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组织公民行为理论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当今高度竞争和动态变化的环境中,组织要想保持竞争优势,除了依靠核心技术和战略,还需要激发员工的积极行为和态度。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的是员工在组织内外的行为选择及其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的定义、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是指员工在组织内主动表现出的、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行为。
这些行为既不直接与员工的工作任务相关,也不受正式奖励系统直接奖励,但它们对组织的运作和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最早由科菲(Cohen)和安塞尔(Ancel)于1987年提出,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包含多个维度和构念的理论体系。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的是员工的态度和行为如何与组织的成功和绩效相互关联。
政治领域:在政治领域,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可以解释公民参与和公民责任。
例如,研究表明,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和投票的公民,更有可能表现出对政治的和热情,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经济领域:在经济发展方面,组织公民行为理论有助于解释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员工感到自己对组织有责任感和归属感时,他们更有可能主动投入工作,从而提高组织的生产效率。
社会领域:在社会方面,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员工会主动并帮助同事解决问题,甚至在组织外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这些行为对组织的形象和声誉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士气和满意度。
组织公民行为理论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它为员工和组织之间建立了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
通过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可以更好地实现其目标,提高绩效和竞争力。
然而,组织公民行为理论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如何区分组织公民行为和其他类型的行为,以及如何确保这些行为的可持续性。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为组织行为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企业文化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企业不仅要关注自身的经济绩效,还需要重视组织内部的文化建设以及员工的行为表现。
其中,组织公民行为作为一种超越工作职责范围、自愿为组织做出贡献的积极行为,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企业文化与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被全体员工所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和企业精神等的总和。
它是企业的个性和特色的体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风格和发展战略。
组织公民行为则是指员工自愿做出的、不在正式工作要求范围内,但却有助于提高组织效能的行为。
这些行为包括主动帮助同事、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积极参与团队活动、为公司形象进行正面宣传等。
二、企业文化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积极影响1、导向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为员工指明工作的方向和目标,使员工清楚地知道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当企业文化强调创新、合作和客户导向时,员工更有可能在工作中展现出积极的组织公民行为,主动寻求创新的解决方案,与同事密切合作,以满足客户的需求。
2、凝聚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员工感到自己是企业大家庭的一员。
在这种凝聚力的作用下,员工更愿意为了企业的利益而付出额外的努力,表现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
例如,在一个强调团队合作的企业中,员工会更积极地协助同事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共同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努力。
3、激励作用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员工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当员工认为自己的工作具有意义和价值时,他们会更愿意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例如,在一个鼓励员工自我发展和成长的企业中,员工会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活动,提升自己的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4、规范作用企业文化中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能够对员工的行为起到约束和规范的作用。
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摘要: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确认的行为,但是就整体而言是有益于组织运作的行为的总和。
对于组织公民行为各个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文章在对现有文献进行结构性梳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影响组织公民行为因素。
关键词: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心理契约1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通常认为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达到Barnard(1938)提出的“想要合作的意愿”。
Katz(1964)提出组织有效运作依赖于员工的三类行为,其中涉及员工的自发行为,包括合作的行为、保护组织系统的行为和提高组织外部形象的行为等。
随后,Kahn、Katz(1966)提出“组织公民”的概念。
