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关键语句
- 格式:ppt
- 大小:95.00 KB
- 文档页数:16
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课文情感的方法
1. 哎呀,你得先把课文多读几遍呀,就像寻宝一样,反复去寻找那些关键语句,比如《背影》里父亲说的话,那可都是情感的密码呢!
2. 嘿,想想看,那些特别生动的描写不就是情感的窗口吗?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对园子的描写,不就能让你体会到那种快乐吗?
3. 哇塞,抓住人物的对话呀,那可是情感的直接体现!就像《羚羊木雕》里“我”和万芳的对话,多有意思!
4. 你难道没发现有些语句读起来特别有感觉吗?那就是关键呀,比如《春》里描写春天景色的语句,不就能让你感受到生机勃勃吗?
5. 嘿呀,注意那些反复出现的语句呀,肯定有深意,就像《安塞腰鼓》里“好一个安塞腰鼓”,多强烈的情感!
6. 哎呀呀,把自己放到课文的情境中去,跟那些关键语句共鸣呀,比如读《最后一课》时,想想自己就是那个学生。
7. 哇哦,看看那些能让你心里一动的语句,那就是情感的线索呀,像《散步》里一家人的互动,多温馨呀!
8. 嘿,找找那些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呀,它们可是关键语句的标志呢,比如《济南的冬天》里的“暖和安适”。
9. 哎呀,多留意那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呀,情感都藏在里面呢,像《紫藤萝瀑布》里的描写,多美妙!
10. 哇,想想如果是你会怎么说这些关键语句,不就能更好地体会课文情感啦,比如《故乡》里闰土说的话。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用抓住关键词句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摘要:从课题抓关键词句扩展,设计问题抓关键词句串联,全文重点语句摘录,关键词句与文中主人公结合,抓住关键词句,正确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关键词句主要内容课题扩展问题串连重点语句摘录主人公结合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从整体上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有许多,而抓住关键词句来概括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一、抓住课题关键词句扩展法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我们就能得到课文的很多信息。
有的课文题目,就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
这个时候的关键词就藏在课题上。
比如《和时间赛跑》一课,关键词就在“和时间赛跑”上。
从这个题目展开,用学生学过的扩句的方式进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将“和时间赛跑”扩句“(谁)(为什么)(怎样)和时间赛跑?”学生通过朗读,给学生列出了读文线索:1)作者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明白外祖母的去世使作者懂得时间飞逝、日月如梭的道理,然后才会决定“和时间赛跑”。
2)怎样和时间赛跑?让学生细致深入地再读读课文,找出作者在文中和时间比赛的事以及描写作者感受的句子,读读体会。
学生抓住了“和时间赛跑”的关键词再来对关键词进行扩展,补充出“我因为外祖母的去世懂得了时间飞逝,和时间赛跑,让我感受到时间的珍贵。
”抓住课题的关键词句,一个扩句,对课题的扩展,就能概括出这类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设计问题抓住关键词句串连法阅读一篇文章,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然后设计几个问题将关键的词句进行串连,它的主要内容就会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了。
比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通读全文,提出问题:文中写邱少云时用了一个词,哪个词?“一动不动”关键词找出来了,根据关键词语,我们再提出以下问题进行串连,为什么一动不动?结果怎样?学生将两个问题一合并,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即:本文记述了抗美援朝时期,在夺取 391 高地的战斗中,邱少云同志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严格遵守纪律,在烈火中一动不动,最后壮烈牺牲,同志们受到精神鼓舞,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的故事。
抓住机遇的句子经典语句1.机会只给那些敢于抓住它的人。
2.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3.要抓住机会就必须有眼光。
4.不要等待机会,要创造机会。
5.机遇是留给那些愿意努力的人。
6.不要错过眼前的机会。
7.抓住机会就能改变命运。
8.机会永远属于那些寻找的人。
9.机会是上天给予勇敢者的礼物。
10.机遇可能一次,把握机遇永远。
11.最迟发现机会的时机,就是抓住机会的时机。
12.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抓住机会的故事。
13.机会并不是等待,而是创造的。
14.机遇永远属于那些有远见的人。
15.成功之路就是抓住每一个机会。
16.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勇气的人。
17.抓住机遇,就是把握成功的钥匙。
18.在机遇面前,只有勇敢者才能成功。
19.不要错过每一个可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20.机遇是我们自己争取得来的。
21.机会永远偏爱那些敢于抓住它的人。
22.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23.机遇到来时,抓紧了便是得救,错失了便是自绝。
24.机遇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25.更重要的是发现你用的东西,而不是你的东西。
