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诗歌鉴赏
- 格式:docx
- 大小:22.13 KB
- 文档页数:8
【诗歌鉴赏】柳宗元《梓人传》原文及翻译赏析、寓意柳宗元《梓人传》原文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
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
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
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
舍我,众莫能就一宇。
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
”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
”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
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
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
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顾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
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
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
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
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
则其姓字也。
凡执用之工不在列。
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
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
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本于人。
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
离而为六职,判而为百役。
外薄四海,有方伯、连率。
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版尹以就役焉,犹众工之各有执伎以食力也。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
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
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
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
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
【诗歌鉴赏】柳宗元《石渠记》原文及翻译赏析柳宗元《石渠记》原文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
民桥其上。
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
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鱼。
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生财回去翳隠,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盈,惜其未尝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谋之以求极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
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柳宗元《石渠记》注解、渴:指袁家渴(一条溪水的名字)。
2、桥:架桥。
3、幽幽然:流水幽静的样子。
4、乍:连词,或者。
5、或:有时。
6、咫(zhǐ)尺:比喻很将近的距离,古代表示八寸为咫。
7、倍尺:二尺。
8、逾:越过。
9、泓(hóng):深潭。
水深而广。
0、被:通在“披新”,全面覆盖。
、藓:苔藓。
2、坠:落下,流。
3、纡(yū)馀:曲折伸延。
纡,弯曲。
馀,通“徐”。
4、卒:最终5、箭:小竹。
6、庥(xiū):同“休”,歇息。
7、酾(shī):分流,疏导。
8、遗:还给9、蠲(juān):古同“涓”,清洁。
柳宗元《石渠记》译者从袁家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百姓在石渠上建了一座便桥。
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
泉渠的宽度有时一尺,有时就有二尺宽,它的长度有十步左右。
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
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潭,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
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
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
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斜着看好像没有尽头,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
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
