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温
- 格式:ppt
- 大小:1.16 MB
- 文档页数:25
逆温的知识点总结一、逆温的定义逆温是指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大气垂直温度分布随高度上升而不断增加的现象。
通俗地讲,就是大气层内部某一高度以上的大气温度高于较低高度的温度。
逆温的产生需要特定的气象条件,主要是空气的相对稳定性。
逆温的产生需要空气垂直稳定,垂直层流条件不良,或者对流减小,这样才能使得高处的空气温度得以升高。
二、逆温的形成原因1. 静稳条件:逆温的产生与大气的静稳条件有关。
如果大气层内或外的温度垂直梯度非常小或接近于零,则空气垂直稳定,逆温就容易形成。
通常逆温与静稳条件紧密相关,静稳条件是逆温形成的基础条件。
2. 地面加热:地面受到阳光的直接辐射,会吸收一定的热量,导致地表温度升高。
地表升温后,会向上传导热量,使得下一层空气受到加热。
当这一层空气由于静稳条件而无法上升时,逆温就形成了。
3. 下沉气流:当大气层内的下沉气流受到地形或其他因素的制约时,逆温也容易形成。
下沉气流会受到地形和高空风流的影响,使得空气密度增加和温度升高,从而形成逆温。
三、逆温的分类根据逆温的形成机制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地面逆温和高空逆温两种。
地面逆温是指大气层内部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逐渐升高的情况,通常在地表高度1000米以下。
高空逆温是指大气层内部大气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逐渐升高的情况,通常在地表高度1000米以上。
四、逆温的影响1. 大气环流: 逆温会影响大气环流的分布和强度,形成不同的气候现象。
对逆温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大气环流的规律和变化。
2. 植被生长: 逆温会影响植被的生长和分布,适当的逆温有利于某些作物的生长,但过高的逆温则会对植物产生不利影响。
3. 污染扩散: 逆温会限制大气中污染物的扩散,使得低层大气中的污染物无法有效排出,增加了空气污染的危害。
4. 气温变化: 逆温会导致气温分布的不均匀,影响当地的气温变化规律,对气温的预测和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五、逆温的应用1. 气象预测: 逆温的出现会对气象预测造成一定的干扰,了解逆温的形成机制和影响有助于提高气象预测的准确性。
逆温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即是说在数千米以下,总是低层大气温度高,高层大气温度低,显得“头重脚轻”。
这种大气层结容易发生上下翻滚,即“对流”运动,可将近地面层的污染物向高空乃至远方输散,从而使城市空气污染程度减轻。
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
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头轻脚重”从而导致大气层结(层次结构)稳定,气象学家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它像一层厚厚的被子罩在城乡上空,上下层空气减少了流动,近地面层大气污染物“无路可走”,只好原地不动,越积越多,空气污染势必加重。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 0米,气温降低0.6°C,主要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离地面愈高,受热愈少,气温就愈低。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C,称为逆温现象。
1.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空,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减弱,近地面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少,从而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
这种逆温黎明前最强,日出后自下而上消失。
2.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由于暖空气的下层受到冷地面或气层的影响而迅速降温(冷暖空气的温差较大),上层受影响较少,降温较慢,从而形成逆温。
主要出现在中纬度沿海地区。
3.地形逆温:它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较暖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气温的倒置现象。
或者冬季冷空气重,一沉聚谷底,造成下冷上热的现象。
(例子:果树,蔬菜等农作物不种谷底)。
逆温的形成条件
逆温是指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与通常情况下温度随着高度升高而降低的逆向情况相对应。
逆温的形成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形条件:逆温通常出现在山谷、峡谷、盆地等地形复杂、气流受限的地区。
这些地形特点使得山谷或盆地中的空气很容易被阻挡住,难以流动,导致空气在这些地区堆积,并在夜间逐渐冷却。
2. 太阳辐射和地面特性:太阳辐射会使得地表升温,如果地表反射率较低,吸收辐射的能量较多,则地表温度升高,可以引发逆温现象。
此外,特定地物或地表特征也能影响逆温的形成,如建筑物、柏油路面等可以吸收和储存热量,使得邻近的空气温度升高。
3. 天气条件:逆温通常发生在晴朗、无风、无雨、无云的夜晚。
这是因为晴朗的天气不会有云层遮挡太阳辐射,使得地表温度下降迅速;无风的气候条件使得空气流动减弱,难以将冷空气排走,从而使逆温形成。
总的来说,逆温的形成取决于地形、太阳辐射、地表特性和天气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不同地区的逆温形成条件可能有所差异。
地理逆温知识点总结一、逆温的基本概念逆温是指大气中温度随着升高而增加的气温垂直剖面。
通常来讲,地面的温度比高空温度高,因为地面受到太阳直射热能的影响,温度较高。
而当大气中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加时,就形成了逆温现象。
逆温在地理学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影响着气候、环境等方面。
逆温可以根据其形成原因和分布范围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地面逆温、大气逆温和局地逆温。
1. 地面逆温:地面逆温是指在风速较小或没有风的情况下,地表面与上面空气温度之间发生逆转的现象。
地面逆温经常出现在各种城市、山地谷地和河谷地带。
在城市中,由于建筑物和道路对太阳光的吸收和反射,使得城市中的地面温度高于周围地区,形成地面逆温。
2. 大气逆温:大气逆温是指在静稳天气条件下,大气垂直剖面出现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大气逆温在不同的气候类型中都有出现,特别是在干旱地区和高海拔地区。
3. 局地逆温:局地逆温是指在某些地方出现的温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局地逆温通常出现在山地和丘陵地区,由于地形的影响,使得局地逆温在局部范围内形成。
二、逆温的影响和作用逆温现象对地理环境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溶雪和冰雪融化:逆温会加速冰雪的融化过程。
在地面逆温的情况下,温度较高的地表会加速积雪的融化,导致融水增加,影响河流水位和地下水位。
2. 植被生长:逆温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和繁殖。
在地面逆温的情况下,温度高于周围地区,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3. 空气污染:逆温有利于空气污染的积聚。
在大气逆温的情况下,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使得大气层内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不易扩散,产生大气污染。
4. 气候变化:逆温现象对气候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逆温会影响大气层的温度分布,改变地球的辐射平衡,从而影响气候变化。
5. 区域微气候:逆温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地理环境中的微气候。
逆温使得局部地区的温度分布与周围地区有所不同,形成了区域微气候。
逆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
⑴辐射逆温: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形成的逆温。
晴朗无云的夜晚,地
面冷却快,越靠近地面降温越多,离地面越远降温越少,形成自地面开始向上的逆温。
随地面辐射冷却加剧,逆温逐渐向上扩展,黎明达最强。
日出后太阳辐射增强,地面增温,逆温自下而上消失
⑵平流逆温:暖气团平流到地面或水面,下层受冷降温,上热下冷。
热带气团向高纬度推进,出现大范围平流逆温
⑶下沉逆温:空气下沉压缩增温形成的逆温。
出现在高压区内(高
压气流下沉),范围广厚度大,天气晴好
⑷锋面逆温:冷暖气团相交形成锋,暖气团被迫抬升位于冷气团之
上形成逆温。
下面是冷气团控制上面是暖气团上热下冷。
只在冷气团才能观测到封面逆温
注:逆温阻碍空气垂直运动,大气层稳定,天气晴朗少变,大量烟尘、水汽凝结物聚集能见度变低,大气污染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