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59.00 KB
- 文档页数:7
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支持模式研究一、课题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疾病负担的增加,临床营养科在现代医院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营养支持作为临床营养科的重要部分,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在医院临床营养科中,营养支持模式的研究还相对不足,该领域有待进一步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二、课题意义1.临床指南的制定:通过研究医院临床营养科的营养支持模式,可以为临床指南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明确哪种营养支持模式对特定患者群体的治疗效果更佳。
2.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不同的患者可能需要不同形式的营养支持,通过研究不同营养支持模式的效果,可以为医院临床营养科提供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3.降低医疗成本:合理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营养支持模式,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费用浪费,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医疗成本。
三、研究内容1.医院临床营养科的现状调研:通过调研医院临床营养科的现状,了解不同医院营养支持模式的实施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营养支持模式的分类与评价:将不同的营养支持模式进行分类,并评价各个模式的优缺点,明确适用于不同患者情况的最佳营养支持模式。
3.营养支持模式的治疗效果评价:选取一定数量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模式的实施,并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估,比较不同模式的治疗效果,得出各个模式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4.营养支持模式的经济评价:从经济角度出发,评估不同营养支持模式在医疗成本上的差异,探讨如何在保证临床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医疗成本。
四、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目前关于临床营养科营养支持模式的研究进展,总结已有研究成果。
2.患者调查:选择一定数量的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了解营养支持模式对其治疗效果的影响。
3.模拟实验:在动物模型中比较不同营养支持模式的治疗效果,观察动物的生理指标变化。
4.医疗成本评估:对不同营养支持模式下的医疗资源利用情况进行数据收集和整理,进行医疗成本评估。
第1篇医院临床营养科年度工作总结一、前言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营养科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日益凸显。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院临床营养科在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全体工作人员团结协作,勤奋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现将本年度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回顾1. 硬件设施建设本年度,我院营养科的筹备工作已基本完成,肠内营养配制的硬件条件已经具备。
12月下旬,临床营养的肠内营养配制工作正式开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2. 医疗工作(1)业务量稳步增长:本年度,肠内营养支持患者数量逐渐上升,每日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患者保持在8人以上,肠内营养配置费22xx元。
(2)营养支持业务拓展:5月3日,肠内营养支持业务正式开诊,全科人员积极开展业务,认真制定肠内处方,规范肠内营养配置。
(3)营养会诊参与度提高:院内组织的疑难病例讨论和大会诊常规通知临床营养科参加,我科的业务水平得到了认可。
3. 教学与科研(1)教学方面:积极开展临床营养知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营养治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科研方面:参与多项临床营养相关课题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4. 科室管理(1)加强科室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2)加强与各科室的沟通与协作,确保临床营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工作展望1. 进一步完善临床营养科硬件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2. 深化临床营养支持业务,拓展营养治疗领域。
3.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科室整体业务水平。