【诗歌鉴赏】柳宗元《三戒》原文及翻译赏析柳宗元《三戒》原文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
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临江之麋临江之人畋,得麋?,畜之。
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
其人怒,怛之。
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
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
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永某氏之鼠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
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
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
某氏室无完器,?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
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
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
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柳宗元《三戒》翻译我常常厌恶世上的有些人,不知道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只是凭借外力来逞强;或者依仗势力和自己不同的人打交道,使出伎俩来激怒比他强的对像,趁机胡作非为,但最后却招致了灾祸。
有位客人同我谈起麋、驴、鼠三种动物的结局,我觉得与那些人的情形差不多,于是就作了这篇《三戒》。
柳宗元诗歌鉴赏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读柳宗元这首诗,给我们的印象是:诗人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郁抑之情,不可遏止地尽量倾吐了出来;它的抒情方式,是属于严羽《沧浪诗话》里所说的沈著痛快一类。
这在唐人绝句中是不多见的。
我们知道,柳宗元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进步诗人。
早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积极进行政治活动。
不幸失败,贬为永州司马。
十年之后,又被分发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的柳州。
这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
当时,他正当壮盛之年,一斥不复,飞刺天(韩愈《祭柳子厚文》),政治上不断遭受到沉重的打击,使得他心情愤激不平,终年生活在忧危愁苦之中。
《新唐书》本传说他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
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
这诗里一连串的奇异的想象,正是他那堙厄感郁心情的写照。
他之所以自放山泽间,为的是借山水以消遣愁怀;然而借山水以消遣愁怀,如同李白所说借酒浇愁一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怀消愁愁更愁。
特别是那秋天季节,草木变衰,自然界一片荒凉,登山临水,触目伤怀,更使人百端交感,愁肠欲断。
诗人从肠断这一意念出发,于是耸峙在四周围的崇山峻岭,着眼点就在于它的巉削陡峭,在于它的尖,从而使山的形象,化为无数利剑的锋芒,这愁肠仿佛就是被它们割断似的。
说海畔尖山,正以见地处西南滨海,去故乡之远。
身在贬所,望故乡而不能归,当然是痛苦的;然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乐府《悲歌行》),却又能从痛苦中得到某种满足。
于是在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的支配下,他就尽情的望去,唯恐其望得不够。
这无数的象剑芒一样的尖山,山山都可以望故乡,可是自己只有一个身子,一双眼睛,该怎么办呢?柳宗元是精通佛典的,而和他一同看山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
佛经中不是有化身的说法吗?在一种微妙的启示下,于是他就想入非非,想到化身千亿了。
在这首诗里,诗人就是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形象思维来揭示其内心世界的。
【诗歌鉴赏】柳宗元《石涧记》原文及翻译赏析柳宗元《石涧记》原文这条石渠很差。
这座桥从西北方向一直延伸到土山的阴凉处,人就是这座桥。
水是石渠的三分之一大。
石头是底部,到达两端。
如果床像大厅,如果有宴会,如果速度有限。
在水平布上,流动就像编织文字,声音就像弹钢琴。
揭西安,折竹箭,扫老叶,划烂木,住莲花床。
交流和触摸的声音都在床下;绿色羽毛的树木和龙鳞的石头遮住了它。
古人有多幸福?谁能跟进并实践它?在骄傲的日子里,我们和石渠一样。
由渴而来者,先石渠,后石涧;由百家濑上而来者,先石涧,后石渠。
涧之可穷者,皆出石城村东南,其间可乐者数焉。
其上深山幽林逾峭险,道狭不可穷也。
柳宗元《史鉴记》札记、穷:毕,完成。
2.土山阴:土山北坡。
这山的南边是阴阳的南边,这山的南边是阴阳的南边。
3、桥:架桥。
4.Gèn石:连续石。
对面,对面。
5、两涯:两岸,涯,水边。
6.门槛在这里用作动词,用来分隔主房间和内房间。
7、阃(kǔn)奥:也写作“壶奥”,指内室深处。
阃,内室,闺门。
8.文字:与“图案”相同,图案颜色和图案。
9、揭(qì):把衣服拎起来。
缩写(XI)ǎn):赤脚。
、胡床:也称“交床”、“交椅”,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2.交叉:交织,描述水波交织的纹理。
3、触激:撞击,激悦。
4.全部在床下:全部在椅子下。
5、翠羽之木:像翠鸟羽毛一样的树木。
翠羽,翡翠鸟的羽毛。
6.龙鳞石:类似龙鳞的石头。
7、得意之日,舆石渠同:这一天的得意快乐,和得到石渠的那一天是相同的。
