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值是指在一定温度下
- 格式:doc
- 大小:135.50 KB
- 文档页数:11
D值Z值FO值值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杀灭90%微生物(或残存率为10%)所需的灭菌时间。
在一定灭菌条件下,不同微生物具有不同的D值;同一微生物在不同灭菌条件下,D值亦不相同。
因此D 值随微生物的种类、环境和灭菌温度变化而异。
Z值是指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0所需升高的温度或在相同灭菌时间内,杀灭99%的微生物所需提高的温度。
F值为在一定温度(T)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在参比温度(T0)下给定Z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灭菌时间,以min为单位。
F值常用于干热灭菌。
F值的数学表达式如下:式中,Δt为测量被灭菌物温度的时间间隔,一般为0.5~1min,T为每个时间间隔Δt所测得被灭菌物温度,T0为参比温度。
F0值为一定灭菌温度(T)下,Z为10℃时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Z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
也就是说,不管温度如何变化,t分钟内的灭菌效果相当于在121℃下灭菌F0 分钟的效果。
在湿热灭菌时,参比温度定为121℃,以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作为微生物指示菌,该菌在121℃时,Z值为10℃。
则:显然,即把各温度下灭菌效果都转化成121℃下灭菌的等效值。
因此称F0为标准灭菌时间(min)。
F0目前仅应用于热压灭菌。
F与Fo值在灭菌中的意义与作用近年来对灭菌过程无菌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方面灭菌温度多系测量灭菌器内的温度不是灭菌物体内的温度,同时无菌检验方法也在局限性。
在检品存在微量的微生物时,往往难以用现行的无菌检验法检出。
因此,人们对认识到对灭菌方法的可靠性进行验证是很必要的。
F(或F)值可作用验证灭菌可靠性的参数。
(一)微生物致死间曲线与D值人们对微生物死亡的动力学研究表明,其死亡速度属一级过程。
为原始微生物数,Nt为残存的微生物t时残存的微生物。
残存数的对数时间作图,得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K/2.303,K为速度常数,单位为时间。
为了方便起见,引用D,并定义D为一定温度下杀死被灭菌物品中微生物99%所需时间。
《食品工艺学导论》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维持食品最低生命活动的保藏方法主要用于新鲜水果、蔬菜等食品原料的保藏。
2、一般以pH值4.6 为界限,在此以上环境宜采用加压高温杀菌,在此以下环境采用常压(100℃以下)杀菌。
3、在食品加工与保藏过程中,与食品变质有关的酶类有氧化酶类、脂酶和果胶酶三种。
4、食品的低温保藏包括两个方面,即冷藏和冻藏。
5、在食品的几个特征中,卫生和安全性是食品最重要的属性;营养和易消化性是人们对食品的最基本要求。
6、在食品烫漂过程中,一般以过氧化物酶是否失活作为食品中酶活性钝化的指标酶。
7、淀粉老化在水分含量 30%~60%时最容易发生,而当水分含量在 10% 以下时基本上不发生。
8、影响微生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有 pH值、氧气、水分、营养成分、温度。
9、食品的腐败变质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和食品中的酶所进行的生物化学反应所造成的。
10、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种类很多,一般可分为细菌、酵母菌和霉菌三大类。
)、酸化(pH值)、降11、可将高温处理(F)、低温冷藏(t)、降低水分活度(Aw低氧化还原电势(Eh)、添加防腐剂(Pres)、竞争性菌群及辐照等因子称为栅栏因子。
12、食品的安全和质量依赖于微生物的初始数量的控制、加工过程的除菌和防止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控制。
13、在食品冷却过程中,通常采用的冷却方法有空气冷却法、冷水冷却法、碎冰冷却法和真空冷却法。
14、食品空气冷藏的工艺效果主要决定于储藏温度、空气湿度和空气流速等。
15、常用的合成有机防腐剂包括苯甲酸和苯甲酸钠、山梨酸和山梨酸钾、对羟基苯甲酸酯、脱氢醋酸和脱氢醋酸钠和丙酸盐。
16、在食品冻藏过程中,冻结速度会影响冻结食品的质量,为了保证冷冻食品的质量,一般采用速冻法。
17、用空气干燥时,食品干制工艺条件主要包括干燥温度、空气湿度和空气流速等。
18、冷冻食品的早期质量受PPP 条件的影响,而最终质量受TTT 条件的影响。