4. 积极参与科研工作,为临床营养学科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过去的一年,我院临床营养科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继续发扬团结协作、勤奋敬业的精神,为医院临床营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2篇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转眼间,一年又即将过去,回顾过去的一年,我在临床营养科的工作中收获颇丰,现将个人年度工作总结如下:一、工作概述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认真履行临床营养科护士的职责,积极参与科室各项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肠内营养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一、概述作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医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它是指通过胃肠道给予患者全面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以满足患者的基本营养需求,促进疾病的康复和机体的恢复。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肠内营养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它不仅能够为不能耐受正常膳食的患者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力,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肠内营养还具有预防肠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优点。
肠内营养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和深化。
研究人员通过改进肠内营养制剂的配方和制备工艺,提高了其营养价值和生物利用率。
随着营养支持方式的创新,肠内营养的适应症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使得更多的患者能够从中受益。
肠内营养与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为深入了解肠内营养的机制和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肠内营养的应用范围广泛,涉及重症患者、消化道疾病患者、肿瘤患者等多个领域。
通过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手术耐受力,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
肠内营养还支持了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高了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肠内营养将继续在精准医疗、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肠内营养将更加精准地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案。
肠内营养作为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 肠内营养的定义与重要性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指通过胃肠道途径为机体提供代谢所需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以满足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疾病状态下的营养需求。
其作为临床营养支持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营养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其定义和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展和完善。
从定义上来看,肠内营养不仅涉及口服摄入的食物消化吸收,更包括通过导管等辅助方式,将特制的营养液直接输送到胃肠道中,使机体能够有效地吸收利用其中的营养成分。
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摘要: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被认为是营养支持的两大支柱。
肠外营养曾一度被人们认为是万能的营养良方。
但随着营养支持的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人们对胃肠道功能认识的不断加深,肠内营养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
由于其具有价廉、安全、有效、合乎生理、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等优点,已成为外科临床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1]。
随着肠内营养应用范围不断的扩大,其护理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护理措施也逐渐完善。
现就肠内营养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进展做一综述。
关键词:肠内营养;临床应用;护理;进展营养的重要性早为人们所熟知,无论在传统医学或现代医学中都很强调营养的作用。
实验研究证实肠内营养不但有供给营养的作用,且能改善肠粘膜的屏障功能。
于是, 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应用比例从肠外营养多于肠内营养逐渐转向为肠内营养多于肠外营养[2]。
1 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和肠内营养的目的营养支持按营养素进入人体的途径可分为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
肠内营养的目的不仅是改善肠道屏障功能,维持肠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还可以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加速门静脉系统的血液循环,促使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使营养物质中的营养因子直接进入肝脏,这是单纯肠外营养所不具备的作用[3]。
