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安徽高考理综有机化学题解析与指导
- 格式:ppt
- 大小:6.46 MB
- 文档页数:8
2015·全国卷Ⅰ(化学)7.C5、D4、D5[2015·全国卷Ⅰ] 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滴,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7.B[解析] 氨水为弱碱,不能与金属反应,A项错误;硝酸具有强酸性和强氧化性,能与除金、铂之外的所有金属反应,也能与碳单质、CaCO3等盐反应,故此“强水”应为硝酸,B项正确;醋酸酸性较弱,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后面的金属不反应,C项错误;卤水为MgCl2溶液,MgCl2与大多数金属及盐溶液不反应,D项错误。
8.A1、B3、D4[2015·全国卷Ⅰ] 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8 g D2O和18 g H2O中含有的质子数均为10N AB.2 L 0.5 mol·L-1亚硫酸溶液中含有的H+离子数为2N AC.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 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D.密闭容器中2 mol NO与1 mol O2充分反应,产物的分子数为2N A8.C[解析] D2O的摩尔质量为20 g/mol,18 g D2O的物质的量小于1 mol,1个D2O 分子含有10个质子,则18 g D2O的质子数小于10N A,A项错误;2 L 0.5 mol·L-1亚硫酸溶液中含1 mol H2SO3,亚硫酸为弱酸,未完全电离,故溶液中含有的H+数目小于2N A,B 项错误;Na2O2与水反应生成O2:2Na2O2+2H2O===4NaO得到2e-H+O失去2e-2↑,当生成0.1 mol O2时,转移的电子数为0.2N A,C项正确;2 mol NO与1 mol O2反应生成2 mol NO2,但由于在密闭容器中存在化学平衡2NO2N2O4,故产物的分子数小于2N A,D项错误。
安徽省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120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l C-12 O-16 S-32 Cu-64一、本卷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NH5为固体化合物,它的所有原子的最外层都符合相应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结构,下列有关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NH5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B.NH5的熔沸点高于NH3C.1 mol NH5中含有5 mol N-H键D.NH5固体投入少量水中,可产生两种气体8.下列各组微粒能大量共存,当加入相应试剂后会发生化学变化,且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9.用下表提供的试剂和主要仪器,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和N2O4可以相互转化:2NO2 N2O4(正反10.已知NO应为放热反应).现将一定量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通人一体积为1L的恒温密闭容器中,反应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曲线X表示N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B.b和d两点表示化学反应处于平衡状态C.反应进行至25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加入0.4mol NO2D.25min时加入一定量的N2O4达到平衡状态时平衡常数增大11.常温下,下列各溶液粒子浓度的大小顺序正确的是()A.0.1mol/L的K2S溶液中:c(K+)+c(S2-)=0.3mo1/LB.pH=ll的NaOH溶液与pH=3的CH3 COOH溶掖等体积混合:c(Na+)>c(CH3CO O-)>c(O H-)>c(H+)C.在0.1mol·L-1CH3 COONa溶液中,c(OH-)c(CH3COOH)+c(H+))+ c(O H-)=c(H+)+c(Na+)D.Na2 CO3溶液:2c(CO2312.中学化学中很多“规律”都有其适用范围,下列根据有关“规律”推出的结论合理的是()A.BaCl2溶液中通人SO2无沉淀产生,则Ba(NO3)2溶液中通人SO2也无沉淀产生B.SO2和湿润的C12都有漂白性,推出二者混合后漂白性更强C.H2CO3的酸性比HC1O强,推出CO2通入NaClO溶液中能生成HC1OD.根据常温下铜与浓硝酸可以制取NO2,推出常温下铁与浓硝酸也可以制取NO2 13.将足量的CO2缓慢通入KOH、Ca(OH)2、NaAlO2的混合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与通人CO2的体积的关系可表示为()25.(14分)A、B、C、D、E、F、G是中学化学常见元素,A是工业上用量最大的金属元素;B元素原子中电子分布在四个不同的能级中且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 n-1;C基态原子中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能级中,且p能级电子处在半充满状态.D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位居第二;E元素原子的2p轨道上有2个未成对电子,通常情况下无正价;F在周期表中可以排在IA族,也有人提出排在VⅡA族;G单质是氧化性最强的非金属单质.回答下列问题:(1)A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 ,A3+核外电子排布式是___ ;C元素单质的1个分子中,含σ键和π键个数分别为、 .(2)比较下列性质数据大小(填“大于”“小于”):第一电离能:C E;电负性:C E;简单离子半径:G____ B (3)F与E可以形成原子个数比分别为2:1、1:1的两种化合物X和Y,其中一种化合物能与A元素的低价阳离子在酸性溶液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请书写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G元素所形成的最简单氢化物的沸点比同一主族下一周期元素的氢化物的沸点____ (填“高”或“低”)(4)E、F的单质在NaOH溶液中可以形成燃料电池(电极材料为Pt),试写出负极的电极反应式:(5)500℃、30 MPa下,C的单质和F的单质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CF3(g),消耗0.5 mol单质C和1.5 mol单质F,并放热19.3kJ,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6.