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基本原理 (1)
- 格式:ppt
- 大小:14.09 MB
- 文档页数:91
色彩的基本原理色彩是人类视觉感知的一种特性,它给我们的世界增添了无限的美感和生动性。
理解色彩的基本原理对于艺术家、设计师和任何对色彩感兴趣的人来说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色彩的基本原理,包括颜色模型、色相、明度和饱和度等概念。
一、颜色模型颜色模型是描述色彩的一种方法,常用的颜色模型包括RGB模型、CMYK模型和HSV模型等。
RGB模型以红、绿、蓝三种颜色为基础,通过不同强度的叠加来产生各种色彩。
CMYK模型则是用青、品红、黄和黑色来描述颜色,主要用于印刷和打印行业。
HSV模型则以色相、明度和饱和度三个属性来定义颜色。
二、色相色相是指颜色的种类或者说是颜色的名称,如红色、橙色、黄色等。
色相可以绘制成一条连续的色相环,其周期性地循环出现各种颜色。
色相的变化是由于光波的频率不同所引起的。
通过调整色相,我们可以获得不同种类的颜色。
三、明度明度是指光的亮度或者说光的强弱,也可以理解为颜色的明暗程度。
明度的变化是由光的强度不同所引起的。
明度较高的颜色看起来较为明亮,而明度较低的颜色则较为暗淡。
在色彩设计中,通过调整明度可以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和情绪。
四、饱和度饱和度是指颜色的纯度或者说颜色的鲜艳程度。
饱和度较高的颜色看起来更加鲜艳、鲜明,而饱和度较低的颜色则较为灰暗、不鲜艳。
调整饱和度可以影响颜色的视觉效果,使其更加生动或者柔和。
五、色彩的相互关系色彩的相互关系是指不同颜色之间的搭配和配合。
在色彩设计中,使用不同的色彩搭配可以产生各种视觉效果和情绪。
例如,冷色调和暖色调的对比可以使画面更具层次感;互补色的组合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良好的色彩组合可以提升设计作品的视觉吸引力和表现力。
六、光的作用光是产生色彩的关键因素,它通过反射、折射和吸收等作用来影响我们对颜色的感知。
不同的光源可以产生不同的色温和色彩效果。
光线的强度和角度也会对颜色的呈现产生影响。
因此,在色彩设计中需要考虑光线的作用,选择合适的光源和照明方式。
绘画色彩常识一、光与色的关系自然界各种绚丽多彩、千变万化的色彩都是由于光的存在而产生,没有光就见不到色彩。
光的光源很多,有太阳光、月光、荧光以及灯光、烛光、电焊光等等。
前者是天然光,后者是人造光,色彩学是以太阳光作为标准来解释色和光的物理现象的。
按照物理学的解释:太阳光谱的可见光部分中含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光。
这七种色光的每一种颜色都是逐渐地过渡到另一种颜色的。
其中蓝色处于青与紫的中间,蓝和青区别甚微,青可包括蓝。
在色彩学上,我们把红、橙、黄、绿、蓝、紫这六色定为标准色。
按光谱序列红色的波长最长,橙色次之,黄、绿、蓝再次之,紫色光波长最短。
它们的波长大约在十万分之八厘米之间,一百万个光波的波长连在一起还不到一米长。
由于光的照射,一切物体才呈现出原来的种种颜色,其原因即是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的作用。
当白色的阳光照射在物体上,由于物体质地的不同特性,它必然吸收一部分色光,这反射出来的色光,即是我们肉眼所见物体呈现的色彩。
例如红旗的固有色是红色,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这个红旗的“红”,是由于太阳光中橙、黄、绿、青、蓝、紫六种色光基本被红布所吸收,而把红光反射出来的结果。
绿布则是反射出绿光而吸收了其它六种色光的结果,余此类推。
黑色的物体对色光是基本全吸收,白色的物体则是基本全反射,而灰色则是每种色光有部分吸收与反射。
