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原文及译文赏析.doc
- 格式:doc
- 大小:15.95 KB
- 文档页数:4
噫!昔者柳子厚,字子厚,河东人也。
幼聪颖,好学不倦,博览群书,尤精于《春秋》之学。
及长,名声远扬,为时人所重。
然子厚生平,性情孤高,不随俗流,故人亦多以高洁称之。
噫!子厚生于唐德宗贞元五年,卒于宪宗元和十四年。
其间四十年,国家多故,民生凋敝。
而子厚独能以文学自娱,不染尘埃,其志趣之高,实令人敬仰。
子厚之文,雄浑刚健,议论宏达,辞藻华美。
其《永州八记》尤为世所称颂,以山水为喻,抒发怀抱,意境深远,令人叹为观止。
子厚之文,不仅传世,更启迪后人,其精神永存。
噫!子厚虽生逢乱世,而其心胸宽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其为文,常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此亦其高洁之处。
然不幸,子厚中年遭遇家难,悲愤交加,遂弃官归隐,隐居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
噫!子厚隐居之后,虽远离尘嚣,然心系天下,不忘国事。
每有国家大事,必托人传信,咨询时事,其忧国忧民之心,可见一斑。
噫!岁月如梭,转眼间,子厚已逝多年。
然而,其精神不朽,其文章永传。
今日,吾辈祭之,非唯纪念其人,更感念其文。
嗟乎!子厚之文,如秋水共长天一色,清新脱俗;如幽兰在深谷,不染尘埃。
其文风,既雄浑又细腻,既激昂又沉静。
读其文,如闻古琴之音,悠扬动听;如见丹青之色,绚丽多彩。
噫!子厚之才,吾辈望尘莫及。
然而,子厚之精神,吾辈当效之。
愿吾辈后人,继承子厚之遗风,砥砺前行,不负先辈之期望。
呜呼!祭柳子厚,以慰其英灵。
愿子厚之精神,永存于世,照耀后人,启迪来者。
嗟乎!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愿子厚之文章,永为后世传颂,不朽于天地之间。
(翻译)唉!从前有位柳子厚,字子厚,是河东人。
自幼聪慧,好学不倦,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精通《春秋》之学。
长大后,名声远播,受到当时人的尊重。
然而子厚一生,性情孤高,不随波逐流,因此人们也多以高洁来称誉他。
唉!子厚生于唐德宗贞元五年,卒于宪宗元和十四年。
这四十年间,国家多灾多难,民生凋敝。
而子厚独自以文学自娱,不沾染世俗尘埃,他的志趣之高,实在令人敬佩。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也。
生于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卒于宪宗元和十年。
宗元少好学,博闻强识,尤善为文。
弱冠之年,即以文才名动京师。
初,宗元举进士,登第后,授集贤殿正字。
时李吉甫为相,见宗元文章,叹曰:“此子他日必为国家之栋梁。
”及宪宗即位,擢宗元为监察御史。
宗元刚直敢言,屡次上疏言事,虽犯颜直谏,亦不顾身家性命。
元和中,宗元为礼部员外郎,以直言极谏,得罪权贵,被贬为柳州刺史。
宗元至柳州,政事修举,惠爱及民。
柳州旧俗,杀人者必偿死,宗元到任,乃改刑为赎,使得民免于刀锯之苦。
又兴学校,教民读书,使之知礼义,风俗为之一变。
宗元在柳州三年,政绩卓著,百姓安居乐业。
然终因直言敢谏,不得志于朝,抑郁而终。
宪宗元和十年,宗元卒于柳州,享年四十七。
宗元平生,好作文章,其文多讽刺时事,言辞犀利,发人深省。
所著《柳州城记》、《捕蛇者说》等篇,皆传颂一时。
宗元之文,既有《史记》之雄浑,又有《左传》之严谨,故有“柳体”之称。
宗元一生,历尽坎坷,然其忠直不阿,刚正不阿,堪为后世楷模。
宋欧阳修尝曰:“柳子厚文章,千载之下,犹有生气。
”盖言其文章之高妙,足以传世。
宗元虽生于乱世,然其心胸坦荡,忠诚爱国,矢志不渝。
其在柳州之政绩,虽不及孔明之治蜀,亦堪称一代名臣。
后世论及柳宗元,无不赞叹其才德。
夫柳宗元者,一代文豪,千秋英杰也。
其文章高洁,志节坚贞,虽身受贬谪,仍矢志不渝,其精神可歌可泣。
今人读其文章,不禁感慨万千,叹其一生之坎坷,赞其文章之妙笔。
盖柳宗元之文,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秋月寒泉,澄澈见底。
其文章之中,蕴含着对人生、对社会、对国家的深深思考。
宗元之文,虽千载之下,仍能引起读者共鸣,实为文学史上之瑰宝。
宗元之才,非同凡响,其志,亦非同凡响。
然天妒英才,竟使其英年早逝。
然而,宗元之精神,宗元之文章,将永存于世,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寿。
故吾人今日,当以柳宗元为楷模,学习其忠直不阿、刚正不阿之精神,发扬其文学才华,为我国之繁荣昌盛,为民族之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小石城山记》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游行而作,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
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
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
作者用欲擒先纵的笔法,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发泄了自己屈遭贬谪,横受压抑的不平。
作品原文:小石城山记自西山道口径北1,逾2黄茅岭3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4,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5,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6,有积石横当其垠7。
其上为睥睨8、梁欐9之形,其旁出堡坞10,有若门焉。
窥11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12有水声,其响之激越13,良久乃已14。
环15之可上,望甚远16,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17,益18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19。
噫!吾疑造物者20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21以为诚22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23。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2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25。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26。
”是二者,余未信之。
词句注释:1、径北:一直往北。
2、逾:越过。
3、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
4、西出:路向西伸去。
5、少(shāo)北而东:稍向北又向东去。
少,通“稍”。
6、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
7、横当其垠(yín):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8、睥睨(pì nì):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9、梁欐(lì):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
欐,栋,正梁。
10、堡坞(wù):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
