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分析文中重要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 格式:pptx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49
重要词句段的含义与作用【知识梳理】一、理解词句段的含义:辨别词语和句子类型结构分析——首括句、过渡句、结尾句、呼应句;修辞分析——修辞句;主旨分析——含蓄句、文眼句;理解词句段的含义,即依据句子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综合分析理解意义。
二、理解词句段的作用:辨别设问目的,“作用”的变式有“理解、分析、赏析”,考虑形象性作用(词语运用的修辞及其他表达技巧),主旨表达倾向、感情色彩等(主观),描写对象特点(客观),结构性作用(在篇中的地位及点题、照应、过渡等方面)。
三、理解标题的作用:注重结合标题含义、标题特点、结合与文章的关系分析其作用。
以人物为题,主要点明写作对象和特点;以时间、地点为题,主要有创设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以景、物为题,主要有线索、表情、暗示主旨的作用。
许多标题概括或暗示了文章的内容重点;有的标题就是文眼,点明了文章主旨;有的标题奠定了感情基调,有的标题就是文章线索,是行文思路的表现。
【常见设问】1、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词语)的含义。
2、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3、分析小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
【分析感悟】分析近十年的高考真题,涉及词、句、段落以及标题的含义与作用的题出现频率比较高,设问角度多样。
有的直接宽泛地设问:“什么含义”“什么深刻蕴含”“什么作用”“什么效果”等,有的小角度设问:从情感角度、从情节角度、从谋篇布局角度、比较的角度等怎么样。
同学们可试着比较其异同,说说自己的感悟,明确复习及答题方向,规范答案。
【典例回顾】●小说[高考典题1](2021年新高考Ⅰ卷)《石门阵》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①是指现实中真实具体的门,即文中的“木头门”,如“木头门烧得开。
上次苏家峪不是给门板都烧光了”,木头门挡不住日本侵略者。
②是指石头门,众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大门”,“守住了大门不用关二门”,是指众志成城把侵略者挡在国门外。
如何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方法指导】句子的含义一般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的、耐人寻味的、对全文内容结构有重要作用的、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抒情议论方面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
体味和推敲这些句子的含义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析句子的意义和作用。
要能够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体味句子的意外之意,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
1、具体方法:1)、抓句子的主干。
注意修饰限制成分,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句子的内涵。
2)、抓关键词语。
如强有力的动词,富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以及一些特殊的副词等。
3)、找出修辞方法,分析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4)、根据语境揣摩句子的含义。
有些语句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中心,联系上下文,才能体会出其弦外之音。
5)、结合文章的社会背景来理解。
6)、从表达方式入手来分析句意。
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主题的作用。
7)、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
开头,总领下文;结尾;呼应或照应上文、开头、总结全文;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如何赏析句子:1)、从修辞手法上赏析(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2)、从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分析(点名中心、深化主题、前后照应、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等)3)、从语言风格上赏析(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风趣、辛辣讽刺、热情奔放、准确生动等)4)、从遣词用语的准确传神巧妙方面来分析(动词和形容词)5)、从描写的角度分析(听、视、嗅、味、触觉,色彩搭配,动静结合)6)、从表现手法上来分析(对比衬托、欲扬先抑、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即小见大等)3、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
【例题解析】一、③妻回来了,一听说父亲特意送梨进城,也埋怨起来:“爸,你以后别这样,知道吗,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卖梨的,才几毛钱一斤!”父亲被妻的话呛得没一声言语,一副局促不安的样子,仿佛自己走错了家门。
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上)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精析之五——《东方教育时报•高招周刊》2010年11月12日沈国全(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高级教师)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现代文阅读里的“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在这个考点里,动词变成了“分析”,前几讲我们讨论的考点,都是“理解”,这是两个难度不同的能力层级。
当然,分析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但分而析之,无论是在思维密度上还是在语言表达上都较理解有更高的要求。
我们还是通过经典试题的回顾来认识这一考点,并探讨解题的方法。
例1.第②段这句话的含义是。
(2分)(2010年上海秋考试卷)细解:原文相关语句是: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
这个句子倒装,调整过来是: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去天目山,(于是)变成一种夙愿和仪式。
“夙愿”,又作宿愿,意为一向怀着的愿望,久已有的愿望;“仪式”,指典礼的秩序形式。
从第一段来看,作者虽然说“无论是为了树,还是为了人”,但实际上不仅为了树,更是为了人。
这个人是革命先烈,牺牲于此,因某种原因作者及其家人一直没有去探望、缅怀,所以,成为夙愿,而“去天目山”的行为便也具有了某种“仪式感”。
解答文学作品词句的含义,不仅需要把握该词句概括的生活内容,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剖析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答案:去天目山,不仅是为了看树,更是为了缅怀先烈,这是积久的愿望和庄重的活动。
例2.第⑥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
(3分)(2008年上海秋考试卷)细解:相关文字是: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
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
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
高考语文核心突破--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一、知识梳理【基本要求】1.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结合语言环境辨析词句的含义。
2.能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或言外之意。
3.能体会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达作用。
【考点知识】1.此考点较多考查的是词语的含义、句子的含义及作用、段落的作用。
既在第一篇阅读,即议论、说明性语段阅读中出现,也在文学性语段阅读中出现。
属于常见考点,分值比较大。
2.词语:考查的词语主要是那些使用准确、精炼、形象、生动的词语,如“慧眼”、“巅峰之战”、“神话”、“不同凡响”、“体无完肤”。
