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苏轼弟子曾听李师师唱过歌 十年再见李恍若隔世
- 格式:docx
- 大小:5.92 KB
- 文档页数:3
晏⼏道的⼀⾸词透露了⼀个⼤秘密:他才是李师师的⽼情⼈
晏⼏道是北宋中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本《⼩⼭词》写尽痴男怨⼥的爱恋与哀愁,相⽐他
的⽗亲晏殊,青出于蓝⽽胜于蓝。
出⾝富贵之家,晏⼏道少年时过着锦⾐⽟⾷的⽣活,家⾥歌姬舞⼥成群,让他见识了⼈间美
⾊,和她们之间的交往也成为他⽇后创作的源泉。
众所周知,李师师是宋徽宗没有名分的妃⼦,为了和她约会,宋徽宗不惜微服私访妓院。
⽽李
师师呢,除了宋徽宗,和著名词⼈周邦彦也打得⽕热。
有⼀次,周邦彦和李师师约会,恰逢宋徽宗不期⽽遇,吓得周邦彦赶紧躲在床底下,偷听了各
种床上的声⾳后,还据此填了⼀⾸词。
当然,作为⼀个名妓,李师师也不是⼀盏省油的灯,她⼀⽣经⼿的男⼈绝不⽌宋徽宗和周邦
彦,晏⼏道的⼀⾸词就透露了⼀个⼤秘密。
《⽣查⼦》
落梅庭榭⾹,芳草池塘绿。
春恨最关情,⽇过阑⼲曲。
⼏时花⾥闲,看得花枝⾜。
醉后莫思家,借取师师宿。
这⾸词最关键的是结尾两句“醉后莫思家,借取师师宿”,意思是:喝醉了连家都不想,因为可以
到李师师家借宿。
我们⽆法断定这个师师是否就是李师师,但可以从两个⼈的年纪去推测。
晏⼏道⽣于1038年,
卒于1110年;李师师⽣于1090年,卒于1129年。
也就是说,晏⼏道去世之时,李师师已经年满20岁,从年龄上来说,晏⼏道在晚年很有可能与
李师师有过⼀段感情,说不定还是她的⽼情⼈呢。
考虑到晏⼏道⽐李师师⼤52岁,如果他们真的有过⼀段,那也发⽣在李师师刚出道之时,⼀个
年过花甲,⼀个⾖蔻少⼥,正应了苏轼的那句诗。
百家讲坛康震苏东坡讲稿(一)少年成名【画外音】:你知道苏轼吗?你了解苏轼吗?一提起苏轼你自然而然就会想起他那脍炙人口的美文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名句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传奇故事,而对于生活中和官场上的苏轼,你又了解多少呢?苏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人生的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与他本人的个性为人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我们今天的人又该如何解读他的宦海沉浮与儿女情长呢?后世的人们为什么对苏轼始终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历经千年而不衰?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一起走进这位与众不同的文化学者,品尝跌宕起伏的别样人生。
系列节目《苏轼》第一集少年成名,敬请关注。
【康震】:对于苏轼苏东坡,我想各位观众都非常的熟悉。
为什么呢,因为他留给了我们太多的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优秀诗篇: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的时候,禁不住会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走在庐山的风景里的时候禁不住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些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也禁不住用他的诗来宽慰自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我们在一个中秋的月夜思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我们也禁不住要吟唱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的确,苏轼的诗词已经成为了我们广大人民群众血肉当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丰厚的文化养料。
它就像我们的血液一样,每天都流淌在我们的情感当中,对这样一位伟大而富有魅力的文学家,我们究竟了解多少呢,我们到底想过没有,他的这些迷人的富有魅力的诗句是怎么写出来的,在他的少年时代,他究竟接受过怎样的家庭教育;他科举考试成绩如何;他进入仕途之后是不是一帆风顺呢,他又是为了什么被一贬到了黄州,而后他又是因为什么原因在短短十七个月的时间里从一个八品官升为三品大员,最后苏轼又是因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被一贬到了惠州,再贬到了儋州;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在他临终的时候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遗言呢?所有这些象迷一样的问题,就共同的汇成了苏轼丰富的一生。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苏东坡知识题库完整苏东坡知识竞赛题库一、填空题(74题)1、苏轼卷入“乌台诗案”,“谤讪朝廷”被贬哪里?答案:黄州与司马光旧党政见不合,被贬哪里?答案:杭州新党执政后,再次被贬哪里?答案:惠州、儋州他在诗中自评“问汝平生功业,_____________”答案:黄州惠州儋州2、________之后,苏轼被下狱,坐牢103天后,得以释放,但被贬为黄州做团练副史。
答案:“乌台诗案”。
3、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__________________,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答案: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4、相传唐元和14年(819),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会于彝陵(今湖北宜昌),同游洞中,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写在洞壁上,三游洞即由此而得名,人们称之为__________。
到了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也来游洞中,各题诗一首于洞壁之上,人们称之为___________。