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
11、窥:注意,留心。
12、洞然:深深的样子。
13、激越:声音高亢清远。
14、已:停止。
15、环:绕道而行。
柳子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也。
元和四年,以监察御史,使于京师。
时宪宗皇帝诏求直言极谏,柳子以文章名世,对策言事,辞旨切直,帝大悦,擢为礼部员外郎。
未几,谪为柳州刺史。
柳州地僻远,风俗鄙俚,柳子至,颇以政化施教,欲变其风俗。
先是,柳州人嫁女,率用财物,柳子禁之,令归嫁从简。
又教民树桑,畜蚕,以教化移风俗。
其政简而效著,百姓安之。
然柳子以谪居久,颇思还京。
会宪宗崩,穆宗即位,诏征还京。
柳子闻之,喜不自胜,遂上表请徙柳。
穆宗览表,深加怜悯,遂允其所请。
于是,柳子遂徙柳州。
徙柳之始,柳子心忧惧,恐复不得志。
既至,乃大喜,见其地之秀,民之淳,遂赋诗以纪其事。
诗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故园无此树,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子既徙柳,又以文章自任,益著书立说,以启迪后学。
其在柳州,虽谪居,而名声益彰。
及还京,朝士莫不敬仰,皆曰:“柳州刺史,真贤人也!”译文: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县人。
元和四年,担任监察御史,出使京城。
当时宪宗皇帝下诏征求直言极谏的人,柳宗元以文章闻名于世,对策陈述政事,言辞恳切直率,皇帝非常高兴,提拔他为礼部员外郎。
不久之后,被贬为柳州刺史。
柳州地处偏远,风俗简陋,柳宗元到任后,非常注重政教,试图改变当地的风俗。
在此之前,柳州人嫁女,大多使用财物,柳宗元禁止这种做法,命令嫁娶从简。
他又教民种植桑树,养蚕,以此来教化改变风俗。
他的政治措施简约而效果显著,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柳宗元因为长期被贬谪,很想到京城去。
恰逢宪宗皇帝驾崩,穆宗即位,下诏征召他回京。
柳宗元听到这个消息,喜悦之情无法自制,于是上表请求调任柳州。
穆宗看了他的奏表,深表同情,于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于是,柳宗元就被调任到柳州。
调任柳州之初,柳宗元内心忧虑恐惧,担心再次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
到了那里之后,他非常高兴,看到那片美丽的土地,淳朴的百姓,于是作诗以记载此事。
诗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故园无此树,柳暗花明又一村。
余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也。
生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岁在丙子。
先祖柳世隆,仕梁为中书侍郎,历仕周、隋,官至秘书监。
父柳镇,字伯修,举进士,历官殿中侍御史、户部侍郎。
母王氏,贤淑有德,教子以礼。
余幼而聪颖,好学不倦。
十岁能文,十三举进士,试于礼部,主司奇其文,擢为进士。
后举博学宏词科,又试于吏部,擢为甲科。
时年二十有五,名动京师,仕途得意。
元和四年,余奉命出守永州。
永州地僻远,风俗朴野,民不识礼义。
余至,下车即教民以礼,明法度,兴学校,政绩斐然。
居三年,迁柳州刺史。
柳州地多瘴疠,民多病疫,余到,疾苦悉除,政通人和。
元和十年,余以疾归京师。
时宪宗崩,穆宗即位。
余以旧恩,擢为太子中允,迁礼部员外郎。
穆宗好文学,余与同好,朝夕讲论,议政多所裨益。
时朝中多事,余虽以疾居,亦常上疏言事,为国家出谋划策。
长庆元年,余以母丧归乡。
服阕,起复为礼部员外郎。
时宰相裴度荐余为史馆修撰,余以疾辞。
后迁太子舍人,再迁礼部郎中。
长庆四年,余以母疾归乡,未几,母卒。
余哀痛欲绝,服丧期满,迁太子宾客。
宝历元年,余以疾再归京师。
穆宗崩,敬宗即位。
余以旧恩,擢为太子宾客,再迁礼部侍郎。
时朝政日非,余每有建言,皆不得行。
会敬宗崩,文宗即位,余以疾乞骸骨,归隐山林。
太和二年,余卜居永州。
永州山水明秀,风俗淳朴,余遂结庐于斯,与山僧野老为伍。
余性好山水,常游于其间,吟咏自娱。
时文宗闻余名,征余入京,余以疾辞。
太和五年,余迁居柳州。
柳州地接蛮荒,风俗尤异。
余至,教民以礼,开化一方。
居二年,以疾告老,遂隐居柳州,与故人故旧相从。
余自幼至老,历仕四朝,备尝艰辛。
然余性好山水,不喜纷扰,故虽居高位,常以山林为乐。
余生平所著,诗赋文章,凡若干卷,皆以阐明儒道,抒发己志。
余虽居陋巷,志行高洁,不染俗尘。
余年六十有六,以疾终。
临终之际,遗命子孙,勿以厚葬,但求一抔净土,以安魂魄。
余生平所行,虽不足称道,然余心无愧,足以自慰。
余自序至此,亦欲以此自勉,虽死不朽,遗爱于后世也。
《小石城山记》原文和翻译《小石城山记》原文和翻译《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游行而作,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石城山记》原文和翻译,欢迎阅读!《小石城山记》原文: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
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
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及是,愈以为诚有。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是二者,余未信之。
《小石城山记》简介:《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游行而作,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
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
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
作者用欲擒先纵的笔法,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发泄了自己屈遭贬谪,横受压抑的不平。
《小石城山记》翻译: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
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
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
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
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小石潭记》柳宗元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
全名《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作品原文:小石潭记从1小丘2西3行4百二十步,隔篁竹5,闻水声,如鸣佩环6,心乐7之。
伐8竹取9道,下见小潭10,水尤清冽11。
全石以为底12,近岸,卷石底以出13,为坻,为屿,为嵁,为岩14。
青树翠蔓15,蒙络摇缀,参差披拂16。
潭中鱼可百许头17,皆若空游无所依18。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19,佁然不动20,俶尔远逝21,往来翕忽22。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3。
其岸势犬牙差互24,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5。