(16分)对羟基苯甲酸丁酯是食品工业中的重要物质,对污染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工业上常用对羟基苯甲酸进行酯化反应制得.以下是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的合成路线:已知:①通常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连有两个羟基不稳定,易脱水形成羰基;②D可与银氨溶液反应生成银镜;③F的核磁共振氢谱表明其有两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且峰面积比为1:1回答下列问题:(1)A的名称为____ ,G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 .(2)由B生成C的反应的类型为___ _,由C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为.(3)F的分子式为____ ,G的结构简式为____ .(4)E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苯环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共有____ 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三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且峰面积比为2:2:1,的是____ (写结构简式)27.(14分)印刷线路板是电子工业的基础,伴随着电子废弃物的快速增长,废弃印刷线路板的回收已经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领域.某化学兴趣小组拟通过废弃的线路板制备硫酸铜晶体,其合成路线如下:(废弃的线路板的主要成分为Cu,除此之外,还有一定量的Al、Fe及少量Au、Pt)回答下列问题:(1)第①步Cu与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得到滤渣1的主要成分为.(2)第②步加入H2O2的作用是,使用H2O2的优点是;调节pH 的目的是使生成沉淀.(3)用第③步所得CuSO4·5H2O制备无水CuSO4的方法是.(4)由滤渣2制取Al2(SO4)3·18H2O,探究小组设计了三种方案:上述三种方案中,____ 方案最佳;三种方案中均采用了蒸发,进行该操作时注意时停止加热.(5)探究小组用滴定法测定CuSO4·5H2O含量,取a g试样配成100 mL溶液,每次取20.00 mL,消除干扰离子后,用c mol/LEDTA(H2Y2-)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平均消耗EDTA溶液b mL.滴定反应如下:Cu2++H2Y2-=CuY2-+2 H+.(EDTA:乙二胺四乙酸白色结晶粉末状固体,呈酸性.)配制EDTA(H2Y2-)标准溶液时,下列仪器不必要用到的有___ _(用编号表示).①电子天平②烧杯③烧瓶④玻璃棒⑤容量瓶⑥胶头滴管⑦滴定管写出计算CuSO4·5H2O质量分数的表达式 = ;下列操作会导致CuSO4·5H2O含量测定结果偏高的是.a.未干燥锥形瓶b.滴定终点时滴定管尖嘴中产生气泡c.未除静可与EDTA反应的干扰离子28.(14分)Cl2的氧化性比Fe3+{强,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探究Br2和I2与Fe3+的氧化性强弱.过程如下环节一:理论推测.部分同学认为Br2和I2的氧化性均比Fe3+强,依据是。
2015年安徽省高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7.(6分)(2015•安徽)碳酸亚乙烯酯是锂离子电池低温电解液的重要添加剂,其结构如图,下列有关该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式为C3H2 O3B.分子中含6个σ键C.分子中只有极性键D.8.6g该物质完全燃烧得到6.72LCO2考点:化学键;分析:A、为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其中顶点省略的是C原子,每个C原子均形成4对共价键,每个O原子形成2对共价键,C原子价键不饱和的用H 原子补充,据此判断分子式;B、单键即为σ键,依据此结构简式判断σ键的个数;C、相同原子之间形成非极性共价键,不同原子之间形成极性共价键,据此解答;D、依据C的完全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依据此有机物物质的量判断标准状况下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解答:解:A、,此有机物中含有3个C、3个O和2个H,故分子式为:C 3H2O3,故A正确;B、此分子中存在5个C﹣O键和1个C﹣C键,还存在2个C﹣H键,总共8个σ键,故B错误;C、此有机物中存在C=C键,属于非极性共价键,故C错误;D、8.6g该有机物的物质的量为:=0.1mol,由于未指明标准状况,故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不一定是6.72L,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有机物结构简式的判断,涉及分子式书写、化学键类型判断、有机物的燃烧等,综合性较强,但是难度不大.8.(6分)(2015•安徽)下列有关实验的选项正确的是()A.配制0.10mol•L﹣1NaOH溶液B.除去CO中的CO2C.苯萃取碘水中I2,分出水层后的操作D.记录滴定终点读数为12.20mLA.A B.B C.C D.D考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分析:A、容量瓶为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仪器,不能用于溶解固体,溶解固体需在烧杯中进行;B、二氧化碳为酸性气体,和强碱反应形成盐,CO既不溶于碱也不溶于水;C、苯的密度小于水,萃取后的溶液应位于分液漏斗的上层,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D、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方,据此读数即可.