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I体系结构与技术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69.67 KB
- 文档页数:2
区块链技术在电子发票中的应用第1章引言 (3)1.1 电子发票的发展概述 (3)1.2 区块链技术简介 (4)1.3 区块链在电子发票中的应用意义 (4)第2章区块链基础技术 (4)2.1 区块链的架构与原理 (4)2.1.1 数据层 (4)2.1.2 网络层 (5)2.1.3 共识层 (5)2.1.4 合约层 (5)2.1.5 应用层 (5)2.2 共识算法 (5)2.2.1 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PoW) (5)2.2.2 权益证明(Proof of Stake,PoS) (5)2.2.3 股东授权证明(Delegated Proof of Stake,DPoS) (6)2.2.4 实用拜占庭容错算法(Practical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PBFT) (6)2.3 加密算法与隐私保护 (6)2.3.1 哈希算法 (6)2.3.2 数字签名 (6)2.3.3 零知识证明 (6)2.3.4 同态加密 (6)第3章电子发票系统现状分析 (6)3.1 电子发票业务流程 (6)3.2 电子发票系统存在的问题 (7)3.3 区块链在电子发票中的优势 (7)第4章区块链电子发票系统设计 (8)4.1 系统架构设计 (8)4.1.1 整体框架 (8)4.1.2 数据采集层 (8)4.1.3 区块链网络层 (8)4.1.4 业务处理层 (8)4.1.5 应用展示层 (8)4.2 数据存储与交互 (8)4.2.1 数据存储 (8)4.2.2 数据交互 (8)4.3 共识机制选择 (9)4.3.1 共识机制概述 (9)4.3.2 权益证明(Proof of Stake, PoS) (9)4.3.3 实用拜占庭容错(Practical Byzantine Fault Tolerance, PBFT) (9)4.3.4 混合共识机制 (9)第5章区块链电子发票的关键技术 (9)5.1.1 公钥基础设施(PKI) (9)5.1.2 数字签名 (9)5.1.3 身份认证协议 (10)5.2 智能合约应用 (10)5.2.1 智能合约编写与部署 (10)5.2.2 智能合约执行与监管 (10)5.2.3 智能合约升级与优化 (10)5.3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0)5.3.1 数据加密与解密 (10)5.3.2 零知识证明 (10)5.3.3 数据脱敏与匿名化 (10)5.3.4 访问控制与权限管理 (11)第6章区块链电子发票的核心功能实现 (11)6.1 发票开具与存储 (11)6.1.1 发票信息结构化 (11)6.1.2 发票加密存储 (11)6.1.3 发票唯一性标识 (11)6.2 发票流转与核验 (11)6.2.1 发票流转过程监控 (11)6.2.2 发票核验机制 (11)6.2.3 跨区域核验与协同 (11)6.3 发票报销与审计 (12)6.3.1 发票报销流程优化 (12)6.3.2 审计过程透明化 (12)6.3.3 数据分析与风险预警 (12)第7章区块链电子发票的应用场景 (12)7.1 餐饮行业应用 (12)7.1.1 防伪溯源 (12)7.1.2 数据安全 (12)7.1.3 便捷开票 (12)7.2 零售行业应用 (13)7.2.1 简化报销流程 (13)7.2.2 促进合规经营 (13)7.2.3 提高消费者信任度 (13)7.3 电子商务应用 (13)7.3.1 优化供应链管理 (13)7.3.2 防止刷单炒信 (13)7.3.3 提升消费者权益保障 (13)第8章区块链电子发票的政策法规与监管 (13)8.1 政策法规现状分析 (14)8.1.1 国家层面政策支持 (14)8.1.2 地方政策摸索 (14)8.1.3 现行法规的适应性分析 (14)8.2.1 监管需求 (14)8.2.2 监管挑战 (14)8.3 监管政策建议 (15)8.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15)8.3.2 加强技术监管能力 (15)8.3.3 强化跨部门协同监管 (15)8.3.4 加大政策宣传和培训力度 (15)第9章区块链电子发票的推广与实施 (15)9.1 市场推广策略 (15)9.1.1 政策引导与宣传 (15)9.1.2 市场细分与定位 (15)9.1.3 合作与联盟 (16)9.2 技术培训与支持 (16)9.2.1 培训体系建设 (16)9.2.2 技术支持与服务 (16)9.3 产业合作与生态构建 (16)9.3.1 行业应用拓展 (16)9.3.2 产业链整合与优化 (16)9.3.3 产业政策研究与建议 (16)第10章区块链电子发票的未来发展趋势 (17)10.1 技术创新方向 (17)10.1.1 隐私保护技术 (17)10.1.2 智能合约应用 (17)10.1.3 跨链技术 (17)10.2 行业应用拓展 (17)10.2.1 电子发票与其他业务融合 (17)10.2.2 产业生态构建 (17)10.2.3 政策法规支持 (17)10.3 国际化发展展望 (17)10.3.1 国际标准制定 (17)10.3.2 跨境电子发票应用 (17)10.3.3 国际合作与交流 (18)第1章引言1.1 电子发票的发展概述电子发票作为一种新兴的发票形式,逐渐成为财税领域关注的焦点。