D值是指在一定的处境和一定的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某细菌数群中90%的原有残存活菌被杀死所需的时间(min )。
例如110℃热处理某细菌,其数群中90%的原有残存活菌被杀死所需的时间为 5 min,则该细菌在110℃的耐热性可用D110℃=5 min表示,D值是细菌死亡率的倒数,D越大死亡速度越慢,该菌的耐热性越强,并且D不受原始细菌总数的影响。
但是受到热处理温度、菌种、细菌或芽孢悬置液的性质影响,所以D值是指在一定的处境和一定的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才不变,并不代表全部杀菌时间。
D值的计算:D=t/(㏒a-㏒b) t为热处理时间a为细菌原菌数b为经t热处理时间后的菌数Z——热力杀菌时对象菌的热力致死时间曲线的斜率(min),也即对温度变化时热力致死时间相应变化或致死速率的估量,Z是加热温度的变化值,为热力致死时间或致死率(D)按照1/10或10倍变化时相应的加热温度变化。
Z越大,因温度上升而取得的杀菌效果就越小例如:Z=10.0℃的试验菌在121℃中加热5分钟全部死亡,可用F10121=5分钟表示,如Z=10℃,杀菌温度为121℃通常可直接用F值表示,其它值时应标出。
低酸性食品按Z=10℃肉毒杆菌计算;酸性食品在低于100℃杀菌时可按Z=8℃计算。
F——在基准温度中杀死一定数量对象菌所需要热处理的时间(min),即该菌的杀菌值。
低酸性食品的基准温度国外常用121.1℃或2500F。
通常在F值右侧上下角分别注有Z值和它所依据的温度,而F10121通常可用F0表示。
F值可用来比较Z值相同的细菌的耐热性。
F与D的关系:F=nD,n是不固定的,随工厂条件、食品污染微生物的种类和程度变化,一般用6D杀死嗜热性芽孢杆菌,用12D杀肉毒梭状芽孢杆菌,来确保食品安全。
F的计算公式法公式法最初由Ball提出,后来经美国制罐公司热工学研究组简化后,用来计算简单型和转折型传热曲线上杀菌时间和F值,简化虽会引起一些误差但无明显影响。
灭菌参数(F 值和F 0值)D 值:(考察对时间的关系)在一定温度下,杀灭90%微生物所需的灭菌时间。
杀灭微生物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即有kt dtdN -= 或303.2lg lg 0kt N N t =- 式中,t N :灭菌时间为t 时残存的微生物数;0N :原有微生物数;k :灭菌常数)10lg 100(lg 303.2-=kt D = D 值随微生物的种类、环境和灭菌温度变化而异。
Z 值:(考察对温度的敏感性)降低一个lgD 值所需升高的温度,即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0所需升高的温度或相同灭菌时间内,杀灭99%的微生物所需提高的温度。
1212lg lg D D T T Z --= 即101212Z T T D D -=F 值:在一定灭菌温度(T )下给定的Z 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在参比温度(T 0)下给定的Z 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
常用于干热灭菌∑-∆=100Z T T t FF 0值:在一定灭菌温度(T )、Z 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Z 值为10℃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 )。
∑-∆=101210Z T t F物理F0值数学表达式:F0 = △t ∑10 T-121/ Z生物F0值数学表达式:F0=D121℃×(lgN0-lgNt) 为灭菌后预计达到的微生物残存数,即染菌度概率。
F0值F0值仅限于热压灭菌,生物F0值相当于121℃热压灭菌时,杀灭容器中全部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F0值体现了灭菌温度与时间对灭菌效果的统一,数值更为精确、实用。
为了确保灭菌效果,应适当增加安全系数,一般增加理论值 的50%。
键词:罐头,杀菌,F值,D值,Z值一、实际杀菌F值指某一杀菌条件下的总的杀菌效果。
通常是把不同温度下的杀菌时间折算成121℃的杀菌时间,即相当于121℃的杀菌时间,用F实表示。
特别注意:它不是指工人实际操作所花时间,它是一个理论上折算过的时间。
d值、z值、f值及热力学致死曲线的定义热力学致死曲线是微生物热力学死亡率(即F值)与物理死亡率(即Z值)的关系图,表示了在不同温度下微生物的死亡情况,是食品加工过程中热处理的重要依据。
在食品加工中,为了确保产品的安全性,需要对微生物进行灭菌处理。
而对于不同的微生物和不同的加工条件,需要确定不同的F值和Z值来进行适当的热处理。
D值(Decimal reduction time)是用来描述微生物灭活速率的指标。
它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需要多长时间使微生物数量减少10倍。
D 值越小,微生物的热敏感性越高,灭活速率越快。
通常情况下,D值是在特定温度范围内确定的,因为它和温度密切相关。