解答:解:A、溶解固体药品应用烧杯,不能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故A错误;B、CO不与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二氧化碳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利用此装置可以除去CO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故B正确;C、苯萃取溴水中的溴,在分液漏斗的上层,应从上口倒出,故C错误;D、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方,此图中正确读数应为11.80mL,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实验室中常见仪器的使用以及简单实验操作,还考查了仪器的读数等,难度不大.9.(6分)(2015•安徽)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在酒精灯加热条件下,Na2CO3、NaHCO3固体都能发生分解B.F 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产生丁达尔现象C.H2、SO2、CO2三种气体都可用浓H2SO4干燥D.S iO2既能和NaOH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考点:钠的重要化合物;分散系、胶体与溶液的概念及关系;硅和二氧化硅;气体的净化和干燥.分析:A、NaHCO3不稳定,加热易分解;B、氢氧化铁胶体为红褐色;C、浓硫酸具有酸性、强氧化性、吸水性和脱水性,所以浓硫酸不能干燥还原性气体、碱性气体,据此分析解答;D、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解答:解:A、NaHCO3不稳定,加热易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碳酸钠受热稳定,加热不分解,故A错误;B、Fe(OH)3胶体为红褐色、透明,不是无色,故B错误;C、H2、SO2、CO2三种气体均不与浓硫酸反应,故能利用浓硫酸干燥,故C 正确;D、二氧化硅是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可以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因此二氧化硅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但和氢氟酸反应是二氧化硅的特性,故D 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的分析应用,熟练掌握浓硫酸、二氧化硅的性质、常见胶体的颜色与性质等基础知识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不大.10.(2015•安徽)下列有关NaClO和NaCl混合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6分)11.(6分)(2015•安徽)汽车尾气中NO产生的反应为:N2(g)+O2(g)⇌2NO(g),一定条件下,等物质的量的N2(g)和O2(g)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如图曲线a表示该反应在温度T下N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b表示该反应在某一起始反应条件改变时N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温度T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B.温度T下,随着反应的进行,混合气体的密度减小C.曲线b对应的条件改变可能是加入了催化剂D.若曲线b对应的条件改变是温度,可判断该反应的△H<0考点: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分析:A、依据氮气的浓度变化,找出三段式,计算平衡常数即可;B、此容器为恒容密闭容器,ρ=,据此判断即可;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色速率,不能改变物质的转化律;D、由图可知,b曲线化学反应速率快,若是升高温度,氮气的平衡浓度减小,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解答:解:A、N2(g)+O2(g)⇌2NO(g),起(mol/L) cc转(mol/L) x x 2x平(mol/L) c1c1 2x解2x=2(c﹣c1),故K=,故A正确;B、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气体,故气体的质量m不变,容器为恒容容器,故V不变,那么密度ρ=不变,故B错误;C、由图可知,b曲线氮气的平衡浓度减小,故应是平衡发生移动,催化剂只能改变速率,不能改变平衡,故b曲线不可能是由于催化剂影响的,故C错误;D、由图可知,b曲线化学反应速率快(变化幅度大),氮气的平衡浓度减小,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即△H>0,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涉及平衡常数的计算、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催化剂对平衡的影响等,综合性较强,有一定难度.12.(6分)(2015•安徽)某同学将光亮的镁条放入盛有NH4Cl溶液的试管中,有大量气泡产生,为探究该反应原理,该同学做了以下实验并观察到相关现象,由此得出的结论不合理的是()选项实验及现象结论A 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试纸变蓝反应中有NH3产生B 收集产生的气体并点燃,火焰呈淡蓝色反应中有H2产生C 收集气体的同时测得溶液的pH为8.6 弱碱性溶液中Mg也可被氧化D 将光亮的镁条放入pH为8.6的NaHCO3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弱碱性溶液中OH﹣氧化了MgA.A B.B C.C D.D考点:镁的化学性质;分析:A.氨气为碱性气体,遇到湿润的红色石蕊变蓝;B.氢气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C.PH为8.6时,仍然有气体生成,说明碱性条件下,Mg可以被氧化;13.(6分)(2015•安徽)25℃时,在10mL浓度均为0.1mol•L﹣1的NaOH和NH3 O混合溶液中滴加0.1mol•L﹣1盐酸,下列有关溶液中粒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H2()二、非选择题25.