系统工程师笔记1. 指令寄存器(IR ):用来保存当前正在执行的一条指令。
当执行一条指令时,先把它从内存取到数据寄存器(DR)中,然后再传送至IR。
指令划分为操作码和地址码字段,由二进制数字组成。
为了执行任何给定的指令,必须对操作码进行测试,以便识别所要求的操作。
指令译码器就是做这项工作的。
指令寄存器中操作码字段的输出就是指令译码器的输入。
操作码一经译码后,即可向操作控制器发出具体操作的特定信号。
2. .程序计数器(PC):为了保证程序(在操作系统中理解为进程)能够连续地执行下去,CPU必须具有某些手段来确定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而程序计数器正是起到这种作用,所以通常又称为指令计数器。
在程序开始执行前,必须将它的起始地址,即程序的一条指令所在的内存单元地址送入PC,因此程序计数器(PC)的内容即是从内存提取的第一条指令的地址。
当执行指令时,CPU将自动修改PC的内容,即每执行一条指令PC增加一个量,这个量等于指令所含的字节数,以便使其保持的总是将要执行的下一条指令的地址。
由于大多数指令都是按顺序来执行的,所以修改的过程通常只是简单的对PC加1。
当程序转移时,转移指令执行的最终结果就是要改变PC的值,此PC值就是转去的地址,以此实现转移。
有些机器中也称PC为指令指针IP(Instruction Pointer)3. 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取指令、分析指令并取操作数、执行指令。
PC保存要执行指令的地址,当要访问内存时,需将内存的地址送入存储器地址寄存器(MAR)中,向内存写入数据时,待写入的数据要先放入数据寄存器(MDR)中,程序中的指令一般在内存中,要执行时,首先要访问内存取得指令并保存在指令寄存器(IR)中。
即CPU首先要将指令的地址送入程序计数器(PC)中。
4. 软件系统测试侧路和测试方法---------------------------------------P5355. 软件进度管理(Gantt图和PERT图)----------------------------P499a) PERT关键路径——持续时间最长6. 补码1)正数的补码与原码相同,负数的补码等于原码按位取反末位加一。
计算机⽹络安全技术试题全含答案解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络安全》试卷⼀、单项选择题(每⼩题 1分,共30 分)在下列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题⼲的括号内。
1. ⾮法接收者在截获密⽂后试图从中分析出明⽂的过程称为( A )A. 破译B. 解密C. 加密D. 攻击2. 以下有关软件加密和硬件加密的⽐较,不正确的是( B )A. 硬件加密对⽤户是透明的,⽽软件加密需要在操作系统或软件中写⼊加密程序B. 硬件加密的兼容性⽐软件加密好C. 硬件加密的安全性⽐软件加密好D. 硬件加密的速度⽐软件加密快3. 下⾯有关3DES的数学描述,正确的是( B )A. C=E(E(E(P, K1), K1), K1)B. C=E(D(E(P, K1), K2), K1)C. C=E(D(E(P, K1), K1), K1)D. C=D(E(D(P, K1), K2), K1)4. PKI⽆法实现( D )A. ⾝份认证B. 数据的完整性C. 数据的机密性D. 权限分配5. CA的主要功能为( D )A. 确认⽤户的⾝份B. 为⽤户提供证书的申请、下载、查询、注销和恢复等操作C. 定义了密码系统的使⽤⽅法和原则D. 负责发放和管理数字证书6. 数字证书不包含( B )A. 颁发机构的名称B. 证书持有者的私有密钥信息C. 证书的有效期D. CA签发证书时所使⽤的签名算法7. “在因特⽹上没有⼈知道对⽅是⼀个⼈还是⼀条狗”这个故事最能说明( A )A. ⾝份认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B. ⽹络上所有的活动都是不可见的C. ⽹络应⽤中存在不严肃性D. 计算机⽹络是⼀个虚拟的世界8. 以下认证⽅式中,最为安全的是( D )A. ⽤户名+密码B. 卡+密钥C. ⽤户名+密码+验证码D. 卡+指纹9. 将通过在别⼈丢弃的废旧硬盘、U盘等介质中获取他⼈有⽤信息的⾏为称为( D )A. 社会⼯程学B. 搭线窃听C. 窥探D. 垃圾搜索10. ARP欺骗的实质是( A )A. 提供虚拟的MAC与IP地址的组合B. 让其他计算机知道⾃⼰的存在C. 窃取⽤户在⽹络中传输的数据D. 扰乱⽹络的正常运⾏11. TCP SYN泛洪攻击的原理是利⽤了( A )A. TCP三次握⼿过程B. TCP⾯向流的⼯作机制C. TCP数据传输中的窗⼝技术D. TCP连接终⽌时的FIN 报⽂12. DNSSEC中并未采⽤(C )A. 数字签名技术B. 公钥加密技术C. 地址绑定技术D. 