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斜坡的启示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斜坡的启示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斜坡的启示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斜坡的启示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斜坡的启示

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和电教课件、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利用多媒体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5、图片出示两座高度相等、引桥长度不等的拱桥的图片。提问:如果你骑自行车上桥,上哪一座桥比较轻松些呢?说说你以往的体验和

感受。

6、谈话:为什么同样高的拱桥,骑到上面所要用的力气不一样呢?当引桥变得更长些时,引桥这一个斜面的坡度变得更小了。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斜面的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的实验记录

斜面坡度

(书本数)竖直提起所需的拉力、斜面的长度对小车拉力的影响的实验记录

斜面的长度竖直提起 60厘米、 90厘米、120厘米所需的拉力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

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

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利用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最新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 荆州市西门小学毛新艳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主问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改变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组织交流: 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随机罗列各因素,如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备后面活动中进行探究.) 5、还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对白,试试其他身边的小物体的沉浮,对影响沉浮的因素作进一步的思考.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部教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为人类祖先知道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索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道理。 。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教学材料 起子、刀、蔬菜、盒子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 的 集中话题1、问学生提到机械,想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出示一个有螺丝的盒子。 4、问学生,有人可以帮我打开吗? 5、出示起子。 6、出示一根蔬菜,让学生帮忙弄 成小片。 7、出示刀。 让学生知道生活离不开机械。 探索和调查 1、师告知,其实刚才我们用的起 子、刀就属于机械。 2、出示P2的图,让学生说说, 哪些是机械。 3、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为 机械? 4、出示机械的概念。(降低工作 难度) 5、再看P2图,哪些是机械。 6、讲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概念。 7、请同学说有区分图中的简单机 械和复杂机械。 1、首先眼降低大家 对机械的神秘感,不要觉 得机械离生活很遥远。 2、分几步理请机械概 念。并巩固。 3、从年代上体现机械 的不断进步。

《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

《斜坡得启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就是人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神奇得机械》中得第3课。对于简单机械方面得学习,《标准》要求“认识几种最简单得与最典型得机械,最好能让她们动手操作这些机械,真正体验到这些机械能提高我们得工作效率,能改善我们得工作环境。了解这些简单机械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得应用,每种机械有什么功能,大致可用于什么场合,会在自己得周围环境中做简单得应用,也可以让她们了解这些机械得改进、结合与发展,培养她们得创新意识。” 学生分析 我校五年级学生通过近三年得科学课学习,有了一定得操作能力,但还不够成熟,需要老师细致得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得描述偏向于表面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观察,去发现实验得本质特点。加之本课需要对实验进行反复得测量,得出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方能得出结论得科学探究方法,部分学困生在此可能会产生疑惑与厌烦,这时教师要有耐心指导。最后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时,要发挥能力强得学生带动能力差得学生,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得要素; 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得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得需

要,探究可能得答案; ?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得原理; 知识与技能:?1.知道斜面就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得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得功能及作用; ?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得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与感受科学探究得乐趣; 2.关注身边得简单机械得应用。?教学重点: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得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得需要,探究可能得答案; 教学难点:理解螺旋与s形就是斜面得变形与培养学生得实验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研究主题 1、图片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麻烦,瞧,要把这些桶装油搬上卡车很累、很不方便,您有好得解决办法吗? 2、学生交流解决方法。(可以用木板铺成斜坡……) 3、介绍斜坡,揭示斜面。 4、出示古人运用斜面搬运重物视屏:其实这个方法古人也经常使用。 5、根据您得经验运用斜面往高处搬运重物,它有什么作用呢? (省力、方便) 二、动手实践,探究斜面省力作用 1、提出问题:运用斜面这样搬运重物真得能省力吗?您有办法证明吗?