(14分)(2015•安徽)C 、N 、O 、Al 、Si 、Cu 是常见的六种元素. (1)Si 位于元素周期表第 三 周期第 IVA 族;(2)N 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1s 22s 22p 3 ;Cu 的基态原子最外层有 1 个电子;(3)用“>”或“<”填空: (4)常温下,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Al 、Cu 片插入浓HNO 3中组成原电池(图1),测得原电池的电流强度(I )随时间(t )的变化如图2所示,反应过程中有红棕色气体产生.0~t 1时,原电池的负极是Al 片,此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 2H ++NO 3﹣+e ﹣=NO 2↑+H 2O ,溶液中的H +向 正 极移动.t 1时,原电池中电子流动方向发生改变,其原因是 Al 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氧化膜阻止了Al 的进一步反应 .考点:真题集萃;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不同晶体的结构微粒及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分析:(1)Si原子序数为14,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2)N的原子序数为7,共排布3个能层;Cu为29号元素,和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104s1,据此解答即可;(3)同一周期,原子序数越小,半径越大;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电负性越大;晶体类型相同的,原子半径越小,熔点越高;分子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高,据此解答即可;(4)依据题意,0~t1时,原电池的负极是Al片,且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说明溶液中的硝酸根在正极放电,据此解答即可;电流发生改变,即原电池的正负极发生改变,据此分析原因即可.解答:解:(1)Si原子序数为14,有3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故Si处于第三周期第IVA族,故答案为:三;IVA;(2)N的原子序数为7,共排布3个能层,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3,Cu元素为29号元素,原子核外有29个电子,所以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1,故其最外层电子数为1,故答案为:1s22s22p3;1;(3)同一周期,原子序数越小,半径越大,由于原子序数Al<Si,故半径Al>Si;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电负性越大,由于非金属性O>N,故电负性N<O;晶体类型相同的,原子半径越小,熔点越高,由于C的原子半径小于Si的原子半径,故熔点:金刚石>晶体硅;分子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沸点越高,由于SiH4相对分子质量大于CH4,故沸点CH4<SiH4,故答案为:>;<;>;<;(4)0~t1时,原电池的负极是Al片,溶液中产生红棕色气体是二氧化氮,故正极反应方程式为:2H++NO3﹣+e ﹣=NO2↑+H2O,此时溶液中的氢离子移向正极,一段时间后,由于Al与浓硝酸发生钝化,导致原电池中Al作正极,Cu作负极,故答案为:2H++NO3﹣=NO2↑+H2O;正;Al在浓硝酸中发生钝化,氧化膜阻止了Al的进一步反应.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元素位构性的关系、原电池工作原理,涉及电负性大小比较、原子半径大小比较等,难度不大,注意整理.26.(16分)(2015•安徽)四苯基乙烯(TPE)及其衍生物具有聚集诱导发光特性,在光电材料等领域应用前景广泛,以下是TPE的两条合成路线(部分试剂和反应条件省略):(1)A的名称是甲苯;试剂Y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2)B→C的反应类型是取代反应;B中官能团的名称是羧基,D中官能团的名称是羰基;(3)E→F的化学方程式是;(4)W是D 的同分异构体,具有下列结构特征:①属于萘()的一元取代物;②存在羟甲基(﹣CH2OH),写出W 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 .a、B的酸性比苯酚强b、D不能发生还原反应c、E含有3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d、TPE既属于芳香烃也属于烯烃.考点:有机物的合成;分析:(1)由A的分子式与B的结构可知,应是甲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生成苯甲酸;(2)对比B、C的结构简式可知,B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由B、D结构可知,含有的官能团分别为羧基、羰基;(3)E的分子式为C13H11Br,F的分子式为C13H12O,对比E的结构与F的分子式可知,B中Br原子被﹣OH取代生成F;(4)D的分子式为C13H10O,不饱和度为9,W是D的同分异构体属于萘()的一元取代物,存在羟甲基(﹣CH2OH),萘环不饱和度为7,则侧链存在碳碳三键,故侧链为﹣C≡CCH2OH,萘有2种化学环境不同的H 原子,据此书写;(5)a.羧基酸性大于酚羟基;b.D含有苯环与羰基,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c.E中含有4种化学环境不同的H原子;d.TPE只有含有C、H2种元素,属于烃,含有苯环,属于芳香烃,含有碳碳双键,属于烯烃.解解:(1)由A的分子式与B的结构可知,应是甲苯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答:化生成苯甲酸,故答案为:甲苯;酸性高锰酸钾溶液;(2)对比B、C的结构简式可知,B发生取代反应生成C;由B、D结构可知,含有的官能团分别为羧基、羰基,故答案为:取代反应;羧基;羰基;(3)对比E的结构与F的分子式可知,B中Br原子被﹣OH取代生成F,反应方程式为,故答案为:;(4)D的分子式为C13H10O,不饱和度为9,W是D的同分异构体属于萘()的一元取代物,存在羟甲基(﹣CH2OH),萘环不饱和度为7,则侧链存在碳碳三键,故侧链为﹣C≡CCH2OH,萘有2种化学环境不同的H 原子,符合条件的W有:,故答案为:;(5)a.