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林》几与《三百篇》并为四言诗矩矱”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4
第31卷第3期温州大学学报(社 会 科 学 版)2018年5月V ol 31, No 3 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May, 2018 《易林》“昭君”故实认定及爻辞辨证二则田胜利(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摘要:《焦氏易林》不少爻辞所涉故实在后代出现错讹或误读情形。
依托爻辞与卦象的关联,可以对系列悬案做出辨识。
一,“昭君”故实中的昭君指谁?考察卦象、爻辞史事,《萃》之《临》中的当指王昭君,《萃》之《益》亦可作如此认定,《震》之《节》等中的则指鲁昭公;二,“涉伯殉名”爻辞的卦象归属,当系于《履》之《颐》下;三,《恒》之《丰》所涉史实见于《左传》,爻辞各句指向具有一致性,卦旨当为凶。
关键词:焦氏易林;爻辞;“昭君”故实;爻辞归位;卦旨认定中图分类号:I2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555(2018)03-0082-05DOI:10.3875/j.issn.1674-3555.2018.03.012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从/获得《焦氏易林》(以下简称《易林》)是汉代四言诗歌的典范,爻辞的解读是深入研究汉代诗歌的门径。
《易林》引史爻辞逾千首之多,丰富而多彩,每一则故实出现往往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多次反复的,或采用整首爻辞重见的方式,或采用短语镶嵌重见的方式,灵活而多变。
《易林》自西汉末年生成以来,顾炎武、黄丕烈、丁晏等于字句略有订正,然皆太略,至今《易林》引史类爻辞仍留有诸多史实不清或错讹的情形,需要加以辨析。
一、《易林》“昭君”史实认定再辨析《易林》爻辞多次称引“昭君”故实,针对“昭君”究竟指的是谁?已经有不少学者在这方面做出过探讨,举其要,有如下几种观点:一是,昭君指周昭王;二是,昭君指齐桓公、汉昭帝②;三是,昭君指鲁昭公③;四是,昭君指汉代王嫱,王昭君④;五是,昭君指英明之君即明君,是一种泛称⑤。
试论《焦氏易林》的易学建构作者:刘春雷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5期[摘要] 作为汉代经学兴盛时期的诠《易》佳著,《焦氏易林》将《周易》六十四卦演化为四千〇九十六卦、配以四千〇九十六林辞,以独特的文本形式和筮占应用显示其卓异的易学建构。
一方面,《易林》融《诗经》《易经》于一体,因易象立文辞、以文辞释卦象,创造出万象缤纷、运舞不休的易象世界;另一方面,《易林》揭橥易象世界之中的恒常天道与非常之变,呈现为六十四卦值日以及四千〇九十六个之卦的易学文本形式,而每一次筮占操作则成为激活《易林》文本的生存论契机。
《易林》以六十四卦值日的卦气说统摄纷纭活泼的易象世界,这种易学创制是《周易》在汉代天人之学背景下的创造性诠释,是汉代易学的杰出典范,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 《焦氏易林》;《诗经》与《易经》;焦林值日;卦气说;汉代易学[中图分类号] B234.9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5)05—0131—07一引言《焦氏易林》是现存焦延寿的唯一作品。
全书四千〇九十六林辞,凡八万余字,比较完整地展现出焦延寿的易学风貌。
尚秉和指出:“两汉释《易》之书,其完全无缺者,只有《焦氏易林》与扬子《太玄》。
”参阅尚秉和:《焦氏易林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焦氏易林注例言》第一页。
