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镁制备工艺图
- 格式:docx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6
热还原制备金属镁的反应热力学与工艺过程评价报告金属镁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和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金属材料,在早期的工艺过程中,黄铜和铝合金是主要的镁合金的成分。
然而,现今的工艺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高度,通过热还原反应制备金属镁已成为了一种较为成熟的工艺过程。
本文将对这一工艺进行反应热力学与工艺过程的评价报告。
一、反应热力学评价热还原法制备金属镁的反应方程式为:MgO(s) + C(s)→ Mg(g) + CO(g)该反应的ΔH为300kJ/mol。
从反应热力学方面来看,这个反应是放热反应,而且它的放热量相对较大。
这意味着反应体系需要充足的热能供给,以保证反应的进行。
反应的热力学评价还需考虑产物CO的性质。
CO是一种有毒有害的气体,在管道输送、储存和排放过程中,在环保和人身健康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危险。
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应该设备充足的储气罐、检测设备和可控制的操作流程,以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性。
二、工艺过程评价1. 选用适当的原料热还原反应需要的主要原料是MgO和炭,优质的原料能够提高反应的产出率。
优秀的原料应该含有应有的纯度标准,因为杂物会影响反应过程的进行,此外,原料越细越贵的生产成本也越高,所以需合理选择粒度和确保制备成本不超过生产标准。
2. 选用适宜的反应环境热还原反应需要较高的温度进行,制备过程中产物Mg在态上需要尽可能的减小与其他化合物的相互反应,所以应选择在惰性气体氛围下进行,减少与其他化合物的氧气接触。
3. 选择炉型反应建议采用电弧炉进行,该炉型既能提供足够的热能,而又能使反应体系在惰性气体的保护下进行。
炉型选用优秀的款式,将可以保证反应炉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4. 对反应过程进行严密控制热还原反应虽然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工艺过程,但反应过程依然需要严格的控制。
对开工前、反应中和收工后的各环节都需进行严密控制,以确保反应正常进行和反应产物的质量,随时可能的故障需要紧急处置。
总之,热还原法制备金属镁的反应热力学可行性较高,但工艺过程中也需要严格的控制。
金属镁工业制法镁存在于菱镁矿(碳酸镁)MgCO3、白云石(碳酸镁钙)CaMg(CO3)2、光卤石(水合氯化镁钾)KCl·MgCl2·H2O中。
目前镁冶炼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从尖晶石、卤水或海水中将含有氯化镁的溶液经脱水或焙融氯化镁熔体,之后进行电解,此法称为电解法;2、用硅铁对从碳酸盐矿石中经煅烧产生的氧化镁进行热还原,此法称为热还原法。
1808年,科学家戴维以汞为阴极电解氧化镁,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制取了金属镁。
18世纪30年代,法拉第第一次通过电解氯化镁得到了金属镁。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法国、德国、英国和加拿大都实现了镁的工业生产,但产量有限,大约年产量几百吨,主要用于军事方面。
19世纪80年代,才由德国首先建立工业规模上的电解槽,电解无水光卤石生产金属镁,从此开创了电解法炼镁的工业化时代。
后经不断在工艺和设备方面的改进,直到目前世界上采用的就是这种电解法。
电解法炼镁的原理是在高温下电解熔融的无水氯化镁,使之分解成金属镁和氯气。
高温情况下水对熔盐性质的影响是致命的,因此,高纯度的无水氯化镁是电解法制镁关键所在。
依据所用原料及处理原料的方法不同,电解法炼镁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道乌法、氧化镁氯化法、光卤石法、AMC法、诺斯克法。
电解法因为其生产工艺先进,能耗较低的优点,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炼镁方法。
目前,发达国家80%以上的金属镁是通过电解法生产。
由于金属镁的需求越来越大,电解法生产金属不能够满足镁的需求,因此催生了金属镁的热还原法冶炼。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热还原法生产镁的技术迅速发展起来。
使用硅作为还原剂还原氧化镁实现于1924年,但此时还未应用于工业生产。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科学家发明了在真空高温炉内用硅铁还有白云石生产镁的工艺;同期,奥地利科学家发明了用碳直接还原氧化镁来生产镁的亨氏格技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些工艺用于工业化生产。
1941年加拿大教授L.M.皮江在渥太华建立了一个以硅铁还原煅烧白云石炼镁的试验工厂,获得了成功。
镁电解生产工艺学镁电解生产是一种常用的工业生产方法,主要用于生产金属镁。
镁电解生产工艺学是研究和探索如何高效、低耗地制取金属镁的学科。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镁电解生产工艺学。