以其境过清26,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27。
同游者:吴武陵28,龚古29,余弟宗玄30。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31:曰恕己,曰奉壹。
词句注释:1、从:自,由。
2、小丘:小山丘(在小石潭东边)。
3、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6、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
鸣,使……发出声音。
佩与环都是玉质装饰物。
7、乐:以……为乐,对……感到快乐(意动用法)。
8、伐:砍伐。
9、取:这里指开辟。
10、下见小潭:向下看就看见一个小潭。
见,看见。
下,向下。
11、水尤清冽:水格外(特别)清澈。
尤,格外,特别。
冽,凉。
清冽,清凉。
12、全石以为底:即以全石为底(潭)把整块石头当作底部。
以,把。
为,当作。
13、近岸,卷石底以出: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近,靠近。
岸,岸边。
卷,弯曲。
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14、为坻(chí),为屿,为嵁(kān),为岩: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坻,水中高地。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原文|译文|鉴赏《柳子厚墓志铭》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已故好友柳宗元所创作的的墓志铭。
这篇墓志铭讲述了柳宗元的家世、为人、政绩等,包括了世系、卒葬、子嗣等墓志铭应该有的内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柳子厚墓志铭》原文唐代:韩愈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
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
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
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
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柳子厚墓志铭》文言文原文和翻译《柳子厚墓志铭》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题中柳子厚即柳宗元。
文章综括柳宗元的家世、生平、交友、文章,着重论述其治理柳州的政绩和文学风义。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柳子厚墓志铭》文言文原文和翻译,欢迎大家阅读。
《柳子厚墓志铭》文言文原文子厚,讳宗元。
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
曾伯祖奭,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
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
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
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
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
众谓柳氏有子矣。
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
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
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
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
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
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而自肆于山水间。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
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
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
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
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
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
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
呜呼!士穷乃见节义。
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徵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
柳宗元传的原文及注释【原文】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
后魏侍中济阴公之远世孙也。
曾伯祖父柳奭,高宗朝宰相。
父柳镇,太常博士,终侍御史。
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
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县尉。
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顺宗即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
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
转尚书礼部员外郎。
叔文欲大用之,会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
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
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
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
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
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刘禹锡,自往播。
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其以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
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
有文集四十卷。
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
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注释】1.河东:今山西运城一带。
2.后魏侍中济阴公:后魏时的高官柳庆远。
3.柳奭:唐高宗时的宰相。
4.柳镇:曾任太常博士、侍御史。