8.数量:很多。
柳宗元《石涧记》翻译石渠的发现已经结束。
从石渠桥往西北走。
你一到土山北坡,人们就架起了另一座桥。
水量是石渠的三倍。
连续的石头作为水底,到达水的两侧。
有的石头像床,有的像门厅的基石,有的像门槛隔开的内外房屋,水流像织物的图案,春天的声音像弹钢琴的声音。
他们赤脚提着衣服,折着竹箭,扫着老叶,排着腐烂的木头,清理出一个可以排十八到九把椅子的空地。
【诗歌鉴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全诗赏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出自柳宗元的《江雪》意思为“孤零零的小船上有个披蓑戴笠的老翁,正独自顶风冒雪垂钓在寒冷的江面上。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词语解释】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表达了作者高尚的道德。
2.绝:无,没有。
人踪:人的踪迹。
灭:消失,没有了。
3.千山鸟飞绝: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
4.万径:虚指,指千万条路。
5.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孤:孤零零。
7. 舟:小船。
8. 蓑笠(suō lì):(蓑衣和斗笠“蓑” 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衣服;“笠”的意思是古代用来防雨的帽子。
)9.独:独自。
10.钓:钓鱼。
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老头儿。
千山:虚指所有的山。
万径:虚指所有的路。
踪:踪迹。
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孤:孤零零。
舟:小船。
蓑(suō lì屁眼儿黑【诗文解释】一: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
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二: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踪影,小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赏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舟是孤的,钓者是独的。
可以设想,在漫天飞雪下,千里长河上,一叶扁舟,一丝钓绳,此种意境,难道不足以让人想起幽州台上那位涕泗横流的悲歌者?至此,诗人完成了将“孤独”推向极至的工作。
清代王士桢《题秋江独钓图》之“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
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多的是几分俊逸与闲适,在风骨峭拔这一点上,逊柳诗远矣,想是清代诗人多已被文字狱吓破了胆吧。
然而正如坡仙所说,柳诗“忧中有乐,乐中有忧”,诗人并未一味地通过外物来表现自己的孤独。
诗人也有自己可乐之处。
我们注意到,诗人选择了“渔者”作为自己的“形象代言人”。
【诗歌鉴赏】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原文及翻译赏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原文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注释、柳州:今属广西。
漳:漳州;汀:汀洲。
今属福建。
封:封州;连:连州:今属广东。
2、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
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3、海天愁思:如海如天的愁思。
4、惊风:急风;狂风。
5、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6、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7、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8、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泛指五岭以南的少数民族。
9、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翻译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我们愁绪像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狂风阵阵,猛烈吹乱了水上的芙蓉;暴雨倾盆,斜打着爬满薜荔的土墙。
岭上树木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柳江弯弯曲曲,象百结九转的愁肠。
咱五人同时遭贬,到百越纹身之地;而今依然音书不通,各自滞留一方。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七律诗。
此诗当是唐宪宗元和十年(85)秋天在柳州所作。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这就是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
元和十年,柳宗元等人循例被召至京师,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柳宗元改谪柳州刺史。
十年前与他一同参与“永贞革新”的友人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也分别出任漳州、汀州、封州、连州刺史。
多年的贬谪生活使柳宗元倍感仕途险恶、人生艰难。
元和十年诗人到达柳州以后,登楼之际,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百感交集,写成了这首诗。