这里所说的白与黑仅仅是相比较而言,在自然界中绝对的纯色是没有的。
黑有种种不同的黑,若以浓淡论之,有深黑、浅黑,若以色彩的冷热来说,有的黑里带红,有的黑里偏青。
画人像时,头发、眉毛、眼睛虽然同是黑,但仔细观察一下,则各部不一样。
一般来说,质地粗糙、颜色深的物体对于色光吸收的多,反射的少,这类物体固有色强,如皮毛、丝绒、陶罐、棉布等。
反之质地光滑、颜色淡的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得少,反射较强,固有色就减弱,如瓷器、金属等。
从以上分析可了解到:色彩一方面凭借光而呈现,同时色彩又依附于物体而存在,色彩和物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离开了具体的物体,就没有具体的色彩。
色彩学基本原理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东西,就是色彩学的基本原理。
你们看,咱们生活的世界到处都是颜色。
抬头看看天空,是蓝色的;低头看看草地,是绿色的;还有那鲜艳的花朵,红的、黄的、紫的,各种各样的颜色。
那这些颜色是从哪儿来的呢?这就和色彩学有关啦。
首先呢,咱们得知道有三种很重要的颜色,它们就像是颜色世界里的小国王,叫做三原色。
哪三种呢?就是红、黄、蓝。
这三种颜色可厉害啦,它们就像魔法颜料一样。
你看,要是把红色和黄色混在一起,嘿,就会变出橙色来。
就好像红色和黄色是两个小伙伴,它们手拉手,就变成了另一种颜色。
要是把红色和蓝色混在一起呢,就会出现紫色。
蓝色和黄色在一起呀,就变成了绿色。
是不是很神奇呢?而且哦,颜色还有深浅之分呢。
比如说红色,有很鲜艳的大红,也有暗暗的深红。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加了别的东西。
如果在颜色里加一点黑色,颜色就会变深;要是加一点白色呢,颜色就会变浅。
就好像给颜色穿上了不同的衣服,加黑衣服颜色就变深,加白衣服颜色就变浅。
咱们再来说说冷色和暖色。
红色、橙色、黄色这些颜色,看着就觉得暖暖的,就像太阳照在身上一样,它们就是暖色。
蓝色、绿色、紫色呢,感觉就比较凉快,像在树荫下或者在水里一样,这些就是冷色。
你们想想,要是画一幅夏天的画,用很多暖色,是不是感觉更热啦?要是画冬天呢,用很多冷色,是不是就更冷啦?还有哦,颜色放在一起的时候,会互相影响呢。
比如说,把一个红色的小方块放在绿色的背景上,那个红色看起来就更红啦,绿色也看起来更绿啦。
这就好像它们在互相比赛,看谁更厉害。
色彩学在生活里到处都能看到。
你们看,红绿灯为什么是红、黄、绿呢?红色的灯很醒目,让人一看就知道要停下来,这是因为红色是很有力量的颜色。
黄色呢,就像是在提醒大家要注意啦。
绿色让人感觉很安全,就像可以走啦。
还有咱们穿衣服,要是心情不好,穿点暖色的衣服,可能心情就会好起来呢。
小朋友们,色彩学的基本原理是不是很有趣呢?你们可以自己试试,把颜色混在一起,看看能变出什么新颜色来,也可以看看身边的颜色是怎么互相影响的。
1色彩现象的形成原理色彩现象是由光的特性和人眼感知机制共同作用形成的。
下面将从光的特性、人眼感知机制以及色彩适应等方面详细阐述色彩现象的形成原理。
首先,光的特性对色彩现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光是一种电磁波,波长决定了光的颜色。
根据电磁波的波长范围,可将光分为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等不同种类。
人眼只能感知到波长在380nm到780nm之间的光,这部分光称为可见光。
可见光不同的波长对应着不同的颜色,即光的频谱特性决定了色彩现象的形成。
其次,人眼感知机制对色彩现象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人眼感知光的机制是通过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来实现的。
