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
- 格式:ppt
- 大小:1.84 MB
- 文档页数:50
黄帝内经的原文与翻译黄帝内经的原文与翻译《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原文与翻译,欢迎阅读。
上卷素问篇上古天真论【本章要点】一、说明养生的积极意义。
不仅可以预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寿的有效措施。
二、具体指出养生的方法:精神上的修养;饮食起居的调节;环境气候的适应;体格的锻炼。
三、人生的生、长、衰、老过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关键都决定于肾气的盛衰。
四、举出四种养生者的不同养生方法和结果,来启示人们注意养生祛病延年。
【原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①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术数②,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③,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婬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④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陽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陽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黄帝内经太素[附篇]黄帝内经太素 [附篇]《黄帝内经太素》遗文《校正内经太素杨注》后序《黄帝内经太素》遗文平按:①从王注《素问》林亿等新校正及林亿等校正《甲乙经》、《脉经》与日本《医心方》所引考补,当在今本所缺七卷中。
其各书所引,仍逐条附注于下,以便稽考。
①“平按”二字为编者所加。
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不作。
以理而取声色芳味,不妄视听也。
循理而动,不为分外之事。
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一第一《上古天真论》。
上古圣人之教也,下皆为之。
上古圣人使人行者,身先行之,为不言之教。
不言之教,胜有言之教,故下百姓仿行者众,故曰下皆为之。
平按:此条见同上。
身肌宗一。
真人身之肌体,与太极同质,故云宗一。
平按:此条见同上。
有至人者。
积精全神,能至于德,故称至人。
平按:此条见同上。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分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信其然乎?平按:此条见《素问》卷二第五《阴阳应象大论》。
又按:新校正云:“详‘帝曰’至‘信其然乎’,全元起本及《太素》在‘上古圣人之教也’上。
”在变动为握。
握、忧、哕、咳、栗五者,改志而有,名曰变动也。
平按:此条亦见《素问》卷二第五。
脉生脾。
平按:此条见同上。
在变动为忧。
心之忧在心变动,肺之忧在肺之志,是则肺主于秋,忧为正也;心主于夏,变而生忧也。
平按:此条见《素问》同上。
又杨氏此注,亦见《甲乙经》卷一第一。
东方,风伤筋,酸伤筋。
中央,湿伤肉,甘伤肉。
南方,热伤气,苦伤气。
北方,寒伤血,咸伤血。
西方,热伤皮毛,辛伤皮毛。
平按:此条见《素问》同上。
又按《素问》新校正云:“凡此五方所伤,《太素》俱云自伤。
”袁刻云:“自伤似亦注文。
”中央生湿。
六月,四阳二阴,合蒸以生湿气也。
平按:此条见同上。
湿生土。
四阳二阴,合而为湿,蒸腐万物成土也。
平按:此条见同上。
在变动为哕。
哕,气忤也。
道医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为后世古典医籍考订意义重大有唐一代,道医辈出,据《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载入的名道医就多达十一人,计有杨上善、孙思邈、曹元、韦慈藏、孟诜、元(玄)珠先生、王冰、沈应善、紫极宫道士、陈寨、王彦伯等。
在这个道教医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自然有着许多堪称一流的医学思想和成就。
其中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杨上善对《黄帝内经》的整理、研究,功绩卓著,《黄帝内经太素》一书具有鲜明的道教色彩。
杨上善,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家,其里贯、生卒年代,正史无载。
关于其生平事迹,明人李濂《医史》及徐春雨的《古今医统》都云杨上善曾担任过隋大业年间的太医侍御。
