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基本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63.50 KB
- 文档页数:16
美术色彩的基本理论与运用美术色彩在艺术创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够表达情感、传递信息,为作品增添生动的视觉效果。
理解色彩的基本理论和正确运用色彩,是每一位美术从业者都应重视的技能。
本文将介绍美术色彩的基本理论,并以实例讲解色彩的运用。
一、色彩的基本理论1. 色相色相是色彩的基本属性之一,是指色彩的名称,如红色、蓝色等。
在色相环上,颜色按照光谱的顺序排列。
2. 饱和度饱和度指色彩的纯度或强度,相当于色彩的鲜艳程度。
饱和度高的颜色色彩鲜艳,饱和度低的颜色色彩暗淡。
3. 亮度亮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也被称为色彩的明度。
亮度高的颜色色彩明亮,亮度低的颜色色彩暗淡。
二、色彩的运用1. 表现情感色彩可以通过表现明暗、冷暖和饱和度等变化,来影响观者的情感体验。
例如,使用暖色调可以营造热情、活力的氛围,而使用冷色调则能创造冷静、沉稳的感觉。
2. 营造氛围色彩的选择和运用可以营造不同的氛围。
比如,使用明亮、饱和的颜色可以创造欢快、轻松的氛围;而使用暗淡、低饱和度的颜色则能制造压抑、神秘的感觉。
3. 引导视线色彩的对比和变化可以引导观者的视线。
鲜明对比的颜色能够吸引视线,起到突出重点的作用;而色彩的渐变和过渡则可以平衡作品的整体效果,使视觉更加和谐。
4. 表现光影色彩在光影效果中起到关键作用。
正确运用明暗关系和色彩渐变,可以表现出物体的明暗、体积和质感,使作品更加逼真。
总结:美术色彩的基本理论包括色相、饱和度和亮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丰富多样的色彩世界。
艺术家可以通过掌握这些基本理论,并灵活运用色彩,表达情感、营造氛围、引导视线和表现光影。
只有深入理解色彩,才能在艺术创作中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
在实际创作中,每位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和主题,灵活运用色彩的理论和技巧。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艺术家可以以独特的方式运用色彩,创作出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艺术作品。
相信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色彩的魅力将继续被挖掘和发扬光大。
色彩基本理论知识点总结色彩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令我们的生活更加美丽多彩,还能够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在视觉艺术、设计和广告等领域中,色彩的运用更是至关重要。
了解色彩的基本理论知识,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色彩,从而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色彩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总结,为大家提供一个全面的色彩学习指南。
一、色彩的基本概念1.1 色彩的定义色彩是通过人眼对光的反射和吸收而产生的一种视觉感受。
它是由光的波长、振幅和光谱的组合所决定的。
1.2 色彩的基本属性色彩具有三个基本属性,包括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色调是色彩的基本色彩类型,如红、黄、蓝、绿等;明度是指色彩的光亮程度,包括明暗、深浅等;饱和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包括鲜艳、柔和等。
1.3 色彩的视觉效果色彩在视觉上可以产生一系列效果,如色彩对比、混合、互补、冷暖等效果,这些效果决定了我们在观察色彩时的感受和体验。
二、色彩的基本理论2.1 色彩的三原色根据光的特性,色彩可以分为三原色:红色、绿色和蓝色。
这三种色彩可以通过混合产生其他各种颜色。
2.2 色彩的三要素色彩的三要素是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色调决定了色彩的种类,明度决定了色彩的明暗度,饱和度决定了色彩的纯净程度。
2.3 色彩的配比原则色彩的配比原则包括对比、类比、暗变化和明变化四种方式。
对比是指颜色之间的鲜明对比,类比是指颜色之间的相似关系,暗变化是指色彩的明暗对比,明变化是指色彩的明度对比。
