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五味子、南北柴胡、南北五加皮的区别
- 格式:pdf
- 大小:144.48 KB
- 文档页数:2
五加皮五味子的功效与作用五加皮和五味子是中国传统草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它们具有丰富的功效与作用,包括增强体力、提高免疫力、改善心血管健康、提升记忆力、抗疲劳、延缓衰老等。
以下将详细介绍五加皮和五味子的功效与作用。
五加皮(Acanthopanax senticosus)是一种落叶乔木,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作为一种传统的草药已经使用了数千年。
五加皮含有丰富的活性成分,包括大量的皂甙、黄酮类化合物、有机酸、挥发油、多糖等,这些成分赋予了五加皮强大的药理作用。
首先,五加皮具有增强体力的功效。
五加皮被广泛用于增强体力和提高运动能力。
多项研究显示,五加皮能够提高机体的耐力和抗疲劳能力,增加运动员的爆发力和持久力。
五加皮中的皂甙和黄酮类化合物能够调节体内能量代谢,延缓乳酸的积累,从而减轻体力劳动和运动带来的疲劳感。
其次,五加皮具有抗炎和免疫功能。
五加皮中的多糖具有明显的抗炎效果,可以减轻炎症症状,并促进伤口的愈合。
同时,五加皮还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提高抵抗力,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
研究表明,五加皮能够增强人体的白血球数量和活性,促进免疫细胞的产生和活化,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再次,五加皮对心血管系统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五加皮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心血管系统的损伤。
此外,五加皮还能够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的风险,保护心血管健康。
研究表明,长期服用五加皮能够降低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发生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此外,五加皮还有改善记忆力和促进大脑健康的作用。
五加皮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抑制潜在的神经炎症反应,减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多项研究发现,五加皮具有改善记忆和学习能力的功效,可以防止大脑退化和老年痴呆症的发展。
五加皮中的活性成分还能够促进神经元的生长和分化,增加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提高大脑功能。
此外,五加皮还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衰老等作用。
同名同姓分南北功效大不同的几种药材你了解几种我国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多样,物种丰富。
秦岭是我国南北地理和暖温带与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
导致了植物的自然分布出现差异甚大的南、北差异。
因此中药材便出现许多“南”“北”药材。
如那刘寄奴、北刘寄奴和南沙参和北沙参等。
这些药材有的来源于同科不同种植物,有的来源于不同科属种的植物,其中具有相同功效的,在《中国药典》中作同一药材收载,如“南、北”大黄、“南、北”柴胡和“南、北”苍术等等;有的功效相近,如“南⋯‘北”寄生;有的功效相差甚远成为为不同药材。
如此药材有很多种,我们今天来说说其中几种较为典型的南、北药材。
南沙参与北沙参南沙参具有养阴清肺、化痰、益气的功效。
为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或杏叶沙参的干燥根。
根呈圆锥形或圆柱形,略弯曲,长7~27cm、直径0.8~3cm 。
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凹陷处常有残留粗皮。
上部多有深陷横纹,呈连续的环状,下部有纵纹及纵沟。
顶端具1或2个根茎。
体轻,质松泡、易折断,断面不平坦,黄白色,多裂隙。
无臭昧微甘。
北沙参具有养阴清肺、养胃生津的功效。
为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
药材根呈细长圆柱形,偶有分枝,长15~45cm,直径0.4~1.2cm。
表面淡黄白色,略粗糙,偶有残存外皮,不去外皮的表面黄棕色。
