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钙素原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2
降钙素原、CD64、TOLL样受体4、白介素6在脓毒症诊断中的研究脓毒症是一种严重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发病率高、病情进展迅速,对患者生命构成极大威胁。
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降低脓毒症死亡率的关键。
近年来,降钙素原、CD64、TOLL样受体4和白介素6等生物标志物在脓毒症诊断中显示出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将对这些指标在脓毒症诊断中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降钙素原在脓毒症诊断中的应用降钙素原(PCT)是一种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体蛋白,正常情况下在人体内含量极低。
在脓毒症等炎症状态下,PCT水平会显著升高。
研究发现,PCT在脓毒症早期即可出现明显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因此,PCT可作为脓毒症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的重要指标。
二、CD64在脓毒症诊断中的作用CD64是免疫球蛋白IgG的Fc受体,主要表达于单核巨噬细胞表面。
在脓毒症等炎症反应中,CD64的表达量会显著上调。
研究表明,CD64的表达水平与脓毒症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因此,检测CD64的表达情况有助于脓毒症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三、TOLL样受体4在脓毒症诊断中的价值TOLL样受体4(TLR4)是一种模式识别受体,参与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并激活免疫应答。
在脓毒症过程中,TLR4的表达和活性会发生改变。
研究发现,TLR4在脓毒症患者体内的表达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作为脓毒症诊断和病情评估的潜在指标。
四、白介素6在脓毒症诊断中的意义白介素6(IL6)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
在脓毒症等炎症状态下,IL6水平会显著升高。
研究表明,IL6在脓毒症早期即可出现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因此,IL6可作为脓毒症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的重要指标。
降钙素原、CD64、TOLL样受体4和白介素6等生物标志物在脓毒症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联合检测这些指标,有助于提高脓毒症早期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降钙素原、D-二聚体与乳酸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降钙素原、D-二聚体与乳酸对脓毒血症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脓毒血症患者60例,根据患者进入研究28d后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其中生存组42例患者,死亡组18例患者。
入选的60例患者均在入院后,经临床诊断明确为脓毒血症后24h之内采集外周静脉血测定其降钙素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并采集动脉血测定乳酸水平。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乳酸水平,及降钙素原阳性率、D-二聚体阳性率、乳酸阳性率。
并分析患者早期降钙素原、D-二聚体与乳酸阳性率与28d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生存组患者的降钙素原水平、D-二聚体水平、乳酸水平,均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各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组患者的降钙素原、D-二聚体、乳酸阳性率,均显著低于死亡组患者,各项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60例患者28d死亡率如下:入组早期3项指标均为阴性的患者10例,均存活,死亡率0.00%;1项指标为阳性的患者25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8.00%;2项指标为阳性的患者18例,死亡10例,死亡率55.56%;3项指标均为阳性的患者7例,死亡6例,死亡率为85.71%。
这一结果提示,脓毒血症患者降钙素原、D-二聚体及乳酸3项指标的阳性数量越多,患者28d死亡率越高。
结论血降钙素原、D-二聚体和乳酸水平均对脓毒血症患者的死亡有较好的预测意义,联合检测可提高预测的敏感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降钙素原;D-二聚体;乳酸;脓毒血症;预后评估临床研究指出,在患者发生严重脓血症时,降钙素原、D-二聚体均会出现异常升高,因此,对二者进行检测对脓毒血症的临床诊断具有明确的意义[1]。
但是,目前临床对于降钙素原、D-二聚体与脓毒血症预后关系的研究报道尚且较少,而对脓毒血症患者在早期进行预测,对于早期实施临床干预,改善患者预后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2]。
脓毒症患儿检验中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的临床意义脓毒症是人体因为感染性疾病引起的严重炎症反应,具有高危性、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征。
近年来,由于细菌耐药率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脓毒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但脓毒症仍然是危重病患者的头号杀手。
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脓毒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在脓毒症的检验指标中,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作为常见的检测指标广泛应用于临床。
D-二聚体是由纤维蛋白原在血管内皮细胞中加工分解后生成的,是一种特殊的纤维蛋白聚合物。
在人体内,D-二聚体的生成量和分解量是相等的,当血管损伤、感染、癌症等因素导致纤维蛋白溶解产生增多时,D-二聚体的生成量也会增加。
