心真实”。
墙上的斑点究竟是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斑点”是“我”意识流动和转向的“结”,“我”通过这个“结”把众多互不关联的零碎思绪连成了一体。
4、素材①经典语句: 猫,当然不要紧。
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第二单元:《炮兽》《安东诺夫卡苹果》1、字音歼.灭( ) 摇曳.()惊骇.( ) 旋.风( ) 瞥.见( ) 颠踬.( ) 侏.儒.( ) 飓.风( ) 静谧.( ) 馥.郁( ) 裙裾.()肺痨.()麦场.()篝.火()吓.唬( ) 寒噤.( ) 萦.绕( ) 湛.蓝( ) 拾掇.( ) 伛偻..( ) 入殓.( ) 麦垛.( ) 铜箍.( ) 倾圮.( ) 缅.怀( ) 纤.尘( ) 骤.变( ) 发绺.( ) 分蘖.( ) 詈.骂( ) 膻.味()慵.困()劈.柴()荣膺.()肖.像()忧悒.()屋脊.()悲戚.()麦秸.()黑黝.黝( ) 红彤.彤( )风驰电掣.( ) 按捺.不住( ) 冰凉砭.骨( ) 迥.然不同( ) 忧心忡.忡( )按辔.徐行( ) 心旷神怡.( ) 透明澄.碧( ) 龇.牙咧.齿()卷帙.浩繁()2、字形①千刀万剐()/ 刮擦( )②蒙(曚)昽(快要睡着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睡眼(醉眼、泪眼)蒙昽朦胧(指月光、暮色、烟雾等模糊)月色(暮色、烟雾)朦胧、朦胧的白光、朦胧诗曚昽(日光不明)薄日曚昽③根茎、泾渭分明、经纬()/ 自刭、颈椎()/ 径流、不胫而走、痉挛()④犄角( )/掎角之势( ) ⑤叽叽嘎嘎(唧唧嘎嘎)/ 唧唧喳喳(叽叽喳喳)⑤黑魆魆(表光线黑)()/ 黑黢黢(表皮肤黑)( )⑥震(内在的“动”)震耳欲聋、威震四方、震撼人心、震动(全国)、(社会、股市)震荡振(外在的“动”)振聋发聩、振臂高呼、振奋人心、振动(物体)、(来回)振荡⑦深邃、钻燧取火、隧道、未遂( )/ 半身不遂( )⑧颤巍巍、巍巍昆仑⑨分蘖、孽根祸胎( ) ⑩滋(孳)生、呼(唿)哨⑾凛冽、仓廪、檩子()/ 江山易改,禀性难移()⑿纡尊降贵(屈抑义)()/ 毁家纾难(解除义)()⒀阒无一人(形容没有声音)()/ 喧阗(充满义)()3、词义①制伏、制服前者只能作动词,后者除了动词(词义等同前者)外,还可以作名词(表有规定式样的服装)。
②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年轻而美貌的女子。
③美轮美奂:除了形容“新屋高大美观”(褒义),还可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褒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