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阴阳五行基础知识(建议收藏)一、阴阳的相互对立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男、淡的、发散等,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女、浓的、收敛等,都属于阴。
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而如上与下、左与右、南与北;天与地、动与静、升与降等等,其中上属阳,下属阴;左为阳,右为阴;南为阳,北为阴;天为阳,地为阴;动为阳,静为阴,升属阳,降属阴。
此外,气—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属于阳。
精—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主凉润、宁静、抑制、沉降,属于阴。
人体内部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人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因其功能以静为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阳,因其功能以动为主。
五脏之中又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
在经络之中,也分为阴阳。
经属阴,络属阳,而经之中有阴经与阳经,络之中又有阴络与阳络。
就十二经脉而言,就有手三阳经与手三阴经之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之别。
在血与气之间,血为阴,气为阳。
在气之中,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等等。
凡是亢奋的、兴奋的、热的、动的、强壮的、光明的、无形的、轻清的等具有积极特性的事物都属于阳,凡是衰退的、抑制的、冷的、静的、虚弱的、晦暗的、有形的、重浊的等具有消极特性的事物都属于阴。
此外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即阴中有阴阳,阳中有阴阳。
以昼夜而言,则昼为阳,夜为阴。
在自然界中,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气候的变化,夏季本来是阳热盛,但夏至以后阴气却渐次以生,用以制约火热的阳气;而冬季本来是阴寒盛,但冬至以后阳气却随之而复,用以制约严寒的阴。
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阴阳五行调理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阴阳五行调理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人体和自然界的万物都归纳归纳为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并与五行相互关联。
一、阴阳调理的基本原理中医强调“阴阳平衡”,这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阴阳理论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必须保持阴阳两个方面的平衡和协调,以保持机体的平衡运转。
如果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阴阳理论在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师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发现患者体内的阴阳不平衡,并通过中药调理阳气或补益阴精等方法,以恢复健康的阴阳平衡状态。
二、五行调理的原则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是紧密的,人体的生理与病理状态也与自然界的五行密切相关。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每个元素都有其独特的性质和功能。
在中医的五行调理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在药物选择、食疗、针灸等方面进行相应调节。
例如,对于体内火旺的患者,可以通过使用一些寒凉的中药或食物来平衡体内的火气。
三、调理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的阴阳调理和五行调理在饮食方面都有一定的体现。
根据阴阳五行理论,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质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食物来调理身体。
例如,对于体内阳气过盛的人,可以选择一些寒凉的食物,如苦瓜和菠菜,以帮助平衡体内的阴阳。
2. 中药调理中草药是中医调理阴阳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师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选择相应的中药组合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例如,对于阴虚体质的人,医师可能会开具一些滋补阴精的中药,如枸杞子和山药。
3. 针灸调理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它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针灸在中医调理阴阳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针刺足三里穴可以调整脾胃的功能,平衡体内的阴阳。
四、阴阳五行调理的应用中医的阴阳五行调理方法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
无论是传统的中医药疗法还是现代的中西医结合疗法,都离不开阴阳五行调理的原理。
阴阳五行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应用阴阳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中重要的概念。
它来源于古代中国哲学思想,被应用于中医学中,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及治疗方法。
阴阳五行理论的运用使得中医学具备了独特的分析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下面将介绍阴阳五行在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应用。