26.机会永远是站在角落里的害羞女孩。
27.抓住机遇,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勇气。
28.机遇从来不等人,只亲近那些敢跳上它的人。
29.世上没有顺风逆风,只有会不会抓住机遇的差异。
30.机会只垂青那些有勇气朝前走的人。
31.机遇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32.把握机遇,就是掌握命运的钥匙。
33.有时候机遇就在你眼前,只是你不愿去看。
34.机会会为有准备的人打开一扇窗。
35.机会是不等人的,走向机会的人才能捧到机会。
36.机会是属于那些不畏困难的人。
37.机遇不能等,趁着这一秒钟,抓住机遇去奔跑吧。
38.机会注定属于那些不畏内心恐惧的人。
39.机遇就在你身边,保持警觉,随时准备。
40.机会总是留给懂得抓住它的人。
41.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42.机遇只留给那些敢于付出的人43.机遇来临时,抓住它44.机遇是勇敢者的伴侣45.追寻机遇,快人一步46.机遇与努力同行47.抓住机遇,赢得未来48.机遇从不眷顾懒惰之人49.机遇是勇者的试金石50.机遇向有准备的人微笑51.机遇像是擒拿的猎物,紧抓住52.机遇青睐敢于冒险的人53.机遇是敢于拼搏者的天堂54.机遇从不放过有追求的人55.机遇不等待,赶紧迎接56.机遇是耐心者的朋友57.机遇不等人,主动出击58.机遇是成功路上的里程碑59.机遇是人生的转折点60.机遇如流星划过,及时把握61.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文章内容提取的实用方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文章,无论是工作中的报告、学术文献,还是生活中的新闻、小说等。
如何从这些纷繁复杂的文字中快速、准确地提取出关键内容,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
掌握有效的文章内容提取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接下来,我将为您介绍一些实用的文章内容提取方法。
一、明确阅读目的在开始阅读文章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
是为了获取某个具体的信息,还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或者是为了对某个领域进行一般性的了解?明确阅读目的可以帮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关注重点内容,从而提高提取信息的效率。
例如,如果您是为了了解某个新产品的特点和优势,那么在阅读相关文章时,您就应该重点关注产品的功能、性能、价格等方面的信息;如果您是为了解决某个技术难题,那么在阅读技术文章时,您就应该重点关注问题的描述、解决方案的步骤和原理等内容。
二、快速浏览文章在明确阅读目的之后,不要马上逐字逐句地阅读文章,而是先快速浏览一遍。
快速浏览的目的是对文章的结构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在快速浏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重点关注文章的标题、副标题、段落开头和结尾、图表等内容。
通过快速浏览,我们可以了解文章的主题、主要观点和大致的结构框架。
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文章中哪些部分与我们的阅读目的相关,哪些部分可以暂时忽略。
这样,在后续的精读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阅读重点内容,节省时间和精力。
三、抓住关键语句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
关键语句通常包括文章的主旨句、段落的中心句、结论性的语句等。
这些语句往往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表达作者的核心观点。
主旨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段落的中心句通常出现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
例如,很多议论文的开头会提出论点,结尾会总结论点;说明文的开头会介绍说明的对象和主要内容,结尾会对说明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文|周玉培何谓关键语句?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语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
从结构看,总起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都是关键语句。
总起句、过渡句能显示文章内容的推进,总结句能概括文章的基本内容。
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就是关键句,它表示需要强调的内容。
教材非常重视关键语句在学生阅读理解中起到的关键作用,并以语文要素的形式把关键语句在学生阅读中的具体要求呈现在各册教材之中,体现了编者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阅读的要求。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揣摩编者意图,把握编者对学生的阅读要求,借助关键语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落实语文要素。
一、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对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
从这个语文要素可以看出,编者对学生的阅读要求是重在理解,教师要借助关键语句,教会学生理解一段话意思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关注第5自然段话旁边的提示语,让学生多读几遍。
同时,让学生结合第5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主要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这段话主要是围绕着“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句话来写的,从“树林里栖息着各种海鸟。