因此,D-二聚体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管内凝血的敏感指标,对于诊断心肺栓塞、深静脉血栓等疾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降钙素原在人体内由甲状腺C细胞合成,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多肽激素。
降钙素原的生物学活性主要在于其对石灰化的抑制作用。
临床上,降钙素原的检测主要用于评估甲状腺C细胞功能,检测噬菌体和细胞炎症反应等。
同时,降钙素原还可以作为急性脓毒症的一种检测指标,因为脓毒症引起的急性炎症反应会使得降钙素原水平升高。
在对脓毒症患儿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首先,这两个检测指标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快速诊断脓毒症,以便及时处理。
其次,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还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情稳定性,为整个治疗过程提供指导依据。
最后,这两个指标还可以用来监测治疗效果和疾病预后,可为后续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作为脓毒症患儿的常规检测指标,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临床医生应该结合患儿具体的疾病情况和血液检查结果,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儿治疗的成功率和病情预后。
降钙素原在小儿疾病中的研究进展关键词降钙素原小儿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降钙素原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实验室检测手段,可早期粗略估计感染病原体的种类、评价感染的严重程度、指导用药及判断预后,已得到临床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而其在非感染性疾病的研究也在不断的被认识。
本文对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就降钙素原的研究及在儿童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降钙素原(pct)生化结构、来源、生物学特性pct生化结构:pct是降钙素(ct)的前肽,是一种无激素活性的糖蛋白,1993年assicot等,作为一个细菌感染的新的炎性指标首次报道。
pct分子是一种由11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大约13kd的糖蛋白,其分子由ct、下钙素和一个含57个氨基酸的n-末端碎片组成。
pct的产生:正常情况下pct是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经细胞内蛋白水解酶水解后形成的活性成分,在人体内的含量是极其微量的(<01ng/ml),且在体内外的稳定性非常好,半衰期25~30小时。
病理情况下,pct的产生部位还不甚清楚,多数学者认为可能由神经内分泌细胞、肺、肝脏及白细胞产生。
pct的生物学特性:pct在全身性炎性反应(2~3小时后)早期即可升高,因此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在局部感染、病毒、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癌性发热、移植物宿主排斥反应或自身免疫性等疾病时pct 浓度不增加或轻微增加,而只在严重的全身系统性感染时才明显增加。
这是它的特异性,这种特性使其在临床的鉴别诊断中具有可靠的参考价值。
pct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脓毒症:脓毒症是儿科危重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pct作为近年发现早期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在脓毒症中的研究已经有大量临床研究报道。
姜新萍等在将炎性反应综合征患儿进行pct研究,认为pct可作为判断脓毒症的早期指标,且可反映病情程度,预测预后。
中枢神经系统(cns)感染:cns感染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致残性疾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最大限度改善预后。
脓毒血症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目的:观察血清降钙素原(PCT)在脓毒血症病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及评估脓毒血症患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06例脓毒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7 d的访视结果将脓毒血症患者分为死亡组、无效组与好转组,采用酶联免疫荧光法检测三组患者的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变化。
结果:106例脓毒血症患者,均经积极治疗后,死亡35例,无效31例,好转40例。
其中脓毒血症死亡患者血清PCT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显上升(P<0.05);无效患者血清PCT值随病情的加重而显著升高(P<0.05);好转患者血清PCT值随病情的好转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脓毒血症患者,血清PCT水平越高,表明患者的预后越差,动态监测患者的PCT水平对于控制病情、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标签:血清降钙素原;脓毒血症;动态变化脓毒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由细菌或真菌感染而导致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是重病监护病房中常见的疾病之一[1]。
严重者可导致严重脓毒症、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其死亡率极高。
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被国际医疗界公认为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全身性细菌感染的生物标志物。
临床调查显示,降钙素原与全身性细菌感染的出现及其严重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2]。