Bateman和Organ(1983)根据Katz的观点,将这种自发行为定义为“公民行为”。
Organ(1988)正式将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定义为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者直接的确认,但就整体而言有益于组织运作的总和。
随后,Organ(1997)对于OCB给予了重新定义,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能够对组织的社会和心理环境提供促进和增强的行为,与关系绩效相统一。
Berman(2004)研究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员工自主决定的,不与特殊的任务和工作要求相关联的,可以改善消费者与组织员工关系、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以及竞争力的一种员工工作角色以外的行为。
2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目前,对于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员工个体特征、工作任务特征、组织特征和领导行为特征四个方面进行的。
2.1员工个体特征①工作满意度。
Organ和Bateman(1983)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相关,工作满意度影响组织公民行为中的利他行为;Organ和Ryan(1995)认为工作满意度、公平感和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Berkowitz和Connor(1996)提出员工在积极地情绪状态下出现组织公民行为如利他行为的可能性比较大,反之,可能性较小;陈曦(2003)基于文献研究提出,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组织公民行为相关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公民行为是指个人在社会中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和贡献的行为。
公民行为不仅仅是政治参与,也包括社会参与,如志愿服务、社区组织活动等。
公民行为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它与政治稳定、民主发展、社会和谐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
然而,公民行为的实现受到了许多影响因素的制约。
本文将从文化、社会结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探讨影响公民行为的实证研究。
1. 文化因素文化是影响公民行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文化对公民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仰体系:公民对于信仰体系的不同,对公民行为的积极性也有不同的影响。
相信民主制度、人权、平等自由的人更容易参与公共事务。
(2)价值观:公民的价值观不同,对公民行为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价值观中强调集体利益的人更倾向于参与志愿服务和社区组织活动,而价值观中强调个人利益的人则更倾向于个人行为。
(3)社会公德心:社会公德心强的人更愿意参与社会公益行为,并且在公众事务中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2. 社会结构因素社会结构对公民行为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1)地区:地区的发展状况和社会经济背景可以影响公民行为的积极性和方式。
经济发达地区的公民行为更丰富多彩。
(2)教育水平:教育水平高的人更容易愿意参与公共事务。
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愿意将自己的个人时间与精力用于公共事务。
(3)社会地位:社会地位高,更容易参与高档次的公共活动,特别是政治领域。
(4)社区环境:社区环境能够影响公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一个安全、卫生的社区能够促进公民参与社区服务。
3. 政治环境因素政治环境对于公民行为也有很大的影响。
(1)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制度完善,会更好地保障公民行为的权利和积极性。
比如,完善的媒体环境鼓励公民参加公共事务展开讨论。
(2)政治参与机会:公民参与政治和公共事务的机会和场所数量将会极大地影响公民行为的积极性。
政府的主动组织和推动也是增进公民行为的重要途径。
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现状及评析摘要:组织公民行为是近年来管理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
组织公民行为的存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心理需求,但出于印象管理的动机也有可能使组织公民行为具有工具性。
本文从组织公民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就有关问题进行简要评述,以期对完善我国组织公民行为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组织公民行为角色外行为本土化一、组织公民行为的提出及发展1938年组织学派的创始人barnard提出“合作意愿”,他指出,对整个组织系统而言,组织中的每一个体的合作意愿是不可或缺的,组织成员自觉自发性的合作意愿能够弥补正式结构的不足,使得组织系统更加完整。
1964年rothlisberger和dikson对霍桑实验中的“非正式组织”进行研究,发现非正式组织内部同样存在合作的意愿,且这种合作具有交换性质。
为了进一步解释自觉自愿的合作行为对组织整体及组织绩效的作用,katz和kahn于1966年提出了组织结构理论,他们对自觉合作行为做出了进一步地阐述,即每个组织都应该充分重视组织成员的自觉合作行为,任何组织系统的设计均不可能完美无缺,如果只依靠组织规定的每位成员应该履行的职责,将难以实现组织目标,因而必须更多地依赖成员的角色外行为,以促进组织目标的达成。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bateman和organ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
而后,organ于1988年在《组织公民行为:好战士现象》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他将组织公民行为定义为:组织成员自觉自愿表现出来的,并没有被组织正式报酬体系直接或明显认可的,但在总体上有利于组织有效运转的个体行为。
locALhosT1997年organ又基于“关系绩效”的概念对组织公民行为的涵义进行了修正。
organ将组织公民行为重新定义为:“有助于维持和增强任务绩效的社会和心理环境行为。
”这一概念被多数学者接受。
组织公民行为作为组织成员角色外的且有利于组织生存和发展的行为,可以表现在组织与他人、群体,组织和领导等多方面关系中,其主要表现有7个维度,即利他主义、运动员精神、组织遵从、公民美德、个人主动性、组织忠诚和自我发展7个方面。
组织公民行为研究进展作者:徐祺祺来源:《学业》2019年第03期摘要:组织公民行为是指有益于组织,但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确认的行为。
个体、组织、社会等因素能够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组织公民行为可以作用于个体或组织绩效。