尽管唐代王俞已经指出,《焦氏易林》“辞假出于经史,其意合于神明”,是不朽之作,但由于焦延寿其人和光隐几、《易林》构书形式独特,尤其东汉以来《易》象失传,所以对《易林》一书,“二千年来,无有通其义者”尚秉和:《焦氏易林注》,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年,《焦氏易林注叙》第一页。
明中后期有一批诗人学者,如王世贞、于慎行、钟惺、谭元春等张扬《易林》价值,但重点关注其雅妙文辞,对其易学的核心要旨终究隔膜,诚如钱钟书所言,“卜筮之道不行,《易林》失其要用,转藉文词之末节,得以不废。
”钱钟书:《管锥编》(二)上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第226页。
古诗白话焦氏易林_焦氏易林全文新注翻译赏析《焦氏易林》是对《易》卦的演弈。
可能是由于《管锥编》的影响,《焦氏易林》由此前不被重视一而变为研着丛出。
《焦氏易林》源于《易经》,然与之有迥异独特之处。
《易经》共有卦爻辞450条,《易林》有4096占卦变之辞,较之《易经》卦爻辞有10倍之多,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信息内容。
《焦氏易林》在六十四卦基础上复变六十四,亦即一卦变六十四,六十四卦变四千零九十六卦。
这样,六十四卦中的一卦变为另一卦称之为“之卦”,然后在“之卦”后配以相应的文辞/b/iaohiyiin,即所谓的四言诗卜辞。
《易林》占辞与《易经》卦爻辞同是占辞,但《易林》皆为统一的四言诗格式(偶见三言诗),而《易经》则无此统一格式。
《易林》是四言,有人赞日:“古雅玄妙”,“世人无识,但以占卜书视之,”,“异响幽情,深文急响”,“简妙”。
“《易林》以理数立言,文非所重,然其笔力之高,笔意之妙,有数百言所不能尽,而藏裹迥翔于一字一句之中,宽然而余者。
”《易林》的作者未定,一般有四种说法:焦延寿,崔篆,许峻,明代学者顾炎武以为东汉后期著作。
焦氏易林注卷一干之第一坤之第二屯之第三焦氏易林注卷二需之第五讼之第六师之第七比之第八焦氏易林注卷三小畜之第九履之第十泰之第十一否之第十二焦氏易林注卷四同人之第十三大有第十四谦之第十五豫之第十六焦氏易林注卷五随之第十七临之第十九观之第二十焦氏易林注卷六噬嗑之第二十一贲之第二十二剥之第二十三复之第二十四焦氏易林注卷七无妄之第二十五大畜之第二十六颐之第二十七大过之第二十八焦氏易林注卷八坎之第二十九离之第三十咸之第三十一恒之第三十二焦氏易林注卷九遯之第三十三大壮之第三十四晋之第三十五明夷之第三十六焦氏易林注卷十家人之第三十七睽之第三十八蹇之第三十九解之第四十焦氏易林注卷十一损之第四十一益之第四十二夬之第四十三姤之第四十四焦氏易林注卷十二萃之第四十五升之第四十六困之第四十七焦氏易林注卷十三革之第四十九鼎之第五十震之第五十一艮之第五十二焦氏易林注卷十四渐之第五十三归妹之第五十四丰之第五十五旅之第五十六焦氏易林注卷十五巽之第五十七兑之第五十八涣之第五十九节之第六十焦氏易林注卷十六中孚之第六十一既济之第六十三未济之第六十四---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易林20111---乾之乾道徙多阪,胡言连蹇。
译喑且聋,莫使道通。
请遏不行,求事无功。
2---乾之坤招殃来螯,害我邦国。
病伤手足,不得安息。
3---乾之屯阳孤亢极,多所恨惑。
车倾盖亡,身常忧惶。
乃得其愿,雌雄相从。
4---乾之蒙鵊鵴鳲鸠,专一无忧。
君子是则,长受嘉福。
5---乾之需目瞤足动,喜如其愿,举家蒙宠。
6---乾之讼龙马上山,绝无水泉,喉焦唇干,舌不能言。
7---乾之师仓盈庾亿,宜稼黍稷。
年岁丰熟,民人安息。
8---乾之比中夜犬吠,盗在墙外。
神明佑助,消散皆去。
9---乾之小畜据斗运枢,顺天无忧。
所行造德,与乐并居。
10--乾之履空拳握手,委地更起。
富饶丰衍,快乐无已。
11--乾之泰不风不雨,白日皎皎,宜出驱驰,通理大道。
12--乾之否载日晶光,驂驾六龙。
禄命彻天,封为燕王。