羧基酸性大于酚羟基,故a正确,;b.D含有苯环与羰基,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属于还原反应,故b错误;c.E中含有4种化学环境不同的H原子,故c错误;d.TPE只有含有C、H2种元素,属于烃,含有苯环,属于芳香烃,含有碳碳双键,属于烯烃,故d正确,故选:ad.点本题考查有机物的合成,注意根据有机物的结构与分子式进行分析解答,评:是对有机化学基础的综合考查,难度不大.27.(14分)(2015•安徽)硼氢化钠(NaBH 4)在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某研究小组采用偏硼酸钠(NaBO 2)为主要原料制备NaBH 4,其流程如图:已知:NaBH 4常温下能与水反应,可溶于异丙胺(沸点:33℃);(1)在第①步反应加料之前,需要将反应器加热至100℃以上并通入氩气,该操作的目的是 除去反应器中的水蒸气和空气 ,原料中的金属钠通常保存在 煤油 中,实验室取用少量金属钠需要用到的实验用品有 镊子 、 滤纸 、玻璃片和小刀等;(2)请配平第①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 NaBO 2+2 SiO 2+ 4 Na+ 2 H 2═ 1 NaBH 4+ 2 Na 2SiO 3(3)第②步分离采用的方法是 过滤 ;第③步分出NaBH 4并回收溶剂,采用的方法是 蒸馏 ;(4)NaBH 4(s )与H 2O (l )反应生成NaBO 2(s )和H 2(g ).在25℃、101kPa 下,已知每消耗3.8gNaBH 4(s )放热21.6kJ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NaBH 4(s )+2H 2O (l )=NaBO 2(s )+4H 2(g )△H=﹣216.0kJ/mol . 考点: 真题集萃;制备实验方案的设计.专题: 实验设计题.分析: NaBO 2、SiO 2、Na 和H 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aBH 4、Na 2SiO 3,NaBH 4常温下能与水反应,且氢气和氧气混合加热易产生爆炸现象,为防止NaBH 4水解、防止产生安全事故,需要将装置中的空气和水蒸气排出;NaBH 4可溶于异丙胺,根据③知,②中加入的溶剂是异丙胺,NaBH 4溶解于异丙胺、Na 2SiO 3不溶于异丙胺,难溶性固体和溶液采用过滤方法分离,通过过量得到滤液和滤渣,滤渣成分是Na2SiO3;异丙胺沸点:33℃,将滤液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得到异丙胺和固体NaBH4,(1)为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和防止NaBH4水解,在第①步反应加料之前,需要将反应器加热至100℃以上并通入氩气,从而排出空气和水蒸气;原料中的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需要用到的实验用品有镊子、滤纸、玻璃片和小刀等;(2)该反应中H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Na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根据转移电子守恒、原子守恒配平方程式;(3)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溶液采用过滤方法;熔沸点相差较大的可以采用蒸馏方法;(4)n(NaBH4)==0.1mol,在25℃、101kPa下,每消耗0.1molNaBH4(s)放热21.6kJ,则消耗1molNaBH4(s)放热216.0kJ,据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解答:解:NaBO2、SiO2、Na和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aBH4、Na2SiO3,NaBH4常温下能与水反应,且氢气和氧气混合加热易产生爆炸现象,为防止NaBH4水解、防止产生安全事故,需要将装置中的空气和水蒸气排出;NaBH4可溶于异丙胺,根据③知,②中加入的溶剂是异丙胺,NaBH4溶解与异丙胺、Na2SiO3不溶于异丙胺,难溶性固体和溶液采用过滤方法分离,通过过量得到滤液和滤渣,滤渣成分是Na2SiO3;异丙胺沸点:33℃,将滤液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得到异丙胺和固体NaBH4,(1)NaBH4常温下能与水反应,且氢气和氧气混合加热易产生爆炸现象,为防止NaBH4水解、防止产生安全事故,需要将装置中的空气和水蒸气排出;钠极易和空气中氧气、和水反应,钠的密度大于煤油,为隔绝空气和水,原料中的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实验室取用少量金属钠时,需要镊子夹取钠、用滤纸吸煤油,所以实验室取用少量金属钠需要用到的实验用品有镊子、滤纸、玻璃片和小刀等,故答案为:除去反应器中的水蒸气和空气;煤油;镊子、滤纸;(2)该反应中H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Na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1价,转移电子总数为4,根据转移电子守恒、原子守恒配平方程式为NaBO 2+2SiO 2+4Na+2H 2═NaBH 4+2Na 2SiO 3,故答案为:1;2;4;2;1;2;(3)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溶液采用过滤方法,②中加入的溶剂是异丙胺,NaBH 4溶解与异丙胺、Na 2SiO 3不溶于异丙胺,所以第②步分离采用的方法是过滤;熔沸点相差较大的可以采用蒸馏方法,异丙胺沸点:33℃,将滤液采用蒸馏的方法分离,得到异丙胺和固体NaBH 4, 故答案为:过滤;蒸馏;(4)NaBH 4(s )与H 2O (l )反应生成NaBO 2(s )和H 2(g ),n (NaBH 4)==0.1mol ,在25℃、101kPa 下,每消耗0.1molNaBH 4(s )放热21.6kJ ,则消耗1molNaBH 4(s )放热216.0kJ ,则热化学方程式为NaBH 4(s )+2H 2O (l )=NaBO 2(s )+4H 2(g )△H=﹣216.0kJ/mol ,故答案为:NaBH 4(s )+2H 2O (l )=NaBO 2(s )+4H 2(g )△H=﹣216.0kJ/mol .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制备实验方案设计,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分析推断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涉及物质分离提纯、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氧化还原反应、实验基本操作等知识点,综合性较强且较基础,难点是分析流程图中发生的反应、基本操作等,题目难度中等.28.