五年级下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师: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示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组织交流: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体积大小、轻重、形状、材料、是否空心等。)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切分萝卜、橡皮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推测: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的萝卜、橡皮,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2、学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记录表“预测”、“理由”这两列。 3、小组领小刀,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4、组织交流: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5、出示回形针和木块,引导思考: 一枚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把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还是沉的吗?把更多的回形针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还是浮? 一块木块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胶带把两块木块粘在一起??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沉与浮教学设计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4、组织交流:把我们的预测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预测正确的有哪些,预测不正确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预测理由,想一想物体的沉浮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三、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小组整理实验材料,留下水槽、萝卜、橡皮,装好另外几种物体放置一边,教师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引导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沉吗?推测把它切得更小会怎样。 萝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萝卜切成一半大小,还会浮吗?推测把它们切得更小会怎样。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1.3《斜坡的启示》D卷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1.3《斜坡的启示》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 (共5题;共5分) 1. (1分)下图中()最省力。 A . B . C . 2. (1分)螺丝钉的螺纹是斜面的变形。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旋进木头时() A . 越费力 B . 越省力 C . 难以判断 3. (1分)下列物品中,应用斜面原理制成的是() A . 跷跷板 B . 扳手 C . 购物商场的楼梯式电梯 4. (1分)人们利用斜面搬运重物是为了() A . 费力

B . 省力 C . 少移动距离 5. (1分)利用斜面将货物装上汽车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斜面越长越省力 B . 斜面越短越省力 C . 在货物重量和汽车高度一定时斜面越长越省力 二、判断 (共5题;共5分) 6. (1分)斜面是一种简单的机械。 7. (1分)斜坡只可以用来建设立交桥。 8. (1分)有时候斜面会让人费力。 9. (1分)自动扶梯是运用了斜面的原理。 10. (1分)螺丝钉是应用了斜面能省力的原理制成的。 三、填空 (共3题;共3分) 11. (1分)使用斜面会________,提升同一物体,斜面坡度________越省力。简单地说,斜面越________越省力 12. (1分)相同的高度时,斜面的长度越________,越省力。 13. (1分)斜面的变形有________。 四、问答 (共3题;共3分) 14. (1分)斜面是什么? 15. (1分)斜面是省力还是费力的?斜面的坡度和这又有什么关系? 16. (1分)阐述螺丝钉省力的原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1、谈话: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预设:在自由发表的前提下,及时抓住学生的错误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沉浮的兴趣。) 2、把砖块和木块分别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操作过程:把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出示砖块,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下沉过程,板书:沉。再出示木块,同样轻轻从水面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活动要点:规定放物体的操作要求,确定判断沉浮的标准。) 3、把塑料块轻轻放入水里,观察它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操作过程:先猜测塑料块的沉浮。再根据操作要求轻轻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情况,板书:浮。 (说明:若选择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块,可能会出现塑料块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体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说明是浮的。限于学生的认知能力,暂时回避“悬浮”概念。) 二、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教师从小袋子取出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 2、以小石块为例,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预测”、“理由”的填写,并建议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头符号来表示。 3、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预测”、“理由”这2行表格的填写。 4、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完成实验记录表。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3 斜坡的启示13-苏教版

《斜坡的启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等。 ◆能够搜集数据并发现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了解斜面的基本组成。 ◆知道斜面坡度大小与拉力变化的规律。 ◆知道斜面的变形螺旋及其作用。 ◆了解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结构: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逐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本课教学采用五个环节实施教学:“创设情境引入――实践体验――科学探究――联系实际——延伸课外”。

教学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测力计、小车、木板、三角形纸片、多媒体课件等。 分组实验器材:测力计、小车、木板、记录图(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研究主题 1、图片引入: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麻烦,想请同学们帮我解决一下。今天外面下雨了,我要把电动车放在教学楼里,可是教学楼前只有台阶,你们有没有好的办法帮我把电动车推进教学楼呢? 2、学生交流解决方法。(找男老师帮着推,可以用木板铺成斜坡……) 3、介绍斜坡(斜坡是由一块平面组成的,放置时一高一低,斜坡就是一个斜面,因为斜面可以省力,所以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4、出示南京古塔和金字塔的图片,介绍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斜面来搬运石头和泥土的。 5、根据你的经验,运用斜面往高处搬运重物,它有什么作用呢?(省力、方便)