2.4 色彩的冷暖属性色彩还可以分为冷色和暖色。
冷色包括蓝色、绿色和紫色,暖色包括红色、黄色和橙色。
冷暖色彩的运用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冷色多用于营造冷静、清新的氛围,暖色则用于产生温暖、活泼的氛围。
2.5 色彩的互补关系在色彩环中,互补色指的是与某种色相反的颜色。
当两种互补色相互混合时,可以产生对比明显的效果,增加视觉冲击力。
三、色彩的心理效应3.1 色彩对情绪的影响不同的色彩会对人的情绪产生不同的影响。
色彩肌理知识点总结图表一、色彩概念1. 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是一种通过视觉感知的光线的性质,是人们对光线的感觉体现出来的一种特性。
色彩是由颜色、亮度和饱和度三个要素构成的。
2. 色彩的分类色彩可以根据其在色谱图中的位置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基本颜色;也可以根据色彩的通透性分为明亮色和灰暗色;此外还可以根据色彩的对照性分为冷色和暖色。
二、色彩基本理论1. 色彩的三要素色彩的三要素分别为色相、亮度和饱和度。
色相指的是色彩的基本颜色,如红、橙等;亮度指的是色彩的明暗程度;饱和度指的是色彩的纯度程度,即色彩的灰色成分的少多程度。
2. 色彩的对比色彩的对比包括冷暖色对比、明暗对比、明度对比、饱和度对比等。
这些对比关系可以让色彩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动鲜明。
三、色彩的心理效应1. 色彩的情绪效应不同颜色对人的情绪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红色会让人兴奋,蓝色会让人安静等。
2. 色彩的视觉效应不同颜色的对比和搭配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比如红色和绿色对比强烈,黑色和白色对比鲜明等。
四、色彩的应用1. 广告设计中的色彩应用在广告设计中,色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可以通过色彩的运用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传达产品的信息,激发购买欲望。
2. 空间设计中的色彩应用在空间设计中,色彩可以用来营造不同的氛围,比如暖色调可以让人感觉温暖舒适,冷色调可以让人感觉清新凉爽。
五、色彩搭配技巧1. 色彩的搭配原则色彩的搭配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冷色和暖色不能混用,对比色的搭配要谨慎等。
2. 色彩的搭配技巧色彩的搭配有很多技巧,比如可以利用色相的颜色搭配来达到柔和过渡效果,可以利用亮度、饱和度的对比来创造强烈的效果等。
六、色彩的文化意义1. 色彩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色彩的象征意义是不同的,比如在中国红色象征喜庆,在西方红色象征危险等。
2. 色彩在艺术作品中的应用在艺术作品中,色彩可以用来表达画家的情感,表现画面的氛围,传达作品的主题。
色彩基础理论一、光与色的关系色与光是不可分的,色彩来自光。
一切客观物体都有色彩,这些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平常人们以为色彩是物体固有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根据物理学、光学分析的结果,色彩是由光的照射而显现的,凭借了光,我们才看得到物体的色彩。
没有光就没有颜色,如果在没有光线的暗房里,则什么色彩也无从辨别清楚。
没有光也就难以理解色彩的含义,是光创造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自然界和生活中,光的来源很多,有太阳光、月光,以及灯光、火光等,前者是自然光,后者是人造光,色彩学是以太阳光为标准来解释色和光的物理现象的。
太阳发射的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合而成的,通过三棱镜就可以看见白光分散为各种色光组成的光带,英国科学家牛顿把它定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这七种色光的每一种颜色,都是逐渐地、非常和谐地过渡到另一种颜色的。
其中蓝色处于青与紫的中间,蓝和青区别甚微,青可包括蓝,所以一般都称为六种色光,形成光谱。
在色彩学上,我们把红、橙、黄、绿、青、紫这六色定为标准色。
不同物体为什么会形成各种各样的颜色呢?按照物理学的原理是: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一部分色光被吸收,一部分色光则被反射出来,所反射出来的色光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就星物体的颜色。