一、阴阳五行概述阴阳五行即阴阳和五行,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阴阳象征宇宙间的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是宇宙间万物发展变化的基础。
阴阳相互转化、相互制约,在生理、病理和治疗中均有具体应用。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中医学将五行应用于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以分析和治疗疾病。
二、阴阳五行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1. 分析体质中医通过阴阳五行理论来分析一个人的体质。
根据五行对应的脏腑和臓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体质属于阴性还是阳性,以及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比如,阴性体质的人容易体寒,阳性体质的人容易体热。
2. 诊断疾病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搏等来诊断疾病。
观察舌苔可以判断患者体内阴阳气血的平衡与否,脉搏则反映了患者体内五行元素的相对充盈程度。
通过这些观察,中医可以诊断出患者的疾病类型,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阴阳五行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1. 药物治疗中药的选择和配方往往考虑到药性的阴阳属性和五行属性。
药性的阴阳属性指的是药物的性质是寒凉还是温热,以及它们对人体的作用。
药性的五行属性指的是药物对应的五行元素。
中医师利用药物对阴阳和五行的调节作用,来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元素的充盈程度,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饮食调养中医将食物归纳为五味和五色,五味和五色又对应着五行元素。
通过对食物的选择和搭配,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和五行元素的相对充盈程度。
比如,阳虚体质的人宜多食用温热性的食物,以此来补充阳气。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对穴位的刺激,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元素的相对充盈程度。
中医的五行、五窍、五色、五志、五味(一)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五行是:木火土金水按大自然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各脏器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从而形成统一整体,人体五脏,又是五大元素,有着对应关系。
肾属水,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肝属木,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心属火,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脾属土,脾胃不和。
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肺属金,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肾是先天之本: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肝;肝功能调养好了,滋养心;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肾。
这是相生,也是良性循环。
与肾向对应的是膀胱,如有肾虚的朋友小便多;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与心对应的是小肠,心系小肠;与脾相对应的是胃,脾胃不和。
与肺对应是大肠,这是五俯。
再就是五窍:肾开窍于耳,耳鸣,耳闭,耳朵发炎,都与肾虚有关。
肝开窍于目,眼睛发干,发涩,发雾,与肝脏有关;心开窍于舌,舌头发麻。
起泡,溃烂与心脏有关;脾开窍唇,口发干,唇发干,都是脾胃不和;肺开窍与鼻,嗅觉差,与肺脏有关,这是五窍。
再就是五色: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黑【肾虚】肝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青【造血功能差】心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红【血液循环弱】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黄【消化系统功能弱】肺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白【呼吸系统功能弱】乃五色。
再就是五志:肾功能弱的人,恐惧,胆小,害怕,肾虚;肝功能弱的人,易怒,怒伤肝,脾气大,火气大;心功能弱的人,喜,容易激动,喜伤心,乐极生悲;脾功能弱的人,爱思,思伤脾胃,吃不得,睡不得,恶性循环;肺功能弱的人,悲忧,多愁善感。
这是五志。
再就是五味:肾功能弱的人,喜咸(肾病的人少吃盐)肝功能弱的人,喜酸;心功能弱的人,喜苦;脾功能弱的人,喜甜;肺功能弱的人,喜辛辣,这是五味。
这些都是学习颜面望诊的依据,有相生就有相克:肾功能弱的人,首先影响心脏(肾是人的第二心脏)心功能弱的人,影响肺脏;肺功能弱的人,影响肝脏;肝功能弱的人,影响脾脏;脾功能弱的人,影响肾脏,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源。
中医所述是人体分阴阳,属五行,金属肺,木属肝,水属肾,火属心,土属脾,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互相克制和濡养,达到阴阳平衡。
意见建议:中医所述是人体分阴阳,属五行,金属肺,木属肝,水属肾,火属心,土属脾,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互相克制和濡养,达到阴阳平衡。
病情分析:人体按五行划分是通过中医来描述。
意见建议:金、木、水、火、土。
它们代表了宇宙天体中五个星球:金是太白星,木是岁星,水是辰星,火是荧惑星,土是镇星,这五个星,加上太阳与月亮,称为七政。
太阳与月亮是经星,五行之星是纬星。
这些星球的放射能,影响了地球,地球当然也在放射能,而影响其他星球。
五行的意义和作用: 木代表生发的功能,在人体代表肝。
金代表破坏性及坚固的本体,在人体代表肺。
水代表了冷冻,在人体代表肾及大小肠。
火代表了挥发功能,在人体代表心。
土代表了中和之性,有中和金木水火的功能,在人体代表脾胃。