镁电解生产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电流将镁离子还原成金属镁。
镁电解生产的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准备、电解槽设计和操作控制三个方面。
首先是原料准备。
原料主要由镁盐和溶剂组成。
常见的镁盐有氯化镁、硝酸镁和硫酸镁等。
溶剂通常是水,也可以是有机溶剂。
原料准备主要包括镁盐的制备和溶剂的处理。
镁盐的制备可以通过矿石的浸出、氧化镁的还原等方法进行。
溶剂的处理包括水的净化和有机溶剂的处理等。
其次是电解槽设计。
电解槽主要由阳极和阴极组成,同时还包括电解质和其他部件。
阳极和阴极通常由钢制成,外表面铜镀。
电解质主要是镁盐的溶液,用于传导电流和传输镁离子。
其他部件包括电解槽的封闭结构和冷却设备等。
电解槽的设计要考虑电流密度、镁离子浓度、温度和搅拌等因素,以最优化电解过程的效果。
最后是操作控制。
操作控制主要包括电流强度的控制、温度的控制和搅拌的控制等。
电流强度的控制要根据电解槽的大小和设计参数进行调节,以保证电解的稳定性和效果。
温度的控制主要通过冷却设备进行调节,以控制电解槽内的温度。
搅拌的控制可以通过机械搅拌或气体搅拌等方式进行,以促进镁离子的传输和分布。
在镁电解生产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电解效率和能耗等问题。
电解效率是指电流效率和镁产率的比值,要提高电解效率就需要降低电极反应和电解质反应的副反应。
能耗是指单位镁产量所需的能量,要降低能耗就需要改进工艺和设备,提高电解效率和利用率。
总之,镁电解生产工艺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化学、物理、机械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通过研究和探索,可以不断优化工艺和设备,提高镁电解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为镁制品的生产和应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1绪论镁是结构材料中最轻的金属,近年来已经逐渐被应用到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汽车、电子通讯等领域,同时这些领域对其力学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传统的铸造镁合金已经渐渐无法满足要求,而通过挤压、锻造、轧制等工艺生产的变形镁合金产品具有更高的强度、更好的延展性、更多样化的力学性能。
其中,轧制作为镁合金塑性加工的重要手段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镁合金是密排六方晶体结构,c/a轴比为1.6236,在室温下仅具有一个滑移面,在滑移面上有3个密排方向,即有3个滑移系,根据多晶体塑性变形协调性原则,要使多晶体在晶界处的变形相互协调,必须有5个独立滑移系,显然密排六方结构的镁合金不满足该条件。
因此,在室温下,镁合金的塑性很低。
当变形温度达到225C时,高温滑移面(棱柱面)被激活,镁合金的塑性有所改善。
镁及其合金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加热升温与散热降温比其他金属都快。
因此,在塑性加工过程中,温度下降很快且不均匀,则易发生边裂和裂纹,相对于其它金属材料而言,镁及其合金的热加工温度范围较窄。
镁合金滑移系较少,在室温和低温条件下塑性较差,而且迄今对镁合金塑性变形机理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镁合金板材制备及其轧制成形工艺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
镁合金板材轧制成形的以下特点制约了镁合金板材的发展与应用:1)镁合金室温塑性变形能力差,轧制过程中易出现裂纹等变形缺陷;2)目前镁合金板材制备多采用普通的对称轧制,轧制后的组织有强烈的(0002)基面织构,存在严重的各向异性,不利于后续加工;3)镁合金轧制道次压下量较钢和铝小很多,生产效率不高。
制备优质的镁合金板材,大部分工艺都需要经过多道次轧制工序,轧制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影响轧制金属本身性能的一些因素,即金属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状态以及热力学条件;第二类为轧制的工艺因素,如轧制温度、轧制变形量和轧制速度以及后续的热处理工艺。
国内外很多学者针对如何改进镁合金轧制工艺和轧制技术,以获得二次成形性能优良的板材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制镁工艺流程制镁工艺流程镁是一种轻金属,具有很高的强度和优异的机械性能,同时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因此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将介绍镁的制造过程。
1. 矿石提取和粉碎:首先,从镁矿石中提取出镁的矿石,如菱镁矿、辉镁矿等,然后进行粉碎处理,将矿石破碎成小颗粒,以便后续的处理。
2. 浸出:将粉状的镁矿石加入含有硫酸和氯化铵的溶液中进行浸出。
在高温下,矿石中的镁首先与硫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氯化镁,然后与氯化铵反应生成氯化镁和铵盐。
通过反应,镁被溶解在溶液中,形成镁溶液。
3. 过滤:浸出后得到含有镁的溶液,需要进行过滤处理,去除其中的杂质和固体颗粒,获取纯净的镁溶液。