本研究前瞻性观察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脓毒血症病程中的动态变化性,以明确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106例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脓毒血症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新发的脓毒血症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恶性肿瘤者;严重肝肾功能衰退者;放弃继续治疗者;近期参加过其他临床研究者。
本组106例患者,其中男65例,女41例,年龄32~65岁,平均(54.31±5.03)岁;原发疾病:多发创伤24例,占22.64%;急性胰腺炎7例,占6.60%;急性呼吸衰竭3例,占2.83%;胆囊结石并感染4例,占3.77%;腹部手术42例,占39.62%;骨科手术19例,占17.92%;急性脑血管意外7例,占6.60%。
脓毒症是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而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研究显示,脓毒症的病死率为22%~55%,虽然近年来逐渐下降,但是其发病率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增加,因此脓毒症的早期识别和诊断对疾病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脓毒症最新指南提出了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的概念,以预测感染患者的不良结局。
但有研究表明,qSOFA评分对早期风险评估具有高度特异性,但敏感性较差,可能会导致对部分患者延迟开始适当的管理。
目前仍缺乏有效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来判别脓毒症,故积极寻找高度特异性及敏感性的指标对于脓毒症的早期识别、尽早干预及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为此,研究者分析总结了降钙素原(PCT)、抑癌蛋白M(OSM)、白细胞介素(IL)-26、IL-17P、IL-37、巨噬细胞凋亡抑制蛋白(AIM/CD5L)、生化分化因子-15(GDF-15)等生物标志物在脓毒症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1PCTPCT是一种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分子量为13kDa,由甲状腺C细胞产生和分泌的降钙素前体物质在细胞内被蛋白水解酶裂解为活性激素。
既往有研究提示,PCT可作为脓毒症的生物标志物,其水平升高通常早于C反应蛋白(CRP),并且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
PCT有助于脓毒症的早期识别以及监测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
它的连续测量已经作为一种有效监测生物标志物,以指导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并且它也被证明与微生物侵袭程度和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事实上,PCT可以作为抗菌管理的有用工具,其使用可以明显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应用,但在诊断侵袭性细菌感染及其严重程度评估中,PCT水平并不是最佳的,由于脓毒症病程中可能的并发症以及区分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的挑战,不可能仅靠PCT就可以鉴别是否为细菌感染。
PCT可能是早期识别脓毒症的一个有用指标,但它不能被推荐作为脓毒症诊断的单一生物标志物,医学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和微生物学评估来明确诊断。
2OSMOSM是IL-6细胞因子家族的成员,最初被认为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独特活性。
简述降钙素原在脓毒症疾病中的应用【摘要】降钙素原(procalctionin pct):是20世纪90年代首次在脓毒血症患者的血清中检测到的一种蛋白质。
健康人血清pct含量极低,经研究发现,当严重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
局部有限的细菌感染,轻微的感染和慢性炎症不会导致其升高。
细菌内毒素在诱导过程中担任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病毒感染和非特异性炎症疾病中保持低水平,提示血pct水平升高与细菌感染有关。
本文主要就降钙素原在脓毒疾病中的应用一一论述【关键词】降钙素原;细菌感染;脓毒症【中图分类号】 r459.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594-021 降钙素原的分子组成及生理作用降钙素原是含141个氨基酸残基的降钙素原前体被切除头部后转变而来,它具有116个氨基酸,分子量13kd,包含三个部分:(1)氨基端为含57个氨基酸的肽链,称为氨基酸降钙素原(aminopro-ct);(2)中间部分是含33个氨基酸残基的小分子肽段,伟不成熟的降钙素;(3)羧基端21个氨基酸称降钙素羧基端肽1。
降钙素原是降钙素的前肽,在正常情况下,pct有甲状腺的c 细胞产生。
在健康人血中,pct不能被检测到(38.3°c)低体温(中心体温90/分或超过正常值2倍的sd;呼吸急促;精神状态改变;明显水肿或液体正平衡>24h;高血糖症(血糖>140mg/dl或7.7mmol,原物糖尿病);(2)炎症指标:白细胞增多(wbc>12,000/ul);白细胞减少(wbc10%;crp超过正常值之上两个sd;pct超过正常值上两个sd;(3)血液动力学指标:至少一项低血压体征:成人:sbp40mmhg;儿童:低于正常值之下2个sd;②器官功能障碍:动脉血氧含量过低(氧合指数pao2/fio21.5或ppt>60秒);腹胀(肠鸣音减少);血小板减少(10*1012/l)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质>4mg/dl,或70μmol/l);③组织灌注变化:血清乳酸血>3mmol/l,毛细血管再灌注降低或出现花斑;④儿科诊断标准:感染合并发热或低温(直肠温度>38.5°c或pct>0.5ng/ml时,存在中度风险进展为重度全身感染(重度脓毒症),此类患者应注意临床密切观察,同时在6-24小时内再次进行pct检测和评估;当10ng/ml>pct>2ng/ml时,可存在高风险进展为重度全身感染(重度脓毒症);当pct>10ng/ml时,基本可以确诊为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pct可以反映脓毒症抗生素的治疗疗效:脓毒症抗生素治疗有效的患者,pct水平快速下降至较低水平;脓毒症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患者,pct持续升高或者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脓毒症初始抗生素治疗失败的患者,在更换敏感抗生素之后,pct水平下降至较低水平。
脓毒症患儿检验中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的临床意义
脓毒症是一种严重感染性疾病,常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其临床表现多样化,病情重、进展快,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