好像太阳光下的红花,便是太阳光中的橙、黄、绿、青、紫等色光被花吸收,只有红光被反射出来,使我们的视觉感觉到花是红色的。
在光的照射下,如果某一物体较多的吸收了光,便显示黑色;若较多的反射了光,则显示淡色以至白色。
各种物体吸收光量与反射光量比例上的千差万别,就形成了难以数计的不同深浅和各种鲜艳或灰暗的色彩。
二、形与色的关系色彩既是借助于光而呈现的,又是依附于物体而存在。
色彩和物体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离开了具体的物体(形),就没有具体的色彩。
形与色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红色的苹果,在光线照射下有各种不同的色彩变化,但这种变化只是在圆球形的苹果上的变化。
因此,我们在观察色彩的时候,就必须把色彩与形体联系起来,把色彩用到画面的时候,应该使它成为具体的形体,否则,就是颜色的堆积而已。
色彩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哪些色彩是指当光线照射到物体后使视觉神经产生感受,而有色的存在。
关于色彩背后可是有很深的学问的,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色彩基本理论知识,仅供大家参考!色彩基本理论知识色彩分类:分为三原色、间色、复色。
色彩属性:分为色相、明度、纯度。
色彩对比:分为色相对比,冷暖对比。
相信这些系统的知识对你的色彩起步有着关键的促进作用!颜色的分类1、三原色:绘画色彩中最基本的颜色为三种即红(品红)、黄(柠檬黄)、蓝(湖蓝),称之为原色。
这三种原色颜色纯正、鲜明、强烈,而且这三种原色本身是调不出的,但它们可以调配出多种色相的色彩。
注意: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现在给大家讲的是颜料的三原色!!颜料中的原色之间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调配出各种不同的色彩,而颜料中的其它颜色则无法调配出原色来。
2、间色(二次色):三原色中任何的两种原色作等量混合调出的颜色,叫间色,亦称第二次色。
(红+蓝=紫色、黄+红=橙色、黄+蓝=绿色)童鞋们注意啦!!如果两个原色在混合时的分量不等话,又可以产生其他种种的颜色哦。
如黄和红混合,黄色成分多则的中络黄、但珞黄等的黄橙色等其他颜色。
童鞋们也可以用颜色调来练习下,熟练准确的调色也会为你的色彩加不少分的哦。
3、复色(三次色):任何两种间色(或一个原色与一个间色)混合调出的颜色则称复色,亦称再间色或第三次色。
(黑色的深灰黑色,所以任何一种颜色与黑色混合得到都是复色。
即凡是复色都有红、黄、蓝三原色的成分。
)颜色的属性1、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是色彩最显著的特征,是不同波长的色彩被感觉的结果。
光谱上的红、橙、黄、绿、青、蓝、紫就是七种不同的基本色相。
2、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的差别,它取决于反射光的强弱。
它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一种颜色本身的明与暗,二是指不同色相之间存在着明与暗的差别。
3、纯度:指色彩色素的纯净和浑浊的程度,也称色彩的饱和度。
纯正的颜色无黑白或其他颜色颜色混入。
色彩基础理论知识1、色彩三原色。
色彩三原色是指红、黄、蓝,从色彩原理上讲,这三种颜色能调出大部分颜色,而其他颜色则不能调出这三种原色。
由于三原色不能调配出黑色,只能混合出深灰色,因此在彩色印刷中,除了使用三原色外还要增加一版黑色.才能得出深重的颜色。
2、色彩混色。
红黄相混得橙,红蓝相混得紫,黄蓝相混得绿,若进一步相混可得到更多的颜色。
要验证这个结论,只需在彩色打印机上打印一张颜色构成较全面的彩色图纸便可,在10倍放大镜下就能大致看到各原色的分布情况。
3、十二色相环。
通过下面这个图表,我们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各色相混所产生的色彩变化,中心的三角形中是三原色,其中任意两色分别相混得到外围的紫、绿、橙色。
再用三原色与紫、绿、橙组合又得到另外的一些颜色,这些混色与三原色一起构成最外围的十二种颜色,即十二色相环。
如果再进一步组合,则会产生更多的、色彩变化更细微的颜色。
4、对比色。
色相环中直径两端相对的两种颜色,因为色彩差别最大,所以把它们互称为对比色。
把这两个颜色并列放在一起,它们会相互让对方的色彩完全显现出来,以红绿为例,红则更红,绿则更绿。
但把这两者等量相混,就说不出是个什么色了,色彩学中通常把这种颜色说成脏色。
5、彩度与明度。
色彩的鲜艳度叫彩度,明暗度叫明度。