Z值(z value)是用来描述微生物热敏感性的指标。
它是指在温度上升或下降时,需要多大的温度变化使微生物的D值增加或减少10倍。
Z值越大,微生物对温度的变化越敏感,灭活速率的变化越快。
F值(F value)是用来描述特定温度下杀灭微生物所需的时间。
它是通过D值和Z值计算得出的,通常以分钟为单位。
F值越大,表示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进行热处理,以确保微生物的灭活。
热力学致死曲线就是以F值和Z值为参数绘制的曲线。
在热力学致死曲线上,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时间或F值。
通过热力学致死曲线,可以直观地了解在不同温度下对特定微生物的热处理时间,从而为食品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热力学致死曲线可以用来确定食品加工中的热处理条件,例如确定杀菌时间和温度,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通过计算F值和Z值,可以根据热力学致死曲线来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参数,以达到灭菌的目的。
热力学致死曲线的绘制过程需要先测定微生物在不同温度下的D 值,然后通过数学计算得出Z值和F值,最后根据这些数值绘制出热力学致死曲线。
通过研究热力学致死曲线,可以确定最佳的热处理条件,同时对于不同微生物种类和不同产品,可以有针对性地确定相应的参数,为食品加工提供技术支持。
总之,D值、Z值、F值及热力学致死曲线是食品加工中热处理的重要参数和依据,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微生物在不同温度下的灭活情况,为确定合理的加工工艺参数提供科学依据。
西药执业药师药学专业知识(二)模拟题237药剂学部分一、最佳选择题1. 有关片剂包衣错误的叙述是A.可以控制药物在胃肠道的释放速度B.滚转包衣法适用于包薄膜衣C.包隔离层是为了形成一道不透水的障碍,防止水分浸入片芯D.用聚乙烯吡咯烷酮包肠溶衣,具有包衣容易、抗胃酸性强的特点E.乙基纤维素为水分散体薄膜衣材料答案:D[解答] 本题考查片剂包衣的相关知识。
有些片剂要进行包衣,其目的是:(1)掩盖不良气味;(2)防潮避光,隔离空气;(3)控制在胃肠道中药物的释放;(4)防止药物间的配伍变化等。
包衣时为了防止水分进入片芯,须先包一层隔离衣。
包衣辅料有胃溶性薄膜衣材料和肠溶性薄膜衣材料,如聚乙烯毗咯烷酮为胃溶性薄膜衣材料,不具有抗酸性,而乙基纤维素则为肠溶性薄膜衣材料,可制成水分散体薄膜衣材料。
在包衣方法上,薄膜衣可用包衣锅进行滚转包衣,流化包衣,压制包衣等方法。
故本题选D。
2. 对软膏剂的质量要求,错误的叙述是A.均匀细腻,无粗糙感B.软膏剂是半固体制剂,药物与基质必须是互溶性的C.软膏剂稠度应适宜,易于涂布D.应符合卫生学要求E.无不良刺激性答案:B[解答] 本题考查软膏剂的相关知识。
软膏剂是用于皮肤或黏膜的半固体制剂,起局部作用或吸收发挥全身作用。
软膏剂的作用发挥的好坏,与其质量有密切关系。
软膏剂的质量要求应该均匀、细腻、无粗糙感;有一定稠度,在皮肤上不融化流失,易于涂布;性质稳定,不酸败,保持固有疗效;无刺激性,符合卫生学要求。
药物在软膏剂中可以是可溶性的(溶于水相或溶于油相),也可以是不溶性药物,以极细微粒分散于基质中,并非药物与基质必须是互溶性的。
故本题选B。
3. 下列有关生物利用度的描述正确的是A.饭后服用维生素B2将使生物利用度降低B.无定形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大于稳定型的生物利用度C.药物微粉化后都能增加生物利用度D.药物脂溶性越大,生物利用度越差E.药物水溶性越大,生物利用度越好答案:B[解答] 本题考查生物利用度的相关知识。
灭菌参数(F 值和F 0值)D 值:(考察对时间的关系)在一定温度下,杀灭90%微生物所需的灭菌时间。
杀灭微生物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即有kt dtdN -= 或303.2lg lg 0kt N N t =- 式中,t N :灭菌时间为t 时残存的微生物数;0N :原有微生物数;k :灭菌常数)10lg 100(lg 303.2-=kt D = D 值随微生物的种类、环境和灭菌温度变化而异。
Z 值:(考察对温度的敏感性)降低一个lgD 值所需升高的温度,即灭菌时间减少到原来的1/10所需升高的温度或相同灭菌时间内,杀灭99%的微生物所需提高的温度。
1212lg lg D D T T Z --=即101212Z T T D D -=F 值:在一定灭菌温度(T )下给定的Z 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在参比温度(T 0)下给定的Z 值所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