二、动手实践,探究斜面省力作用 1、提出问题:一个斜面坡度大小对推电动车上坡有什么影响?下面让我们来做斜面坡度的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的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 3、学生提出假设:斜面可以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4、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1)先用弹簧秤直接提起小车,测量所用的力。 (2)在桌上放一本书,将长木板的一头搭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书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 (3)用弹簧秤拉着小车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弹簧秤应与斜面平行),观察并记录力的大小。 (4)逐渐增加书本的数量,依次测出用弹簧秤拉着小车沿斜面向上匀速运动所需要的力,并记录下来。 (5)每个坡度做3次实验,取平均值填入实验记录表中。 学生动手实验注意事项分析 师:实验怎样做已经知道了,在做实验之前谁还能说说我们在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拉?怎样读数? (1)用测力计垂直提起小车,读出读数。测力计在使用时要注意些什么?(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读数时眼睛要平视指针) (2)拉动木块时要匀速、缓慢。 (3)拉动方向需与斜面平行。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教版《科学》五(下)教案 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 1-1什么叫机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分析比较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能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能够在教师或同伴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机械,了解机械的作用;●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机器;●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机械是我们人类创造和使用的,意识到科学在不断发展进步;●为人类祖先制造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勇于探究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大力士”赛事1:请三名学生做如图滑轮拔河的比赛,同学预测结果,之后通过观看比赛结果引入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什么是机械”。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机械: 1.请学生出示课前填写好的有关机械的表格,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简要汇报搜集到各种机械。 2.教师出示简单工具实物及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二)说明机械的含义: 1.学生达成共识,明确以上出示的简单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具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哪些部分在工作,给我们带来什么方便,记录并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并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三)揭示机械的作用: 1.“大力士”赛事2:请两位学生进行如图转球棒比赛。请学生预测结果,并尝试讨论教学导入环节中的比赛与这次赛事中的机械所起的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用机械的对比活动,体会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讨论机械的哪些部分降低了工作难度,进一步揭示机械的作用。 (四)介绍古代机械: 1.教师出示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及金字塔建造图片,讲解古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启发学生分析古代工具是如何降低工作难度,让学生感受先人的智慧。 三、拓展活动 布置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当中还有哪些装置也属于简单机械,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1-2怎样抬高讲台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根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斜坡的启示》优秀教案

3.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以及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探究科学素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知道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实验探究斜面省力规律。 【教学难点】 螺旋是变形的斜面。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斜面、测力计、小车、记录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活动体验,感知斜面省力作用 1.课前请两名学生搬沙箱(很重)。 2.设问: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我们抬起来省力一点? 3.搭一斜坡,再次体验在斜坡上搬沙箱。 二、创设情景,揭示课堂研究主题 1.请两名抬沙箱的学生说说两次搬沙箱的感受。 课件出示: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类似的麻烦,要把一些重物搬上卡车很累、很不方便,我们常常会搭一块斜放着的板? 2.出示古人运用斜面搬运重物图片:其实这个方法古人也经常使用。 3.介绍斜坡,揭示斜面。(介绍斜面) 4.根据你的经验运用斜面往高处搬运重物,它有什么作用呢?(省力、方便) 三、动手实践,探究斜面省力作用 1.提出问题:运用斜面这样搬运重物真的能省力吗?你有办法证明吗? 2.学生设计实验,小组讨论。 交流:介绍斜面的拼搭方法。

问:单单测量出物体在斜面上提升的力就可以证明斜面能省力吗? 师:我们用木块做重物。 3.问:在做实验之前谁还能说说我们在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怎样拉?怎样读数? ①拉动木块时要匀速、缓慢。(教师必要时可以演示) ②拉动方向需与斜面平行。 ③在拉动的过程中读数,视线要与刻度一致。 ④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 4.学生分组体验活动。 5.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6.观察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7.交流发现:使用斜坡能省力、各组斜坡省力不一样。 四、实验探究,发现斜面省力规律 1.发现新问题:大家通过刚才的研究除了发现: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老师还发现每个小组用差不多重的木块,但是测得的数据是不一样的,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与斜面的坡度有关。 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斜面坡度大小是否对拉力有影响。 2.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研究新问题: ①在实验中,我们要改变什么条件? 教师出示斜面,你能搭出几种坡度不同的斜面? ②在实验中,什么条件一定要相同?(被拉升的物体、斜面长度……) ③为了让我们的研究更加科学,操作更加精确,实验的时候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3.学生分组开展探究实践活动。 (教师巡视,提示定时记录,填写记录表。) 4.组织汇报,交流并分析实验数据。你从这些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5.汇报实验结果: ①每次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 ②你的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小结:斜面坡度越大省力越少,坡度越小省力越多。 五、结合生活,认识变形的斜面 (一)认识变形的斜面 1.师:(课件出示三角形的山)你愿意从哪边坡爬这座山?为什么? 师:事实上,无论哪一边,我们真要直接上去,还是挺困难的。