5.登进士第:通过进士考试。
6.宏辞:一种选拔高级官员的考试。
7.王叔文、韦执谊:唐顺宗时的权臣。
8.窜逐:被贬谪流放。
9.蛮瘴:指南方蛮荒之地和瘴气之地。
10.堙厄:艰难困苦。
11.蕴骚人之郁悼:积聚了诗人的郁闷伤感之情。
12.播州:今贵州遵义一带。
13.质钱:典当人口或财物换取钱财的行为。
14.没入钱主:被典当的人口或财物因无法赎回而归钱主所有。
15.师法:学习和仿效的方法或方式。
16.动必以文:写作必定使用文章形式表达情感和叙事内容。
17.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元和十四年(819年)十月五日去世。
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原文及译文赏析
柳宗元传
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
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
第进士、博学宏辞科①,授校书郎,调蓝田尉。
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
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
及得政,引内禁②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
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斥③,地又荒疠④,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⑤,一寓诸文。
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
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
时刘禹锡得播州,宗元曰:“播非人所居,而禹锡亲在堂,吾不忍其穷,无辞以白其大人⑥,如不往,便为母子永诀。
”即具奏欲以柳州授禹锡而自往播。
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
柳人以男女质钱,过期不赎,则没为奴婢。
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
尤贫者,令书庸,视直足相当,还其质。
已没者,出己钱助赎。
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
世号“柳柳州”。
十四年卒,年四十七。
(选自《新唐书·柳宗元传》有删节)
【乙】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唐·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释】①博学宏辞科: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为制科之一种。
②内禁:皇宫。
③窜斥:贬逐。
④荒疠(lì):指南蛮瘴疠之地。
⑤堙(yīn)厄感郁:遭遇困境,感伤抑郁。
⑥大人:指母亲大人。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
(1)及得政()(2)读者咸悲恻()
(3)柳人以男女质钱()(4)走数千里从宗元游()
8.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宗元少/精敏绝伦
B.播/非人所居
C.无/辞以白其大人
D.出己/钱助赎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
(2)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
10.【甲】文中柳宗元在柳州为民办了哪件实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分)
11.【乙】诗首句的“”字最能体现出柳宗元当时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寄托诗中,正如【甲】文中所说的“,”。
(3分)
12.综合【甲】文和【乙】诗,说说诗人明明面对的是春天,为什么会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3分)
参考答案:
7.(4分)(1)到,等到(2)都(3)用(4)跑
8.(分)B
9.(4分)(1)与王叔文、韦执谊关系很好,二人常常惊叹柳宗元的才能。
(2分)
(2)恰巧有大臣也为刘禹锡奏请,于是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刺史。
(2分)
10.(2分)柳宗元在柳州释放奴婢。
11.(3分)凄;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
12.(3分)一是眼前那种落花满地、落叶满庭的萧瑟景象,像极了秋风扫落叶的景象;二是诗人再次被贬,仕途失意,远离故乡,心意凄迷,有了秋天般的感觉。
(答出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 附参考译文:
柳宗元,字子厚,他的先祖大约是河东人。
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作文卓绝精巧,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
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应考中宏辞科,被授予校书郎、蓝田(今陕西)县尉的职务。
贞元十九年(803),柳宗元任监察御史里行。
与王叔文、韦执谊关系好,二人常常惊叹柳宗元的才能。
等到王叔文、韦执谊掌权后,把他悄悄地领到皇宫中,和他商议大事,并提拔他为尚书礼部员外郎,想重用他。
不久,王叔文革新就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邵州(今湖南宝庆)刺史,没到半路,又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
柳宗元既遭贬逐,又身处南蛮瘴疠之地,于是自放于山泽间,他因有志难申,遭遇困境,内怀抑郁的情怀,全部寄托于文章,仿《离骚》写了十多篇文章,阅览的人都为之哀婉凄恻。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被任命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
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今贵州遵义)刺史,柳宗元说:“播州是不适合人居住的地方,而刘禹锡有年高老母,我不忍心看他如此困窘,又没有托辞来告诉自己的母亲。
如果他的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
”于是起草奏章,想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
恰巧有大臣也为刘禹锡奏请,于是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未赎买,人质就被钱主所没收,沦为奴婢。
柳宗元制定了各种方案,让他们都赎买归去。
特别贫困的,让他们写雇佣的文书,看价值相当,就归还其人质。
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帮助家人将他们赎回。
南方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
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写文章都有章法了柳宗元当时号称“柳柳州”。
元和十四年(819)去世,终年四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