答案:“前三游”“后三游”5、北宋时期被称为书法“四大家”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谁?答案:蔡襄6、作家_________说:“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
”答案:方方7、苏轼是北宋______家、_____家。
字子瞻,号_________,四川眉山人。
父____弟____并称_____,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
答案:文学家、书画家东坡居士苏洵苏辙“三苏”8、苏轼的词与辛弃疾齐名,世称_____,散文与欧阳修并称_______,诗歌与黄庭坚并称______,书法与米芾.蔡襄.黄庭坚共称________,在文艺理论中提出写文章要如_______的文艺观。
答案:“苏辛”“欧苏”“苏黄”“北宋四大家”“行云流水”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
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______________。
历史名人苏轼的十个故事1、反唇相讥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
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2、暗助新郎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3、学无止境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
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
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4、寺态炎凉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
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
”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
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
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5、一盏明灯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
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踢破磊桥三块石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
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
朱敦儒《鹧鸪天·唱得梨园绝代声》赏析《鹧鸪天》朱敦儒唱得梨园绝代声。
前朝惟数李夫⼈。
⾃从惊破霓裳后,楚奏吴歌扇⾥新。
秦嶂雁,越溪砧。
西风北客两飘零。
尊前忽听当时曲,侧帽停杯泪满⼱。
李师师是北宋后期汴京著名的⼩唱艺⼈。
宋徽宗时,民间传说师师曾被召⼊宫中,封为瀛国夫⼈,故⼈们习惯都尊称为李夫⼈。
南宋初年,⼈们谈到李师师总是与徽宗皇帝的昏庸荒淫致国灭亡的惨痛历史教训联系起来。
师师是令⼈同情的,当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正⽉,北宋国势危急,以钦宗为⾸的统治集团接受了⾦兵议和退兵的条件,为缴纳⾦兵的巨额⾦帛在汴京城内⼤肆搜刮,师师被抄家。
第⼆年北宋灭亡了,徽宗和钦宗被俘北去,李师师同中原许多居民⼀样,历尽艰⾟逃到了江南。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秋),作者南奔⾄吴越时,在湖湘与李师师偶遇,有机会听到李师师的歌声,不禁悲从中来,泪满⾐襟,写下了这⾸词。
“唱得梨园绝代声,前朝惟数李夫⼈。
”这⾸词开头两句是说,北宋末年,在梨园中唱得最好的,要数名妓李师师了。
词⼈对李师师的⼩唱艺术是衷⼼赞美的,并对她有着⼏分敬意。
“前朝”,前任皇帝在位时期,这⾥指宋徽宗时。
师师本是汴京民间歌妓,由于与徽宗皇帝有⼀段不寻常的风流遗事,在⼈们看来她的⾝份有些尊贵了。
“⾃从惊破霓裳后,楚奏吴歌扇⾥新。
”上⽚后两句是说,⾃从惊破了朝廷的霓裳⽻⾐曲,李师师也流落到江南,她的歌扇中新增添了南⽅听众喜欢的吴楚歌曲。
这两句正⾯表述了师师在靖康之际的遭遇。
“霓裳”⾄唐代宫廷的“霓裳⽻⾐舞”。
⽩居易《长恨歌》的“渔阳鼙⿎动地来,惊破霓裳⽻⾐曲”,即指唐⽞宗与杨⽟环的骄奢淫乐致有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和靖康之变,在历史教训⽅⾯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词⼈借“惊破霓裳”以喻北宋灭亡。
“⾃从惊破霓裳后”,师师⽣活发⽣剧变,忽然失去皇帝的宠幸,再度流落民间卖艺。
歌妓们演唱时以曲名书于歌扇,由听众点唱,所谓“歌尽桃花扇底风”即唱完扇上列出的歌曲。
为适应南⽅听众的趣味,师师已经习唱南⽅流⾏的新曲了。
新高考语文60篇必背篇目1(默写)十1(阅读)闯关手册(2025版)第45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默写闯关(一)挖空练习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如霜。
夜来()梦忽还乡,小()窗,正梳()。
相顾无言,()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
附:记忆导图将易写错的字每个写3遍1.词中“(),(),()”三句表明妻子死去的时间长,生者难忘死者,思念实在太苦。
2.想到爱妻埋在千里之外,无人陪伴,词人感到孤独凄凉的句子:“()、()。
”3.“(),(),()”这三个长短句,词人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将爱妻死后自己的种种忧愤、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一一展现。
4.下阕入题开始“记梦”,“()”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故乡,“(),()”是写那小室内,爱妻正在梳妆打扮。
5.“(),(),()”三句从梦境落回到现实,词人想象着长眠地下的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静的明月之夜的心境。
