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营养支持(唐伟)
- 格式:ppt
- 大小:2.97 MB
- 文档页数:93
H型高血压患者检测血清补体C1q的临床意义唐伟;李琳;王琳【摘要】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检测血清补体C1 q的临床意义,不同Hcy浓度分组血清补体C1 q水平是否有差异.方法:将符合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的患者196例,分为H型高血压组(117例)和非H型高血压组(79例),分别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补体C1q水平;依据Hcy值的差异将H型高血压患者组又分为A、B、C 3组,A组:10μmol/L≤Hcy<15μmol/L,B组:15μmol/L≤Hcy<20μmol/L,C组:Hcy≥20μmol/L,比较不同分组血清补体C1q水平.结果:非H型高血压组补体C1q值水平明显高于H型高血压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26,P<0.05).H型高血压进一步分组,不同Hcy分组的补体C1q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21,P<0.05);对3组数据进行多重比较,A组血清C1q水平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4>0.05);A组血清C1q水平明显高于C 组,B组血清C1q水平明显高于C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H型高血压患者血清补体C1 q浓度,可作为判断H型高血压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对评价H型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8(031)024【总页数】2页(P3741-3742)【关键词】H型高血压;同型半胱氨酸;补体C1q【作者】唐伟;李琳;王琳【作者单位】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637000;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637000;川北医学院医学检验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11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人体蛋氨酸代谢的产物,目前研究认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相关,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摘要:目的: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
方法:以我院2021年4月到2022年11月收诊的52例胃癌患者为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康复情况上臂肌围、前清蛋白、清蛋白、总蛋白对比有差异,(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数据为7.69%、26.92%,对比有差异,(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为(2.45±1.02)d、(10.32±2.54)d和(3.74±1.47)d、(14.58±2.87)d,有差异,(P<0.05)。
结论: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营养支持状态,并且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低,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理想,住院时间缩短,这对患者病情改善有较大帮助,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疗效胃癌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在逐渐的提高,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胃癌的发生率在不断的身高,对于人们生命安全也有较大的威胁危害。
胃癌患者往往是采取手术治疗切除恶性肿瘤部分,但是在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会受到较大的影响,这就需要给予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改善患者营养状态,让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在胃癌术后患者中运用存在一定的应用效果差异,需要结合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案[1]。
以我院2021年4月到2022年11月收诊的52例胃癌患者为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情况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2021年4月到2022年11月收诊的52例胃癌患者为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情况进行分析。
对照组患者(26例)男性14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38-78岁,平均年龄为(52.12±14.21)岁,体重(70.32±8.54)kg;观察组患者(26例)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范围40-79岁,平均年龄为(52.64±14.23)岁,体重(70.34±3.26)kg,患者信息比较没有差异(P>0.05),有可比性。
我国医院营养科现状与发展临床营养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治疗中。
通过为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干预,对提高疾病的治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这一领域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
本文对目前临床营养的作用、我国临床营养支持的应用、临床营养医师的作用、医院营养科的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趋势等方面一一综述。
标签:医院营养科;营养医师;临床营养临床营养已经被公认为21世纪十大医学进展之一,它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学科的疾病治疗过程中。
通过为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营养支持干预,对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等起着重要的作用[1]。
然而,研究表明,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却很薄弱,在临床营养支持的应用、医务人员的营养意识、营养医师的工作现状和医院营养科的发展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与国外先进的工作模式有较大差距[2]。