13--乾之同人子号索哺,母行求食。
反见空巢,訾我长息。
14--乾之大有上帝之生,福佑日成。
修德行惠,乐且安宁。
15--乾之谦山险难登,涧中多石。
车驰軎击,载重伤轴,担载差踬,踠跌失足。
16--乾之豫禹凿龙门,通利水源。
东注沧海,民得安从。
17--乾之随乘龙上天,两蛇为辅,踊跃云中,游观沧海,民乐安处。
18--乾之蛊彭祖九子,据德不殆。
南山松柏,长受嘉福。
19--乾之临南山昊天,刺政关身。
疾悲无辜,皆憎为仇。
20--乾之观江河淮海,天之奥府。
众利所聚,可以饶有。
乐我君子,百福是受。
21--乾之噬嗑坚冰黄鸟,终日悲号。
不见白粒,但见藜蒿,数惊鸷鸟,为我心忧。
22--乾之贲室如悬磬,既危且殆。
早见之士,依山谷处。
23--乾之剥大禹戒路,蚩尤除道。
周匝万里,不危不殆,见其所使,无所不在。
24--乾之复三人为旅,俱归北海。
入门上堂,拜谒王母,饮劳我酒。
25--乾之无妄传言相误,非干径路。
鸣鼓逐狐,不知迹处。
26--乾之大畜三羊争雌,相逐奔驰。
终日不食,精气劳疲。
27--乾之颐纯服黄裳,戴上以兴。
德义既生,天下归仁。
28--乾之大过桀跖并处,人民愁苦。
《焦氏易林》与汉代《诗》学研究作者:李昊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08年第02期[摘要]《诗》是《焦氏易林》文体与文辞的主要来源。
作为齐诗遗说的《易林》,是研究汉代《诗》学演变发展的重要文献;而通过对其文辞名物的考释,有利于佐证毛诗故训,从而正确解读毛诗。
《易林》吸收了《周易》卦爻辞言简意赅及《诗》四言韵语的特点,发展成为精炼的四言短体诗。
这种独特的创新文体,是汉代经学对文学渗透的体现之一。
[关键词]《焦氏易林》;《诗》学;四言;短体诗[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8)02-0183-03《焦氏易林》(以下称《易林》)乃西汉中晚期焦延寿所撰。
全书共4096卦,每卦仿《诗》例配有文辞,大多用四言韵语写成。
《易林》不仅在文体上仿《诗》,且《诗》亦是其文辞的来源之一。
据笔者统计,《易林》4096首诗(卦辞)中征引了《诗》的有508首,凡283处,涉及70多个《诗》篇目。
然《易林》与《诗》的关系并不囿于此,在研究三家诗古义、佐证毛诗故训以及《诗》学向文学转换发展等方面,《易林》都是不可缺少的文献,是研究汉代《诗》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一、《易林》为齐诗遗说考辨汉代《诗》学兴盛,传《诗》者主要四家,武帝时设五经博士,齐、鲁、韩三家得以在列,《毛诗》不与。
焦延寿大致经历武帝、昭帝、宣帝、元帝四代,正是“三家诗”鼎盛之时。
齐诗亡佚最早,鲁、韩渐次,今仅《毛诗》得存。
后世不少学者皆致力于“三家诗”遗说的采摭搜罗,且多将《易林》作为钩沉“齐诗”古义的重要依据。
如清陈乔枞的《三家诗遗说考》、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和魏源的《诗古微》,都大量征引《易林》文辞以证齐诗遗说,不少篇目下甚至仅列《易林》一家之说,因为除此以外别无他据,就这一点来说《易林》具有弥足珍贵的文献价值。
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对《易林》是否确为齐诗遗说产生了质疑。
如民国尚秉和先生就认为焦氏所习乃韩诗:《易林·噬嗑之渐》云:“鹎坞鸱鸹,治成遇灾。
《易林》原序大凡变化,象数莫逃乎《易》,惟人之情伪最为难知。
筮者尚占,忧者与处,赣明且哲,乃留其术。
俞岩耕东鄙,目前困蒙,客有枉驾蓬庐,以焦辞数轴出示。
俞尝读班史列传及历代名臣谱系,诸家杂说之文,盛称自夫子授《易》于商瞿,仅余十辈,延寿经传于孟喜,固是同时,当西汉元成之间,凌夷厥政,先生或出或处,辄以《易》道上干梁王,遂为郡察举,诏补小黄令。
而邑中隐伏之事,皆预知其情,得以宠异蒙迁秩,亦卒于官。
次所著《大易通变》,其卦总四千九十六题,事本弥纶,同归简易,辞假出于经史,其意合于神明。