报⽂摘要技术13. 当计算机上发现病毒时,最彻底的清除⽅法为( A )A. 格式化硬盘B. ⽤防病毒软件清除病毒C. 删除感染病毒的⽂件D. 删除磁盘上所有的⽂件14. ⽊马与病毒的最⼤区别是( B )A. ⽊马不破坏⽂件,⽽病毒会破坏⽂件B. ⽊马⽆法⾃我复制,⽽病毒能够⾃我复制C. ⽊马⽆法使数据丢失,⽽病毒会使数据丢失D. ⽊马不具有潜伏性,⽽病毒具有潜伏性15. 经常与⿊客软件配合使⽤的是( C )A. 病毒B. 蠕⾍C. ⽊马D. 间谍软件16. ⽬前使⽤的防杀病毒软件的作⽤是(C )A. 检查计算机是否感染病毒,并消除已感染的任何病毒B. 杜绝病毒对计算机的侵害C. 检查计算机是否感染病毒,并清除部分已感染的病毒D. 查出已感染的任何病毒,清除部分已感染的病毒17. 死亡之ping属于( B )A. 冒充攻击B. 拒绝服务攻击C. 重放攻击D. 篡改攻击18. 泪滴使⽤了IP数据报中的( A )A. 段位移字段的功能B. 协议字段的功能C. 标识字段的功能D. ⽣存期字段的功能19. ICMP泛洪利⽤了( C )A. ARP命令的功能B. tracert命令的功能C. ping命令的功能D. route命令的功能20. 将利⽤虚假IP地址进⾏ICMP报⽂传输的攻击⽅法称为( D )A. ICMP泛洪B. LAND攻击C. 死亡之pingD. Smurf 攻击21. 以下哪⼀种⽅法⽆法防范⼝令攻击( A )A. 启⽤防⽕墙功能B. 设置复杂的系统认证⼝令C. 关闭不需要的⽹络服务D. 修改系统默认的认证名称22.以下设备和系统中,不可能集成防⽕墙功能的是( A )A.集线器 B. 交换机 C. 路由器 D. 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23. 对“防⽕墙本⾝是免疫的”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B )A. 防⽕墙本⾝是不会死机的B. 防⽕墙本⾝具有抗攻击能⼒C. 防⽕墙本⾝具有对计算机病毒的免疫⼒D. 防⽕墙本⾝具有清除计算机病毒的能⼒24. 以下关于传统防⽕墙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A. 即可防内,也可防外B. 存在结构限制,⽆法适应当前有线⽹络和⽆线⽹络并存的需要C. ⼯作效率较低,如果硬件配置较低或参数配置不当,防⽕墙将成形成⽹络瓶颈D. 容易出现单点故障25. 下⾯对于个⼈防⽕墙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A. 个⼈防⽕墙是为防护接⼊互联⽹的单机操作系统⽽出现的B. 个⼈防⽕墙的功能与企业级防⽕墙类似,⽽配置和管理相对简单C. 所有的单机杀病毒软件都具有个⼈防⽕墙的功能D. 为了满⾜⾮专业⽤户的使⽤,个⼈防⽕墙的配置⽅法相对简单26.VPN的应⽤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分别是( A )A. 应⽤成本低廉和使⽤安全B. 便于实现和管理⽅便C. 资源丰富和使⽤便捷D. ⾼速和安全27. 如果要实现⽤户在家中随时访问单位内部的数字资源,可以通过以下哪⼀种⽅式实现( C )A. 外联⽹VPNB. 内联⽹VPNC. 远程接⼊VPND. 专线接⼊28. 在以下隧道协议中,属于三层隧道协议的是( D )A. L2FB. PPTPC. L2TPD. IPSec29.以下哪⼀种⽅法中,⽆法防范蠕⾍的⼊侵。
安全中间件技术分析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
随着网上信息安全问题的出现,安全中间件也应运而生。
安全中间件是实施安全策略、实现安全服务的基础架构。
随着网上交易的普及,安全也成了电子商务关注的核心问题:能否有效阻止黑客入侵、防止信息灾难事故、简化网络应用等,是考察有无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的标准;进行身份认证、身份鉴别、数字签名防止抵赖和篡改、交易数据的加密解密等,是保障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的重要手段。
安全中间件是保障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的重要手段,提供完备的信息安全基础构架,屏蔽安全技术的复杂性,使设计开发人员无须具备专业的安全知识背景就能够构造高安全性的应用。
安全中间件在分布式网络应用环境中,提供了网络安全技术,屏蔽了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的差异。
在研制开发安全中间件时,可以采用现有比较成熟和主流的分布计算技术平台。
目前主要有OMG的CORBA、Sun的J2EE和Microsoft DNA 2000,它们都有其各自的特点:CORBA的特点是大而全,互操作性和开放性非常好,缺点是庞大而复杂,并且技术和标准的更新相对较慢。
Microsoft DNA 2000(Distributed internet Applications)是在Windows2000系列操作系统平台基础扩展的分布计算模型,适用于Microsoft的操作系统平台,但是由于其依赖性强,因而在其它开发系统平台(如Unix、Linux)上不能发挥作用。