常用于干热灭菌∑-∆=100Z T T t FF 0值:在一定灭菌温度(T )、Z 值为10℃所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Z 值为10℃产生的灭菌效果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min )。
∑-∆=101210Z T t F物理F0值数学表达式:F0 = △t ∑10 T-121/ Z生物F0值数学表达式:F0=D121℃×(lgN0-lgNt) 为灭菌后预计达到的微生物残存数,即染菌度概率。
F0值F0值仅限于热压灭菌,生物F0值相当于121℃热压灭菌时,杀灭容器中全部微生物所需要的时间。
F0值体现了灭菌温度与时间对灭菌效果的统一,数值更为精确、实用。
为了确保灭菌效果,应适当增加安全系数,一般增加理论值 的50%。
键词:罐头,杀菌,F 值, D 值,Z 值一、实际杀菌F 值指某一杀菌条件下的总的杀菌效果。
通常是把不同温度下的杀菌时间折算成121℃的杀菌时间,即相当于121℃的杀菌时间,用F 实表示。
特别注意:它不是指工人实际操作所花时间,它是一个理论上折算过的时间。
一名词解释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根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GMP: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GLP:简称"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GCP:简称"药物临床实验管理规*"剂型: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
处方:是指医疗和生产部门用于药物制剂的一种重要书面文件,包括法定处方和医师处方等。
药品:是指在临床上用于患者的最终产品,主要以剂型的形式上市。
制剂:是指各种剂型中的具体药品。
液体制剂:系指药物在分散在适宜介质中制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制剂形态的制剂。
增溶剂:系指具有增溶能力的外表活性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
助溶剂: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参加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潜溶剂:系指能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混合溶剂。
防腐剂:系指防止药物制剂由于细菌、酶等微生物的污染而产生变质的添加剂。
溶液剂:是指药物溶解于溶剂中所形成的澄明的液体制剂。
芳香水剂:指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水溶液。
糖浆剂:是指含药物或芳香物质的浓蔗糖水溶液。
醑剂:是指挥发性药物的浓乙醇溶液。
酊剂:是指药物用规定浓度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体制剂,亦可用于流浸膏稀释制成,可用于内服和外用。
甘油剂:是指药物溶于甘油制成的专供外用的溶液剂。
高分子溶液剂:是指高分子化合物溶解于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均相液体制剂。
溶胶剂: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微细离子分散在水中形成的非均相分散体系的液体制剂,又称疏水胶体溶液混悬剂:是指难溶性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于分散介质中制成的非均相液体制剂。
助悬剂:系指能增加分散介质的黏度以降卑微粒的沉降速度或增加微粒亲水性的附加剂。
润湿剂:系指能增加疏水性药物微粒被水润湿的能力吸附剂。
絮凝剂:使混悬剂产生絮凝作用的附加剂;反絮凝剂:而产生反絮凝作用的附加剂称为反絮凝剂。
药剂学名词解释1.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的综合性技术科学。
2.剂型:诊断、预防及治疗疾病用的药物在供临床应用以前必须制成一定的形式,即药物剂型。
3.制剂:一种药物按照一定的质量标准,制成某一剂型,所得的具体药品称为药品制剂。
4.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规格和质量的法典,由国家组织的药典委员会编写,有政府颁布施行。
药典中收载疗效确、切副作用小、质量较稳定的常用药物及其制剂。
5.法定处方:指药典和国家药品标准收载的处方。
它具有法定性质,在制备或医师写法定制剂时,均应遵循法定处方的规定。
6.医师处方:是医师对某一患者用药的书面文件,是调配和发给患者药剂的依据,具有法律上、技术上和经济上的意义。
7.处方药:凡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方可配制、购买和使用放入药品称为处方药。
8.非处方药:患者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称为非处方药。