依照综卦的道理,一切事物都有一种相对性,凡是有好处的,一定也有缺点;有害的,也必有其利益的一面。
五行的本身,也是如此,所以五行是相生相克的,它们相生的次序如下:金→水→木→火→土→金五行顺势相生,隔代相克如下:金→木→土→水→火→金在八卦的方位上来说:金----西方,木----东方,水----北方, 火----南方, 土----中部实际上,四川、西藏乃多金之区;东部生长茂盛;北方天寒,冻结较久;南方则气温较高。
病情分析:人体按五行划分是通过中医来描述。
意见建议:金、木、水、火、土。
它们代表了宇宙天体中五个星球:金是太白星,木是岁星,水是辰星,火是荧惑星,土是镇星,这五个星,加上太阳与月亮,称为七政。
太阳与月亮是经星,五行之星是纬星。
这些星球的放射能,影响了地球,地球当然也在放射能,而影响其他星球。
五行的意义和作用: 木代表生发的功能,在人体代表肝。
金代表破坏性及坚固的本体,在人体代表肺。
水代表了冷冻,在人体代表肾及大小肠。
火代表了挥发功能,在人体代表心。
土代表了中和之性,有中和金木水火的功能,在人体代表脾胃。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阴阳和五行是中医的灵魂,是中医生理病理药理的总纲领,是中医临床诊病,用药治病的理论依据。
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及治病的原理,一起来了解吧。
中医的阴阳五行的理论一、阴阳原理从阴阳生命力的角度看,人的体质有两种:一是寒性体质,二是热性体质。
人和一切生命体内的冷热力都要相等。
冷热相等,生命机能作用才相等。
只有相等的冷热作用才能平衡和协调。
热力大冷力小,热作用就大,冷力作用就小,必然导致机能作用不平衡不协调。
冷力大热力小也是一样。
冷热相等,作用平衡协调,人体内的机能运作就必然平衡协调,人就正常生存无病感。
冷热一失衡,机能运作必然失调。
机能失调可以造成多种疾病,失调到极点人必死。
因此临床上有多种疾病同是一种原因:阴阳力失衡。
自然界的冷热来源于太阳和地球,人体内的冷热力主要来源于生活饮食。
热性食物产生热力,寒性食物产生冷力。
热性食物多了体内的热力就大,寒性食物多了冷力就大。
热性食物不足,体内热力不达标;寒性食物不足,冷力不达标。
体内的冷热力达标,机体运作正常,疾病必然消失。
人体内的冷力和热力超标和不达标,加上不合格的物质产品对机能运作的妨害,就可以引发多种大小不等的疾病。
冷热力超标和不达标越严重,病就越严重,达到极限人就死亡。
因此临床上有多种多样的病是因为冷热力超标和不达标的原因造成。
中医的生活饮食和治病都是一个目的,使体内冷热力维持和达到标准。
饮食是养生保健,治病也是养生保健。
食物是药物,药物是食物。
中医的病从口入就是这个原因。
阴阳生命学以水为阴之主,以火为阳之极。
人对冷力的要求有严格的标准量,对水也有严格的标准量。
水超标,冷力就增大热力就要下降。
水超标必然引起血中的水份和细胞液超标,引发细胞水肿,严重妨害生命机能运作,而致病致死。
现代人只知道温度不知道温度是有冷热构成。
易经的温度计起源于先天八卦。
先天八卦和易经六十四卦的阴阳符号就是温度计。
这个温度计是以太阳距大地位置远近为依据,太阳近,则热多冷少,太阳远则冷多热少。
中医与阴阳五行原理阴阳和五行是中医的灵魂,是中医生理病理药理的总纲领,是中医临床诊病,用药治病的理论依据。
阴阳五行来源于易经。
易卜是以易经生命学理论为依据,根据易经发现的自然、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作岀发展变化过程的预测。
易医是以易经生命学理论为依据,认识疾病,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
所以有医易同道,不通易无以成大医之说。
1 阴阳原理什么是阴阳?阴阳就是冷热,阴阳学就是冷热学。
冷热就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
易经有言:天生阳地生阴,大地才有阴阳。
有太阳的光热,地球上才有冷热存在。
冷热互相作用,使地球上的物质不断地变化而产生生命。
物质不变,生命永远不能产生。
阴阳生命学认为生命产生生存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冷热力作用,物质是基础。
大地物质变化产生生命的主要作用力是太阳热力。
故阴阳生命学以阳为主。
孤阴不长,独阳不生。
冷力和热力对生命的产生和生存起着缺一不可的决定作用。
中医的阴阳就是指使生命产生生存的生命力。
阴阳生命力像纲纪一样地牵引和限制着物质变化,生命产生生存发展变化的范围,规律和速度。
阴阳力越大,物质变化和生命发展变化的范围越大,速度越快;阴阳力越小,物质变化和生命发展变化的范围越小,速度越慢。
正如《黄帝内经·阴阳大论篇》所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煞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认识了自然的冷热,就认识了自然和自然万物发展变化的范围规律和速度,认识了一个人的内阴阳,就认识了这个人的体质,疾病和生死。
从阴阳生命力的角度看,人的体质有两种:一是寒性体质,二是热性体质。
人和一切生命体内的冷热力都要相等。
冷热相等,对生命机能作用才相等。
只有相等的冷热作用才能平衡和协调。
热力大冷力小,热作用就大,冷力作用就小,必然导致机能作用不平衡不协调。
冷力大热力小也是一样。
冷热相等,作用平衡协调,人体内的机能运作就必然平衡协调,人就正常生存无病感。
冷热一失衡,机能运作必然失调。
机能失调可以造成多种疾病,失调到极点人必死。
中医对阴阳五行的认识
中医是一门古老而又深奥的医学,其理论体系建立在阴阳五行的基础上。
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其认识对于中医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二元对立概念,其指的是自然界中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对立性和统一性。
阴指的是阴性、负极、柔性、静止、内向的属性,而阳指的是阳性、正极、刚性、运动、外向的属性。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生命与死亡都是在阴阳的作用和调和下完成的。
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其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及其相互关系。
中医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在人体内部也存在着。
中医通过研究五行相互之间的关系,对于诊断疾病、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等方面都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反映出阴阳五行的失衡情况,从而确定治疗方案;在中药治疗中,选用不同性质的中药,也是根据阴阳五行的原则进行的;在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中,也都有着阴阳五行的考虑。