“准确”,不仅指对外部特征概括得准确,还指对作者感情、体验、思想表达得准确;“精炼”,指的是高度概括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即通常所说的“词眼”;“形象、生动”是指可能是使用了修辞手法。
对这些词语我们在日常阅读中要留意玩味。
3.句子:考查的句子主要有四类,一般是:骈偶句、排偶与排比句、比喻句,以及秀句与警句。
前三类句子好懂,什么是警句和秀句呢?警句是指具有格言意味,往往能引起读者为之动心,为之思考而念念不忘的句子,如《琵琶行》里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
秀句是指文章中写得很形象很秀丽的句子,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前面例子里的“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也属于秀句。
这些句子同样需要在平时的阅读中细细体会,以提高自己分析句子的能力。
4.段落:段落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三类段落上,即开头、结尾、过渡段。
文章的开头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文章确立了标题以后,它首先是和标题直接相联系的,文章的开头往往首先要起点题的作用。
其次开头又是通向中心的入口,因此它又和中间部分的内容、全文的中心思想密切相关,同时要起启开下文的作用。
开头所必须具有的这两个作用,则是文章开头之法。
不论古今中外,以及各种文体的文章,几乎无一例外都会遵守这种开头之法。
分析文中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一、分析文段中关键词语的意义和作用在中考记叙文的阅读考点中明确规定:“语言品味,首要考查学生对语言材料的阐释说明、理解感悟、分析判断、归纳整理等能力,仔细体会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这就要求在阅读中要抓住关键词,结合具体语境赖分析他的特点及含义。
对关键性词语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结合特定语句,分析词语的含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讽刺义、双关义和其它特殊含义)(2)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判定词语的特殊含义;(3)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4)注意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5)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回忆鲁迅先生萧红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他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太忙了... ...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废了多少工夫,他不管。
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
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停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
”全楼都寂静下去,窗外也一点儿声音没有了,鲁迅先生站起来,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看玻璃窗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么量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想夜里那样高大。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分析重要句子〔或段落〕的作用一、概念解说:什么是文中的“重要句子”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而言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从作用上说,指那些能点明主旨的语句,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即人们常说的“文眼”。
②从语句特点上说,指那些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理解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句子。
③从内容上说,指那些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
④从表达上说,指那些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意的语句〔常常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⑤从结构上说,指那些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意有直接影响的语句。
此外,从出现的频率说,反复出现的句子也是重要的句子。
二.句子的作用可以从内容、结构和表现力〔艺术效果〕三个方面来分析评价。
1.从内容看:在记叙文性的文章中,从内容来分析的话,句子的作用主要是点明主旨或表达作者的主要感受;在主旨篇中我们提到过记叙文的主旨可以分为:1〕表现人物的品质〔写人的文章〕2〕揭示某种道理〔记事的文章〕3〕抒发某种感情〔写人或记事的文章〕4〕反映某种社会现象,表现某种主题〔记事的文章〕「实例分析」问:在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第3段中的"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这句话有什么意思?答:作者用排比的方式直抒胸臆,热情歌颂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和精神。
2.从结构看:在文章不同的位置,句子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1〕在文章的开头,总领全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或者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2〕在文章的结尾,总结全文,点名题旨,水到渠成;或者与开头前后照应,突出文章主旨。
3〕在文章语段中间,承上启下,使文章层次紧凑连贯。
「实例分析」问:在文章《驿路梨花》的最后一句,作者用陆游的诗句结束全篇:"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样写在结构上和内容上有什么好处?答:从结构上看,题文相应〔点题〕,从内容上看,形象地写出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升华了主题。
理解语段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一)语段中重要词语的理解1、考点精析: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本考点的考查内容主要有:(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4)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等等。
2、解题思路与技巧: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现代文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
这种理解不是孤立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做活的理解分析。
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
因此,只有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能揣摩出词语的确切意义。
2、遇到代词,从上查找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
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开始寻找,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去找。
3、由近及远,查找释句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他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
这些阐释性的句子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二)、理解语段中句子的含义A、考点精析: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其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它们之所以重要,或者是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或者是结构上的领起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或者是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