9.油、水分配系数:代表药物在油相和氺相中的比例,是药物亲脂性的指标。
10.多晶型:有的药物结晶,由于晶格内分子排列形式不同而存在一种以上的晶型,称为多晶型现象。
11.生物学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由于受微生物的污染,而使产品变质、腐败,如糖浆剂的腐败、乳剂的酸败等。
12.物理稳定性:主要指物理性状发生变化,如混悬剂中的药物结块、沉降,乳剂的分层、破裂,偏激的崩解度、硬度的改变等。
13.化学稳定性:系指药物由于水解氧化等化学降解反应,使药物含量产生变化,如维生素C的氧化变色、青霉素的水解等。
14.广义酸碱催化:按照Bronsted-Lowry酸碱理论,给出质子的物质叫做广义的酸,接受质子的物质叫做广义的碱,有些药物可以被广义的酸碱催化水解,这种催化作用叫做广义的酸碱催化。
15.专属酸碱催化:药物受H或OH催化水解,这种催化作用叫做专属酸碱催化。
16.稳定性加速试验:是通过加速药物的物理化学变化,预测药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稳定性。
初级药师相关专业知识药剂学(流体制剂的主要单元操作)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名词解释题 2. 判断题请判断下列各题正误。
3. 单项选择题 4. 多项选择题5. 简答题1.dry heat sterilization正确答案:dry heat sterilization:干热空气灭菌法,是在高温干热空气中灭菌的方法,由于干燥状态下微生物的耐热性强,所以必须长时间加热才能灭菌。
此法适用于耐高温的玻璃制品、金属制品以及不允许湿气穿透的油脂类和耐高温的粉末化学药品等。
涉及知识点:流体制剂的主要单元操作2.circulated steam sterilization正确答案:circulated steam sterilization:流通蒸气灭菌法,是在常压下使用100℃流通蒸气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通常灭菌时间为30—60min。
涉及知识点:流体制剂的主要单元操作3.steam sterilization正确答案:steam sterilization:蒸汽灭菌法,是用压力高于常压的饱和水蒸气加热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此法具有很好的灭菌效果,灭菌十分可靠,能杀灭所有细菌繁殖体和芽孢,是在制剂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灭菌方法。
涉及知识点:流体制剂的主要单元操作4.sterilization by boiling正确答案:sterilization by boiling:煮沸灭菌法,是把待灭菌物品放入沸水中加热灭菌的方法。
通常煮沸30—60min. 涉及知识点:流体制剂的主要单元操作5.radiation sterilization正确答案:radiation sterilization:辐射灭菌法,系指将灭菌物品置于适宜放射源辐射的γ射线或适宜的电子加速器发生的电子束中进行电力辐射而达到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本法最常用放射性同位素(60Co或137Cs)发出的γ射线。
涉及知识点:流体制剂的主要单元操作6.ultraviolet sterilization正确答案:ultraviolet sterilization:紫外线灭菌法,是用紫外线照射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灭菌参数(F 值和F 0值)D 值:(考察对时间旳关系)在一定温度下,杀灭90%微生物所需旳灭菌时间。
杀灭微生物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即有kt dtdN -= 或303.2lg lg 0kt N N t =- 式中,t N :灭菌时间为t 时残存旳微生物数;0N :原有微生物数;k :灭菌常数)10lg 100(lg 303.2-=kt D = D值随微生物旳种类、环境和灭菌温度变化而异。
Z 值:(考察对温度旳敏感性)减少一种lgD值所需升高旳温度,即灭菌时间减少到本来旳1/10所需升高旳温度或相似灭菌时间内,杀灭99%旳微生物所需提高旳温度。
1212lg lg D D T T Z --= 即101212Z T T D D -=F 值:在一定灭菌温度(T)下给定旳Z 值所产生旳灭菌效果与在参比温度(T 0)下给定旳Z 值所产生旳灭菌效果相似时所相称旳时间。
常用于干热灭菌∑-∆=100Z T T t FF0值:在一定灭菌温度(T)、Z 值为10℃所产生旳灭菌效果与121℃、Z 值为10℃产生旳灭菌效果相似时所相称旳时间(mi n)。
∑-∆=101210Z T t F物理F0值数学体现式:F 0 = △t ∑10 T-121/ Z生物F0值数学体现式:F0=D121℃×(lgN0-l gNt) 为灭菌后估计达到旳微生物残存数,即染菌度概率。
F0值F0值仅限于热压灭菌,生物F0值相称于121℃热压灭菌时,杀灭容器中所有微生物所需要旳时间。