1临床营养的作用临床营养支持自1968年Dudrick与Wilmore首创运用静脉营养(intravenous hyperalimentation)后,解决了肠道功能发生障碍时无适合途径供给营养的难题,带动了营养支持的发展。
随着临床营养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营养素不仅仅是提供能量、蛋白质等以维持机体正常功能,还具备很多的药理学作用,如具有免疫调控、减轻氧化应激、维护胃肠功能与结构、降低炎症反应,从而维护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3]。
Jones、Martindale等两位学者认为不宜再称为“营养支持”,而宜称之为“营养治疗(nutrition therapy)”[4-5]。
2 我国临床营养支持的应用有关调查发现,在我国每年数千万的住院患者中,需要营养支持疗法的比例为20%~30%,但实际接受治疗的比例仅为2%~3%,同时临床营养应用的合理性和相关知识普及性也存在不足[6]。
一些临床医师对机体应激状态下营养物代谢变化特点缺乏足够了解,对各种营养制剂的特点不够熟悉,在制剂种类的选择、剂量以及输注方式等方面往往很不恰当,以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也不显著。
70民生周刊 2024.03.11实事体内营养全靠输注肠外营养液维持,体重降至36公斤。
“肠道功能已受损,这很不利于病情恢复。
”医院临床营养科主管营养师杨栋会诊后,根据其病情及营养状况,安置鼻肠管,输注预消化型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肠内营养治疗。
同时,每日营养查房,监测营养状况,及时调整剂量。
20余天后,陈兰身体状况渐渐好转,由鼻肠管摄入转为由口进食,每天食量也有了上升,体重增长了6斤。
近年来,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过程中,营养治疗的作用日益彰显,临床营养学科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
然而,作为临床医学与营养学交叉融合形成的新兴学科,很多人对临床营养治疗不甚了解,认知和定位也停留在患者膳食服务上。
对此,绵阳市中心医院临床营养科注重宣传与实践相结合,多措并举为患者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伤病愈合康复。
在提供营养膳食服务的基础上,临床营养科开展营养风险筛查、营养状况评估、营养会诊、营养查房、营养咨询、肠内肠外营养治疗等,既做好膳食辅助支持工作,也参与临床营养治疗工作。
通过与临床各科室建立协作机制,科室营养师分区域深入临床科室和病房,与医生联合会诊,动态评估患者营养状况,进行精准干预与个体指导,用心做好患者营养“指导师”、个体化营养制剂“配制师”。
同时,积极参与院内多个多学科协作组(MDT),成立营养支持小组,真正实现了以营养助力临床诊疗,有力促进了患者的快速康复。
信息化赋能延伸服务为全面提升住院患者的临床营养诊疗覆盖面,近年来,各级医疗机构开始将临床营养诊疗模式向信息化延伸。
如何以信息化支撑临床工作高效运行?2022年,绵阳市中心医院组织医务科、护理部、信息科、收费科、医保科协商,在随着临床诊疗对营养治疗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更好满足群众多元化、个性化医疗健康需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要求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临床营养工作制度,开展住院患者的营养筛查、营养评价、营养诊断和营养治疗,推动营养相关慢性病的防治,推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F S M P )和治疗膳食的规范化应用。
我国临床营养学科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王 建1,2,易 龙2,舒晓亮3,糜漫天2,蔡东联4(1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营养科,重庆 400037;2第三军医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中心/重庆市营养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医学营养研究中心,重庆 400038;3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营养科,上海 200065;4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临床营养科,上海 200433)摘 要:发达国家营养治疗是一种规范的医疗行为,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科学、合理的营养治疗可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和减少机械通气时间,有效提高疾病的治愈率、改善临床结局,同时降低药占比及医疗支出、提高床位周转率。
而我国临床营养学科定位不清,临床营养学科长期落后于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成为我国医疗服务“木桶”中的“短板”。
再加临床营养人才缺乏,疾病患者的营养诊断、营养评价和营养治疗水平较低,相关政策和法规滞后,以及营养产业规模和技术整体落后,严重影响临床营养学科的发展。
解开制约临床营养学科发展的“瓶颈”,已经成为当前提高医疗保障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临床营养;营养诊断;营养治疗作者简介:王建(1970— ),男,湖南武冈人,博士,主治医师,从事临床营养医教研工作。
通讯作者:糜漫天(1964—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从事营养与食品安全教学科研工作。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2,18(7):5-9Food and Nutrition in China在发达国家,临床营养治疗已经成为一种规范的医疗行为,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但在我国因为临床营养学科作用定位不清、临床营养人才缺乏、相关政策和法规严重滞后、营养诊断和营养评价技术水平低下、营养产业规模和技术整体落后,导致我国临床营养学科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水平较低,临床营养学科发展缓慢。
临床营养治疗长期落后于整体医疗水平的发展,成为我国医疗服务“木桶”中的“短板”。
老年病人的循证营养支持韦军民唐大年朱明炜李冬晶学习目标:学习要点:按照WHO的标准,65岁以上为老年人。
我国于2001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住院病人逐渐增多。
老年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围手术期死亡率明显高于年轻人,尤其是老年急诊手术病人。
其原因主要是老年人生理储备功能不足和应激能力下降,以及伴有的各种急、慢性疾病。
而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老年人营养不良所致的贫血、免疫功能降低, 使手术、创伤或感染后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的危险因素增加。
老年人营养不良的类型可分为:(1)消瘦型:以能量不足为主;(2)水肿型:以蛋白质缺乏为主;(3)混合型:既缺乏能量又缺乏蛋白质。
病因上可分为:原发性营养不良和继发性营养不良。