遍地都是鸟蛋。
树下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鸟粪”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
这样教学,学生自然明白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主要意思的方法。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关键语句出现在这段话的什么地方。
回顾课文,说一说课文中还有没有类似的段落,这些段落中的关键语句是哪些?有了第5自然段的阅读经验之后,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很快发现了课文第2、3、4自然段中的关键句子,并且掌握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主要意思的方法。
这样教学,由扶到放,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本单元教学中,紧扣语文要素展开教学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依据课文特点或者课后习题中对学生的阅读要求,先引导学生找出段落中的关键句子,再借助关键句子理解段落内容,可以让学生对阅读内容的主要意思做到心中有数。
把握“关键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海滨小城》教学案例发布时间:2022-12-12T07:03:06.574Z 来源:《素质教育》2022年8月总第424期作者:张楠楠[导读] 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呈现了文章的思路,揭示了文章的结构。
纵观统编版教材的单元设置,从精读课文到略读课文,从口语交际到交流平台,从习作到语文园地,教师都承载着语文要素的落实任务。
面对单元内不同的课文,我们不能直接拿来主义,而需要关注其在单元中所处于的位置,明确其单元的定位,从而将语文要素落实到位。
——《海滨小城》教学案例张楠楠南京市景明佳园小学江苏南京210000摘要: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呈现了文章的思路,揭示了文章的结构。
纵观统编版教材的单元设置,从精读课文到略读课文,从口语交际到交流平台,从习作到语文园地,教师都承载着语文要素的落实任务。
面对单元内不同的课文,我们不能直接拿来主义,而需要关注其在单元中所处于的位置,明确其单元的定位,从而将语文要素落实到位。
关键词:单元整体语文要素关键句《海滨小城》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围绕“祖国山河”这一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要落实两条语文要素:第一,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第二,习作的时候,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
分析本单元的两条语文要素,不难发现其中的相互关联:“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是从理解内容的层面出发,同时也为达成习作目标“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作铺垫。
将语文要素由浅入深地分散到每一版块的学习中,每个版块都有各自的担当。
《西沙群岛》一课以泡泡提示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语句。
《海滨小城》的课后习题引导学生从段落中找出关键的语句。
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重点讨论、梳理关键语句在段落中的位置及作用,“词句段运用”安排了围绕关键句子说一段话。
而本单元习作要求“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这就形成了围绕关键句子由读到写的学习路径。
2023课标2卷文言文11题的解题技巧
一、看准题目要求
1. 命题者命制试题时,往往在题干中提出一个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要紧紧扣住这个要求去理解文意。
2. 考生在答题时,也要紧紧围绕这个要求去筛选、提炼信息,并组织答案。
二、抓住关键语句
1. 抓住文中直接陈述某一内容的语句。
这些语句是回答问题所必须的依据。
2. 抓住文中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这些句子往往在一段文字中起到概括段意的作用,对准确理解文意,把握中心思想有重要的帮助。
3. 抓住一些关键词语。
这些词语是作者行文时的思想感情的体现,是文章的灵魂所在。
三、注意信息筛选
1. 筛选文中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精神风貌的句子。
2. 筛选文中能揭示文章主旨、作者观点的句子。
3. 筛选文中能表明作者感情态度的句子。
4. 筛选文中能体现作者行文思路的句子。
5. 筛选文中能概括段意的句子。
6. 筛选文中能表明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的句子。
7. 筛选文中能表明人物关系、人物评价的句子。
8. 筛选文中能表明作品风格、流派特点的句子。
9. 筛选文中能表明作品创作背景、创作意图的句子。
10. 筛选文中能表明作品艺术特色的句子。
四、注意细节把握
1. 注意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2. 注意事件发生的地点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3. 注意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
4. 注意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结果。
5. 注意事件发生的特点和影响。