按《古今医统》:杨上善,不知何郡人,大业中为太医侍御,名著当代,称神,诊疗出奇,能起沉疴笃疾,不拘局方,述《内经》为《太素》,知休咎,今世之云太素脉皆宗之,鲜有得其妙者。
按照这一记载,杨上善曾任隋朝太医侍御,不但医术精深,“能起沉疴笃疾”。
“名著当代”,而且根据《旧唐书·经籍志》的载录,其著有《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等医书,在《内经》研究方面独辟新径,自成一家。
另据唐代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记载,“太子仪郎杨上善,高宗时人,作《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杜光庭是在追述历代注解《道德经》的情况时说了这番话,杜光庭指出杨上善在唐初曾任太子司议郎,对《道德经》进行过注释,撰有《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行世,杜光庭生活在唐末,上距杨上善生活年代不远,其记述当为可信。
杨上善不仅医术高明在道学方面也曾撰书立言,由此再观如今传世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从内容来分析,其对《内经》的注解也带有鲜明的道教色彩。
首先,杨上善在书中凡引老子之言,则必恭称“玄元皇帝”,足见其崇尚道教之情谊。
例如在阐释“藏德不上故不下”一文时,杨上善注曰:天设日月,列星辰,张四时,调阴阳,日以曝之,夜以息之,风以干之,雨露濡之。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黄帝内经太素》校注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黄帝内经》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中医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思想均发端于这部两千多年前的伟大经典,因此,对《黄帝内经》(《灵枢》、《素问》)的研究,历代不乏其人。
从文献学的角度,用音韵、文字、训诂、注释等方法整理《黄帝内经》,确定其内容的可靠性,是开展各种《内经》研究课题的基础。
今人熟知的唐代医家王冰对《黄帝内经素问》的注释,宋代史崧对《黄帝内经灵枢》的校订,均对《内经》的流传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王冰在整理《素问》时作了不少移补添改,史崧亦在《灵枢》几近失传时才将“家藏孤本”整理问世,因此,后人往往对今本《内经》中某些内容的可靠性提出质疑。
所幸的是,尚有《黄帝内经太素》一书。
此书作者为杨上善,他于唐代初叶将《黄帝内经》(《灵枢》、《素问》)经文重新分类加注,厘为三十卷,刊刻于世,名之为《黄帝内经太素》。
该书虽然将《灵枢》、《素问》中的经文进行了分类,但是其中几乎包括了唐代所存《黄帝内经》的全部内容,而且对原书文字未加改动,因此是研究《黄帝内经》的可靠资料。
宋代著名学者林亿在校正《素问》、《甲乙经》、《脉经》等医书时,便多借重此书,对其评价甚高。
可惜的是,《太素》一书流传不广,自南宋以后国内几乎无人睹其真面目。
到明、清之季,学术界便大都视之为佚书了。
清光绪中叶,出现了奇迹!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官员杨守敬(字惺吾)发现日本尚存仁和寺所藏仁和三年(相当于中国唐代光启三年,即公元887年)旧抄卷子本!虽然残缺七卷,杨氏仍如获异珍,遂影写携归。
仁和寺旧抄卷子本《黄帝内经太素》的再度问世,在国内医学界立即引起了轰动,此后,国内翻刻的《太素》不断问世,流传渐广,研究之风日盛。
然而,由于当时科技水平所限,无法出版影印本,所以原来就残缺的旧抄本越传越误,数十年间终无善本问世。
晚清学者萧延平精通儒学,擅长医理,《黄帝内经》“不去手者数十年”,对这部医典十分重视。
黄帝内经太素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太素》,古代中医学著作。
隋代杨上善撰。
原书30卷,今国内只存23卷残本。
此书是《黄帝内经》早期传本之一,包括《素问》、《针经》(即《灵枢》)两部分内容。
杨氏据其内容性质之异同,各归其属,分为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腧穴、营卫气、身度、诊候、证候、设方、九针、补泄、伤寒、邪论、风论、气论、杂病十九大类重予编次、注释。
编撰体例取法皇甫谧《甲乙经》,而无编辑害义之失。
其文先列述义较完整之篇段,而以所移迻之短章碎文附于其后,不使原文杂糅。
其相承旧本有可疑者,于注中详加训释,不轻易改动原文,不仅保存了《黄帝内经》各篇之早期文字形态,而杨氏注文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以及引录古籍佚文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现存日本天保年间写本、日本影抄卷子本、清刻本、《丛书集成》本等多种抄本、刊本。
