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小农”理论视角下对我国农村贫困线测定方法的思考——以河南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295.83 KB
- 文档页数:4
黄南州农牧民贫困问题的调查与思考2005年9月9日,根据州委组织部的安排,我就农牧民贫困问题赴河南县进行了调研。
在调研中发现,几年来,河南县委、县政府在省州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施扶贫开发的各项政策,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该县扶贫攻坚任务仍十分艰臣。
河南县农牧民贫困问题在黄南州较为典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黄南农牧民的贫困问题,就河南县牧民贫困现状的分析,引发了我对黄南州农牧民贫困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河南县牧民贫困问题的表现1、贫困面大。
河南县辖五乡一镇39个牧委会,在39个牧委会中有28个属于特困,共有2300户13800名贫困人口,分别占全县牧委会和牧业人口的46%和48%。
2、贫困人口地域分布不均衡。
不同乡镇贫富悬殊,如人均收入最高的多松乡人均收入达2900余元,而最少的宁木特乡仅1800余元,两者相差1100元。
3、牧民生活水平较低,虽实现的定居,但大多数为简易住房和畜棚,生活质量不高,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现象依然存在。
二、河南县牧民贫困的原因1、生态脆弱,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给牧发增收带来了较大难度。
河南县位于青、甘、川三省结合部,这里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气候条件差,生活条件艰苦。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化程度加剧,草场超载放牧,滥挖滥采,使本就十分脆弱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全县913万亩可利用草场中,黑土滩,中度退化草场达到790万亩,占可利用草场的86%,鼠虫害面积454万亩,占可利用草场的46%,水土流失面积250万亩,占29%,而且这一状况还有加剧趋势。
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导致地区畜牧业发展后劲不足,河南县牧民人均收入在全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受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牧民增收困难。
2、人畜草矛盾突出。
河南县是全省优质牧场之一,受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其他牧区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河南县一样不同程度的存在。
表现在:河南县人均草场300余亩,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畜均草场12亩,与全省水平基本相当,这种状况不适应传统的数量扩大型畜牧业的发展,在畜牧业产业化格局未形成前,不利于高畜牧业的发展,制约牧民贫困问题的进一步解决。
乡村振兴的可行能力评价及实证研究——基于河南省的调查数据乡村振兴是中国当前的重大战略,旨在通过创新、绿色发展、产业兴旺等方式来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然而,是否能在实际推行中取得预期效果,还需要对其可行能力进行评价和实证研究。
本文以河南省为例,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对乡村振兴的可行能力进行评价和研究。
首先,我们可以从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力度来衡量其可行能力。
政府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是否提供了足够的政策支持,是乡村振兴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政府在乡村振兴方面给予了相应的政策支持,例如出台了一系列与农村发展相关的政策,提供了财政支持,建立了乡村振兴工作机构等。
这些政策支持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的实施,提高了其可行能力。
其次,我们可以从农民的参与意愿和能力来评价乡村振兴的可行能力。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只有农民能够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据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农民对乡村振兴持有积极的态度,表示愿意参与乡村振兴,并且有一定的能力和技能来进行相应的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工作。
这些积极意愿和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增强了其可行能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评价乡村振兴的可行能力。
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对于乡村振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河南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例如加强农村电网建设、道路改善等,提高了农村的交通运输能力和电力供应水平。
同时,该省也加强了农业科技支持,推广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水平。
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乡村振兴的可行能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的可行能力可以通过政策支持力度、农民参与意愿和能力以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和研究。
通过对河南省的调查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该省的乡村振兴政策支持力度较大,农民参与意愿和能力较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水平也有所提高,从而增强了乡村振兴的可行能力。
河南省农村贫困指数的测度——基于GQ 模型和农村居民收入分组数据的分析作者:冯景来源:《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第21期一、引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 年)》指出,到2020 年要实现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让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扭转不同社会群体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调查样本数据的推算显示,到2017 年末全国农村贫困居民仍约有3046 万。
为确保到2020 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目标,解决好农村贫困问题,做好农村地区的扶贫脱贫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我国贫困发生率高、农村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中西部农业大省。
