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
- 格式:ppt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50
黄帝内经的原文与翻译黄帝内经的原文与翻译《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欢迎阅读。
上卷素问篇上古天真论【本章要点】一、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
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
四、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婬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陽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黄帝内经太素[附篇]黄帝内经太素 [附篇]《黄帝内经太素》遗文《校正内经太素杨注》后序《黄帝内经太素》遗文平按:①从王注《素问》林亿等新校正及林亿等校正《甲乙经》、《脉经》与日本《医心方》所引考补,当在今本所缺七卷中。
其各书所引,仍逐条附注于下,以便稽考。
①“平按”二字为编者所加。
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
以理而取声色芳味,不妄视听也。
循理而动,不为分外之事。
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一第一《上古天真论》。
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
上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为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胜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众,故曰下皆为之。
平按:此条见同上。
身肌宗一。
真人身之肌体,与太极同质,故云宗一。
平按:此条见同上。
有至人者。
积精全神,能至于德,故称至人。
平按:此条见同上。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分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信其然乎?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二第五《阴阳应象大论》。
又按:新校正云:“详‘帝曰’至‘信其然乎’,全元起本及《太素》在‘上古圣人之教也’上。
”在变动为握。
握、忧、哕、咳、栗五者,改志而有,名曰变动也。
平按:此条亦见《素问》卷二第五。
脉生脾。
平按:此条见同上。
在变动为忧。
心之忧在心变动,肺之忧在肺之志,是则肺主于秋,忧为正也;心主于夏,变而生忧也。
平按:此条见《素问》同上。
又杨氏此注,亦见《甲乙经》卷一第一。
东方,风伤筋,酸伤筋。
中央,湿伤肉,甘伤肉。
南方,热伤气,苦伤气。
北方,寒伤血,咸伤血。
西方,热伤皮毛,辛伤皮毛。
平按:此条见《素问》同上。
又按《素问》新校正云:“凡此五方所伤,《太素》俱云自伤。
”袁刻云:“自伤似亦注文。
”中央生湿。
六月,四阳二阴,合蒸以生湿气也。
平按:此条见同上。
湿生土。
四阳二阴,合而为湿,蒸腐万物成土也。
平按:此条见同上。
在变动为哕。
哕,气忤也。
道医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为后世古典医籍考订意义重大有唐一代,道医辈出,据《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载入的名道医就多达十一人,计有杨上善、孙思邈、曹元、韦慈藏、孟诜、元(玄)珠先生、王冰、沈应善、紫极宫道士、陈寨、王彦伯等。
在这个道教医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自然有着许多堪称一流的医学思想和成就。
其中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杨上善对《黄帝内经》的整理、研究,功绩卓著,《黄帝内经太素》一书具有鲜明的道教色彩。
杨上善,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家,其里贯、生卒年代,正史无载。
关于其生平事迹,明人李濂《医史》及徐春雨的《古今医统》都云杨上善曾担任过隋大业年间的太医侍御。
按《古今医统》:杨上善,不知何郡人,大业中为太医侍御,名著当代,称神,诊疗出奇,能起沉疴笃疾,不拘局方,述《内经》为《太素》,知休咎,今世之云太素脉皆宗之,鲜有得其妙者。
按照这一记载,杨上善曾任隋朝太医侍御,不但医术精深,“能起沉疴笃疾”。
“名著当代”,而且根据《旧唐书·经籍志》的载录,其著有《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等医书,在《内经》研究方面独辟新径,自成一家。
另据唐代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记载,“太子仪郎杨上善,高宗时人,作《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杜光庭是在追述历代注解《道德经》的情况时说了这番话,杜光庭指出杨上善在唐初曾任太子司议郎,对《道德经》进行过注释,撰有《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行世,杜光庭生活在唐末,上距杨上善生活年代不远,其记述当为可信。
杨上善不仅医术高明在道学方面也曾撰书立言,由此再观如今传世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从内容来分析,其对《内经》的注解也带有鲜明的道教色彩。