(14分)(2015•安徽)某研究小组将纯净的SO 2气体通入0.1mol •L ﹣1的Ba (NO 3)2溶液中,得到了BaSO 4沉淀.为探究上述溶液中何种微粒能氧化通入的SO 2,该小组提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溶液中的NO 3﹣ 假设二:溶液中溶解的O 2; (1)验证假设一该小组设计实验验证了假设一,请在下表空白处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实验1:在盛有不含O 2的25mL0.1mol •L ﹣1BaCl 2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SO 2气体.无现象 假设一成立实验2:在盛有不含O2的25mL0.1mol•L﹣1Ba(NO3)2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SO2气体生成白色沉淀(2)为深入研究该反应,该小组还测得上述两个实验中溶液pH随通入SO2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图.实验1中溶液pH变小的原因是SO2溶于水后生成H2SO3;V1时,实验2中溶液pH小于实验1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3SO2+2H2O+2NO3﹣=2NO+4H++3SO42﹣.(3)验证假设二请设计实验验证假设二,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结论(不要求写具体操作过程):(4)若假设二成立,请预测: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足量的O2和KNO3氧化相同的H2SO3溶液(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充分反应后两溶液的pH前者小于(填“大于”或“小于”)后者,理由是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表明,足量的O2和NO3﹣分别氧化相同的H2SO3,生成的H+的物质的量前者大于后者.考点:真题集萃;性质实验方案的设计.专题:实验设计题.分析:(1)根据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亚硫酸是弱酸不能制备盐酸,故实验1无现象;二氧化硫溶于水后生成H2SO3,亚硫酸电离出氢离子:H2SO3⇌2H++SO32﹣,H+、NO3﹣结合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HNO3,硝酸将亚硫酸根离子氧化成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古今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声明访问者可将本资料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文档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2015高考试题——理综(安徽卷)解析(jiě xī)版1、血浆中的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分泌蛋白,下表列出的抗体肽链合成与抗体加工的场所,正确的是选项抗体肽链合成场所抗体加工场所A 游离的核糖体细胞质基质、内质网B 游离的核糖体溶酶体、高尔基体C 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溶酶体、内质网D 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答案】D【解析】抗体是分泌蛋白,需要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肽链,再经过内质网的初加工,由小泡转移到高尔基体再加工才分泌到细胞外。
2.下图为大豆叶片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O2的固定实质上是将ATP中的化学能转化为C5中的化学能B.CO2可直接被[H]还原,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糖类C.被还原的C3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可再形成C5D.光照强度由强变弱时,短时间内C5含量会升高【答案】C3.下图是某同学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拍摄的显微照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细胞(xìbāo)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板上B.乙细胞中染色体被平均分配,移向细胞两极C.甲和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等,DNA含量相同D.统计图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可计算细胞周期长【答案】B4. 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QβRNA)是一条单链RNA,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QβRNA 立即作为模板翻译出成熟蛋白、外壳蛋白和RNA 复制酶(如图所示),然后利用该复制酶复制QβRNA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QβRNA的复制需经历一个逆转录过程B、QβRNA的复制需经历形成双链RNA的过程C、一条QβRNA模板只能翻译出一条肽链D、QβRNA复制后,复制酶基因才能进行表达【答案】B【解析】RNA复制酶是催化RNA复制过程的,说明该病毒能以RNA为模板,直接合成RNA,没有逆转录过程,A错误。
RNA虽然为单链,但复制过程中,必然有合成的新链和原来的母链形成双链RNA的过程,B正确。
从图中看出,不同蛋白肯定由不同的肽链组成,C 错误。
2015年安徽卷理综化学部分7.答案:A【解析】A项,观察图形根据碳四键可知分子式正确;B项,根据图示可知分子中含8个σ键;C项,观察图形可知分子中含有碳碳键属于非极性键;D项,没有指明条件,无法进行气体体积计算。
8.答案:B【解析】A项,容量瓶不能用来做溶解容器,错误;B项,通入氢氧化钠溶液,只有CO2能反应,干燥后可以得到纯净的CO,正确;C项,苯的密度小在上层,而分液时下层从下口流出。