色相环中的任何一个颜色其彩度都是高的(很鲜艳的),欲降低其彩度可加黑色、白色或灰色(黑白灰称作无彩色),通常白色能增加颜色明度但同时会降低颜色彩度,黑色和灰色则既降彩度也降明度。
6、混色量对色相的影响。
上面色相环中的混色都是理论上的等量混色(色料颗粒大小一致,数量一致),在现实中不可能都按此方法调色,比如红色和蓝色等量相混得到图中的紫色,而3份红色和1份蓝色相混则得到图中的紫红色,如果再用紫红色和红色等量相混,那么蓝色就只占八分之一而红色占八分之七,这个混色就应该叫浅紫红色了,如果再照这种比例相混下去,混色中蓝色的影响力就将越来越弱,直到不足以影响红色。
色彩的基本理论1、什么是色彩色彩是可见光刺激人的眼睛时所产生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以及黑、白、灰、金、银的感觉。
2、色彩的三要素任何颜色均由三种性质构成,这就是色彩的色相、明度和艳度。
色相――指色彩的相貌,也就是哪种色。
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明色称为明度高,暗色称为明度低。
艳度――指色彩的鲜、灰程度。
确切地说是指在一种颜色中含混杂色的程度,所以,艳度亦称纯度。
鲜色称为艳度高,灰暗色称为艳度低。
3、色彩的分类色彩的原色、间色和复色之分,又能冷色和暖色之分。
还有中性色如黑、白。
色彩中的原色有红、黄、蓝三原色。
色彩中的间色有橙、绿、紫三间色。
红和黄可配出橙色,红和蓝可配出紫色,蓝和黄可配出绿色。
色彩中的复色是用三种颜色配出混合色。
一般绿、蓝、静、灰被称为冷色,而红、橙、黄、紫被称为暖色。
4、色彩的个性红色。
让人联想太阳、火焰和鲜血。
红色最富刺激性,象征着热烈、吉祥、喜庆和鲜美。
而且红色又有危险、警觉的信号和带有鲜血恐怖的寓意。
橙色。
让人联想到阳光、鲜花、水果,或者是成熟的季节。
有明朗、活泼、华美的含义。
但有时会令人有烦燥的感觉。
黄色。
是光明的象征,令人联想到黄金、阳光和鲜花、水果。
黄色在所有彩色中明度最高,最具明快、欢乐感觉,既高贵又娇媚。
绿色。
是大自然的颜色,充满生机,象征着和平与安全。
绿色还寓意静春和希望,嫩绿色让人感到新生与春天,墨绿色却可以联想到深沉平衡的湖水和树林。
蓝色。
我们自然会联想到海水与天空。
有清爽、凉快的感觉。
蓝色是极平衡的颜色,令人纯洁、理智和朝气蓬勃的感觉。
现代科技的重要课题是宇宙空间和深海的探测,因而,蓝色又是代表现代科技的常用色。
蓝色与白色调和后在光线充足的房间以显示柔顺、雅淡、清爽和宁静的气氛。
人消极方面看,蓝色也容易引起阴郁和冷淡的感觉。
紫色。
紫色也是一种鲜花与水果的颜色,紫色还是中外帝王将相服饰的专用色。
紫色在所有彩色里明度最低的色,紫色是高贵、古朴、庄重而带神秘的色彩。
色彩的基础原理之一一、光的本质从远古到17世纪以前,人类对色彩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
真正对色彩进行科学的分析,是由英国科学家牛顿于1667年通过三棱镜分解出来开始的,称为可见光谱色,投在垂直的白色立面上呈现一种连续的色带,相互渐次变化,分为红(red)、橙(orange)、黄(yellow)、绿(green)、青(blue-green)、蓝(blue)、紫(purple)七色。
光学上把这种使白光分解的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光是属于一定波长范围内的一种电磁辐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吸收照射到地球表面。
而人的视觉对从380~780nm(纳米或者毫微米)这一极小范围内的电磁辐射最为敏感,这叫可见光谱。
二、色光混合的规律蓝、绿、红三原色光的等量混合是色光混合的最基本的规律,当三原色光等量混合的时候,形成白色光。
红光与绿光等量混合的时候,形成黄色光;红光与蓝光等量混合的时候,形成品色光(也叫洋红);绿光与蓝光等量混合时,形成青色光。
若两种色光等量混合时形成白光,这两种色光之间的关系为互补色光。
因为白光是通过这两种色光互相补充形成的,即补成了白光,所以称为互补关系。
色彩的基础原理之二第一节色彩的属性一、色彩的三要素:色相、明度和纯度,是色彩的三要素。
几乎每出现一块色彩,都伴随着三要素的不同显现,三者均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
1、色相色相指色彩的相貌和主要倾向,也指特定波长的色光显现出的色彩感觉。
一个画面,主要的色彩倾向往往是色相起作用。
2、明度明度是指色彩明暗的程度。
色彩明度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种是各种色相之间的明度差别,另外一种情况是同一色相的明度,因为光量的强弱而产生不同的明度变化。
无彩色系有黑白灰三色,最高和最低明度色为白色和黑色,灰色居中。
人眼最大明度辨别力为近200个等级层次。
孟塞尔把明度定为(包括理论的)黑白11级,可视的黑白上下之间为9级不同的梯度。