但齐洁精专,举无不中,而言近意远,易识难详,不可渎蒙以为辞,费后之好事,知君行者则子云之书为不朽矣!昔圣唐会昌丙寅岁周正主白灵越之云溪汉王俞序。
校订《易林》原序承议郎行秘书省较书郎臣黄伯思所校焦延寿《易林》中,或字误以快为怏,以羊为手,以喜为嘉,以鹳为鹊,义可两存。
焦延寿者,名赣,梁人。
以好学得幸梁王,王供其资用,令极意学,既成为郡吏,举补小黄令。
但有盗先知,盗遂无敢举者,考最当迁。
吏民上书乞留,诏许增秩,卒于小黄。
世人谓延寿之法,凡筮得某卦,则观其所之卦林以占吉凶。
或卦爻不动,则但观本卦林辞爻本影。
有王佖者,于雍熙二年春,遇异人,筮得观之贲林,云:“东行无门,西出华山,道塞于难,游子为患”之语,最为有准。
后之观者不可不辨。
延寿所著,虽卜筮之书,出于阴阳家流,然当西汉中叶,去三代未远,文辞雅淡,颇有可观览,谨录上。
卷一乾之第一乾道陟多阪,胡言连蹇,译瘠且聋,莫使道通。
请谒不行,求事无功。
坤招殃来螫,害我邦国。
病伤手足,不得安息。
屯阳孤亢极,多所恨惑,车倾盖亡,身常忧惶。
乃得其愿,雌雄相从。
蒙鹄鸲寔鸠,专一无尤。
君子是则,长受嘉福。
需目 足动,喜如其愿,举家蒙宠。
讼龙马上山,绝无水泉。
喉焦唇干,舌不能言。
师仓盈庾亿,宜种黍稷。
年丰岁熟,民人安息。
(一作国家富有,人民蕃息,与比之升坤之恒同)比中夜犬吠,盗在墙外。
‚《易林》几与《三百篇》并为四言诗矩矱‛——钱钟书论《易林》述评陈良运(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当代学人尊之‚文化昆仑‛的钱钟书先生,对汉代焦延寿《易林》给予诗学意义上的极高评价:称与《诗经》‚并为四言诗之矩矱‛。
《管锥编》立《焦氏易林》专题,论述《乾》、《坤》……《未济》等三十林,涉及林辞数百篇。
先生慧眼独具,对所论及篇、句的文学价值,从‚造境寓意‛、‚拟象变象‛、‚词令之妙‛等方面作细致分析,纵横比较、中外沟通,使《易林》的文学意义凸显于两汉文学背景之上,亦为中国文学史之奇葩。
但钱先生以‚文本自足‛观认为不必为《易林》姓焦姓崔‚判儿猫之是非‛,本文对此提出异议。
关键词:焦延寿;易林;诗经;钱钟书n account and comment on QIAN Zhong-shu's views on Yi LinCHEN Liang-yun(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Abstract: Mr. QIAN Zhong-shu, venerated as the Mount Kunlun of culture by modern literary scholars, had highly praised Yi Lin written by JIAO Yan-shou of the Han Dynasty in the sense of poetry: It could almost be respected, like the Book of Poetry, as a model formulating the four-character poem rules. In his writing of Guan Zui Bian, Mr. QIAN arranged a special subject of JIAO's Yi Lin and accounted 30 sets of the 64 hexagrams, relating hundreds of four-character lines of verses. Departing from the aspects of creating circumstances with metaphors, proposing and transforming images, wonderfulness of word choice, and comparing vertically and horizontally, Mr. QIAN made a painstaking analysis on