目前在组织公民行为领域出现的最新研究动态包括:特定群体的组织公民行为、组织公民行为的负面作用、不同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
根据新的研究方向及其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深入研究组织公民行为。
关键词: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工作绩效;虚拟社区一、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一)组织公民行为的提出最早,Barnard认为群体内的合作意愿不足以囊括组织目标所必需的全部因素,而组织正式结果是组织活动的结果[1]。
1988年,Organ为组织公民行为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由员工自发进行的,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的承认,但就整体而言有益于组织运作效能的行为的总和[2]。
(二)组织公民行为的维度组织公民行为的特征维度有二维、三维等不同说法。
但采纳较多的还是Organ所提出的五维结构,即:(1)利他行为,帮助处理工作中發生的问题;(2)文明礼貌,对别人表示尊重的礼貌举动;(3)运动员精神,员工在非理想化的环境中坚守岗位的一种意愿行为;(4)责任意识,尽心尽责对待工作;(5)公民美德,积极参加和自觉关心组织各项活动[3]。
(三)组织公民行为的测量最早的量表是从访谈中获取,如编制包含利他行为和一般性顺从两个因素的组织公民行为量表,这是最早的组织公民行为量表。
或者利用其它较为成熟的行为量表,制定在不同工作背景下使用的测量工具。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Organ开发的五维量表[3]。
二、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一)个体因素员工的满意感、组织承诺和公平感对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的影响。
就工作满意度而言,员工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出现组织公民行为的可能性较大,而在消极的情绪状态下出现组织公民行为的可能性较小。
员工对领导的信任、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各个维度都有着显著正相关,其中员工对领导的信任与总体组织公民行为又密切关系[3]。
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一、引言组织绩效是组织取得成功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公民行为作为组织成员的一种态度和行为表现,对组织的绩效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并通过相关研究和案例解析,以期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绩效的正向影响1. 组织认同良好的公民行为可以促进组织认同感的形成,员工对组织的认同会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投入程度,进而对组织绩效产生正向影响。
2. 协作与合作公民行为表现为员工之间的支持、帮助和团队合作等行为,这将有助于增强组织内部的合作氛围,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能力,从而促进组织的绩效提升。
3. 创新与改进良好的公民行为使员工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展现出积极的学习和创新意识。
这将促进组织的持续改进和创新,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绩效水平。
三、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绩效的负向影响1. 社交支持消耗较高水平的公民行为可能会导致组织成员的社交支持资源耗尽,从而影响他们的绩效和工作满意度。
2. 复杂任务认同度下降在处理复杂任务的情境下,过高的公民行为可能会导致组织成员对任务的认同度下降,从而影响他们的效率和绩效。
3. 公平感不满公民行为要求员工以组织利益为先,但如果组织的激励制度和奖惩机制不公平,员工可能会对组织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对绩效产生负面影响。
四、组织如何提升公民行为,以提高绩效1. 塑造良好组织文化组织应该营造一种以公平、公正和互助为核心价值的良好组织文化,激励员工更多地参与组织公民行为,从而提高组织的绩效。
2. 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如奖励制度、晋升机会等,来激励员工参与公民行为,同时也要确保激励机制的公平性和及时性。
3. 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组织可以通过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从而增强他们参与公民行为的能力和意愿。
五、案例分析以公司A为例,该公司在推行公民行为方面非常重视,通过定期组织团队活动、培训课程和奖励措施等方式,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公民行为。
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研究公民参与是公共管理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研究公民参与行为对于提高公共管理水平、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以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行为为主题,探讨公民参与的概念、影响因素和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一、公民参与的概念公民参与是指公共管理中公民自愿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管理和评估等过程的行为。
公民参与是一种民主政治的体现,通过充分调动和发挥公民的主体作用,提高公共决策的合理性和民主性,实现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社会共同进步。
二、公民参与的影响因素公民参与行为的发生和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政治制度、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和个体因素等。
1.政治制度:政治制度对公民参与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完善的政治制度能提供公民参与的机制和平台,保障公民参与的权利。
一些国家建立了公民投票制度和议会制度,能够广泛征求公民的意见和决策。
2.社会文化:社会文化对公民参与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社会的价值观念、信任和合作水平、社会网络等会影响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程度。
在强调个人利益和竞争的文化背景下,公民参与可能相对较少;而在强调社会责任和合作的文化背景下,公民参与可能相对较多。
3.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公民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公民教育水平和公民自愿参与的意愿较高。