【参考答案】1.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4.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5.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二、阅读闯关(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对上词解读不正确的项是()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
B.“无处话凄凉”既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C.“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苏轼给歌姬写的诗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调汝州时,在送别宴上遇到了一名歌姬。
这名歌姬走到他面前,请求苏轼为她题诗。
尽管苏轼并不熟悉她,但他立刻命她研磨拿笔,然后写道:“东坡四年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
”这首诗后来被命名为《赠黄州官妓》。
诗的原文如下: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宜。
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对于诗中的“李宜”,还有一种说法是“李琪”。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苏轼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还体现了他对人生遭遇的独到见解。
赏析: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豪,他在诗词书画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尤其是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这首诗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命运的思考。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是生活中最微小的事物,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他也提醒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时刻,不要错过任何美好的事物。
另外他在《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中描述了一个与歌姬相关的场景。
原文如下: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译文如下:我经常羡慕你,因为多情而得到老天爷的垂青,把一个心灵手巧的女仆送过来。
她不仅会做点心,会写诗,还能自创歌曲。
她唱起歌来,声音清亮悦耳,仿佛在六月间下起了一场大雨,让整个世界都变得清凉了。
再看她的容貌,经过了三年风霜的侵袭,万里归来,不但没有衰老之相,居然比从前看着还要年轻。
她笑的时候容光焕发,身上仿佛还带着岭南梅花般的芳香。
我问她:岭南穷山恶水,离乡背井,你们这些年应该过得不好。
可是她却对我说: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此词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描绘王定国丰神俊朗,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两人真是天造地设的双璧人。
该句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
第三句“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
郦波解读《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今天我们要品读的是,被称为千古悼亡之首的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词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在题记中说,“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所以这首词上阕写实,下阕写梦。
是在词中怀念十年前已离他而去的妻子王弗。
他说,我和你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
不想让自己思念,自己却难以忘怀。
你的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我没有地方和你诉说心中的悲苦和凄凉。
假使我们今夜相逢,你也应该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故乡。
只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我们互相望着,千言万语,却不知如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
料想,那明月照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啊,就是我们相互思念,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每次读到苏轼的这首江城子,我其实最先想到的,并不是东坡先生,和他的发妻王弗和他们的爱情,而总是先想到国学大师唐圭璋先生。
唐老凭一己之力,耗十年之功,编纂了唐宋词,被称作词圣。
其实我一直觉得,在词圣之前,应该再加一个词,情圣。
我入学的时候,唐老当时还健在,已经九十多岁高龄,已经不再给我们上课了,所以我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聆听到唐老的课。
但是我听我的老师说,唐老至情至性,年轻的时候,和他的爱人,在战乱纷飞的年代,相识相爱,结成夫妻,可是发妻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就一病而逝。
后来唐老独自带着孩子们,在艰难岁月中洁身自好。
在妻子死后六十多年的岁月中,忠贞不二,一辈子,都没有续弦再娶。
据说每年清明的时候,唐老都会带一把洞箫,去妻子的坟上,为她吹她生前最喜欢的曲子。