怎样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江苏省射阳县中学蔡明)纵览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对现代文中关键语句的检测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关键语句的提取,二是关键语句的复位,三是关键语句的解说。
现分类述之:一、关键语句的提取提取,常见的有三种形式,一是指认提取,二是概括提取,三是选择提取。
例1.下边文段的中心句是:①大概是因为古来文人因袭之风大盛罢,所以较进步的文艺批评家都赞美“自成一家”的“独创”。
②然而此种赞美也只限于文艺的形式方面,小自用字练句,大至所谓“风格”。
③至于思想方面的“独到”,就受到大大的限制了。
④倘若尚不离乎“中庸之道”,那批评就是“好与人立异”,这已经是褒少贬多的口气;倘若跳出“中庸之道”的圈子,那批评就会说它是“怪癖”,而且意在“惊骇世俗”了。
⑤最后一着,是把“离经叛道”的罪状加于思想上太“独到”的人们。
答:____例2.传统愈悠久,妥协愈悠久,妥协愈多,愈不肯变,变的需要就愈迫切。
不再能委曲求全,于是旧传统和新风气破裂而被它破坏。
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又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
……这类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亲的事例,在文学史上常有……请用文中的词语,稍加组合,填入空格,不超过20字,注意前后衔接。
文中用“暴发户造谱牒”、“野孩子认父亲”作喻,来说明当时的现象。
例3.人的时间知觉,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在人头脑中的反映。
客观时间并没有因人的主观知觉而变快或变慢,这是肯定的。
但是,人的心理是复杂的,人对时间的心理反映是很有趣的。
在观念上,人们对待时间确有态度之不同,快慢之差别。
[]“怨人觉夜长,壮士嗟日短”,“人逢喜事日子快”,“人到愁时,度日如年”,这些都反映了人的处境所造成的时间知觉的快感和慢感。
……选哪一句填在方括号内最恰当?A.我国古代有许多诗词、谚语也说明时间有快慢之分。
抓关键语句的方法
抓关键语句的方法如下:
1. 明确问题:让学生或读者明确问题或主题,以便找到相关的语句。
2. 浏览全文:快速阅读文本,找出所有相关信息,识别重要段落和语句。
3. 识别关键词:使用关键词工具或其他技术,识别出与问题或主题相关的关键词。
这些关键词往往是关键语句中最重要的部分。
4. 确定逻辑关系:分析文章中的句子和段落,确定它们的逻辑关系,特别是那些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的句子。
5. 重点剖析:对那些关键性的句子进行分析,理解其含义和作用,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6. 练习运用:在进行阅读或其他活动时,经常运用抓关键语句的方法,不断提高其效率和准确度。
一、如何抓住关键词句?(一)抓住概括文章内容的关键词句我们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所以自然不能放过那些直接点明主题的关键词句。
在很多课文的标题或开头、结尾部分常常会出现直接点明文章主题的词句,这些词句就是我们细读文本的最好切入点。
所以我们要抓住那些凝练地概括全文或文章部分内容的词句作为关键,进行文本细读,透过文字表面,层层剖析,实现学生认识由浅入深地转化。
教学中我们要熟悉文章结构,紧抓这一类关键词句进行细读文本,引导学生快速解读课文,直奔主题。
当然,许多优美的散文也需要我们抓住这些中心句。
例如史梁珍老师上《我不是个好儿子》时,就是抓住“母亲不是大人物却并不失却她的伟大,她的老实、本分、善良、勤劳在家乡有口皆碑”这个能概括全文母亲形象的句子,特别是“老实、本分、善良、勤劳”这四个关键词细读文章,寻找主要的事例,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母亲普通这一形象的认识。
又抓住“伟大”这个凸显母亲另一形象的关键词研读文章,使学生理解母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地位,加深对于作者对母亲感情的理解及写作技巧的学习。
(二)抓住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往往是作者特意强调的词,必包含作者的深意,所以我们要抓住这类关键词进行文本细读,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揭开文章主题。
《济南的冬天》开头说“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结尾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应抓住开头带领学生细读文章,享受济南老城的阳光、济南山上的小雪、济南水的绿,欣赏济南冬天如诗如画美景,体会济南冬天的响晴,学习细致写景的方法;抓住结尾一句细致体会作者的对济南赞美、喜爱之情,作者喜欢济南,把它放在“冬天”这个特定时令里描述总的观感,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啊。
这样的结尾,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三)抓住印象深刻的关键词句一篇文章也许留给人们的最后记忆只是几个句子,但正是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句子赋予了文本魅力。
牢牢牵住牛鼻子相似的语句以下是与“牢牢牵住牛鼻子”相似的语句:
1.抓住关键,牵住牛鼻子。
2.牵牛要牵牛鼻子,干事要抓牛鼻子。
3.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
4.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善于抓住“牛鼻子”。
5.抓住关键环节,牵住牛鼻子。
6.牵牛要牵牛鼻子,工作要抓关键点。
7.牵住事物发展的“牛鼻子”。
8.抓住重点,牵住核心,才能把握大局。
9.抓住主要矛盾,牵住“牛鼻子”。
10.牢牢把握重点,牵住工作“牛鼻子”。
11.做事要抓住重点,牵住“牛鼻子”。
12.解决问题要抓住关键,牵住“牛鼻子”。
13.抓住核心问题,牵住“牛鼻子”。
14.抓住主要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牵住“牛鼻子”。
15.善于抓重点,牵住“牛鼻子”,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指导阅读教学实践勿忘抓关键语句