柳宗元诗《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翻译赏析柳宗元诗《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翻译赏析《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于贬谪永州期间的一首诗。
全诗八句四十字,构思新巧,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柳宗元诗《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原文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柳宗元诗鉴赏:柳宗元的诗歌大都写于他遭贬之后,而且大多抒写其离乡去国的哀愁和谪居生活的苦闷。
这首诗即作于诗人被贬永州的困境中。
诗一开篇便扣紧了题意:深秋,寒夜寂寥。
诗人因心绪不宁,至“中夜”仍孤自愁苦,辗转难眠。
户外,传来了“繁露”滴落的轻微的声音,可以想象,这是一个静寂的夜晚。
于是,他打开屋门,来到西园。
户外,空旷、宁静。
一轮明月从东山后面爬上来,把它那清冷的光辉洒在疏疏落落的竹林之中。
“泠泠”一词用在此处极为巧妙,诗人取其“清凉”之意来形容月光,与“寒月”的“寒”字互相映衬,着意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意境。
此时,四周万籁俱寂。
山脚下从石缝中流出的泉水声,愈远而声音愈为清晰,山中的野鸟偶尔发出一阵喧鸣,这更反衬出环境的清远、幽静和空旷。
诗人用“繁露”坠地、石泉的“逾响”和空山深涧的鸟鸣,极写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这种以闹写静,动静相衬的手法,生动地勾画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
在这景色中寄寓着作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有遭冷遇后的不平,有离开家园和亲人的寂寞,也有封建知识分子的孤傲高洁…诗人面对眼前清冷寂静的景色,倚门沉思默想,直至天明。
尽管如此,诗人仍无法摆脱孤独苦闷的心境,所以最后说“寂寞将何言”,寥寥数语,其种种苦痛和烦恼尽在不言中。
诗人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写大地的宁静和山林的空旷,从而绘成了一幅意境清幽的'月夜图,繁露、寒月、疏竹、石泉的流响以及山涧的鸟鸣涵盖其中,显示出诗中有画,静中有声、动静相衬的特色。
柳宗元《江雪》古诗鉴赏
导语:《江雪》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下面为您收集整理了柳宗元《江雪》古诗鉴赏的文学常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古诗原文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古诗注释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绝迹。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
5.踪:踪迹。
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l):蓑衣,斗笠。
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东永济县)人。
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
诗歌的成就也很高。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
古树简析开头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
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
绝人踪灭。
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觉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
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
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诗歌鉴赏】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及翻译赏析柳宗元《黔之驴》原文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
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
今若是焉,悲夫!柳宗元《黔之驴》注释、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2、船载以入:用船载运(驴)进黔。
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
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3、至:到。
4、则:表转折,却。
5、之:代词,代驴。
6、庞然大物:(虎觉得驴是)巨大的动物。
庞然,巨大的样子。
然,、、、、、、的样子。
7、以为:把……当作。
8、蔽:躲避,躲藏。
9、窥:偷看。
0、稍:逐渐地,渐渐地。
、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2、??(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3、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相:一方对另一方,偏指另一方。
4、他日:之后的一天。
5、大骇:非常害怕。
大:很,非常。
骇,害怕。
6、远遁:跑得远远的。
遁:跑,逃跑。
7、以为:认为8、且:将要。
噬:咬。
9、甚:很,非常。
20、恐:害怕。
2、然:表转折,然而,但是。
22、视:观察。
23、觉无异能:(虎)觉得(驴)没有特别的本领。
异:特别的,与众不同的。