总之,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认识对于中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 1 -。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医五行学说治病的原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学中的核心理论之一,也是中医治病的重要原理之一。
阴阳学说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
阴阳在中医中被运用到诊断和治疗上,有助于维持人体的健康平衡。
五行学说是中医中另一种重要的理论,它构建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体系。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它们之间相互生克制约,通过了解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判断人体内脏经络功能的平衡与失调,从而通过治疗来调节和恢复平衡。
中医治疗的核心思想是“治病求本”,即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整体平衡状态,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根据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是通过阴阳的平衡和五行的和谐来维持的。
当人体内部的阴阳失去平衡,或者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中医认为阳虚是一种常见的身体失调状况。
阳虚指的是人体阳气不足,阴气相对过盛的状态。
阳虚的人体内寒气重、阳气不足,常表现为手脚冰凉、易感冒、容易疲劳等症状。
通过中医的五行学说,可以将阳虚归类为五行学说中的“寒”属性,因为寒气是阴性的,与阳气相背离。
治疗阳虚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中药调理,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适合的药物。
在阴阳五行理论的指导下,中医师会选择一些具有温和效果的草药来补充阳气,调整体内阴阳的平衡。
同时,中医也强调通过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阴阳五行理论在中医治疗中还有其他应用。
例如,中医认为某些疾病是由于人体内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时候可以通过调整阴阳和五行来改善气血循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可以根据阴阳五行理论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状况,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总结一下,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在治疗疾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和五行关系,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治疗强调的是整体性的调理,即治疗疾病的同时调整人体的整体平衡状态,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简单分析阴阳五行学说中医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人认识宇宙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
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一起来了解吧。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
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所以说,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阴和阳,既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一般来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属于阴。
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针对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这种划分才有实际意义。
如果被分析的两个事物互不关联,或不是统一体的两个对立方面,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和五行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和五行中医学是中国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和五行。
阴阳和五行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能够解释和分析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以及指导中医诊断和治疗。
一、阴阳理论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最根本的对立统一概念。
在中医中,阴和阳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物。
阴阳的关系和平衡在人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阴阳在中医理论中被广泛应用于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1. 阴与阳的含义阴和阳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
阴通常与负、消极、静止、寒凉、内向等特性相关,而阳则与正、积极、活动、热燥、外向等特性相关。
在人体中,阴与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维持着人体内外的平衡状态。
2.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阴阳的平衡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当阴阳失衡时,人体会出现各种病理现象。
例如,阴阳失衡可能导致体内湿热、血瘀等病症。