首先,杨上善在书中凡引老子之言,则必恭称“玄元皇帝”,足见其崇尚道教之情谊。
例如在阐释“藏德不上故不下”一文时,杨上善注曰:天设日月,列星辰,张四时,调阴阳,日以曝之,夜以息之,风以干之,雨露濡之。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黄帝内经太素》校注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黄帝内经》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中医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均发端于这部两千多年前的伟大经典,因此,对《黄帝内经》(《灵枢》、《素问》)的研究,历代不乏其人。
从文献学的角度,用音韵、文字、训诂、注释等方法整理《黄帝内经》,确定其内容的可靠性,是开展各种《内经》研究课题的基础。
今人熟知的唐代医家王冰对《黄帝内经素问》的注释,宋代史崧对《黄帝内经灵枢》的校订,均对《内经》的流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王冰在整理《素问》时作了不少移补添改,史崧亦在《灵枢》几近失传时才将“家藏孤本”整理问世,因此,后人往往对今本《内经》中某些内容的可靠性提出质疑。
所幸的是,尚有《黄帝内经太素》一书。
此书作者为杨上善,他于唐代初叶将《黄帝内经》(《灵枢》、《素问》)经文重新分类加注,厘为三十卷,刊刻于世,名之为《黄帝内经太素》。
该书虽然将《灵枢》、《素问》中的经文进行了分类,但是其中几乎包括了唐代所存《黄帝内经》的全部内容,而且对原书文字未加改动,因此是研究《黄帝内经》的可靠资料。
宋代著名学者林亿在校正《素问》、《甲乙经》、《脉经》等医书时,便多借重此书,对其评价甚高。
可惜的是,《太素》一书流传不广,自南宋以后国内几乎无人睹其真面目。
到明、清之季,学术界便大都视之为佚书了。
清光绪中叶,出现了奇迹!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官员杨守敬(字惺吾)发现日本尚存仁和寺所藏仁和三年(相当于中国唐代光启三年,即公元887年)旧抄卷子本!虽然残缺七卷,杨氏仍如获异珍,遂影写携归。
仁和寺旧抄卷子本《黄帝内经太素》的再度问世,在国内医学界立即引起了轰动,此后,国内翻刻的《太素》不断问世,流传渐广,研究之风日盛。
然而,由于当时科技水平所限,无法出版影印本,所以原来就残缺的旧抄本越传越误,数十年间终无善本问世。
晚清学者萧延平精通儒学,擅长医理,《黄帝内经》“不去手者数十年”,对这部医典十分重视。
黄帝内经太素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太素》,古代中医学著作。
隋代杨上善撰。
原书30卷,今国内只存23卷残本。
此书是《黄帝内经》早期传本之一,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两部分内容。
杨氏据其内容性质之异同,各归其属,分为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泄、伤寒、邪论、风论、气论、杂病十九大类重予编次、注释。
编撰体例取法皇甫谧《甲乙经》,而无编辑害义之失。
其文先列述义较完整之篇段,而以所移迻之短章碎文附于其后,不使原文杂糅。
其相承旧本有可疑者,于注中详加训释,不轻易改动原文,不仅保存了《黄帝内经》各篇之早期文字形态,而杨氏注文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以及引录古籍佚文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现存日本天保年间写本、日本影抄卷子本、清刻本、《丛书集成》本等多种抄本、刊本。
建国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将萧延平兰陵堂仿宋刻本予以影印出版。
作者杨上善隋唐时代医学家。
约生于575年,卒于670年,曾在隋大业年间(605年至616年)任太医侍御,精于医术,诊疗出奇,能起沉疴。
对《黄帝内经》有着较深研究,曾奉敕注《内经》,取《素问》及《灵枢》的内容,重新编次,著成《黄帝内经太素》一书,共30卷,是分类研究《内经》的第一家。
故宋代林亿等指出:“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今睹其例。
取《素问》、《灵枢》之文,错综以致注解者,后世有两经分类之书,上善实为此唱首。
”另外,还著有《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今仅存钱本第一卷,名为《黄帝内经明堂》。
在学术思想方面,杨上善著《黄帝内经太素》在对《内经》分类研究的同时,保存了《内经》中一些原文的较早面貌,而且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和引录古书佚文方面,均有其学术价值。
内容介绍本书是早期分类编纂、研究、注解《黄帝内经》的《黄帝内经太素》的语译本。
本书以与其成姊妹篇的《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中的《黄帝内经》条文为底本,保持了原书体例、分类,对缺佚之卷有所增补。
【历史著名医学家】隋唐--杨上善 杨上善 ,隋代、初唐时人,享年93岁。
正史无传,官至太子文学,编有《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
此书保存了早期的《素问》风貌,得到现代学者的重视,是研究《黄帝内经》的重要参考书。
林亿《素问补注》序云:"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杨上善,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
"据此,传统上认为杨上善是隋代的人。