全体有细纵皱纹及纵沟,并有棕黄色点状细根痕。
顶端常留有黄棕色根茎残基,上端稍细,中部略粗,下部渐细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浅黄白色,木部黄色。
气特异,昧微甘。
南板蓝根与北板蓝根南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
气微昧淡。
药材为爵床科植物马蓝的干燥根茎及根。
根茎呈类圆形、多弯曲,有分枝、长10-30cm,直径0.1-1.0cm 。
表面灰棕色,具细纵纹;节膨大,节上长有细根或茎残基;外皮易剥落,呈蓝灰色。
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蓝灰色,木部灰蓝色至淡黄褐色,中央有髓。
根粗细不一,弯曲有分枝,细根细长而柔韧。
南五味子与北五味子的区别五味子分南北五味子,而北五味子质比南五味子优良。
南五味子是指华南、华北、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地。
北五味子是指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的区别吧!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的形态区别1、北五味子:北五味子的幼叶背面被柔毛,雄蕊4~5(6)枚,不形成肉质花托,药室外侧向开裂,花乳白色或淡粉色。
2、南五味子:南五味子的叶两面无毛,雄蕊9~12枚,组成肉质花托,药室内侧向开裂,花橙黄色。
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的分布区别1、北五味子:北五味子自然分布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完达山、张广才岭、老爷岭等山区,主产于东北和河北等地。
2、南五味子:南五味子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很强,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喜微酸性腐殖土,产于中国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
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的性状区别1、北五味子:呈不规则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毫米,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果肉柔软,种子1~2粒,肾形,表面黄棕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粉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2、南五味子:呈球形或扁球形,直径4~6毫米,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干瘪,皱缩,果肉常紧贴种子上,种子1~2粒,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
果肉气微,味微酸。
南五味子和北五味子的功效区别1、北五味子: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等症。
2、南五味子: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等症。
五味子:五味俱全,以酸为主唐代《新修本草》记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
”意思就是它有甘酸辛苦咸五种味道,所以叫做“五味子”。
五味子虽说有五味,却是以酸为主的。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简化为一个字就是“收”。
北五味子主产于东北及河北等地,南五味子主产于陕西、湖北等地。
南五味子的作用与北五味子相似,但是效果要差一些。
一般以北五味子为正品,以果皮紫红、粒大、肉厚者、气味浓、有油性或者光泽者为佳。
收敛肺气止咳喘久咳必肺虚,一是肺气虚,二是肺阴虚,严重者还会导致肾阴虚。
五味子上有收敛肺气的作用,下还可以滋养肾阴。
久咳久喘后,如果您有声低气怯、口干舌燥,可单用五味子2~6克煎水内服,每日1剂;或者研为细末,每次取1~3克开水冲服,每日2次。
五味子药性偏温,所以寒性的咳喘也可以用它来调治。
如果您本身内有痰湿,加上外感风寒导致的咳喘、吐白痰,可用含有五味子的小青龙汤或中成药小青龙颗粒来调治。
止汗中医认为“肺合皮毛”,出汗也归肺所管。
不过五味子只是以收为主,补的功力不是很强。
动辄汗出、兼有体倦乏力等症状的人,应该是气虚自汗,除了用五味子来收敛肺气,还可以用黄芪来补补肺气。
用五味子2~6克,加黄芪10~15克煎水内服,每日1剂。