Sun的J2EE给出了完整的基于Java语言开发面向企业分布应用规范。
Java的很多重要特性使它非常适合中间件开发。
因为是与平台无关的,所以在Windows NT上开发的组件不需转换就可以应用于Unix和Windows平台。
另外,Java还提供一个功能丰富的类库,利用这个类库能够防止开发者重蹈错误的覆辙。
这种安全对于关键任务的应用系统是至关重要的。
J2EE将会对进行信息安全中间件开发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4年PKI安全应用产品市场环境分析概述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公钥基础设施是一种安全架构,用于建立和维护公钥加密系统中的身份验证和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PKI安全应用产品市场是指提供与PKI技术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
本文将对PKI安全应用产品市场的环境进行分析。
市场概况在过去几年中,PKI安全应用产品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PKI安全应用产品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必备工具。
PKI安全应用产品市场包括PKI证书颁发机构(CA)、PKI安全硬件设备、PKI安全应用软件等。
市场驱动因素1.信息安全意识增强:随着网络犯罪的频繁发生,企业和个人对信息安全的需求越来越高。
PKI安全应用产品可以提供身份验证、数据传输加密等功能,满足了用户对信息安全的需求。
2.法规合规要求:随着数据保护法规的强化,许多行业要求在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采用安全机制。
PKI安全应用产品可以帮助企业满足法规合规要求。
3.数字化转型的推动: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需求安全的身份鉴别和数据传输机制。
PKI安全应用产品可以满足这些需求。
4.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网上交易和数据传输。
PKI安全应用产品可以提供安全的移动身份验证和数据传输保护。
市场挑战和机遇1.竞争加剧:随着PKI安全应用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提供更安全、更便捷的解决方案,以保持竞争优势。
2.技术变革: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革,PKI安全应用产品市场也面临着技术更新的挑战。
企业需要密切关注技术趋势,及时调整产品策略和创新开发。
3.安全性问题:在PKI安全应用产品的开发和部署过程中,安全性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企业需要加大对安全性的投入,保护用户的信息安全。
物联网身份认证解决方案探讨郭茂文【摘要】阐述了物联网身份认证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物联网身份认证所涉及的对称密钥和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比较了基于证书的 PKI、标识密码和 CLA 三种技术方案,结合物联网身份认证行业动态,提出了建立以 SIM/eSIM 为核心和安全载体的物联网统一认证解决方案的建议.【期刊名称】《广东通信技术》【年(卷),期】2019(039)002【总页数】6页(P24-28,35)【关键词】物联网身份认证;对称密钥;非对称密钥;SIM/eSIM【作者】郭茂文【作者单位】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1 引言当前,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不断涌现出新的商业模式和行业产品解决方案,如智慧物流、自动驾驶、智慧家居等。
不过,物联网的发展还面临着应用场景复杂、产业标准不统一、安全考虑不完善等多种挑战。
尤其是安全方面,近年来,物联网领域爆发出了一系列安全事件,比如:(1)2016年10月,美国东海岸DNS服务商Dyn遭遇DDoS攻击,此次DDoS攻击事件很大部分来自物联网和智能设备,如网络摄像头、DVR等物联网设备。
(2)2017年10月,LG智能家居设备存在漏洞,黑客远程劫持LG SmartThing 家用电器,包括冰箱、干衣机等,有可能对用户的日常生活产生危害。
(3)2018年6月,三一重工价值近十亿的泵车失踪案宣判。
结果显示,犯罪分子通过源代码找到远程监控系统的漏洞,得以解锁设备。
可见,在物联网时代,构建可信的认证和身份管理解决方案,确保设备安全连接,使用者安全授权和访问,是整个行业必须面临的重大研究课题。