3、纯度纯度是指色彩的鲜艳度或纯净饱和的程度,也称彩度。
色彩理论基础一、色彩理论1.1 色彩原理1.1.1 光与色当光线进入三棱镜后,光线会被分离为红、橙、黄、绿、青、蓝、紫,所以自然光是七色光的混合,这种现象称为光的分解或者光谱。
红色的波长最长,紫色的波长最短。
1.2 色彩三要素1.2.1 色相色相是色彩的相貌,以波长划分,波长相同则色相相同。
如果把光谱的6种色带首尾相连,可以得到色相环。
在6种基本色相中插入中间色,可以得到十二色相环。
再进一步插入中间色,可以得到二十四色相环。
1.2.2 饱和度饱和度是指色彩的纯净程度。
纯色是饱和度最高的一级。
光谱中红、橙、黄、绿、蓝、紫等色光是最纯的高饱和度的光;色料中红色的饱和度最高,橙、黄、紫等饱和度较高,蓝、绿饱和度最低。
饱和度取决于该色中含色成份与消色成份(黑、白、灰)的比例。
含色成份越大、饱和度越高;消色成份越大、饱和度越小。
也就是说向任何一种色彩中加入黑、白、灰都会降低它的饱和度。
1.2.3 亮度亮度是色彩赖于形成空间感与色彩体量感的主要依据,起着“骨架”的作用。
在无彩色中,亮度最高为白色,最低为黑色。
亮度是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的特征而通过黑白灰的关系单独呈现出来。
色相与饱和度则必须依赖一定的明暗才能呈现。
一个彩色物体表面的光反射率越大,对视觉刺激的程度越大,看上去就越亮,这一颜色的明度就越高。
1.3 色彩的混合色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色,即红、黄、蓝;另一类是混合色。
而使用间色再调配混合的颜色,称为复色。
所有的间色、复色都是由三原色调和而成。
1.3.1 原色理论三原色是指3种颜色中的任意一色都不能由另外两种原色混合产生,而其它颜色可以由这三原色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出来。
1.3.2 混色理论将两种或多种颜色混合产生的新色彩称为色彩的混合。
它们可以归纳成加色法混合、减色法混合、空间混合3种。
加色法混合该类型是指色光混合。
红、绿、蓝相加后可得白光。
减色法混合该类型为色料混合。
红、绿、蓝相加后可得黑灰状态。
色彩必要知识点总结1. 色彩的基本概念色彩是由光线和物体表面共同作用产生的可见的感觉,它是人类视觉中最直接、最基本的感觉之一。
色彩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属性:色相、明度和饱和度。
色相是色彩的名称,比如红色、橙色、黄色等;明度是色彩的明暗程度,比如亮度较高的颜色被认为是明亮的,而暗度较高的颜色则被认为是暗的;饱和度是色彩的纯度和鲜艳度,比如鲜艳的红色和灰暗的红色就有着不同的饱和度。
2. 色彩的基本理论色彩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三大理论:光学理论、色彩三原色理论和配色理论。
光学理论是关于色彩是如何产生和感知的科学原理,它主要是从光的角度解释色彩的形成和变化。
色彩三原色理论是指红、绿、蓝三原色的理论,它是现代色彩理论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这三种颜色的比例来合成任何其他颜色。
配色理论是指在视觉、心理和文化三个领域中,对颜色的组合规律和原则的研究,它涉及到配色的原则、构图和色彩搭配。
3. 色彩在生活中的作用色彩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心情,还可以在设计、艺术、装饰、广告等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在心理学领域,色彩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比如红色可以激发人的兴奋和活力,蓝色可以带来安静和平静的感觉。
在设计领域,色彩可以传达信息,引起注意,影响体验,比如在标志设计中,不同颜色的标志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和情感。
在艺术领域,色彩可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意象,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感觉,比如梵高的《星夜》中的蓝色让人感受到宁静与梦幻。
在装饰和广告领域,色彩可以吸引人的眼球,打破单调,使环境更加丰富多彩,引起人们的共鸣与兴趣。
4. 色彩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文化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有着不同的内涵,在西方,红色代表着热情和力量,而在中国,红色代表着喜庆和祥和;蓝色在西方代表着冷静和思考,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蓝色是象征着忠诚和圣洁的颜色。