如果还有容易感冒症状,那就用五味子加玉屏风散内服,或者每次用玉屏风颗粒冲服五味子粉末1~3克,每日2次。
如果您晚上睡觉出汗,兼有口干舌燥、五心烦热,是阴虚盗汗,可用五味子2~6克,加山茱萸5~10克煎水内服,每日1剂。
治遗精与滑精遗精是指睡梦中精液不自主地流出,只要不是很频繁,就是正常的;滑精则是指在清醒状态下精液滑出,这是身体不正常的表现。
如果单纯是腰膝酸软等症状的,可以单用五味子适量加水和蜂蜜熬制成五味子膏,每次开水冲服1汤匙,每日2次。
如果是因为伴随着一些淫念而产生的频繁遗精与滑精,是为肾阴虚导致心火亢盛,可以用六味地黄丸加上五味子与麦冬制成的中成药麦味地黄丸内服治疗。
如果心火亢盛比较厉害,还有心悸、失眠、手足心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而快等症状,就用含有五味子的天王补心丹来调理。
千家妙方:祛风湿良药五加皮!五加皮也叫南五加皮,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无梗五加及刺五加的根皮,其性温而味辛、苦、微甘,入肝、肾经。
祛风除湿、强壮筋骨、活血祛瘀、利水消肿,主治风湿痹痛、四肢拘挛、腰膝酸软、小儿迟行、脚气水肿等症。
风湿痹痛可单用五加皮浸酒,也可与其他药物相配伍浸酒饮服;用于筋骨痿弱、小儿行迟,可配伍牛膝、黄柏、苍术,或与木瓜、牛膝等制成散药内服;用于跌打损伤与骨折,可配伍骨碎补、川续断、威灵仙等;用于脚气水肿,可配伍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等。
单用五加皮煎汤熏洗或研末外敷,可以治疗阴囊湿痒、皮肤湿疹及妇女阴痒等症,亦可配合黄柏、蛇床子、苦参等药。
运用最广的中成药酒剂——五加皮酒由五加皮、青风藤、当归、川芎等26味中药配制而成。
方中五加皮祛风散寒除湿,治疗筋骨拘挛、腰膝酸痛、软弱无力等症;姜黄、独活性温而味苦辛,内行气血,外散风寒,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散风疗痹之功;川乌、草乌、青风藤、海风藤、白芷、木瓜、威灵仙祛风除湿、通经达络;豆蔻、檀香、肉豆蔻、丁香、砂仁、木香、陈皮辛散温通理气,与红花、牛膝、川芎相配伍而行气活血,气血流通则能舒筋活络,除风祛邪,可疗痹痛拘挛及四肢麻木;玉竹补肺胃之阴;党参补中气,益脾胃;当归补血;白术补脾利湿;栀子、菊花清热凉血除湿;肉桂为纯阳之品,补命门不足,助五加皮治阴囊湿冷;酒可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
诸药互相配合,共奏舒筋活血、祛风除湿之功。
宜忌:五加皮酒常用于治疗痹症,症见风湿痹痛、手足痉挛、四肢麻木、腰膝酸楚或软弱无力,以及阴囊湿冷等。
每次口服15~30毫升,每天3次。
孕妇忌服,内热盛者忌服;忌与含半夏、瓜蒌、贝母、白芨、白蔹等药物同服。
五加皮有南北之分现今使用的五加皮药材,有南五加皮与北五加皮之分,其功效稍有差异。
南五加皮包括前述之五加科植物,即细柱五加、无梗五加及刺五加的根皮;北五加为萝��科植物杠柳的根皮,因有其特异香气,故又名香加皮。
南、北两种五加皮虽然都能祛风湿、强筋骨、利水,但南五加皮无毒,以补肝肾、强筋骨见长,其中刺五加则以益气健脾、补肾安神为主;而北五加皮有毒,以强心利尿为胜,不宜多用。
中药知识必学:五味子诗人王维一次偶染小疾,便自去买药,来到一家药店门口时,见到柜台内坐着一位端庄秀丽的少女,心中不禁暗暗欣喜。
于是故意走上前问道:“姑娘,今日上街忘带药方,望姑娘方便一二,不知可否?” 姑娘见来人举止文雅,连忙站起身来,彬彬有礼地答道:“方便顾客治病救人,乃医家本分,客官但说无妨。
”王维接着说道:“一买宴罢客何为。
”姑娘莞尔一笑,从容答道:“酒阑宴罢客当归。
”二买黑夜不迷途,夜不迷途因熟地。
三买艳阳牡丹妹,牡丹花妹芍药红。
四买出征在万里,万里戍疆有远志。
卖药女对答如流,王维非常佩服,然有心于高其一智,遂继续问道:”五买百年美貂裘。
”“百年貂裘好陈皮。
”“六买八月花吐蕊。
”“秋花朵朵点桂枝。
”“七买难见熟人面。
”“难见熟人是生地。
”“八买酸甜苦辣咸。
”“世人都称五味子。
”“九买蝴蝶穿花飞。
”“香附彩蝶双双归。
”“十买青藤缠古树。
”“青藤缠树是寄生。
”王维连声称妙,暗自思忖这姑娘才学惊人可谓内外双绝,从此发奋苦读终中榜及第,但他心中始终忘不了那女子,便特意到药铺去向姑娘求婚,二人喜结良缘传为千古佳话。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晴圆,自古是才子佳人。
本期我为大家介绍的就是这个故事中的一味中药—五味子。
五味子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五味子虽小然五味俱全,酸入肝,苦入心,甜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可慰五脏,五味子以其五味而能补五脏气养五脏。
宋朝名医苏颂这样形容五味子: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见也。
所以五味子由此得名。