4.镁精制:将镁溶液进行蒸发浓缩,获得浓度较高的镁溶液。
然后,通过电解的方式进行镁的精制。
将镁溶液注入电解槽中,电解槽中有两个电极,分别为阳极和阴极。
通电后,阳极上的氯离子会被氧化为氯气,释放出电子;阴极上的镁离子会被还原为镁金属,生成镁。
通过电解过程,将镁从溶液中提取出来,得到纯净的镁金属。
5.镁合金制备:在得到纯净的镁金属之后,可以进行镁合金的制备。
镁具有良好的可锻性和可塑性,因此可以与其他金属进行合金化。
将其他金属(如铝、锌、锰等)加入到镁中,进行熔炼和混合,形成镁合金。
合金的添加可以调节镁的性能,提高其强度和耐腐蚀性能,使其更适合不同的应用领域。
6. 成型工艺:将制备好的镁合金进行成型。
根据具体的产品要求,可以采用多种成型方式,如压铸、挤压、锻造等。
通过成型工艺,将镁合金加工成所需的形状和结构。
7.表面处理:对成型后的镁合金进行表面处理。
表面处理可以包括除锈、酸洗、电镀等工艺,以增加镁合金的表面光洁度和耐腐蚀性。
8.热处理:对镁合金进行热处理,以调整其晶体结构和性能。
常见的热处理方法有时效、固溶化处理等,可以提高镁合金的强度和硬度。
9.检测和质量控制:对成品进行检测,确保其质量和性能符合要求。
常用的检测方法有金相显微镜检测、力学性能测试、化学成分分析等。
镁还原工艺流程总结镁还原工艺是指将氧化镁还原为金属镁的过程。
镁是一种轻金属,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化学性能。
金属镁在航空、汽车、电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镁还原工艺流程进行总结。
首先,镁还原工艺的原材料是氧化镁,其化学式为MgO。
氧化镁一般采用电化学法或烧结法制备。
在工业生产中,氧化镁一般为粉末状。
第一步是预处理。
氧化镁粉末中常含有一定的杂质,如氧化铁、氧化钛等。
为了减少杂质对产物的影响,需要对氧化镁粉末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的方法有酸洗、碱洗和热处理等。
其中酸洗是常用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去除表面的杂质。
第二步是还原反应。
将预处理后的氧化镁粉末与还原剂一起放入反应炉中,进行还原反应。
还原剂常用的有木炭、煤炭和焦炭等。
还原反应一般在高温下进行,温度范围一般为600-800℃。
还原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通过供给适量的能量,使反应能够正常进行。
第三步是冷却与分离。
还原反应完成后,需要对产物进行冷却,并将金属镁与残余的还原剂进行分离。
冷却一般采用自然冷却的方法,同时可以通过加入惰性气体进行冷却。
分离的方法有机械分离和物理分离等。
一般采用振动筛进行分离,较好地分离金属镁与还原剂。
第四步是精炼。
通过精炼可以得到高纯度的金属镁。
精炼的方法有真空蒸馏、电解精炼和气体冷却等。
其中真空蒸馏是常用的精炼方法,可以去除金属镁中的气体和杂质。
最后,对产物进行后处理。
后处理包括干燥、包装和储存等。
干燥是将产物中的水分蒸发掉,以防止产物吸湿变质。
包装是将产物包装成所需的形态,方便储存和运输。
储存时需要注意防潮、防火等措施。
总的来说,镁还原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还原反应、冷却与分离、精炼和后处理等步骤。
在每个步骤中都有一定的工艺要求和技术措施。
镁还原工艺流程的优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物质量,促进镁产业的发展。
电解法炼镁的各种工艺原理2008/4/14/10:06氯化熔盐电解法包括氯化镁的生产及电解制镁两大过程。
该方法又可分为以菱镁矿为原料的无水氯化镁电解法和以海水为原料制取无水氯化镁的电解法。
其中后者最大的难点是如何去除MgCl2·6H2O中的结晶水。
一般来说:采用普通的加热法可以去除部分结晶水,生成MgCl2·3/2H2O。
但MgCl2·3/2H2O在空气中加热时很容易发生水解反应,生成不利于电解过程的杂质,如Mg(OH)2。
电解法生产镁的工艺很多,但基本原理相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DOW工艺、I.G.Farben 工艺、Magnola工艺等。
DOW工艺1916年DOW工艺在美国Michighn的Midland首次得到应用。
当时所用的制备MgCl2的方法是将海水与煅烧白云石一起制成泥浆,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溶液,将其浓缩并干燥处理后生成MgCl2·3/2H20。
这种原料直接加入电解槽内进行反应,副产物氯气可以回收利用。
1941年道屋(DOW)化学公司在塔克赛斯自由港建立了一个工厂,从海水中提取镁的电解原料。
海水由引水槽引入,滤过淤泥后导人沉淀池,与石灰混合,过滤后与20%HCl反应生成MgCl2,蒸发后得到固体氯化镁,然后经干燥炉干燥得到低水合氯化镁(MgCl2·3/2H2O),成为DOW工艺电解制镁的原料。
许多生产厂家都采用与DOW工艺类似的方法电解海水来生产镁,主要差别在于提取无水氯化镁的方法不同。
DOW化学公司通过在含大量MgCl2、NaCl和CaCl2混合溶液的电解池中直接加入少量部分脱水氯化物来迅速脱水。
挪威诺斯克—海德罗(Norsk—Hydro)公司是欧洲最主要的镁生产商,通过在干燥的氯化氢气氛中加热MgCl2·6H2O来实现完全脱水。
前独联体则主要采用往电解池中加入无水光卤石来脱水。
最近,澳大利亚金属镁公司开发了一种制备无水氯化镁原料的全新工艺,在氯化镁溶液中加入一种称为Gylcol的物质,蒸馏脱水,然后喷雾氨生成六氨合氯化镁,接着焙烧制备高质量的无水氯化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