中医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这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
二、五行理论五行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并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系统的理论框架。
1. 五行的相互关系五行之间存在着生成与相克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是五行生成的顺序。
相克关系包括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经常用于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2. 五行与人体器官中医认为,人体的器官与五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例如,心脏与火相关,肺与金相关,脾胃与土相关,肝与木相关,肾与水相关。
当五行之间的关系失衡时,人体会出现相应的病理问题。
中医通过调整五行之间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阴阳和五行的应用阴阳和五行理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中医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脉象、舌苔等,分析阴阳失衡和五行失调的情况,然后采取相应的调理措施。
1. 阴阳调理根据阴阳理论,中医可以通过调节病人体内阴阳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阴阳五行对中医文化学的作用阴阳五行是中医文化中的核心概念,对中医文化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阴阳五行对中医文化学的几个方面的作用: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上的。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状况和疾病的发展都受到阴阳五行的影响。
通过分析病人的体质、病情、病因等,中医师可以确定患者的阴阳五行属性,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药治疗:中药的配伍和使用也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上的。
中医认为,药物的性味、功效和归经都受到阴阳五行的影响。
中药配伍应该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阴阳五行属性等因素进行调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饮食调养:中医饮食调养也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上的。
中医认为,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可以根据人体的阴阳五行属性选择相应的食物来调理身体。
例如,阴虚体质的人应该多食用一些滋阴补虚的食物,以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
诗歌艺术:阴阳五行理论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典诗歌和绘画艺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人常以阴阳五行为基础,来表现自然界的万物生长、盛衰更替、天人合一等主题。
总之,阴阳五行是中医文化的核心概念,对中医文化学具有重
1/ 2
要的作用,涉及中医诊断、中药治疗、饮食调养、诗歌艺术等多个方面。
2/ 2。
中医与阴阳五行的关系盘点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哲学理论,在现代也广泛运用,下面店铺分享了中医与阴阳五行的关系,一起来了解吧。
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一、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1、运用举例?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中医学认为人体和宇宙世界万物都具有阴阳的不同性质和“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生理方面:在中医学里,运用阴阳学说阐述了人体的各种解剖、生理、功能现象如,《内经》中提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生之本,本于阴阳”等。
总的来说,人体功能多属阳,而形体实质多属阴,即《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阳化气,阴成形”。
而生理结构中又可分阴阳,功能活动中也有阴阳。
(2)病理方面:在中医学里,阴阳学说被广泛用于分析各种病理现象,其中阴阳辨证被作为中医各种辨证方法的总纲,同时,从对全身的阳虚、阴虚的分析及各种脏腑阳或阴的虚实进行病理的具体分析。
如“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3)阴阳学说在药物学方面的运用在中药的理论和运用上,也用阴阳学说作为指导。
(4)在诊断学中的运用在《内经》中提出:“善诊者,察色诊脉,先别阴阳”,即以辨阴阳为诊断的大纲。
而在辨证时,以阴阳为辨证的总纲,(5)在治疗养生学中的运用在《内经》中,提出调整人体阴阳为治疗的最终目标,如提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但在具体运用时,却又变化无穷。
以阴阳学说来分析医学中的各种现象,不仅仅限于区分事物的阴阳属性,还在不同的层面上进一步分析事物的阴阳属性,如在阴中又可分阴阳,阳中也可分阴阳,并阳中有阴,阴中有阳,真是变幻无穷。
同时,中医学还有许多关于阴阳相互关系的论述。
如在分析生理时提出“阳生阴长”、“阴生阳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在分析病理时提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盛阳衰”,“阳盛伤阴”等,在治疗时提出“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等。