但《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将杨上善著作列入,唐末杜光庭《道德经广圣义》序中说:"太子司议郎杨上善,高宗时人,作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
"《太素》标题作:"通直郎守太子文学臣杨上善奉敕撰注",因此,《太素》一书是杨接受唐高宗的敕命而做的,显见他应该是初唐时人。
据周绍良、赵超所编的《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中杨上善墓志可知,杨上善生于隋代(589年),卒于初唐(681年),享年93岁。
开皇十九年(599年),11岁,出家为道士。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72岁之前不久,受诏入朝,除弘文馆直学士。
龙朔元年(661年)73岁,又除沛王文学,同年迁左武卫长史。
麟德二年(665年)77岁,迁左卫长史。
上元二年(675年)87岁,迁太子文学。
仪风元年至调露元年(676-679年)间90岁前后,先后迁太子司议郎、太子洗马。
调露二年(680年)92岁,归老于家。
永隆二年(681年)93岁,卒于里第。
《太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全文类编注释《内经》之作,为杨上善奉敕编撰。
近年来,有学者对《太素》一书是否为杨上善所类分编撰,提出了异议。
但是,从注文中的有本、一本非指《太素》的别本;注文援引《素问》、《九卷》并非用于校勘《太素》;对杨上善撰与注的分析;对《太素*水论》注文"太素经论"的分析等4个方面,对《太素》的经文与注文进行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太素》的类编,确系出自杨上善之手。
《太素》一书在北宋后失传,但在十九世纪时,日本学者在日本仁和寺发现《太素》残卷23卷,引起日本学界的重视。
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2、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内经太素》系隋唐间著名医家杨上善所著。
《太素》是其主要著作之一。
《太素》是《素问》《灵枢》合刊本,分类编写,共分十九类,三十卷。
是研究《内经》的早期作品,价值非常高。
因此《太素》的问世,在国内医学界引起很大轰动。
著作特点:
,)分类极其详细,纲目下又分条目。
本书用“以类相从”的方法,将《素问》《灵枢》原文分为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等十九类,每类之中又分为若干子目,并在原文之下注释。
这种分类方法为后世分类研究《内经》开辟了,)在医理针灸诊断等阐述精细并有发挥。
,)在校对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先河。
(残文阙字)。
,)注释经文善于将释音、释词、释义、释形结合起来,对于训诂和反切的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太素》是研究《内经》的最早著作,能反映《内经》原貌,是研究《内经》的重要参考书。
我对《黄帝内经太素》⼀书的看法我对《黄帝内经太素》⼀书的看法我⽬前正在抄录的《黄帝内经太素》⼀书。
是⼈民卫⽣出版社1965年2⽉出版的精装本,上注明隋.杨上善撰注。
出版说明本書是⼀部優秀的古醫書,它的内容,主要⽅⾯都是好的;但因时代的限制,個别提法,在今的最后两段是这样说的:本書是⼀部天看來是不恰當的;但因此類提法,为數甚少,同时,此書主要供學術研究⽤的,因不予删節,希讀者有分析地阅讀。
关于本書撰注⼈楊上善是什么朝代的⼈,因爲正史没有记載,近⼈有些不同的説法,有的说是隋⼈;有的说是唐⼈。
我们姑從林億、李濂、徐春甫等⼈的説法,稱爲隋⼈。
写此者,⽼学究也,不⽤简体字,是⼀证明;不偏不倚,更说明了编者的公正。
谢谢他们没有删节,谢谢他们将此书的原貌呈现给了后⼈,功德⽆量!细致地复读出版说明,其实他们也倾向此书出于隋,理由是唐代“王冰注《素问.天元纪⼤論》等七篇,⽆⼀语竄⼊”。
怕引起争端,因此公正地拉了⼏位墊背的⼈。
我认为此书确实出于隋。
隋代虽是个短命的朝代,但他对中华⽂明的传承、发展与创新作出了巨⼤的贡献,例如科举制即始创于此时。
在中医学上也是如此,《黄帝内经太素》的问世便是证明。
说其决不会是唐代产品,理由是其不但《天元纪⼤论》等没有收⼊,⽽且《素问》之⾸篇《上古天真论》也没有收录在内。
说其在遗佚之篇中,可能性不⼤。
为什么?卷⼆的“摄⽣”只佚尾⽽不缺头,怎么没长长⼀⼤篇的内容昵?书末附篇:黄帝内经太素遗⽂并楊⽒原注开⾸有“饮⾷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劳。
”⼏句,注解者肖延平硬是说:此条见《素问》卷⼀第⼀《上古天真论》。
⽽《上古天真论》上的原⽂是“⾷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于神俱。
”所以我认为《上古天真论》亦是唐代王冰所加。
所以《黄帝内经太素》在唐代的《素问》之前。
⾄于《甲⼄经》所引⽤的《太素》或另有⼀书,有待考证。
《黄帝内经太素》在编排上没有按《灵枢》、《素问》样式,以篇论说。
⽽是按他⾃⼰的需要,把《素问》、《灵枢》中有关篇章的内容肢解;重新组合。
《黄帝内经太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黄帝内经太素》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对《内经》进行分类编订的注本。
读《黄帝内经太素》浅说最近写了一些关于《内经》的文章,其内容有些乱。
大致来说主要是《内经》这本书牵涉面非常的广,上能医国,中能医人,下能医病,就其深度而言,大致有三到四成是在讲中医。
鉴于此,古人对《内经》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使得《内经》的内容在经过整理后,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变得更加适用于临床,却不太适用于修道。