2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及禁忌症2.1适应症:由于肠内营养用于临床的时间比较晚,所以适应症尚不规范,普遍认为当病人因原发疾病或因治疗与诊断的需要无法经口、和不愿经口摄食,或摄入的食物不足以满足生理需要,且小肠吸收功能尚可耐受时,均可采用肠内营养[4]。
根据近几年来的资料统计, 有以下几种情况[5]:①营养不良患者的术前、术后支持治疗。
②严重的创伤、烧伤等高分解代谢的患者。
③肿瘤导致的营养不良。
④老年营养不良、畏食症。
⑥中风、昏迷等管喂治疗的患者。
⑦口腔、耳鼻喉科手术后需流质饮食的患者。
⑧消化管及食管的手术,术中可置胃管或空肠造瘘管,术后从第3 d 可以进行肠内营养,不仅能改善氮平衡,同时也有利于促进胃肠道功能与生理功能的恢复。
TPN的护理全肠外静脉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是当今临床一项重要的营养支持、治疗手段,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维护器官正常功能,增强免疫防御能力,提高生存率。
TPN系指通过静脉途径给予适量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达到营养治疗的一种方法。
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为外科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现将近年来胃肠外护理综述如下。
1 营养输注途径的选择静脉营养输人途径分为经周围静脉PN、经中心静脉PN和经周围到中心静脉PN。
1.1 中心静脉置管指由颈内、颈外、锁骨下等静脉置管进人上腔静脉或由股静脉、脐静脉进人下腔静脉的输入法。
采用16~20号单腔不透X线的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方法:参照周永坤等介绍的穿刺方法,在麻醉下采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
患者取仰卧位,头低10°~15°并向左侧旋转30°~45°,肩胛区放置小垫。
以锁骨内侧端上缘小切迹正上方1.0~1.5 cm 处为进针点,一般针干与皮肤呈30°~40°,针尖指向同侧乳头或尾端方向。
1.2 外周静脉置管采用Y型静脉留置针。
头皮静脉置管多选于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
肢体静脉置管多选前臂深静脉、桡静脉及手背静脉、下肢大隐静脉、足背静脉。
留置针能保留3d,其优点是操作简单,便于护理,并发症少。
1.3 经周围到中心静脉置管(PICC)特点是操作相对简便,便于护理,但费用较贵一般可保留3个月到一年。
2 营养液的配置2.1 配置顺序先将水溶性维生素及电解质微量元素加入葡萄糖液中,再加入氨基酸,然后加入脂肪乳剂,最后加入脂溶性维生素,边加边轻轻摇匀,避免剧烈振荡。
药液混合均匀后,应排出袋内的空气后再封口,并在袋上注明科室、床号、患者姓名及配制时间。
2.2 液体量的选择总液体量根据病人体重、病情而异,每日0.6~1.5 g·kg-1·d-1,热卡供给:每日100~150 kcal/kg,第1日给0.5~1.2 g/L葡萄糖,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输糖速度,从4~6 mg·kg-1·min-1逐渐递增,最高不超过12~14 mg·kg-1·min-1,48h后加用氨基酸、脂肪乳剂,氨基酸以0.5~1 g·kg-1·d-1,脂肪乳剂开始剂量为0.5~1 g·kg-1·d-1,如能耐受每日增加0.5~1 g·kg-1·d-1,直至2~3 g·kg-1·d-1,长期静脉营养者同时配加微量元素及多种维生素制剂。
第1篇一、前言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医疗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临床营养科作为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在此,我们对临床营养科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以期为未来的工作提供借鉴和改进的方向。
二、工作回顾1. 科室建设与完善(1)人员配置:经过一年的努力,临床营养科人员结构得到优化,现有医生6名,护士8名,营养师5名,行政人员2名。
其中,博士3名,硕士2名,高级职称2名,博导和硕导各1名。
(2)硬件设施:购置了先进的营养评估设备、肠内营养制剂配置设备、营养治疗床等,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制度建设:完善了临床营养科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了科室职责、工作流程、质量控制标准等,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 临床营养治疗(1)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对危重症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制定个体化营养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率。
(2)慢性病患者营养管理:针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开展营养教育和个体化营养指导,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3)肿瘤患者营养支持:为肿瘤患者提供营养评估、营养治疗和营养教育,减轻化疗、放疗等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3. 营养宣教与培训(1)开展营养健康讲座: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形式多样的营养健康讲座,提高公众营养健康意识。
(2)培训医护人员:对医护人员进行营养知识培训,提高其对营养治疗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3)开展营养师培训: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营养师培训,提高营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4. 科学研究与论文发表(1)开展临床营养相关研究:针对临床营养领域热点问题,开展临床研究,探索营养治疗的新方法。
(2)发表学术论文: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多篇临床营养相关论文,提升科室学术影响力。