能:本领,能力。
24、者:语气词,文中表示揣度语气,似的。
25、益:渐渐地。
26、习:熟悉。
27、终:始终。
28、搏:搏击,搏斗。
29、稍:渐渐地。
30、近:靠近。
3、益:更加。
32、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33、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
荡,碰撞。
倚,倚靠。
冲,冲撞。
冒,冒犯。
34、不胜(shēng)怒:非常愤怒。
35、蹄:名词作动词,踢。
36、因:于是,就。
【诗歌鉴赏】柳宗元《石渠记》原文及翻译赏析柳宗元《石渠记》原文你不可能从干渴的西南方向走一百步就能得到一条石渠。
在闽桥上。
有一个安静的春天,它的声音起初又大又细。
这条运河是宽的,或近的,或双倍的,它的长度可以是十步。
它流到大石头下面。
石头上方,有一块红石,常铺四周青苔。
再往西转,沉到岩石旁边,掉进北边的一个小池塘里。
当游泳池的面积减少100英尺时,它有多深?鱼他游荡到北方,看起来像是无限的,但他渴死了。
它的侧面有奇怪的石头和奇怪的树木,奇怪的花朵和美丽的箭,它们可以排成一排。
风摇动着它的顶部,使峭壁和山谷押韵,看着它安静,从远处聆听它的声音。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运河到达大石,十月十九日,运河经过石洪、小潭。
运河的美丽开始变得贫乏。
柳宗元《石渠记》注释干渴:指袁家科(一条小溪的名字)。
2、桥:架桥。
3.优然:平静的流水外观。
4、乍:连词,或者。
5.或:有时。
6、咫(zhǐ)尺:比喻很近的距离,古代称八寸为咫。
7.双尺:两英尺。
8、逾:越过。
9.洪:深潭。
水又深又宽。
0、被:通“披”,覆盖。
莫斯:莫斯。
2、堕:落,流。
3.余(y)ū其他:曲折。
弯,弯。
俞彤“许”。
4、卒:最终5.箭头:小朱。
6、庥(xiū):同“休”,休息。
7.(SH)ī):转移注意力。
8、遗:留给9.(866ju)ān):古童“娟”,干净。
柳宗元《石渠记》翻译从袁家干渴的池塘往西南方不到一百步的地方,我们看到了一条石渠,人们在上面建了一座临时桥。
有一股泉水静静地流着,它的声音有时很大,有时很小。
泉渠的宽度有时为一英尺,有时为两英尺,长度约为十步。
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石头,然后溢出。
跳过那块大石头,继续往下走,你会发现一个石水池,上面覆盖着菖蒲,周围是绿色的苔藓。
运河水向西流入岩石边缘的石缝,最后像瀑布一样流入北部的小水池。
柳宗元渔翁诗歌鉴赏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文学作品以清新自然、深厚的意蕴著称。
其中,他的《渔翁》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优美的诗文内容,吸引了很多读者的关注。
《渔翁》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渔翁在江边垂钓时的惬意心情。
诗中,渔翁抛下鱼竿,轻轻搭上一根柳枝,然后开始享受宁静的时光。
他在江水中,看着鱼儿上钩,心情渐渐地愉悦起来。
诗中,柳宗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江水比作一个镜子,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他看到水中的鱼儿在不断地穿梭,像是在和渔翁一起唱歌,这种美妙的声音让渔翁陶醉其中。
在这个过程中,诗人也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这种情感渗透在他的诗歌中。
除了表现手法上的创新,柳宗元在《渔翁》这首诗中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从而加深了诗歌的意蕴。
诗中,渔翁在江边垂钓,与江水、鱼儿、天气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不仅表现在视觉上,还表现在听觉上。
江水、鱼儿的反复咏唱,与渔翁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诗歌中柳宗元的心情。
此外,在诗中,柳宗元还通过寓情于物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渔翁的垂钓之中。
诗中,他通过对渔翁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在寂静的夜晚,对大自然的欣赏和敬畏之情。
他的内心世界和渔翁一样,充满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平静生活的渴望。
这种渴望,也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柳宗元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总之,《渔翁》这首诗是一首表现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赞美大自然美丽的诗歌。
它以清新自然、深厚的意蕴吸引了很多读者的关注。
诗人通过对渔翁、江水、鱼儿等自然事物的描绘,表现出了自己内心世界的丰富和美好。
这种美好的情感,也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柳宗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诗歌鉴赏】柳宗元《囚山赋》原文及翻译赏析柳宗元《囚山赋》原文永贞元年,公谪居永州。
元和九年,作此赋。
晁太史无咎序公此赋於《变骚》曰:《语》云:仁者乐山。
自昔达人,有以朝市为樊笼者矣,未闻以山林为樊笼者。
宗元谪南海久,厌山不可得而出,怀朝市不可得而复,丘壑草木之可爱者,皆陷井也,故赋《囚山》。
淮南小山之辞,亦言山中不可以久留,以谓贤人远伏,非所宜尔,何至以幽独为狴牢,不可一日居哉?然终其意近《招隐》,故录之。
楚越之郊环万山兮,势腾踊夫波涛。
纷对回合仰伏以离?兮,若重墉之相褒。
争生角逐上轶旁出兮,下坼裂而为壕。
欣下颓以就顺兮,曾不亩平而又高。
沓云雨而渍厚土兮,蒸郁勃其腥臊。
阳不舒以拥隔兮,群阴□A11而为曹。
侧耕危获苟以食兮,哀斯民之增劳。
攒林麓以为丛棘兮,虎豹咆?代狴牢之吠嗥。
胡井眢以管视兮,穷坎险其焉逃。
顾幽昧之罪加兮,虽圣犹病夫嗷嗷。