五味之皮肉,初酸后甘,甘少酸多,其核先辛后苦,辛少苦多,然俱带咸味,大约五味咸具之中,酸为胜,苦次之。
故有五味子之名。
春初生苗,引赤蔓于高木,其长六、七尺。
叶尖圆似杏叶。
三、四月开黄白花,类莲花状。
七月成实,丛生茎端,如豌豆许大,生青熟红紫,入药生曝不去子。
今有数种,大抵相近。
雷言:小颗皮皱泡者,有白扑盐霜一重,其味酸咸苦辛甘皆全者,茎赤、花黄、白,子生青熟紫亦具五色。
南北柴胡的区别和功能主治区别1.植物学差异–南柴胡(Scientific name: Bupleurum chinense):属于伞形科柴胡属的一种药用植物,是中国传统药材中常见的一种。
南柴胡主要分布在江南、江淮、南方及云南、贵州等地,喜生长在田野、山坡和道路旁边。
–北柴胡(Scientific name: 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也是属于伞形科柴胡属的一种药用植物。
北柴胡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地区,特别是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常见于山坡、田间和溪边。
2.形态特征差异–南柴胡:南柴胡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株高可达50-150厘米。
叶子为互生,椭圆形或长圆形,边缘具有锯齿状,叶片上有细毛。
花小而黄绿色,簇生于伞形花序的顶端。
–北柴胡:北柴胡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高约30-100厘米。
叶子为互生,剑状线形,边缘光滑或稍具细齿。
花小而黄绿色,簇生于伞形花序的顶端。
3.药理成分差异–南柴胡: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柴胡皂苷和挥发油等。
其中,黄酮类化合物是南柴胡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
–北柴胡:主要含有柴胡皂苷、双孢萜类化合物等。
柴胡皂苷是北柴胡的主要成分,具有镇静、解热、抗病毒等药理作用。
功能主治南北柴胡在中医药学上都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其功能主治如下:1.南柴胡–宣肝理气:南柴胡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可舒缓肝气郁结引起的不适症状,如胸闷、胁痛、烦躁易怒等。
–清热解毒:南柴胡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状。
–解表散寒:南柴胡能够起到散寒解表的作用,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寒性腹痛等病症。
2.北柴胡–解热解毒:北柴胡具有较强的解热解毒作用,可用于治疗高热不退、中暑等症状。
–清肝明目:北柴胡有清肝明目的功效,对肝火旺盛引起的目赤肿痛、视物不清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健脾开胃:北柴胡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常用于食欲不振、脘腹胀痛等消化系统疾病。
南北五味子的区别
养生之道网导读:五味子能滋补强壮之力,药用价值极高,有强身健体之效。
但是南北五味子的区别有哪些,下文就来介绍南北五味子的区别在哪些方面。
南北五味子的区别
形态特征:
南五味子系藤本植物,各部无毛。
叶长圆状披针形、倒卵状披针形或卵状长圆形,长5-13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或尖,基部狭楔形或宽楔形,边有疏齿,侧脉每边5-7条;上面具淡褐色透明腺点,叶柄长0.6-2.5厘米。
聚合果球形,径1.5-3.5厘米;小浆果倒卵圆形,长8-14毫米,外果皮薄革质,干时显出种子。
肾形或肾状椭圆体形,长4-6毫米,宽3-5毫米。
花期6-9月,果期9-12月。
北五味子为木兰科落叶木质藤本,高达8cm,最高可达15cm。
茎柔软坚韧,右旋缠绕于其它乔、灌木上生长,在森林内属层间植物。
根系发达,主根不明显,有密集须根。
果为聚合桨果,近球形,成熟时为艳红色,径约1cm,有1-2粒种子,肾形,淡桔黄色,表面光滑,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长习性:
南五味子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很强,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喜微酸性腐殖土。
野生植株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
在山区的杂木林中、林缘或山沟的灌木丛中,缠绕在其它林木上生长。
其耐旱性较差。