5. 学科建设与荣誉(1)获得“2024年度医学营养减重教学单位”:区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从400多家报名单位中脱颖而出,获得该荣誉称号。
(2)承担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区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承担“上海市学生肥胖群体性防治与学校健康促进”项目,为我国肥胖防治工作贡献力量。
外科营养支持的概况和进展[ 08-10-17 09:25:00 ] 编辑:studa20作者:王艳勋,赵东晖,冀慎泉【关键词】外科营养;肠内营养;肠外营养外科营养支持疗法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与抗生素的发展、麻醉学的进步、重症监护与器官移植等一起被列入20世纪的重大医学进展[1]。
近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能起到“人工胃肠”作用的、以中心静脉置管提供营养支持为途径的肠外营养支持理论有效地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和生存率,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
1外科营养支持的历史和进展1.1肠外营养(PN)20世纪60年代,PN已经在欧洲和美国较普遍地应用于临床,10年后,在我国的应用也逐渐增多[2]。
1968年,Dudrick与Wilmore提出了热极一时的“静脉高营养”(intravenoushyperalimentation)疗法,实现了对肠道功能障碍患者有效的PN支持。
10余年后,对各类患者代谢改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认识到过高营养会加重器官负担而导致代谢紊乱引起严重后果,“高营养”一词也随之不再使用[3]。
1987年,Cerra提出了代谢支持(metabolicsupport)理论,旨在提供机体所需要的最低营养底物。
1989年Shaw提出了降低机体分解代谢或增加合成代谢的代谢调理(metabolicintervention)的构想[4]。
以上方法和构想虽非尽善尽美,但均在特定的时期指导了PN的临床应用,起到了推动其发展的作用。
近年来,PN从理论到应用形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目前认识到,PN的目的不仅是维持氮平衡,提供营养底物,更重要的是维护细胞代谢,改善机体整体功能,以促进患者康复[4]。
在应用方面,临床上将各种营养物质按比例配制成全营养混合液(totalnutrientadmixture,TNA),混合在三升袋里一同输入,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各种成分单独使用时的高渗问题,使输注营养更全面,更利于机体吸收,而且提高了操作便利性,减少了感染机会。
2024年肠外营养支持总结____年肠外营养支持总结摘要:肠外营养支持是一种为无法通过口服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提供营养的方法。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肠外营养支持技术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然而,尽管已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回顾了____年肠外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情况,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和改进措施。
通过对肠外营养支持的全面了解,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肠外营养支持;研究进展;临床应用;问题与解决办法一、引言肠外营养支持是指通过静脉通路向无法通过口服摄入足够营养的患者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
它广泛应用于临床上,特别是在重症患者、消化道手术后患者、肠功能衰竭患者等人群中。
肠外营养支持包括全肠外营养和肠外部分营养,通过静脉通路输入的合适的营养成分,能够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实践的发展,肠外营养支持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和完善。
二、肠外营养支持的研究进展____年,肠外营养支持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以下是一些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和成果:1. 肠外营养支持的机制研究:近年来,人们对肠外营养支持的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研究表明,肠外营养支持不仅能提供营养物质,还能通过调节免疫功能、维持肠道屏障功能、改善肠道菌群等方式对患者产生益处。
2. 肠外营养支持的新型技术:在肠外营养支持技术方面,研究人员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
例如,利用微生物群落转移技术改善肠道菌群的平衡,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改变食物的成分,使其更适合患者的需要等。
3. 肠外营养支持的个体化治疗: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个体化治疗逐渐成为肠外营养支持的一个重要方向。
根据患者的基因型、代谢类型等个体特征来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方案,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三、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肠外营养支持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重症患者和手术后患者中。
文献综述课题名称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指导教师xx学院基础医学院专业临床医学班级4班学生姓名xx 学号xx 开题日期xx文献综述正文: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营养支持治疗方法通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糖尿病、创伤、短肠综合征、食管癌、胃癌全胃切除围术期、胆囊疾病、肝硬化、慢性肾病、慢性危重病、肿瘤几类疾病的营养支持治疗的介绍,进一步了解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结论营养支持治疗已经成为救治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