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错误;D项,酸式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方,故读数为:11.80mL,错误。
9.答案:C【解析】A项,Na2CO3固体受热不易分解,错误;B项,Fe(OH)3胶体是红褐色,错误;C项,三种气体均不能和浓硫酸反应,正确;D项,SiO2和氢氟酸反应,没有生成盐和水,错误。
10.答案:D【解析】A项,次氯酸属于弱酸且ClO-具有强氧化性,故与H+、Br-不能共存,错误;B项,Ag+与Cl-不能共存,ClO-具有强氧化性与CH3CHO也不能大量共存,错误;C 项,该溶液中,应该是碱性条件下,不能出现氢离子,且大量ClO-中会与铁离子发生水解反应,错误;D项,方程式为:NaClO+2HCl=NaCl+H2O+Cl2↑,故生成1molCl2,转移电子约为6.02×1023个,正确。
11.答案:A【解析】A项,根据平衡常数表达式和反应平衡时的量的关系,正确;B项,密度等于气体的总质量除以体积,反应中气体质量不会改变,在恒容容器中容积也不变,故密度不变,错误;C项,催化剂只加快反应的速率,平衡不会移动,和图像不符合,错误;D 项,从图形可知b线先到平衡状态,则b线表示的温度高,而平衡时b线表示的氮气浓度低,表明升高温度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错误。
12.答案:D【解析】A项,实验室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检验氨气的方法正确;B项,燃烧火焰成淡蓝色,该气体为H2,正确;C项,随反应进行,溶液酸性减弱,最终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镁和氢氧化镁混合液,金属镁被水氧化,正确;D项,NaHCO3溶液呈弱碱性,镁和水反应,被水电离的氢离子氧化,错误。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综试题精品解析(安徽卷)1.血浆中的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分泌蛋白,下表列出的抗体肽链合成与抗体加工的场所,正确的是选项抗体肽链合成场所抗体加工场所A 游离的核糖体细胞质基质、内质网B 游离的核糖体溶酶体、高尔基体C 内质网上的核糖体溶酶体、内质网D 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2.下图为大豆叶片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CO2的固定实质上是将ATP中的化学能转化为C3中的化学能B.CO2可直接被[H]还原,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形成糖类C.被还原的C3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可再形成C5D.光照强度由强变弱时,短时间内C5含量会升高【答案】C【解析】 CO2的固定是CO2与C5在酶的催化下合成C3的过程,没有ATP的消耗,A错误。
CO2必须先固定合成C3才能被[H]还原,B错。
被还原的C3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可再形成C5,C正确。
光照强度由强变弱时,3.下图是某同学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拍摄的显微照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板上B.乙细胞中染色体被平均分配,移向细胞两极C.甲和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相等,DNA含量相同D.统计图中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数可计算细胞周期长板,细胞内近似出现两个核。
4.Q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QβRNA)是一条单链RNA,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QβRNA立即作为模板翻译出成熟蛋白、外壳蛋白和RNA 复制酶(如图所示),然后利用该复制酶复制QβRNA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QβRNA的复制需经历一个逆转录过程B.QβRNA的复制需经历形成双链RNA的过程C.一条QβRNA模板只能翻译出一条肽链D.QβRNA复制后,复制酶基因才能进行表达5.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无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
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的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的基因频率为40%。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理综——化学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0题,共300分,共16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现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记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线;再猜告知、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F 19 Na 23 AI 27 P 31 S 32 CL 35.5Ca 40 Fe 56 Zn 65 Br 80第I 卷一、 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7.食品千操剂应无毒、无味、无腐蚀性及环境友好。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硅胶可用作食品干操剂 B.P 2O 5不可用作食品干操剂 C.六水氯化钙可用作食品干燥剂C.加工后具有吸水性的植物纤维可用作食品干燥剂8.某羧酸酯的分子式为C 18H 26O 5,1mo 该酯完全水解可得到1mol 羧酸和2mol 乙醇,该羧酸的分子式为 A.C 14H 18O 5 B.C 14H 16O 4 C.C 16H 22O 5 D.C 16H 20O 59.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元素a 、b 、c 、d ,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6、7、1。