建国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将萧延平兰陵堂仿宋刻本予以影印出版。
作者杨上善隋唐时代医学家。
约生于575年,卒于670年,曾在隋大业年间(605年至616年)任太医侍御,精于医术,诊疗出奇,能起沉疴。
对《黄帝内经》有着较深研究,曾奉敕注《内经》,取《素问》及《灵枢》的内容,重新编次,著成《黄帝内经太素》一书,共30卷,是分类研究《内经》的第一家。
故宋代林亿等指出:“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今睹其例。
取《素问》、《灵枢》之文,错综以致注解者,后世有两经分类之书,上善实为此唱首。
”另外,还著有《黄帝内经明堂类成》,今仅存钱本第一卷,名为《黄帝内经明堂》。
在学术思想方面,杨上善著《黄帝内经太素》在对《内经》分类研究的同时,保存了《内经》中一些原文的较早面貌,而且在考校字义、诠释发挥和引录古书佚文方面,均有其学术价值。
内容介绍本书是早期分类编纂、研究、注解《黄帝内经》的《黄帝内经太素》的语译本。
本书以与其成姊妹篇的《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中的《黄帝内经》条文为底本,保持了原书体例、分类,对缺佚之卷有所增补。
【历史著名医学家】隋唐--杨上善 杨上善 ,隋代、初唐时人,享年93岁。
正史无传,官至太子文学,编有《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
此书保存了早期的《素问》风貌,得到现代学者的重视,是研究《黄帝内经》的重要参考书。
林亿《素问补注》序云:"及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杨上善,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阙第七一通。
"据此,传统上认为杨上善是隋代的人。
但《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将杨上善著作列入,唐末杜光庭《道德经广圣义》序中说:"太子司议郎杨上善,高宗时人,作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
"《太素》标题作:"通直郎守太子文学臣杨上善奉敕撰注",因此,《太素》一书是杨接受唐高宗的敕命而做的,显见他应该是初唐时人。
据周绍良、赵超所编的《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中杨上善墓志可知,杨上善生于隋代(589年),卒于初唐(681年),享年93岁。
开皇十九年(599年),11岁,出家为道士。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72岁之前不久,受诏入朝,除弘文馆直学士。
龙朔元年(661年)73岁,又除沛王文学,同年迁左武卫长史。
麟德二年(665年)77岁,迁左卫长史。
上元二年(675年)87岁,迁太子文学。
仪风元年至调露元年(676-679年)间90岁前后,先后迁太子司议郎、太子洗马。
调露二年(680年)92岁,归老于家。
永隆二年(681年)93岁,卒于里第。
《太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全文类编注释《内经》之作,为杨上善奉敕编撰。
近年来,有学者对《太素》一书是否为杨上善所类分编撰,提出了异议。
但是,从注文中的有本、一本非指《太素》的别本;注文援引《素问》、《九卷》并非用于校勘《太素》;对杨上善撰与注的分析;对《太素*水论》注文"太素经论"的分析等4个方面,对《太素》的经文与注文进行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太素》的类编,确系出自杨上善之手。
《太素》一书在北宋后失传,但在十九世纪时,日本学者在日本仁和寺发现《太素》残卷23卷,引起日本学界的重视。
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2、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
《黄帝内经太素》系隋唐间著名医家杨上善所著。
《太素》是其主要著作之一。
《太素》是《素问》《灵枢》合刊本,分类编写,共分十九类,三十卷。
是研究《内经》的早期作品,价值非常高。
因此《太素》的问世,在国内医学界引起很大轰动。
著作特点:
,)分类极其详细,纲目下又分条目。
本书用“以类相从”的方法,将《素问》《灵枢》原文分为摄生、阴阳、人合、脏腑、经脉等十九类,每类之中又分为若干子目,并在原文之下注释。
这种分类方法为后世分类研究《内经》开辟了,)在医理针灸诊断等阐述精细并有发挥。
,)在校对方面作出重要贡献先河。
(残文阙字)。
,)注释经文善于将释音、释词、释义、释形结合起来,对于训诂和反切的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太素》是研究《内经》的最早著作,能反映《内经》原貌,是研究《内经》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