根据河南省2017 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了解到,截至2017 年末,河南省总人口9402.99 万,其中乡村人口5593.99 万,占河南省总人口的59.49%;河南省常住人口9559.13 万,其中乡村常住人口4764.27万,占常住人口的49.8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上相关数据均说明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口较多。
又根据最新数据了解到,2013年至2017 年的5 年间,河南共有577 万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5514 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序列,河南省脱贫攻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进展顺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是,根据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2018 年1 月15 日监测统计,截至2017 年末,河南仍有51 个贫困县、221.4 万贫困人口、3723 个贫困村未摆脱贫困。
为了让扶贫脱贫工作以良好的态势持续推进,为了解决农村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等多层级的区域贫困问题,为了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河南省在脱贫攻坚战决胜时期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开展扶贫工作的初期,首先要对贫困地区的贫困现状进行了解,除了贫困特征、贫困类型、致贫原因等方面以外,宏观地了解近年来扶贫地区贫困程度的动态变化、把握贫困程度的变化趋势对地方政府制定扶贫脱贫战略意义重大。
社会转型期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思考(下)2012年08月06日10:06 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第3期作者:王雅鹏吴娟闫建伟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23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经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目标,早在上世纪70年代的全国第四届人大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就提出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围绕这一目标,我国的一些农业大省和地区,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例如,黑龙江农垦三江垦区,有38.14万hm2耕地,15个装备精良的现代化农场,田间综合机械化率达到了97%,每年为国家生产近百亿斤粮食。
同时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化组织,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并依托农垦、森工、矿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初步走出了具有黑土地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原粮仓河南,人均耕地只有0.08 hm2,耕地水资源是全国的1/6,但小麦良种覆盖率达到98%,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粮食单产一年一个新纪录,我国1/10以上的粮食出产于此。
同时,河南省还依靠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把麦粒变成面粉、味精、啤酒,转化成猪肉、鸡肉,生产出了占我国1/3的方便面、1/2的速冻饺子和火腿肠。
分析各地实现农业现代化取得可喜成绩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3.1 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至关重要农业是人与自然合作的事业,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因而,我国政府对农业进行了有力保护和支持。
①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了农民的合法经营权益。
②把科技进步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
③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在确保财政对农业总投入不断增长的同时,整合现有涉农资金,优化支农资金使用办法,拓宽农业投资渠道。
④大力支持和鼓励你们发展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3.2 坚持以农业机械化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技术进步①加快先进适用的农机具推广,因地制宜,分区域、分地区实行差异化的农业机械化。
社会化小农: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视角[ 文献标识码 ]A会、农民与国家、农民与市场的联系都是以 户为单位进行。
中 国农村经济社会及国家变动都可 以从农户动机和行为中寻找内 在逻辑。
可以说, 农 户是认识中国农民和农村社会的一把钥匙。
但是, 在相当长时间里,农户研究几乎被学术界所遗忘,对 农 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前某些类型小 农的动机和行为,但很难解 释当今社会化程度较高、 土地均等化、税费全免等制度安排下 的小农动机和 行为,无法解释劳动力大规模转移、配置及外部内 卷化”现象。
当今中国, 小农处于“商品小农”与“理 性 小农”之间,还部分带有“生存小农”的特点, 基本 上没有“弱 势小农”的痕迹。
小农成分之复杂,即使 用黄宗智的大综合理 论也无法解释。
通过多年的 实践观察和实地研究,笔者认为,当今小农受货币支 出压力约束, 以货币收入最大化为行为伦理, 交往都被 卷入“社会化”大分工网络,属于“社会化小农”。
这 个概念,既是对当今农民特性的基本抽象,也是“再 识农 户”的基本视角, 更是以农户为基点研究“三农” 的分析框架。
、社会化小农:定义、形态与计量标准(一) 社会化小农的基本界定社会化小农是一个解释性概念,它包括社会化 小农经济、社会化小农生产、社会化小农发展阶段、 社会化小农 ( 户) 、社 会化农民。
顾名思义,社会化小 农就是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小 农农户是农民生产、生活、交往的基本组织单元。
农民与社户的认识和解释仍然沿用已往的“生存小农”、阶 级小农”、 商品小农”、“理性小农”等经典理论。
这些理论虽然可以“ 一 支”、 收”、“往”都源于“社会”,农民生产、生活、户,即“社会化+小农”,或者说与外部世界交往密切,融入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化程度比较高但经营规模较小的农户。
社会化小农既不同于排斥社会化、拒绝市场、对强权具有依附性的传统小农,也不同于采取企业化经营的大农场。
社会化小农经济、小农生产、发展阶段是从经济形态、生产形态、发展阶段定义的概念,指社会化程度比较高的小农所组成的经济形态、生产形态和发展阶段。
新时代中国社会农民贫困观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新时代下,中国社会对农民贫困问题的认识和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新时代中国社会对农民贫困的观研究。
一、农民贫困的现状农民贫困问题是中国社会长期以来的热点问题。
在农村地区,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一部分农民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但贫困问题依然存在且不容忽视。