视锥细胞分为三种类型,分别对应着蓝、绿和红三种颜色的感知。
不同类型的视锥细胞对光的波长有不同的敏感度,其中最敏感的视锥细胞对应着波长为555nm左右的绿色光。
因此,当我们看到一种颜色时,实际上是通过视锥细胞对该颜色所对应的光的波长进行感知和辨别。
此外,色彩适应也是色彩现象的重要原理之一、当我们在改变亮度条件下观察同一物体时,由于色彩适应的作用,我们的眼睛会自动调整来适应不同的光照条件。
色彩适应主要通过视锥细胞内的色素颗粒进行调节。
当视锥细胞受到光辐射后,色素颗粒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得视锥细胞变得更加敏感或迟钝。
通过色彩适应作用,我们可以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依然能够辨别物体的颜色。
此外,色彩现象的形成还与色彩对比原理有关。
色彩对比是指两种或多种颜色同时出现时,它们之间的互相影响和相互衬托的现象。
根据色彩对比原理,当两种颜色相互衬托时,它们的色彩会产生相应的变化,即互相增强或抑制对方的颜色。
例如,在红绿对比中,红色和绿色会产生相互衬托的效果,使得它们的颜色更加鲜艳和明亮。
总结起来,色彩现象的形成原理主要涉及到光的特性、人眼感知机制、色彩适应和色彩对比等方面。
光的频谱特性决定了不同波长的光对应着不同的颜色,而人眼通过视锥细胞对这些光进行感知和辨别。
色彩适应使得我们能够在不同亮度条件下依然能够辨别颜色。
服装色彩搭配原理知识与技巧1.色彩搭配基本原理:(1)对比原理:通过对比互补色、对比色、冷暖色等相对反差较大的颜色进行搭配,增强服装的层次感和趣味性;(2)相近原理:选择色相相近,但明度和饱和度有所不同的颜色进行搭配,使整体色调和谐统一;(3)色彩临近原理:搭配相邻的颜色进行搭配,营造柔和和谐的效果;(4)色彩共振原理:搭配颜色间有共同成分或颜色家族中的不同色彩,突出服装整体风格。
2.配色技巧:(1)主次对比:选择一个主色调,再搭配一个或几个次要色调,使服装的整体色调统一而不单调;(2)三色搭配:在色彩圆环上选择一个主色和相邻的两个辅助色进行搭配;(3)黑、白、灰的搭配:利用黑白灰色搭配可以增加服装的层次感和高级感;(4)冷暖色搭配:冷暖色之间的搭配可以产生鲜明的对比,增加服装的动感和活力;(5)色彩块的搭配:将服装分为上下两部分,选择相似色调的服装进行搭配,使整体效果更加舒服和和谐。
3.表现特殊气质的色彩搭配:(1)高雅气质:选择淡雅的色调,如浅粉色、米色、浅灰色等,以及低饱和度的颜色进行搭配;(2)活泼可爱:选择鲜艳的色彩进行搭配,如明黄色、橙色、草绿色等,突出青春活力;(3)成熟稳重:选择深色系的色彩进行搭配,如深蓝色、深灰色、宝石绿等,突出成熟稳重的气质;(4)个性张扬:选择大胆明亮的色彩进行搭配,如红色、紫色、蓝色等,突出个性和自信。
4.形象搭配及配饰:(1)色彩整体感:服装与配饰之间颜色的搭配要有整体感,使整体视觉效果和谐统一;(2)服装与肤色搭配:选择与肤色相协调的颜色进行搭配,使服装更加显色;(3)服装与场合搭配: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颜色和搭配方式,根据场合的不同突出不同的氛围;(4)服装与体型搭配:根据自己的身材特点选择适合的颜色和搭配方式,使服装能够更好地修饰身材。
以上是关于服装色彩搭配原理的知识与技巧,通过合理的色彩搭配可以使服装更加美观且突出个人风格。
在选择服饰时,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灵活运用色彩搭配原理,使整体搭配更加和谐、美观。
色彩调和的基本原理
色彩调和的基本原理是指各种颜色之间的搭配和协调,使整体色彩产生视觉上的和谐感。
以下是实现色彩调和的基本原理:
1. 对比原则:相互对比的颜色能够增强亮度和饱和度的感知效果,常见的对比方式包括暖色与冷色、互补色(如红与绿、黄与紫)等。
2. 色彩搭配原则:选择相近色调的颜色进行搭配,能够创造出柔和和谐的效果。
例如,使用相邻的蓝色和绿色或红色和橙色等。