3、斜坡的启示

课题1-3、斜坡的启示课时安排1课时 目标科学探究 1、能够就斜面角度的大小与用力关系提出假说,设计实验,进 行观察记录,揭示规律; 2、能发现身边一些利用斜面省力的事例。 科学知识 1、知道斜面也是简单机械,了解它就是一面斜坡; 2、知道斜面的角度影响拉力的大小,角度越小所需的拉力。 情感、态 度与价值 观 1、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证据; 2、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知道利用斜面可以省力。 教学难点发现斜面的角度越小越省力。 教具准备斜面、小车、弹簧秤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二次备课 导入新课一、认识斜面。 1、老师要把这桶矿泉水搬到桌面上,怎么办?学生交流解决方法。 2、图片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麻烦,瞧,要将电动车推上台阶、工人师傅将家具搬上卡车都很不方便,你有好的解决办法吗? 3、学生交流解决方法。 4、介绍斜坡,揭示斜面。 5、出示古人运用斜面搬运重物的图片:其实这个方法古人也经常使用。 6、根据你的经验运用斜面往高处搬运重物,它有什么作用呢?(省力、方便) 二、动手实践,探究斜面省力作用 1、提出问题:运用斜面这样搬运重物真的能省力吗?你有办法证明吗?

学习新课 2、学生设计实验: 3、引导活动:这是一辆小车,垂直提升小车要用多少力呢?搭建斜坡提升小车又要用多少力?想不想测量一下呢? 4、学生讨论实验做法: (1)用测力计垂直提起小车,读出读数。测力计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检查指针是否在“0”位,读数时眼睛要平视指针 (2)搭建斜坡,用测力计拉起小车,读出读数。用测力计在斜坡上拉小车的时候还要注意什么呢?(测力计要与木板相平,用力要均匀等) (3)拉动木块时要匀速、缓慢。(教师必要时可以演示) 5、学生分组体验活动:垂直提升小车与搭建斜坡提升小车 6、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7、观察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8、交流发现:使用斜坡能省力、各组斜坡省力不一样。 9、思考:为什么每组坡度省力不一样呢? 10、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 三、实验探究,发现斜面省力规律 1、发现新问题:大家通过上节课的研究除了发现:斜面有省力的作用,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提示:老师还发现每个小组用一样重的小车,但是测得的数据是不一样的,你们有什么疑问吗?也就是说:每一组的斜面省力多少也不一样,那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2、根据你的判断,认为哪个可能性最大?

五年级科学下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运动和力 第一课时我们的小车 教学目的: 1、通过用垫圈拉动小车,引导学生认识“重力”。 2、指导学生知道足够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 运动得越快。 3、指导学生学会安装用重力拉动小车的装置。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的关系。 教学准备:学生材料袋、车的图片、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提问:你们玩过玩具小车吗?玩过你们自己做的小车吗?你们在玩 小车时,有过什么发现? 2、谈话:虽然玩具小车和真正的车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都包含着很多 相同的科学道理。在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不同的方法使小车运动起 来,研究有哪些力影响它的运动,怎样影响它的运动。我们还要用 学到的知识和方法,设计和制造我们心中的赛车。 二、探究过程 1、认识各种车。 ·师: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车,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车了。你知道哪些种类的车? ·出示一些车的图片或影像资料,请学生辨认并讲述,老师进行一些补充介绍。 ·介绍香港太平山的缆车。 2、安装一个小缆车。 (1)让学生提提重物、用手掂书包、背书包等活动感受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压力,这就是重力。 (2)师:我们可以利用重力来拉动小缆车吗?看看桌上的材料,它们分别有什么用?