its literary value, making Yi Lin's literary sense outstanding on the literary background of the Han Dynasty. But Mr. QIAN, viewing ‚Yi Lin from textual self sufficiency‛, held that it was unnecessary to clarify whether the author of Yi Lin was JIAO Yan-shou or CUI Tuan. To this, this paper raised an objection.Key words: JIAO Yan-shou; Yi Lin; the Book of Poetry; QIAN Zhong-shu《易林》是西汉后期(昭、宣、元、成)出现的一部以《易》之六十四卦为纲而演绎的占卜书。
按汉代流行‚卦自为变‛的方法,每卦从一爻之变到六爻皆变,六十四卦可变4096次(包括本卦),《易林》在每个本卦63次变卦之下,皆据本卦与变卦之象拟作一首占卜辞,共得4097首(《节》之《无妄》有二首)。
这些占卜辞皆用四言(少数几首三言)韵语,不少具有浓郁的文学意味,是美的诗篇,自唐代以来,人们就注意了《易林》文辞优美且意味深长的特色,唐代王俞在《易林原序》中说:‚辞假出于经史,其意合于神明……言近意远。
‛宋代文学家黄伯思在《较定〈易林〉序》中说:‚文辞雅淡,颇有可观焉。
‛明代杨慎(升庵)则干脆将其作为文学作品看:‚西京文辞也!辞皆古韵,与《毛诗》、《楚辞》叶音相合,或似诗,或似乐府童谣,观者但以占卜书视之,过矣!‛乃至推崇为‚魏晋以后,诗人莫及‛的一代杰作(《升庵集》卷五三)。
稍后,竟陵派诗人钟惺、谭元春在大型古代诗歌选本《诗归》中,将《易林》文辞列为‚汉诗一派‛,选五十三首加以评析,总而评曰‚异想幽怀情,深文急响‛、‚其笔力之高,笔意之妙,有数十百言所不能尽,而藏裹回翔于一字一句之中,宽然有余者,其锻炼精简,未可谓无意于文也。
‛清代费锡璜在《汉诗总说》中也说:‚《易林》奇古,亦汉四言韵语‛……现代,关注《易林》文学价值并准备写进中国文学史的是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时期,他选《易林》辞123首,冠题《易林琼枝》,列于《风诗类钞》、《乐府诗笺》、《唐诗大系》等古代诗选之间,他断然说:‚《易林》是诗,它的四言韵语的形式是诗,它的‘知周乎万物’的内容尤其是诗。
‛由此从文学史的角度肯定,汉代文学除乐府古诗之外,《易林》是与《史记》并列的‚非文学的杰作‛,其‚琼枝‛的文学价值在汉大赋之上。
[1]但是,《易林》的历史遭遇颇为坎坷。
一是自明人始就有人怀疑《易林》是西汉人焦延寿所作(唐宋时皆称《焦氏易林》),清嘉庆年间山东栖霞人牟庭相根据东汉以后人伪造的《费直〈易林〉序》,推断世传本《易林》是东汉人崔篆所作,有一批附和他的人;到20世纪40年代,先是余嘉锡先生在其目录学名著《四库提要辨证》[2]里,对《焦氏易林》作者考索沿着牟庭相的思路做了不少‚辨证‛性质的工作,倾向‚崔篆‛说。
接着,胡适先生基本是利用余先生所提供的资料,写了长篇论文《〈易林〉断归崔篆的判决书》[3],用法庭断案判决的方式,将《易林》的著作权不容申辩、不容商榷地断给崔篆。
此文于1948年发表时,文后附有《余嘉锡先生来函》奖誉‚国府委员‛胡适。
从此,《易林》著作权归于崔篆就似乎成了‚铁案‛。
(笔者自上世纪90年代研究《焦氏易林》作者问题,撰《一桩历史迷案的探索》等4篇论文,确认《易林》作者是焦延寿,其写作年代主要在汉元帝、汉成帝前期之间,此不赘述,有兴趣者请参读《焦氏易学林诗学阐释》。
)二是,清代以来,亦有不少人反对《易林》是诗,否定其文学价值,冯班、章学诚是代表者。
由此,在20世纪内正式出版的任何一部文学史著作,乃至《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这样的大型诗歌总集,皆不论及《易林》,拒绝选录一句一题。