a -的电子层结构与氦相同,b 和c 的次外层有8个电子,c -和d +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元素的非金属性次序为c>b>a B.a 和其他3种元素均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C.d 和其他3种元素均能形成离子化合物D.元素a、b、c各自最高和最低化合价的代数和分别为0、4、610.代表阿伏加德罗常熟的值。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部分)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0题,共300分,共16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F 19 Na 23 AI 27 P 31 S 32 CL 35.5 Ca 40Fe 56 Zn 65 Br 80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7.食品千操剂应无毒、无味、无腐蚀性及环境友好。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硅胶可用作食品干操剂B.P2O5不可用作食品干操剂C.六水氯化钙可用作食品干燥剂C.加工后具有吸水性的植物纤维可用作食品干燥剂8.某羧酸酯的分子式为C18H26O5,1mo该酯完全水解可得到1mol羧酸和2mol乙醇,该羧酸的分子式为A.C14H18O5B.C14H16O4C.C16H22O5D.C16H20O59.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元素a、b、c、d,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6、7、1。
a-的电子层结构与氦相同,b和c的次外层有8个电子,c-和d+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元素的非金属性次序为c>b>aB.a和其他3种元素均能形成共价化合物C.d和其他3种元素均能形成离子化合物D.元素a、b、c各自最高和最低化合价的代数和分别为0、4、61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熟的值。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丙醇中存在的共价键总数为1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1L 0.1mol-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的NaH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溶液中H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和C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的离子数之和为0.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钠在空气中燃烧可生成多种氧化物。
23g钠充分燃烧时转移电子数为1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235g核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1.血浆中的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分泌蛋白。
下表列出的抗体肽链合成与抗体加工的场所,正确的是2.右图为大豆叶片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的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2CO 的固定实质上是将ATP 中的化学能转变为3C 中的化学能B.2CO 可直接被[H]还原,再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行程糖类C.被还原的3C 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可想成5CD.光照强度由强变弱时,短时间内3C 含量会升高3.有图是某同学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时拍摄的显微镜照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细胞中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细胞板上B.乙细胞中染色体被平均分配,移向细胞两极C.甲和乙细胞中的染色体树木相等DNA 含量相同D.统计图中处于细胞分裂期的细胞数可计算细胞周期长短4.Q β噬菌体的遗传物质(Q βRNA )是一条单链RNA ,当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Q βRNA 立即作为模板翻译出成熟蛋白、外壳蛋白和RNA 复制酶(如图所示),然后利用该复制酶复制Q βRNA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Q βRNA 的复制需经历一个逆转录的过程B.Q βRNA 的复制需经历形成双链RNA 的过程C.一条Q βRNA 模板只能翻译出一条肽链D.Q βRNA 复制后,复制酶基因才能进行表达5.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
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 基因频率为40%。
假设这两个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急用频率是A.75%B.50%C.42%D.21%6.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叙述,不正确的事A.同意祝植物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B.棉花表现出的顶端优势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有关C.在番茄花期喷洒一定浓度的2,4-D可防止落花落果D.用一定浓度的IBA溶液浸泡葡萄插条基部可诱导生根29.(18分)CO生长Ⅰ.(9分)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温度(25℃和0.5℃)条件下密闭容器内蓝莓果实的2速率的变化,结果见图1和图2.(1)由图可见,与25℃相比,0.5℃条件下CO生成速率较低,主要原因过时的2是_______;随着过时存储时间的增加,密闭容器内的_________浓度越来越高,抑制了果实的细胞呼吸。