自然条件下,在肥沃、排水好、湿度均衡适宜的土壤上发育最好。
北五味子年生长周期受不同年度,不同地区影响较大,5月初芽膨大,开始萌动,5月10日左右叶芽开放,5月下旬为展叶期,6月初开。
养五脏的五味子五味子——听这名字就觉得很滋补,很全面。
最早列于神农本草经上品中药,能滋补强壮之力。
五味子分南北五味子,北五味子主要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等地,南五味子主要产于四川、湖北、陕西,山西、云南等地,南五味子色红,北五味子色黑,滋补药一般用北五味子。
五味子的皮是甘味,肉是酸味,性平而收敛,核仁则是辛苦味,性温,同时整个儿的果实呈现的是咸味,因此叫作五味子。
总体而言,酸咸居多,所以可以收敛肺气,滋养肾水。
《本草别录》中记录五味子: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者,五味子专补肾,兼补五脏,肾藏精,精盛则阴强,收摄则真气归元,而丹田暖,腐熟水谷,蒸糟粕而化精微,则精自生,精生则阴长,故主如上诸疾也。
简单来说五味子的功效就是敛肺,滋肾,生津,收汗,涩精,补肾宁心。
中医上常用来治疗肺虚喘咳,劳伤羸瘦,梦遗滑精,久泻久痢等。
炎热的夏季人们常常内热消渴,心神不宁,可适当喝点五味子茶:取10-15g五味子洗干净,放在茶杯里面,然后倒上滚烫的开水,盖上茶杯盖闷10分钟左右。
打开就可以喝了,也可以反复泡,如茶叶一样,但是不能喝隔夜的五味子茶;五味子茶的味道有点酸,如果受不了,可以加一点冰糖,味道酸甜可口。
现代医学认为五味子不仅仅能够调节体内的心血管系统,对于高血压还有胆固醇等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除此之外还能够清除体内的自由基起到延缓衰老的作用。
五味子虽然很滋补,但饮用时也须注意:正常保健的情况下不要饮用过多,每天两杯即可,用来泡水五味子的量也不要过多。
因为五味子有收敛的作用,所以外感寒邪刚开始咳嗽者以及发疹子发痧初起时不能用五味子,怕它收敛的功用使得外邪不易散出去。
对于肝火较旺、胃胀泛酸水的人来说,也最好不要长期饮用五味子茶,因为五味子的酸味会加强这些症状,长此以往伤肝伤胃。
五味子有敛肺的功能,所以肺、大肠里有实热的,舌苔厚腻者,禁用。
【中药学堂】五味子药有五味,五味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多甘味能补虚缓急;多酸味能敛肺涩肠;多苦味能降泄燥湿;多咸味能软坚散结;多辛味能发表行散。
而中药中独五味子五味俱全,本期我们为大家介绍的就是五味子。
南北之分五味子原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或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前者习称"北五味子",后者习称"南五味子"。
中国药典2000年版将北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分别收载为两个品种,五味子只特指北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而南五味子特指华中五味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五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及杂质。
苏恭曰∶“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此则五味具也。
”古医书称它荎蕏、玄及、会及,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于上品中药。
五味子与华中五味子均为落叶木质藤本。
《新修本草》载:“其叶似杏而大,蔓生木上,子作房如落葵,大如樱子。
一出蒲州及蓝田山中。
”《本草图经》曰:“今河东、陕西州郡尤多,而杭越间亦有。
春初生苗,引赤登于高木,其长六七尺。
叶尖圆似杏叶,三、四月开黄白花,类小莲花。
七月成实,如豌豆许大,生青熟红紫。
”《本草经集注》谓:“今第一出高丽,多肉而酸甜,次出青州、冀州,味过酸,其核并似猪肾。
”《名医别录》云:“生齐山山谷及代郡。
”五味子与华中五味子在中国分布基本以黄河流域为界,五味子集中在黄河流域以北,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其中东北是五味子最集中地区,主产于辽宁,又名“辽五味”,为传统正品,品质优良。
华中五味子集中在黄河流域以南,主要分布于华中,西南,包括山西、陕西、江西、福建、河南、湖南、贵州等省。
性状鉴别上,北五味子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
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
果肉柔软,种子1~2,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