中药的阴阳五行属性分类阳性属金中药(入肺经,性温或性热):性温类:麻黄(3-9克),桂枝(3-9克),紫苏(6-9克),白芷(6-15克),细辛(有小毒,1-3克),杜衡(有小毒,3-6克),辛夷(6-15克),生姜(6-15克),葱白(2-8枚),香薷(6-15克),西河柳(6-15克),香菜(3-6克),苍耳子(有毒,6-9克),鹅不食草(6-9克),厚朴(3-9克),豆蔻(3-6克),丁香(1-3克),红豆蔻(3-6克),陈皮(3-9克),香橼(3-9克),佛手(3-9克),檀香(1.5-3克),乌药(3-9克),紫苏梗(6-9克),黄芪(9-30克),饴糖(30-60克),紫河车(1.5-3克),钟乳石(3-9克),五味子(1.5-6克),半夏(有毒,3-9克),天南星(有毒,3-9克),旋覆化(3-9克),金沸草(6-9克),芥子(3-9克),猪牙皂(有小毒,1-1.5克),白前(3-9克),猫爪草(15-30克),苦杏仁(有小毒,6-9克),紫苏子(3-9克),紫菀(6-9克),款冬花(6-9克),百部(3-9克),远志(3-9克),紫石英(9-15克)。
性热类:干姜(3-9克)。
阴性属金中药(入肺经,性凉或性寒):性凉类:薄荷(3-6克),淡豆豉(6-12克),薏苡仁(9-30克),竹茹(6-9克),连翘(6-15克),鱼腥草(15-25克),拳参(6-9克),虎杖(9-15克),土贝母(6-9克),银柴胡(3-9克),天花粉(9-15克),儿茶(1-3克),罗汉果(9-15克),白芨(6-15克),沙参(9-15克),天冬(6-12克),麦冬(6-12克),玉竹(6-12克),玄参(9-15克),木蝴蝶(1.5-3克),明党参(6-12克),胆南星(3-6克),前胡(3-9克),川贝母(3-9克),马兜铃(3-9克),枇杷叶(6-9克),伊贝母(3-9克),冰片(0.15-0.3克)。
中药调理生男女的原理中药调理生男女的原理是基于中医理论中的阴阳平衡和五行调理原则。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平衡密切相关,而男性和女性的阴阳属性也不同,因此调理生男女就是通过中药调理阴阳平衡来增加或减少某种性别的可能性。
首先,要了解中医中的阴阳平衡概念。
阴阳是中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一对相对而又互为依存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男性属于阳性,女性属于阴性。
阳性与阴性对性激素的分泌和生殖器官的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调理生男女的中药,主要是通过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来实现。
其次,中药调理生男女的另一个原理是基于五行理论。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对应着五脏、五神经等。
男性属于火,而女性属于水,因此调节生男生女的中药,也是通过调节五行平衡来实现。
调理生男女的中药具体方法如下:1. 调理男性生殖系统:使用一些具有温阳作用的中药,如补肾壮阳的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促进男性性激素的分泌,增加精子数量和质量,并提高男性的生育能力。
2. 调理女性生殖系统:使用一些具有滋阴作用的中药,如滋补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增加女性体内的阴液,提高子宫内环境的酸碱平衡,从而增加受精卵的存活率,并改善女性的生育能力。
3. 调节内分泌系统:使用一些具有调节内分泌系统功能的中药,如补益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平衡体内的激素分泌,调节雌激素和孕酮的水平,提高卵子的质量和数量。
4. 改善身体状况:使用一些具有抗氧化作用的中药,如清热解毒的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起到改善身体抵抗力,减少体内自由基的产生,提高生殖细胞的质量和数量。
需要注意的是,调理生男女的中药只是辅助方法,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生男生女的效果。
孕育一个男孩或女孩的因素非常复杂,除了中药调理,还需要综合考虑遗传因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因素。
此外,中药的使用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在药物的选择和用量上应慎重。
总之,中药调理生男女主要基于中医阴阳平衡和五行理论。
通过调理男性和女性的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身体状况,以及改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可以提高怀孕成功和生男生女的可能性。
中医理论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中医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部分,其理论体系包含了阴阳五行等重要概念。
本文将重点介绍阴阳和五行的基本概念,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它们代表了一切事物的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和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无阴则无阳,无阳则无阴。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生理活动、疾病的发展以及药物的性质等都可以用阴阳来描述和解释。
阴阳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1. 对立统一:阴阳是相互对立的,但却又统一于一体。
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
2. 动态平衡:阴阳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即阴阳平衡时人体健康,阴阳失衡则导致疾病。
3. 互生互化:阴阳可以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在人体的不同器官和组织中存在着不同的阴阳属性。
二、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是中医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也称为五行生克关系。
五行分别是木、火、土、金、水,它们代表了宇宙万物的基本特征和相互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五行的基本特征如下:1. 相生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表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补养关系。
2. 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表明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调节的关系。