3. 三原色原则:红、黄、蓝被认为是色轮的三原色,它们可以通过混合产生其他所有颜色。
在色彩调和中,合理地使用这三个基本颜色可以使整体效果更加和谐。
4. 色彩明暗原则:通过增加或减小颜色的明暗度,可以营造不同的氛围。
明亮的色彩搭配会给人带来活泼、轻松的感觉,而暗淡的色彩则会产生稳重、沉稳的效果。
5. 色彩饱和度原则:鲜艳的颜色能够吸引眼球,但过于饱和的颜色也可能引起视觉疲劳。
因此在设计中,适度控制颜色的饱和度,平衡整体效果。
6. 色彩的空间分布原则:在设计中合理分布色彩可以创造出层次感和动态效果。
通过将鲜艳的颜色放置在关注点附近,能够引导观众的视线,达到突出重点的效果。
综上所述,色彩调和的基本原理包括对比、搭配、三原色、明暗、饱和度和空间分布等方面的考虑,通过合理运用这些原理,可以创造出视觉上和谐、舒适的色彩效果。
第一章色彩基础知识第一节色彩与色彩构成1、色彩说到色彩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因为我们周围到处都有弥漫着色彩。
像蓝天、白云、绿草、红花都是有色彩的。
包括现在随着气温渐渐升高,慢慢的就过度到了炎热的夏天了,人们都开始换上色彩缤纷的夏装。
比如像我们的手机也可以换一换沉闷的颜色,现在不是都有换手机壳之类的,可以让我们手机的风格与这个即将来临的夏天显得更搭。
如果说装扮的话,还有色彩绚丽的指甲油,彩妆。
还有新娘的婚纱的颜色,2011年春天的婚纱设计呢,不仅仅只有白色,因为我们最常穿的就是白色,为了把新娘打扮成彩色的新娘,设计者就设计了很多颜色的婚纱,比如迎合春天氛围的淡绿色是非常流行,由浅色渐变深色给人一种神秘高雅的感觉,米色显得人比较恬静素雅,接近白色淡粉色婚纱符合女孩梦幻的婚礼幻想,所以说不同的颜色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
还有像一些家居产品的色彩设计,深蓝的小窝有种海风的清凉感,橙香的家居又带来了春夏的酸甜感,淡淡的绿色犹有种宁静而安详。
我家有个邻居就是把每件屋子都刷成不一样的颜色,有黄色、粉色,我们不能说他们这样做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审美,这种审美呢会随着你的阅历、知识的丰富而不断的改变。
还有波普风格,又称流行风格,这个词(pop)来自英语的“大众化”,最早起源于英国。
二战以后出生的新生一代对于风格单调、冷漠缺乏人情味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十分反感,认为是陈旧的、过时的观念,他们希望有新的设计风格来体现新的消费观念、新的文化认同立场,于是在英国青年设计家中出现了波普设计运动。
波普运动产生的思想动机来源自美国的大众文化,包括好莱坞电影、摇滚乐、消费文化等。
波普风格主要体现在和年青人有关的生活用品等方面,如古怪家具、迷你裙、流行音乐会等,追求大众化、通俗化的趣味,设计中强调新奇与独特,采用强烈的色彩处理。
而且很多设计都具有游戏色彩,有一种玩世不恭的青少年心理特点,就像流行歌曲一样。
因为波普风格追求的是一种装饰感,缤纷的色彩,从而可以让空间有一种跳跃感,层次更加立体,所以是春天居室装扮用的比较多的手段。
色彩构成色彩色彩是一种涉及光、物与视觉的综合现象。
光是感知色彩的条件之一,健康的眼睛是感知色彩的条件之二,缺一不可。
光刺激眼睛所产生的视感觉为色彩(色彩是一种视觉形态,是眼睛对可见光的感受);光,是感知的条件;色,是感知的结果。
色彩构成色彩构成是研究色彩的产生、人对色彩的感知及应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色彩构成是按照色立体的表色法,以色相、明度、纯度三要素为中心,以色彩的对比和调和为主要法则,以改变色的明度、纯度、冷暖、面积、形状、位置等为手段,使色彩依照一定的秩序排列、变化,达到美的效果。
歌德的《色彩论》主要从色彩与人的生理及心理方面的联系来阐述色彩。
谢弗雷尔(法国化学家)的《色彩谐调与对比原理及其在艺术中的运用》把补色原理运用于艺术(对印象派的产生极大的影响)。