匪兕吾为柙兮,匪豕吾为牢。
积十年莫吾省者兮,增蔽吾以蓬蒿。
圣日以理兮,贤日以进,谁使吾山之囚吾兮滔滔?柳宗元《囚山赋》翻译待更新柳宗元《囚山赋》赏析《囚山赋》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辞赋作品,柳宗元《囚山赋》是较为特殊的一篇。
因为在这篇小赋当中,诗人不仅写到山水自然的荒莽凶险,展现了谤人遭到无枉眨谪的悲愤心绪,而且以文学史的眼光来看,诗人一改六朝和盛唐山水诗人以山水自然为皈铱的文学传统,再一次将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的相互对立凸现出来,并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柳氏山水文学风格的重要质素。
关键词荒莽无枉柳宗元凄怆幽寒柳宗元的《解崇赋》、《惩咎赋》、《悯生赋》、《梦归赋》和《囚山赋》五篇小赋写于永州,抒发诗人因实行永贞革新而遭贬谪的愤慨和痛苦,感情沉郁激荡,其写景文字,多隐喻着现实的黑暗与世路的艰险,是骚体赋的名篇。
林纾赞之为“唐文巨擎”,。
当与宋玉争雄”。
而其中的山水小赋《囚山赋》则是较为特殊的一篇。
说其特殊,是因为在这篇小赋当中,诗人不仅写到山水自然的荒莽凶险,展现了自我遭到无枉贬谪的悲愤心绪,而且以文学史的眼光来看,诗人一改六朝和盛唐山水诗人以山水自然为皈依的文学传统,再一次将人与自然、人与山水之间的相互对立凸现出来,并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柳氏山水“凄怆幽寒”风格的重要质素。
【诗歌鉴赏】“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的意思及全诗赏析“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的诗意:海边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
这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的比喻,突出作者愁苦之深。
出自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芒,秋去时时割去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忆,散向峰头望故乡。
备注⑴与:同。
浩初:作者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龙安海禅师的弟子。
时从临贺到柳州会见柳宗元。
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山:指柳州附近山峰。
京华:京城长安。
亲故:亲戚、故人。
⑵海畔:畔,边。
柳州在南方,距海较将近,故称海畔。
剑?(máng):剑锋,剑的顶部锋利部分。
简析《与浩初上人同看看山寄京华亲故》为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作。
这首七绝,就是诗人任柳州刺史时所并作,极写下思乡的紧迫之顾念长谪外地的令孝武帝——海畔的尖山像是利剑的剑锋一样,秋日到来,时时牵动愁思,内心如刀割通常;如果能够并使我盛满亿万个身子去,我就东站在每个山头上,远眺故乡。
题云“看看山”,然诗人实有心赏景。
“看看山”引发其内心之极其痛苦心情,寓情入景,十分直白。
后两句说道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期望能够遥望故乡,山山岭岭,天下可以张望,然而眼睛只有一双,身子只有一个,于是突发奇想,想入非非,想要“化身千亿”,贫上峰头,尽情而盼。
这首诗,通过奇特的想象,独有的艺术构想,把埋在心底的抑郁症之情,不容遏制地诉说了出,倍觉凄惋,向表示名篇。
此诗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愤慨不平之意。
前两句以剑喻山峰,谓其割人愁肠,“割”字照应上句“剑?”的比喻,突出作者愁苦之深;后两句由峭拔似剑?的群峰进一步产生出一个奇特的幻想,期望身化千亿,散上诸峰以望故乡。
全诗因景生情,融情入景,想象奇特,比喻新颖,作者谪居的愁苦与望乡的悲哀在短短二十八字里表达得深挚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歌鉴赏】柳宗元《晋问》原文及翻译赏析柳宗元《晋问》原文公晋人,实以尧之故都为重,故设武陵之问,而悉以晋之名物对。
一曰晋之山河,表里而险固;二曰晋之金铁,甲坚而刃利;三曰晋之名马,其强可恃;四曰晋之北山,其材可取;五曰晋之河鱼,可为伟观;六曰晋之盐宝,可以利民;七又先言文公霸业之盛,而后以尧之遗风终焉,其为文可谓工矣。
晁无咎尝取此文附续《楚词》,其系有曰:枚乘《七发》,盖以微讽吴王濞毋反;《晋问》亦七,盖效《七发》以讽时君薄事役而隆道实云。
吴子二氏柳先生曰:“先生晋人也,晋之故宜知之。
”曰:“然。
”“然则吾愿闻之,汝?”曰:“可以。
晋之故封,太行掎之,首阳起至之,黄河迤之,大陆靡之。
或巍而低,或呀而渊。
景霍、汾、浍,以经其ヂ。
若化若迁于,钩婴问鼎,然后鲲的平川,而侯之都位居,大夫之邑建焉。
其精壮,则辉突撑欲。
聱岈郁怒,若熊罴之咆、虎豹之嗥,终古而不回去;攫秦搏魏,当者失据,燕狄惴怯,若卵就甩,承干业业,玉肌第一关蹀户,惕若仆妾。
其按衍则平盈旋缘,纡徐夷延,若飞之翔歌舞,余专切,与“鸢”同。
洄水之孟与;以稼则硕,以植则田,以牧则红头,以畜则庶,而人用就是盛,而邦以之阜。
其河则源昆仑,自为天渊,超乎无门,行乎浩瀚,自匈奴而南,以界西鄙,冲奔太华,运肘东指;混溃后土,浊糜沸,鼋鼍诡怪,于于汨汨,辉好像失越,委泊涯,呀辣喝纳,摧杂失坠。
其所荡狂怒,则连山参差,广野坏裂,轰雷努风,撼含干戛;崩石之所转跃,大木之所擢拔,氵哀帝氵元显恭洞挥者,仲数千里,若万夫之斩伐。
而其轴轳之所负,ㄅ樯之所御,鳞川林壑,隳云遁雨,瞬目而下者,榛榛氵氵,百舍一前往,若就是何如?”吴子曰:“先生之言丰厚险固,诚晋之美矣。
然晋人之言表里山河者,备败而已,非以为荣观显大也。
吴起所谓“在德不在险”,此晋人之藉也。
愿闻其他。
”先生曰:“太卤之金,棠之工,火化水淬,器备以充任。
为棘为矛,为铩为钩,为镝为镞,为钅侯,出来太白,叛蓐交,遣张扬,条叶蚩尤,肃肃。
柳宗元诗歌鉴赏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唐代:柳宗元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译文及注释译文柳州城南连接着四通八达的渡口,峒人服饰不同言语不通无法亲近。