3. 生成克制的平衡: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适度的生克关系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维持,而过度或不足则容易导致疾病的发生。
三、阴阳五行在中医应用中的意义阴阳五行是中医理论中重要的思维工具,也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医生在进行疾病辨析和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人体阴阳五行的平衡状态,从而确定病机和治疗方案。
具体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是辨别疾病的阴阳五行属性,确定其偏盛或偏衰的特点,从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2. 药物研究:中药的性味归经和五行属性是根据阴阳五行理论加以归纳和总结的,初步确定药物的性质和功效。
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和人体中的一切现象都可以归纳为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
这一理论在中医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诊断疾病、治疗疾病以及维护健康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阴阳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
在中医诊断中,医生通过观察病人面色、舌苔、脉象等,判断体内阴阳的平衡状态,从而确定疾病的性质。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治疗中,根据疾病的性质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治疗阳盛病症可以采用降阳的方法,如清热、泻火、疏风等;治疗阴盛病症可以采用滋阴的方法,如补益、滋养等。
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恢复人体的正常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描述自然界和人体现象的一个理论体系。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成。
在中医理论中,五行学说被运用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
根据五行学说,人体的各个部位和脏腑都与五行中的某一类元素相对应。
通过观察病人的五官、舌苔、面色等,可以判断出体内五行的平衡状态,进而诊断疾病。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水元素失衡有关,面色红润可能与火元素失衡有关。
在中医治疗中,根据疾病的五行属性,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以木火相克为例,治疗火性疾病可以采用寒凉的方法,如清热、泻火等;治疗寒性疾病可以采用温热的方法,如温补、祛寒等。
通过恢复五行的平衡,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三、阴阳五行学说的应用案例1. 根据观察病人面色、舌苔等判断体内阳盛、阴虚的状态,运用滋阴的方法进行治疗,如服用滋阴的中药、调节饮食结构等。
2. 利用五行相克的原理,通过饮食调控达到治疗效果。
例如,治疗火性疾病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多摄入寒凉的食物。
3. 结合阴阳五行学说和针灸理论进行治疗。
根据中医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五行是:水木金火土按照大自然的规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我们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各脏器之间有着相互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五脏,又是五大元素,有着对应的关系。
肾属水,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的过滤器; 肝属木,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 心属火,心是动力泵,心是推动血液运行的脏器; 脾属土,脾胃不和。
胃是容纳,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 肺属金,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废气,吸入氧气,成为喷雾器; 肾是先天之本: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肝; 肝功能调养好了,滋养心; 心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脾; 脾功能调养好了,滋养肾。
这是相生,也是良性循环。
与肾向对应的是膀胱,如有肾虚的朋友小便多; 与肝对应的是胆,肝胆相照; 与心对应的是小肠,心系小肠; 与脾相对应的是胃,脾胃不和。
与肺对应是大肠,这是五俯。
再就是五窍:肾开窍于耳,耳鸣,耳闭,耳朵发炎,都与肾虚有关。
肝开窍于目,眼睛发干,发涩,发雾,与肝脏有关; 心开窍于舌,舌头发麻。
起泡,溃烂与心脏有关; 脾开窍唇,口发干,唇发干,都是脾胃不和; 肺开窍与鼻,嗅觉差,与肺脏有关,这是五窍。
再就是五色: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黑【肾虚】肝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青【造血功能差】心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红【血液循环弱】脾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黄【消化系统功能弱】肺功能不好的人,脸面颜色发白【呼吸系统功能弱】,这是五色。
再就是五志:【人的情绪】肾功能弱的人,恐惧,胆小,害怕,肾虚; 肝功能弱的人,易怒,怒伤肝,脾气大,火气大; 心功能弱的人,喜,容易激动,喜伤心,乐极生悲; 脾功能弱的人,爱思,思伤脾胃,吃不得,睡不得,睡不得,吃不得,恶性循环‘肺功能弱的人,悲忧,多愁善感,这是五志。
再就是五味:肾功能弱的人,喜咸【肾病的人少吃盐】肝功能弱的人,喜酸; 心功能弱的人,喜苦; 脾功能弱的人,喜甜; 肺功能弱的人,喜辛辣,这是五味。