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公民参与可能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
4.个体因素:个体的特征和经验也会影响公民参与行为。
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等因素会影响个体对公共事务的认知和参与意愿。
三、公民参与的效果公民参与行为对公共管理有着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决策合理性:公民参与能够有效提高公共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通过广泛征求公民的意见和建议,可以避免决策的片面性和盲目性,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可行性。
2.民主性:公民参与能够促进民主政治的实现。
通过公民参与,政府决策的过程更加透明,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得到提升,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也会提高。
组织公民行为内涵与影响因素探析一、公民行为内涵分析社会科学领域对公民行为的定义,大致可以涵盖以下三个层面:个体对自己、社会和政治的责任感、参与社会和政治议程的意愿和行动、以及对社会和政治现象的识别和评价能力。
具体而言,公民行为通常包括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两个层面。
个人行为表现为个体的言行举止、行为信仰,介入社会和政治议题的意愿和行动等。
社会行为则主要指公民之间的互动,如组织签名、搞集体行动等。
公民行为不是简单的行为样式,它是对于个体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参与的需求的荟萃体现,同时也是社会资本的积累和维持的基石。
二、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探析公民行为的社会影响因素是复杂的,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建制、制度等多个方面。
其中,影响公民行为最重要的因素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社会认知需求影响。
公民行为的产生首先需要人们对不平等、不公义、不自由、不民主等拜年伦理问题的形成和认知。
2.权力结构及其制度上限制影响。
政治上的权力追求是典型的双重性,一方面,它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对社会造成包括社会团结在内的多种影响。
3.经济上的全球化影响。
公民行为在全球化深度化和社会经济变革进程中,表现出了很高的敏感性和戏剧性。
4.文化、教育影响。
公民性是一种内生的文化一部分,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形成具有不同的诉求和表现形式。
5.社会组织与结构影响。
公民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有赖于一定范围内的社会组织和结构的设置,以及其内部各种关系的协调与调整。
6.政治组织与流程影响。
公民行为的产生、发展与维持需要政治聚合力的协助,只有在司法及其他民主制度的指引、制约和规制下,公民投入意愿才能得到有效的表达。
7.全球危机、福利放缓、不满情绪影响。
全球性危机不仅动摇了社会经济和社会秩序,也影响了人们对于溢价理念的信仰、对于政府道德和道德水平的担忧,这些负面影响有时候也为公民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个人因素对公民行为的影响个人因素也是影响公民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确认的行为,但是就整体而言是有益于组织运作的行为的总和。
对于组织公民行为各个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文章在对现有文献进行结构性梳理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影响组织公民行为因素。
关键词:组织公民行为;组织承诺;心理契约
1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
通常认为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达到Barnard(1938)提出的“想要合作的意愿”。
Katz(1964)提出组织有效运作依赖于员工的三类行为,其中涉及员工的自发行为,包括合作的行为、保护组织系统的行为和提高组织外部形象的行为等。
随后,Kahn、Katz(1966)提出“组织公民”的概念。
Bateman和Organ(1983)根据Katz的观点,将这种自发行为定义为“公民行为”。
Organ(1988)正式将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OCB)定义为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者直接的确认,但就整体而言有益于组织运作的总和。
随后,Organ(1997)对于OCB给予了重新定义,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能够对组织的社会和心理环境提供促进和增强的行为,与关系绩效相统一。
Berman(2004)研究认为组织公民行为是员工自主决定的,不与特殊的任务和工作要求相关联的,可以改善消费者与组织员工关系、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以及竞争力的一种员工工作角色以外的行为。
2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
目前,对于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员工个体特征、工作任务特征、组织特征和领导行为特征四个方面进行的。
2.1员工个体特征
①工作满意度。
Organ和Bateman(1983)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相关,工作满意度影响组织公民行为中的利他行为;Organ和Ryan(1995)认为工作满意度、公平感和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Berkowitz和Connor(1996)提出员工在积极地情绪状态下出现组织公民行为如利他行为的可能性比较大,反之,可能性较小;陈曦(2003)基于文献研究提出,工作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然而,以往对于这方面的探究,主要是把工作满意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胡利利等(2009)研究发现工作满意度不同维度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同事维度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相关程度最高。
②组织承诺。
Shore和Wayne(1993)研究结果表明,情感承诺、组织支持知觉与组织公民行为呈正相关的关系,而持续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呈负相关的关系。
而Organ和Ryan(1995)研究指出,组织承诺与组织公民行为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Schappe(1998)也发现组织承诺能够预测组织公民行为的产生。
③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是指员工与组织之间的一系列不成文的期望。
Robinson和Morrison(1995)研究发现,当员工认为雇主未履行其心理契约的义务,其公民美德行为就会下降。