原发性营养不良多为进食不足所致,继发性营养不良多为器质性疾病导致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所致。
即使在发达国家,老年人的营养不良也很常见。
国外资料显示:老年人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15 %, 老年病人的发生率为62%, 需要护理的老年住院病人的发生率为85%。
营养不良不仅是蛋白质—热量不足,也包括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不足。
正常老年人中,维生素C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20 %,维生素A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10 %,叶酸和铁离子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60 %, 锌离子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16.8 %,钙离子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18 %。
导致老年人营养不良的原因:老年人胃肠功能及认知功能的减退,伴随的慢性疾病、孤独、食欲降低、牙齿功能减退、药物性因素(药物对营养吸收和利用的影响)以及医源性原因等。
医源性营养不良的原因是指在住院期间,由于疾病或创伤(手术)等原因的限制,老年人营养的摄入量低于需要量,发生率为42%~56%。
一老年人营养代谢特点1基础代谢:机体组成的变化影响了营养代谢。
老年人肌肉组织和机体细胞总数量的减少,Na+-K+-ATP酶活性的下降,线粒体膜通透性的降低,导致基础代谢下降。
低代谢率可起延缓衰老的作用。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指导意见(草案)2006年5月工作小组成员(按姓氏笔划)万献尧李元忠汤耀卿刘大为安友仲林洪远许媛贾建国于凯江马晓春李维勤管向东严静曹相原邱海波目录1危重症与营养支持1.1营养支持概念的发展1.2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目的1.3危重病人营养支持原则1.4营养支持途径与选择原则1.5危重病人能量补充原则2肠外营养支持(PN)2.1应用指征;2.2经肠外补充的主要营养素及其应用原则;2.3肠外营养支持途径和选择原则。
3肠内营养支持(EN)3.1肠内营养应用指征3.2肠内营养途径选择与营养管放置3.3肠内营养的管理与肠道喂养安全性评估3.4常用肠内营养制剂选择4不同危重病人的代谢特点与营养支持原则4.1sepsis/MODS病人的营养支持4.2创伤病人的营养支持4.3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病人的营养支持4.4肝功能不全及肝移植围术期的营养支持4.5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病人的营养支持4.6急慢性呼吸衰竭病人的营养支持4.7心功能不全病人的营养支持5营养支持的相关问题5.1特殊营养素的药理作用5.1.1 谷氨酰胺在重症病人的应用5.1.2精氨酸在重症病人的应用5.1.3鱼油在重症病人的应用5.2重症病人的血糖控制与强化胰岛素治疗5.3生长激素在重症病人的应用6附表—主要营养制剂成分与含量表1 肠内营养制剂主要成分表2 氨基酸注射液表3 脂肪乳剂注射液1.危重症与营养支持1.1 营养支持概念的发展现代重症医学与临床营养支持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都已经历了约半个世纪的历史。
数十年来大量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住院病人中存在着普遍的营养不良;而这种营养不良(特别是低蛋白性营养不良)不仅增加了住院病人死亡率,并且显著增加了平均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的支出;而早期适当的营养支持治疗,则可显著地降低上述时间与费用。
近年来,虽然医学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住院重症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比率却未见下降。
其原因包括:社会人口老龄化;医学水平的提高使得重症病人生命延长、病情更加复杂迁延;应激时的乏氧代谢使得各种营养底物难以利用;严重的病理生理损害(意识、体力、消化器官功能)妨碍重症病人进食;部分慢性病人往往有长期的基础疾病消耗;病理性肥胖病人的增多;特别是许多病人在其入院时多忽视了营养状态的评估。
中国老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2022版)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老年患者(≥60岁)占重症医学科住院人数的比例已高达42%~52%。
老年患者器官功能代偿及再生能力下降,导致老年人发生重症疾病时,更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及衰弱。
营养不良对老年患者转归的影响更加突出,包括感染和压疮发生率增加、住院时间和恢复期延长、病死率增高。
因此,针对老年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尤其是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整体治疗策略中的关键环节。
现有国内外营养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的范围一般是成人或者非重症患者,而对于老年重症患者的肠内营养治疗则尚未予以明确规范,为了进一步规范老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策略,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牵头,制定了《中国老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专家共识(2022)》。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和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组织我国重症医学、老年医学、循证医学及临床营养领域的专家,对近年来国内外老年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领域出现的新证据进行总结,共同制定了本共识。
工作组由17名老年重症医学专家组成,每2~3名专家组成一个专题组,完成相关专题文献的查找和阅读、专家意见的收集,以及共识条目初稿的书写。
2020年11月起,经过3轮的共识会议集中讨论,初步形成了30条基本条目,所有参会专家再针对每个共识条目进行讨论。
参考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过程符合GRADE系统的推荐原则,采用改良的德尔菲法,组织所有专家对共识条目进行审阅,最终形成了19条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1:对于老年重症患者,应进行营养风险评估、进食吞咽能力评估和胃肠道功能评估。
2015年《中国老年人群营养与健康报告》指出,我国老年人群营养风险整体较高,48.4%的老年人群营养状况不佳,而老年重症患者营养不良的风险进一步增高。
在对老年重症患者实施营养治疗前,应进行营养风险评估。
2017年发表在Nutrients 上的一篇Meta分析总结了文献及研究中常用的老年患者营养筛查的相关指标和量表,发现微型营养评定(mini-nutritional assessment,MNA)是当前最常用的评估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