在指导阅读教学实践中,抓住关键语句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旨和重点内容。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勿忘抓住关键语句。
第一,了解文章
在进行指导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对文章进行全面的了解。
阅读文章时,教师需要仔细阅读每个段落,并标出关键语句。
关键语句通常是作者表达观点、结论或主题的句子。
了解关键语句有助于教师抓住文章的核心内容,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
第二,强调关键语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强调关键语句。
教师可以通过解释关键语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思考关键语句的作用和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重点。
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参考关键语句,回答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分析关键语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关联词和语气等方面。
关键词通常是文章中的重复出现的词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关联词是指文章中连接两个句子或两个段落的词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语气是指作者在表达观点时使用的词语和语气,可以帮助学生判断作者的态度和立场。
第四,提供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抓住关键语句的技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
教师可以给学生一段文章,要求他们找出关键语句,并解释它们的意思和作用。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一些题目,要求他们根据关键语句回答问题或写作。
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年级下册《天窗》教学——抓关键语句品童真想象【教学目标】1.认识“慰、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卜”,会写“慰、藉”等11个生字,会写“慰藉、扫荡”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关键语句,感受天窗带给孩子们的快乐。
【教学流程】一、回顾学法,揭示课题在学习《乡下人家》一课,我们切实落实了这个单元篇章页里面“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从一幅幅迷人的画面中感受到了作者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之情。
今天,我们要继续用上这样的方法,体会一下茅盾先生笔下的《天窗》传递出来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认识天窗(一)质疑课题,引发思考1.读到课题时,你有什么想问的吗?2.梳理问题:什么是天窗?天窗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写天窗?……3.带着问题去课文中找答案。
(二)聚焦课后习题一,初识天窗1.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思考:课文里的天窗到底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找到相关的词句,圈圈画画。
2.交流: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
可以看出天窗在屋顶上。
(出示插图)那斜斜的木头拼成的就是屋顶了,上面四四方方,开着一扇天窗,月光和星光就从天窗透进来。
3.那人们为什么要开天窗呢?(采光)4.齐读相关句子。
三、再读课文,了解天窗的作用(一)引发深入思考天窗除了采光,它还有什么作用吗?请默读课文剩下的几个自然段,找一找有没有一些关键句能帮助理解,用波浪线画出来。
(二)寻找、交流关键词句1.学生交流。
2.相机出示句子: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这时候,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3.齐读两个关键句。
(三)读准并理解“慰藉”的意思1.读准字音。
“藉”读“jiè”。
草字头下面的“耒”指的是一种农具,在《守株待兔》里面学过,它的本义是草做的垫子。
2.理解意思。
那“慰藉”是什么意思呢?(找近义词:安慰、抚慰。
)3.朗读句子。
抓关键词句,品文章之美作者:蒋明皓来源:《教育·综合视线》2021年第08期关键,即为重点,它占据C位,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力量。
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会把握关键语句,教师不仅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均衡用力,同样,学生也可以对文章删繁就简,把握精髓。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把握和利用关键词句呢?本文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为例,进行一些简要的阐述,期盼大家指正!一、宏观把握结构美古人常有宏观全局的思想,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比如“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在教学中,宏观把握即为从整体上感悟文本,以求达到广阔的阅读视角,欣赏文本的结构之美。
(一)读开头结尾——品脉络之美美的开头总是令人惊艳,充满继续阅读的欲望。
这篇文章也不例外,开头以树木之景入手,直指小兴安岭的最大特点,直入文章中心;以“树木”为引子,为下文做足了鋪垫,奠定了全文的基调。
开篇寥寥数语,却已统领全文。