建国之后,第一个站出来重新评价《易林》的就是钱钟书先生,他在《管锥编》第二册立有《焦氏易林》专题。
[4]钱先生在总论性质的《焦延寿易林〃占卜书与四言诗范》中涉及了上述两个问题。
他对于作者是谁,似乎不太以为然,认为自顾炎武《日知录》中提出‚《易林》为东汉人著而嫁名焦延寿‛以后,‚清儒欲夺之焦以归于崔‛,从而嘲笑牟庭相、丁晏辈,‚如讼师之争产焉‛。
又连举史书上还有后汉许峻亦有《易林》之作,及孔颖达《礼记正义》中引不知何种《易林》语,然后说:焦欤、崔欤,将或许欤,姓氏偶留,而文献鲜征,荀得主名,亦似于知其人、读其书,无甚裨益。
窃欲等楚弓之得失,毋庸判儿猫之是非也。
这个观点,是与他在《谈艺录》、《宋诗选注》中表述的‚文章流别,初不拘名从主人之例‛、‚批评不是考史‛、‚文并不就如其人‛等‚作品自足‛论密切相关的,即强调注重作品本文,不必旁求作品的社会历史人事背景。
由此,他不提及余嘉锡的学术辨证,更不理睬胡适以‚讼师‛乃至自升法官的身份‚夺之焦以归于崔‛,他要与之一争的是《焦氏易林》是否有文学价值。
他完全赞同黄伯思等关于‚文辞可观‛的评价,并推杨慎使《易林》‚文采始彰,名誉大起。
术数短书得与于风雅之林者‛,‚实有功‛而可称‚后世钟期‛;继而简述明清诗歌界有过学习《易林》为诗的小热潮,从董其昌到王士祯都卷入其中。
对于否定《易林》是诗、否定其文学价值,则就冯班、章学诚之论分别驳之。
冯班认为,古代的铭、诔等文体皆是有韵之文,孔子不选铭、诔入《三百篇》,是因为‚有韵之文,不得直为诗‛,诗是‚言志‛且‚发乎情‛,《易林》之辞,仅是有韵之文而已,王士祯‚欲以《易林》为诗,直是不解诗,非但不解《易林》也。
夫镜圆饼亦圆,饼可谓镜乎?‛(《钝吟杂录》卷三)钱先生主要针对‚有韵之文‛云云辩驳曰:诚然,有韵不得直为诗,然而有些标榜‚言志‛、‚发情‛的韵文也不是诗,如魏晋之玄言诗,钟嵘《诗品序》即摒为‚平典似道德论‛,但有些有韵却不以诗名的文辞,‚却直可名诗而无害‛。
他举《易林》的《益》之《革》‚雀行求粒,误入罟罭,赖仁君子,复脱归室‛等辞,‚可持较曹植的《野田黄雀行》‛(‚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见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又举《坤》之《既济》‚持刃操肉,对酒不食,夫行从军,小子入狱,抱膝独宿‛可持较古诗《十五从军征》(‚烹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等等,证明《易林》之作与诗无差;更有一些古代经典中的名句,如《易传〃乾文言》的‚云从龙‛,《易林》铺陈为‚龙渴求饮,黑云影从;河伯捧觞,跪进酒浆,流潦滂滂‛(《同人》之《蛊》),钱先生认为:‚境物愈恢诡矣。
‛《左传》中有‚唇亡齿寒‛语,而‚唇亡齿寒,积日凌根,朽不可用,为身灾患‛(《未济》之《遯》),则‚情词加急切矣。
‛《易林》中‚异想佳喻,俯拾即是‛,如果不知道它原是卜筮之辞,冯班‚暗中摸索得之,当亦直谓诗‛,为何知道了它们的出处,就‚觌面不相识‛呢?钱先生批评冯班之偏见曰:‚盖只求正名,浑忘责实,知名镜之器可照,而不察昏镜或青绿斑驳之汉、唐铜镜不复能照,更不思物无镜之名而或具镜之用,岂未闻‘池中水影悬胜镜’(庾信《春赋》)耶?‛这就是说,没有以‚诗‛名之的文辞,只要具备了诗的资质特征,它就是诗!章学诚在《文史通义〃诗教下》说:‚焦贡之《易林》,史游之《急就》,经部韵言之不涉于诗也。
‛意思是说,《易林》是解经之作,只不过是用了韵言,不属于诗的领域。
钱钟书先生则说:《易林》之作,‚主旨虽示吉凶‛,但其作者‚亦借以刻意为文,流露所谓‘造艺意愿’‛,于是‚已越‘经部韵言’之境而‘涉于诗’域‛,诗人见到了,‚只有愕叹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岂能痛诘何故而坚拒之哉!‛焦延寿当时确有‚造艺意愿‛,《大有》之《贲》辞曰:‚楚乌逢矢,不可久放;离居无群,意昧精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