约翰内斯·伊顿(瑞士色彩学家)《色彩艺术》较为完整地总结了西方色彩理论。
主要从物理、化学、生理、心理、艺术五个方面论述。
孟塞尔(孟谢尔)美国画家奥斯特瓦德德国化学家日本色彩研究所与PCCS色彩体系色彩的基本原理•科学依据物理学的依据物理:研究光的性质与光量的问题。
光在物理学上是电磁波的一部分。
只有从380毫微米到780毫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的色觉,这段波长叫可见光谱,即常称的光。
其余波长的电磁波都是人眼所看不见的,通称不可见光。
波长长于780毫微米的电磁波叫红外线,短于380毫微米的电磁波叫紫外线。
光的混合与色料的混合(1)光的三原色太阳白光虽含有7种色光,但其中以红、绿、蓝3种最为基本,它们按不同比例互相混合,可以产生期于各种色光,还可以混成白光,但它们却是其它色光所无法合成的。
因此色光三原色为:红、绿、蓝(朱红、翠绿、蓝紫)色光三原色相加是明度的增强,故称之为加色混合,色光混合后,混合色亮度比参加混合的原色亮度都高。
色光混合次数越多,明度越高。
(2)颜料三原色颜料三原色相加是光度的减弱,称为减色混合。
颜料混合后,明度与色度下降是极普遍的现象。
色彩调和理论1.色彩调和的原理原理(一):和谐来自对比。
从色彩视觉的生理角度上讲,互补色的配和是调和的,因为人在看某一色时总是欲求与此相对应的补色来取得生理上的平衡。
伊顿说:“眼睛对任何一种特定的色彩同时要求它的相对补色,如果这种补色还没有出现,那么眼睛会自动地将它产生出来。
正是靠这种事实的力量,色彩和谐的基本原理才包含了补色的规律。
”孟塞尔色彩调和论也是以互补色的理论为依据的。
他认为若把构成画面的各种颜色全部混合(或放在旋转盘上混合)能产生第五级明度的灰,那么,色彩配合是调和的。
他曾用各种名画做过色彩分析试验来证明这个理论的正确性。
但从前一节色彩对比中可以看出,如果要有调子的倾向性,就不能产生五级灰。
原理(二):秩序产生和谐。
由于人生活在自然中,来自自然色调的配色和连续性,就成为人视觉色彩的习惯和审美经验。
自然界景物的明暗、光影、强弱、冷暖、灰艳、色相等色彩的变化和相互关系都有一定的“自然秩序”,即自然的规律。
如:光线照射着一个物体,必然会产生高光——亮部——明暗交界线——暗部——反光——投影,其变化是有秩序、有节奏,非常和谐的。
人们都会不知不觉地用自然界的色彩秩序去判断色彩艺术的优劣。
因此,色彩的调和是一种色彩的秩序。
色立体的色相、明度、纯度的系列是按一定秩序排列制作的。
在色立体中,任何直线、圆、椭圆、螺旋形……都是有方向的,选择的配色都是调和的。
(图33)原理(三):和谐产生节律。
在视觉上,既不过分刺激,又不过分的暧昧的配色才是调和的。
配色好像谱曲,没有起伏的节奏,则平板单调,一味高昂紧张则杂乱、反常。
配色的调和取决于是否明快。
过分刺激的配色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精神紧张、烦躁不安,过分暧昧的配色由于过分接近模糊,以致分不出颜色的差别,同样也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不满足、乏味、无兴趣。
因此,变化与统一是配色的基本法则。
变化里面求统一,统一里面求变化,各种色彩相辅相成才能取得配色美。
原理(四):变对比为平衡产生和谐。
《设计⾊彩》考试⼤纲⼴东理⼯学院2020年本科插班⽣招⽣考试设计⾊彩考试⼤纲Ⅰ.考试性质普通⾼等学校本科插班⽣招⽣考试是由专科毕业⽣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设计⾊彩》课程是⼴东理⼯学院招收专科毕业⽣⼊读环境设计专业的考试课程之⼀。
学校根据考⽣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计划,德、智、体全⾯衡量,择优录取。