这些都是学习颜面望诊的依据,有相生就有相克:肾功能弱的人,首先影响心脏【肾是人的第二心脏】; 心功能弱的人,影响肺脏; 肺功能弱的人,影响肝脏; 肝功能弱的人,影响脾脏; 脾功能弱的人,影响肾脏,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源。
这是相克,也是恶性循环。
我再把颜面望诊给大家讲解一下,为什么学颜面望诊? 现今社会上流行的很多:眼诊,耳诊【专业性很强】,脚诊【不方便】,手诊【不舒服】,最文明的是面诊,中医叫:望闻问切。
我们生病到医院去看病,是医生给你看病吗?不是,而是你滔滔不绝告诉他:扒开眼张开嘴,看你身体有什么问题! 今天我们学的是很文明的颜面望诊,学会了可以开发陌生市场,拉近人与人的距离,让你的朋友你的客户和客人信服你,因为你很专业。
如何看,看什么?怎么看? 1、看脸面颜色,看皱纹,看凹凸度,看痘,看毛孔粗细。
a.额骨上面。
横纹向上,属三高症状【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b.额骨上面,横纹向下,属低血压;【贫血,血糖低】c.额骨突出,两边凹进,属大脑缺氧【记忆力减退,头疼,失眠】2、两眉之间,有竖纹,属呼吸系统不好【鼻炎,咽喉炎,呼吸道】3、两眼之间,有横纹,属心功能不好【高血脂,心脏有问题,脸发红】4、鼻梁中段,有斑纹,属肝功能不好【斑分散为三阳肝,斑集中为脂肪肝】5、两眼与鼻之间眼窝发青发黑为胸腔或乳腺有问题【男人前列腺】6、鼻梁两侧,有斑点为胆脏有问题。
7、鼻头发黑,有斑点为脾脏有问题。
8、鼻翼两边色深,毛孔粗,为消化系统及为功能较弱。
9、颧骨下方偏内侧有斑为小肠吸收弱,或心血管不良【心脏与小肠对应】10、颧骨下方偏外侧是大肠反应区,斑色深,排泄系统较差【便秘,肠道炎】。
11、人中1、3处发红,为膀胱有问题,12 、a.嘴周围有红点,女性妇科有问题; B.上唇有竖纹,为卵巢有问题【子宫收缩】C.男性上唇边发红唇边有红点,为前列腺炎。
13、a.下巴发红,说话有窝点,竖纹多,为肾功能不好,全身酸痛,腰痛,为肾虚。
B.下巴有沟【腰痛】14、嘴角有白色粘液,上下嘴角紧绷,为血糖,糖尿病。
一找准部位二准确判断1. 色:黑【肾】,青【肝】,红【心】,黄【脾】白【肺】2. 斑痘红点3. 毛孔粗,纹粗,皱纹。
4. 以眉上方为本色5. 实践背诊学1、体雕目测法(1)背部肤色不均属肝胆排毒功能下降。
(2)背部毛孔粗大为体质虚寒,湿气重,水分滞留体内,引起手脚冰凉怕冷,下身肿胀等症状。
2、肺区诊断(1)拇指推肺区膀胱经,出现微血管扩张的现象。
(2)背部长痘为肺风粉刺,体质燥热,多为肺阴虚。
(3)便秘宿便,鼻咽喉不适,面部毛孔粗大。
备注:胖人多痰,瘦人多火。
3、肺区诊断(1)拇指推心区内膀胱经,出现发红现象,心火旺。
(2)眉心长痘,面部潮红多为虚火上炎。
备注:体胖者胸闷气短,体瘦者失眠多梦。
4、肝区诊断(1)肝区肤色不均发青为肝胆排毒功能下降。
(2)面部易生乌云状片黑斑,手脚冰凉怕冷为肾阳虚。
(3)听力下降耳鸣,腰酸,手脚燥热怕热为肾阴虚。
5、脾区诊断(1)脾区肤色发黄为脾胃不和。
(2)口腔溃疡,口周、额头易生红色痤疮为脾胃实热。
(3)皮肤松弛,虚胖者多为脾气不足,舌苔黄腻,便秘实胖者多胃火旺盛。
6、肾区诊断(1)肾区凹陷,腰部颜色发黑,多为肾水不足。
后背为五脏六腑的反射区,从颈下二寸开始,以手掌大小为一个反射区,向下依次顺序为肺区、心区、肝区、脾区、肾区、排泄区、生殖区,共为七个反射区7、生殖区诊断(1)生殖区凸起:月经量少,经血色暗血块,痛经。
(2)生殖区凹陷:面部易生黑斑,月经量多提前或退后,多为宫寒宫冷症状。
(2)肝区突出为肝功能下降。
(3)眼干涩充血,眼袋大,视力下降为肝火旺盛一、触压手法:(1)滑动医者以拇指腹或食指腹,轻轻地放在病员的皮肤上,然后上下按抚,缓缓滑动以检查敏域或压痛点。
(2)旋转用力比滑动时要大一些,但活动范围则较小,一般可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这一手法一般用来检查结节的形态、硬变和压痛程度。
(3)推寻医者以拇指的内侧为重点,自内而外,进行推寻,目的在于查皮下的条状结节。
)异样结节因经络滞塞不通,故往往在有关经络上出现条索状、扁圆状等异常反应物。
(2)敏感反应大致可分压、疫、痛、麻四种反应。
局部因触按而产生的压迫感是正常的反应;疫楚感的自发出现,是经络发生变异的象征,但病情尚属轻浅;疼痛感是经气阻滞不通的现象,表示病情深重,并且还在继续发展;麻木感是经络失调、气血虚衰的表现,病情较诸痛感又深一层。
几种敏感反应可以单独出现,亦可混合出现,但以混合发生的情况更为多见。
(3)外形的变化观察外形变化,有三个步骤:(1)诊前细看局部肌肤的隆起与下陷,隆起的为实,下陷的为虚。
(2)诊时留心指下的肌肤松软和坚实,松软为虚,坚实为实。
(3)诊后注意皮肤是否)起,隆起者为经脉受邪。
综上所述,任何俞穴,只要抓住其出现的异样物、敏感反应、外形改变中的一种,便可诊断为阳性穴位。
此外,如色泽的变异和温觉的差异,也应结合起来观察。
二、俞穴诊断与主病1、肺俞①皮肤隆起的多为胸中有热,可有气短、咳嗽等症状,一般在膻中穴也有反应,可结合观察。
②本穴如有反应,在肺经的太渊、孔最、中府等处往往呈异样变化。
③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压痛者,是痰饮咳嗽之症。
④诊得条索状结节,周围皮肤有明显压痛者,多为咳嗽、气急、肺热胸痛等病变。
2、心俞①若有棱状结节,伴有显著压痛,多为上肢内侧疼痛、红肿或有心悸怔忡、心慌烦闷不安、口渴等症。
②皮肤凹陷且压痛敏感者,常有心胸烦乱,恍惚健忘、纳呆等症。
3、肝俞①局部皮肤隆起伴有压痛敏感者,多为失眠症。
②诊得条索状结节兼有明显压痛者,常见头晕、失眠、心烦不宁之症。
③出现棱状结节,且有压痛敏感者,患者有胁肋胀痛、脘闷、腹胀、黄疸、纳呆、寤寐不宁等症状,或有下肢内侧红肿的病变。
4、胆俞①发现棱状结节且有压痛敏感者,多属黄疸。
②凡有细条状及压痛者,多为下肢外侧痹痛,若在命门穴同时有气泡样反应者,则属下肢麻木。
5、.脾俞①局部皮肤凹陷,或按之软若棉样,以虚证为多。
②诊得条索状结节,并有压痛者,患者常有头晕、失眠、乏力、健忘、烦躁、食欲不振、便溏、浮肿等症状。
③若出现棱状结节伴有显著压痛者,为下肢内侧红肿、行走困难或大趾运动不利之征。
6、胃俞①诊得条索状结节并伴有痛感者,常是不欲饮食和有胃痛等病变。
②有棱状结节和明显压痛者,多有呕吐、不食、胃痛、腹胀或髋关节外侧有红肿现象。
7、三焦俞(1)局部皮肤隆起,按之有条索状结节且压痛明显者,多有腰痛、带下、月经不调、小便混浊等症状。
(2)若有棱状结节,并伴有压痛者,一般是耳鸣、重听、头痛、腹胀满闷、吐逆之征(妇女妊娠期亦可发现三焦俞有棱状结节)。
8、肾俞(1)有条索状结节,凡压痛敏感者,一般是阳痿、头晕、腰痛及耳鸣之征。
(2)诊得棱状结节,兼有明显痛感者,多为血尿、腰痛、浮肿之症。
(3)局部皮肤隆起,有如卵圆形结节并伴有压痛者,是肾虚有热,耳鸣、头胀之征。
9、大肠俞(1)发现坚硬的圆形结节,且压痛敏感者,表示大便干结。
(2)有棱状结节并兼有压痛者,大多有头痛、牙痛、腹痛、泄泻等症。
10、小肠俞(1)凡结节椭圆质地较硬而压痛显著者,多有头晕、后头疼痛、后项拘挛之症。
(2)本穴出现气泡样转动感,多为妇女子宫下垂。
11.膀胱俞(1)诊有柔软的椭圆形结节,大多数是遗尿症(2)按得棱状结节,并有压痛者,一般有发热头痛、小便频数、尿赤涩痛、腰痛、小腹胀痛、白带等症状。
(3)有细条索状结节、压痛者,多有下肢麻木或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