(3)分组安装,用垫圈把小车拉动,反复试几次。(教师巡视指导) (4)提问:你们认为是什么力使小车运动的?(垫圈的拉力、重力、重力产生的拉力) 3、探究拉力大小与小缆车运动的关系。 (1)师:各组的小缆车都在拉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了,但我发现各组 的小车快慢不一样,请你们推测一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推测:用手拉缆绳,使小车动起来,先估计最少用多少个垫圈可 以拉动小车,再推测拉力大小怎样影响小缆车的运动,把推测的结果 记录在表格中。 (3)小组讨论,汇报设计的实验方法。 提问:你们打算怎样用实验来验证推测是否正确呢? (4)分组实验、记录,教师巡视。 (5)汇报、分析实验结果:从记录表中你们发现拉力大小和小车快慢有什么关系? 三、小结: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拉力越大,物体运动得越快。 四、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斜坡的启示_苏教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斜坡的启示苏教版课文大体由四部分内容组成:第一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不方便,从而认识生活中的斜坡、发现斜坡可以省力;第二引导学生“探究斜坡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进行科学探究技能培训的重要环节;第三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认识斜面的变形螺旋;第四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斜面及螺旋在生产生活的应用。 本课结构遵循科学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经历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交流数据、获得发现、拓展运用这几个阶段,以讨论、观察、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认识斜面,了解斜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本课的设计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到认识斜面,到研究斜面的规律,再到后来生活中各种斜面的应用,都是来自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斜坡及斜坡的使用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他们看见过“搭建斜坡”推车、搬粮食、运货物,而且学生也有过在“斜坡”上向上推车很省力体验。生活中对于“斜坡”的感性认识,为本课教学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结合教材内容、要求和学生的认知体验,教学中,教师所要关注的并非是“斜坡”、“斜坡能省力”这些知识点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训练,引导学生对斜面是否省力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从学生的猜测到实验的结果,让事实说话,从最终的统计数据得出的结论中,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产生新问题:为什么一样重的小车在斜面上测得的拉力是不一样的?进而转化为研究的新课题:斜面坡度大小是否对小车拉力有影响。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亲历“探究斜坡坡度大小与拉力关系”的全过程。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利用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的技能。在这一节课中学生经历了一个典型的“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出假设,并且自己设计实验来检验假设的合理性,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的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 另外,学生对斜面的变形螺旋没有认识基础,而且学生在认识“直线斜面”到“螺旋”有一个思维的跳跃,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很好的认识螺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盘山公路是一种变形的斜面。在这里,先利用三角形围绕铅笔来模拟盘山公路,让学生利用实验得出的结论(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来指导自己爬山。通过设计爬山路线自然得出了盘山公路是根据斜面省力

斜坡启示教学设计 范文整理

《斜坡启示》教学设计_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单元第三课B类 教学内容: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以及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探究科学素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知道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斜面省力规律,斜面是变形的螺旋。 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测力计、平板两块、重物、实验记录、 演示实验材料:平板、测量器、小车、50本书、多媒体。,学生准备:螺丝钉、铅笔、三角形纸。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出示:填空 能够帮助人们或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为机械。

有些机械较复杂,它是有或的简单机械构成,这些复杂 的机械通常叫做。 杠杆是的机械,自行车是的机械。 二、情景导入: 观看录像。 谈话:工人师傅推着摩托车上这么高的台阶,遇到了困难,我们班哪位同学最聪明,能帮他出个主意? 学生回答。 观看录像。 讲述:通过录像情景,我们发现用木板斜搭在台阶上,省力了许多。像这样斜搭的木板装置叫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斜面。 板书:斜坡的启示。 三、实验探究斜面的秘密。 探究斜面的省力作用。 谈话: 工人师傅用木板斜搭在台阶上就很容易把摩托车推上去,那么斜面到底省力不省力呢?你能否利用桌上的实验材料 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呢? 介绍实验材料及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汇报实验结果。 小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探究斜面省力的规律 谈话:刚才有哪组测出重量相等,而拉力不一样,为什么?你能发现其中的秘密吗? 学生猜想。 谈话: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 出示: 斜面的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的实验 坡度 重物 拉力 0本书 0本书 0本书 我发现; 演示实验: 在教师的指导下找部分学生轮流参与。 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表格里。 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发现什么秘密。 小结:斜面的坡度越平缓越省力。 谈话:斜面越平缓越省力,那么,如果高度一定,斜面的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 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物体的沉浮:

《斜坡启示》教学设计_

《斜坡启示》教学设计_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B类 教学内容: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以及斜面在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说明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探究科学素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知道斜面的作用及其省力规律 教学难点:实验探究斜面省力规律,斜面是变形的螺旋。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测力计、平板两块、重物、实验记录、 2、演示实验材料:平板、测量器、小车、50本书、多媒体。, 3、学生准备:螺丝钉、铅笔、三角形纸。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出示:

填 空 1、能够帮助人们( )或( )的工具装置都可以称为机械。 2、有些机械较复杂,它是有( )或(

)的简单机械构成,这些复杂的机械通常叫做( )。 3、杠杆是( )的机械,自行车是( )的机械。 二、情景导入: 1、 观看录像。 2、 谈话:工人师傅推着摩托车上这么高的台阶,遇到了困难,我们班哪位同学最聪明,能帮他出个主意?

学生回答。 4、 观看录像。 5、 讲述:通过录像情景,我们发现用木板斜搭在台阶上,省力了许多。像这样斜搭的木板装置叫斜面。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 6、 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斜面。 7、板书:斜坡的启示。 三、实验探究斜面的秘密。 (一)、探究斜面的省力作用。 1、谈话: 工人师傅用木板斜搭在台阶上就很容易把摩托车推上去,那么斜面到底省力不省力呢?你能否利用桌上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呢? 2、介绍实验材料及注意事项。 3、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 4、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二)、探究斜面省力的规律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 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 为人类祖先知道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 勇于探索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道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学习成果评价 层次1:学生不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但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3: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探究能力: 层次1:不会比较、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但不能抓住本质进行比 较。 层次3: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也能抓住本质进行比较。教学材料起子、刀、蔬菜、盒子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 的 集中话题1、问学生提到机械,想到了 什么? 2、学生交流。让学生知道生活离不开机械。

3、出示一个有螺丝的盒子。 4、问学生,有人可以帮我打 开吗? 5、出示起子。 6、出示一根蔬菜,让学生帮 忙弄成小片。 7、出示刀。 探索和调查1、师告知,其实刚才我们用的 起子、刀就属于机械。 2、出示P2的图,让学生说说, 哪些是机械。 3、你觉得什么样的东西可以称 为机械? 4、出示机械的概念。(降低工作 难度) 5、再看P2图,哪些是机械。 6、讲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的概 念。 7、请同学说有区分图中的简单 1、首先眼降低大 家对机械的神秘 感,不要觉得机械 离生活很遥远。 2、分几步理请机械概 念。并巩固。 3、从年代上体现机械 的不断进步。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 教案全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导学案设计本 学校云南省十八连山镇雨汪小学 ——————————————————班级五年级 ——————————————————学科科学 ——————————————————教师卢智权 —————————————————— 第一课什么叫机械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分析,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能够通过对比,认识机械的作用。 能够在提示下调动生活经验对概念的外延进行搜索。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机械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科学在不断发展。 为人类祖先知道和使用机械的历史感到自豪。 勇于探索和发现工具中隐含的科学道理。 学习成果: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什么是机械和机械的作用。 知道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分。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1:学生不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但不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3:学生知道机械的概念也会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探究能力: 层次1:不会比较、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

层次2: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但不能抓住本质进行比较。 层次3:能够区分简单机械和复杂机械,也能抓住本质进行比较。教学材料起子、刀、蔬菜、盒子 过程与方法: *能够利用杠杆进行省力的操作。 能够找出杠杆上的支点。 能够分析阿基米德用杠杆撬起地球预言的原理。 能够通过实验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利用杠杆可以省力。 懂得杠杆的特点,了解杠杆省力的原理。 知道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