该考试具有较⾼的信度、较⾼的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和要求基本要求:着重考核应试者能否熟练掌握光与⾊的关系,理解⾊彩的固有⾊、条件⾊、环境⾊及互相作⽤下形成的画⾯整体⾊调;熟悉和掌握原⾊、间⾊、复⾊、⾊相、明度、纯度、⾊性、⾊彩空间透视的含义与变化规律,牢记⾊彩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解⾊彩在不同光源下的变化规律,掌握⼲画法、湿画法、⼲湿并⽤法、⼲擦接⾊法、⾊层叠加法等基本技法的表现;认识和理解物体的⾊感、质感和量感,掌握运⽤对⽐观察把握画⾯的⾊彩关系;正确分析、把握组合静物的透视、⽐例关系,正确处理好画⾯的构成与⾊调,使画⾯的整体关系协调;能画出构图美观、造型准确、素描关系清晰、⾊彩关系明确的全⾊调复杂组合⾊彩静物。
检查学⽣是否达到了《⾼等学校设计⾊彩教学⼤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
第⼀章⾊彩基本原理1、考试内容(1)⾊、光原理(2)⾊彩基本概念2、考试要求主要是对⾊、光原理,⾊彩本质,⾊彩基本属性和相关概念等的理解。
第⼆章⾊彩基础知识1、考试内容(1)写⽣⾊彩与设计⾊彩(2)⾊彩的表现技法(3)⾊彩画法的步骤、⾊调与设计2、考试要求主要是对⾊彩性质及⼯具、⾊彩表现技法、⾊彩画法步骤与⽅法、⾊彩搭配等的了解与认知。
第三章⾊彩感觉与联想1、考试内容(1)⾊彩感觉、⾊彩通感(2)⾊彩的隐喻、⾊彩⼼理2、考试要求主要是对⾊彩感觉、⾊彩通感、⾊彩的隐喻、⾊彩⼼理的具体运⽤。
第四章⾊彩的表现与创意1、考试内容(1)⾊彩分解及表现、⾊彩归纳及表现(2)装饰⾊彩及表现、意象性⾊彩2、考试要求从⾊彩写⽣的表现形式的基础部分开始,内容上由浅⼊深、循序渐进地从⾊彩写⽣引⼊到设计⾊彩部分,其中重点放在创意⾊彩这⼀部分上,着重⾊彩分解法、⾊彩归纳法、装饰性⾊彩和意象性⾊彩的相关内容,其主要⽬的是拓宽对⾊彩的表达思路和⽅法,增强设计⾊彩的视觉印象与表现⼒。
色彩的对冲与调合:红+兰+黄=褐 红+黄=橙 红+兰=紫 兰+黄=绿 兰+橙=褐 绿+红=褐 黄+紫=褐 兰+紫=紫兰 兰+绿=兰绿 黄+橙=橙黄 黄+绿=黄绿 红+橙=橙红 红+紫=紫红 兰+褐=褐灰兰色 兰+紫兰=紫兰偏兰 兰+兰绿=兰绿偏兰 兰+橙黄=褐黄 兰+黄绿=绿 兰+橙红=褐红 兰+紫红=紫 红+褐=褐红 红+紫兰=紫 红+兰绿=褐兰 红+橙黄=橙 红+黄绿=褐黄 红+橙红=橙红偏红 红+紫红=紫红偏红 黄+褐=褐黄 黄+紫兰=褐兰 黄+兰绿=绿 黄+橙黄=橙黄偏黄 黄+黄绿=黄绿偏黄 黄+橙红=橙 黄+紫红=褐红注:不等量的调合颜色,结果不同。
天然残留色:天然色是头本身带有的颜色,他干拢人工色上的色调。
我们在漂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颜色就是天然残留色,有兰、红、黄等。
做人工色时做为技术的参考来调我们想要的目标色。
天然残留色调表:做人工色时做为技术参考来调色。
1n 偏兰 2n 偏紫兰 3n 偏紫 4n 偏紫红 5n 偏红 6n 偏橙红 7n 偏橙 8n 偏橙黄 9n 偏黄例:5n 在色板上是棕色,就是色板上的5n+天残留色(偏红)=棕偏红,当要做目标5度的紫色时你就要在色膏里加上兰的加强色(红+兰=紫)。
人工残留色:原来做人工色色退色后所留下的颜色,当你要改色调时就要以他做为技术参考调色。
色板上的工具色:N 系列:做颜色前用他来判断头发的色度和所要用的双氧。
1n 黑色 2n 棕黑色 3n 深棕色 4n 中棕色 5n 浅棕色 6n 深金色 7n 中金色 8n 浅金色 9n 十分金色 10n 极浅金色。
加强色系列:不含阿摩尼亚不能单独上色,只能和色膏调合(最多在色膏里加20%)上色。
用他来对冲不要的色调,来加强颜色的色调,来提亮色调。
红 黄 兰橙 紫绿十 二 色 相 图橙红 橙黄 黄绿 兰绿 紫兰紫红 灰褐色 :黑、棕、褐、白、灰。
有色彩:含有红、黄、兰、橙、绿、紫、等有色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