在临床上,对脓毒症患儿进行早期诊断十分关键。
D-二
聚体和降钙素原是脓毒症常用的检验指标,在脓毒症患儿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D-二聚体是一种血浆特异性标志物,可在凝血过程中释放,特别是在纤溶系统活化时
会有显著升高。
脓毒症患儿往往伴有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内源性抗凝机制和纤溶机制失衡,使得D-二聚体水平升高。
通过测定患儿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发现和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D-二聚体水平的监测也可用于评估治
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降钙素原是一种抗凝血酶的前体蛋白,是一种凝血功能的指标。
在感染性疾病中,机
体内的降钙素原会因全身性炎症反应而受到激活,导致其水平的显著增加。
降钙素原水平
的变化可以被用于监测机体的炎症状态。
脓毒症患儿中降钙素原水平升高的情况比较普遍,且升高的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检测降钙素原水平可以作为脓毒症患儿炎症程度
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指标,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作为脓毒症患儿检验指标,在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中具
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监测这两种指标的水平,临床医生可以及时了解到患儿的病情变化,指导临床治疗,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在脓毒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及时
监测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脓毒症患儿检验中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的临床意义脓毒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见于儿童,尤其是新生儿和婴儿。
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复杂,可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和危及生命。
及早发现和诊断脓毒症对患儿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而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是脓毒症患儿检验中常用的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就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在脓毒症患儿检验中的临床意义进行详细介绍。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原在纤维蛋白溶解酶作用下分解形成的产物,是一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在发病早期,脓毒症患儿体内炎症细胞活化,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溶解酶释放增加,纤维蛋白原降解增多,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
D-二聚体的检测可以早期发现脓毒症患儿的炎症反应,对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凝血法和免疫测定法。
凝血法主要是通过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形成来确定D-二聚体水平,包括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和红细胞凝胶试验。
而免疫测定法则是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免疫荧光分析法进行检测,其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除了D-二聚体外,降钙素原也是脓毒症患儿检验中的重要指标。
降钙素原是一种由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降钙素的前体蛋白,它能够反映出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创伤状态。
在脓毒症患儿中,炎症细胞的激活会导致降钙素原的大量释放,其水平会显著升高。
降钙素原的检测可以帮助诊断脓毒症,评估炎症反应的程度,指导临床治疗。
在脓毒症患儿的临床实践中,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的检测可以有助于早期筛查和诊断,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调整。
随着脓毒症患儿治疗的进展,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还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预测。
合理、准确地应用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的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以帮助提高脓毒症患儿的治疗水平和预后质量。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在脓毒症患儿检验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其检测结果并不是绝对的,需要与临床症状、其他检验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相结合,综合分析,以最终确定脓毒症的诊断和疗效评估。
降钙素原在脓毒症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降钙素原脓毒症
降钙素原(PCT)是一种蛋白质,当严重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
影响PCT水平的因素包括被感染器官的大小和类型、细菌的种类、炎症的程度和免疫反应的状况。
PCT水平的升高出现在严重休克、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紊乱综合征(MODS)。
PCT的结构、来源及产生
PCT来自定位于第11号染色体的CALC-I基因,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为同一基因。