再品文章结尾,一句“景色诱人”做结,将开头所提之景全部囊括其中,又甚是巧妙地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
而“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一座巨大的宝库”更是对文中其他段落的简要概括,直指景美物丰之特征。
开头总起,奠定文章基调;结尾总结,概括小兴安岭特点;中间按照“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介绍此处美景,这样一个总—分—总的结构便赫然出现在学生眼前。
结构之美,美在文章的脉络。
(二)读四季更替——品顺序之美《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从整体上宏观把握是一个很好的阅读视角,因为它结构清晰,层次清楚。
文章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到第五自然段结束,四个段落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
所以,在课堂开始之初梳理结构时,我便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小兴安岭的美丽的呢?通过初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学生很快便发现,文章2—5段段首分别出现了“春天”“夏天”“秋天”“冬天”的词汇,因此断定本文是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进行描绘的。
这确实不错,学生抓住四季的更替,很快便找到了线索。
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内心活动内心活动是一种内在的、无声的语言,带有较重的情绪色彩。
人们的内心活动,不仅和个人的年龄、职业、文化修养、性格特点、生活习惯等有关,而且和具体的事件、具体环境有密切关系。
通过人物的内心活动,可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因此,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人物内心活动。
在小学阶段,人物的内心活动主要是通过自己对自己说话、回忆、幻想、希望、梦幻、外表等方式表达出来的。
、用自言自语的方式描写内心活动如: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那也家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这是《穷人》一文中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等丈夫归来时在心里对自己说的话。
这一段心理描写,真实地写出了桑娜乐于助人的善良性格。
作为母亲,她可怜两个孩子;作为邻居,她必然要关心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作为五个孩子的家庭主妇,她会为今后的生活担忧。
所以她有些慌恐,有些矛盾,有些自责,同时又是那样坚定,因此在等待丈夫回来的时间里忐忑不安。
真实地反映出了一个穷人矛盾的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二、用回忆的方式描写内心活动如“过雪山的时候,有过这样的例子,战士用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旦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
”这是《金色的鱼钩》一文中作者通过回忆表现自己担心老班长起不来的内心活动。
三、用幻想的方式描写内心活动如“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同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小女孩赶紧擦燃了一大把火柴,火光让奶奶变得更加高大,美丽, 奶奶抱着小女孩,把把她搂在怀里,他俩在光明和幸福中飞走了。
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这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安徒生通过幻想反应小女孩渴望得到温暖、食物、关爱、快乐的内心活动。
把小女孩当时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腻曲折。
找关键语句的三个步骤咱平常读书看文章的时候,是不是经常感觉有点懵懵的呀,好像看了半天也没抓住重点呢?嘿嘿,别担心,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找关键语句的三个超有用的步骤哦!第一步呢,就是要像个小侦探一样,仔细去观察。
咱得把文章通读一遍,就像在迷雾中摸索,可别着急,慢慢走。
这时候呀,要留意那些特别显眼的词句,就好比黑夜里的星星,一下子就吸引到你的目光啦。
比如说一些特别强调的词汇呀,或者那种总结性的表述。
你想想,作者为啥要把这些词句写得这么突出呢?那肯定有它的道理呀!这就可能是关键语句在向你招手呢。
第二步呢,咱得开动小脑筋啦!别光看表面,得往深了想想。
比如说,这段话到底在说啥呀?它背后的意思是啥呢?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去分析。
有时候那些看似普通的句子,可能藏着大秘密呢!这就好像一个隐藏的宝藏,等你去挖掘。
要是你不去想,那可就错过啦!你说可惜不可惜呀?第三步呀,就是要把找到的关键语句串起来,看看能不能拼成一幅完整的图画。
这就像是拼图游戏,每一块都很重要,但只有都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能看到全貌。
如果有哪块拼不上去,那是不是就说明可能找错啦?这时候就得重新回头看看,是不是漏了什么重要的线索。
举个例子吧,比如说有篇文章讲一个人的成长经历,那像“我人生的转折点”“那一刻,我彻底改变了”这样的句子,不就是关键语句嘛!它们就像路标一样,指引着你理解文章的走向。
你要是不抓住它们,那可就像在迷宫里乱转啦。
找关键语句就像是在大海里捞针,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呢,但只要掌握了这三个步骤,就像有了指南针一样,能让你在文字的海洋里不迷路哟!所以呀,下次读书看文章的时候,可别再瞎看啦,试试这三个步骤,说不定会有大发现呢!咱得学会从茫茫字海中捞出那些最闪亮的珍珠,那才是最有价值的呀!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