若在修医道层面来说,建议看《内经》原文与王冰注解版本的《内经》。
在今天的分享中,选择的是杨上善注解版《内经》,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版本?第一,这是因为他是最早系统整理《内经》版本的医家,其性质偏重于临床,而非医道或养生。
第二,从目录来看,是培养中医的标准流程。
此书在唐朝时流传于日本,在当时属于中医入门教科书。
今天,我们的分享就是从目录开始。
现代通行版《太素》,有很多卷失传了,但是目录有所流传,分别是:摄生、阴阳、四时、人合、经脉、输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泻、伤寒、寒热、邪论、风论、气论、杂病。
有人会问,为什么会是这个目录?因为这个目录暗含玄机,如同儒家讲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步一步修证出来的,同时又是医家学医的必要流程。
第一卷叫摄生,讲的就是如何珍惜生命,节约生命。
就现代中医层面来说,会治病中医多不擅长养生,会养生的中医多不擅长治病,而摄生告诉我们的是如何成为一个又会养生,又会治病的中医。
当你们成为又会治病,又会养生的中医,别人一看你面若桃花,50来岁看起来像20来岁,每天还精力充沛,就在那一坐,还怕没病人么?还怕中医失传么?第二卷叫阴阳,这篇讲的是人在宇宙、社会、自然界中,也就是人与天地人的关系,如何和谐共处。
其传播的理念是,老天是公平的,人生病是自找的,这个规律原则,就是阴阳。
第四卷是四时,失传。
第五卷叫人合,讲的是一个人如何去体悟天人相应,如何做到天人合一,也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从第六卷开始,就是我们现代学习的中医基础知识了,先是脏腑,接着是经脉、输穴等等生理病理知识,诊治方案等等。
[转载]太素古人云: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三世者,乃三世之书也。
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经》,三曰《素女脉诀》。
今人多误以为祖传之学,其实此为上古三代之学,这是作为一个医生基本的学术修养,今人已是不谈了,仲景所言: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神农本草经》流传至今,还可见原貌。
《素女脉诀》今人多以晋王叔和《脉经》取代,乃至滑寿,李时珍,李中梓等多是一脉相传。
到如今会切脉的医生已经很少了。
《黄帝针灸》即为《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记录是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该书载“黄帝内经十八卷”。
其次在仲景〈伤寒杂病论〉序中提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医药》并平脉辩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黄帝内经〉自汉至隋唐历经兵灾战乱,多有亡佚,到了唐高宗乾封元年至宏道元年(666--683年)杨上善奉敕类编并注释《黄帝内经》包括《灵枢》《素问》撰为《黄帝内经太素》十三卷,这是自晋隋唐以来第一次政府官方修订医经类书,此次修订代表了官方权威的注释,也代表了中华文化最强盛时期的官方在医经方面成就。
然此书以后自宋代靖康之乱便毁于兵灾,亡佚不见。
在二百年以后唐太仆令王冰才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然而王冰所传的版本已经残散不全,正如王冰在次注《素问》时说:“世本纰缪,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悬隔。
”可见当时残缺是相当严重的。
王冰对照家藏“张公秘本”。
对残缺不全的“世本”做了大量的补亡,迁移,别目,加字和销繁工作。
自此以后世人得见修改后的《黄帝内经》目前我们所看到的和社会上流传的,乃至教学所用教材皆是王冰版本。
王冰治学严谨,“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古今必分,字不杂糅。
关于《黄帝内经太素》的流传概况
王玉兴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0(0)4
【摘要】《黄帝内经太素》(以下简称《太素》)是医史上最早分类注释《内经》的重要典籍,由于作者杨上善的爵里时代正史无稽,故而对于他的生活时代和《太素》成书年代,后世众说纷纭。
笔者经多方考查,认为杨氏的主要活动时期当在唐初;《太素》最后写定的年代大约是在唐高宗乾封年间(公元666~668年)或稍晚一些。
《太素》成书后不到一个世纪便有钞本流传到日本,其东渡年代最迟不晚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
在以前的五十年里,中日交往颇为频繁。
【总页数】2页(P36-37)
【关键词】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成书年代;活动时期;乾封;重要典籍;钞本;医史;校定;《甲乙经》
【作者】王玉兴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黄帝内经太素》之“太素”辨析 [J], 钱泽南;钱会南
2.《黄帝内经太素》与《黄帝泰素》的关系研究 [J], 徐春波
3.《太素》研究的佳作——评《黄帝内经太素研究》 [J], 张显成
4.《黄帝内经太素》"关格"含义试析 [J], 郑思思;刘国韵;石雨
5.《黄帝内经太素》“关格”含义试析 [J], 郑思思;刘国韵;石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