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叶裹着盐巴,赶集来的人用绿色荷叶包着食品。
用鹅毛装填被褥抵御冬寒,以鸡骨占卜年景祭拜水神。
为判决案件要靠翻译发愁,真想脱掉官府当纹身峒人。
注释⑴峒:古代对广西、湖南、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泛称。
氓(méng):民,百姓。
⑵郡城:郡治所在地。
这里指柳州。
唐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诗:“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译文柳州城南连接着四通八达的渡口,峒人服饰不同言语不通无法亲近。
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叶裹着盐巴,赶集来的人用绿色荷叶包着食品。
用鹅毛装填被褥抵御冬寒,以鸡骨占卜年景祭拜水神。
为判决案件要靠翻译发愁,真想脱掉官府当纹身峒人。
注释⑴峒:古代对广西、湖南、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泛称。
氓(méng):民,百姓。
⑵郡城:郡治所在地。
这里指柳州。
唐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诗:“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⑶异服:不合礼制的服饰;奇异的服装。
《礼记·王制》:“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郑玄注:“异服,若聚鷸冠、琼弁也。
”殊音:异音。
特殊的乐音或声音。
《后汉书·西南夷传论》:“夷歌巴舞殊音异节之技,列倡于外门。
”⑷青箬:箬竹的叶子。
箬竹叶大质薄,常用以裹物。
宋周密《武林旧事·进茶》:“仲春上旬,福建漕司进第一纲蜡茶……护以黄罗软盝,藉以青箬。
”⑸趁虚:即“趁墟”。
赶集。
宋钱易《南部新书》辛:“端州已南,三日一市,谓之趁虚。
”⑹御腊:就是御寒的意思。
腊,腊月,即阴历十二月,是天气很冷的时候。
山罽(jì):山民用毛制作的毡毯一类的织物。
这里指用鹅毛缝制的被子。
元倪瓒《次韵曹都水》:“萧闱馆里挑灯宿,山罽重敷六尺床。
”⑺鸡骨占年:鸡的骨头。
古时或用以占卜。
宋苏轼《雷州》诗之一:“呻吟殊未央,更把鸡骨灼。
”水神:水域之神;司水之神。
《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梦与海神战,如人状。
问占梦,博士曰:‘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
’”⑻公庭:公堂,法庭。
唐王勃《梓州玄武县福会寺碑》:“怀道术于百龄,接风期于四海,依然梵宇欣象,教之将行莞尔公庭,惜牛刀之遂屈。
”⑼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
这里指代士大夫的服装。
《礼记·儒行》:“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
”文身:在身上刺画花纹。
这是古代越地的一种习俗。
参考资料:1、王松龄杨立扬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39-40创作背景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十年期间,心情一直很郁闷,经常纵情于山水以消忧,不大与人民接近。
调任柳州刺史后,思想有所转变。
他想到柳州尽管比永州更远离中原,地更偏僻,条件更差,但自己身为一州的长官,与过去在永州任司马闲职时已不同,有了政治实权,在这里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于是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关心他们的疾苦。
《柳州峒氓》这首诗,就是写他在柳州跟峒氓生活接近的情况的。
...被贬永州司马十年期间,心情一直很郁闷,经常纵情于山水以消忧,不大与人民接近。
调任柳州刺史后,思想有所转变。
他想到柳州尽管比永州更远离中原,地更偏僻,条件更差,但自己身为一州的长官,与过去在永州任司马闲职时已不同,有了政治实权,在这里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于是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关心他们的疾苦。
《柳州峒氓》这首诗,就是写他在柳州跟峒氓生活接近的情况的。
▲参考资料:1、周啸天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24-526赏析此诗头二句写初到柳州时的感受。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这两句是总起,“不可亲”三字,深含感叹之情,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中间四句接着写峒氓的生活、习俗。
柳州峒氓,多住在山村,日常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盐,要到郡城集市去买,所以三、四两句接着描写他们赶集的情景:“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这两句是用倒置法,说峒氓们赶集买盐往返甚是辛苦。
第五句“鹅毛御腊缝山罽”,写峒氓御寒之物,说在天气寒冷...此诗头二句写初到柳州时的感受。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这两句是总起,“不可亲”三字,深含感叹之情,很自然地开启下文。
中间四句接着写峒氓的生活、习俗。
柳州峒氓,多住在山村,日常生活必需品尤其是盐,要到郡城集市去买,所以三、四两句接着描写他们赶集的情景:“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这两句是用倒置法,说峒氓们赶集买盐往返甚是辛苦。
第五句“鹅毛御腊缝山罽”,写峒氓御寒之物,说在天气寒冷的腊月里,峒氓们用鹅毛制成的被子来抵御寒冷。
下句接着写峒氓的迷信风俗。
“鸡骨占年拜水神”。