但只有当我们恰当地把“营养支持”融入到“治疗”中来,才可以为需要营养支持的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
关键词:临床营养营养支持治疗到目前为止,营养同健康、疾病密切相关已近成为不可忽视的事实。
在现今的疾病治疗中,医护人员的职责,不再单单局限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患者的营养问题备受关注。
临床营养支持已经在内、外、儿科以及危重病领域中广泛应用,是救治危重病人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临床实践日益成熟。
临床营养支持已经被公认为21世纪十大医学进展之一。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营养不良会降低患者机体的抵抗力,使患者的手术和麻醉耐受能力减弱,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疾病病死率,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最终导致医疗成本和费用的提高峨然而,有关调查发现,在我国每年数千万的住院患者中,需要营养支持疗法的比例为20%~30%,但实际接受治疗的比例仅为2%~3%。
同时临床营养应用的合理性和相关知识普及性也存在不足,因此重视临床营养,提高患者的营养支持率,促进营养支持治疗的合理性、科学性非常重要。
20多年来,我国临床营养的发展非常迅速。
对外科代谢的深人认识,以及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现代观念的建立,为临床营养奠定了理论基础。
丰富的相关产品以及齐全的设备,又为临床营养的广泛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营养支持治疗已经成为救治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
而临床实践中仍存在营养支持不足及应用上的误区。
为进一步认识临床营养支持,综合了相关文献有关介绍营养支持的临床实践。
一、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常出现代谢紊乱及肠道功能紊乱,严重感染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主要死因。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占急性胰腺炎的10%~20%,病情重,病程长,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患者大多死于严重感染和多脏器功能不全(MODS)。
随着胰腺内、外分泌功能的损伤、应激反应、酶谱改变等,不可避免地导致全身性代谢紊乱、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减退,故肠内及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on,PN)支持治疗在SAP的救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在SAP病程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营养(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单独或者联合应用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及机体免疫功能,避免或减轻炎性细胞园子的过量释放和瀑布样级联反应(cascade)造成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和MODS,从而显著降低SAP的感染率和病死率。
因肠外营养易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及“过度营养”的问题,故强调早期放置鼻空肠管到Treitz韧带下方进行肠内免疫营养支持是安全有效的。
二、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支持糖尿病是一组由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目前在全球约有2亿患者,且呈逐年增加趋势。
糖尿病患者存在葡萄糖、脂质及蛋白质代谢异常。
在外伤、手术、感染等创伤应激状态下,机体分解代谢明显增强,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严重并发症。
糖尿病病人营养支持的目的是为了维持良好的代谢状况,避免血糖水平异常、水代谢紊乱、酮症或高渗性昏迷、感染及神经损害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维持人体所需各种营养成分的平衡,以减轻体重.武汉市中医院对住院的糖尿病患者156例进行了饮食营养支持与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创伤病人的营养支持腹部钝器伤/穿透伤病人——如可行须经肠道营养支持,其脓毒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支持者。
严重头部伤病人——早期首选EN支持,其转归与PN支持相似,而费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支持者。
不行或不耐受,则PN支持。
严重上病人——第7天不能成功行EN支持,则行PN;能耐受EN支持时须停用PN。
早期或延期EN支持:严重钝器伤/穿透伤病人——入院24h内开始EN支持,其转归优于72h内EN支持者。
烧伤病人——尽早开始胃内营养支持,延期>18hEN支持,胃轻瘫发生率生高,需PN支持。
严重头部伤病人——48h内不耐受胃内营养支持,须改为最好是Treitz韧带后EN 支持。
不完全复苏病人——不能直接小肠内营养支持,因不耐受可发生肠坏死。
腹部钝器伤/穿透伤病人接受剖腹术病人——应建立鼻空肠饲管或胃空肠饲管或喂养用空肠造口术,待休克复苏后尽早行肠道喂养。
严重创伤病人中,采用“足够”剂量精氨酸(Arg)和谷氨酰胺(Gln)强化的EN配方似乎可减少脓毒症并发症和缩短住院日。
其确切剂量和治疗持续时间尚未确定(CMT2005.1.6.P5-7)。