我的老师曾经告诉过我,有一次上课,唐老讲宋词,刚好讲到东坡先生的这首江城子。
他刚在黑板上,抄写下整首江城子,转过身来,只念了一句,“十年生死两茫茫”,就突然泪如泉涌,声音哽咽,再也说不下去。
苏轼生平简介第一篇:苏轼生平简介唐宋诗词鉴赏学院:机电学院学号:09223083 姓名:元万达班级:0913班苏轼生平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一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水。
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
苏轼为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革朝政且勇于进言。
然而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
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
正是在这种独特的文学思想指导下,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
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作品风格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
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
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苏轼的辞赋和四六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从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
《赤壁赋》沿用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写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幽美景色。
全文骈散并用,情景兼备,堪称优美的散文诗。
如写景的一段: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幽美、澄澈的景色与轻松愉悦的心情构成开阔明朗的艺术境界,而那种渺茫茫、若有若无的虚幻感觉,又直接为后文写超然物外的人生哲理作了铺垫,体现出作者高超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
《经典常谈》第12章节《诗》归纳及章节练习(附答案)内容要点梳理发展历程: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
这种种乐歌,后来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
北宋太原郭茂倩收集汉乐府以下历代合乐的和不合乐的歌谣,以及模拟之作,成为《乐府诗集》;汉乐府以叙事为主。
所叙的社会故事和风俗最多。
直到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试验这五言体的便多起来;而最高的成就是《文选》所录的《古诗十九首》。
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氏父子三人用乐府旧题,改作新词,尤其在五言诗上下功夫。
真正奠定五言诗的基础的则是魏代的阮籍,他扩大了诗的范围,正式成立了抒情的五言诗。
晋代诗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陶渊明、谢灵运应时而出。
齐武帝永明年间,“声律说”大盛。
到了梁简文帝,又加新变,专咏艳情,称为“宫体”,诗的境界更狭窄了。
这种形式与题材的新变,一直影响到唐初的诗。
这时候七言的乐歌渐渐发展。
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
古体的五言诗也变了格调。
这些都是划时代的。
南北朝民歌中,五言四句的谐调最多,影响了唐人。
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
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独学杜甫,开了新风气。
欧阳修,梅尧臣接着发现了韩愈,起始了宋诗的散文化。
散文化到苏轼便发展到了极致,南宋的三大诗家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都是从苏轼的江西诗派变化出来的。
论诗:向来论诗推尊唐以前的五言古诗是诗的正宗,唐以后的五言古诗,虽有变化可还是诗。
七言歌行及近体成立于唐代,只以唐代为正宗。
宋诗议论多,又一味刻画,多用俗语,拗折声调。
他们说这只是押韵的文,不是诗。
但推尊宋诗的却以为天下事物穷则变,变则通,诗也是如此。
诗歌发展各朝各代均有优点和缺点,只要求新、求变,便都是进步。
同步练习+答案一、填空1.后人把种种乐歌称为“乐府诗”,简称就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苏轼弟子曾听李师师唱过歌十年再见李恍若隔世
导语:《水浒传》中,宋江为了招安,不远千里赶到汴梁,希望通过李师师走上层路线。
历史上,李师师实有其人。
据《宣和遗事》记载,她是汴梁染局
《水浒传》中,宋江为了招安,不远千里赶到汴梁,希望通过李师师走上层路线。
历史上,李师师实有其人。
据《宣和遗事》记载,她是汴梁染局匠王寅的女儿。
在襁褓之时她的母亲就死了,父亲用豆浆喂养她,好不容易才保住一条小命。
担心她长不大,王寅决定将孩子舍身佛寺。
说来也奇,到宝光寺舍身时,小女孩突然啼哭不止。
主持方丈抚摩她的头顶,她立即不哭。
俚俗呼佛门弟子为师,父亲就给她起了个小名“师师”。
师师四岁时,王寅因为官司,屈死在了狱中。
隶籍娼户的李姥见她孤苦伶仃,大发善心收养了她。
从此小女孩改姓李,也入了勾栏娼籍。
长大后的李师师色艺双绝,名冠诸坊,被选为上厅行首。
成为歌坛大腕级的人物后,李师师根本不用主动向词人乞词,自然有人会主动赠送。
诗文相赠本是中国古代文人以文会友的一种光荣传统,更何况是赠送给红粉佳人了。
张先就是一位写有很多赠妓词的词人,清人叶申芗《本事词》云:“张子野生性风流,尤擅歌词,灯筵舞席赠妓之作绝多”。
其有名可考者,《谢澉春慢》为谢媚卿所作,《南乡子-相并细腰身》为听二玉鼓胡琴所作,《望江南-青楼宴》为赠龙靓所作,《醉垂鞭》为赠年十二琵琶娘者所作,其它咏笛、咏舞、咏善歌者、咏鼓胡琴者不胜枚举。
张先有一首《师师令》,据说是赠李师师的——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