因此,要想真正理解色彩,就要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才能更好地进行色彩设计和表达。
色彩基本理论知识色彩基本理论知识色彩的四要素1、色相:色彩的本来面貌。
色环。
物体本身固有色。
2、明度:色彩的明亮程度。
3、纯度(饱和度、彩度):色彩的饱和程度或鲜浊程度。
4、冷暖:指色彩的补色和对比色关系,是色彩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
从色相上说,有亮色调(高调)、灰色调(中调)、暗色调(低调);从纯度上说有高纯度色调和低纯度色调;从冷暖上说,有冷色调、暖色调、中性色调,冷暖对比冷暖对比由于色彩感觉的冷暖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称为冷暖对比。
(红、橙、黄使人感觉温暖;蓝、蓝绿、蓝紫使人感觉寒冷;绿与紫介与其间,绿色与紫色称为中性色),另外,色彩的冷暖对比还受明度与纯度的影响,白光反射高而感觉冷,黑色吸收率高而感觉暖。
将对比的冷暖色并列,冷暖感觉会更加鲜明,冷的更冷,暖的更暖,这种冷暖同时放在一起对比的现象,称冷暖对比。
同类色两种以上的颜色,其主要的色素倾向比较接近,如红色类的朱红、大红、玫瑰红,都主要包含红色色素,称同类色。
其他如黄色类中的柠檬黄、中铬黄、土黄,蓝色类的普蓝、钴蓝、湖蓝、群青等,都属同类色关系。
类似色在色环上任意90°角度以内的颜色,各色之间含有共同色素,故称"类似色"。
邻近色在色环上任一颜色同其毗邻之色称为"邻近色"。
邻近色也是类似色关系,仅是所指范围缩小了一点。
从同类色、类似色、邻近色的含义来看,都是含有共同色素。
采用此类色彩配合给人以统一而调和的感觉。
对比色在色环上任一直径两端相对之色(含其邻近色)称对比色。
补色色环中任何两色混所得的新色与另一原色互为补色,也称余色。
如绿与红、黄与紫、蓝与橙,皆属补色关系,绿的补色是红色,红的补色是绿色。
1.什么是色彩?答:所谓色彩,是色与彩的全称。
色是指分解的光进入人眼并传至大脑时产生的感觉。
彩是指多色的意思,色彩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是光刺激眼睛所引起的一种视觉感。
它是由光线,物体和眼睛三个感知色彩的条件构成的,缺少任何一个条件,人们都无法准确地感受色彩。
设计师必修课:色彩构成基本理论知识一、色彩与视觉的原理1.光与色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
色彩感觉离不开光。
(1)光与可见光谱。
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
从0.39微米到0.77微米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能引起人们的色彩视觉感觉受。
此范围称为可见光谱。
波长大于0.77微米称红外线,波长小于0.39称紫外线。
(2)光的传播。
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和振幅两个因素。
不同的波长长短产生色相差别。
不同的振幅强弱大小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
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
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的是光源色。
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
当光照射时,如遇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
光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物体的干涉时,则产生漫射,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影响。
如通过不同物体时产生方向变化,称为折射,反映至人眼的色光与物体色相同。
2.物体色自然界的物体五花八门、变化万千,它们本身虽然大都不会发光,但都具有选择性地吸收、反射、透射色光的特性。
当然,任何物体对色光不可能全部吸收或反射,因此,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黑色或白色。
常见的黑、白、灰物体色中,白色的反射率是64%-92.3%;灰色的反射率是10%-64%;黑色的吸收率是90%以上。
物体对色光的吸收、反射或透射能力,很受物体表面肌理状态的影响,表面光滑、平整、细腻的物体,对色光的反射较强,如镜子、磨光石面、丝绸织物等。