F 0值体现了灭菌温度与时间对灭菌效果旳统一,数值更为精确、实用。
为了保证灭菌效果,应合适增长安全系数,一般增长理论值 旳50%。
键词:罐头,杀菌,F 值, D 值,Z 值一、实际杀菌F 值指某一杀菌条件下旳总旳杀菌效果。
一般是把不同温度下旳杀菌时间折算成121℃旳杀菌时间,即相称于121℃旳杀菌时间,用F实表达。
特别注意:它不是指工人实际操作所花时间,它是一种理论上折算过旳时间。
崩解剂disintegrants:系指促使片剂在胃肠液中迅速碎裂成细小颗粒的辅料。
表面活性剂surface active agent、surfactant:指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能使液体的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
包合物inclusion compound:是一种分子被包藏在另一种分子的空穴结构内形成的超微粒分散物。
靶向药物传递系统TDDS: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
被动靶向制剂:利用载体的组成、粒径、电荷等特征,通过生物体内各组织细胞的内吞、融合、吸附和材料交换,通过毛细血管截留,或利用病变组织毛细血管高通透性特征而传递至靶区的制剂。
处方药:凡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配制、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称处方药。
沉降容积比sedimentationsratio:指沉降物的容积与沉降前混悬剂的容积之比。
触变性thixotropy:指在一定温度下,非牛顿流体在恒定剪切力的作用下,其黏性减小,流动性增大,当外界剪切力停止或减小时,体系粘度随时间延长而恢复原状的一种性质。
层流laminalflow:指空气的流线为单一方向且相互平行。
超临界萃取SCFE:超过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状态的流体,具有很好的溶剂性质。
肠溶制剂:系指口服后在规定的酸性介质中不释放或几乎不释放药物,而在要求的时间内,于pH6.8磷酸盐缓冲液中大部分或全部释放药物的制剂。
低共熔点eutectic piont:指在水溶液的冷却过程中,水和溶质同时析出结晶混合物(低共熔混合物)时的温度。
等张溶液isotonicsolution:系指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
等渗溶液:系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
滴丸剂:系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适当辅料(一般称为基质)加热熔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小丸状制剂,主要供口服使用。
堆(松)密度bulkdensity:是粉体质量除以该粉体所占容器的体积V求得的密度。
1、D值:在一定热力致死温度条件下,每杀死90%原有活菌数所需时间(分钟)2、Z值:热力致死时间变化10倍所需要相应改变的温度数(摄氏度)3、F值:在恒定加热标准温度下(121℃或100℃),杀死一定数量细菌营养体或芽孢所需时间(分钟)3、食品变质:指食品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食品的外观、口感、营养以及安全性等下降,使其总体品质降低,食用性降低,甚至不能食用4、食品质量涉及对该产品品质的保持或者改善,关键品质包括颜色、质地、风味、安全性、健康作用、货架期以及方便性5、栅栏因子:指所有可以防止因食品微生物生长和抑制腐败的因素,包括:高温)、低温冷藏、Aw(降低水分活度)、pH(酸化)、降低氧化还原电位、各种防腐剂及杀菌剂、应用乳酸菌等竞争性微生物6、商业无菌:是指杀灭食品中所污染的原病菌、产毒菌以及正常储存和销售条件下能生长繁殖、并导致食品变质的腐败菌,从而保证食品正常的货架寿命。
而灭菌是将微生物完全破坏,商业灭菌可能仍存在抗热性细菌包子7、肉的成熟:指屠宰后的动物,体内仍继续进行生化和理化等生命活动,使肉质变柔嫩,肉鲜味和风味形成过程。
4、罐藏:将原料经处理后密封在容器中,通过杀菌将绝大部分微生物杀灭,在保持密封状态下,能够在室温下长期保存的食品保藏方法8、导湿过程:在水分梯度作用下,水分由内层向表层扩散的过程属于导湿过程。
9、热烫:生鲜的食品原料迅速以热水或蒸气加热处理的方式,称为热烫。
其目的主要为抑制或破坏食品中酶以及减少微生物数量。
10、巴氏杀菌:在100℃以下的加热介质中的低温杀菌方法,以杀死病原菌及无芽孢细菌,但无法完全杀灭腐败菌,因此巴氏杀菌产品没有在常温下保存期限的要求。
11、肉的持水性:指肉在冻结、冷藏、解冻、腌制、绞碎、斩拌、加热等加工处理过程中,肉的水分以及添加到肉中的水分的保持能力。
12、罐头的排气:食品装罐后密封前将罐内顶隙间的、装罐时带入的和原料组织细胞内的空气尽可能从罐内排除的技术,使密封后罐头顶隙内形成部分真空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