“鸡骨占年”,是峒氓的迷信风俗,以为占卜可以知道年景的好坏。
“拜水神”,即向水神礼拜。
峒氓们用鸡骨去占卜,问水神祈祷一年的好收成。
以上四句描写了柳州峒氓的贫苦生活和迷信风俗,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最后两句抒写心意,表示愿意随俗。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庄子·逍遥游》里说:宋国人到越国去贩卖章甫这种礼帽,越国人断发文身,用不着这种礼帽。
这里化用这个故事,表示愿意随俗。
作者不乐意只在公庭上通过译员来和峒氓接触,而宁愿抛掉中原的士大夫服装,随峒氓的习俗,在身上也刺上花纹,学习他们的样子,与他们亲近。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描写出诗人和柳州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接近的情况。
起初虽然感到“异服殊音不可亲”。
最后却“欲投章甫作文身。
”诗人自己本来不信神,而民间有迷信风俗,但他不肯疏远他们,而愿意和他们在一起,表现出了入乡随俗的思想。
对一个封建社会中的地方官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
正因为这样,他在柳州刺史任上,施政能够从人民的生活实际出发,为他们兴利除弊,做了不少有利于民的好事,如减轻赋税,引导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兴办学校,培养人才,特别是想方设法赎回许多被典质的贫苦人民的子女,使他们从奴隶的命运中解放出来,因此作者任柳州刺史虽仅四年便病逝了,却一直深为柳州人民感激和怀念不已。
至今柳州还有纪念他的“柳侯祠”。
参考资料:1、周啸天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524-526柳宗元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
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忆秦娥·杨花清代:宋徵舆黄金陌,茫茫十里春云白。
春云白,迷离满眼,江南江北。
来时无奈珠帘隔,去时着尽东风力。
东风力,留他如梦,送他如客。
叔于田先秦:佚名叔于田,巷无居人。
岂无居人?不如叔也。
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
岂无饮酒?不如叔也。
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
岂无服马?不如叔也。
洵美且武。
张益州画像记宋代:苏洵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军夜呼,野无居人,谣言流闻,京师震惊。
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
众言朋兴,朕志自定。
外乱不作,变且中起,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
天子曰:“然。
”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
”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
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
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
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
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
尔繄以生,惟尔父母。
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
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重足屏息之民,而以斧令。
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
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
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
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
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
’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
”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
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
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乡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
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
”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公,南京人,为人慷慨有大节,以度量雄天下。
天下有大事,公可属。
系之以诗曰:天子在祚,岁在甲午。
西人传言,有寇在垣。
庭有武臣,谋夫如云。
天子曰嘻,命我张公。
公来自东,旗纛舒舒。
西人聚观,于巷于涂。
谓公暨暨,公来于于。
公谓西人“安尔室家,无敢或讹。
讹言不祥,往即尔常。
春而条桑,秋尔涤场。
”西人稽首,公我父兄。
公在西囿,草木骈骈。
公宴其僚,伐鼓渊渊。
西人来观,祝公万年。
有女娟娟,闺闼闲闲。
有童哇哇,亦既能言。
昔公未来,期汝弃捐。
禾麻芃芃,仓庾崇崇。
嗟我妇子,乐此岁丰。
公在朝廷,天子股肱。
天子曰归,公敢不承?作堂严严,有庑有庭。
公像在中,朝服冠缨。
西人相告,无敢逸荒。
公归京师,公像在堂。
[柳宗元诗歌鉴赏]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