表面粗糙、凹凸、疏松的物体,易使光线产生漫射现象,故对色光的反射较弱,如毛玻璃、呢绒、海绵等。
但是,物体对色光的吸收与反射能力虽是固定不变的,而物体的表面色却会随着光源色的不同而改变,有时甚至失去其原有的色相感觉。
所谓的物体“固有色”,实际上不过是常光下人们对此的习惯而已。
如在闪烁、强烈的各色霓虹灯光下,所有建筑及人物的服色几乎都失去了原有本色而显得奇异莫测。
另外,光照的强度及角度对物体色也有影响。
二、色立体及表色系1.色立体色立体是依据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变化关系,借助三维空间,用旋围直角坐标的方法,组成一个类似球体的立体模型。
它的结构经了比地球仪的形状,北极为白色,南极为黑色,连接南北两极贯穿中心的轴为明度标轴,北半球是明色系,南北半球是深色系。
色相环的位置则赤道线上,球面一点到中心轴的重直线,表示纯度系列标准,越近中心,纯度越低,球中心为正灰。
色立体有多种,主要有美国蒙赛尔色立体、德国奥斯特瓦尔德色立体、日本色研色立体等。
2.蒙赛尔表色系三、色彩三要素及色彩对比Ⅰ:色相对比的基本类型两种以上色彩组合后,由于色相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色相对比。
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根本方面,其对比强弱程度取决于色相之间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角度),距离(角度)越小对比越强,反之则对比越强。
1.零度对比1)无彩色对比无彩色对比虽然无色相,但它们的组合在实用方同很有价值。
如黑与白、黑与灰、中灰与浅灰,或黑与白与灰、黑与深灰与浅灰等。
对比效果感觉大方、庄重、高雅而富有现代感,但也易产生过于素净的单调感。
2)无彩色与有彩色对比如黑与红、灰与紫,或黑与白与黄、白与灰与蓝等。
对比效果感觉既大方又活泼,无彩色面积大时,偏于高雅、庄重,有彩色面积大时活泼感加强。
3)同种色相对比一种色相的不同明度或不同纯度变化的对比,俗称姐妹色组合。
如蓝与浅蓝(蓝+白)色对比,橙与咖啡(橙+灰)或绿与粉绿(绿+白)与墨绿(绿+黑)色等对比。
对比效果感觉统一、文静、雅致、含蓄、稳重,但也易产生单调、呆板的弊病。
4)无彩色与同种色相比如白与深蓝与浅蓝、黑与桔与咖啡色等对比,其效果综合了(2)和(3)类型的优点。
感觉既有一定层次,又显大方、活泼、稳定。
2.调和对比1)邻接色相对比色相环上相邻的二至三色对比,色相距离大约30度左右,为弱对比类型。
如红橙与橙与黄橙色对比等。
效果感觉柔和、和谐、雅致、文静,但也感觉单调、模糊、乏味、无力,必须调节明度差来加强效果。
2)类似色相对比色相对比距离约60度左右,为较弱对比类型,如红与黄橙色对比等。
效果较丰富、活泼,但又不失统一、雅致、和谐的感觉。
3)中差色相对比色相对比距离约90度左右,为中对比类型,如黄与绿色对比等,效果明快、活泼、饱满、使人兴奋,感觉有兴趣,对比既有相当力度,但又不失调和之感。
3.强烈对比1)对比色相对比色相对比距离约120度左右,为强对比类型,如黄绿与红紫色对比等。
效果强烈、醒目、有力、活泼、丰富,但也不易统一而感杂乱、刺激、造成视觉疲劳。
一般需要采用多种调和手段来改善对比效果。
2)补色对比色相对比距离180度,为极端对比类型,如红与蓝绿、黄与蓝紫色对比等。
效果强烈、眩目、响亮、极有力,但若处理不当,易产生幼稚、原始、粗俗、不安定、不协调等不良感觉。
Ⅱ:明度对比的基本类型两种以上色相组合后,由于明度不同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明度对比。
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决定色彩方案感觉明快、清晰、沉闷、柔和、强烈、朦胧与否的关键。
其对比强决于色彩在明度等差色级数,通常把1——3划为低明度区,8——10划为高明度区,4——7划为中明度区。
(图)在选择色彩进行组合时,当基调色与对比色间隔距离在5级以上时,称为长(强)对比,3——5级时称为中对比,1——2级时称为短(弱)对比。
据此可划分为九种明度对比基本类型。
(图)1)高长调如10:8:1等,其中10为浅基调色,面积应大,8为浅配合色,面积也较大,1为深对比色,面积应小。
该调明暗反差大,感觉刺激、明快、积极、活泼、强烈。
2)高中调如10:8:5等,该调明暗反差适中,感觉明亮、愉快、清晰、鲜明、安定。
3)高短调如10:8:7等,该调明暗反差微弱,形象不分辩,感觉优雅、少淡、柔和、高贵、软弱、朦胧、女性化。
4)中长调如4:6:10或7:6:1等,该调以中明度色作基调、配合色,用浅色或深色进行对比,感觉强硬、稳重中显生动、男性化。
5)中中调如4:6:8或7:6:3等,该调为中对比,感觉较丰富。
6)中短调如4:5:6等,该调为中明度弱对比,感觉含蓄、平板、模糊。
7)低长调如1:3:10等,该调深暗而对比强烈,感觉雄伟、深沉、警惕、有爆发力。
8)低中调如1:3:6等,该调深暗而对比适中,感觉保守、厚重、朴实、男性化。