Turnley等(2003)通过考察发现心理契约的履行程度与员工行为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随后,学者余琛(2007)年做了更为细致的研究,认为心理契约的外部推荐和内部培养方面对个人主动和帮助行为的OCB有预测作用;而工作支持和工作稳定对公民美德方面具有影响。
④组织公平感。
Organ(1988)认为如果组织给予员工的回报大于员工的付出,那么员工做一些职责之外的行为也是一种对于组织的补偿;如果组织给予的回报小于员工自身的付出,那么就会通过减少做份外的工作来达到一种公平感。
随后,Knovsky和Organ(1996)研究中发现,组织公平感和工作满意度对组织公民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而Moorman(1991)则认为并不是组织公平中的三个方面都对组织公民行为有影响,他认为互动公平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而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并不存在。
⑤员工个性特质。
“大五”人格模型把人格特质分为外倾性,宜人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责任感。
研究认为,具有责任感和宜人性的个体更容易做出帮助同事解决问题,与同事和谐相处,主动积极完成任务的组织公民行为。
按照控制点划分,人可以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
相比于外控型的人,内控型的人满意度更高,产生组织公民行为的可能性更大。
⑥性别和动机。
一些研究显示,性别因素是影响组织公民行为的基本因素。
Davis(1983)认为女性更容易表现出对于事物和人的同情和关注,更容易产生帮助行为。
Mclean Paarks(1993)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表现出具有责任感的行为。
但是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没有较多的实证依据。
另外,员工的动机也是促使其产生组织公民行为的重要因素。
员工的动机包括自愿的帮助他人的无私动机;为了给上司留下好印象,取得好的考核成绩以及晋升的动机;损害他人形象等。
这些动机都可能促使组织公民行为的产生。
2.2 工作任务特征
Farh(1990)实证研究显示,工作特征对于组织公民行为中的利他行为和组织服从两个维度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Porlsakoff和Mackenzie为中的利他行为和组织服从两个维度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Porlsakoff和Mackenzie(1995)研究表明任务反馈和内部满意度与组织公民行为正相关,而任务常规化与组织公民行为负相关。
工作任务的难度、工作进程的反馈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员工个体产生一定的压力,这些压力对于组织公民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朱晓珺(2006)的研究认为,不同性质的压力与OCB的相关性不同,良性压力与OCB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而且与自我、组织、社会层面上的OCB存在联系,而劣性压力与OCB并无显著相关。
张一驰(2005)研究认为,工作特征的5个维度(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任务重要性、工作反馈、工作自主性)特征越明显,表现出合作意向的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2.3组织特征
①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是组织中成员共有的价值和信念体系。
Philip M. P.et.al(2000)研究发现组织凝聚力与利他性、文明礼貌、责任感、运动员精神以及公民道德存在显著相关。
李慧(2004)研究认为,不同的组织文化倾向与组织公民行为不同层面上的相关性不同。
规范和安定取向的组织文化对自我层面的OCB预测性显著;成本和绩效取向对人际层面的OCB预测性显著;创新取向对于组织层面的OCB有显著的预测性;敬业和奉献精神取向的组织文化对社会层面的OCB 预测性显著。
②组织结构。
关于组织结构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缺乏有影响力的实证依据。
但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越来越倾向于相对比较分权的、低正规化的、顾客倾向的扁平组织结构设计,如团队型组织、无边界组织、学习型组织等。
这种组织结构设计可以更好的向员工授权,使组织更具灵活性,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最终促使组织公民行为产生。
一些研究也证实,组织的正规化、组织灵活性、领导权力距离与组织公民行为显著相关。
③激励机制。
从行为和组织奖励的关系分析,员工做出组织公民行为的动机可能是纯粹的利他行为,也可能是基于晋升、物质奖励甚至可能是期望企业文化的认同。
m和Law(2000)发现员工会将组织公民行为当作获得升迁的一种手段。
因此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促进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产生,比如物质激励、工作激励以及晋升激励和文化激励等(王雷,2009)。
2.4领导行为特征。
Graen(1972)提出了领导者——成员交换Leader——Member Exchange(LMX)如图1所示,该理论以角色承担和社会交换为基础,指出领导者与下属成员之间存在远近亲疏的程度上的差异,由此形成圈内成员和圈外成员,这样就会对于组织公民行为的产生有着不同的影响。
另外,Robert House(1971)开发的路径—目标理论(Path-goal theory),认为不同的领导方式对于员工行为有着不同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革型领导(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越来越被管理理论所重视。
Bass(1985)提出了变革型领导的概念,认为变革型领导能够使下属意识到自身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重要意义,激发下属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能够使下属更加着眼于组织、团队利益,更加努力的工作。
一些研究也认为,变革型领导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各个方面存在显著相关。
参考文献:
[1] 罗明亮.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 Katz,D.The Motivational Basi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J].Behavior Science,1964,(9):131-146.
[3] 余琛.心理契约履行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7,(2).
[4] 柯丽菲,黄远仅,何国煜.团地组织公民行为与工作特征、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研究,2008,(4).
[5] 王雷.构建组织公民行为的激励体系[J].企业经济,2009,(9).
[6] 高崧,王雪峰.不同组织文化下领导者—成员交换质量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