农民的贫困主要表现在收入低、生活水平低、教育和医疗水平有限、基础设施落后等方面。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和质量。
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新时代下对农民贫困观的变化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中国对农民贫困问题的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在过去,人们对农民贫困问题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物质援助和救济上。
而在新时代下,人们对农民贫困问题的认识已经向更深层次、更系统化的思考转变。
对农民贫困问题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消极援助,而是更加关注农民自身的发展。
新时代下,政府和社会组织愈发重视提高农民自身的发展能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新时代下对农民贫困问题的认识更加系统和立体。
不再只是看到贫困的表象,而是更加深入地思考贫困问题的根源和内部逻辑。
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开始更加全面地考虑农村贫困问题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问题。
新时代下,对农民贫困问题的认识更加注重民生。
政府和社会组织不仅在经济上给予农民支持,而且更加注重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
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等。
三、新时代下应当加强的研究1. 深入挖掘农民贫困问题的多维成因在新时代下,农民贫困问题已经呈现出了多维成因的特点。
除了传统的自然因素和资源条件外,还受到政策、市场、产业等因素的影响。
应当深入挖掘农民贫困问题的多维成因,为下一步的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
三一文库()/总结报告/调查报告中国贫困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和思考【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关键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关心农民疾苦,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在大力建设新农村的今天,让广大农民能够在物质和精神上双丰收。
是各级党委、政府常抓不懈的中心工作,也是当前一项严峻、迫切和现实的课题。
故浙江师范大学彩虹实践队的同学们,在浙江,云南,广西,西藏各省挑选比较有代表性的乡镇,进行农村生活现状的调查。
【关键词】:外出务工;新农村;政策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很多大城市开始大规模的建设。
在城市建设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建筑工地、各类市场中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农民工。
为了减少贫富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也为了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增加农民劳务工资收入具有重大意义。
有关数据显示,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务工的潜在空间巨大。
因此,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村人口的大规模转移,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就成为现实选择。
《xxx规划》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努力建设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让农民能够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繁荣的成果。
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战略部署。
人才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也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
要全面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一大批知农、爱农、为农、扶农的敢于创新创业的农业人才。
本文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分析了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不断创新一流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的做法,以期为其他涉农高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涉农高校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实践当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创新创业人才。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这种需求与涉农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高度的耦合性。
因此,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要求,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涉农高校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更多“三农”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涉农高校人才培养的契合点(一)乡村振兴赋予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新使命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中指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这为涉农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
涉农高校不仅是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的“蓄水池”,更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策源地”。
随着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涉农高校应充分发扬爱农兴农的优良传统,主动担当助力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对标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农业发展趋势,坚持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与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时代重任紧密结合,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现代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的契合度,以更高标准培养和造就一批引领未来的一流创新创业人才。
(二)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要顺应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