它是无激素活性的降钙素前肽物质,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13。
它可被特殊的蛋白酶分解成3部分,羧基末端21个氨基酸多肽的抗钙素,位于中央的33个氨基酸多肽的非成熟降钙素和1个氨基末端的57个氮基酸多肽的氨基降钙素。
正常情况下PCT由甲状腺C细胞产生,在人体中水平极低(健康成人10~50μg/L),PCT的半寿期为25~30小时,在体内外稳定性很好。
败血症时PCT产生的确切部还不能确定。
研究发现,在人类白细胞中可鉴别出有PCT 样的活性,并在模拟败血症的实验条件下检测到PCT mRNA[1]。
有研究者给健康志愿者静脉注射大肠杆菌内毒素脂多糖(LPS),注射后1~3小时患者出现发热、肌痛和寒战等全身症状。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分别在注射后 1.5和3.0小时达峰值,PCT在血中细胞因子水平达到峰值后不久开始升高,注射后4小时被检测到并快速升高,6小时达到峰值,8~24小时仍可维持较高水平。
人体肝脏组织与TNF-α、IL-6共同孵育下,可检测到高水平PCT。
表明除LPS 外,TNF-α和IL-6等细胞因子亦可引起PCT增加,提示这些细胞因子可能在诱导相应细胞分泌PCT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
PCT的病理生理作用
正常机体循环中PCT浓度很低甚至测不到,通常<0.5μg/L,而严重细菌感染及脓毒症时PCT水平可升至1000μg/L。
PCT唯一可以确定的生理作用是作为降钙素的前体,降钙素的生理作用有:①对骨的作用:降钙素可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受体,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和增生;②对肾的作用:降钙素对成人或成年动物可抑制肾近端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尿钙磷排出增加,血钙磷直降低,但幼年动物和骨转换增高的情况下,降钙素可减少尿钙的排出;③对小肠的作用:小剂量降钙素抑制肠钙的吸收,大剂量降钙素可促进肠钙的吸收;④止痛作用;⑤此外降钙素还有神经递质的作用[3]。
大部分学者认为PCT可导致脏器的炎性损伤。
在脓毒症动物模型中观测到IL-1和TNF-α可诱导PCT产生,但PCT并不能引起细胞因子水平升高,证明PCT可能是一种次级炎性因子,它本身不能启动脓毒症反应,但可放大并加重脓毒症病理过程。
因PCT的升高受到细胞因子的诱导,并可作为一种继发介质对感染的炎性反应具有放大效应[3,4]。
PCT在脓毒症中的作用
虽然目前通过大量动物和临床研究表明PCT可以作为诊断脓毒症的标志物,并用血浆中PCT的浓度与脓毒症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密切相关,但它在脓毒症中的作用、所扮演的角色还不清楚。
Nylen等报道将人PCT原注入脓毒症仓鼠体内可增加脓毒症仓鼠的死亡率,而PCT对正常仓鼠无此作用。
还发现使用降钙
素抗原血清可以改善脓毒症动物模型的存活率[3,5]。
脓毒症时PCT的升高可能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
最近对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和配体家族的研究发现它们对破骨细胞的鉴别及正常的骨质重塑可能有重要的作用,脓毒症时细胞因子可能促进骨质溶解,垂体-肾上腺轴也被激活,此时可能存在保护机制,但更多的则是对骨的破坏。
降钙素原的生物活性虽然不如降钙素,但它可能通过降钙素受体识别、结合或激活受体后部分作用于破骨细胞系统,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从而抑制骨的吸收[6~8]。
在对342例各种感染的大样本临床对照研究中发现,若以血清PCTI>0.5g/L 为阳性阈值,则血清PCT检测对细菌感染诊断的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70.2%,认为血清PCT是细菌感染的重要指标,其诊断价值明显优于传统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并提出可根据血清PCT水平选择使用抗生素[8~10]。
血清PCT同时可以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转归和预后。
讨论
许多甲状腺以外疾病被发现循环降钙素原浓度升高,尤其是细菌、寄生虫、真菌感染时升高幅度更明显,因此降钙素原可用于鉴别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其浓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关。
许多实验把降钙素原与其他炎性标志物作比较,发现降钙素原在鉴别正常、感染与全身炎性反应时各组间无交叉,故降钙素原被认为是一种有价值的标志物,用于鉴别诊断脓毒症及判断其严重程度和预后。
目前有关降钙素原在脓毒症时的细菌来源以及在脓毒症中的作用尚未确定,还有待于大量动物及临床实验去证实。
参考文献
1 Gilbert DN.Procalcitonin as a biomarker in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J].Clin Infect Dis,2011,52(Suppl 4):S346-350.
2 俞娅芬,陈德昌,宋秀琴.早期诊断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研究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7,2(27):154-156.
3 Kenneth L.Becker,Richard Snider and Eric S.Nylen,Procalcitonin in sepsis and systemic inflammation:a harmful biomarker and a therapeutic target[J].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2010,159:253-264.
4 Briel M,Schuetz P,Müller B,et al.Procalcitonin-guided antibiotic use vs a standard approach for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J].Arch Int Med,2008,168:2000-2007.
5 Castelli GP,Pognani C,Cita M,et al.Procalcitonin as a prognostic and diagnostic tool for septic complications after major trauma[J].Crit Care Med,2009(37):1845-1849.
6 El Karim IA,Linden GJ,Orr DF.Antimicrobial activity of neuropeptides against
a range of microorganisms from skin,oral,respiratory and gastrointestinal tract sites [J].J Neuroimmunol,2008(20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