2 物联网身份认证概述物联网的身份认证所面临的挑战比传统互联网更大。
主要表现在:很多物联网设备应用环境恶劣,容易遭受物理破坏、篡改和信息窃取;物联网设备更新升级困难,无法及时修补安全漏洞,攻击者利用漏洞获得身份信息与其它节点进行通信;物联网设备资源和计算能力受限,资源需求较高的安全加密技术可能无法应用。
PKI技术及其应用的分析
邓晓军
【期刊名称】《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年(卷),期】2008(018)006
【摘要】主要阐述构建网络安全基础与核心技术--公钥基础设施(PKI,Public Key Irlfrastructure),它是解决网络交易和通信安全问题的一套完整解决方案.对PKI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其中包括PKI组成、证书认证机构CA,给出了它的实际应用和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讨论了在我国开展PKI应用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推广PKI观念、规范PKI建设等相关的解决办法.【总页数】4页(P144-147)
【作者】邓晓军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信息工程系,湖南,株洲,4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08
【相关文献】
1.PKI技术在电子商务安全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分析 [J], 范婕;贾伟;赵卫东
2.PKI技术在安全电子邮件的分析及其应用 [J], 张娴
3.PKI技术在电子邮件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分析 [J], 富志伟
4.PKI技术在电子邮件中的应用及其安全性分析 [J], 富志伟
5.基于PKI技术在电力系统信息网络中的安全应用分析 [J], 唐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商用密码技术要求》使用指南《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商用密码技术要求》使用指南《<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商用密码技术要求>使用指南》编写组目录一、引言 (6)二、密码框架保护 (10)1、信息系统密码保护框架 (10)2、密码保护技术体系 (11)2.1、密码基础设施 (14)2.2、密码设备 (14)2.3、密码服务 (14)2.4、密码技术支撑的安全服务 (15)三、密码保护实施要求 (17)1、集成单位选择 (17)2、方案设计、产品选型与集成实施 (17)2.1商用密码系统建设方案的设计 (17)2.2产品选用 (18)2.3商用密码系统建设方案的实施 (18)3、系统安全测评 (19)4、日常维护与管理 (21)5、安全监督检查 (21)附录一:第一级信息系统密码保护 (22)1、第一级基本技术要求中的密码技术应用需求分析 (22)1.1物理安全 (22)1.2网络安全 (22)1.3主机安全 (23)1.4应用安全 (23)1.5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24)1.6总结 (24)2、密码通用技术要求 (25)2.1功能要求 (25)2.2密钥管理要求 (25)2.3密码配用策略要求 (26)2.4密码实现机制 (26)2.5密码安全防护要求 (26)3、典型示例 (26)3.1信息系统概述 (26)3.2密码保护需求 (26)3.3密码保护系统设计 (27)3.4密码保护系统部署 (27)附录二:第二级信息系统密码保护 (29)1、第二级基本技术要求中的密码技术应用需求分析 (29)1.1物理安全 (29)1.2网络安全 (29)1.3主机安全 (30)1.4应用安全 (31)1.5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32)1.6总结 (33)2、密码通用技术要求 (33)2.1功能要求 (33)2.2密钥管理要求 (34)2.3密码配用策略要求 (35)2.4密码实现机制 (35)2.5密码安全防护要求 (36)3、典型示例 (36)3.1信息系统概述 (36)3.2密码保护需求 (36)3.3密码保护系统设计 (37)3.4密码保护系统部署 (38)附录三:第三级信息系统密码保护 (39)1、第三级基本技术要求中的密码技术应用需求分析 (39)1.1物理安全 (39)1.2网络安全 (40)1.3主机安全 (41)1.4应用安全 (43)1.5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44)1.6总结 (45)2、密码通用技术要求 (46)2.1功能要求 (46)2.2密钥管理要求 (48)2.3密码配用策略要求 (49)2.4密码实现机制 (50)2.5密码安全防护要求 (50)3、典型示例 (51)3.1信息系统概述 (51)3.2密码保护需求 (51)3.3密码保护系统设计 (53)3.4密码保护系统部署 (54)附录四:第四级信息系统密码保护 (57)1、第四级基本技术要求中的密码技术应用需求分析 (57)1.1物理安全 (57)1.2网络安全 (57)1.3主机安全 (59)1.4应用安全 (61)1.5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63)1.6总结 (64)2、密码通用技术要求 (65)2.1功能要求 (65)2.2密钥管理要求 (67)2.3密码配用策略要求 (69)2.4密码实现机制 (70)2.5密码安全防护要求 (70)3、典型示例 (70)3.1防伪税控系统概述 (70)3.2密码保护需求 (71)3.3密码保护系统设计 (73)3.4密码保护系统部署 (75)附录五:第一至四级基本技术要求中的密码技术应用需求汇总 (77)一、引言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是国家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基本制度。
PKI技术分析研究摘要基于PKI的电子政务系统,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安全信息技术和PKI建模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我国的电子政务也在得到不断的发展。
本文从公开密钥基础设施PKI、基于PKI的公钥技术、PKI体系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论证,并对其应用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电子政务PKI体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方法。
关键字:公开密钥基础设施PKI ,公钥技术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PKI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system based on the PKI has obtained the rapid development. Its security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PKI modeling technology are also in consummation, and our country's electronic government affairs are obtaining the unceasing development.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systematical analysis and the proof from the three aspetcs of the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PKI, the public key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PKI, and the PKI system application, and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discussion about its application technology, which provides the important basi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electron government affairs PKI system.Keywords: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PKI, the public key technology目录摘要 (i)引言 (1)1 公开密钥基础设施PKI (2)PKI基本原理 (2)PKI的基本构成 (2)2 PKI提供的服务 (3) (3)支持密匙管理 (5)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 (6)3 基于PKI的公钥技术 (6)公钥加密 (6)数字签名 (7)4 PKI体系的应用 (7)PKI应用技术 (7)PKI应用前景 (8)5 PKI应用和发展 (10)虚拟专用网络(VPN) (10)安全电子邮件 (11)Web安全 (11)电子商务的应用 (12)结论与谢辞 (13)参考文献 (15)引言全球经济发展正在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初见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