总之,创伤应激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营养物质的摄入不足和过度消耗成为急性期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突出矛盾,恢复期合成代谢旺盛营养物质需求增加。
若投以适当的营养支持能有效控制代谢紊乱,维持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增强免疫力,加速创伤修复。
四、短肠综合征患者的营养支持短肠综合征(SBS)指各种病因引起小肠广泛切除或旷置后,肠道吸收面积显著减少,残存的功能性肠管不能维持患者营养需求,而导致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各种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的综合征。
其病程临床分为急性期(2月左右)、代偿期(约1~2年)和恢复期3个阶段。
首先产生营养不良,继而器官功能衰竭,终致危及生命。
SBS通过合理的营养支持和肠道康复治疗,可促进残存肠道的代偿,令患者脱离PN,而长期生存,有些患者甚至被治愈。
五、食管癌、胃癌全胃切除围术期营养支持临床研究发现,围术期营养支持对营养状态良好者的预后无影响,但能降低中、重度营养不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缩短住院日。
强调对中、重度营养不良者,尤其术后处于应激状态的危重者应尽早进行营养支持。
适应症:营养不良患者术前即开始营养支持,术后继续施行。
术后7-10天因并发症不能恢复正常饮食者。
营养支持方案:术前存在消化功能紊乱的患者,以PN支持为主。
PN制剂——全合一混合营养液(包括葡萄糖、脂肪乳剂、水溶维生素、微量元素、电解质等)热量——25kcal/kg.d.蛋白质——0.2g/kg.d.术后营养支持方案与术前基本相同。
术后早期EN支持:多数中心和医师共识,EN从术后1-2天开始,第1天用5%G..S.250-500ml,逐渐加量,约4-5天内过渡到全EN。
鼻饲时,将EN素稀释、加热后经营养管匀速缓慢滴入。
鼻空肠饲管——目前广泛接受的安全、可靠、经济的术后EN途径。
如鼻饲后出现腹痛、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宜及时减速输入或间断输入。
盲目PN支持,会增加住院费用,导致并发症发生率上升。
相比之下,EN 支持在术后早期是更合理的选择。
免疫营养支持:临床研究显示,上胃肠道手术后患者,免疫反应迟缓,加入一些免疫营养素,如谷氨酰胺=肽、精氨酸(Arg)、ω-3FA等,可显著改善术后患者的转归,减少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降低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日。
六、胆囊疾病患者术后营养支持营养支持要点:1、术后6h内,10%G.S.静脉滴入,避免进食和饮水,以防发生呕吐或恶心感。
此后的晚餐、次日早餐可试进少量软质食物。
2、有证据证实,胆囊疾病术后,早期宜采用低脂肪、低胆固醇、含充足优质蛋白、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并至少维持2周。
3、术后摄入脂肪20g/d,胆固醇〈300mg/d.热量20-25kcal/kg.d.膳食纤维(DF),选可溶性DF。
保证足量饮水。
4、饮食采用清炖、清蒸方法制备的少渣软饭。
避免油炸、油煎食物十分重要。
七、肝硬化病人的营养支持患者营养状况:大标本临床调查发现:肝硬化病人大都处于高代谢状态,能量需求增加。
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达27%-87%。
其中,代偿期占30%,失代偿期占80%。
营养支持方案:代偿期:通常无需限制蛋白质摄入。
热量:30-35kcal/kg.d. 蛋白质:1.2g/kg.d.失代偿期:供给充足而合适的蛋白质和热量,避免热量过剩带来的严重后果,,包括高糖血症,高渗性病变,脂肪肝等。
热量:目前推荐无应激状态病人——30-35kcal/kg.d.应激状态病人——25-30kcal/kg.d.甚或更低。
(如手术后、感染、消化道出血等)热源物质:葡萄糖——180-200g/d. 输注速度3-3.5mg/min.中、长链脂肪乳(MCT/LCT)——1g/kg.d.输注速度0.1g/min.(其代谢迅速,氧化彻底,不在肝内沉积,被认为是肝硬化或肝功能不良患者理想的热源物质。
)蛋白质:目前推荐无肝性脑病——1.0-1.2g/kg.d.有肝性脑病——0.6-0.8g/kg.d.(病情控制后或治疗结果良好者可适当加量)支链氨基酸(BCAA)制剂——可调整肝性脑病患者血浆BCAA与芳香族氨基酸(AAA)比值,改善脑病症状有良好效果。
八、慢性肾病患者的营养支持慢性肾病(CKD)患者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一股脑眼不良,严重影响透析患者疾病的进程和生存时间。
有研究证实,血浆白蛋白<4.0g/dl. 死亡率明显升高;营养不良影响肾功衰患者的预后。
营养支持方案:A.尽可能通过增加进食解决营养不良状况,必要时采用管饲的方法。
B.PN支持:其总量占全良≤1/3,待机体适应后,逐渐增加剂量至全量的1/2-1/3。
一般实施1周后休息一段时间。
专家推荐,透析中肠外营养(IDPN),即血透从血液回路中输入各种营养物质,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
每周3次IDPN可加速蛋白合成,减少蛋白分解,扭转负氮平衡,有效降低营养不良发生和死亡率。
九、慢性危重病病人的营养支持慢性危重病(CCI)病人约占所有危重病人5%-10%。
这些病人都依赖营养支持。
通过精心治疗,许多病人可脱离机械通气,完成健康计划。
营养支持策略总体原则:·供氧最重要;·所有时间都提供充足营养;·BG维持在近于正常水平;·多器官受累采用特殊营养药治疗有帮助。
EN支持:胃肠道功能良好者都采用EN支持。
基本原则:EN支持尽可能提供所需能量和蛋白,不足部分PN支持补充。
建议优先提供充分的蛋白质支持器官功能、创伤愈合和免疫功能的代谢需要。
十、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
营养不良的程度与肿瘤类型、部位、大小、分期等有关。
非消化道肿瘤或早期肿瘤对肿瘤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要小于消化道肿瘤和中、晚期肿瘤。
但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出现一组以脂肪组织和瘦体组织丢失为特征的进行性营养状态恶化的症状,称为癌性恶变质,表现为食欲不振、进行性体重下降、贫血、乏力、衰竭、低蛋白血症、乳酸血症和高脂血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