9)低短调如1:3:4等,该调深暗而对比微弱,感觉沉闷、忧郁、神秘、孤寂、恐怖。
另外,还有一种最强对比的1:10最长调,感觉强烈、单纯、生硬、锐利、眩目等。
Ⅲ:纯度对比的基本类型两种以上色彩组合后,由于纯度不同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纯度对比。
它是色彩对比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但因其较为隐蔽、内在,故易被。
在色彩设计中,纯度对比是决定色调感觉华丽、高雅、古朴、粗俗、含蓄与否的关键。
其对比强弱程度取决于色彩在纯度等差色标上的距离,距离越长对比越强,反之则对比越弱。
如将灰色至纯鲜色分成10个等差级数,通常把1——3划为低纯度区,8——10划为高纯度区,4——7划为中纯度区(图)。
在选择色彩组合时,当基调色与对比色间隔距离在5级以上时,称为强对比;3——5级时称为中对比;1——2级时称为弱对比。
据此可划分出九种纯度对比基本类型。
(图)1)鲜强调如10:8:1等,感觉鲜艳、生动、活泼、华丽、强烈。
2)鲜中调如10:8:5等,感觉较刺激,较生动。
3)鲜弱调如10:8:7等,由于色彩纯度都高,组合对比后互相起着抵制、碰撞的作用,故感觉刺目、俗气、幼稚、原始、火爆。
如果彼此相距离离大,这种效果将更为明显、强烈。
4)中强调如4:6:10或7:5:1等,感觉适当、大众化。
5)中中调如4:6:8或7:6:3等,感觉温和、静态、舒适。
6)中弱调如4:5:6等,感觉平板、含混、单调。
7)灰强调如1:3:10等,感觉大方、高雅而又活泼。
8)灰中调如1:3:6等,感觉相互、沉静、较大方。
(9)灰弱调如1:3:4等,感觉雅致、细腻、耐看、含蓄、朦胧、较弱。
另外,还有一种最弱的无彩色对比,如白:黑、深灰:浅灰等,由于对比各色纯度均为零,故感觉非常大方,庄重,高雅,朴素。
这是明度对比的基本类型里的两个图。
这是纯度对比示意。
看这两个图时,要仔细对照第二张贴子里的“明度对比的基本类型”的内容和“纯度对比的基本类型”的内容阅读,才能看的懂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Ⅳ:色彩的面积与位置对比形态作为视觉色彩的载体,总有其一定的面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面积也是色彩不可缺少的特性。
艺术设计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虽然色彩选择比较适合,但由于面积、位置控制不当而导致失误的情况。
1.色彩对比与面积的关系1)色调组合,只有相同面积的色彩才能比较出实际的差别,互相之间产生抗衡,对比效果相对强烈。
2)对比双方的属性不变,一方增大面积,取得面积优势,而另一方缩小面积,将会削弱色彩的对比。
3)色彩属性不变,随着面积的增大,对视觉的刺激力量加强,反之则削弱。
因此,色彩的大面积对比可造成眩目效果。
如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一般建筑外墙、室内墙壁等都选用高明度、低纯度的色彩,以减低对比的强度,造成明快、舒适的效果。
4)大面积色稳定性较高,在对比中,对它色的错视影响大;相反,受它色的错视影响小。
5)相同性质与面积的色彩,与形的聚、散状态关系很大的是其稳定性,形状聚集程度高者受它色影响小,注目程度高,反之则相反。
如户外广告及宣传画等,一般色彩都较集中,以达到引人注意的效果。
2.色彩对比与位置的关系1)对比双方的色彩距离越近,对比效果越虽,反之则越弱。
2)双方互相呈接触、切入状态时,对比效果更强。
3)一色包围另一色时,对比的效果最强。
4)在作品中,一般是将重点色彩设置在视觉中心部位,最易引人注目。
如井字形构图的4个交点。
Ⅴ:色彩的肌理对比色彩与物体的材料性质、形象表面纹理关系很为密切,影响色彩感觉的是其表层触觉质感及视觉感受。
1)对比双方的色彩,如采用不同肌理的材料,则对比效果更具情趣性。
2)同类色或同种色相配,可选用异质的肌理材料变化来弥补单调感。
如将同样的红玫瑰花印制在薄尼龙沙窗及粗厚的沙发织物上,它们所组成的装饰效果,既成系列配套,又具材质变化色彩魅力。
3)绘画及色彩表现中,应用各种色料及绘具可产生出不同的肌理效果,如水彩、水粉、油画、丙稀等各色颜料及蜡笔、麦当劳、钢笔、毛笔等各类画笔。
4)同样的颜料采用不同的的手法创造出许多美妙的肌理效果,以强化色彩的趣味性、情调性美感。
如拓、皴、化、防、拔、撒、涂、撒、涂、染、勾、喷、扎、淌、刷、括、点等上色手法。
Ⅵ:色彩的连续对比1)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视域之内色彩对比称为色彩的同时对比。
这种情况下,色彩的比较、衬托、排斥与影响作用是相互依存的。
如在黄色纸张上涂一小块灰色,这种感觉越强,出现所谓的补色错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